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4|回复: 0

地名訓詁:山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8 22: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名訓詁
山西。簡稱:晉。
山字的本義是高山。
山者,《老貓字典》云:象山之形。高山也。
西字的本義是西方。
西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金文象鳥巢形。夕陽西下也。西者,謂夕陽西下,倦鳥知還也。
山西,是指太行山之西。
金朝時,改宋朝所設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爲山東東路、山東西路。是山西作爲行政區劃之始。
山西的簡稱,晉,源自武王周初分封的諸侯國。
囗+一=日
丿+反丿=入
倒矢+一=至
日+二至=晉
日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一。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日者,謂包圍大地者,陽光也。故,日者,太陽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矢者,《老貓字典》云:从入,象箭帶羽之形。會意。入者,進入也。象箭帶羽之形。故,矢者,箭也。
至者,《老貓字典》云:从倒矢从一。會意。矢者,箭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至者,謂箭頭向下落于地也。故,至者,到也。
晉者,《老貓字典》云:从日从二至。會意。日者,太陽也。至者,到也。晉者,謂二矢競相至于日也。故,晉者,競進也。
晉國是武王次子,唐叔虞的封國。
晉國是周初的大國。
那麼,是誰,在什麼時候分封的晉國呢?
大概有三種說法。
其一,武王分封。
西周中期的青銅器《晉公盆》,見于《殷周金文集成》10342,以及同屬的《晉公盤》,銘文大體相同,提到了是武王分封唐叔。
《晉公盆》銘文云: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晉公曰: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殽畏百蠻,廣司四方,至于大廷,莫不亊公。王命唐公,成宅京師,君百作邦。
銘文中這個所謂的唐公,从銘文中提到的事跡分析,確是唐叔虞無疑。
但是銘文中並沒有唐這個字。《晉公盆》中所謂的唐字,从爵从昜从邑;《晉公盤》中所謂的唐字,从爵从昜从丮。《晉公盆》和《晉公盤》中這兩個所謂的唐字,可以看作是轉注字。
《晉公盆》和《晉公盤》中這兩個所謂的唐字,皆从昜,很可能讀作,唐。
換言之,唐叔虞的唐字,應當从爵从昜从邑,或者从爵从昜从丮。這個字很難寫,古人就用其同音假字,寫作,唐。實際上,就是寫了一個別字。
唐叔虞的這個唐字,當然和唐堯,以及唐國,扯不上什麼關係。
至于作器的晉公是誰,今天的專家仍然莫衷一是。
武王克商的時候,小子誦的年紀應該在三十歲上下了。
作爲武王次子,當時,唐叔虞的年紀也不會太小。
跟隨武王征戰,之後獲封,並不是不可能的。
哥哥還不如弟弟,這也是周公對小子誦大光其火的原因之一。
雖然有學者認爲,銘文所書是後世晉公對于先祖的吹捧。
但是,這種吹捧可是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當時的人,以及後世的人都能夠看到的。
所以,後世晉公撒出這種彌天大謊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
《左傳》中伶人的一句,歲在鶉火,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專家就敢拿來確定武王伐商的具體日期。
而對于青銅器的銘文卻採取懷疑的態度。
真是有趣。
基本可以判斷,以《晉公盆》和《晉公盤》的銘文爲證,武王分封唐叔的說法是可靠的。
其二,周公分封。
《左傳·定公四年》云:分唐叔......懷姓九宗。
周公分封唐叔是現在學術界比較認同的一個說法。
懷姓九宗應該不是商人。那麼,懷姓九宗又是什麼人。學術界對此也一直爭論不休。
但不管懷姓九宗究竟是什麼人,都是周公二次分封給唐叔的。
也就是說,武王、周公,曾先後兩次分封唐叔。
其三,成王分封。
這個說法又是來自于小說作家司馬遷。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云: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爲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唐叔子燮,是爲晉侯。
當個故事聽聽吧。
就是有點滑稽而已。
還有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即唐叔虞受封的到底是晉國還是唐國。
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唐叔虞受封的當然是晉國,先秦典籍說得非常明確。
《國語·晉語八》云:叔向曰,……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爲大甲,以封于晉。
按照《國語》的說法,唐叔當然是受封晉國。先秦典籍中也从未出現過唐叔受封于唐的記載。
《史記》中也是晉唐叔的說法。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云:晉唐叔得嘉谷,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于兵所。
但是《史記》中出現了唐叔受封于唐的說法。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云: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爲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唐叔子燮,是爲晉侯。
小說家司馬遷的這個故事,本源于《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審應覽第六·重言》云: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爲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與虞戲也。”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晉。
《呂氏春秋》本是假託古人來講故事。
小說家司馬遷不但把這件事作爲歷史記錄下來,還加入了自己的演繹。《呂氏春秋》說的是唐叔虞封于晉。到了司馬遷那里,變成了,叔虞封于唐。
按照司馬遷的邏輯,唐叔虞的唐字,正是由此而來。
大體來說,周初時人的稱呼一般分爲三個部分:首先是氏族或國的名字,之後是爵位或者尊稱,最後是人名。
例如,周公旦、召公奭、呂太公望、魯公伯禽。
康叔封是文王之子,受封衛國。
唐叔虞是武王之子,受封晉國。
康叔的康是氏族的名字,唐叔的唐也是氏族的名字。
作爲武王之子,唐叔在受封于晉地之前,當然應該有自己的氏族,這個氏族的名字,應該就是《晉公盆》銘文中這個所謂的唐字。如果說唐叔在受封于晉地之前,沒有一個自己的氏族,那反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康叔的衛國,沒有人會稱其爲康國。
唐叔的晉國,拜司馬遷所賜,後人都稱其爲唐國。
東漢末年的大儒鄭康成接著演繹。
鄭玄《毛詩譜·唐譜》云: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曰太原晉陽。是堯始居此,後乃遷河東平陽。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堯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改爲晉侯。
唐叔虞的唐字,本是一個同音假字,直接說就是一個別字。到了大儒鄭玄,終于和唐堯聯繫上了。鄭康成繼續補充完善,把唐叔虞的兒子燮父拉進來,讓燮父把唐國改成晉國。
唐代大儒陸德明進一步完善了這個故事。
陸德明注《毛詩譜》曰:唐者,周成王之母弟叔虞所封也。其地,帝堯、夏禹所都之墟,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嶽之野。其南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因改爲晉侯。
由司馬遷開始杜撰,鄭康成和陸德明完善的這個故事,實際上有兩個非常明顯的漏洞。
其一,西周初年,武王和周公兩次分封。受封的人都是高等級貴族,而且在戰爭中立有戰功。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唐叔虞是因爲封于唐地才得名。按照這個邏輯推論,唐叔虞在受封之前,連自己的氏族都沒有,只能叫叔虞,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唐叔是封于晉,根本沒有封于唐這回事。
西周初年,只有蔡叔封于蔡。
那是因爲蔡叔參與了三監之叛。
蔡叔在被捕之後,悔罪態度良好,且因爲其文王之子的身份,所以得到了周公的原諒,最終獲封蔡國。蔡叔在參與三監之叛的時候當然有自己的氏族,也不叫蔡叔。但是,既然參與叛亂,氏族也好,名號也好,都被收回。最終,由于痛改前非,蔡叔也因其蔡叔之名獲得了新生。
其二,燮父改國號、遷都的故事更是無稽。
國號豈是可以隨意更改的?都城豈是隨意遷的?而且改國號、遷都這種大事,先秦典籍都不記載,連小說家司馬遷都不知道,要由東漢末年的大儒鄭康成記載下來,傳諸後世?大儒鄭康成是从哪里聽說的,還有一點可信度嗎?
但是,現代磚家們依然要繼續發揮不作死就不會死的精神,一致認定司馬遷、鄭康成、陸德明所杜撰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歷史。所以唐叔虞一定是封于唐,然後也一定是由燮父遷都,且改國號爲晉。
既然唐叔虞封于唐,磚家們當然要繼續秉持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一定要找到這個唐國的所在。放心,即使把地球挖穿,這個唐國也是不可能找到的。
那麼,唐叔虞始封的晉地到底在哪?
其實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早有結論。
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一》云:按晉之始見《春秋》,其都在翼……竊以唐叔之封,以至侯緡之滅,並在于翼。
顧炎武所說的翼,就是翼城,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
隨著天马-曲村遗址晋国早期晋侯墓地的發現,可以進一步坐實翼城就是晉國始封地的說法。畢竟,翼城到天马-曲村遗址的距離還不到二十公里。
即使古翼城和今天翼城的位置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古翼城也只能在其左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