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回复: 0

[综合讨论] 经学与国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4 05: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国之学术,经学;全球化的一国之学术,国学。经学即国学。
通经正经接着说,经学史;转折到现代,国学史。经学史即国学史。
刘梦溪先生较正孔子删定的六经,孔儒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宋儒朱熹删定四书,华裔学者成中英教授修删,补充《荀子》,与《易传》汇流为孔儒理性次序的原真理路,成教授定论为儒学的胚胎期。进入皇权专制时代,有独尊儒术的汉唐生长期,王学典先生视之为经世致用时代,接续必有唐宋后会通古今通义的理论理性。汉夷王朝陵替的宋明衰落期,学术主统是理学和心学。阳明心学过后出现实学的百姓日用皆道,转入明清之际的实学与启蒙,“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开出的船山实学。刘先生证论六经,质证孔儒的原真理路,以之较正皇权专制时代的儒学理路。张载为何提出“为往圣继绝学”,船山为何提出:“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茲之失”?因此,刘先生见解,有着文化学研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礼学,蕴涵诚道、仁礼、忠恕一以贯之,走到荀子时代便是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的礼仁学。孟子尽心尽性知天事天的仁知说,日生滋养出仁智同体智为先的智仁说。不是展现孔儒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孔、孟、荀、《易传》成孔儒发展的原真理路,是后儒通经正经接着讲的经学基础。
一、经学,没有他学影响和干扰,自主研究一国的学术史,通经正经接着说,经学史的文化概念;国学,受到他学影响、干扰,以至于套解时,接受挑战、回应和应对,探究一国学术史和学问道的文化概念
学问寻根,文化的自然生成积淀历程,首要是地域类族性的文化概念。自身心性自己知,文化何妨不是?处西方文化背景的文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即使是华裔学者,没有受到外来干扰的尽心尽性,很难把握传统文化的义理精粹,很难明晰文化历程的原真理路,来自学问寻根的文化障碍。处在中国文化背景的文化学者研究西方文化,是否同样遇到学问寻根的文化障碍?失文化自主性,吸取他学竟成曲解自身文化的思维障碍。邯郸学步,弄出囫囵吞枣的文化恶果,延误自身文化的古今转换。文化可以超越一国之地域,影响他国。阳明学影响日本文化,思想解放促成明治维新的政制变革。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大东亚文化圈,出现全球瞩目的儒学文化经济圈。据闻,现代新儒学大师牟宗三言及,儒学复兴,希望在大陆,存有寻根学问地域的真确性和实在性?曾经影响和套解中国文化,强势一时的西方文化,也许在中国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古今义会通的原真理路清晰,进入到时空性文化接轨的现代文化体系构建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看到中国文化质正西方文化的钟摆惯性看到中西文化之间互相质正的义理会通,体现着学问寻根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显然人类通用文化的超越地域性: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
二、概念,不管是传统与现代,中哲与西哲,共通点:认识、解释、明晰存在。彭林教授提出半人概念,传统儒学的心性质文。过于质不及文为质野,即半人概念。质野是心性质文负向的一极端,另一极端是过于文不及质的文史。健康心性是中庸质文,心性中庸的文质彬彬,体用中庸的社会质文。质文范畴是同一和差异成心性内外的矛盾体。言流欲禽兽的丧失斯文,从哲理高度,用质野概念还是用半人概念表述为宜?心性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理论,其研究范围,非西方心理学所能取代。心性质文学又是心性学的基础理论。不研究心性质文学,没有心性学;缺失心性学研究,传统哲学形同虚设,面目全非。
现在应用换位思考的概念,实则孔子忠恕,忠于己,方知、方行于推己及人的工夫吧!无我,焉有推己及人的“欲立欲达”,建构君子义心性形态的贤能社会;无我,焉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建设公平正义的心性文化环境。实学道德应用到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两个概念义理的实用性可作比较。更重要的是,孔子人际忠恕的理论升华到更高阶段,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从二千五百多年的孔子忠恕学到距今三百多年的船山仁恕学。悠长时空的义理会通,使后人对孔学认识的模糊性得以清晰,误曲的所谓神秘感也不存在了。须知,儒学非玄学,乃实学,即使称之谓玄学的《易传》,能理解透彻也不是神秘,以船山学去诠释,以现实去观照,更显透彻豁朗。
如天人概念,理解歧义多,是否神秘模糊?在船山理论中,人、天、物道体的中奏天,即社会天,意涵两个:形上導的理势天和形下器道的音容天。音容天,心性(精神)与事物(物质)一体的社会存在。音容天分解出三:天道性命通贯成物物实德的天人诚道,物质经济与物欲需要的文明同步。天是物质天,成就物性人,天人合一吧!二是人道明德的天人诚信道,人际忠恕与天下仁恕的理道定所,宜人的文化大环境,义理天,即社会天,造就天性人(后天),天人合一吧!三是天人理道合一,通过社会的分工和分配,成形实存的生民立命之性命分殊,生民立心成理气习性的心性文化结构。天是心性天,即道心;成个性人,即人心。天人合一吧!天集物质天、社会天、心性天为一,人集物性、天性、个性为一,天人合一的音容天。心性唯物,“容有迹而音无方”,“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心性辩证,容不能节音,音以节容与成容,“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音容天之上便有形上文政導的理势天,回归《易传》的道器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導),形而下者谓之‘器’(器道),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船山的理势天与音容天,不是深化了《易传》的道器理论?能否观照现实?研究船山学,是否人道深化明晰了孔儒理论,能否给人带来睿智,带来义理收获的快乐感!对于文化学研究来说,三百年时空弹指一挥间!什么是时空性的文化接轨?
三、孔子心性中庸,文质彬彬的君子斯文。逆中庸,走两极,质胜文则野与文胜质则史。宋后体用中庸的社会质文,两极是文史的社会心性,流俗的质野心性。现时官场贪腐,心性丧失斯文,不是流俗质野?
孟子“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民本实学的圣神文化,走到荀子时代,圣神文化开出儒学自然观,唯物雏形的物物道: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继而《易传》开出天地人参继善成性的心性学,理绪出民所共由理道的价值目标: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二千数百年前的孔儒文化,创新出如此光辉耀人的人文文化。终然,因其思维直觉性质所建立是应该之理的义理体系,却又是究其所以然之理的唯物辩证体系之胚胎期。为中华悠久历史的孔儒文化而骄傲!
四、“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五四运动后,有西化倾向的胡适,反汉儒、宋儒,却是崇孔。遵行论理学,有理有据,文化人起码的道德底线。读《论语》,能反孔?反诚道?仁礼?忠恕?中庸?质文?反人能弘道的共由理道?二千五百年前与诸子争鸣时代的儒学创始人,开创论理学时代的先驱,教化无类的人文文化传播的奠基人。反孔,意味着什么?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儒学文化资源,尽显于道体论的义理逻辑中。老子自然学论道不论理,孔儒人文学论道兼论理,理之道,道之理,人能弘道的理道矛盾体。本体运行即道,实函斯活的仁礼本体,存活之理,活之体,活之用,请看船山一段论语:
实,充也;函,量也,充其量斯活矣。故曰:“实函斯活”。……函之中,仁也,仁则活之理赅而存焉,仁则活之体赅而存焉,仁则活之用赅而存焉,然而必于实也。函之所至,无不至焉;与函相得,无不浹焉;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然后活矣。先此之理,待此而叙;先此之体,待此而固;先此之用,待此而兴。蕴之乃以氤氲之,流之乃以条理之,浑之乃以发挥之。……学以聚之,思以通之,智以达之,礼以荣之,集义而昌其气,居敬以保其神,备物以通其理,天下皆仁,而吾心皆天下矣。
人为主体的仁礼本体,性情相需的以情充性,体用相函的体以致用;始终相成的大中涵化,中庸体用的继善成性义理逻辑透彻:“昭明天体也;昭物而物昭之,明物而物明之,天用也。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
中庸体用的继善成性,人天物自然之化的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中奏天的体用相函,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心性活力释放是始奏主体人的性情相需;顺乎物则是终奏物的始终相承,天人诚道的物物实德,价值取向是富有大业;推动天道元亨利贞过程的天人诚信中奏天,价值取向是日新盛德。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继善成性的文化文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日益需求的富有盛德。
五、经学与国学一体,为什么经学转折为国学,时势使然。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中国化,应用概念是经学还是国学为宜?现时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经学化还是国学化?在中西文化碰撞时代,出现不可调和的两个学派:全盘西化派与国粹派。缓解调和又出现两个不同学派: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现代新儒学是中体西用吧!从传统内圣开出西用的科学民主外王道。再度中和,寻根自主,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方能接驳地域文化与人类共有文化之间的通衢。全球性的经济共通,必然产生通贯共用的人类文化。
六、质正孔儒原真理路为经典基础,通经正经接着讲,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希张横渠之正学”的船山学。涵盖宋明时代,成唐宋变革正向的理论理性。孔儒脉理传承两阶段的互相质正,古今义理会通的传统儒学原真理学。论传统,经学史;论现代的文化传续,国学史。经学即国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