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77|回复: 58

易传形成之谜(易学五大谜团之五)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3 11: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传形成之谜(易学五大谜团之五
一,子曰解易一十九例错解详析
几点说明:
1、易传中的子曰解易,集中在上下传共有一十九例,其中上传八,下传十一,在每个解例当中,均突出标有“子曰”二字及其说词,故谓子曰解易。
2、卦爻辞本是解易主要难点之一,至今歧解歧见甚多,本文的正误判断标准是:
凡以八卦象为解,并且循象明义,即以象的出没变化判断旺气运行过程与情形(吉凶悔吝)者为正解;凡不以八卦象,或只知象而未明其义者皆为错解。
在正误标准上各自有各自的意见,但最好另外开题以便于深入争鸣研讨。
3、本文不持个人恩怨或偏见,只是为了探求真实正见,固然揭疮疤有伤一团和气,不大随和国人厚道之习,可是不清除腐烂恶瘤怎么可以?总比失掉健康性命好得多。
4、各例的分析文字因力求简捷,故多为缩略用语,如九三爻只言“三”之类,又不标卦形,再加术语生疏,因此少部分人会有一定难度,对此先表歉意并望谅解。
以下进入正题。
前言易学有五大谜团,其中第五个谜团即此易传形成之谜。
易传不是挺好么,为什么也是个谜,而且不是一般的谜,乃一大团的谜?是不是无中生有?不是的,易学至今仍然难明处于认识极其混乱状态,原因很多,而易传的错误则是主要原因之一,说它罪魁祸首也不为过!
周易是部特殊著作,主件只是六十四个卦画,卦爻辞是文字但那是副件,这就决定了周易必须有其秘义的传续,否则便永远不懂,本质上说易传即为此类性质的文字。
然而易传却不是原本真实的秘义记录,原本真实记录的文字哪里去了?一部分永远消失,而另一部分被保留在易传中,最为麻烦的是同时也加进了后来者的文字,二者混合一起了,这就是流传下来的易传。可见,易传已经是被掺了假的,是经过编改后的秘义记录!问题就在这里,真真假假,神人莫辨,易学混乱当然在所难免。
人们很不大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历来认定易传是孔子作的,儒家鼻祖怎么会搞出假货?易传谁作也是谜中之一,但这里我们不管谁做,着重事实,先看看易传到底是不是真的秘义记录?如果是那便是真,如果不是那便是假,如果部分是部分不是那便是真中掺进了假了。这里有个关键,怎样才能分辨出来秘义的真假?
很简单,因为易传是在真的基础上作出来的,那里是有真的秘义的,我们就用其真去甄别其假,如此即可。
易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等,就都是解读卦爻辞的真正秘义,以此判断是真是假大概不会困难。
为何说一十九例子曰解易是错解假货,因为无一符合上面那些真的原先秘义。
子曰解易逐例分析:
上传第一例“鸣鹤在阴”段,
易传原文: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我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中孚九二象为:中四爻正倒震,又倒正艮,震为鹤为鸣,为长为我,互震在艮山之下,故谓鸣鹤在阴,山下为北为阴;艮为少为尔,故谓其子和之;正倒震为爵为嘉为簋贰为祭主,正倒艮为庙宇为享为损为失,正倒兑为二口相对,故谓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鸣、鹤、子、和、在阴、吾、尔,爵、靡各象无一不具无一不符。
二旺与三四成互震,再成互艮,之后又成互震,三四在二五之间往来,如同互相鸣和,又如同互相传杯递盏,共进佳肴。九二旺气就这样被疏散掉,故其爻不变。
子曰解:人言诚则听,不诚则无人听;言行关乎荣辱,干系重大,不可不缜密。
比较:辞言其爻不变与所以不变原因;子言人事言行必诚,又须谨慎,远非爻辞之义。子曰鹤、鸣、靡各象均无,全被弃置一边,根本不予理睬。
上传第二例“同人先嚎啕而后笑”段,
易传原文:同人先嚎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理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人九五象为:同人论同不论应,六二阴故五与二不同,在别卦即为应,同人则不应。但是九五可以与六二中通,中通即成上乾下离之同人,然中通的过程是先九五下往六二,这时互乾互巽出,巽为疾为悲戚故谓先嚎啕。因中通二五可以自由互换,二五互换则成互兑,兑悦故谓后笑。
此句喻示五旺可走中通的疏散旺气途径,爻象亦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中直即二五中通,非中通不出嚎啕与笑二象。
子曰解:放下嚎啕与笑不管,从出、处扯到默、语,再扯到同心、同言,越扯越远。
比较:辞言九五旺动与二不同故必中通;子言根本不顾爻辞,离题千里纯系胡扯浑说。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3名望 +20 銀子 +23 功勛 +3 收起 理由
跑题 + 3 足下高论
乾坤客 + 10 + 20 + 3 足下高论
古越中兴 + 10 颇有见地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4 09: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观点新颖,但是,不能完全苟同.易传也是在盲人摸象的情况下编撰的,而且易传主要是从德义入手,不能得<<易>>之原义,很多解读都是如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4 09: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等,就都是解读卦爻辞的真正秘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22: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前

上传第三例“初六藉用白茅无咎”段,

易传原文: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之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大过初六象为:旺动与九四应,四被阻不应而三联一体成二互乾,此二互乾是必赖以下巽的中上二阳爻,故谓“藉用白茅”。巽为白为茅,白茅指巽。通常以阴柔在下做为贵物保护解,实在误会了。因为如不藉用下巽,便不会有互乾,有了互乾才能下比成下巽,无咎得吉。下出巽则上必成兑,卦成大过而不动变。

无咎,指初六阴居阳位为有咎,但由于有白茅下巽的二个阳爻,成乾顺比所以咎无。象曰柔在下也,指的即是中上为阳故才能以之成乾。

爻辞喻示必要先成互乾,而互乾必要用下巽,故言“藉用”,藉用必是先有上面互乾,此提示初四互应不应成乾后比的解易路径。

子曰解:以世事常识作解,何为白茅?因何藉用?咎从何来?一概无解。

比较:爻辞义为先成互乾后成下巽,无咎无变;子曰言世事与卦爻无干。


上传第四例“劳谦君子有终吉”段,

易传原文: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功以存其位者也。”

谦九三象为:三旺与上六应,有阻不应上六与五四成坤,坤下与三比成巽坎,因四欺九三阳故离复成上坤,三成下艮之谦。坎为劳,艮为终,九三阳为有,故谓“劳谦,君子有终”。

爻辞谓三旺即成互坎再成下艮之谦,怎么成互坎?得先应而不应成坤下来比三,才能出互坎。吉谓爻不变,旺气疏散顺利。

子曰解:也以世事为说,不伐不德、推功揽过谦恭有礼的一套说教。

比较:爻言三旺运化过程,子曰言恭谨可存位得吉之类,根本不着一点边际。


上传第五例“亢龙有悔”段,

易传原文: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乾上九象为:上旺即与五四成上乾,不再下运,故谓亢龙。亢为只上不下。有悔指上九位不正,被缚不伸所以不能下运。但与初九潜龙一样,旺气亦皆疏散了故都不为凶而吉。象曰“盈不可久”者即指上九被缚必积之而后才会向外疏散。

爻辞明示上九旺气只在上三爻。

子曰解:还是世事作说,无民无位无辅,亏有这么丰富的想象。

比较:亢龙明示旺气成上乾,有悔明示上九位不正;子曰言完全不是卦义。


上传第六例“不出户庭无咎”段,

易传原文: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节初九象为:初旺与四应,初四均遇阻不应,但处节之时能知进退,待到旺气再足即可冲开其阻而应了,应则旺气布满六爻成上坎下兑之节。因为此一旺气疏散过程,是遇阻积累后突发的,故直接成坎兑节,中互艮震二卦不出,故谓不出户庭。互艮为户为庭,互震为出。无咎,遇阻为咎,但终能克之成节故咎无。

爻辞告以有应遇阻但必应,而且不为凶。

子曰解:将做事机密为成功至要,与卜筮断卦缘辞发挥一个路子。

比较:爻辞言爻动运化情形要点,子曰言卦外人事行为。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7: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传第七例“作易者其知盗乎”段,
易传原文: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解六三象为:三旺无应,下比成下坎,上比成上互坎,三在下坎之上,故谓乘;又在上互坎之下,故谓负。如同一人乘车又扛着车,坎为车。致寇至,指三欺九二故离,上与九四成上互坎,坎为寇,故谓致寇至。
爻辞告先下于二初爻,再返回散旺于四五爻,最后成雷水解。
子曰解:将负且乘者命为小人,小人不该乘车,车是君子之器,连强盗见了都愤愤不平陡萌抢夺之心,所以导致盗之招的严重后果。
二千多年,这种胡乱编造的解卦说词,几乎无人以为其错,相反敬若神明,一意曲与委蛇,不敢稍有怀疑,这是易义难明的主要思想根源。
比较:爻辞言六三旺动运化过程,子曰言负、乘、寇各象俱无,编造人事行为以迎合爻辞文字,哪里是解易,简直就是小儿玩家家!

上传第八例“易曰自天佑之”段,(上传第十二章)
易传原文: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大有上九象为:上九旺即与六五比成上离下乾之大有,五为天,五四三为兑,兑西为右,右即佑,故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吉指卦爻无变;无不利指利成下乾。无不为坤象,利坤即利乾,此象易中多有出现。
爻辞明喻上九旺动有五与其比的优越条件。
子曰解:还是生搬硬套人事,天象、佑象皆无。
比较:爻辞言卦中旺动过程,子曰言卦外人事道理,驴唇不对马嘴。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9: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传子曰解易例分析:
第一例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正解为:咸九四旺与初应,双双遇阻不应,四即与五三成互乾,此时中间乾三爻为阳,上下三爻为阴,阴为阳朋,阳旺阴即随之旺,故谓朋从尔思。思指旺气,尔指四乾,从指因乾旺而旺。憧憧,频繁不断;往来即交接应比。由于三阴三阳皆旺,故出现三上、四初、五二互应的憧憧往来状况。象曰“憧憧往来未光大也”,喻示在这种往来过程中,是既无下艮也无互乾的。因为阴阳爻纷纷各自互应,组成不了三爻八卦。艮为光,乾为大。当然,最后仍成上兑下艮之咸,不卦变而吉。
子曰解:何思何虑为大道运化之理,不错,然爻言朋从尔思乃该爻旺气疏散情形,二者无论如何是瓜葛不着的,且朋、从、尔、思、憧憧往来各象俱无,所以不能不谓是错解。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第二例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正解为:困六三旺无应,无奈只得比四成巽,巽为石,三禁闭在四五阳下不得出;又旺成坎,阴欺阳即离,返回再成互巽。坎为蒺藜,上有石下有蒺藜,故谓困于石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指三自巽成坎,巽入、坎宫。不见即不成离,离目为见。其妻指离,离阴为坎阳妻,其指坎。三在上互巽与下坎之间反复变动,就是不成三四二互离,故谓不见其妻。
凶,指三成下坎即离而坏,坎坏即困卦构架坏,故言凶。
爻辞言六三旺动先上后下反复散旺过程。
子曰解:以名辱身危生死作解,没有表达出来爻动散旺的真实情形,还浑说死期将至所以见不着其妻,难道其妻外出旅游不在宫里么?思维混乱违背事理!

  第三例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正解为:解上六旺无应无比非中亦非三联体,故旺气无处可散,但处解之时必解,杂序皆曰蹇难解缓,解卦有难亦能缓而解之。所谓解者,即是旺气终于疏散出去。这是动变规则中的又一特例。
如何能解?此际全赖阴阳感应作用,即上旺无应无比,再旺便被逼主动去应,不应而遇九四,四感即旺成互坎互离,再成下坎则旺气断,没了四的孚旺支持,此时上六旺气急剧返回归位,其速如箭。上卦震为动为射为隼,四为公侯,坎为弓,离为矢,故谓公用射隼。
公九四用它上六的旺气成震、坎、离,又用它旺气的断掉而返回,如箭之射。
墉为宫墙,坎宫,坎外即墙,上位墙上,故谓高墉之上。震错巽为高,上归上位成上卦震隼为被射中。巽高伏者,因上有死隼所遮盖。
此爻辞象多且关系复杂,然却准确逼真,绝对为知易高贤所拟。
获之,即成上震,震为得为获。
子曰解:隼、弓矢、公等虽一一提及,然并未确指卦中之象,仍为卦义之外的世俗之言。

第四例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正解为:噬磕初九旺即成下震,震动而上成互艮互坎。震为足为趾,四五三坎为校,三为下震上爻,坎校正好落在震趾上,故谓屦校,屦为麻或葛的鞋子,此为穿上义。灭趾者,指互坎成则下震无,无震故趾灭。无咎指二三阴有欺初九之咎,但刚一屦校便又复回为震,故咎无。
象曰不行也,震为行,不行即震无,明示灭趾指无震。
噬磕卦亦为动变特例之一,即下必震动上噬而磕之。
爻辞义为初九旺动其旺运行过程。
子曰解:以小人不仁不义为屦校,以小惩大诫为无咎,花样不断翻新,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卦象,校、趾、屦、灭象全无。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7 18: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例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屦校灭耳,凶。
正解为:噬磕上九旺与三应,三成互坎互艮,坎为校为耳,艮为身为背。坎校先见,艮身背后见,故谓何校。当见到艮身背时,互坎已坏,坎耳不在了,故谓灭耳。何校灭耳是校何、身背、耳无的连续画面。
象曰聪不明者,坎耳为聪,离目为明,指上三互应出坎之时,上离坏,故谓聪不明。因离无所以噬磕卦构架变化,故言凶。
爻辞义为上旺应三后出现的系列情形,全都在噬磕卦中。
子曰解:也以小人说事,积从何来?恶在何处?一派浑说,不着边际,卦上各象一个都讲不出。

第六例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正解为:否九五旺动与六二应,遇四阻之不应,遂与上四联体成乾,乾四与二三为互艮,此时五二终于应成上乾下坤之否。五二互应成否功在互艮,艮象为止为休,故谓休否。亡即失,互艮为失为亡,互巽为系为桑,巽伏震为苞,苞藏故伏。亡指互艮,系指互巽,即谓互艮的出现是互巽牵系的缘故,因互巽才出互艮,故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爻辞义为九五虽有阻而终于应,其中是艮巽的先后出现起了关键作用。
子曰解:仍以人事存亡治乱之道为言,卦中各象均无,与卦义毫不相干。


第七例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言不胜其任也。”
正解为:鼎九四旺与初应,遇阻不应成三联互乾,下巽毁,巽伏震,巽毁即震足无,故谓鼎折足。震足伏者,因鼎身所蔽故。凶者,下巽毁即则鼎卦构架坏,鼎卦坏故凶。
覆公餗,覆翻倒淌出,公为九四,九四互乾为餗,指四与初应,初不正急躁妄动与四交变成上艮下乾卦,乾餗原在鼎中今则在地,鼎无,四不再为餗,故覆公餗。此一过程也是卦坏而凶。
形渥疑真本传抄有误,略。
爻辞义为鼎九四旺动的不同运化结果都导致卦坏,很不顺利。
子曰解:照旧卦外说事,以德薄智少力小解折足凶,仍然不见一个卦象。

第八例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正解为:介于石,介界接义通,与石相接相连义,艮为石,二为互艮下爻故介;终日亦艮,不终日即不成互艮。二句合义为,尽管二与互艮本有连接,但是还是成不了互艮。过程是:豫六二旺动即三阴一体成下坤,亦可与五中通成下坤,总之不出互艮,也旺气疏散卦爻不变,故谓贞吉。
爻辞义二旺即可随时散掉旺气,虽与互艮相连接也不成互艮。
子曰解:南辕北辙,爻言介于石,子曰君子知几;爻言不成艮终,子曰用不到日落,十万八千里,滑稽之至!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13: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例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正解为:复初九旺与四应,遇敌不应,四与三二成互坤,坤下比初九为震,卦成地雷复,故谓不远复。不远指震,巽为高为远,震反故为不远,不远复即是又成下震的复卦。又,复为六阴尽自下重出的一阳,此复乃应爻ls成坤后与初逆比出来的一阳,非是六爻尽,故谓不远复。
无祗悔,无、祗皆坤象,祗病,悔为出互坤导致阴欺阳,此明不远复之前有出互坤这一过程。元吉为本来顺利无伤,元大指初九。
子曰解:以颜氏子之德解元吉,不复行解不远复,牵强比附,远离卦义,既义理说教,又卜筮推事,尽将歪说包揽于一身,真乃无愧千载邪妄之源称谓。

第十例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正解为:损六三旺与上应遇阻,则三与四五合体成互坤,坤比上九成艮,三被遗弃,故谓三人行则损一人。互坤三阴同上为三人行,互震为行;成艮后三被遗去为损一人,互艮为损为失。
一人行指六三与九二比成互震,六三为一人,互震为行,互震再变下兑,初九为其友,其为九二,易以同性为友、异性为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即一人六三动下比即成震行,但若三与上应,遇阻不应则与四五成互坤,坤三人,象为疑,故谓一人行、三则疑。
爻辞言三旺后旺气的运变过程,即可下比成损,也可上应成损,总之不变而吉。
子曰解:以化醇化生阴阳变化解之,尽管合乎大道运化之理,但绝非爻辞本义,依然是格格不入的错解。

第十一例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正解为:益上九旺动与六三应遇阻,旺气过不去故谓莫益之。稍后又旺则上三应成互艮,艮手为击,故谓或击之,或为不定义。
立心勿恒凶者,三震为立,上巽为心,故为立心。上与三应而不应,不应却还应,应成上巽下震之益,不应则非益,故曰勿恒。巽心震立之益不能稳定,时成时不成。恒为恒久、稳定,又恒为恒卦,与益错。勿即无,勿恒即无恒,而勿恒也就是勿益。
凶指上九与三不应不为益,而被击,益卦坏故凶。
爻辞言益卦上九动变过程与特点。
子曰解:谓御民之道,你暴力强迫则跑掉,你厉声叱责则不予配合,你不给予则也没有好处给你,道理不可不谓深刻,然还是世事之理而已,与爻辞意义毫无干系。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8 14: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有具体论据的观点好久都没有出现了。欢迎“”周易永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8 16: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探讨正見,揭疮疤比一团和气好,清除恶瘤保証健康为要。欢迎“周易永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18: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易永恒 于 2017-11-28 18:22 编辑

谢谢乾坤客版主望朔回归二位的欢迎,但有欢迎也有不欢迎,没办法,在回归真实面前,总是摆着是与非两条路,
因此也欢迎能有反驳者的实实在在论证的提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9 11: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儒们!是家天下三纲五常的吹鼓手,历代的科举的经典读本,都以十翼解词解意为准,是失去易老天道自然之道的祸首。
      不知文王演的秘义,永远不知終真。
       其实很简单:
         1,真知商末周兴時代的民生状况,和民意和政义民况即可。
         2,解周易阴阳八卦图的政治地理方位,和文王受囚演64四卦之卦名、卦词、爻词之意即可。值得深思悟情求真的是:悟清周易八卦图的政治地理图示真情。64卦之词多比渝的秘义、求真、意向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1: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系辞传一十九子曰解易例辨析结语
1、上述一十九例,竟然连一个易象都没有,为什么?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子曰解易作者真的不懂卦爻辞是言象的,更不知象是何物!这就是说,那些文字绝对不是知易贤人所作,不是原先秘义的固有真言,而是后来不懂易者假冒加入进来的错解。
一十九例子曰解易证明:易传是混入了假货的周易秘义,已经真伪莫辨了。
2、在下传第九例有“颜氏之子”句,颜氏之子即孔子大弟子颜回,这就将易传出笼的上限框定在孔子时期,而事实表明易传中许多文字是孔子之前的,例如乾元亨利贞四德,谦彖言天道诸句等(详见拙作《周易永恒》第十章易传春秋)。
显然,一十九例解易是孔或者孔后搞出来的,这些人怎么会懂得周易?不懂装懂而已,卦爻辞一个都解不出是再正常不过了。
3、为何说孔子前后无人能懂?这是周易的特殊状况决定的,因为周易及其秘义记录全部与世隔绝数百年之久,见都没见过,知易前人早已离世,有关文字几乎绝迹,六十四个卦画谁会知晓?所以无人能懂(详见拙作《周易永恒》第四、第十两章)。
为何易传里的伪言错解看来还真像那么回事?那是由于见了易传前的秘义原文的缘故,从中多少领略一些,尽管浮皮潦草,于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然而终因为不能得其真义而形成似是而非的那些伪劣文字,自以为得意而实在留下尾巴给了后人了。
4、说人家不懂,难道你懂?问的好!
答曰:不敢说全都懂,但肯定是懂得一部或一大部分,不然怎么会解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且知象明义,绝对不是望文生义胡蒙浑说,一十九例辨析中的正解可为证明!
之所以能基本上懂,原因即在于懂得了易传,能将易传中那些篡入进来的伪句区别出来,去假存真。凡功至于此者皆能心明眼亮一通百通,凡功不至此者则必不辨黑白香臭,相反还认假为真至死不肯撒手。
易传是什么?那是打开周易神秘大门的钥匙,只不过被人搞变形了,用得好还有打开的希望,用得不好便永远都失去了它那应有作用。
5、易传里被遗留下来的周易秘义还是不少的,这是其重大意义之所在,但欲识别出来却很难,主要原因在于大多不能脚踏实地独立思考,习惯人云亦云、泥古从众。只有真实的秘义记录才具有解开周易秘密的巨大价值,在抓住那些真言的同时,还须穷究不舍挖出真义,例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什么意思?那意思不在表面字句,而在其后,即何为成列?什么情况下成列?象是什么?
有迷信所谓训诂者,以为把每个字的古义搞明白了就能解通,结果如何?还是寸步莫移。八卦成列用得着训诂麽?即使每个字都训诂得数百千言玲珑剔透,也毫无用途。
怎么成列?只有卦爻动化才会成列,不动就不成列。不动的卦爻是死的卦画线条,什么意义都没有,只有动了之后,才有其卦其爻。如爻辞“潜龙勿用”四字,文言解潜为隐而未见,解龙为比附人事,离开卦爻去海阔天空,使八卦成列及其象全部化为泡影!其时那是乾初九动后八卦成列的象,完整的辞义应是:“初九旺动即成下卦乾,旺气只散于下三爻,无力上运”,下三爻的八卦下乾即龙,旺气只在下卦不再上运即潜、勿用。既不能卦外说事,也不可按文字意义硬抠,因为那里的文字已经变化,失去原来本意而成了象的表述,再硬抠训诂也没用了。
再说卦爻为什么动?易卦是万物的模拟,万物动则卦爻必须得动,不动就不谓模拟,即或模拟也不真。
还有为何要模拟?这就说到周易的宗旨目的上了,因为通过卦的模拟来“冒天下之道”,揭示和认识万物的所有秘密,所以卦爻必须得是动的活的,与万物一模一样。
所以只看见字面的意思不行,劳师动众无论怎样训诂也没多大效果,因为关键不是文字如何,必须明白爻辞文字背后的层层深意,否则仍然盲人说象。
易卦对于动的模拟绝非易事,是经过几千年的反复探索雕琢,最后始获成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这即是整个过程的高度概括。拟即模拟,议即动化的规律规则,二者结合起来卦爻的万物模拟才能形象逼真。
6、易传十篇中,篡入伪言最为严重的有二,即系辞传与文言,而系辞传除一十九例子曰解易外,还有十二条以象制器盖取诸某卦,以及散布在各处的零星段落与散言。后面均将逐一予以介绍。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9 13: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不必有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十九例中,子论爻辞之用,君注爻辞之体。体用二分,不能以直相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9 16: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一十九例,竟然连一个易象都没有,为什么?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子曰解易作者真的不懂卦爻辞是言象的,更不知象是何物!这就是说,那些文字绝对不是知易贤人所作,不是原先秘义的固有真言,而是后来不懂易者假冒加入进来的错解。
一十九例子曰解易证明:易传是混入了假货的周易秘义,已经真伪莫辨了。


哦,原来《系词》作者不用易象解释是不懂易,所以都是错解。
厉害!楼主:我顶你,你继续加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0 22: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易永恒 于 2017-12-1 22:32 编辑

二,易传文言伪句篡入辨析

导言
判定为伪句的依据:一违背易象易理,二反复言说一事,三不符合秘义记录规则,四涉有问答对话、古奥歧义之类者,五离开易卦以世事为说,凡涉其一即为伪句。
此五点判定依据同样适用于其他各传。
查乾文言的第一大段元者善之长也、最后段夫大人者小段,坤文言的开头坤至刚、至静二言、最后黄中通理与阴疑于阳二小段,基本可以判定为《易象》原文,为知易贤人所作。此外的文字,俱属于后人篡入的伪句。
凡伪句皆以黑体并用【】前后标出,凡未黑体未加括号者则为原有秘义文字。
下面按乾文言、坤文言两部分详予辨析。

乾文言
乾文言第一段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不为【伪句】理由:1、《左传.襄公九年》即公元前575年,早于孔子出生24年,穆姜即已全文述及,那时易传尚未形成,故可判定绝对不是伪句;2、元亨利贞四德,是第一个对此作出的明确结论,非知易古贤不会有如此肯定语句。
所以毫无疑义为周易秘义的真实记录。

乾文言第二段
第1小段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伪句】理由:初九位正,旺即成下乾,因其性不急不躁往来正常,故旺气不再上运而为潜龙。潜即只在下位构成八卦乾,故象曰“阳在下也”,阳指下乾。
潜龙是初旺后旺气运行情形状态,不是世人的隐姓埋名,以其为喻似乎也可,然二者终究不是一事,不能指出该爻运化情形原因,走入与易不相干之路去了。世之隐盖因世道不利,不肯随波逐流,初九不是外部环境问题,而是阳居阳位。或者阳位也可算作某种影响因素,但这一影响却是好的、正常的,使初阳保持了它的应有本性,潜不张扬也许才是它本性的真实反映。
所以文言这套说词即使作为比喻也是不确切或者错误,断定为伪句是无疑的。
附会世事或者作为卜筮,是易传伪句常见的论说出发点,文言属于此类者甚多。

第2小段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伪句】理由:九二旺与九五中通,上下皆乾,不是一个而是四个,故象曰“德施普”,旺气传到各个爻。大人指九五,利见为易于交接,各爻皆易与九五发生交往。在田指九二旺成八卦乾,因卦分上下,上天下地,初为地下,故二即地面为田。
子曰解,同初九也以世事为说,但不是比喻而是世俗所谓道理,什么慎言谨行诚信德化之类,似乎头头是道,可与爻辞本义毫不相干。中是中爻不是言行中正,也不能以其为哲理的中,不偏不倚,那是背离易义的。凡卦皆有二五两个中爻,依作者之言皆能同九二利见了,然而却没有,何故?显然不可以作为哲理去解!且大人指九五,不是九二。
易卦的中意义在易卦里,不在易外的世事上,凡以世事解易者永远解不通。
当然周易揭示万物,但这里是一卦内爻的运化过程情形,是事物内部本质,不是事物外部现象,二者不在一个层面,所以总是隔靴搔痒,抓不到要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22: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小段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伪句】理由:终日指九三,乾乾应为健健,指下互乾与上互乾,故象曰“反复道也”,下乾为返,二互乾为复,道即乾。惕因九三卦终,终则易失生变故惕,若厉几欲生变,处于危险边缘。无咎指爻变之险并没发生。原因是阳居阳位,其阳性不改故。
子曰所解,又是忠信立诚居业存义世事老一套,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均无解,掰嘴填鸭城头泼污,爱受不受!毫无易道可言。

第4小段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伪句】理由:或跃在渊句即或跃、或在渊,跃指四旺成上乾,在渊指四旺成下乾,这两种疏旺途径都存在。无咎指四居阴位不正有咎,但旺气或上或下疏散故咎无。
子曰所解仍为世事说词,什么上下无常、进退无恒,什么进德修业可以原谅,所以能无咎,这都是什么呀?花样尽管令人吐舌,可惜都与爻辞本义绝对无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4: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小段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伪句】理由:同九二也利见大人,五位在天位正,二位在田位不正,一飞一现,同是利见,因为皆可中通故皆无阻。飞不仅标示在上,而且更亨通无阻。
子曰解同前没有新的招数,只是更等而下之,连一丝比附都见不到了。

第6小段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伪句】理由:亢龙指上旺成上乾,旺气不再下运,亢为只上不下。因为位不正,其阳性被缚不伸,旺气拘谨故。悔者即此,悔不是凶故不生变,小麻烦而已。
子曰仍以世事为说,指不出为何亢?为何悔?不过难得说出动而有悔,悔是因动而来,作者总算误打误撞到一个。因为不小心撞上的,所以还是不知爻辞言动这一特殊关系,很自然地抛开卦爻而去言世事了。

本段六个小段,都是明显表现为伪句判定五条,几乎条条俱备,即背离易象易理,同一十九例解易一样,没有言及一个易象,也不见一条易理;反复言说一事,六爻爻辞已有爻象作解,此则再为言说;不符合秘义记录规则,问答对话古奥歧义,一律是世事为说,故而皆属于伪句篡入无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2 15: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了,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2: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乾文言第三段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伪句】理由:本段皆没有子曰却实为子曰,下面所列各解:下也,时舍也,行事也,自试也,上治也,穷之灾也等,全系不着边际废话,胡拼乱凑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有的歧义古奥费解,如“下也”,是什么下也?是在下还是向下?概念模糊,故弄玄虚,莫知所云;根本不顾易象易理,如上九“穷之灾也”,卦终谓穷可以,然而亢、悔并非是灾,也谈不到凶与害,亢是在上不下的状态,悔则是其爻运化正常不凶的指示,一点灾患都没有。再者亢悔的根源不是因为卦终而穷,乃是阳居阴位不正。试想精易贤人留下来的秘义能会是这个样子的么?非伪而何!

乾文言第四段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伪句】理由:与前段相同,也是胡拼乱凑之句,不着边际,如“阳气潜藏”,潜藏与潜龙意义能一样吗?潜藏为伏而不见,而潜龙则是伏而不动,不是不见。若果为潜藏,还会有潜龙么?阳气都潜藏了不运化了,哪里能成下乾潜龙?初九时旺一到,旺气便传予二三爻成乾,怎么会是阳气潜藏?时至旺动即不藏,明显背离易理,所以纯属错句。再如九四“乾道乃革”,更其错误了,乃革即变为不是乾道了,实际或跃成上乾,或在渊成下乾,总之都不变乾道,何时乃革了?九四象亦曰“进无咎”,明告此爻不变,还偏要乃革,乃革不是乾卦即为凶,所以一定是伪句,明易古贤决不会出此笑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3: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乾文言第五段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伪句理由:乾文言第一段,明白写的是元亨利贞四德,这里却节外生枝,说什么“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不但是病句,而且又是错断,实为不堪之言。
全段除胡编乱凑外,还增加了抄仿。乾元者二言仿自彖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其中统天为亨;利贞者二言仿自彖言“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性命改为性情;乾始能以三言编凑自彖言“品物流形”与“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三句;大哉乾乎三言为融合文言第一段和彖言第一句再经己意编排所成;以彖言“大明终始”为六爻发挥,时乘六龙以御天则全抄自彖言一字不差,旁通情也袭自于上传第四章旁行而不流句。最后二言云行雨施为彖言,天下平也为“万国咸宁”。
此大段文言,全系抄袭模仿再加私意胡编,严重的累赘重复,故为伪句。
反过来恰恰证明被抄袭的内容的确是《易象》的原来文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5 17: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5 17: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传原文: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大有上九象为:上九旺即与六五比成上离下乾之大有,五为天,五四三为兑,兑西为右,右即佑,故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吉指卦爻无变;

,故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根据是“兑西为右”有自圆其说之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8: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文言第六段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伪句理由:各小段逐一分析如下――
成德为行二言段,可能引发自乾象“天行健”句,行是乾的象,成乾才有行象,与日可见之行都纯是废话,象就是象,必然是可见的,用不着再分可不可见。
潜之为言四言段,潜非不见,初旺动即见,静不旺动才是不见。勿用也不是隐而未见才勿用,而是无力再上动也不必再上动义,因为旺气已经疏散。行而未成,也不是未成,而是真的成行了,因为行为乾象,成乾即成行,未行为未成乾。初九时至即旺而成下乾,所以谓龙,潜龙也是龙,乾成行成怎么还谓行而未成?显见不知易理又不知易象,所以张口即错。
君子学以聚之至君德也段,以学问居行四者解九二爻辞,比喻得很不靠谱,在田、利见全撂一边。谓之君德尤不确切,君指乾,德为性质,难道只此一爻乾是乾德,其他爻所成皆非乾德?如果皆是乾德,俱以乾德解之,那么各爻还有区别吗?
九三重刚五言段,重刚是各爻皆有的现实,不是九三专利;中、天、田皆是中爻,再三罗列,摈凑文字而已;惕与时无干;危厉、无咎无解,俱为应付唐塞。
九四重刚八言段,同九三亦为应付唐塞之言。或为疑,因何疑解不出;疑之也故无咎,是何道理没有下文,均是一掠而过,同什么都没说一个样。
夫大人者至况于鬼神乎段,此段所谓大人乃是天人合一的圣人,以圣人比喻此爻的出神入化倒也不离谱,然这只是解大人之词,没有解出飞龙在天与利见等义,所以也排除不了应付唐塞之嫌。天人合一是仙圣独有的能力,凡圣则无,在相应功夫之下,一般人也可暂时至此。但此处大人指的是九五爻,因为位中位正居尊,论地位最高,论处境最优,故喻为君、王,而大人则比之还略上一等。此段可能原在别处,移来权充九五爻辞解说之词。
因为天人合一能力者的真实状态情形,这段话表达的相当透辟,非易道深厚讲不出来,故不可能是伪句,只是放到这里有些不够适当。
最末段亢之为言七言,以进退存亡得失为言,同前一样也是应付唐塞的错解。
纵观此一大段无一可取无一正确,抄袭胡编、言不及义、应付唐塞,绝非易传的原始材料《易象》的原有文字,故断为伪句篡入无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7: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坤文言
  1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伪句】理由:此六言主要由坤卦彖言并兼及系辞传上第六节与系辞传下第十二节等内容综合而成。如“坤道其顺乎承天而行”即坤彖“乃顺承天”,“含万物而化光”即坤彖“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后得主而有常”即坤彖“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前二言未见出处,是否伪句暂时存疑。
反复论说一事不合乎《易象》秘义记录的风格规则,尤其乾文言在正文之外竟然重复解说六爻辞达四次,支离破碎言不及义,不但没有意义,反倒增添许多歧义。坤文言虽重复论说只此一次,然带来的后患也一样的极其严重。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伪句理由此为离开易义而在世事上的比附生搬硬套,殃比霜,弑君弑父比冰,积非朝夕比坚之因,由是一篇高论告成,实则与易毫不相干。没有疑义是伪言!
此解坤初六爻辞,同一十九例子曰解易一样,也是错解。可详见拙作《周易永恒》第十章易传春秋第六节。
3、【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伪句理由:直方大,俱是六二旺动后坤之象,直指上坤,方指下坤,大指上下二互四个坤,大即坤,何况四坤!何义?此谓二旺即与六五中通,六爻皆旺,不动变而吉。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明示二五中通上下皆坤,上坤因下坤而来。
不习无不利,习为坎象,无、不皆坤象,不习即不变为坎,无不利即于坤有利。何义?亦谓二旺即与六五中通,不中通不能出习,中通即六爻皆旺,不动变而吉。
二句皆说一事:二旺即中通,旺气疏散,不动变而吉。反复言一义者,教人从不同角度认识动变情形,互相印证勿复生岐。
二五中通并未出现习象,未出为何还偏说习象?这是因为二五皆为阴爻故,中通的二五爻可以互换,坤二五互换也和不互换一样,所以不习。再者言不习也直告六二不会生变,同时不但不变,中通与上下成坤还十分有利。
而文言所说却皆是废话、错话,不习何解?怎么就不疑其所行了?都没有后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1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4、【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伪句】理由:坤为文为章,三旺即成下坤与下互坤,不再上运,故曰含章,二坤在六爻坤之下。可贞,谓六三再旺也可暂不上运,因为下四爻足可将旺气疏散掉。
或从王事者,虽含章可贞,但是也有一定限度,当超过限度后,则又继续上运,而成上互坤与上坤,这时是六爻俱旺四坤齐出。因为六爻俱旺便能去与乾媾和为一,坤去合乾即是从王之事,乾主坤从,乾为君王坤为臣仆。或,有此可能。
为何或?因为六三居阳位性变急躁,加之可贞的程度有限故。
无成有终,再明确指示从王事的真义,即六爻坤成。无成即坤,无为坤象。有终亦即坤,有为乾象,乾终即坤。坤是无成有终,乾是有成无终,互为终始。
文言所说,原地踏步等于什么都没说,且意义混乱,怎么就“弗敢成”?无成非“弗敢成”而是成坤、坤成!不知坤象故为伪句,古贤做不出来。
       
5、【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伪句】理由:坤为布象故谓囊,囊即布袋,口在中间。括即扎紧,将头发收拢起来古谓括发。ls旺即成三四五上互坤,坤闭,故谓括囊,上互坤闭如同将六爻坤这个大布袋的袋口扎住了。
无咎无誉者,四与三五成上互坤即坏六爻坤故有咎,但能疏散旺气不生变故咎无;三虽成上互坤不生变故有誉,但却坏六爻坤故誉无。尽管括囊其旺气只在三四五爻,然却可渐渐会蔓延出去,终可成上坤下坤,故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此文言除“盖言谨也”蒙对一点外,余皆世事废话,于辞义毫不搭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16: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6、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不为【伪句】理由:此句为《易象》原文,而非易传编改者所作伪句。六五黄裳即五旺成上下坤,上为黄下为裳,黄、裳俱坤象,并提即示上下齐出六爻同旺。
黄中通理,即坤黄,六五居中。通理既谓二五互通上下俱旺,又谓此通乃中通。中通为内里直通,理即里代,互应为外部遥通,中通更速更便捷无阻。
正位指六五居中位正,体为六爻的中四爻坤。为何言正?因为中通又二五皆阴,再无爻位影响故。四肢即四坤,上二为上肢,下二为下肢,畅于即旺气俱到。事业即六爻坤,系辞传“八卦生大业”,大业指六爻卦。发于亦即旺气俱到义。
可见六五时旺即六爻皆旺,旺气无处不达,故谓美之至、美在其中。

7、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不为【伪句】理由:此句亦可断为《易象》原文,如“阴凝于阳”即释“龙战于野”,嫌于无阳故称龙焉即示乾阳的存在,未离其类即明乾坤阴阳俱已旺极,以及玄黄、天地之杂等语,易义甚深,非精易贤人写不出来。
阴凝于阳必战,指阴尽寒极故为凝,坤为乾终故谓阴凝于阳,战即交合一起。
嫌于无阳,嫌为疑惑不明,因为坤卦六爻皆阴,全阴全阳才能交战,但阳不见故言龙乾,以明乾坤交合之义。
未离其类,阳为阴类、阴为阳类,类为阴阳纯旺之意义大多不知。
天地之杂,天乾地坤,杂即交合莫分你我。
天玄而地黄,天地玄黄,玄黄即天地,天地即乾坤。
其中诸多的易理易象,不知易者只能胡蒙浑猜,是理不出头绪来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9 10: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文言综述:
1、乾坤二文言伪句均占有很大比例,并且全是以世事为内容的卦爻辞重复解说。
乾文言总797字,易传前真句119占总字数的15%,易传伪句678占总字数的85%;坤文言总252字,易传前真句80占总字数的32%,易传伪句172占总字数的68%
乾文言重复解说卦辞2次,重复解说六爻爻辞4次;
坤文言重复解说卦辞1次,重复解说六爻爻辞1次。
上述情况表明:二文言很可能原先并不存在,或者只有几条说词,很不完整,大多是易传编改者后来私自发挥添加上去的,故此伪句霸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2、仅重复解说这一条即可认定为伪句,而二文言非止于此,没有易象,背离易理,不具备秘义性质,问答对话,世事为说,五条伪句标准几乎无一遗漏。
二文言的伪句之多,足以证明易传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者是先前留下来的,假者是后来加入进去的,易传就是在原先真的秘义文字基础上重新做了编改而后形成的,以假充真,真假混合一起了。
为何重复解说是真假辨别的重要标准?因为作为周易秘义记录,是只载录属于秘义要点的,明确清晰,例如“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那是一种特殊文体,不是论证某事的学术论文,更不是词藻华丽文采飞扬的文学作品,无须颠倒究诘,无须引经据典,也无须修饰雕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越精准越好,所以凡是反复言说一事者一定是伪句。
3、易传的原始材料为何是周易的秘义记录?依据是:一是从遗留在易传中原始材料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即可判断,如前文所列三例;二是根据周易主件只有卦画的特殊性,决定它必须有秘义记录之类文字的留传,否则周易永远都无解,就等于自伏羲以来几千年的易文化全部化为乌有。而能担负秘义记录职责者,只有编改为易传的原始材料即秘藏在鲁的《易象》。三是,《易象》的存在证据充分、确凿无疑。(详见拙作《周易永恒》第十章易传春秋)
左传中有二个与易传相关筮例,一为《左传.襄公九年》即公元前564年穆姜述及元亨利贞四德之义,二为《左传.昭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30年,鲁大夫解坤六五黄裳元吉之辞,曰:“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其中都涉及易传文言元亨利贞的解释,可以肯定二者的话与易传完全一致,而易传在孔离世的公元前479年才出笼,分别比其早5185年。由是可断易传大部文字的真正作者,不是易传的编改者,因为它们早就存在,就在公元前540年韩宣子在鲁见到的《易象》中,而二筮例也恰好都发生于鲁,是《易象》在前540年被发现之前即已在鲁国内部少数上层之间有所流传,所以才有二筮例的引述。
所谓易传,那是在早已编辑完好的《易象》基础上,再次加以增删编改的结果。
毫无疑问,《易象》才是真正的周易秘义记录,同时亦可断只有《易象》才能成为易传编改的原始材料,因为《易象》是当时与易有关的唯一文献。
4、两篇文言文字分量相差过于悬殊,乾为坤的三倍还多,这也说明文言并非原有体例,是易传编改者新拟出来的,若为原有绝对不会如此失衡。另一方面这也为文言伪句之所以多间接提供了合理解释:其初,大概有少数段落如乾元者善之长段,乾之夫大人者段,坤之黄中通理段与阴疑于阳段等,分别措落于其他文字之间,因为内容与乾坤卦爻有点关系,放在别处又不甚合宜,故而单独另立篇章取名,内容少则由编改者拼凑扩充。命为文言者,可能有二个因素,一是与周文王刮边,名正言顺,具有以假冒真的掩护作用;二是文者为析理细密华美优雅,读来朗朗上口,也能起到欺世蒙人之效果,故名之为文言。
周文王必竟是周易作者,于易传编改者不会有妨害,况文之义歧解甚多。
文言系易传编改者勉强为之之作,或许这就是造成伪句篡入最严重的主要原因。
5、为何乾文言反复解爻辞达四次之多,而坤文言只有一次?
此亦可证这两篇文言先前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有名无实。这种情况下易传编改者欲要使之各自成篇,就必须下一番功夫,然而力不从心,因为易义真的不知,“朝闻道夕死可矣”,痛感知易的极端重要性,没办法还得搜肠刮肚硬着头皮作下去,当乾文言终于有了眉目之后,到了坤文言却实在难以为继,肠胃淘的罄尽,再也拿不出干货,于是只好草草收兵!乾多坤少严重的失衡事实,便无可奈何地铸成了。
6、欧阳修《易童子问》卷三:“童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以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又曰:“所以知系辞以下非圣人之作者,以其言繁丛脞而乖戾……至于何谓、子曰者,讲师之言也。”这里指出三个要点:“众说淆乱”、“言繁丛脞而乖戾”与“讲师之言”。众说淆乱即反复言说一事,丛脞乖戾即古奥歧义,讲师之言即问答对话。意谓:系辞、文言、说卦以下都不是孔圣所作,理由是各说一端,思想观点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怎么可能是一个人的手笔?还有,何谓、子曰等言,明显是门徒把先生所讲的话记录下来的。应当说有理有据说服力很强,为大多易家所认同。
总之,欧阳修认为孔虽参与了易传,但绝不是作了易传,他一人作不了。这一论断无疑给了历来孔作易传论者们当头一棒,完全否定了他们的错误观点,在当时儒风乌烟瘴气之际,能够清醒的提出这样的真知卓见很了不起,是易学史研究上的一大进步。
易传不是孔子作,这话那时正确,现在依然正确。
但易传确实也有孔子作,那便是易传中混进去的违背易象易理的大量伪言!
《易象》是历代有关易的精华汇编,再经过周初姬旦主持知易贤人的整理制作,所以那些文字的原作者绝对不止一二人,也不是一时之功,应为长期积累的许多古贤的共同结晶。而到了易传的形成,则又多了易传编改者的增删、挪移和再制作加入那些伪句,所以欧阳修说“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以下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也”。
以上可见,乾坤二文言除少部分外,几近全为伪句,是毫不足以为怪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1 11: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系辞传中其他伪句
以下按系辞传上下顺序,逐一辨析。
1、系辞传上第二章(共二段)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其一:【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伪句】理由:这里提到的四个象,都属于不合乎易义的浑说,因为不是易所说的象。易卦象是八卦所呈现的二维画面,此处的象却是人性化的世事情感,是不同的两回事,虽亦可一用,但不可拿来乱用,那样容易把概念搞乱,显然《易象》原文不会如此。
吉凶、悔吝皆为指示限定词,运化顺利卦爻不变为吉,不顺利出现卦变为凶;位非正,阴欺阳,无应无比或有应遇阻,即为悔为吝,意义都很明确,不是什么失得忧郁进退之类的模糊情状。例如悔吝,有什么值得忧虞?悔吝是不变的指示,虽然运化中出现麻烦,但不是卦变成凶,不变不凶还忧虞什么?解者见此即明没有卦变,按照不变之路解下去即可。再者,变化、刚柔用得着解释吗?用不着的,显然是徒费竹帛强摈硬凑,这类与易义无关紧要的说词,只有不知易者才会做得出来。
又者,吉凶、悔吝、变化等言,后面还多次提及,故有反复言说一事之嫌。

  其二:【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伪句】理由:“是故”接连三个,仅仅六十四个字符,上下俱无内在联系,很不自然,显然是依照第一个“是故”平推下去,顾头不顾尾,只管外表形式上的苟合却未能达到内在实质的苟合。
第一个是故:“君子所居”句,君子可为易者与道物、万物、卜筮者四解。以易者解则无解,因为易者居而安即坐卧的无思状态,与易之序有何关系?二者毫不相干,联系不到一起,纯为一句废话;以道物解,居而安也无解,因为道物不动即卦爻不动,不动便没有卦也就没有易之序。如果序为阴阳爻排列状况,不动亦只一堆无意义符号,故还是一句废话;以万物解,居而安则不通,谓万物安可而谓居则病矣,万物是不断变化的,故不能居不动;安可为变化顺利无阻无碍,不为静止不动,居却只为静止不动,这样居而安便出现冲突,安为变化有序的动与居不动对立不能相容,故而不通;以卜筮者解,“居而安”仍解不动无思,“易之序”可解为卦爻上下排列,句义依然难通,易的序不序与卜筮者联系不上。
以上四解无一能通,所以是一句胡编乱凑之言,属篡入的伪句无疑。
“所乐而玩者”句,乐者自然是易者或卜筮者,赏玩爻辞解闷无可非议,然而这传达的是什么秘义?毫无秘义可言,难道圣人喜欢没话凑话逗人玩!
第二个是故:“居则观其象”句,观象玩辞,不错。辞即象,象即辞,玩为玩味、思考。然而居是何义?显然是下句动的反面为不动,下句动则指爻动,这就是说居与动的主语君子必为卦爻,不是易者卜筮者。不这么解则该句不通,而这么解该句便为悖理,因为象与辞只能卦爻动才有,居不动是无象无辞的,卦爻未动怎么观怎么玩?背离易理,狗屁不通。
“动则观其变”句,动者必指卦爻,不可能指易者。爻动即有卦变,有卦变即出象见爻辞,如果说“动则观其变(象)而玩其辞”,符合易理,是说得通的;可是偏要拧歪了说,什么“居则”观象玩辞、“动则”观变玩占,前提结果错了位,玩昏了头了。再说占,此占不同于“以卜筮者尚其占”之占,彼占是得卦验证易理,此占则是算卦断事,性质截然不同,明显是拿易去做卜筮了。为何说此占为算卦卜筮?因为彼占易理验证是在周易编辑之前,那时通过卜筮得卦占的形式,验证卦物是否同一,最后得到易与天地准的结果,从而才能编辑周易,否则编辑不成。成书后的周易,易理验证已经完成,再也不须卜筮占,而此占则在周易成书后,所以是算卦卜筮。又者,观变玩占符合算卦卜筮所谓的一般术法,即以变爻为应事爻,断卦必须看变爻的爻辞,所以这里谓“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以易为卜筮是背离易的宗旨的,显然此句不是精易贤人所作。
第三个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欲表达何种意义?说不清楚,作者自己恐怕也说不清楚,与上面各句哪个有联系?哪个都没有,也只好归为胡编乱凑之列。
连续三个“是故”,上无承下无接,兀然孤立,实在用得没有道理,且是故之下竟又无一真言秘义,纯系文字游戏而已,故不谓篡入是不可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2 18: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2、系辞传上第三章(共三小段)
其一:【彖者,言乎象也。
【伪句】理由:“彖者言乎象也”错在何处?就在“言乎象”三字上,准确地说不是错而是不确切。彖,tuàn,从彑(jì),从豕。“彑”指“猪头”,“彑”与“豕”上下相连表示“半包边的猪嘴”。本义为包括、包容,引申义涵盖、外延。彖即外延包容义,绰绰有余的将卦辞意义包容进来。
彖在易里的实际作用是解释卦辞的,不是“言乎象”这么简单,言象有象言即大象,这里将象的职责夺去了,不大公平。对于“言乎象”的论说,历来极少认同,大多委婉地拒之于外,如唐孔颖达即以彖为判定一卦之义,认为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文,或说其卦之名”,彖论卦义,卦德、卦文、卦名,就是不曾言及于象。
再者从行文上看,彖为十翼之一,与其并列者如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文言等,无一随其于后,反而代之的是爻与吉凶悔吝无咎,前后不类有违常规。
据此,彖本该为“言乎卦辞者也”,可是却偏说什么言乎象,易六十四条彖辞,实际上无一条是单言卦象的,为何出此状况?解释只有一种,完全不知易而胡编乱凑。
也许作者将象作为六爻卦面了,言乎象即解卦,彖解各个六爻卦倒也不错。但是在易,象为卦象、易象,即说卦传所言之象,那是八卦特有的画面,而不是一般人包括卜筮者眼里的六爻卦面。二者有本质差别,那样是完全背离了易义的,说明作者真的根本不知易。
如果确以象为六爻卦面,那么这就更证明说卦传乃至于整个易传原文不是该句作者亲自作的,因为说卦传的象是用来解读卦爻辞,卦爻里的象就在说卦传,而不是说卦之外的卦画,能让以卦面为象的人写出说卦传来么?其它篇的易传自然也可想而知了。
彖者言乎象,属于模糊难明的一类用词,又且有模仿之嫌,效法《易象》的语言形式,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搬硬凑,连自己都不懂,别人那就更别想懂,神神秘秘似乎很高深莫测。此类文字甚多,几乎随处可见。
“彖者材也”句,也属于这一类,让人像猜谜一样混折腾,而且永远猜不出来,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准确的谜底!那么,彖到底是“材也”还是“言乎象也”呢?只有天知道!拿去猜,让你至死都别想猜得出来!
《易象》是精易贤人留下来的周易秘义解释,语言精炼,直书简录,明白易懂,如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形上谓之道形下谓之器,百姓日用而不知等等,何其清晰浅显,用得着乱猜么?不懂就得装,装神弄鬼,故作高深,是伪句与真言《易象》显著区别之一。
其二:【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伪句】理由:同前第二章其一伪句四个象一样,也属于不合乎易义的浑说。其中吉凶、悔吝是重复的,只是换言乎而弃曰象,增加无咎与爻的说词。言变的是爻辞,不是爻,爻只行不言;吉凶不是失得,而是卦爻变不变的指示,吉为不变,凶则为卦爻变;无咎、悔吝也是指示卦爻不变的,只是遇到一点特殊情况,不像吉凶那么直接,它的运化就是那个样子,何来小疵补过?这么简单的事都要搞得颠三倒四!
其三: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伪句】理由:忧悔吝,不明易之语,悔吝实则不忧,凡言悔吝皆卦义不变不凶,忧从何来?下句震无咎同此,凡言无咎结果都是有咎必无,无须恐惧,咎与悔吝都是卦爻不变的指示。二言故皆伪句。
自然站在卜筮角度言,忧、震一下似乎说得过去,可是哪里说易是卜筮了呢?编改者塞进卜筮私货也只能拐弯抹角,不敢直接说出来,因为伪装也有底线的,否则很容易将尾巴露给别人。
震无咎者存乎悔,以为有咎化无必是善于悔过的缘故,这又流为世事说教去了,一派胡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