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9|回复: 5

[诗词歌赋] 雪与梅,分高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8 22: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常常将雪与梅相提并论。
宋代诗人卢梅坡一定要将雪和梅分个高下,最后不得不承认雪与梅打个平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与梅是孪生姐妹,所谓「有梅无雪不精神」。
明末文人张岱写过一个「嚼梅咽雪」的故事,说有一个「铁脚道」,喜欢赤脚在雪中行走,高兴时则朗诵《南华经.秋水篇》,一边嚼梅花满口,一边吃雪,将梅花和着雪咽下去,还说:「吾欲塞香沁入心骨。」
「铁脚道」的高雅有点矫情,搞不好还会得胃病,不如李渔高雅之中又讲实用。
李渔常常在天欲下雪之时,带「帐房」上山。「帐房」里面有炉有酒,帐篷三面封闭只留制作攻破成网状的一面,背风而立,以待赏雪观梅。
他还总结出爱梅之人的遗憾:对梅来说,「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
雪助花妍有功,雪冻花也是过。人生在世哪来十全十美的事情?爱、恨、功、过不过是相生相克罢了,现实生活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不是每天都在上演?
有一首据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咏雪诗,更被作为数字诗的经典一直流传:一片两片三四片,四片五片六七片,七片八片十来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我以为此诗最早应为公安派的领袖人物袁宏道所作的儿歌。但是后来,这首诗出现了几个的版本,人们依据个人喜好将此诗「嫁接」于不同人物身上,以说明他们的机趣才智。
有人说这首诗的作者是徐文长,说徐文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咏雪诗,前三句尚未念完,众秀才已是笑倒成一片,讥他只认识得数字和「片」字。徐文长不紧不慢吟出第四句「飞入梅花都不见」,秀才们大惊失色鸦雀无声。
还有一种说法是某年冬天下大雪,乾隆和他的文学侍从著名诗人沈德潜等外出赏雪,这位一生写了近万首诗,却无一首流传的皇帝诗人,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诗兴又要上了:一片一片又一片。众人拍马屁纷纷叫好。乾隆自我感觉良好地继续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乾隆还要再数下去,沉德潜跪下奏道:皇上的诗太好了,请让臣狗尾续貂。经恩准之后,沉德潜接上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算是帮乾隆又完成一篇杰作。
现在看来,这首诗的版权归属并不重要,反正这些名人都已作古。倒是今人,也许应该从网络、电视里挤出时间读点诗了。前段时间,看到网上有一位朋友跟帖评论此诗,说这首诗居然不被笑死而被推崇,实在悲哀,「飞入梅花都不见」,本来应该作「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白雪飞入鲜红如血的梅花之中,怎能说不见呢?
不禁莞尔,这位朋友可能不知道世上还有白梅花,王安石先生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的就是白梅花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 收起 理由
千江有水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 0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千古名句!!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2 收起 理由
東華道醫 + 12 诗情不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10: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梅
作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9 08: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见过白梅花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1 23: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梅花山有数株白梅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3 10: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2 收起 理由
東華道醫 + 12 這麽好的文采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