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周易永恒

易传形成之谜(易学五大谜团之五)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1: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3、系辞传上第七章(共一小段)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伪句】理由:子曰句冠在原文之上,鱼目混珠,似乎不留痕迹,而实际则恰恰露出马脚。【】内的子曰伪句讲的是圣人以易“崇德广业”,其后的原文讲的却是乾坤道物意义作用,前后不是一事,在内容上也无内在联系,将二者捏在一起简直就是猪身安上狗头,什么都不是了。
再说,崇德而广业,何意?第十章有“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句,一者易用为人事,一者易用为万物,二者指出易的意义作用截然不同,究竟哪个正确?不言自明,崇德广业错,因为它离开易卦说事,故谓伪句无疑。
如果说崇德广业是指万物的道物运化,那么此话可谓不通,因为讲的是易、易卦的用途,易卦怎么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对万物发号施令?易卦是人的模拟行为,人的行为无论如何也干预不了万物,所以只能是指人事的德与人事的业。
4、系辞传上第十章(共一小段)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以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於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伪句】理由:第一段已言四个圣人之道,此最后子曰句似为结语,谓这就是圣人之道之所以,即将中间那几段视为圣人之道所以存在的原因。那么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1、第二段,讲卜筮天人合一之法,实现此一沟通者是道,故谓天下之至精。这条可以符合四个圣人之道之四,即以卜筮者尚其占;
2、第三段,讲易卦卜筮程序制订之理,其精密地步与万物丝毫不爽,故谓天下之至变,此仍然属于圣人之道之四,即以卜筮者尚其占;
3、第四段,讲的还是卜筮天人合一之法,是对第二段其受命也如响的进一步补充,至神言道物的出神入化功能,至精言道物的纯而又纯本质,还是卜筮占;
4、第五段,讲的是为何至神,为何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说的依然属于卜筮者尚其占的内容。
以上可见自第二段至第五段,四个小段全都是卜筮占,四个圣人之道的其余三个,即以言者、以动者、以制器者,连一点影子都没有,哪里来的“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纯粹胡编乱凑放空炮!《易象》原文若是这个样子,何谈精易贤人之作?显然伪句无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20: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5、系辞传上第十一章(共二小段)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其一,【伪句】理由:此是故小段为伪句者,一是袭仿,圣人以通天下之志袭仿自前章第五小段故能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袭仿自前章第三小段遂定天下之象,象改为业。二是误判,将易冒道误判为卜筮算卦,“以断天下之疑”在这里不会指对万物根本的认识,必指人事吉凶,这是不明易的流露与表现。
再者,既已冒道还讲什么通天下之志,先通后才能冒,先后搞颠倒了。
易以万物一体为天下,天下之业即是万物之体,冒道只是将物内道的运化实质展示出来,与万物之体的定不定无关,所以也是不明易的错话。
子曰前导句,大多为编改者篡入,但少数例外,在《易象》原文之前也有加上子曰二字的,此例即为其一。怎么能判断子曰后是原有的文字?从合不合乎易理,以及易理的深刻程度上去分析判断。开物成务冒道是易理甚深者,知易贤人之外绝对讲不出。不明道不明象,不知卦为何物,更不懂道的运化规律,让他怎么讲?什么是开物,怎么开?什么是成务,怎么成?一概懵懂茫然,胡编都编不上来。为何能不懂呢,学问很高还会有不明?周易到了春秋战国,已经无人知之,只有《易象》还能传达大部分奥义,但若既无传续又无精研仍然难知,有多大的易外学问也毫无所用,所以几乎个个不会明白易理,精深就更莫望达到。
凡子曰、是故之类前导句,虽然基本上是篡入的伪句,但是亦非一律,须要仔细甄别,尽可能避免犯下冤假错案的历史罪过。
其二,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伪句】理由:河图洛书详见拙作《周易永恒》第八章,那里有专论。河图首见于《尚书.顾命》,记述的事件时间是成王殁康王即位之际,即公元前1021年左右,没有明指河图是何物件。到500年后的孔子,其初以为河图是一种祥瑞象征,孔曾哀叹自己命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亦已夫”,那时并未纳其为易图,可是晚年编改易传时却变成圣人则之的易图了。这就说明,河图为圣人则之画八卦完全是孔子生编硬造出来的,此说与伏羲仰观俯察画八卦,截然对立水火不能相容。
首句已有“圣人则之”,中间再出“圣人则之”,如此重复不合乎文法规则,显然是后来强加进去的。从前后句义看,是编改者将则之河图洛书等同于则之天生神物了,把神物直接安在河图洛书头上,简直就是儿戏!天生神物有指易卦的,而这里的天生神物则指阴阳五行之道,圣人遵循和仿效万物之道而画出八卦,故谓则之。编改者自作聪明浑水摸鱼,罔顾原文真义,用根本未知为何物的河图洛书来冒充神物,实乃瞒天害理神鬼难容!
下面三句,亦全为重复累赘,勉强凑合毫无新意,所以纯系伪句篡入无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3: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6、系辞传上第十二章(三小段)
其一,【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伪句】理由:见一十九子曰解易例上传八例的最后一例。

  其二,【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伪句】理由:子曰自问自答,这已经自曝不是或不完全是真实的秘义记录,往高了说也不会超过一半是真的秘义原文,另一半则必是假的篡入伪句。将二者比较作一全面分析,圣人立象以下的后五言应为真,其前二子曰与书不尽言四言则应为伪,因为后五言直书即可,无须设问引导,故作质疑设问显然多余累赘。
设问目的无非在于制造一个引人关注气氛,让文字增加点趣味性,而《易象》原文浅白单调甚至上下之间不连贯,没文采不艺术,因此要动点手脚作此改造。其实是画蛇添足,完全破坏了原先的质朴纯真面貌,所以伪句的辨别标准里不能缺少问答对话。

  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其三,【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伪句】理由:此大段很乱,只好分开来一步步分析。
第一,未在【】内的为前第八章相应文字,那是原先真句而非伪句。但在这里重复出现却应属于伪,因为不仅抄袭重复,还令句义大变。
第二,第八章本段原文:前无“是故夫象”句,后面至“是故谓之爻。”俱同。接下去为:“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前后语义是连贯一体的,“是故谓之爻”前一大段意为:制易圣人用象将万物分门别类作了总体归纳,用爻及其爻辞将万物动的情形作了精确描述。“是故谓之爻”后一大段意为:这样,纷繁莫辨的万物就不纷繁莫辨了,乱作一团的动变就不再乱作一团了。所以,卦象模拟能展示出万物真实来,动变规则可描述出动的情形来,卦象模拟与卦爻的动变规则结合,万物的运化过程就会完全的圆满表现。
第八章这一大段话,前为原因后为结果,前后一体说的是一事,即卦爻的动变模拟。谓之象、谓之爻,不是其词意义解释,乃为象爻各自作用的强调,圣人发明了象与爻和爻辞所以才达到后面的效果。而此第十二章则全部变了味道,变成了象与爻的解释,同后面文字也不再有联系,罗列出一大串毫无实质性意义的名词术语。
大概易传编改者太想知道什么是象什么是爻吧,又觉得第八章说的很不踏实,故再次重复并加重语气,于是有“是故夫象”的前导,后面又插入六个“存乎”以壮声势。
第三,六个存乎全为胡拼乱凑,不顾合不合乎易理:“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难道圣人嫌万物乱得不够,故此发明八卦再令其乱上加乱吗?极天下之赜,让天下之赜达到绝顶;“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只能指卦爻辞,难道万物的动变是卦爻辞鼓动出来的?鼓也只能理解为动变的原始源泉,这也太抬举卦爻辞了吧!“化而裁之存乎变”,化即运化,裁之即来去吉凶结果,此句何义?是因为有卦爻的变或者卦爻动变的一系列规则,才有运化及其过程结果么?此句虽不是很通顺,但与前二句不同,还算不违背易理。至于后三个存乎,东扯一下,西曳一下,毫无一点章法,究竟要表达什么让人难以揣摩。是卦?卜筮者?抑或知易贤人、万物变化?没有准确目标和答案,况且也看不出周易秘义的些许含量。
因此这一大整段,包括重复第八章那个部分在内,应该属于易传编改者篡入的伪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9 09: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易永恒 于 2017-12-20 18:59 编辑

7、系辞传下第一章(共四小段)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
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伪句】理由:总的来说,这一章几乎都是系辞传上相关文句或意义上的重复,为慎重起见,还是只将其中明显伪句划分出来,前后共有四小段,余者仍被视为先前真句,因为那些字句在秘义上还有可取之处,不大象四段伪句那么背离易理秘义应付凑合。至于是不是过于宽容、也应该属于伪句?那就有待后来明者之慧眼了。
因而重之段,重之即八卦再加上八卦,这是后人不明易者的说法,按照阴阳生万物理念的卦爻推演,其过程是阴阳爻的层层叠加,二层为四象,三层为八卦,六层为六十四卦万物,四层与五层卦是存而不用的。六层卦不是三层八卦再加三层八卦的简单过程。爻的称谓也不是六爻卦所独有,四象八卦也谓之爻,故二言皆有悖于易理。
天地之道段,天地、日月是个多义的概念,天地可比喻乾坤、万物、宇宙、实在的上天下地;日月可比喻实在的日与月、阴阳、刚柔、水火等。天地、日月也是万物之物,故天地之道、日月之道的说法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之下,是不可以随便冒出来的,若是必会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这里正属于无语境乱冒。
爻也者段,爻也者效此、象也者像此,皆无意义废话。
最后一小段,流入世事,与卦爻无关。
此章文句似真似假,假里藏真,真中带假,辨识很是不易。然辨别真假目的在于给后人一个明白,避免轻易上当跟着错误屁*股跑,并非要因此显示什么,故此一定要彻底一清二白不但做不到,而且现阶段也不是那么十分地必要,这倒不是为本人的识见有限开脱。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入,未来一定会有更为精密的论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8: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8、系辞传下第二章(共一大段)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伪句】理由:
其一,此十二段“盖取诸”某卦句,显然是前段“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延续说明,同时也是前言圣人之道四焉者中的“以制器者尚其象”句义的比附举例,企图以此证明易卦与天地相通、与万物相类,也以此表明天下器物制作都是依据卦象搞出来的。简直是拙劣不堪、幼稚可笑的一堆谰言!
先说通神明类万物。伏羲长期仰观俯察的结果是发现了阴阳,万物皆有此一属性,再分下去万物内部层层还有阴阳属性,直到分无可分,见无可见,那时的阴阳就不再是属性而是不见不闻的实在之物,即后来谓之的道。由此升华出来一种理念即:万物都是阴阳积累的结果,从而发明八卦。八卦即为阴阳层层叠加,叠加累积到三层为八卦,累积到六层即万物。
于是,石破天惊,一种崭新理论横空出世,而八卦则为其表达的具体形式。
万物无一例外都是这个样子,阴阳即神明,因为不见不闻来去无踪,而八卦以卦画代阴阳的本质表达便是与神明之德相通;八卦卦画的叠加比阴阳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出万物的形象表达,即为与万物之情相类。
这才是通神明类万物的真义,而非是取诸于某卦的执泥粗陋。
其次,制器一词的理解错误。制器乃为掌握易卦,制为掌握、驾驭义,器为工具指易卦,易象如同易卦的把柄,抓住了易象这个把柄才能掌握驾驭易卦。而十二个盖取诸则基于制器为制作器物之上,古贤造易皆不离易卦,怎会一下子溜到其外的世事行为去,难道人类器物都是有易后才制作的吗?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洋相,不但《易象》作者作不来,就是不知易的农民伯伯也作不来。
其二,“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句在这里再次被引用,大有上九的这一句爻辞,只用于其卦,在别处无意义,然被易传编改者到处应景凑数,也是《易象》作者作不来的。尤其应知爻辞是周文拟定的,因为其前还未发现九六,无九六即无动变,无动变何来爻辞?自天佑之句也不例外,这表明十二盖取诸句皆是周文以后的产物。那么是周公姬旦整理《易象》时搞出来的么?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是盖取诸各节是一长篇议论,且几乎与秘义无关,而历代的真正秘义尚且整理不完,哪还有余力关注其他?因此,十二个盖取诸某卦只能是编改易传之际为了凑数篡入进来的。
其三,十二个盖取诸其卦皆为六爻卦,而第一小段的盖取诸离显然是伏羲之际,因为其下说“伏羲氏没”,但是伏羲时期只有三爻八卦,六爻卦还未曾出现,怎么取诸离?显然是不知易者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
其四,作为易的秘义记录,应该是捷言简录没有废话,而这十二个盖取诸似乎废话不少,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依次被提上来,究竟要传达什么意义?华夏史即是易史么?实在无从得知,即使真的如此,那也不属于什么卦爻秘义。况且这些文字只能出自周文之后,那时对于上古伏羲神农时代已难讲得清楚,既讲不清楚却又洋洋洒洒煞有介事,显然不是真的秘义记录,而是后人的胡编乱造。
故此,判定为伪句篡入,不会有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13: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9、系辞传下第三至第十二章(合共大小十三段)
第三章: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伪句】理由:彖者材也为古奥歧义句,彖解卦辞,用不着故作高深;吉凶生悔吝著句,虽然唐突孟浪,但在此处却给出了前因后果,即没有爻动就没有吉凶悔吝,是爻动才有吉凶悔吝的,这一点倒是很符合易理与卦爻秘义。
但,是否以此可以判断作者真的有这样正确认识?不能,因为此外再也没有进一步的论及,只能说明是一种偶然巧合,所以仍然属于胡编乱凑的伪句。
第六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伪句】理由:此章二子曰与二小段为伪,言世事,言文辞,与卦爻秘义无关。
第七章: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伪句】理由:此章全部伪句,前小段意义不清且扯进忧患,与易根本无关。后一大段三论九卦,德之基、柄、本、固、修、裕、辨、地、制,显然是人世行为,系为儒家之道德论,与易道之德有本质区别,况易只是阐说万物之道,尚未涉及于成物之德,故必为伪句篡入。
二论、三论同前,亦为后天人世。
第九章: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伪句】理由:后二小段为伪句,所言不真,如初辞拟之卒成之终,意即初爻与后面各爻是个先后关联的连续过程,实际不是,一卦内的各个爻都是独立的运化过程,出现的象基本上不相一致,个别有接近者,也是特殊的个例,不具有普遍性。“观其彖辞则思过半”,也脱离实际,彖解卦辞,只能对于理解一卦的性质特点有帮助,而于爻辞则基本无关,高估了彖的作用。故属于浑说不真,没有实质性意义。
第二小段也类同,易卦有位的差别,但并非那么复杂:一是阴阳正位为宜性质不变,阴阳不正位为不宜性质生变;二是中与非中,中爻为中最有利,因为上下中爻可以互通,互通即疏散旺气,卦爻不变不凶。上下二爻非中为不利,但大多忽略,无明显表现,只在个别卦爻有所反映。总之,不是这段话说的那样纷繁严重,有些言过其实,不准确。
第十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伪句】理由:天地人三道即三才,三才不同于三极,三极为三个相邻阴阳爻,卦位为一阴二阳或一阳二阴,共三个卦位;三才为三对相邻阴阳爻,卦位为一阳一阴,合共三个阳位三个阴位,故谓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个卦位。
此言道与物的本质区别,三极即道为先天,三才合起来即物,其道为后天。三才天地人也各自谓道者,因为分开为二爻的四象故。上面那段话非精易古贤不能言。
后面一段话,则顺道而流入邪路去了,与上段深意毫不相干,全系谰言。
第十一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伪句】理由:借后面“危”字之义的肆意浑说。易文化至周初已延续五千年之久,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故易之兴不单单在于殷末。至于周文姬昌之所以能编辑成书当然有取代商王朝的政治动机,然只是周文单方面行为,与商纣没有直接关系。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易理验证的完成,如果没有发现九六和确证易与天地准,那是绝对成就不了这件伟业的!
易之吉凶悔吝等词,是爻动运化的指示限定,与文王商纣世事无关。
第十二章: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其辞渐,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伪句】理由:下面四小段所言不真、重复、世事,如爻彖以情言、吉凶以情迁、情伪相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等,概念混乱,语无伦次,显然拼凑唐塞之伪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7 09: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其余各传:彖上下、象大小、说卦、序卦、杂卦,五种七篇几乎没有伪句篡入
    1、易传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已经基本成为易界共识,如此孔子作易传童话便失去了立足根基,底气大减。但也有的深知公然兜售孔作易传行不通,便转而退守孔作彖象二传上,总之不甘于孔儒连着易传那根线一下子完全抹掉。
那么,彖象二传真的是孔作吗?毫无疑义,也同样不是孔作。
2、众所周知,易传十篇是独立存在的文字作品,与周易本经即卦画卦爻辞不相连署,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西汉初期。为什么是这样的呢?究其原因,是历史造成的结果。
前已言,易传是《易象》的编改本,而《易象》结集成书后便被秘藏于鲁,时在周初。那时的《易象》就包括彖上下、象大小四篇,而没有将它们附于卦爻之后。其原因是:一成书时间不同,周易完成于公元前1056年,周文离世之后;《易象》则完成于周初,晚于周易约20至40年左右。二为了政治目的的严厉保护措施,周文以下首领人物首先秘藏周易,使之与世完全隔绝;接着秘藏《易象》,而且异地,不使人知之,即使知其一也不可能知其二,不知都在哪里。总之,不给任何人(其中好像也包括他们自已在内),接触周易这部天书以及解读它的《易象》丝毫机会!
《易象》是周易秘义记录汇编,目的是为将来能解开周易秘密,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别者知道周易及其秘密,至少在周人统治期间,这就造成人类文明史上一场易文化传续特大断裂事件,时间之长断裂之决绝空前绝后!
到了公元前672年有人将周易从周室里拿出来,公元前564年穆姜(鲁成公母)述及易传中元亨利贞四字的解释文字,那时没有易传,肯定是易传的原始材料《易象》中的话,这说明周易和解释周易的《易象》它们分别经历将近400年和500年之后,终于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涯,而此前历史上除了极少极少者(朝中一二保管人)外,所有人不但未见,就是连听都未听过周易、《易象》之类名字。能够复述元亨利贞四字解词,那必是见过《易象》,也见过周易,只有这时才有人知道周易及其卦画和卦爻辞是有文字解释的,那就是《易象》。
话至于此,自然不难明白为什么彖象一开始就没能与周易合为一起的原因了。彖象都是解释卦爻辞的,若合在一起还能保得住周易秘密吗?为保障周易秘密不被别者所窃取,竭尽一切秘藏、隔离、分置异地,都是绝对必须采取的措施。
3、《易象》于公元前540年被发现于鲁,而此前24年(公元前564年)穆姜即引用其文句,表明公开之前几十或近百年便已悄悄在内部流行了,少数人甚至熟烂于心。
为何那时彖象既已存在?(一)彖象解释卦爻辞,是周易秘义的主要内容,没有彖象怎么还能称得上周易秘义?所以那是不可或缺的,别的可以没有而彖象不可以没有。(二)彖象的解释是易的秘义所在,非精易贤人不能为之,因此彖象以及整个《易象》必须是出自他们之手,而精易贤人在周初前后只有周文与其治易班子在世的少数人,除了他们没有别人,也绝对不会再有能够写出彖象之类的人才,所以彖象必然包括于《易象》之内。(三)《韩诗外传》引述谦卦彖言一段文字:“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句话出自周公姬旦之口,与易传一字不差,此亦证明彖与象早在周初已经存在了。以上都是彖象形成于周初之际的确凿证据。
所以,彖象也不是孔子作。
4、彖象不是孔作,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不懂周易,详见拙作《周易永恒》第十章易传春秋,这是最致命的要害!
5、为何系辞传文言之外的各传都很少有伪句篡入?原因是:
其他五种七篇内容极为专一,语言精炼简捷,结构十分完整逻辑性甚强,所以无缝可钻,既不能也不敢篡入,即使篡入进去也格格不入,很容易露馅。
以小畜卦为例,
卦辞: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大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卦辞言该卦性质特点:小畜卦上巽下乾,中互离兑。亨,亨通,运化畅通无阻。云即阴,密谓阴多阴重,指小畜卦长中少三女齐聚在上。不雨,即不成兑,兑为泽为雨,指上巽下乾是小畜的正常态,密云不雨为小畜中上特点。自我西郊为小畜中下特点,我指小畜,西指互兑,郊指下乾,乾象为郊,兑位西。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27 1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文化传承,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敢纠十翼之偏者,周易永恆也。敢揭易林之瘡疤者,当今少有者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7 18: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望兄说的对,不是贵坛兼容并包,怎能登出这类揭疮露丑,这才是大将之风。
前确曾遇到过小人主事者,与其意稍有不合,便操起大棒来,,,也就那么点出息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11: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彖解卦辞:ls阴居阴位故谓柔得位,四初互应、阴上阳下故谓上下应之,下乾健上巽顺故谓健而巽,阳居二五故谓刚中,巽为志、乾为行故谓志行,所以亨通无碍。三阴兑、离、巽皆依序位在乾天之上,故谓密云不雨尚往也,尚往即上往指下乾上行,遇ls即成互兑一阴少女,再上成互离又一阴中女,再上即上巽又又一阴长女;下乾为施为行,施即乾郊,未行即无乾,因成兑后即乾坏,有乾郊转而又化无变为兑西,故谓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大象解卦辞:小畜卦上巽下乾,故谓风行天上。上巽为风,互离为明,下乾为德,伏坤为文,整体上是光明普照,广传四方,处处文德美好之象,故谓君子以懿文德,君子指小畜卦,懿即美好风气融贯上下内外。
再,乾坤象辞最受青睐,然其本义乃解卦辞元亨利贞。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天下行即乾卦,健键即乾,天、行皆乾象。君子指乾,乾卦各爻一动俱动,自内而外一个又一个传递旺气,直至六爻全部,故谓自强不息。这就是元亨利贞的全部意义。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地下势即坤卦,地、势皆坤象。君子指坤,坤卦各爻一旺俱旺,自内而外一个又一个三爻坤形成出来,坤多德厚,阴静至极则阳生物化,故谓厚德载物。这就是元亨利牝马之贞的全部意义。
小象解爻辞
小畜初九曰:复自道,何其咎,吉。爻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下乾即道,道指三爻八卦。复者,谓阳气自下再来,如同地雷复卦之复。自道者,下乾三阳本即道,初九时至而旺,其旺气散与二三爻再成下乾,此乾与原乾相同,故曰复自道。
象言复自道其义吉,乾象吉,意即初旺成乾,乾象吉,运化结果也是吉,故谓其义吉。
小畜九三曰:舆脱輹,夫妻反目。爻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坤舆乾亦舆,輹为车箱与车轴之间起固定承压作用的部件,箱为外,輹为内,故乾舆之輹为伏艮,艮止、固定故象輹,輹在下故伏。三旺比ls成互兑,兑伏艮为輹。但四阴欺三,故互兑刚出即毁,转而成下乾舆,此时有乾舆而互兑輹无,故谓舆脱輹。
反目者,与前同,三旺比ls成互兑,因四欺三故离而成上巽,巽为白眼,三再旺又成互兑,兑为巽之倒,一正一倒上下两白眼相对,乾为夫,巽为妻,故谓夫妻反目。象曰不能正室,不正室即不成坎,坎为正为室,坎伏互离之下,不成离即不成伏坎。此谓三旺不是成互兑就是成上巽,总是上下白眼相对,离不出即无伏坎之正、室,故有夫妻反目象。
(注:本爻此前所解多有未善甚至错误,应以此为准予以纠正,以弱误导之害。)
《周易尚氏学》:“輹正义作辐,而马融以为车下缚,郑玄训为伏兔,则皆作輹,兹从马郑。”通行本俱从正义做辐,然辐延义为轮,与卦象不符,而輹则最宜,故此处去辐用輹。前之所解其错盖皆源自于此。又尚氏以伏震为輹,震动故无兑伏艮固止更确。
巽为妻者,巽下一阴得自坤,坤为乾妻。再者小畜卦巽乾,阴上阳下为媾合象。
小结:
卦辞,言该卦结构、性质与特点,语言表述形式是卦象,因此不知象肯定解不通卦辞。
彖,彖解卦辞,语言表述形式也是卦象,只是更加细化点出要害,以便于读者理解。如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此明亨的主要原因;健而巽,明下阳上阴相互媾合;刚中志行,明阳居二中上巽下乾构造;尚往,明各阴皆下阳交合而成;施未行,明下乾有主动上往交接趋势。可见解彖也必须知象,否则不能解,即使解肯定也跑到爪哇国去了。
大象,还是解卦辞的,只是更加精炼,文字形式为二段话,上段三字为上卦象下卦象与卦名,下段多以君子以开头,接着是该卦突出的性质特点的象,各卦象字数略有差异,最多不过十余字,相当精准简要。
小象即爻象,解爻辞,同大象一样也是以卦象作为表述形式,尤其精准简要。
结论:卦辞、彖、大象、小象无一不用卦象,不知象就永远解不通它们。在那些象的语言面前,不知象者们如易传的编改者,只能茫茫然手足无措,如入沉沉深渊,整个陷在一片恐怖混沌氛围之中,目瞪口呆,哪里还有巧言编造的心力,因此在那里不会有他们的伪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11: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易永恒 于 2017-12-29 11:47 编辑

6、说卦序杂三篇,也与彖象一样,十分严谨完整,而且更为精要简捷,针插不进。
说卦传,除昔者圣人之作易二段,疑似伪句篡入,余皆专言卦象,故说卦传实为八卦卦象的专题文字。如第三天地定位段,专言先天八卦方位象。第四雷以动之段,专言自然万物环境变化象。第五帝出乎震段,专言后天八卦方位象。第六神也者段,重复并解说第四段。第七乾健也段,专言八卦本象。第八乾为马段,专言八卦动物象。第九乾为首段,专言八卦人体象。第十乾天也段,专言八卦人伦长幼象。第十一最后段为八卦各类混合象。
说卦传专言卦象,编改者本来也要插进一腿贩卖点私货,不曾想刚试两下便混不下去了,不是一路,于是只得作罢。八卦象非精易贤人,不但做不出来,就是让他明白那都是拿鸭子上架对驴弹琴。胡编混凑不符合易象易理的伪句,装得再像,也会露出破绽。
序卦转,从发生学角度发明六爻卦的主要性质特点,如“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天地即乾坤,万物之父母,有乾坤父母才有万物,接下来是生长与诸般变化,屯为生之始,蒙即生之稚;需为养身纳物,讼即彼我交恶;师为力克制胜,比即和乐安祥等。叙述特点是,以非覆即反的二卦一起对言,覆反即综错,覆综指卦面上下正倒,反错指卦面外内显伏,如乾坤为互错即互反,屯蒙为互综即互覆,而屯错鼎,蒙错革。
杂卦传,从六爻卦构造角度发明各六爻卦的主要性质特点,如天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天乾三阳故刚,地坤三阴故柔;比阳五下临四阴众附而亲之故乐,师阳二上负四阴而欺之故忧;临二阳成震,震出故与。观五阳成艮,艮取故求。叙述特点同序卦传,也是以非覆即反的二卦对言,而其言更加简单,往往多是一字。

综合言之,彖象四篇以象说事所以必须知象,而如何才能知象?说卦注释八卦象,是明象的依据,什么卦是什么象必在那里寻索。卦辞言一卦性质特点,而如何才能更好理解其性质特点?序杂二传从不同角度发明八卦性质特点,从那里可以取得有益的帮助启发。
所以彖象说卦序杂七篇之间不是各自孤立,而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由于此七篇内容全都高度专一,结构紧凑严密,语言精要简捷,针插不进风吹不进,所以基本没有伪句篡入(说卦前二段除外)。
系辞文言三篇之所以伪句篡入者,因为文言是易传编改者新增加的题目,而非《易象》所原有,内容多为编改者所私意作出,故而伪句严重篡入。二文言的文字极不均衡,就是从侧面提供的篡入伪句者勉强拼凑无法圆满至善形迹的证据。至于系辞传上下二篇,则因为那是集中了周易综合性的秘义,内容方方面面十分广泛,而且各个语句之间没有连续性,为编改者的大展手脚留下许多空间,这是造成伪句遍布的重要原因。
大多易家历来在易传何时作上迷离徘徊,原因是只知其末不知其本,未能深究其历史根源脱离实际。尤其甚者,将周易成书推到西周末之后,至于周易秘藏几百年、周易本经精义被阉割篡改以及漫布周易四周种种障碍陷阱等等,那就更毫无知晓了。这种迷离无知状态古已有之,可叹的是至今不悟,柳树梢上荡秋千自顾其乐哪管树干如何!倘若树干早被虫吃蚁咬,经不起风吹雨打,荡来荡去咔嚓必是呜呼哀哉的结局。
    易传关乎周易解读,它的本来面目不清楚,那么周易秘密就永远解不开读不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9: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为何说《易象》是周易的秘义汇编
自古至今从无《易象》一书之说,更无周易秘义汇编概念,你这样提有什么根据吗?当然有,有理有据,不是凭空想象,顺着现有资料包括考古,走下去自然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首先,讨论《易象》是不是真实存在?
1、《易象》于公元前540年始为外界发现,据《左传·鲁昭公二年》记载:“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这个《易象》肯定不是周易,且与《鲁春秋》并称,《鲁春秋》肯定是书,那么《易象》肯定也是一部书。谓之《易象》者,大概因为那些文字内容多涉及易之象,如易传里的彖、象、说卦、序卦、杂卦等都是言卦爻象的,由于杂乱无序,无以别名名之,故总名之曰《易象》。
证明《易象》的存在确凿无疑,而且肯定是一本与周易密切相关的书籍。
2、孔子晚而喜易,其喜必是因为见到了《易象》,不见《易象》绝对不会喜易。
人或会说孔是圣人,见什么都能懂,所以一见周易就喜欢上了。纯粹一派胡言!
见什么都懂的圣人的确有,但那不是孔圣!孔圣属于凡圣,只有仙圣才会具有那样功能,孔圣之圣的帽子是后人们给戴上去的,同时代人则谓之丧家犬。仙圣之圣是仙人本有的,不管给不给戴圣人帽子他也是圣人,两类圣人截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孔子晚年喜易是铁的事实,但绝对不可能一见周易就会喜易的。因为周易是卦画与卦爻辞两部分,任你是谁都不会懂,哪怕你有三头六臂,孔子也不例外!读不懂,满头雾水,一大堆问号,能喜得起来吗?不会喜的,没嘛兴趣了。能喜者必是因为明白了一些易的奥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引发出许多联想,那时才会喜欢上的。那么是什么使之产生了兴趣?唯一的可能就是《易象》,因为那里有许多易的秘密,哲理透辟深邃,语言浅白易明,读得懂所以喜,以致于行坐不离、韦编三绝了。
再者,《易象》一书一直秘藏在鲁,鲁是孔的故国,生于斯长于斯,成人后做官授徒也在那里,周游列国14年,68岁后归回颐养仍然是那里,因此获得《易象》轻而易举。
另外,也只有回到鲁才能见到《易象》,别地见不到。这时,易象面世五十余年,周易面世一百八十余年,在时间上没有矛盾。
因为当时与易相关书籍只有一个《易象》,没有第二,所以使之喜的也只能是《易象》!
因为读了《易象》才喜易,所以孔子喜易即证《易象》是真实存在。
3、易传中的句子早在易传出笼之前即已被引用,此足以作为《易象》客观存在的铁证。公元前564年穆姜述及元亨利贞四德之义,公元前530年,鲁大夫解坤六五黄裳元吉之辞,《韩诗外传》关于姬旦口出谦卦彖言一段文字的记述,皆在易传之前,这就是说那些引述既然不是来自易传,还能来自哪里?只有《易象》,此外没有第二个。
4、易传中有那么多的经典句子,其言皆非精易者所不能言,那些句子只能来自于《易象》,因此任何否定《易象》的存在都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易象》这部书,在易传之前肯定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再继续怀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2: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易永恒 于 2018-1-1 12:52 编辑

其次,周易为何必须得有《易象》这样的解释性文字?
周易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是这些特殊性决定的,如无释解性质的文字就不会读得懂。
特殊性主要有四:
1、书非文字,周易主件只是六十四个卦画,因此它不是文字著作。它的文字卦爻辞只是为主件六十四个卦画服务的副件,与易的核心意义无关,即使解明白了卦爻辞也没有用,还是不明白易的核心意义。
易的核心意义即宗旨目的,在卦爻辞中找不到,在六十四个卦画中也找不到,那是必须有相应的说明解释,非此神人难知。
2、符号极简,周易六十四个卦画,每卦都是一或二种线条符号组成的。线条都是什么意义?卦是什么意义?卦内各个爻是什么意义?道是什么,它们都在哪里?没有另外的说明解释谁会知道?谁都不知道。
3、模拟精准。周易卦爻干什么用?用它来模拟万物,没有解释说明不知道。卦爻如何模拟?模拟出来有何用处?没有解释说明也都不知道。模拟为什么那么精准,究竟精准到什么程度?没有解释说明依然不知道,这些都是必须有特别的另外的解释性文字的。
4、秘奥重重。周易里处处都是秘密,而且秘密之中还有秘密,可谓秘密是一层又一层的,没有解释说明绝对不知,想都想象不出来。
书非文字、符号极简、模拟精准、秘奥重重,是为周易的四大独特性,中外古今独一无二! 试想:世界上古往今来除去周易,有一本无文字的书籍吗?没有!有只用某种简单符号来表达如此丰富意义的吗?也没有!有只以如此简捷的形式模拟万事万物的吗?还是没有!通常所见的模拟大多为玩具狗、仿真枪、智能机器人、地球仪沙盘之类物件;有周易这样的秘密之上还有秘密的书籍吗?更是没有。天下奇绝,空前绝后!
这样的书没有解释说明之类可能吗?绝对不可能,周易若无它的注解说明,那就成了一具僵尸,自伏羲以来几千年的易文化便化为乌有,易的存在还有意义吗?什么意义都没了。
所以,在周易之外必须有它的注解说明,这一点是绝对的,除非周易编撰者们全部都在同一时间内暴毙,否则不会不整理出来。《易象》只是一个名字,不称易象,而谓之别的什么名字也是一样的,总之必须具有注解说明功能的东西传续。
第三,从留在易传里的经典文句看,也说明释解性秘义文字传续的极端重要。
前面对于易传内容已经作了全面的剖析,易传=古贤经典+后世伪句,简化之即经典+伪句。因为限于周易的四大独特性,周易秘密在其卦画里见不到,在卦爻辞文字中也同样见不到,所以必须有另外解释性文字的传续,否则就完全不知周易为何物,那些解释性的文字实际就是周易的秘义记录,是古贤留存下来的经典。不妨略举数例以了解其重要性:
1、“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传下第六章。乾阳坤阴或许不难知,而乾坤究竟是什么则莫衷一是了,其实那就是物,阳物与阴物。为何白纸黑字说的这么清楚,可还是一团浆糊,不明所以?因为不懂得那是古贤留下来的秘义,依之即对,背之即错。现代科学也已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乾坤即是正粒子负粒子,都是阴阳,乾坤和合为一即回归太极,正负粒子相撞亦合一即湮灭,太极与湮灭是一样的,都是无,无影无踪了。正负粒子是不是物?毫无疑义是物,的的道道是物,而乾坤就正是象正负粒子那样的物!
所以古贤所留的秘义那都是绝对不错的,都是绝对真理,是打开周易秘密大门的钥匙。
即使时至今日真正明白乾坤之实质者也仍然寥寥无几,有这类经典秘义都这样,如若没有呢?读懂周易的难度那就更不可想象了,所以必须得有解释性文字的传续。
2、“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系辞传上第十一章。这也是古贤传下来的经典秘义,如果没这段注解,后人知道易干什么吗?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冒道吗?知道卦爻动变就是开物成物吗?全都不知了!
3、“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传上第十二章。周易卦画及其卦爻辞见过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大业的字样吗?没见怎么能知它们都在卦里;没见又怎么能够知道道物运化、道生万物及其过程?这么重要的易义易理都不懂,那还算是什么周易?歪易、浑易、乱易罢了!
4、乾初九象曰“阳在下也”,坤初六象曰“阴始凝也”。爻象解爻辞,初九象解初九爻潜龙旺成下乾再不上运,故谓阳在下。龙指三爻乾,下告成乾龙后即再不上动。初六象解初六履霜旺成下坤,坤寒故谓阴始凝即霜。霜指三爻坤,始凝告成坤霜后还将继续寒下去,霜上再加霜。由其象即知:乾初九旺气只散与下三爻,而坤初六旺气则能散至于全部六个爻了。由其象又知:三爻乾即是阳,而各个爻也是阳;坤各个爻即是阴,而三爻坤也是阴,但是阴或阳重叠的越多便越纯越厚重。
如无象的提示注解,理解爻辞的信息就将困难得多,也不可能这么详尽。
所以,周易秘义即古贤经典文字的传续极端重要,如无不是懂不懂而是根本一无所知。
综合上述,(1)周易必须有另外的秘义解释性文字,因为周易的四大特殊性决定如此,如果没有就必将置易处于无用之地。(2)《易象》是与周易唯一密切相关的一部书籍,事实证明它的存在确凿无疑。(3)从易传里保留下来的《易象》部分内容可知,那的确可以称得上周易秘义,对于打开周易神秘殿堂大门,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说,曾经出现于春秋时期的《易象》一书,实际就是周易的秘义汇编,肩负着传达周易秘义职责的重要使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3 18: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易永恒 于 2018-1-3 18:23 编辑

六,《易象》是怎样被编改为易传的
将以上五个题目内容作一简要归纳如下:
1、流行于世的易传是极其重要的周易相关著作,但它是一个真假混合体,其中有正确也有不正确,有经典秘义也有伪句歪说,大体情形是:
乾坤文言篡入伪句占其总字数比例约为四分之三;
系辞传上下篡入伪句占其总字数比例约为三分之一。其中,一十九例子曰解易、十二条盖取诸某卦和三论九卦,全系伪句。余则散布于系辞传各处,共约大小十三段。
说卦传仅前二段疑似为伪句。
其他彖象序杂四传六篇没有伪句篡入。
2、伪句的大量涌入,经典秘义与伪句歪说共处一体,说明易传是后来重作编改而成的,在保留先前大部经典之上,又同时塞进了后人不少的私货。
3、先前的经典就是公元前540年被发现于鲁的《易象》一书。
4、《易象》的存在确凿无疑,无能否定。为何古贤要搞出《易象》这样一部书?因为周易本身的需要,周易的主体主件是卦画,无文字,没有周易秘义记录的传续,后人便一无所知,根本读不懂。
那么《易象》是怎样形成,又怎样被编改为易传的?这便是本部分将要讨论的重点。
(一)依据易传推测《易象》的结构组成
易传共有七种10篇,那么《易象》的构成大致应该是:
专题秘义论述为,彖上下,专解六十四卦卦辞;象大小,专解六十四卦卦象和384爻爻辞;说卦,专言卦象,以为卦爻辞象的解读依据;序卦,专言六十四卦生成次序及其一般性质特点;杂卦,专言六十四卦突出的性质特点。合计共五种7篇。
综合秘义记录为,系辞传1篇(易传系辞上下二篇,去掉伪句后合为一篇)。内容包括:圣人制易的过程原理与其宗旨目的,卦爻实质与意义,道与时象意义及其之间关系,道的运化规律过程,万物的生成变化,卦爻模拟与动变规则规律,易理验证的意义、理论基础及其方法,乾坤二卦性质特点及其易中的地位等,范围十分广泛。
以上专题论述7篇,综合泛论1篇,合共六种8篇。
易传文言,因大部是伪句,故基本可断在《易象》里不存在,或者只有个题目而已。
特别提示的是三点,一,前面提到的伪句或许有某些出入,但是伪句篡入确实严重存在,也就是说易传不全是经典秘义,那是既有真也有假,真假相参不可一律奉为至言的、经过后人编改的大杂烩。二,在易传之前的《易象》里,除文言并不实有外,可能系辞传内容尚嫌未足,需要继续补充,而其他如彖、象、说卦、序卦、杂卦却均已完善成篇。三,历来易家对于各篇写作时代有多种猜测,总的基本都是错误的,原因是离开历史背景,脱离实际,没有从事物变化规律角度去审视。实际上《易象》一书的整理形成,是周易这个重大工程的重要部分,没有它周易也就等于不存在了,失去任何意义和价值。而《易象》若不完善,没有传达出来绝大部分秘义,那又与没有《易象》有多大区别?所以分别将易传各篇完成时间放在春秋战国及其之后,毫无道理,也根本不能成立。
(二)《易象》的内容有前贤留下来的经典也有周易成书前后的归纳提炼。
《易象》的结集成书,当然要略晚于周易,因为周易是核心、关键,它若没完成,解释说明即为无的放矢失去对象,所以周易如完成于文王离世即灭商十年之前,则《易象》应当完成于西周之初,国事稍有稳定之后,大约在周成王朝内而且周公姬旦在世的时间段,否则《易象》在鲁的史实就难以说得通了。
可以基本断定《易象》是在姬旦亲自主持下完成的,届时文王虽已离世,但他的制易班子老人肯定还有健在者,加之文王遗留下来的大量秘籍,天地人之利全备,编辑整理故可一路顺利,不会有太大困难。
《易象》内容的资料来源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前贤经典,二是当时编辑者的归纳提炼,将二方面适当调整加工即成一部完善的周易秘义汇编。
前贤的经典多为易文化重大突破后总结凝聚的精华,故可谓之当时的秘义记录,那是前人的足迹和宝贵经验。例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能是伏羲发明八卦后不久的认识;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可能是后来卦爻动变发明的即时记载;“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之道而天下之理得矣”,可能是再后来五行发明的概括总结。易简人每不知其真,实际是对纯阴纯阳乾坤交合的概述,知有阴阳的纯与不纯,便是已知阴阳五行的分辨了,故能作此精辟阐说。再再后来则陆续有“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以及五行数、天地数、卜筮占方法步骤、易者逆数等等秘义的表述。
在易文化发展完善过程中,每取得一项重要成果,对其要点精义都必须作出即时记载,否则时过境迁,那些成果后人不知又得走回头路,甚至再也无法找回,前贤经典的重要性就在于此。无异议,系辞传中这类秘义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存世数量相当可观。
编辑者的归纳提炼,主要指《易象》编汇之时对于粗成和未成文字的增补完善和近期成果的整理总结。例如:说卦传,其形成过程较长,既有卦象成熟前的认识,也有其后乃至于卦爻辞完成后的认识,经过长期积累的结果;彖象序卦三传,完成则必在卦爻辞写就之后;杂卦传,可能渊源于卦形卦性研究之初,比动变五行发明稍晚,而完成亦必在周易成书前后。至于系辞传,其内容涵盖了易文化发育的全部过程,直至最后才算结束,例如易理验证的五行数、天地数、大衍数、大衍取卦法以及易与天地准、知生死知鬼神等的表述,皆为新增的精要秘义。
总之,《易象》既纳入了大量古贤经典,同时也有当时精易编辑者的归纳提炼,严格地说,它是历代易者们的共同智慧结晶,其作者不能属于哪一个人,包括周文姬昌和周公姬旦。当然不管易传哪个部分,最后都需要经过编辑者的归纳整理与研讨提炼,确保其真实性正确性,所以才能达到除了伪句无不精准简捷、蕴意深厚、久读不厌的极高境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21: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易象》编汇的主持者应该是周公姬旦
前已述及,周易是必须也是必然有解释说明性质文字的流传,而这样的文字就是《易象》,只有《易象》可以堪当此任,此外再也没有了。
如果这个判断不错,《易象》结集完成应在周初,主持者为周公姬旦。
周易编辑完成于周文,从情理上说,紧接着即应开始汇集和整理周易秘义的解释说明,因此这项重大任务也有可能是姬旦自其父周文手里接过来的。
姬旦接手于其父,这种可能性最大,原因过程大致如下:
1、周易与《易象》属于周室最核心机密之一,非王家主政者绝对不允许他人触碰,故一直在周文的牢牢把持之下。
2、周文在羑里期间尚在演练大衍取卦(有现代考古证据),表明易理验证工程在那时已基本完成,为下步卦爻辞撰写整理和周易的编辑奠定了有利基础。出狱返周后至其离世大概是十几年时间(史无记载难以确定),与其制易班子一起编撰完成周易完全来得及,但若连《易象》也都整理出来,恐怕难度太大,故此最有可能的是刚一开始,周文便寿终正寝,不得不将《易象》交与后人去做。
3、为何不交与二子姬发却交与四子姬旦?二子姬发虽是继文王之位主政,但处于非常时期,灭商大计到了付诸行动之际,后果如何尚难以预料,所以两件大事由两个儿子分别承担,一者专事灭商,一者专事《易象》,这是极其稳妥万无一失的安排。
4、尽管姬旦接手于文王离世之时,但由于灭商各项计划都在紧锣密鼓,姬旦亦难以安下心来,肯定受到相当的干扰。灭商完成后,百废待兴,国事繁巨,再加之武王病亡,成王年幼,周公姬旦辅弼七年,其中再平叛三年,皆为《易象》一书的编汇带来影响,所以直到周公逝去,才算草草结束。
5、姬旦领受任务的同时,也必接手全部文献资料和文王手下的制易班底,而周易一书已经编辑圆满,或者在文王离世前即已秘藏于周室,不得为外人所知,在客观上自然造成了周易本经与其秘义记录汇编的《易象》处于分离状态。至于《易象》整理是无须周易一书的原本的,因为那些制易老人全已熟记于心。
6、应知周公逝去之时,大约在文王离世的二十几年至三十年后,那时制易老人还能有几在世,恐怕一个都没有了,于是乎最后一个知易者也从这个世界里悄然消失,再也不会有知易之人了。这是周文等最期望得到的结果。
现代人会说,他们为何不招徒传授,太愚昧了吧?现代人实在了不得,比古人聪明多了!可是,那时是什么社会,允许那样搞吗?绝对不允许的,全部都在统治者的严格把持之下,不准外传,不得授徒,只待知易老人一个个自生自灭。
7、姬旦离世后,其一切遗物包括《易象》一书全部移存于其子封地,与周易异地秘藏,一在西之周王室,一在东之鲁侯宫,也许这种布局是早经谋划好的。
这可能就是,周易与世隔绝近四百年、《易象》与世隔绝近五百年,以及《易象》之所以在鲁史实的前因后果!因为姬旦的主持编汇,《易象》藏于鲁便合情合理;也正因为姬旦的主持编汇,《易象》成书才是天经地义。试想,文王离世,治易贤人渐亡,有关资料散失,凭什么编汇《易象》?绝非某些人想象,谁都可以出来露一手,绝对不是。
(四)周易与《易象》为何历史上信息极少
以上可知,《易象》的整理编汇是十分郑重慎密的,都是经过反复鉴证锤炼的真言至理,无一字不当,无一义不真,得之则取易至易,失之必知易极难,普天之下唯此一把钥匙能开启周易奥秘之门!也只有这一把,此外再无第二。
前面所言确还有些道理,但是没见有文献记载,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众所周知,中华历史早期文字甚少,书写极不方便,个别的重要事件也只是刻在骨头上,谈何文献?这种状况直到西周中期之后方渐有改观,西周初与文王时期除非重大事件,如周易、《易象》等,是绝不形诸文字的。
这是个重要因素,但还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绝对保守秘密的既定成规,不准外人知晓,不得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当然包括文字。为何?一是在当时拥易治易是谮越忤逆大罪,周文一小诸侯绝对不允许,因此必须在极其秘密之下进行。商纣及其父几次加害于周,是否与易有关值得研究,崇侯虎那套说词有可能是周人加工伪造的,不敢亮出真像,虽载在史亦难脱却怀疑。为了保密的需要,不可以流露一字一句,所以不会以文字之类形式将与易有关事情记录下来。二是即或商灭周兴也如此,因为奴隶社会最大的罪衍莫过于犯上作乱弑君叛主,礼法上最讲忠孝感恩,违者那是鬼神不容天诛地灭的,因此也十分忌讳拥易治易之事的外泄,一旦为人得知并流传民间,周武伐纣替天行道的正义行为,将必一落千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也绝对不能流露一字一句。三是周易、《易象》之所以均被长久秘藏,既有上述原因,还有尤其重要的另外原因,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人接触、拥有和掌握周易及其秘密,包括王族至亲。因为在周人看来,易是上天最高智慧,是天意所在,拥有它才拥有天下,“国之重器”,丧易即是丧国,殷商之亡就是显例,因此不可以丧失,也不可以轻示于人,而欲达此目的那就必须绝对秘藏,一丝一毫信息都不得外露。(以上可详参拙作《周易永恒》第十章)
如此,还能有文字文献的披露吗?没有了,绝对不可能有了!
事实是,整个西周的几百年找不到与易相关的文字,即使甲骨金文也未见披载,到公元前672年周史献易陈侯方出周易之名。至于周礼提及的三易,成书年代多认为是春秋战国,故亦不能确定为早期记载。以致后来的易家由此产生天大的笑话,即以为周易是周朝晚期甚至秦汉的作品,可哀之至!
所以拿见不见文献记载说事,是不客观甚至是荒唐的。
如果非要事实证据,那么就请关注如下几点:1、周文王羑里演易、编辑周易的史实,2、周武伐纣灭商的史实,3、商失易终致国亡的史实,4、《易象》在鲁的史实,5、周易、《易象》分置两地长期秘藏的史实,6、周易初见于公元前672年、《易象》初见于公元540年的史实,7、周礼记载夏易商易周易三易的史实。
说明:文王逝世仅十年即完成伐纣灭商,证明治易目的是为周政权的王权神授做准备,治易为的是政治,藏易隔绝于世也同样为的是政治,完全不在乎易的传播应用及其命运,致易文化传续断裂数百年而不顾,是易的幸运更是易的悲哀;
以上全是史实吧?既是史实还需要别的什么文献吗?这就是文献,这就是证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8 12: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易象》编汇的主持者应该是周公姬。只是有这种可能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7: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空前绝后的大劫难
时光流逝到公元前540年,秘藏于鲁近500年的《易象》终于露出它那灿烂的颜容,让世人大为惊骇,“啊!原来周易殿堂如此辉煌!”它那耀眼的智慧光芒勃然大放,有如晴空霹雳迅猛席卷神州大地,于是膜拜者络绎不绝,朝堂权贵来了,隐世高人来了,淑女佳人也来了,就连樵夫野叟也想一饱眼福!
就在这欣喜若狂风光无限之际,一场空前绝后的巨大灾难正悄悄地袭来!
刚刚五十几年,《易象》便象投进屠宰场的一头牛任人摘肝剔骨、阉割蹂躏,经过翻江倒海的一番折腾之后,往日的迷人风采再也不见了,《易象》大名从此销声匿迹,更名改姓乔装打扮,一个称为易传的怪物随之便悄然登场。
毫无疑义,这是一次粉身碎骨、改头换面的毁灭性劫难!
《易象》的清纯典雅、理真义正全然不再,代之以混乱参差、古奥迷离。如果将《易象》比为人,则系辞传即如人体内的五脏六腑,说卦传即如头颅,彖象即如双腿双臂四肢,而序杂二传便是背脊和胸肋,几大部分中只有系辞传的脏腑柔软松散,伸缩包容空间几乎无限,其他皆骨质坚实致密几无孔隙,故藏污纳垢者只有系辞传,异物尽可充塞。因为系辞传阐说周易性质意义与宗旨目的,尤其对于不同时期的秘义均有精辟的记述,涵盖内容丰富而多样,所以那里一旦塞进大量异物伪句,必将危害全身并且后果极其严重。
什么后果,究竟严重在哪里?概要提示如下:
1、卦爻辞离象错解的错误引导。易传中的卦爻辞解读主要是两部分,一为一十九子曰解易例,二为乾坤二文言解爻辞,乾卦六爻重复四次解,坤卦六爻重复一次解,合为三十解,与一十九例相加,共计四十九解。然而这么多的解例却无一不是离象的错解,这就给后世树立了极坏的形象,至今这种错误仍然大行其道,甚至死乞白咧地为其辩护。
不免有人愤愤不平,难道这么多的解就没有一个正确?遗憾得很,真的没有一个正确!错就是错,不是感情用事的事,脸蛋再漂亮哪怕艳压西施,也不应该将错说成对!
后来望文生义的义理解读,胡诌八咧的象数卜筮解读,都是易传开的坏头,谓之罪魁祸首一点都不为过!几千年来影响极大,给正确理解和解读造成的破坏作用也最大。
2、卜筮意义含糊不清默认致使卜筮劣习盛行。易中卜筮原本是易理验证的方法手段,
故只言占至取卦而止,而易传中的系辞传却含糊其辞,对卜筮算卦包容大度,虽不明言却若隐若现,实际是默认,例如“以断天下之疑”、“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等,皆为扑风捉影的误导之词,给人留以卜筮算卦的遐想空间。(因为《易象》绝无卜筮算卦之义,故而易传编改者虽认同卜筮却也不敢公开直言)在这类含糊隐晦的语言蛊惑下,于是心有灵犀,卜筮观点底气大增有恃无恐,似乎真的有了救命稻草,所以其影响同样十分恶劣。
3、在伏羲画卦缘由过程上制造神话。“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句,纯系编改者生编硬
造,毫不顾忌与另一句即仰观俯察的表述严重背离,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将这一实实在在的发明创造完全归功于上天神灵,一头栽进神明主宰的唯神论宗教泥潭。
    圣人则之天地万物无疑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则之河洛则子虚乌有故弄玄虚了,但凡有一点头脑都不会相信。河图一名最早出现在尚书,并无明确其为何物,然到了易传那里却突然成了圣人则之画卦的易图,那么易传编改者是怎么知道的呢?猜测!因为没有任何依据,也只能是猜测。难道猜测的东西就是真的?只有愚蠢或别有用心才会拿猜测当真。后之好事者据此发挥,无非卖弄博学多能以蒙人,并不一定真的当真。史上不相信这种鬼话大有其人,如宋欧阳修等辈历代不鲜。河图之名在尚书中是与天球并列的,那么河图理应也与之相类;再联系周成王曾指派周公营洛,以完成武王遗命之事,可见周初对洛的重视,重视洛城亦必重视黄河,因洛在黄河下头与王城在黄河支流上头,遥遥相对,位置都相当重要,于是将大河上下地理形势描画出来不是不可能。同时一者地理,一者天文,河图天球并列也便顺乎情理。不为易图者,更为要害的是周人对涉易的严格管制,如为易图那是绝对不会展示出来的,故谓圣人则之河洛是生编硬造违背常理的谎言。(详见拙作《周易永恒》第八章)
    八卦的发明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最高境界,它是无数古贤前赴后继观天察地、从实际中总结出来并以卦符形式记录和表达的精华理论,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事件。八卦则之河洛神话即如同燕窝粥里一头膛开肚破的烂泥苍蝇,让人愕然大倒胃水,可恶至极。
4、概念不清胡乱解说。在系辞传里随处可见,如彖、象、卦爻、系辞、吉凶悔吝等的
解说几乎全不着边,浑说一通,让人无所适从。可能《易象》原本缺失,故能乘隙而入;或者原解太浅显不合乎易传编改者的神秘口味,故而删掉,代之以曲曲弯弯古奥难明,总之传达不出来真正意义,这不能不是几千年来易义不清意见纷纭的主要根源之一。
5、以假冒真流毒深广。《易象》的真貌无法复原,但是可以想见它只是一本记载真义的
书,绝非一般的哗众取宠之作,用不着华丽辞藻,甚至用不着怎么上下衔接,也用不着拐弯抹角装腔作势,更用不着古奥典故衬托其间,如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之类,简言直述即可。而易传却混入了许多与之相反的句子,按理仔细一查便能一目了然,真假立判,可是至今不仅没有立判,连辨别一点的意思尚还没有达到,可见毒害之深。奇怪的是,本来易传里有真有假、真假并存,为何人们却取假而弃真,难道假比真更可爱?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圣人画卦则之河洛是假,仰观俯察是真,自然前者信者多而后者信者少,是何原因?因为则之河洛不必深入,照着神意去做即得;而仰观俯察则必须深入,深入却又不得要领,往往被人诘难,终于不为接受。则之河洛乃神示,既无须深入,又不能诘难,一神已概之。再如,卦爻辞以象解与望文生义的义理解,也是一真一假,二千余年以象解几乎难见一二,为什么?除了不明易理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肯置平生所学于无用,让他放弃固有字义、而将文字变为象,重新掌握象的知识,这尤其对于老有所成的人来说很困难,习惯教诲他们字义不能变,莫管什么易象不易象,这个门槛就是不迈。于是便丢开易理要求径直照着文字原义解下去。
总之假的往往省事不费力气,顺应习惯包括迷信习惯,以及神秘不可知,故易于接受。
6、《易象》被删减丢失大量伪句窜入原貌严重破坏,损失无可挽回,实为千古遗恨。
在易传中的确保存了一部或大部分《易象》原文,但是究竟保存下来的有多少?被删掉的有多少?损毁丢失的又有多少?都无法确知了。但可以肯定,各种情况都会发生。史记载曰:孔子晚年喜易,以致于“韦编三绝”。三为多义,多次折断,通常被理解为阅读之勤,实际上大错,不是磨断的而应是拆解。一般的说不会轻易断的,即使几百次的翻动也断不了,除非时间太久质地老化,但一换成新绳也就完事了。为何拆解?因为要重新编改、排列,所以必要拆开来,这是避免不了的,别人不知实情而私意揣测。如此鼓捣,能不遗失损毁?
因此不能不发出上面那些疑问。
《易象》的被删削损毁,代价只有一个,那就是周易的意义难明,有一些秘密或许永远都解不开了。
《易象》原貌无论如何不能重现,这个遗憾无法弥补,那是中华民族和易学的永久之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5: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易象》编改为易传的主使人是孔子
以上可知,周易肯定有其注解之类的文字留传,而周初至孔子的长时间内这类文字只有在鲁发现的《易象》,没有第二个。亦且易传的精华内容不是孔子时代人所能作,因为周易与世隔绝,没人读得懂,故可肯定是来自《易象》,由此不难判断易传必然是《易象》经过编改后形成的,是《易象》的编改本,而《易象》才是周易秘义释解的原始文字。
那么为何认定作此编改的主使者一定是孔子?
1、史记有明确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读易,韦编三绝”。序即编排、整理,司马迁所言不虚,易传正是孔子编改出来的。而编改必须要有用以编改的底本资料,否则不能序,这个资料只能是《易象》。再者,读易至于喜,至于韦编三绝,其所指之易也只能是《易象》,绝不会是周易。这就是说,孔的手里有《易象》这本书,以其为底本增删编改,实际是阉割蹂躏,然后改名换姓变成了易传,易传就是这么形成出笼的。
2、孔多次自言喜易读易,表明确实与易有密切接触。孔子说过:“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接着又说:“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帛书《周易·要》)如果无讹,孔自己实际在不打自招:公开承认参与了易。无疑此易是指易传,而非周易。参与易传即是编改《易象》为易传全过程,自然包括其中的许多伪句。
这又是孔编改了易传铁证!
同时他加进去了大量伪句,目的显然是为了将易改造后纳入儒家轨道,正如其自曝“求其德”、“与史巫同途”。德者,世事道理规范,儒家正统内容;史巫者,晦昧谶纬之类事,即指术数算卦,虽不公开提倡却也绝不反对,因此说同途而殊归。德与史巫,即分别为后来义理派与象数派的源头,孔并不讳言一身兼二派,既要把易纳进儒家世事轨道,又要将易打扮成晦昧神秘形象,这些在易传伪句里都有充分的表现,由是孔便理所当然的为义理术数二派高调推崇和拥戴,并且被奉为共同的祖师爷。
孔也自知自己的行径不怎么光彩,也预感迟早会露底,在易这上面要出事的。
3、归鲁后只有孔子最有接触周易和搞到《易象》的能力条件;
4、易传里有“颜氏之子”句,颜氏之子即颜回,孔子拔尖弟子,列在七十二贤人第一
名。这种语气也只有孔能用,别人不会如此称谓,无疑此亦为孔编改易传的又一铁证。
5、孔子晚年有读易和编改易传的时间,而且后来只有易传,再无《易象》踪迹,《易象》
一名完全消失,此再无疑证明《易象》为易传所代的客观事实。
6、从易传的篡入文字分析,其语言风格、哲理思辩、世故经验以及智慧博学,都与孔
子相当接近。
故可判断作此编改的主导者非孔莫属。
至于孔如何编如何改如何篡入伪句,以及如何将《易象》搞到手,如何瞒天过海唯恐人知等等详情,一者无能搞清,二者也无太大必要搞清,故一并从略。
有人认为,孔子尽管搞了不少伪句,给周易解读造成严重遗患,但在周易的保护和流传上还是有功劳的,不应当一概抹杀。
答曰:本篇宗旨在于弄清事实,不是纠缠哪人哪派是非功过,故无所谓“抹杀”。再,“一概抹杀”也有些大,此只涉及易,与儒无关。易不是儒,与儒不是一个思想体系,儒言世事,易言天下万物,本就两码事。然儒家老祖却跻身易门,甚至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之类狠话,这倒是值得探究一番。
当然,儒们研易无可厚非,千门万派都需要易,都应该研易,问题是胃口过大忘乎所以不好,如果略动手脚即晕头胀脑卵翼于腋下,未免就不怎么地道。应知,伏羲画卦要比易传早5500年,周易成书也比易传早500年,天纲焉可倒置?何况易传不再是纯粹秘义之书!
综而言之,是孔子编改的易传,是在《易象》为底本资料的基础上编改而成的,除了孔的伪句大量混进外,还很可能会被删、被遗失损毁相当的精华内容文字,使一部比较完好的周易秘义解说著作,沦为错误百出、伪假遍布的大杂烩,基本丧失了本应具有的开启周易神秘大门的重要作用。
以上应该就是易传的前生后世、真真假假的本来面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09: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歧义漫对
(一)是不是只有《易象》才是解开周易秘密的钥匙?
上面已经多次强调,周易必须有其注解说明系统,如无就同熊外婆掰玉米棒子一样,最后嘛都没剩下。只有卦画的线条没有那些线条意义的代代传递,易就不会自简而繁的发展完善,更不会最后完成周易的编辑成书,道理如此浅显直白,何须长篇大论?
有人说了,周易不是还有卦爻辞文字么,把那些文字搞明白了就能读懂,不必另外的什么注解说明。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一迈步便错,越往后就越错。卦爻辞也是注解,而且是拐了弯的注解。卦爻辞是卦爻性质、动变过程的说明和提示,拐弯者是先转化为卦象,通过象的形式来达到提示目的。此外,没有别的作用,因此卦爻辞的意义只在卦爻性质动变上,与易的诸多秘密没有太多关系,即使读懂了卦爻辞还是懂不了易,况且解通卦爻辞也是很难,直到目前仍然属于瞎子摸象的错解,无一正确。
实在奇怪,自古以来无数易人作了无数的解辞,就是没有一个对的,照理瞎猫也该碰上个死耗子吧?然而却怎么也都碰不上,岂不令人暴燥恼火吗!
再者,卦爻辞只是在周易成书前后才有,先前的几千年里怎么办?还得靠秘义传递!
因此,周易必须有另外系统的秘义记录的传续,没有绝对不行。
你讲的是不是太武断、太绝对了?再说几千年的易家从未有人提及这种事,对他们来说好像有点不恭!
绝对就绝对吧,总之没有含糊余地,如果没有秘义的代代传递,易不但不能发展,更不能最后成书。不妨设想,伏羲画卦没有文字,那么他临死时首先要做的是什么?肯定是把八卦的所有意义全都告诉他的继任者,否则没人知了,易还会有今天?绝对不会。
对于历代易家为何没提出这种事,这个难题没研究过,回答不出,不知道是何原因。但是先前没提不等于后来也必须不能提,那样历史凝固再也前进不了。至于恭不恭,举例说易384爻的爻辞古人没解出,今人没解出,但迟早要解出的,那时能说解出卦爻辞的后人不恭吗?总是踩着前人的脚印走,循规蹈矩,还会有发展进步?这是人类最不希望见到的!
那些代代传递下来的注解说明,到了周易结集成书后,同样也必须汇总出来,没有这样的汇总,周易便失去其意义价值,没人懂它也就与死亡不存在一个样。
这个汇总的书就是公元前540年发现于鲁的《易象》,因此说载有周易秘义的《易象》一书,与周易本经的重要性是等同的,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又可以说,《易象》的汇总成书必须紧随周易之后,并且时间不能间隔太久,因为《易象》的汇总同样必须是知易贤人,谁是知易贤人?只有周文与其治易班子,此外再无人知易。周文九十六岁离世,班底里的其他人也必将一个个随之离世,最长寿者也超不过三十或四十年,所以时间不能太久。这就是说,易传之前的《易象》,其汇总成书的时间几乎与周易同时,最晚不会晚于三十至四十年。
知易者为何这么少,其他人怎么都不知?简直不能思议。前面有言,易是王家绝对垄断的文化,就是周文治易也只能偷偷摸摸的搞,民间绝无,如此其他人怎会知易,别说民间百姓,即或公卿侯伯连边也都摸不着,故而知易者极其有限。
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记载着周易秘义的书?不知道!谁若知道希望贡献出来才好。目前只能肯定存在过《易象》这本书,在易传之前除此再也找不出类似的任何信息。因为《易象》这本书有人亲见,并且白纸黑字载于古代文献。因为这本书在鲁,与孔子近在咫尺。还因为孔子晚年喜易,见到并拥有这本记载周易秘义的《易象》可能性极大,否则不会喜易。   
所以,只能认定《易象》这本书是唯一正宗的周易秘义的注解说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4: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易象》到底需不需要重新编辑?
简言之:不需要!
原因是:1、许多是历代精而又精、简而又简的精华,增一字或减一字都可能意义大变。
2、秘义解说的汇编,其行文方式有自己的特点,重新编辑就将改变而成为非驴非马的四不像,失去原先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害处很大。3、重新编辑的主使人不是精易者,站在易外的角度重编的结果必然或多或少背离易义,这个害处就更大了。
所以说《易象》是不需要重新编辑的,重编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为什么孔子却非要将《易象》重新编改一番,难道他不知道这个文献的极端珍贵和重要性么?
应该说,《易象》的珍贵和重要性他是心知肚明、切身感受的,否则怎会一下子喜欢上易学?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试想在他手里的东西若没有亮眼之处打动他,能令他喜欢的五迷三道吗?“读易韦编三绝”、“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那就是爱不释手废寝忘餐日夜不离!
照理,孔应该倍加珍惜,极力保护才对,可是恰恰相反,也许是他老人家爱之深则必恨之深害之深吧,竟然举起砍刀痛下杀手了!当然只从爱恨表面解释未免太肤浅潦草,一定还有深层次别有用心的动机,什么动机?
难说,二千五百多年了,说不清楚,总之这种动机只可意会,不便言传吧!
(三)易传有什么重要,不就是后人的学易体会之类吗?
周易的学习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先读易传,不读易传只看卦画卦爻辞八百年也白搭。但
是易传读得滚瓜烂熟也还是白搭,因为那里有伪句即歪理邪说,若是认假作真进入错路,便将毁掉一生,再想回头大概是不可能了。
这就是易传的重要性,不读易传不能学易,读了易传也不一定就能学好。
你说它不重要,不读它寸步难行;你说它重要,读了它有可能如同被阎王小鬼领进地狱再也不见天日。
所以,应该说易传是非常重要的,没它不行,但是它也是有危险的,不全是阳光明媚,也有疾风暴雨地裂山崩,只有战胜了向你袭来的种种险象,你才会享受美好的妩媚阳光!
这里涉及的是易传的实质,什么是易传实质?
实质有二点:一是具有传递周易秘义职能,二是真言伪句并存。
因为易传实质隐藏很深,认识过程很复杂,难度很大,所以实在难明。难在哪里?
易传里的真言正理认识出来很不容易,这是第一层难,是最大最关键的一难;
易传中存在伪句,与易的真义无干以至抵触,认识出来也很不容易,是为第二层难;
真言(来于《易象》)与伪句(源于易象编改为易传时篡入)都来自于哪里的认识,这则是第三层难;
如何证明《易象》的存在,它又是如何形成?这是第四层难;
如何证明易传的底本资料是《易象》,易传怎样形成出笼?这是第五层难;
易传中哪些是真言、哪些是伪句,如何区别开来,这是第六层难。
认识易传实质之难至少有六层,层层全都清晰了,才会最后确定和确信易传实质是那两点即:周易秘义和真言伪句并存。
但六层难关个个险要,都有武大郎牢牢把守,闯过一关都难,何况有六?故此难明。
因为不明易传的功能是传递周易秘义,只是当作一般的学易收获体会,所以认为什么人都可以作出来,孔子、孔的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其他有头有脸的名人(非明人,本无明易之人),就都被列为易传(这里指易传中传递秘义的真言)写作的候选队伍里了。
因为不明易传里真言伪句互参,即使发现其中互相抵触,也提不到真言、伪句的高度,所以看不清楚伪句背后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形成不了逻辑链条,只能就事论事草草作断。其甚者还往往被伪句俘虏,死心投靠跟着一起兴妖作乱助纣为虐。
这里说的还是易传的重要性,不能一五一十地搞清楚,必然糊涂涂的跟着跑,栽跟头受害的不仅你自己,可能会涉及一大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1: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易永恒 于 2018-1-21 12:07 编辑

(四)《易象》与周易、易传之间究竟是何关系
易传实质已如(三)所言,是有传递周易秘义意义,但它又是真假混合作品,具有误导扬恶的极坏作用,使应有的秘义传递职能大打折扣,以致缩小到难于想象地步。因为易传中的真言皆来自《易象》,而《易象》的完成年代在周易成书前后;易传中的伪句皆来自孔子,是孔子编改《易象》为易传时加进去的,因此易传绝非孔子之后的人所作。后人的学易感想体会的认识更其错误,凭什么去感想?他是神人?不是异想天开么!
前面已证,《易象》一书确实是存在的,《易象》一书也确实是周易的秘义解释说明。而周易与易传也都是实际存在,为了更清晰起见,这里再将三者之间关系作一交代。
首先,《易象》与周易关系:
周易本经就是二部分,卦画与卦爻辞。卦画由阴阳线条构成,有一、二、三、六爻之分,背后都是何义?知其一不知其二,更多意义从卦面上看不出来,干瞪眼无用。卦爻辞,由文字组成,但必须转化为象,通过象才能明其义。可是什么是象,怎么转法,表达什么意义等还是一无所知,也是干瞪眼无用。更让人一筹莫展百思不解的是,易卦究竟想要干啥,欲达什么目的,即使目的实现了其可信性可靠性到底有多大,有没有证据证明,等等一大串问号。这些问号不解决,看它八百年也是一无所知,永远都一无所知。
卦爻辞文字,不转化为象,照其字义直解下去,永远都解不通!
这就是为什么周易之外还得必须有其解释说明性质文字的缘故,对此前已详言之。
而《易象》即为这类性质的文字书。
周易本经是绝对离不开《易象》的,离开《易象》的周易,便解不开看不懂,成了乱七八糟的线条和文字,毫无意义了;《易象》也是绝对离不开周易本经的,离开周易的《易象》,便成了没有说明对象的一堆文字,如同射箭找不着靶子,也毫无意义了。
周易与《易象》即如双胞胎,即如左右手,即如手心手背,即如影与形,即如天与地、阴与阳,它们之间互依互存缺一不可,是同等重要的两个分割不开的部分。
因此几千年的易文化,都是在易的卦画核心与其解释说明二者并存并进一起发展的,它们就是一个整体,丢掉其一就将丢掉整个易文化。
因此周易在商末成书,《易象》亦必须随其后而汇总完成,虽然滞后但绝对不会很久。
既然二者这么密切,为何长期分置两地秘藏?这是不同的两回事,周易与《易象》谁都离不开谁,这是它们的内在固有联系,而分置两地人为地隔离开来,则是为了某种目的从外部暂时割断其联系。分置是人的主观行为,对二者固有的内在联系起不到任何影响。
其次,《易象》与易传关系:
前言易传是周易秘义真言与后人篡入伪句的混合产物,秘义真言来自《易象》,伪句则来自易传编改者即孔子。如果没有《易象》,只靠孔的一二千言是成不了易传的,况且失去了蒙人的资本,实在拿不出手,所以必须得以《易象》作底本,并纳入其中大量可用资料。至于后人怎么说全不去管,抄袭也好,强占也罢,都随它去!
再者,除了系辞传外,其他彖象说卦序杂五种文字都严磁实缝,根本插不上手脚,又不能有任何取舍,只好全部照搬进来。系辞传的地面倒是宽松些,可以略为施展一下拳脚,然必竟单一了点,怎么办呢?另辟施展空间,于是有了乾坤二处文言。
乾坤二文言与系辞传中伪句,便是孔子篡入《易象》而成易传的全部家当,也即《易象》与易传的不同之处。当然删减、损毁还没计算在内。
一者香消玉殒身败名裂,一者改头换面冒名顶替,《易象》是易传改头换面的前身,易传即是《易象》香消玉殒的回生体,这就是二者的真实关系。
最后,易传与周易的关系:
易传因为冒名顶替了《易象》,而《易象》又已身败名裂,世上不再,因此在实际上一跃成了周易唯一的秘义解释说明,完全取代了《易象》的位置。
但是由于易传中篡入大量伪句,尤其系辞传与乾坤二文言,所以易传又不可能圆满地负起周易秘义的解释说明职责,这就给打开周易大门留下来巨大后患。
无疑,易传里那些伪句歪理邪说,是造成周易至今难明不解的主要根源,虽然《易象》大部真言基本被保留下来,但在伪句形成的强大干扰影响下,仍然难于被真正解读出来,所以可以说易传给予周易的是即喜即忧,而忧远远超过喜的空前严重的恶劣后果。
简言之,三者关系其先是《易象》与周易相依共存的一体关系,后来《易象》被篡改为易传,并被易传取代其位置,与周易形成既联系又隔膜再也难以融为一体新的关系。
自易传出世,在其歪理邪说造成混乱的阴霾笼罩下,周易便跌进无底黑洞去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 13: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本经是绝对离不开《易象》的,离开《易象》的周易,便解不开看不懂,成了乱七八糟的线条和文字,毫无意义了;
《易象》也是绝对离不开周易本经的,离开周易的《易象》,便成了没有说明对象的一堆文字,如同射箭找不着靶子,也毫无意义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2: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易永恒 于 2018-1-24 12:34 编辑

(五)易文化的传递与孔子的特殊贡献
先将孔编改易传放一边不提,专讲他老人家的贡献,而这则涉及易文化的传递。
自八千年前伏羲画卦创造了易文化,切莫小瞧了,那个时代这可是了不起的大事件,人
类从蛮荒里走来,茹毛饮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完全都依附于自然世界,哪里有一点人类的主动权?这下好了,人类破天荒地有了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并且上升成理论,无疑它预示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伟大征程的开始!这个事件本身已在豪迈地向莽莽苍苍的宇宙庄然宣布:人类从此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做大自然的主人!
非常了不起,伏羲画卦乃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最为伟大的飞跃和里程碑!
了不起在何处?发现了阴阳。
如果没有阴阳的发现,就不可能发明阴阳二种符号;没有阴阳二种符号,就画不出八卦了,因为八卦是阴阳叠加到三层的结果。
即是说:伏羲之所以画出八卦,是因为有阴阳二符号的发明,之所以发明了阴阳二符号,则是因为伏羲发现了万物都有阴和阳。所以最关键的是伏羲在阴阳上的特大发现!
为什么阴阳要叠加?因为万物从外到内的阴阳是分层次的,万物皆有阴阳,又都是阴阳叠加起来后才形成的,所以用阴阳二种符号进行叠加,这是从实际观察形成的认识理念。看起来有点笨拙粗糙,然而那却是千真万确的实实在在的真理!
那时没有文字,只能使用符号这一手段。
当符号叠加到三层时,画出来的只有八种卦形,也就是万物类别总共只有这八种,没有这八种之外的物。所以谓易即八卦囊括宇宙一切,无一出其外!
象,即是自此而来,每一卦所涵盖的万物都有千千万万,无法尽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那种便谓之主象,如乾象天、坤象地之类。此外通常的象又分为物象、意象、数象等等。
伏羲发明八卦这种事,尽管几乎还在或刚刚走出的蛮荒时代,史学谓为新旧石器时期,但是这一认识却十分地高明,拿到今天来看也仍然很前卫。不相信?单说阴阳,是不是客观真实?万物皆有阴阳二种属性,这且不论,在微观上有没有?否定不了,原子里有,原子外的微粒子世界也有。可是现代人有这个意识吗?个别的或许有,然至今都未曾公开的、明确的肯定它们,人们可以上天揽月、下海捉鳖,行住坐卧无不在阴阳之中,日兴夜寐、睡眠做梦、谈情说爱、生老病死,哪个不是阴阳道物的作用?但就是无视阴阳的存在,盲也愚也?真是应了那句话:“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八千年前已经达到令现代人都望尘莫及的高度,能不谓之神奇和智慧?
不是说今不如昔,而是指在这一点上万万不可藐视古贤!
如此高超的智慧,怎能不宝贝之?那是观察万物世界的一面镜子,一切都历历在目逃不过去,有了它何愁不能扫荡乾坤睥睨天下?在外面看八卦文化那就是神、上天神明的赐予,当然伏羲们自己则心知肚明,这不过是反复观察认识的结果,加之正确的推论,并非什么特别的奥妙。但是,这一神奇的最高智慧能轻易丧失吗?绝对不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那又该怎么办呢?
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守这个高端秘密,绝对不能外传。
自伏羲以下,易文化就是这样传递下来的,都在高层里一代代传续,或者和平交接,或者胜者强取,新的高层仍然照此办理,久而久之易文化便自然成为合法君临天下的重要象征,无则表明不是王权天授,不合法天下共讨之,直到殷商。在商末,商王本是易文化的合法拥有者,但是不知怎么被周搞去了,周因为属于谮越不合法,所以一直偷偷的搞,秘之又秘从不公开,目的为将来夺取商政权做好文化道义准备,而周文的确不负列祖期望,搞得有声有色,将易文化推到了顶峰而最终编辑成书,这就是周易。
因为历代易文化被王家所独霸,不外传不外露,所以无论是上古中古,还是下古商周,近代考古极其少见易文化信息,哪怕卦画符号。即如商周大量出现的数字卦,尽管与易很密切,可是那里绝对没有易的丝毫痕迹,仅凭几个数字符号是什么都说明不了的。
因为历代易文化被王家所独霸,不外传不外露,所以尽管民间巫鬼(孔子谓史巫)文化闹得天翻地覆,可是上层却不为所动,始终是理性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他们拥易懂易,也许不是很懂,然而必竟会是懂得一些的。
周王朝建立之后,有了商王失易亡国的严峻教训在前,对待易的管制更加谨慎而严密。这方面前面已经言及,不再复述。
以上是为易文化历代传续的粗略情况,欢迎有价值意见资料的提出。
下言孔老人家的贡献。
在下本无孔儒研究,只是一得之见而已。现在孔家香火多了起来,甚至可谓相当兴隆,其名堂多为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尤其是为当时的春秋战国培养了三千人才,据说很了不起。但是,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贡献似乎没注意到,那就是历代帝王独霸文化的历史,是他老人家第一个打破的,是他将人类宝贵的智慧财富在某种程度上推向全社会。
孔的时代是春秋晚期,周王朝虽然开始衰微,各诸侯国傲慢自肥,然旧有制度还照旧存在并有着一定影响,尤其文化上的垄断,新旧文献典籍基本都掌控于朝堂,这种掌控不仅仅是易文化之类的特殊文化,同时也包括其他一切文图形式的普通载体文化,例如孔子后来编篡整理的诗书礼乐春秋等。
当然这种掌控是历史条件造成的,其初的确起着保护传续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杜绝流散遗失。但越到后来便越成为历史前进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广大民众的需求。而孔子却在文化被严格垄断的局面下,整理诗书古籍,面向社会开馆授徒,表现出不畏强权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坚毅勇敢,冲破种种枷锁阻挠,开创了文化从禁锢封闭走向民间的历史新纪元!
本人认为,这才是孔夫子其人的伟大历史贡献之所在。
孔的这一特殊贡献,很快在其后的战国时期反映出来,那即是与易学一起,相得益彰,促成了空前绝后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08: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易学究竟属不属于儒学?
应当说,易学是易学,儒学是儒学,本质上是有着巨大差异的。差异在哪里?
1、研究对象的差异:易学的对象是宇宙万物,儒学的对象是社会人群;
2、研究的核心内容差异:易学研究的核心是万物的阴阳五行之道,儒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世社会行为道德规范;
3、研究的方法手段差异:易学的方法手段是卦画模拟通神明类万物,儒学的方法手段是语言文字反复灌输;
4、研究的宗旨目的差异:易学宗旨目的是易与天地准认知宇宙万物本质,儒学的宗旨目的是掌握相关知识要领学而优则仕;
5、主要概念意义差异:易学道德为万物的,属于物质范畴。儒学道德为人群的,属于
意识范畴;易学的吉凶为卦爻运化情形,儒学的吉凶为人事顺逆状况等。
6、发生学上的差异:易学产生于8000年前对于宇宙万物的仰观俯察;儒学产生于距
25003000年对于人文礼法社会行为的总结归纳;
差距既然如此之大,为何儒门非要卵翼易学于麾下?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是:
1、周易传续断裂四五百年至春秋晚期,早已无真正的学术传人,无人懂,都处于易门之外,包括垄断者王家主政高层,故此如同浪子无家处处家,亦如无主之物,谁拣去即归谁一样。可能是儒门心肠好的缘故,便收留了这个浪子吧。
2、孔氏既得《易象》便立即被其吸引,它那语言精要,哲理深遂,干脆利索、言简意赅,很令其倾倒,大有似曾相识之概。应知孔也有易道自然观,如“逝者如斯夫”、“天何言哉”之类,皆发自本来天性,故亲如故旧。在这点上,与易还是相通的。
3、孔氏原本以整理传播华夏文化为己任,周易、《易象》皆古贤所传,当然也在他的职责之内,义不容辞,加之已做的诗书礼乐等太嫌微薄,不够壮阔,何不借此机会扩充一下!恐怕这是拿《易象》编改为易传的动机之一。
4、周易来自远古,奇特难明,十分神秘,因此名头很大,太受人们敬畏。如果借助周易声威,对于孔氏一派在百家中争奇斗艳来说,不啻为一重磅利器,定可扫荡群雄定鼎天下,因此既已机缘巧合,焉能轻易放过!大概这是编改易传的又一主要动机。
也许还有其他因素,总之孔氏将《易象》编改成为后来的易传。
正因为读了《易象》,感觉甚是良好,故而喜易好易。
正因为喜易好易,深入下去才发现并非完全相合一致,诸多不如意随之暴露,从而产生重新编改之意,于是就从《易象》那里寻隙下手。
又正因为编改易传,以及零碎感言,孔与易发生过那么一点关系,于是后来的儒门弟子便一并将周易也收为儒家经典之一。
因此,应该说周易在形式上确曾是儒家,而在本质上则根本不属于儒家,它是自成一家。
孔子序易传,是孔门弟子纳易入儒的主要理由,不止于此孔序还被弟子们恶搞为孔作易
传,更有邪乎的说孔作易经,起哄到了荒唐可笑地步。无论怎么起哄也不能证明儒易是同一体系,尽管在儒门里被推上第一把交椅。儒与易不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是有目共睹的史实,不但易者感到格格不入,即或儒门自己也从未将易真正当回事,这一点早在编改易传中已经有充分的表演:1、《易象》被拿来重新编改,而且更名变姓,改换门庭,这本身就是对易的侮辱强*奸;2、虽然深为易之奥理所折服,却未曾深入研究,只在表面做文章,对于易的实质始终一窍不通,根源即在唯我独尊,只知有儒而不知有易;3、只是将易作为花瓶摆上去,然后再慢慢加以修理改造,使之符合儒学。例如,将卦爻辞以世俗说教解释之,即所谓义理,如易传一十九例子曰解易之类;将道作为社会变化规律或者人们的规范行为,将德视作善恶标准,将道理定位在符合社会要求之上,将五行衍为人事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等等;4、给易涂上神秘彩色,如加进圣人则之河洛之类;5、默认以至鼓动卜筮算卦,如其所言:“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帛书《周易·要》)
以上不难说明,儒将易纳入其门并非打算让易真的独立存在,而是目的为了藉其名壮其威,用其尸还其魂而已。
所以结论:尽管周易被拉去当做儒家的把门神,挂着儒家经典幌子二千余年,然而就其思想理论而言,与儒家是分道扬镳、泾渭分明的,绝非同一体系!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即已指出过:“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也。”道家与易家思想理论相同,道儒互绌亦即易儒互绌,体系有别是不会融合到一起的。
道与易纯属同一体系,然道学不敢纳易入道,因为辈分上远在其上,深知那是祖是源,所以甘居其下安分自处,绝不妄生非分之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2: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独步宇宙人类唯一,绝对永恒天地同在。
1、周易就是万物,万物就是周易:世界上没有一本像周易那样可以成为万物的书籍或学问,唯有周易,故谓独步宇宙!
2、阴阳五行:亦谓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一切皆由此而生而化,现代人也开始在认同这一绝对真理。参见第(五)易文化历代传递。因为这一揭示适用于一切,贯穿宇宙始终,即使太阳系不存在也不会过时,故谓绝对永恒!
3、有道才有物,无道物必亡。只有周易才会有如此透辟的生死存亡的揭示!
4、卦画符号模拟: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创举,通神明类万物,蕴含宇宙一切信息。
5、道物运化与万物生成次第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至今无一能如此清晰准确的表述,远超其他一切之上。
6、万物动变原理与源泉: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八卦动才能六爻动,万物运动是道物动变的结果。知此者则必能增慧增识无穷!
7、形质万物有生灭,非形质之道无生灭,永远存在,只是不断发生形式上的转化。
7、宇宙空间是道物运化的结果,0维点,1维线,二维面,三维体。四维为高阶时空,为时空之最,五维以上时空不存在。
8、宇宙不完全都是四维时空,也有三维、二维时空的存在,而且时时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形成非正常的特异现象的唯一来源。
9、时间亦道物运化结果,是道物运化秩序阶段与过程。
10、一切万物形质的形成过程,都严格遵循道物运化秩序和规律,在其形成的各个阶段中都必然留有道物运化踪迹,无论无机物、有机物、生命物以及人类。
11、日兴夜寐、睡眠做梦即是道物运化的显例。为何梦境出现在睡眠结束前,而不出现在其初和中间?那都是因为道物运化状态不同所致,梦境即是八卦的映像。
12、象的发现是周易的重大成就,八卦二维为面故有象,象即八卦二维空间画面的反映,这在解读思维记忆等精神世界本质具有极其重大意义,也可推及电脑画面的形成原理。
13、周易还将告诉人类:  
物质不灭或能量守恒定律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只是相对正确而非绝对真理。因为就宇宙总体上说,物质是不断生灭的,生则增灭则减,能量亦随之消长变化,不会恒定不变。
宇宙是不断膨胀的,原因是阴阳五行之道总是在不断运化,没有停止之日,结果形质物质不断形成。新的形质出现即被视为宇宙膨胀,因为那是可以观察的四维时空。
宇宙产生于大暴炸的表述有错误,因为宇宙形成之初没有形质物质,无形质物即无声光电磁热力,也即没有通常理解那样的所谓大爆炸。
五维以上时空之所以不存在,因为道物运化止于四维形质,此后则再返还为道非形质。
引力波理论也是错误的,原因是所谓引力波实质上俱为时空变化的误读,万有引力不会以波的形式出现。
(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12: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传是开启周易的瓶颈,是函谷关,是天险腊子口,如不突破,任你是谁,哪怕是老子他爹,也丝毫作为不得,闹到最后都不过还是柱腿扇耳,似是而非!
几千年来有突破的吗?好像一个都没有!因此,三百八十四爻一个爻都没有真正解得出来,这就是铁证。再怎么自淫,再怎么自以为是,再怎么自吹自擂,全没有任何意义的。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仍然如此!
欲突破易传这一瓶颈,必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排却一切迷雾,擒妖拿怪辨别真假,非此断断不行!
这就是为什么单独拿出易传之谜这个题目的原因。以上算是对部分疑问者的回复。
最后感谢国学复兴论坛,感谢跑题、乾坤客、古越以及开心与其他关心本帖的所有网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11: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笑,笑不出来!
  可悲,悲得毫无意义!
  由它,狗尿苔好歹也是生命,自雄自萎、自生自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2: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55楼纠正为:
7、形质万物有生灭,非形质之道无生灭,永远存在,只是不断发生形式上的转化。

8、宇宙空间是道物运化的结果,0维点,1维线,二维面,三维体。四维为高阶时空,为时空之最,五维以上时空不存在。

9、宇宙不完全都是四维时空,也有三维、二维时空的存在,而且时时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形成非正常的特异现象的唯一来源。

10、时间亦道物运化结果,是道物运化秩序阶段与过程。

11、一切万物形质的形成过程,都严格遵循道物运化秩序和规律,在其形成的各个阶段中都必然留有道物运化踪迹,无论无机物、有机物、生命物以及人类。

12、日兴夜寐、睡眠做梦即是道物运化的显例。为何梦境出现在睡眠结束前,而不出现在其初和中间?那都是因为道物运化状态不同所致,梦境即是八卦的映像。

13、象的发现是周易的重大成就,八卦二维为面故有象,象即八卦二维空间画面的反映,这在解读思维记忆等精神世界本质具有极其重大意义,也可推及电脑画面的形成原理。

14、周易还将告诉人类:  

物质不灭或能量守恒定律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只是相对正确而非绝对真理。因为就宇宙总体上说,物质是不断生灭的,生则增灭则减,能量亦随之消长变化,不会恒定不变。

宇宙是不断膨胀的,原因是阴阳五行之道总是在不断运化,没有停止之日,结果形质物质不断形成。新的形质出现即被视为宇宙膨胀,因为那是可以观察的四维时空。

宇宙产生于大暴炸的表述有错误,因为宇宙形成之初没有形质物质,无形质物即无声光电磁热力,也即没有通常理解那样的所谓大爆炸。

五维以上时空之所以不存在,因为道物运化止于四维形质,此后则再返还为道非形质。

引力波理论也是错误的,原因是所谓引力波实质上俱为时空变化的误读,万有引力不会以波的形式出现。

(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