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8-28 10:52 编辑 " p# g3 H5 ~. ?' x
( I/ a/ k* D$ V" v; s& ~' p' l6 ^( L4 D社稷坛! q1 F# R/ t n5 T/ V5 `; m+ U
北京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五谷神之处,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 `8 V c0 ?: G% U. X
) R; h" |$ m. V9 g3 w7 R# e, w
社神是中国古代帝王所祭祀的配社之神,泛指后土,后土,又称後土。后土娘娘源于母系社会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 U$ R, s$ U8 S3 t0 e
: g0 Q, ^- ^6 ^3 g1 B
稷神,又名弃,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黄帝玄孙,帝喾之子。相传后稷的母亲姜姬,即姜螈,在野外踏了巨人脚迹而孕,生后稷,姜螈以生子不祥而弃之,故名为弃。当时她把弃放到一个狭隘的小巷内,但路过的牛、羊不仅不践踏他,而且还给他喂奶,养育他。姜螈又把弃放到森林里,恰巧遇到了很多伐木人,都来轮流照料他。姜螈又将弃转移到寒冷的冰河上,冰寒刺骨,当弃刚被放下,就飞来了一群鸟儿纷纷张开翅膀,将弃儿覆盖起来。这时姜螈以为弃儿似有神气,遂将他收养长大。古之“圣人”大多都以“神授”或“天授”,而显示其灵异。后稷的出生也是如此。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7 b$ t8 v* i s$ a0 }3 f! ~
4 q$ ?8 ^9 l Y5 h, L1 j+ C& |4 U
, S' ?" G" \+ k. X' ?. |+ v
/ d) L, P+ q6 t
后土与稷神后稷并成为社稷之神。2 s2 r$ Q7 J- A( ?* J! I
洪武帝朱元璋(1328-1398)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修建了社稷坛。对于坛内是否构建殿宇以防风雨,也有过一番讨论。学士陶安(1315-1368)认为:“天子太社必受风雨霜露。亡国之社则屋之,不受天阳也。建屋非宜。”也就是考虑到如果在祭祀的时候遇到风雨的情况,所以“请于斋宫望祭”。朱元璋听从了他的建议,在洪武三年(1370年)于社坛的北部建造了五间拜殿。由于战乱,这些建筑今已不存。& E* c" c' d/ o. Z
' z! ?0 R, n& L& [6 u9 n! H- z- f' J
. `- z {$ O/ G 朱元璋之子,永乐帝朱棣(1360-1424)迁都北京后,同时改建城垣,修建宫城,也新修筑了社稷坛。: j: x1 b( r2 U8 [9 t+ @) g! s# Q5 g
1 l6 @2 C4 B7 D* |+ J( H
北京社稷坛的位置是按照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国都布局"左祖右社"的规矩而安排的。"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这就是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这就是社稷坛。
! x7 o5 `8 {/ u2 p( x1 V* j
9 S6 f' v' d7 L O9 u# p' l# f 社稷坛的最上层铺着五色的土壤。社稷坛中,五色土是最引人注目的: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社稷坛的五色土在历史上都是由各地进贡而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古代,不仅五色土的进贡有限制,五色土的多少也有限制,因此厚度也不一。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种颜色的土壤,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社稷坛是古代帝王江山社稷的象征,因此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现在保存最为完好的社稷坛是北京紫禁城内的明清两代社稷坛(北京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内)。五色土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纯天然土壤。五色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五色土的使用在《山海经》《禹贡》《周礼》《史记》《唐书》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多用于诸侯建国立社、帝王封禅等重大仪式。
/ B$ b* V3 | O& o" S8 y' b, T, K% x
8 J* ]& v! M9 X2 n/ P% b# D1 H) s
! w- n' o) u; [; B5 ~( ]& ^
* Q1 u3 a5 p0 _6 |5 m4 c
/ P# S/ Q' r: V3 y" T7 e
清帝退位后,社稷坛闲置疏于管理,守坛的人在坛内饲养猪羊,许多地方被用来种植苜蓿作为饲料。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开始募集捐款,准备将其辟为公园。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称中央公园,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它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2 [7 Z. a. h1 J
1925年革命先驱孙中山(1866-1925)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1928年改中央公园为中山公园,拜殿更名为中山堂。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沿用至今。1988年中山公园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y- {8 |+ L# r* Y1 u
3 }) I9 T9 b/ k. j& z. ^9 E1 T* |
1 p4 u5 c; F* ]$ e" N
. |& _5 r8 c0 n$ T# q2 ^9 d
0 U( {# k" b, q$ b1 C$ E B$ `
' f" @# |- U, s: I
: C: E5 W% Q7 g* n4 q7 [9 b
5 j3 C# R& }; U4 {
先农坛" h5 H: K4 a, Y: U& c% F; Z9 u8 u
先农坛是明、清皇家祭祀建筑的杰出范例,建筑布局基本完整的明代皇家建筑群,中国封建社会典章制度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据史书记载,先农坛又名“山川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距今已有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城 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
/ r2 g% ~) y/ B8 o" @* p, o5 T; R, h2 U 北京先农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原称天地坛,明嘉靖时始称天坛)建筑群相对应。/ x2 v) n, o7 N/ n- G
北京先农坛始建时建制沿用明初旧都南京礼仪规制,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界神灵共同组成一处坛庙建筑群。嘉靖十年(1513年),于内坛墙南部增设天神坛、地祗坛,形成先农坛现今布局。先农坛占地约2000亩,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外坛墙南北长约1424米,东西宽约700米,呈北圆南方状(现北部荡然无存)。内坛墙南北长约446米,东西宽约306米。 }) q9 I. B- w2 a, P! V3 m
先农坛共有建筑群五组:1.庆成宫;2.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3.神厨(包括宰牲亭);4.神仓;5.俱服殿。另有坛台四座: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这些组群建筑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祗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另外,内坛观耕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为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
- m5 u& d5 k6 L) ^/ F! q6 V
6 d. A. d8 x( [; N: n
& U+ ^6 Q: }8 n, ?
, v6 r0 \' P" G& K$ W0 s/ I
; a% w( o# P: j# `
2 S2 j! u- Z4 c* A$ h% `+ g/ w
* Z4 S+ m( I5 l& K
& ^7 F- a: ` R3 u/ M; a, D
. R+ N: `( }- E$ e
$ t3 O4 U0 }6 W$ o0 B, ^$ H6 L
" O* O) F& T! w% ^7 G
- i2 M% l3 q3 I) E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耤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耤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W! w6 k7 A; E 皇帝“亲耕”的耤田为什么不大不小,非要定为“一亩三分”?据传有两种说法。一是取其象征之义。在中国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视为阳数,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数。因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亲耕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定个最小土地面积作为耤田,权作意思意思地“示范性耕耘”,故为一亩三分。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与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有关,计有十三个行政区划,时称“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为耤田面积。
6 [% {* B7 ]; B3 ?4 t2 s, z 北京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公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照古制,皇帝亲耕时要右手扶犁,左手执鞭。4 P8 d; }! G! A" a+ [: m
7 J' T9 c. x" t+ C; t! t
! q( {! w2 F* Y, y& z+ i1 [
1 g6 t2 l+ H- D& Y
}2 Q- L+ B. p" b 有趣的是清代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秉耒执鞭时耕牛“抗旨”罢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对于祭祀先农和耕耤礼,历代皇帝都不敢怠慢。清雍正四年(1726年),曾颁旨全国省府州县厅设先农坛行耕耤礼。为了保障亲耕典礼的顺利进行,清雍正以后,皇帝还要先到现在中南海的丰泽园“演耕地”里演练一番。即使这样,一次在嘉庆皇帝亲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耕牛发起牛脾气,死活不肯耕地的“意外”。
`" L; `5 J4 @6 Y' P* t6 Y 据《清实录》记载:嘉庆二十年(1815年)三月,嘉庆皇帝来到先农坛,按照古制祭祀先农并准备躬耕。这天伴驾的有睿亲王端恩、克勤郡王尚格、庆郡王永璘、礼部尚书穆克登额、吏部侍郎佛住、刑部右侍郎熙昌等人。在一亩三分地上,顺天府为皇上和大臣们准备的耕犁、牛鞭、耕牛、谷种等已经摆放就绪。这时,歌咏禾词声气,鼓乐齐鸣,皇上穿着龙袍一手扶耒,一手拿起赶牛鞭,驱牛亲耕。没想到,那几头拉铧犁的牛竟敢“抗旨”,不论皇上怎样驱赶硬是一动不动。御前侍卫十余人挟裹着牛,连拉带拽,才协助皇上勉强完成三推。轮到三公九卿从耕时,耕牛仍是不听使唤,要么纹丝不动,要么四处乱窜,把三公九卿折腾得狼狈不堪……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当天就下令将负责调教耕牛的大兴县和宛平县的知县沈守恒与张洽“先行革去顶戴交部严加议处”,顺天府尹专辖人员费锡章、兼管刘鐶之及有关官员,也全部“交部严加议处,所有此次一切例赏,概行停给”。
% {; r6 I1 L6 ]- j! ?1 s4 f% Z
! }3 j8 C* @, y3 q7 U
北京先农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山川坛”。嘉靖十年(1531年)于内坛墙南部建天神坛、地祗坛,形成先农坛现今的格局。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山川坛之名为先农坛,设置先农坛祠祭署,铸先农坛祠祭署印。清代,先农坛之名沿用,并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祭祀先农神的坛台先农神坛,即是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坛为方形,一层,南向。砖石结构,每边长约15米,高1.5米,四出陛,八级。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或亲临或遣官在此祭拜先农,随后到“一亩三分”的耤田中行耤田礼,扶犁亲耕。' Q4 L# g) N6 `2 f7 n+ |6 L
如今,先农坛里的“一亩三分地”早已不见了五谷生长,已成为育才学校的操场,但尚留有皇帝行耤田礼的两处遗迹:一个是先农神坛,一个是观耕台。# O+ z3 W2 I( d! X! V4 Z" o
2 ?- P- h8 M/ P. L/ ]- N* u5 X& M K9 C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