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回复: 3

[综合讨论] 从新矛盾论谈儒道分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7 05: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九大提出的新矛盾论,确定人类理想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需求,心性文化文明的理势必然,也是适全人性物欲的理势自然。“理有屈伸顺乎天”,顺乎物则天下之变,屈伸物欲合宜的顺天应人。“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使欲必不穷于物”的理性物欲,“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人天物均一自然之化的道体论,明晰“物必不屈于欲”的理性逻辑:“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孔儒人际忠恕的物欲观,船山天下仁恕的人道理欲观,述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需求,并非天下掉下来的,是人能弘道,有为于顺天应人的共同目标,起点:礼义调理的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心统性情的以性正情的情贞路;终点:性情相需,内有其情的情才余情,外有其物的精于物者物物道,创新心性活力的心统性情,性为情节的情功路。贞情与情功的理欲辩证,屈伸物欲的理性诠释。美好生活的创造根源,美好生活日益需求的继善成性,生生不息文化文明的人文源流,民本共同理道:屈伸物欲的理性诠释。
新矛盾论是甄别传统优秀文化的理性准则,也是对现时文化学派的定性准则,对现时众说纷纭的文化乱相,该作正本清源文化解蔽的理论时代,各学派也应对新矛盾论作深刻理解的正确诠释,会通古今通义对其文化理论作学思省思的自我调理,顺应深化改革的文化大势!
存理去欲,定理内修的宋明理学;提倡去欲善性避因果,世间实相为空境,人生幻化入禅定的佛理治心,能创造出人民的美好生活?老子道学,又能创造出人民的美好生活?
儒道共论天道。儒天道,性命通贯,穷物理究事则的诚(实)者天道,“知幽明不知有无”,“精于物者而物物”的体用中庸,人文天道。没有性命学言天道,是人的天道?道无不为人无为,无为本源的有无相生,质朴心性人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止步文明的无知无欲、绝学无忧、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抗争于春秋时代人心不古的世道妄为,却又是弃人文复古朴,“蔽于天而不知人”,非人的天道!
儒道共言实德,人民共同生存的日用道。儒学言实德,一是伦理生活,“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从人际忠恕的仁义行,走到天下仁恕的仁义行,明晰:从物欲观的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文明同步的理性逻辑之上,有人道理欲观,天人的诚道实德与诚信明德的文明同道,形下器道的存在音容天。从《易传》道器理论言形上導的“易与天地准”,弥纶天地道的天地人参,进入明诚明明德,導领于文明同步与文明同道的存在音容天,天地神参的存在理势天。天道酬勤完整的理论程式:明诚明明德→诚信明德→诚道实德,也是美好生活的理论程式。没有诚信明德,便没有文明同道的诚道实德,也没有物欲合宜成顺天应人的文明同步,没有明诚明明德的天地神参,便没有天地人参的文明同步与文明同道,美好生活只是画饼充饥的纸上谈兵。道家实德,不要说谈天地神参的明诚明明德,有谈天地人参的文明同步与文明同道吗?混沌的无为自然观,还是有为的人为自然观?是执古道纪止步文明的心性质朴,还是美好生活日益需求的生生不息,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的继善成性?推荐道家自然观,不是美好生活成画饼充饥的纸上谈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7 06: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争鸣都是在为治国理正提供参考,都可以在【道德仁义礼法兵】这个方法大系统中找到位置,道家侧重道法、德法结合,儒家侧重仁礼结合,法家侧重法道、法德结合。
儒道的根本分歧是自然哲学和伦理学的分歧,实质是对“德”的理解不同。道家的德是自然万物的生存发展的根本,儒家的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就是指,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则被放弃了,才有了以伦理学为基础的仁义管理手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7 14: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是中华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有很大的篇幅在谈论“天之道”。《道德经》中老子同样在讲述“天之道”。《史记》记载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中华文化是否一脉相传?两本著作中的“天之道”是否有关联之处?   首先将《中庸》中有关“天之道”的章句摘录如下: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4.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5.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也。

  6.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7.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8.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9.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老子和孔子对天之道的侧重点不同,孔子侧重不变的原则,老子侧重变化的规律。孔子看根本、老子看极微、迹象。  
《老子》讲天 道 :

  一 天 生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功遂身退,天之道!

  二 天 杀

  天之道,其如张弓欤。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是谓微明。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三 天 恩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圣人不积,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以其不争故,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阴符经》讲天道: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08: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论理学前,是论道不论理的时代。孔子开创论理学,民所共由理之道,形上導逐渐清晰为文理与政道的圣神導。百家诸子的自由争鸣和理论较量,在论理学基础上,争鸣出真理,优胜劣汰吧!为什么杨朱墨学的理论湮没?为什么进入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时代,秦王暴法政权二世而亡?汉初文景无为之治二代而终?进入独尊儒术的汉唐经世致用时代?有社会存亡实证,更有理论辨正。百家的诸子理论,有偏与全,是与非,理与蔽。辨正诸子理蔽,一有荀子所说的虚壹而静谓大清明,二是解蔽的理论*功夫,如荀子《解蔽篇》开宗明义:“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经过解蔽和集成诸子学,促动儒学体系走向完善,方争鸣出儒学的主流位置,争鸣出与世流行的思想学派。孔儒原点是孔学,通孔学正孔学接着说,按历史逻辑演变循序,有子思孟子,荀子《易传》的文化传承,孔儒演变的原真理路,成中英归属为传统儒学基础化的胚胎期,成为后儒通经正经接着讲的经学基础,脉理传承成传统儒学的原真理路。传统儒学演变有先后两条的原真理路,能视二千五百年的孔子代言人文?“前之人正心诚意则是圣人,后之人正心诚意则是腐儒”。老子道学也有演变循序,老子道法自然三无为的浮沉,开初无为浮沉于道生万物有无相生的自然变化,接着浮沉于世道变化的无为之治,最后是与世浮沉的无为人生。能说老子代言中国哲学?
引用《中庸》论语,正好商榷。“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孔儒直线思维的仁礼忠恕,接续传统人文合群明分的人类本性,正如孟子所说:“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与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的逻辑何涉?如果要拉上联系,老子指证春秋世道妄为而提出的“绝伪去诈”。应对仁心入虚位,成伪善鬼诈心性的假仁假义现象,所以有荀子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礼观作补充,反本成末,以礼义质正仁心辨真伪,质实仁义有实践验证,促成仁内礼外心性对流的并行不悖。庶物人伦的仁义行,非行仁义,纯粹伦理学的为人处世?还是世界观的理性雏形?
《中庸》论语:“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化”。至诚,以民生为重心的民本实学。诚者天道穷物理,方有精于物者而物物;诚之者人之道究事则,事物,人也。依归唯物本源,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符合人性自然的客观规律;却又是进入知行活动成一定理道的人也。究事则,有性命学通贯的人事结构原则,《易传》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阴阳天道;有性命学通贯的心性理则,《易传》的乾刚健、坤柔顺,健顺五常主体的刚柔地道。仁义人道融入的三道三才,诚之者人之道性命通贯的穷物理与究事则。从曲能有诚到明则动,孟子尽心尽性知天事天;从明则动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孟子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定性为“大而化之之谓圣”。变化之道的至诚如神,事变体易神有方的“与天地准”,方有孟子定性为“圣而不知之之谓神”。穷神致化的天下至诚,《易传》言探赜索隐,极深研几;《中庸》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学变化至诚道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理之道,道之理,唯物辩证理道雏形的孔儒原真理路。再探究“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希横渠之正学”的船山学,境界和悟性也不一样。别老停留二千五千年前,过一百代人的悠长时空,无文字的家庭文化传承,茫茫然不见其迹;有文字记载的通经正经接着说,沧海桑田,人事往来成古今,留给后人最珍贵的智慧文化,天人的诚道与诚信道文明同道成正负向的文化轨迹,历经曲折波澜,付出灾难性的代价,悟觉不可易变人道诚信义理深化不断的古今通义:人民美好生活的日益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博大精深的文化理论,永远处在大中涵化的中庸体用运行中,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天人之继善成性。
说到《阴符经》,我未看过,赶快补课。细读思考,按照其文字逻辑,第一反应:质正逻辑的时代性。既然是黄帝《阴符经》,该先于老子吧!不似,疑是老子后,甚至是庄子后,与《易传》同时代?抱着疑义心,读南怀瑾《孟子旁通》(节选:阴符经的启示),疑义合符南大师推断:伪书。“书本虽然出于后世才人的伪造,但它的内容、价值,却不可以因为是伪书便一笔抹煞”。又言:“你若把流传下来固有的《阴符经》,或《太公兵法》,或者《鬼谷子》那些书都拿来研究一下,如果自己没有高度的智慧,足资自我启发的话,那你很可能要被那些书本所困扰,变成一个食古不化,迂腐而迷好神奇,愈来愈不切实际的老冬烘了”。“其实书呆子的确也是人类文化的艺术产品,有他非常可爱的一面。但是,往往运用到现实的事务上,便又很可能流露出非常可厌的一面,成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古人名言的反映了”
我还是按照学思习惯,质正其历史逻辑,承前启后的文化思路,补课去研究《阴符经》,避免掉入“食古不化,迂腐而迷好神奇,愈来愈不切实际的老冬烘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