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4|回复: 0

地名訓詁:內蒙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9 17: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名訓詁:內蒙古
內蒙古。簡稱:蒙。
內字的本義是入內。
入+冂于字外=內
丿+反丿=入
內者,《老貓字典》云:从入在冂中。會意。冂于字外者,象土包之形。包也。入者,進入也。內者,謂入于包內,是在其中矣。故,內者,入內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蒙字的本義是覆。
艸+冡=蒙
屮+屮=艸
冃+豕=冡
冂+二=冃
一+指示符一=二
蒙者,《老貓字典》云:从艸从冡。會意。艸者,艸之緫名也。冡者,包也。蒙者,謂成片之草,若包蒙大地也。故,蒙者,覆也。
艸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屮。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艸者,謂多種艸本之群集也。故,艸者,艸之緫名也。
冡者,《老貓字典》云:从冃省从豕,會意。冃者,上包也。豕者,象豬之形。豬也。冡者,謂以物包豬也。故,冡者,包也。
冃者,《老貓字典》云:从冂从二。會意。冂于字外者,象土包之形。包也。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故,冃者,上包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古字的本義是故。
口+中=古
丁+丨=中
古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口从中。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中者,正中也。古者,謂出于口中之事,多爲故事也。故,古者,故也。
中者,《老貓字典》云:从丁从丨。會意。丁者,象餅形。餅也。丨者,象阻擋物之形。終也。中者,謂圓餅之終極者,其中心也。故,中者,正中也。
內蒙古,即內札薩克蒙古的簡稱。編爲蒙古八旗。
因其居于漠南,故稱內蒙古。
札薩克,蒙古語,旗長,之義。
相對外蒙古,內蒙古是先期歸附滿清的蒙古部落。
《清史稿·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二·地理二十四·內蒙古》云:內蒙古:古雍、冀、幽、並、營五州北境。……清興,蒙古科爾沁部首內附。既滅察哈爾,諸部踵降,正其疆界,悉遵約束。有大征伐,並帥師以從。定鼎後,祿爵世及,歲時朝貢,置理籓院統之。部落二十有五,旗五十有一,並同內八旗。乾隆間,改歸化城土默特入山西,仍有部落二十四,旗四十九。……是爲內札薩克蒙古。
外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
因其居于漠北,故稱外蒙古。
《清史稿·卷七十八·志第五十三·地理二十五·外蒙古》云:外蒙古喀爾喀:古北狄地。……清崇德三年,遣使朝貢。康熙二十八年,厄魯特噶爾丹興兵攻破喀爾喀,七旗舉族款塞內附,安置喀倫邊內,噶爾丹遂並其地。三十五年,聖祖親征,噶爾丹竄死,朔漠平。喀爾喀諸部復還舊牧,爲部三:一曰土謝圖汗,一曰車臣汗,一曰札薩克圖汗。又善巴自爲一部,曰賽音諾顏。共部四,爲旗八十有六。
蒙古一詞,最早見于《金史》,是女真族的一個姓。
《金史·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百官一》云:黑號之姓,唐括、蒲察、術甲、蒙古、蒲速、粘割、奧屯、斜卯、准葛、諳蠻、獨虎、术魯、磨輦、益輦、帖暖、蘇孛輦,皆封彭城郡。
以蒙古,指大元蒙古,最早見于《宋史》。
《宋史·卷四百七十七·列傳第二百三十六·叛臣下·李全下》云:時全在圍一年,食牛馬及人且盡,將自食其軍。初軍民數十萬,至是餘數千矣。四月辛亥,全欲歸于大元,懼眾異議,乃焚香南向再拜,欲自經,而使鄭衍德、田四救之,曰:“譬如爲衣,有身,愁無袖耶?今北歸蒙古,未必非福。”全從之,乃約降大元。大元兵入青州,承制授全山東行省。
蒙古,顧名思義,故覆,即覆蓋日久。
或是蒙古族的突然崛起,令漢人不知其根底,故而如此漢譯。
余大鈞譯註《蒙古秘史》蒙古一詞注云:蒙古,原爲東胡系鮮卑同族室韋諸部中的一個小部落,唐時代時住在今額爾古納河下游南峻嶺叢林中的蒙兀室韋(《舊唐書·北狄傳》)。五代遼宋金時,譯作韈劫子、梅古悉、謨葛失、毛割石、毛揭室、萌古子、蒙國斯、蒙古斯、蒙古裡、盲骨子、朦骨等名。元代譯作蒙古。《蒙古秘史》原文作“忙豁勒”。拉施特《史集》釋“蒙古”一詞意爲“孱弱、淳樸”,這一含義正與最初僻處深山老林裡的原始部落蒙古部的弱小、淳樸的狀況相符合。至于將“蒙古”一詞釋作“銀”(古蒙語mönggön 蒙昆)或“永恆、長生”(古蒙語möngge 蒙格),則均與“蒙古”一詞的古蒙古語原語mongghol 不符。
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在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300年,進入中國版圖。
《史記·卷一百一十·列傅第五十·匈奴》云: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爲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爲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却千餘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史記·卷四十三·世家第十三·趙世家》云:二十六年,複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300年,此時,趙國已置云中、雁門、代郡。
云中郡,治所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
其後,燕昭王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
右北平郡,治所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唐太宗貞觀四年,即公元630年,唐朝平滅東突厥。
《舊唐書·卷三·本紀第三·太宗下》云: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大破突厥,獲隋皇后蕭氏及煬帝之孫正道,送至京師。……二月……甲辰,李靖又破突厥于陰山,頡利可汗輕騎遠遁。……三月庚辰,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生擒頡利可汗,獻于京師。……甲午,以俘頡利告于太廟。夏四月丁酉,御順天門,軍吏執頡利以獻捷。自是西北諸蕃咸請上尊號爲“天可汗”,于是降璽書冊命其君長,則兼稱之。
陰山,在內蒙古中部。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即公元646年,唐朝平滅薛延陀部。
《舊唐書·卷三·本紀第三·太宗下》云:六月,遣兵部尚書、固安公崔敦禮,特進、英國公李勣擊破薛延陀于郁督軍山北,前後斬首五千餘級,虜男女三萬餘人。秋八月甲子,封皇孫爲陳王。己巳,幸靈州。庚午,次涇陽頓。鐵勒回紇、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貢,奏稱:“延陀可汗不事大國,部落鳥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歸命天子,乞置漢官。”詔遣會靈州。九月甲辰,鐵勒諸部落俟斤、頡利發等遣使相繼而至靈州者數千人,來貢方物,因請置吏,咸請至尊爲可汗。于是北荒悉平,爲五言詩勒石以序其事。
郁督軍山,即今蒙古杭爱山。
唐玄宗開元十年,即公元722年,置瀚海都護府。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云:安北大都護府。開元十年,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都護府。總章中,改爲安北大都護府。北至陰山七十里,至回紇界七百里。舊領縣一,戶二千六,口七千四百九十八。去京師二千七百里,至東都二千九百里。在黃河之北。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云:豐州下。隋文帝置,後廢。貞觀四年,以突厥降附,置豐州都督府,不領縣,唯領蕃戶。二十一年廢,地入靈州。二十三年,又改豐州。天寶元年,改爲九原郡。乾元元年,複爲豐州。領縣二,戶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在京師北二千二百六里,至東都三千四十四里。
《舊唐書·卷三·本紀第三·太宗下》云:二十三年,……三月丙辰,置豐州都督府。
唐太宗本紀未記初置,只記復置豐州都督府。
豐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云:勝州下都督府。隋置勝州,大業爲榆林郡。武德中,平梁師都,複置勝州。天寶元年,複爲榆林郡。乾元元年,複爲勝州。領縣二,戶四千一百八十七,口二萬九百五十二。去京師一千八百三十里,至東都一千九百五里。
勝州下都督府,治所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准格爾旗。
雖然瀚海都護府置于開元十年,但其下兩州早已存在。勝州置于武德中,豐州置于貞觀四年。
故,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即公元630年,今內蒙古所轄區域基本上全部進入中國版圖。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爺廟,即今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包含了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黑龍江省和綏遠省的部分地區,選舉烏蘭夫爲自治政府主席。會議決定每年的5月1日爲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紀念日。
由此,內蒙古成爲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其地域範圍也大致確定下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