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8|回复: 0

[诗词歌赋] 读词随想——看不见的“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0 11: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不见的“外”


    宋词写景,往往是远近对举、动静对举、虚实对举,这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多么重视对称之美。
    比如说虚实对举的。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下片写道:“平芜尽处是春山”,写一个远行的男子对闺中女子的深情嘱咐,你切莫登楼远眺,因为你登楼的目的是看远行的游子。但你若是登楼,能看到的将是一片萋萋的青草,青草的尽处是一带起伏的春山。这山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秀气的一带小山,温柔地蜿蜒起伏着,才配得上楼上观望的女子。这一句写的是看得见的实景,但接下来的“行人更在春山外”就是看不见的虚景了。因为春山虽不高,但女子的目光却无法穿越春山,看见山那边的游子,何况这游子还可能隔着重重春山的阻隔呢?这样登楼只会加重女子的愁思。
    范仲淹的《苏幕遮》说:“山映斜阳天接水”,这是在秋天的黄昏看见的景象,斜阳的余晖温暖地洒在一带秋山上,远处,天水相接,连成一片,不知何者为天何者为水,还有可能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因为这首词是抒发乡愁和旅思的,所以在写了实景之外还要想象虚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的景象是没法看的,而且芳草是春天的草,如今是秋天,所以这是看不见的,想象中的景象。好像有点责怪芳草太无情,为什么有这责怪?《楚辞·招隐士》里有两句很著名的话,经常被诗人词客拿来用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所以游子看见春草就想起回家了。你看我现在回不去,你芳草还是那样茂盛地长着,多么无情,我能不怪你吗?
    这两个“外”是此时此地平面的想象,而吴文英的《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的开篇:“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却明显超越时空,有一种深沉的悲慨在其中。此词写的是梦窗与朋友一起登上绍兴的禹陵所见所感。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在会稽山上聚会群神,后来禹的陵墓就在会稽,而且禹陵的附近还有座禹庙。当词人登上禹陵的时候看到了天上飞过的残鸦,就想起了三千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距离吴梦窗生活的时代有三千多年了,可是这些往事却在残鸦之外,是看不见的,或者说就像残鸦在天边的消逝一样消逝于无尽的时空之中。这是以空间之苍茫,写时间的历史的苍茫,与杜牧之的《登乐游原》:“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消沉向此中”的意思相若。这样来写,词人是站在宇宙之中来看三千年前的事和现在的禹陵,以及登上禹陵的我们,时空的纵深感很强,人显得特别渺小而无助。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外”都看不见。李煜的“帘外雨潺潺”,秦少游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陆务观的“驿外断桥边”、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都是可以看到的。另有一种“外”,虽不可见,却可闻,“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梅圣俞《鲁山山行》),而且这云外的山居人家你要想去看看,不辞劳苦地走,也是可以实现的。


附: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吴文英)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