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回复: 2

[综合讨论] 【转载】关于2018’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的思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1 06: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2018’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的思索
2017-03-02 23:08 来源:全球共生论坛 文明 /哲学
原标题:关于2018’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的思索
学以成人”命题,承载不起生態文明灵魂之责
文/钱 宏
錢 宏,字公陽子、号芝公、笔名语桥、克洛夫,无党派人士,编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复旦大学访问学者,全球共生研究院创始人,中国作家恊会会员,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会员,国家九五计划重点工程《国学大师丛书》总主编,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获得者,全球共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天,我听说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定为“学以成人”,感觉有大不妥,给夏威夷大学的成中英先生通了话、写了信,表达了我的一点忧虑。
首先,不管中外文明文化对哲学怎样界说,但一点是肯定的,即哲学不是一种文本知识的堆砌,不是学科的分裂,更不是学派的定域。哲学及哲学家关注的,永远是生长、成长着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身心灵及神的交互关系过程。
拟为“2018’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设计一个LOGO
所以,如杨国荣先生所谓“学以成人”的“学”,在儒家那里与成人过程是不是分离?“学”的根本意义,是否使人由“野”(前文明)而“文”(文明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本身是不是以“成人”,乃至荀子说的“积”以成“圣”为目标?根本不是哲学关注的问题。而何怀宏先生说的“学以成人,约以成人”,即最终能够趋于道德自由之境的人,是否主要通过一种自我的学习和功夫,通过一种和神圣、社会与同道的立约,通过规约自己,而最后达到自由的自律?确实注意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身心灵及神的交互关系”,是一种“立约”、契约、相约的约定,但是,这种约定是一种全称、全息的活生生互动规范“过程”,而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指向,哪怕是成为“自由的自律”人,也不足以承载这种约定。
其二,如果“学”以“成人”的内容,仅限于儒家、儒学经典文本和几个标杆先贤人物,再以“华夷之辨”、“人禽之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性、人类性、阶级性立场,将善恶、好坏、君子小人、敌人朋友的形而上学预置为“学以成人”的教化标准而加以定域化、规范化,那么,就算“学”成了这样的“人”,还是“趋于道德自由之境的人”,而不是某种至高无上或“特殊材料制成”的“神人”或“机器人”吗?
试问,这样的“机器神人”,还能适应活生生的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吗?而且,即使适应,甚至“特别能适应”,那么,用什么保障这样的“人”,在充满各种利诱和严酷斗争的条件下,不会成为荀子警告过的“口言善,身行恶,国之妖”(《大略》)和王安石指出的“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知人》)的“两面人”呢?
如果“学以成人”,万一“学”成的是喜怒哀乐不形于色的“非人性的自律人”,那么,古之谢安,今之令计划,算不算学以成人了?
如果“学以成人”,万一“学”成的是诚于中、伪于中皆可不形于外的“两面人”,那么古之李密,今之徐才厚,是不是学以成人的杰出代表?
如果“学以成人”,万一“学”成的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这种“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因而“成”的是今天意识形态与政策实践两张皮的“举国皆妖”局面,那么,古之赵高“指鹿为马”,今之赵本山小品“忽悠”,算不算学以成人轻重口味的滑稽杰作或黑色幽默?
因此,“学以成人”的命题,作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不仅是对世界哲学从重“整体统一”到重“关系过程”、从重“主体”到重“主体间性”的严重反动。
而且,其极端的人类本位、替圣人教化万民的儒家官本位,进而“自己人”的资源圈子本位、强势集团本位的逻辑内核,直接与“自然有为”(成中英)的全生态社会的文明诉求相违背。更为严重的是,所谓的“
学”以“成人”,直接限制了“人”的生命自组织灵动力,无视人的“非确定性”、“非定域性”,从而能够走出“自我”“超越小圈子,彰显大格局”的“开放性”。一句话,完全漠视人作为“追寻可能的世界”的存在属性。
2013年9月5-8日,马克斯·韦伯与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伦敦经济学院举行,
英国社会学会会长马丁教授接受全球共生研究院院长钱宏赠送《共生十诫》
正如张世英先生在《致第三届全球共生论坛全体嘉宾的回信》中指出的,人是一种成长的存在,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将经历“我们-自我-他者”三阶段,而且,这是一个无限突破并以代际为单位获得新质内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从重“我们”,到重“自我”,到重“他者”,似乎既是一个个人人生的进步历程,又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发展的道路。……和个人人生历程的这样三个阶段相适应的是,人类整体文化发展的历史,粗略说来,也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现在已进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的第三阶段——与他者(她、它、祂)平等多样共生(“一视同仨”)的阶段。]
很显然,无论是“认识你自己”,还是“学以成人”,都承载不下“全球互联的生態文明时代的灵魂”这样的哲学诉求。
当代中国人,注定要自创范式,而不是到现成范式中去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今天的人类,不会再囿闭于过去,而需要“追寻可能的世界”的哲学!
所以,何不“思以成人”?就是说,把晚生、学子、新生代的生命自组织灵动力还给他们,相信他们自己会对包括儒家讲“礼义”、“礼制”、“礼仪”在内的一切现成知识,都有能力进行“六经注我”的审视,让他们自己“思以成人”!
只要包括杜维明先生在内的今日儒家学者,还承认儒家讲“礼义”、“礼制”、“礼仪”时还是注意到这些“义、制、仪”的适宜性(《中庸》所谓“义者宜也”),亦即人们的行为规范、制度建构必须适应于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那么,今日中国哲学,实际面临着“双重适宜”的共时性变革:一是由农耕文明的宗法(私民)社会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性的工商文明公民(自由)社会生活方式;一是由工商文明公民社会生活方式转变为生態文明人人社会生活方式。
关于“由农耕文明的宗法(私民)社会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性的工商文明公民(自由)社会生活方式”,诚如山东大学教授黄玉顺博士在《跪拜文化:孔子的悲哀——关于集体跪拜孔子的感言》中所指出的:相应地,社会主体也在发生转变,即由宗族或家族转变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政治主体或主权者也在发生转变,即由王族或皇族转变为公民。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个人不再是宗族或家族的附庸,而是独立自主的主体;女性也不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同样独立自主的主体。子女也不再是父母、家庭的附庸:未成年的子女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父母只是“监护人”,而不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家长”;已成年的子女更是拥有自己的自主权利,父母不得侵犯他们的这种权利。这些正是真正的孔子儒学原理的逻辑蕴涵。
黄玉顺博士针对跪拜孔子(“学以成人”、“不为人师”的一种)现象,提出批评:这些人根本不懂儒学原理,尤其不懂孔子所倡导的“礼有损益”的道理。伴随着跪拜孔子现象的,是宗法观念的死灰复燃、乃至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甚至有学者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的“传统文化”招魂。
讲到第二重适宜,即“由工商文明公民社会生活方式转变为生態文明人人社会生活方式”,当代中国人,注定要自创范式,而不是到现成范式(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古已有之论、西方中心主义、东方神秘主义)中去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今天的人类,不会再囿闭于过去,而需要“追寻可能的世界”的哲学!
哲学是活的灵魂,不是显摆文本知识。哲学是思想者、成长者的活儿,不是学者、已故者的活儿。
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旦精神成长停止了,貌似成熟了,塑形了,或曰“学以成人”了,哲学也就死了!
我们应当永远保持自己的成长性,不断地学习,包括读书在内的学习,特别是向人类参与其中的生活学习,向大自然母亲学习,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所谓创造物,一切的发现、发明,都是广义仿生学的产物。
所以,不是不要读书,而是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我妈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贪多嚼不烂,更无用。
读书,是一种超时空的对话!
中国不是没有过哲学,而是哲学死了太久了,蚩尤被炎黄打败边缘化时,中土哲学刚开始,就死了一次!
春秋时复活过,可秦灭六国至稷下,死了第二次。
至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可怜的中土哲学啊,死了又死循环往复几多时?
而最近的一个世纪,“双革”思维,统挟久矣,直至今日,生机渐现:全球互联生態勃兴,哲学正待复活!
哪位能告诉我,有关蚩尤的出土文物从哪里可找到一些?以我浅薄的了解,蚩尤的后人是苗人。苗医中有共生哲学,有物质、能量、信息三元互动观。
这和炎黄专注成王败寇“华夷之辨”、儒家专注以人为本的“人禽之辨”的二元对立观相比,不仅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本质区别,在思维方式位格上,也有天壤之别!
基于当代中国哲学这种“双重适宜”变革的时代精神诉求,作为中国取得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主办权”(杜维明先生当然有功劳)这一事件(2013)的现场见证者之一,我有一种深深的担忧,即从萧三匝对杜维明先生的采访内容看:如果2018年在中国举办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作为内定主办方的北京大学,呈现的只是儒家思想、儒家哲学,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代表”,那么,我不能不说:这不但是对中国古代诸般先贤的大不敬,而且更是对当代中国“知识精英”以外的富有社会自组织灵动力的思想者们鲜活创造的傲慢与漠视,是对当代中国人智商、情商、灵商的极大侮辱与讽刺。
所以,我冒昧建议:承担“2018’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办单位,应当就这一届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集思广益,征求哲学同行的意见。比如,就算论资排辈,成中英先生作为国际知名的当代哲学家,2013’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期间,我们也都见证了成中英为中国申办“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权利在会上慷慨陈词,立下功劳,所以,成中英先生也应当对这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有发言权!对吧?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不管是为了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还是为了国际社会的和平交流,抑或地球生灵的生存平权,不管定什么主题,“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一定要避免学科化、学派化、地域化,一定要避免狭隘性、定域性、封闭性,才能与正在到来的“全球互联的生態文明新时代”匹配!、
马克思曾精确指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因而真正的哲学,是哲人们追寻可能世界唯一的精神寄托,因而真正的哲学,必须具备这样四大品性:
可构建的范式概念框架;
可践行的当代性生活方式;
可走心体行的意识形态;
可形成思想气候的世界观。
2016年8月10日于北京花园路甲13号院1601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1 16: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所以转载这篇文章,也是对“学以成人”这个主题有看法:
1:五年一次的世界哲学大会应是总结成果的发布会,不是扫盲普及会;选在中国召开,是要展示中国哲学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成果来共享。
2:我觉得这次世界哲学大会由北大担纲主办级别不够,应该上升为国家级盛事,这与我们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推广有极大地推动作用,良机难得。
3:复兴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综合复兴的结果,19向世界大展示了硬实力建设的辉煌成果,也展示了治国理正的理论新进展,哲学新进展也应展示。

总之,没有时代特色,显不出中国话语、中国智慧及中国方案;没有担当,哲学的作用一是透视,二是指导。国家正在走出去,提出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大哲学来指导。
我建议主题至少要鲜明,如中国哲学的新进展,如自然哲学的回归趋势,如命运共同体需要什么样哲学?等等,都比不痛不痒、可有可无的“学以成人”要好的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07: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见相左又都有理,就表明还有一个更大的道理没有看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