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回复: 6

[综合讨论] 自然状态下情感的一般性质与规律的实用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6 19: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易年华:自然状态下情感的一般性质与规律的实用研究


摘要:人的共通处,除了外部大体的形貌,就是内心丰富的情感,不管是什么样的文明、社会、制度、风习、道德,它们的更递,除了资源是否富足,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更有基数人口同处于什么样的感情、情绪所决定。情感、情绪的影响,大到社会形态的变迁与稳定,小到个人观念的转变与固定,甚至也是物种优胜劣汰的主观动因。情感的存在,对个人于内有规范的作用,于外有联系周围构造社会角色的功能,更有肯定性格、兴趣爱好,影响个人学习,接受知识类型和范围,道理和信仰,甚至创造的因素。因此,情感的运用,对于个体关乎他的处事风格、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对于集体关乎它的规则制定、结构稳固、走向兴衰;对于种族关乎她的文明程度、上层建筑、科技水平。本文以情感感情为基础,针对当下道德、文化的现状,从中国道德文化面临的问题出发,以情感的元素分析并探讨了道德、伦理的建设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策略。
关键词:情质、坐标、道德、联系、情感
导论:很难说出世上不变或说不运动的事物和观念,几乎只要是人能够观察到的,人从实践经验,或者联想推理出来的一切法则、规律和真理,都在看似平静状态中平缓地变动着,任何长久的一切的规则,初时的效益,终会被长久地遵循而失去灵活,后成为弊端。没有一种有为或说人为的有益现象,能够许久地对人有益或被人在意,除非它被人遗忘,之后再重新认识,或者,相同的现象用不同的角度解释看待。因而,一切的规则、思想和技术,在人类历史中都如同浪花,溅起呈现,然后落下组成洪流,之后,再溅起的是哪一滴水,谁也不得而知。但相信,即使是同一滴水,人们对它的情景感觉,也是另一种别于前次的美。
任何意义明确的定义,都有被另一种意义明确的定义推翻,任何明确的真理和现象,都会被另一种明确认定的真理、现象所代替。没有任何一种长久的定式在人类社会中永存,但定义的明确,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只有未文明的生物定义模糊,更只有昏朦无知的生灵没有定义。
定义的明确很难看出这个文明的优劣,但定义的明确却可看出这个文明的走向和稳定。而对于定义,它的形成无非是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惊奇地发现,一系列相连的元素衍生出的不相干的结果,汇总在一起,系统地说出来的话语。
由此可见,“惊奇”这一表示情绪的动词,在“常见”这一概念下发现“不常见”的事物时,对发现者有着怎样的影响。
纵观人类的历史,制度、法律、道德、伦常,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不变,而一直在变却又一直以一定的定式存在其历史中的,或也只有人类内心的感情和情绪,或许也有其它一直在历史中存在的因素,但在整个生物史中也有情感的影子。因此,探讨情感对一切社会规则的影响,以及情感的运用并实用规律,是本文着重的方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9: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1.情质
情感的定义流传着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适用于不同的制度和思想体系,这里本文没有标新立异甚至严肃求实的精神,但为了行文方便奠基本文的论点,只好再一次把情感的定义重新的解释。
情感的产生原因或说情感在什么时段产生?这看似单向的问题,实际上有着物种的历史纵向和个体的生长横向的回答,虽然要回答不同的角度,但多数的回答仍是情感的产生是伴随着感觉的形成和完善,甚至是同步而形成。这里,本文并不抛弃这一共同的认知。在生物起源——始生物的本能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如菌般没有任何思想、意识、情感,只是应激性地躲避、适应以及趋向。但也因此,让它们以此为基,慢慢地进化出了主观意识上的喜与不喜,这些对于它们来说似是而非的情绪,在它们自己觉察出的时候,就是情感的最初……不——就是情质的最初状态。
1.1.情质的定义
情质这一词不知出处,但见于楚辞·九章,有历代文人作释,但这里的释义不同于流传下来的意思,为了模糊情感、感情、情绪的词语观念和传统框定,这里就先简单地把情质理解为:情感、情绪、感情的统称。
于是,情质最初的状态萌芽后,由于生物的持续存在和繁衍,情质也处于相对稳固并多样化的趋向。从最初的适应上的喜与不喜,逐渐的发展进化成了:喜欢、讨厌、厌恶、喜悦等等多种不同层次感的主观意象。所以,说情质是感觉的附庸,说情感是外界事物反应到内心后的同体的折射,在情质产生的初期也未尝不是一种理想的见解。但必须留意到所有的事物都处于运动而迁变中,不管是知识、观念、制度、还是情感情绪,它们的量积后质变,都似有着与物理同样的运动规律。或应换一个角度说,情质的进化或发展同生物的进化和发展一样,每一次进化或说发展后,都有着体貌的变化,生理上的不同,以及‘科’‘类’的差异。比如始生物和现在的哺乳动物的情质的性质,就是最明显最易想到的差距。
1.2.情质的实用之一
情质的定义并没有完整的诉说。如同科动物或说相邻近的生物它们的情质是否相似,人类不同的文明或者不同的社会状态人们的一般性普遍情感情绪是否相同?这一切的问题因太过宏大而过于遥远,所以就暂且略过。
贴近人们的生活来说,情质的影响可谓是时时刻刻,之所以用时刻这个词,是因为方方面面这一定义已经太过狭小,不足以将情质的影响完全的包裹。如果对于这句话——这句关于时间与空间上的模糊意象能够轻易的理解,那么下面本该放到本文后半部的叙述,读者读起来就轻松多了。
其实对于知道情感和‘理解’的关系,或者了解情感与‘观念’怎样相互影响的人,这里的这小段分节完全的是种赘述。但为了并不严谨求实的本文相对严谨,也只好先提前讨论一下,情感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当然,这里的‘信息’并不是所谓的专业术语,或者说,本文理解的信息是指:艺术、知识、思想和观念。也许这样说会让人发愣,但观念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可以传播,而且在特定的形式上还会广泛蔓延,因为‘信息’的传统含义就是一切可传播的事物正在传播。因此,能用言语或者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的观念和思想,都可以通过传播而成为传统的信息。而且,不管是邪性的还是正直的,缪错的还是理性的,只要是处于流动,它们的传播范围都有特定的人群倾向,以及这特定人群中一定的人数的认肯。当然,这并不取决于人们的背景文化,年龄信仰,道德学识,甚至两个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完全相同的人,在下一刻的思想观念接受上仍有着截然相反的差别。而导引这种差别的或就是情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9: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解释最简单的事物,而最简单的事物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根本。情质为什么会影响观念思想的传递,因为观念思想也含有情质的影子。这样说可能过于狭隘而难以让人认肯,那只好再这样说一下:任何人为创造、人为理解以及人为认肯的事物,都在客观上存在着人的情质。
所谓的人为理解也就是指‘个人理解’。两个词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整个人类的理解范围和性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指‘个人理解’,即每个人在理解事物上都是在进行自己个人的理解过程,而这种过程的理解的结果在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后,就是人类的理解范围和性质,所以在‘个人理解’这个词的概念不能表达时,也只好用就‘人为理解’这样的话。
对于观念思想里是否含有情质的影子,这一小节并不讨论,但假设有的话,大众普遍的认知给予个人的认知惯性下,(注1)人们通常认为情感只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可本文认为,情质的存在在思想观念的被接受中,并不是源于情感的共鸣。共鸣只是让某种思想或观念接近或亲近被接受者,以而让正在接受的思想观念快速的接纳。而思想观念中的情质的运动规律在接受的个人的情质上的合理性,才是影响思想观念的传播的主要动因。
任何常见的、普遍的,适应性的事物都会被称为合理。也就是说,想要‘合理’,接受者就必须有自己的情质的定格或坐标、以及情质的流动状态和走向。当两者的情质的规律、状态并运动及走向相契合或相似时,不管思想观念的内容是什么,在接受上,接受者已经接纳了三分之一。
或许这里的概括过于空泛而没有什么裨益,那就实例而言:当人去读明知道是虚构编造的小说还是会感动或拨动心弦,就是因为小说里的情质流动状态逼真,或应该说读者认为逼真,所以才牵动读者的情质流态,以而在看完小说后,并没有什么思想观点上的获得时,仍是有着自己思想观念上因看完的这部小说而微微的变化。
当然,有人会说上面的所叙是‘共鸣’的效果,那么,当有人看完了一部为为善勇于牺牲的小说后,却在书里那种壮烈激昂的氛围下产生了‘好人不长命,坏蛋享天年’或更甚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又是哪里得到的‘共鸣’呢?
所以前面说的‘契合’和‘相似’,并不是指观念、思想甚至情感或情感活动上的契合和相似。而是(接受者)情质的流态有无认为思想、观念中的情质的运动规律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的程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9: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1.3.情质的存在和性质
情质的定义是本文的基调之一,尽管之前并没有这种定义,或这里的这一定义谬误,但本文还是想尝试一下,将这一词的定义扩展下去。
上一小节之所以越过这里费力地叙述情感对观念的影响,就是因为本文论述的全是情感,恐有些谬论因情感的影响而被人接纳——或许不会。但这样安排,对于严谨而言应该是有益的。
情质的产生源于感官的感觉,但感官予以生物的感觉却并不一定波动情绪,所以传统的情感、感觉相离的观点,这里亦是认可。但为了把情感和感觉相联系,插入的价值概念却是本文相抵牾的。因为用这种观点,以本文的逻辑来解释情绪是:情绪因情绪的波动而存在,而情绪的波动即是态度对事物价值的认知过程的反应。
单一看这里的元素是合理的,但它只是合理的解释了情绪波动的产生原因,而且解释的方法和上一小节说的套路类似:导引性地把定义上模糊的或意象的事物插入要解释的范围,将两个在人心里朦胧的、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以情质的因素巧妙的结合,达到要解释的观念的情质流态在个人情质的流态上的‘合理’性,以而引导观念上焦点的变化,从而让真理成为人为的可控。
可是,如果说情质的定义是情感、感情、情绪的总称,而总称又只是一个称谓概念,那么,情质流态又是什么呢?这里只好再重新定义一下,但定义之前必须要说的是,本文对于“记忆”这个词的理解是纯粹的、不和任何事物相关联的客观的记忆。如记忆里有开心的事情,虽记住了当时开心的情绪,但“记忆”就如影视的重放一样,只是一些固态的机械的信息流,或说在失忆情况下那些失忆者主观上认为是自己的记忆而在客观上并不是他的曾经经历——即他所谓的记忆时——那么,这段“记忆”在偏激性的客观解释上就是“脱离人而存在的人的记忆。”如果这些话不能理解,也可以简单的说:书籍是脱离人而存在的人的记忆。即:这里把‘记忆’当成了独立存在的虚化的物体——当然这必须是主观上的定义。
如果记忆是独立的臆想可以被理解,那情质就会被本文顺其自然地解释为脱离记忆、事件而独立存在的物态。当然,只是纯粹的独立于记忆、事件并不脱离人的概念。同时也是另类的把情感、情绪、感情、情怀、情愫等等混为一谈的思维。
说情质和记忆相独立让人勉强理解,因为相同的记忆在不同的时段给人的情质是不一样的,如热恋的浪漫这一记忆在婚后是喜悦、温馨的,在分手后却是伤感、哀叹的。同样的记忆给予(同一个)人不同的情绪,由此臆断情质和记忆是不能直接互相影响,或彼此是两种不同物态。
那情质和事件又如何能分离?一事件在同一个人身上多次发生,因事件的适应性不同,情绪的波动强弱自然不一样。但同一事件在相同年龄的不同人身上第一次发生,因为性格、学识、信念的不同也会在这些人心里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以以此类推,这里认为情质和事件也是相独立的。
若把事件比喻感觉,记忆喻成感觉之后的意像。那么,这里也同样需要一个元素插入把情质和感觉联系起来。但这里要插入的是:事件或记忆里也有事件或记忆自己的(个)人主予的情质流态。倘若不易理解,那就缩小概念的范围,即:(个体)情感因(外部性)情感的存在而波动。或再一次分割:道德在同样的道德那里才能得到尊崇和器重。
这种叙述方式有些儿戏,这样说也对。但要说的是:事物物体的情质存在本就是生物主观赋予的一种情质流态——是的,生物,一切有情质的所有生物,而不是指人,或者个人。
任何已知感觉多样的生物,在情质不同的进化层次上仍是可以求应求同。因为不同生物的情质都有着相同的起源规律和相近的波动流态。而情质流态以(个)人来说:就是情绪或情感的现状和走向,以及走向的规律和方向。因此,传统中说人和动物会产生感情,动物有灵性知人在喜在忧,而认为动物拟人或说因人为的驯化,对于本文来说是谬误的。虽不能否定人为的作用,但这些现象更多的是因为动物自身本就有着和人相邻或说相似的情质,以及它们的情质流态与人相类。
当然,这里并不是为了求证动物与人情质的相似度。而是试着寻求人和动物——或者更准确的——生物之间情质的相互影响有哪些,什么样的程度和范围?
无疑,是谬论这也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但情质宏观上的存在及状态的讨论却很难绕开这一话题。所以,这儿也只好再言几句后简单的结束这一小节:
情质是生物情感、感情、情绪的统一称谓。在某方面上是指心理的感觉过程,某一方面上又可被认为是种可供传播的‘信息’,但这种信息是可变的、可控的、不可储存以及稳定的。不可储存并不是被忘记,而是个体的感受,另一个个体想要感受到,同样的经历也可能会有多少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可变性。同时,情感是可控的,这种可控不仅是指个体情感的轨迹和规律,趋向和变动是有迹可寻,还在指传统上流传下来的人为理解、人为认肯、人为创造,再或者动物创造等等事物上的情质流态在个体心里涵泳过程的传付流传的稳定性。而这一切的情质的客观活动,就是情质的(一些)存在状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9: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2.坐标
坐标一词的适用领域极其广泛,单纯的探讨这一个概念罄笔难书,因此,这里只是讨论一下情质的流态的坐标体现。而想要在情质的定义里穿插坐标这一概念,本文认为最好方法就是从个体生命的最初开始。
人生下来或未出生时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情质,因为在母体时他已经有了各种感官的感觉,自然而然就会有一定的能力感知事物。但这种感知事物的能力只是生理机能,不会存在思维模式、逻辑意识,更没有语言概念、事物认知及辨查的能力。或更为夸张的想,这时的人的意识状态并不比其他任何一种哺乳类幼体有什么区别,若非要说出差异,或就是人的情质更为浓厚,情质的多样感知更为灵敏。
或许是因为记忆很难留住婴儿时的感受,所以很少会有人问幼体在一无所知、所识的状态下是怎么学会语言,怎么拥有思维、意念等能力?在古多数思者认为人的思维意识是“灵魂原有的记忆的回忆”或“生而知之”。之后有“其所知而后能识”和“格物致知”,再又有‘内省和外部经验’或‘纯粹的经验论认识’。从某些角度,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但就因为都是正确,才能知道它们的局限和片面性,以及整个人类认识系统的局限和片面或难以调合和矛盾性——那么,既然观点不能调合甚还有矛盾,回到观点的萌芽或个人生命的最初,讨论它们的形成也未不是一种斡旋。
2.1.情质的坐标性质
情质是生物进化而来,即人生而就有的一种(心理)物态,之所以用物态一词,是因为这里的坐标是立体的、动态的,并不是两条线垂直交叉后的坐标点。或用坐标这一概念并不合理,但若把情质比喻水,坐标比喻成温度,不同的温度呈现出水不同的物态,这种条件性的坐标或勉强可以表示。当然,这种比喻也只是比喻而已,目的只是说出这一模糊的应该模糊的概念。
很难说解最简单的事物,因为常见而被忽略的事物在人心里都有各自的意象,以及这一意象各式各样的解释和概念。但在纯粹的思想创造上,这种现象在某一角度去看,对思想的内容是有益的,不管是思想的萌芽还是发展,定格还是谬耄,只要是一种朦胧的思想,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及发展之后的不同的定义。而这种朦胧思想在定义发展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本文所谓的坐标观念。
幼体在出生前后没有任何思维,他们唯一能感知事物的能力就是感官感觉,唯一能对外界做出反应的就是情质。或许会有人说:人和动物的思维本质应不一样——因为‘幼体’一词亦可泛指生物。或许真相上,在幼体时段人的思维本质或真的不同于动物。但本文所有的观点只是希望成为一个坐标,在另一个看到的人之后会有不同或相反的思维发展,仅此而已。因而,在严谨存在的情况下并不会深刻考虑它的对与错谬。
有感官感觉的生物并不一定会思维,可有情质的生物在感觉的情况下一定会有自身主观或客观上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在反应外界情质的性质和其自身情质的状态,在某种方面也关乎着情质的坐标点对其反应过程和反应内容上的影响。而这里的所谓的情质的坐标,在实际概念上是等同自身情质的现有状态的。
在自然状态下去感知一般事物,以自身为坐标轴的生物极其普遍,如对物体的大小、高低甚至是远近、温度上的感知和认识,在一定的尺寸范围,生物的思维感知都习惯用自身或自身与物体之间的状态比例去衡量物体的物理形态。因此,物理特征与自身相近或比例状态相类的事物,以生物自身的观念去看,都是尽美的。当然也有许多事物,在同样是一般的思维认知上并不遵循这些时,生物一样感觉很美。但不管是否‘以自我为中心’去感知事物,认知过程中的知美程度都有自身情质上的坐标的影响,而单纯的物理特性,在没有构成一定的情质流态或情质坐标时,是很难撩动人的审美情绪,譬如同一座山的描述,阴森恐怖和怡人灿烂的不同感觉,只需改换山体的颜色这一单一的物理特征就行。如:黑色缭绕,血色乍现和绿意葱笼,花红时现。——当然,真看到这样两座山的彩画,不同人的感觉也是相对的,而这种相对性的单面原因或就是个体对颜色上的情质的定位。
以自我为中心’中的‘自我’在这里也是‘个体情质’的另一种表达。在原始时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是没有自我甚至是自私概念的,因为它们并不能感知到同类的私利,也不能或意识到自身正在利己而不顾他人的行为的定义,它们对于自私的思维感觉,只停留在满足、适宜或被动、羡慕以及自己被自私迫*害时的哀鸣,而对于迫*害的定义,它们也仅仅是与哀鸣的情绪相联系——或这一理解的性质类同于不同物种间的生存:猫抓老鼠,以人的观念并不存在迫*害与私利,也没有客观和主观,只是模糊意象下的自然界状态,以及三者个体的情质的互不接触。
不接触的含义可被认为不能相互感知,前文言辞情质的可传递性可以跨越物种的阈限(因为情质相近,流态相类,情质的可‘信息’性),那么,若不考虑各生物的情质状态的不同层次,不被感知的因素或只余有:未对其他同类的个体情质树以情质的坐标。
在这儿,‘情质的坐标’含义又有不同,即:生物对外部情质的感知和认识的概念化、系统化并固定化——这是生物体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而来的,但在某些过程上也仅是个体的一个偶然感动或念想。
这里所谓的漫长岁月,对于人是遥不可及的,但对于一个个体的情质的坐标的形成却是有着清晰的轮廓,而这些的论述就要涉及传统的定义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9: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2.2传统定义与情质坐标
传统定义在本文亦可指传统文化、道德、风习、制度等等明文或人们普遍熟知、认可而未明文规定的一切规则与准则。当然,本文并不是要说这些,所以就先姑且略过。
同类生物的幼体在对外部情质的感知上也是有些许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强弱,还是因于率先感知到的外部情质的流态所致或者其他原因并不得而知。但这种差异对于文明的发展或个人的智能创造并没有什么优劣或差距之分,同时这种差异也会因后天的影响弥补甚至趋向与之相反的一端。而且这种差异性系一定范围内对于种族及个体来说是也有很大裨益——这种裨益就是指个体的情质对‘理解’的导引或影响。
生物在幼体时期,即在‘白纸’阶段是怎样知道并了解自己种族的习性?生物为什么在生理机能不变时能被人为驯化或返祖野化?人为驯化或返祖野化是否是物种变化的伊始?为什么同一个幼儿在不同的语种区域都会把自己长大的地方的语言当成母语。为什么一定范围下人都认为自己家乡风习制度合理而否定异乡。所有这些类似的问题,都指向了一种答案:可塑性。那么生物有什么可塑性?思想、观念、意志、欲望、认知还是行为?若是这些或其中的一种。那这些在生物身上又是怎么产生出的?是它(们)影响导引着其他心理元素,还是其他心理元素影响改变着它(们)?
或许应该找一个能影响引导所有心理元素而不被这些心理元素改变(或可被影响)的元素——做为这里的答案——但这种回答的讨论古之至今都没有定论。
情质是不是一种心理元素,或说情感、情绪有没有基础元素,这里并不能肯定,但本文并不赞同将一个定义分解成多个定义,并用这多个定义去解释原有定义的方法。因为公孙龙子就是用拆合定义的方式说服了人们相信“白马非马”,而否定了人在通常感知上的主观事实。因此,对于情质来说,情感、情绪这些词概念上并不是它所谓的派生,三者的并不交集的关系也仅是一只亚热带雨林中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就可能在城市引起的一场龙卷风的并不相关的动作和气象。所以,这里并没有谁是谁的元素之称。
在没有‘元素’之虞,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幼体是怎样在不知一切的情况下学会语言并开始了思维、认知和理解?这不同于不懂外语的人和外国人交流,可以相互拿物体举例,肢体语言,表情表达以而进行对错判断,也不同于人与动物之间以相互猜想、判断情绪或者其他主观臆测的交流方式,因为交流就是在指思维、观念、逻辑、情感上的沟通及交换,并不是单方向的概念灌输。
同时幼体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也不是被‘灌输’,或者主动选择接受的过程,这种过程自然而然似无痕迹,但发展的动态一定有其过程相应的轨迹(及原因)。
幼体能对外界做出反应的唯一途径虽是情质,但情质本身并不是一种意识、思维、逻辑及理解方式,它只是一种情感,情绪在心理上总体的表述。这种表述在某一方面虽也能理解为性格、人格,但性格、人格的词语概念本文已经将它们与情质混淆,或者归之为情质的派生。就如有人问“你的人格是什么?”这一让人懵然的问题,这儿就直接联想到了“你的情质处于什么状态?”上了。
对于生物本身,情质只能是一种情质状态,幼体的情质也处于一种状态,但并不是这种状态让他们懵如不觉,而是懵如无知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他们(幼体)朦胧的思维并不一定知道笑是表达开心和喜爱,但他们的情质一定能对比出喜、怒、哀、乐是几种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观察与辨别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初次认知,也是认知世界的基础依靠。
他们通过别人的情绪来感知信息,虽有时迷茫别人情绪的含义而在自然而然间自动忽略这种情绪表达,但多次看到这同一种情绪表现一定会让他们‘在意’。而所谓的在意,对于他们而言也仅仅是这个情绪有了个模糊的含义。
当这种含义明确或这种情绪他们也在表达恰巧别人的情绪表达与他们同步时,别人对这种情绪的行为或语言表达就会被他们主观地认定为是这种情绪的表达方式。但他们并不一定去模仿,他们咿咿呀呀的口语也能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对于我们的语言,他们也只是认为是一种纯粹的声音或旋律。但当这种表达情绪的语言简单、易学,在他们并没有看到他人的情绪仅仅听到这一词语时,也多少会回想到与之相对应的情绪,而这就是幼体的简单认知及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会了‘逻辑’:即情绪的流态及人们表达这一流态的方式。学会了‘思维’:某一情绪会在哪些情况下被人表达,情绪的表现行为及源于什么而被表现出这一情绪——同样,这些也只是最普通的心理过程。
有一种断论说幼儿感觉多样并/或强调的情绪有助于认知,对于这种论断,改成儿童感觉到多样的情质流态有助于认知,本文仍持有保留意见态度。因为本文是处在严谨的状态下说着不确定的真假,不想再添有一个武断。
但不得不说一种事实:胡扯用严肃的语言说出来也能多少让人信服。就如希特勒诚恳地对他的士兵说:我们是为了民族和正义。于是很多人都被他鼓动投向了对别人的侵略。当然,这些话让人觉得儿戏,但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话语会给人有不同的感受,这句话用于‘哲理’上一样适用。所以,再用另一种表达重复这段的第一句话:能在不同的人中引发出固定的情感或情绪的话语或就是‘哲理’。
当然,万不要用‘脏话引发的情绪也是固定的’来进行反驳,因为这种反驳者对其理解的只是:波动情绪的话就是道理。而且,为了没有其他的反驳,这儿再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即用情质流态或情质的坐标代替情感情绪——让概念模糊、朦胧。
是的,朦胧而又引发情感、情绪的意识形态最易于个人的主观‘哲理’的创生。但当创生的不再朦胧而仍有最初的情质流态并被传播而流传时,主观就会被人们换成客观,个人换成普遍,成为一种传统定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9: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2.3.个人定义与情质坐标
个人定义就是所谓的个人理解后心里的定式,即‘固执’的难以轻易放弃或改变的观念和思想,以及惯常的思维方式并理解轨迹。这里并没有提个人的逻辑习惯、意识形态及能自我感知到的自身的情感情绪状态。但并不表示不含括它们,只是这里的重点是‘理解后’心里的‘定式’。
对于理解的机能、效用和过程,以及人或生物为什么会有理解的能力,历代观点各持己见,众说纷纭。但不管对‘理解’的概念怎样解释,理解的过程一定有理解者对事物认识原有的理解依据。
理解或/并解释事物的自大的人,大都认为这个世界很奇妙,只要掌握住基点就能把握住一切的解释词汇,以而引导各样的个人定义的轨迹。对于这不知谬误的说法,本文是认同的,但也仅对于这一小节而言。
理解’是一个朦胧而宏观的概念。说到这一词,普遍性的人们只会去注意理解的对像,从不曾意识到理解本身。所以也很少有人留意智能创造的基础是因于对事物的理解过程及方式,还是理解本身。
当然,智能创造的基础是多样化的,以上一小节为续:个人的主观‘哲理’也属于这种创造,即情质也是这种创造的基础之一。
理解的过程是什么,这一问题通俗的回答是:用对世界本有的认知抽象地对新事物处理的思想过程。这种回答虽不尽人意,但也模糊地定义了理解是现有的记忆联想、想象、推断并新的认知创生的过程。这样一说,感觉理解的形式是一层层推进进行的,其实并非如此,理解也是有跳跃性的,对于这一点,就要说一下联想、想象了。
联想:或就是当下的一种情质流态引发过去经验、记忆里相同/相类的情质坐标的一种心理表现。或者一类较为简单的联想的解释:现有的情绪带动、牵带过去的经验、记忆、认知上附带的情绪流态,相同、相类的情绪流态下事件、情景、经验、记忆、认知整体的由情质流态的合整结果或过程。或许这段话不易理解,因为它牵扯到了情质流态更细致的解释。不过这里并没有这细致的解释,但想来朦胧的情质坐标的状态下更容易用它联想到其他的事物。当然,朦胧而情质流态也模糊的事物也容易被联想的过程忽略。
而那个所谓的细致,或就是指情质流态的一般、常见的运用。譬如,夸赞一个少女天真可爱、活泼烂漫,这些词不仅是在描述这一少女,还在表达这种情感和情绪——不仅是在表示少女现有情感、情绪的状态和流态,也在表达别人对这种情感和情绪的心理意象。而这些表达或表示就会把(天真、烂漫等)词汇的含义流动化,动态地用情质流态补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