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2|回复: 0

[传统工艺品] 盘金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5 13: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盘金毯
来源:社会频道

  “盘金毯”是一种宫廷技艺,需要在地毯的正面盘金,背面盘丝;金镶丝缠,所以格外富丽堂皇,彰显皇家气派的雍容华贵;而且这种毯子从民国以后就没有人再织过了。
  宫毯是富有北京地域特色和宫廷特色的手工艺制品,起源于宁夏,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深得皇家权贵的青睐,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宫的御用品,宫毯也由此得名。北京宫毯以传统图案著称,融中国绘画、刺绣、织锦、建筑装饰艺术于一体,尊贵典雅、构图精美、配色鲜亮、立体凹凸的剪裁极富层次感,样式千变万化,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pjt58sd0.jpg
  简述
  “盘金毯”需要在地毯的正面盘金,背面盘丝;金镶丝缠,所以格外富丽堂皇,彰显皇家气派的雍容华贵;而且这种毯子从民国以后就没有人再织过了。在早年学徒时,康大师曾向南城的一位叫李凤俊的师傅学习过织这种盘金毯,康大师所在的地毯厂专门成立了盘金毯挖掘小组,康玉生老人自然责无旁贷,带着徒弟三进故宫。故宫博物院一般不把“盘金毯”轻易拿出来示人,因为是珍宝,经过博物院院长特批后,故宫的工作人员才从地库里把落满历史尘埃的“盘金毯”抬了出来,康大师他们打开看了又看,并把“盘金毯”的技艺进行了复原整理。康大师和徒弟先试制了“盘金毯”中间一个夔(九条团龙图案)的小样,又拿给故宫的有关专家看后,都说一模一样,甚至还好。
  织这种“盘金毯”,首先需要把一两的赤金捶打成将近一亩地那么广,再切割成韭菜叶那么宽的8万米金线,再折过来后就可以进行手工织作了。因为“盘金毯”在宫毯中的贵重奇珍,据说,过去皇上用它时都尽量绕着它走不去踩它。此次挖掘的“盘金毯”,严格按照原生态制作,其底部全部用真金线来盘,然后再在地毯正中起了龙,为了龙的栩栩如生又进行了雕刻。
  “宫毯”难得的是:一、它纹样图案的标准、规范;二、它组色上的种种讲究和象征;三、织成后的水洗,其中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是北京宫毯则必须是北京这块地儿的水。
  所以像抽交、拉交、土耳其马蹄扣、中国八字扣的早都已经规范化了,11道织毯工序也已经形成操作流程了,技术上不存在传承不下去了的问题了。但却更加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宫毯关键在于北京这方水土。
pjt58sd1.jpg
  传统技艺再现
  2003年的一天,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康玉生接到了工艺行业协会发给厂里的通知,要复制当时已经没人会织的“盘金毯”。在故宫博物院的配合下,康玉生第一次亲眼见到从未对外展示的乾隆年间莲花牡丹纹盘金毯,以及栽绒盘金银线玉堂富贵壁毯这两件馆藏珍品。从2003年开始投入研究,到2005年第一块盘金毯织出来,康玉生带着徒弟王国英等人,反复论证,多次试织,终于让传统的盘金毯工艺起死回生。
  随着康玉生带人织造的盘金毯《九龙图》问世,并获得北京市珍品荣誉和西湖博览会“百花杯”金奖,宫毯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九龙图》原品和复制品均被买家以昂贵的价格收藏,宫毯行业似乎看到了希望。
  “光有希望也是不行的,目前整个地毯五厂从事宫毯技艺的就只剩下7个人。做宫毯是个苦差事,城里人不愿意干,只好从山东、河北等地农村招学徒。”康玉生介绍,目前的地毯五厂,实际上已经是北京唯一一家地毯厂,近年来老艺人陆续退休,而年轻人却招不上来,员工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500多人,变成现在的不到30人。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是存在于传统手工艺行业的通病。康玉生指着墙上展出的两张盘金挂毯说,即使是40平方厘米的小毯子,也要织上一两个月,稍微大一点的盘金毯光金线成本就要几万元。工艺繁杂、制作耗时、原材料昂贵、资金周转难无疑困扰着这个行业,但康玉生真正担心的还是后继乏人。
  谈话间,康大师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从事了一辈子织毯工作,使他的双眼因为过度疲劳而常常干涩酸痛。如今,虽然已经退休十多年了,他始终坚持每周去厂里指导织造,还在家里架起了一张木脊梁,每天依旧织上个把小时,艺不离手。
  让康玉生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把过去仅靠口口相传的织毯技法用文字完整记载下来,总结出挂毯技艺上的压、挤、垫、钉、剔、楔、倒、润八种技法,这些已经成为厂里的操作规范。
kys0925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