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44|回复: 18

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导游和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8 14: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1:03 编辑
$ @1 ?# ]4 A; x- y- p( r' I# u5 D! k3 x; `7 `5 [2 v% W* _6 w5 j# u2 B
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导游和传说
/ T& t2 _+ @, d6 L! P6 @7 U
5 C* w0 F) ?) J, r明十三陵导游" _. m8 g% }# i1 v  O8 d
  明十三陵,明代成祖到思宗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南麓。其中以长陵规模最大,定陵于1956-1958年发掘。3 Z1 x) v/ S+ @0 w8 t" w
  明十三陵,距北京约五十公里,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这里三面环山,婉蜒起伏,中为盆地,河水贯注。山明水秀,绿树浓荫,古代建筑和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成为中外游人必访之地。# @( U% ~9 \+ ?
  自公元1909年,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这里相继修建了十三座陵墓。至今仍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古迹:在陵区的起点,保存一座国内最古最大的白石牌坊,形制为五门六柱十一楼,造型华丽壮观,上面浮雕活泼生动,是1540年所造。进入陵门迎面有一座重檐四出式碑亭,内竖一碑,正面是明洪熙帝朱高炽御制文,文有三千余字,是研究明朝初期历史的宝贵资料。在“神道”上还有十八对石像生,即: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鳞、马、武臣、文臣;勋臣各两对。这组雕刻群体积大,造型逼真,建于一四三五年,是国内罕见的艺术品。在石像生后,有一座玲珑秀丽的“棂星门”,穿过此门向北眺望,一座座陵墓各居一山,在自然景色衬托下,更显得雄伟壮观。  }; m, A% U+ f* n  J: y5 m
  十三陵各陵地面建筑形制大同小异,其中数长陵保存的比较完整。尤其是举行祭祀的祾恩殿,规模与故宫太和殿相同,而殿内的三十六根楠木巨柱,直径均在一米以上,两人环抱不能交手,确是举世无双的奇材佳木。
( [$ i3 G. a8 Z5 @9 Q  以上仅是地面上的部分陈设,真正的陵墓是埋藏在地下的十三座宫殿。一九五六年国内首次发掘皇陵,是从十三陵中的定陵开始的。地下宫殿揭开后,建立了定陵博物馆。定陵出土的三千余件文物说明十三陵地下无疑是祖国丰富的文化宝库。
4 X% M$ p/ D* p% [3 Q  关于十三陵的地下建筑情况,在文献土很难查到具体的记载,但从已经揭开的定陵地下宫殿看,是前、中、后、左,右五殿相联的石构建筑,顶部为拱券式。其他陵地下宫殿形制是否与定陵一样呢?从掌握的史料看,裕、永、昭三陵都有左、右配殿。如葬英宗皇后钱氏时,有“安诸左,虚其右”之说,并有左、右室一塞一通的记载。嘉靖二十六年,世宗皇后方氏崩,到二十七年五月下葬时,也有“居中之右,虚共左”的记载。万历二十五年,神宗葬共母于昭陵内,《万历起居注》就写着“著葬于寿宫右穴”。从这几条史料看,十三陵的地下建筑形制大体相同(思陵除外)。因明代制度不让嫔,妃与皇帝同穴,所以可知左右殿是给皇后准备的。长,献、景三陵,虽有嫔妃从葬,却都葬在东,西井中。自英宗废止殉葬以后,一般嫔妃多葬在北京西郊金山附近,个别受宠爱的也有葬在陵区的。如,长陵西南约十里的苏山,有宪宗的万贵妃之墓,当地称万娘坟,此坟往南的银钱山—已有神宗的郑贵妃及二李,刘、周妃的墓,再往南的袄儿峪下,有世宗的二太子和四个妃子墓;再往南有世宗三个妃子墓。
) H2 A+ h# r4 i8 G( i  但是后来迁入陵内的嫔,妃,甚至宫女都是有的,那是由于母以子为贵,儿子当了皇帝后,追封其母为皇太后的缘故,十三陵的十三个皇帝墓中埋葬了二十三个皇后和一个贵妃。如,英宗贵妃周氏生宪宗,宪宗的宫女纪氏生孝宗,世宗的嫔女杜氏生穆宗,穆宗的宫女李氏生神宗:神宗的宫女王氏生光宗;光宗的宫女王氏生熹宗,淑女刘氏生思宗等等,后来都被追封,迁入各陵内。: C9 X, e1 H' `$ ?; Q5 |, J
m13l9900.jpg
' C) [# c# g. d bj13l012.jpg ; c& W9 I( a) v
s3l5t2.jpg
- E" }7 U3 \! w: Z! r bj13l181.jpg
) B$ Q8 [8 m1 h0 S, X! T m132dy.jpg ( T4 g8 x9 d3 [& D, F5 A$ Y
longhuz3.jpg 3 d+ l; X: o7 T9 X

0 T% [% S3 N# Z) a& E% U. D1 w6 h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4: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14:45 编辑
0 D2 e- J. H( u/ X$ z! h3 m/ R1 x: i) k& T! w6 F( s
明十三陵的传说前记" n2 b- s# I9 X. i" H1 A
  关于明十三陵的故事传说,在民间口头流传了好几百年,今天,它终于以文字形式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 E" {# ^- V. G, I& I  明十三陵位于我们伟大祖国首都的北郊。这里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熏陶我们民族精神的灿烂文化。十三陵传说,就是这座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    在已搜集到的十三陵故事传说中,有对昏聩和荒淫无道的封建帝王及其贪官污吏的无情揭露和鞭挞,也有对机智,勇敢,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热情赞颂,有对历代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悲惨控诉,也有对美好生活理想的热烈性憬.人们通过一个个富于情趣的叙述,编织出了一幅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画境。
7 e# p  c1 @: [# o* z, D  在搜集整理十三陵故事传说的过程中,有些情况需略加说明。) k4 v5 S3 F: Q& ?4 c9 c3 X
  一、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传说内容,有的和历史事实不尽相符,在整理过程中,我采取下列原则:在不影响故事传说的主题和情节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和历史事实保持一致;而象《长陵一花抢》, 《遮盖山》, 《正德无儿访嘉靖》等故事传说,则和某些基本史实完全相悖。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未椽和明仁宗朱高炽死后的遗体,确实葬于长陵和献陵的墓穴内;正德的确无子,由堂弟继位为嘉靖帝。在整理过程中,要是顾及这一史实,就失去了《长陵一花抢》、 《遮羞山》、《正德无儿访嘉靖》等故事传说本身,而这些传说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又流传极广。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保留了民间口头传说的故事原型而收进了本书;
: O+ e  Y' O& ^  N! o4 J0 B$ e4 |3 h  二、在十三陵地区采风时发现,有的故事传说至今还保留得相当完整,如《龙虎庄》、  《石牌坊》、 《定陵大火烧》等;有的,则因年代久远,讲述者只能说个一鳞半爪,但是,当把多人的这些讲述象七巧板似地拼对在一起时,就显出了这个故事传说的全貌。《崇祯和思陵》,《朱家天下葬到哪儿为满》、《九龙池》等,就属这种情况。另外,还有一些优秀的民间口头丈学保存者,已陆续离开人世,致使一些极有价值的故事传说失传,这是个无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 Q: j, P+ P. E) u! E  三,对某些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一类的故事传说,没有收入其中。
5 V, h. p# x( l  A$ t6 i  四,在搜集整理工作中,文字上力求保持民间口头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 W/ c( A+ B6 ^/ i
  由于水平所限,在搜集整理十三陵故事传说的工作中,不免会有讹误和遗漏之处,亟望得到有关专家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
/ [9 E+ {% \, W/ h, P: h longhuz0.jpg % A  b8 X( w9 c4 Q
longhuz7.jpg . S$ X+ r4 c" v- v. H5 O
longhvz0.jpg 2 J  X9 G, B2 q3 G+ r) p
longhvz1.jpg
7 F- @9 y0 f+ f% s longhvz2.jpg 8 J* T" Z- P1 C( Z* d1 j8 M# e' ~
s3lbt6.jpg 6 n/ V3 d6 r! ]/ t7 m/ o
s3lbt7.jpg   \+ W3 d) ^& N
s3lbt8.jpg
5 ^6 t; N$ v1 a) A: s( j! z& N" S s3lbt9.jpg 8 m5 Z! G. E3 A" d. K
longhuz4.jpg ; E. \& a" L: n' @" q
longhuz5.jpg - m3 }. w! I1 d( r/ b
longhuz6.jpg
1 b( i7 c2 J( Q+ @3 b$ Y% s s3lbt2.jpg 4 c7 c( W, E2 U: G% b4 B* m

: _! r0 v# \. T" a/ T5 T m13ldy08.jpg
% J; d! X7 f+ w: [.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4: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1:01 编辑
/ X6 H2 w  \! a9 C1 p! _) t8 o
( y; a" H  y9 ?9 o概说: Y5 ^# k$ f5 l; Q: d
  明皇陵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北十公里处,是中外闻名的名胜古迹之一。陵区范围约四十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重峦叠嶂,异常雄伟壮观。南面蟒山、虏峪山相峙而立,好似守卫陵寝的“青龙”、“白虎”,威武气派。陵区的大宫门就建筑在这两山之间。门内是块宽阔的盆地,温榆河水自西北蜿蜒而来。座座山峰林深树茂,隐约可见那红墙黄瓦、斗拱飞檐,与山光水色相互映衬,别有天地。昔日,这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森严禁地,今天,这里一年四季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成为旅游参观的胜地。
- G+ _! k" M8 ]/ o. v  明十三陵坐落在昌平旱天寿山脚下,是一处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自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营建工程经田了二百余年.陵区面积约四十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如拱如屏。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象天然的门户。整个陵区就象一座巨大的天举庭院,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这里建立了明朝从朱棣开妒个三个皇帝的陵墓,通称“十三陵”。如此集中的陵墓群,是史无前例的。
6 {- t3 z$ e- D' Q3 |3 H5 M  明王朝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1328-1398)在南京称帝至明亡,统治了二百七十七年,共有十六个皇帝。其中洪武帝朱元璋和马皇后(1332-1382)葬于南京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景泰帝朱祁钰葬在北京西山的景泰陵,其余13位皇帝均归葬十三陵。8 W9 {8 w7 S* ^; M# k8 m
zzzti0.jpg $ H8 I' e5 L/ Z) k
mhhh0893.jpg
8 z6 Y0 A% }! p* a3 ?4 b mxl0tim2.jpg
: {# ]3 `$ V* ~% s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为了巩固朱明王朝,他先后将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封到各地为藩王,并尽心培养他的长子朱标(1355-1392)做皇权的继承人。不料,这个不争气的太子,没等他老子死去,他倒先咽了气。这样,朱元璋死后,就由皇太孙朱允炆(1377-?)即了位,年号建文。这个小皇帝一上台,就感到诸位叔父权势太大,不易控制,于是,就在身旁大臣的策划下,采取削藩措施,一年之内就削掉了五个藩王。当削藩威胁到守卫北平(即北京)的燕王朱棣(1360-1424)时,争夺皇权的矛盾急剧激化。朱棣为了掩人耳目,就举起“靖难”(为皇帝除奸解难之意)的旗帜发兵南下,与建文帝进行了将近三年的夺权斗争,史称“靖难之役”。1403年6月,朱棣攻下南京,皇宫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终。多说他投火自|焚了,但也有说他从地道逃走了。这是明史的一桩悬案。( `+ q+ J% K4 h1 G* P
zb2pxs0.jpg
* |1 {) K8 X9 ? zywti0.jpg - Z. L; @# y* _! b, O
zdtim0.jpg
8 Y/ Z7 Q' l/ K  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改年号为永乐。他镇守北平多年,深知北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因此,从他称帝起,就有迁都北平的打算。永乐元年一月,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朱棣开始征调工匠、民夫百万人修建北京,做迁都的准备。永乐五年,皇后徐氏死,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等人,到北京选择“吉壤”,准备建陵。
9 c( ~  b5 O% G6 {2 z  说到选择陵地,举动非同一般,因为封建皇帝大多自命不凡,同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也需要神化自己。他们把陵墓、宗庙都视为国家的代表,皇权莳象征,所以对于葬身之地的选择格外慎重。每次选陵地,除要派朝中一,二品大官外,还吸收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人参加。陵地选好后,要画地形图,叫图帖,送给皇帝过目。皇帝看完图帖,还要亲临现场审查,认为满意,陵址才算确定下来。8 b3 c) N8 V9 i7 T4 G: b, Y! X. @. |
  朱棣虽然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在选择陵地上也不例外。他派去选陵地的那伙人,跑遍了北京郊区,用了两年的时间,才选了几块可供挑选的地方。永乐七年,朱棣亲自察看黄土山区。这个地方是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选的。这里山间地域,广阔,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确是块风景优美的好地方。加上术士们又进行了种种夸张,指着这儿说是龙头,那儿是龙尾,并说此处聚气藏风、山环水抱,龙、虎、龟、蛇,星辰、日、月诸般灵瑞,无所不有。这一神化,朱棣更加高兴,立即降旨圈地建陵。朱棣嫌黄土山名不雅,遂改为天寿山。$ I9 h7 V' V/ M2 Y& m( W6 [
  1409年5月,在天寿山下始建长陵,至崇祯葬在田贵妃墓中,历时二百余年,这里共埋葬了十三个皇帝,因而统称十三陵。; V. W+ W' i- F- ~. d
m13ldy14.jpg , t; F" @6 q6 _% q: f2 Y& W4 Z3 e
bj13l051.jpg ( B/ r' A; E0 X- Z) _/ M4 `
m13ldy15.jpg / \& U2 h- C" F% u( P) o; ~8 T
bj13l101.jpg
# }, r) ?( W! t* `  十三陵地面建筑形制,基本上仿照南京明孝陵(朱元璋陵)。前三陵(即长、献、景陵)由工部尚书吴中规划设计。各陵形制大同小异,一般说来,皇帝生前修的陵,规模就大些,建筑比较讲究些。从十三陵地面建筑规模看,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皇帝生前修的陵,由于时间充裕,皇帝又经常来视察,所以陵墓要修得大些,好些,因不受时间限制,要修到直到皇帝满意为止。因此,这类陵修建时间较长,例如长陵、永陵、定陵等。成祖的长陵修了十八年,世宗的永陵修了十二年,神宗的定陵修了六年。二是皇帝死后修的陵,由于在位时间短,或由于其他原因,生前没顾得上修陵,而死后限于葬期,只用几个月仓猝建成的,因葬期紧迫,工程比较简单。例如献陵、裕陵、茂陵等。仁宗的献陵,三个月建成,英宗的裕陵,成化元年二月始建,五月即葬英宗,宪宗的茂陵,也只用八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三是皇帝生前死后都没有建陵,而是葬在他人墓中。例如庆陵,思陵等。如,思宗(崇祯)在农民起义军的隆隆炮声中吊死,抛尸露骨在东华门,只好草草埋葬在他的妃子田贵妃墓中。到清顺治年间,才在地面上给他修了殿三间、围墙一周,称为思陵,这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一个陵。  H3 B" g7 S' A; z4 g* p
  各陵虽有大小之别,这是相对而言,实际上海座陵都独据一个山头,占地十几公顷,各自有一套独立的建筑群。整个陵区由八十里围墙环绕,内设“神道”、石桥、碑亭。祾恩殿等,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体系。
, [1 H1 d% c6 A* `, G: C0 t* ~  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在宫殿、陵墓前都有一套象征威严的建筑物,以表帝王之神圣不可侵犯。  H8 `! D" O6 v0 J1 f2 }- z+ Z
  十三陵前,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座高大的石牌坊。十三陵正门前有一座牌坊,高十四米,宽二十九米,全部用大型汉白玉构件建成。坊的构架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通阔29.86米,高约14米,仿木构形制。当初上面有油漆彩绘,今天已剥落,只是在凹处犹可见彩绘的痕迹。坊的各部位结构匀称协调,并有精美的浮雕。下面的六座夹柱石上,四面雕着八对狮子滚绣球,另有姿态不同的十六条龙,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 Q1 t2 _( f; i$ a2 d6 z# M  坊是从门楼演变来的,因此又称牌楼。古代街道的中心,苑囿,寺观、陵墓多设牌坊,有“功德”、“忠烈”、“圣德”等之分,也具有点缀景物和起标志的作用。此坊是嘉靖十九年(1540年)嘉靖帝为颂扬祖宗圣德所建,故称为圣德牌坊。它是保留至今的明、清以来不可多得的建筑。' t$ z; o& J& c8 e7 Y
m13ldy00.jpg
+ s5 S3 p' v9 j/ K8 w/ u spf690.jpg
: U) b. H; C) @( G+ p  从石牌坊向北走一里左右,便是十三陵的门户——大宫门。过石牌坊是陵园大门,称大宫门。坐落在龙山和虎山之间。门坐北向南,共有三洞,丹壁黄瓦,单檐歇山顶,上无木材,全部为砖石结构。门东西两面有围墙,环绕诸陵,周长八十里,共设十个口(门),即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其中有四个水门,上设吊桥供出入。自大宫门起,围绕陵区原有垣墙,现在围墙仅存遗址。, c  {% L. a  l# e( _7 z. ^
bj13l031.jpg 5 n& x. L- O8 }" H/ c0 z
dgm690.jpg ' Z- O0 K9 G6 t1 d9 g5 L( i
  在封建社会,十三陵内驻有卫所军队,日夜巡陵。据《万朝从信录》记载,各陵及贵妃墓、行宫等处均驻有军队,共计六千二百多人。为了保护陵寝的安全,在《大明律》中列入七条戒律,如:“谋毁山陵者,以谋大逆论,不分首从俱凌迟处死”;“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边充军”等等。自天寿山建陵后,不仅百姓不能擅自入内,就连祭陵官员也要在门前百步外下马。至今陵门前犹存两通下马碑,左右各一,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这是陵寝威严的标志。: k" Z, Q0 R4 @7 Q7 K, _
  进入陵门就是“神道”,当年神道两侧苍松遮日、翠柏蔽天,不下几十万株。自明亡后,逐渐被砍伐,今已所剩无几。解放后,又在神道两侧种植三排柏树,现已成林。
0 U/ c; \$ O, x& S9 s& k  大宫门内是碑亭,红墙萤瓦,亭内是“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穿过柏树林,迎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碑亭,内竖一碑,下以巨大石龟为碑座,通高6.5米。不少游人对于古代为什么用龟驮石碑感到不解,这是古今主人常常把龟、鳖(俗称王八)混同的缘故。人们认为鳖无稀罕之处,形象又不美,何以用它驮碑?元代《辍耕录》中有一首讽刺诗,其中有两句:“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清末京津曾流行着“为什么王八驮石碑?皆因卖酒掺凉水”的歌谣;可见世人多将龟、鳖弄混了。7 L8 i7 Y% |! \9 F
btl690.jpg
( j& O. P/ y* {4 Y. J3 D# Y bttim0.jpg ! u8 r, P6 w& W& c( \0 \/ o
  实际上龟、鳖是不周的,鳖是软甲,又名团鱼,而龟则腹背皆为硬甲,性灵敏,寿命长,且能负重。龟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偏爱,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们就认为龟的寿命长,知道的事情也一定多,所以问卜时多用龟甲。他们将龟甲烘裂,看裂纹以定吉凶,然后再将问卜内容及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便形成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一种官职叫做龟人,祭祀时由他掌管六龟。到深代,列侯的黄金印上,都做成龟形印钮。《汉旧仪》记载:“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皆龟钮。”唐代,武则天(624-705)改国号为周,称帝不久,就命官员将所佩鱼袋改为龟袋。在中国古代,一直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合称为四方之神,这其中的玄武就是指龟而言。在明,清两代故宫太和殿前,都放上两只鎏金铜龟。由此可见,古人对龟是多么敬重了。6 p- f3 R# R, ~8 ^
wzt0timt.jpg
% Q) M% O: h, y9 X: P# u6 i7 J5 N  皇帝用龟做碑座,也是有来由的,据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李东阳《怀麓堂集》所记:“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浦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下是其遗像……。”这九子中的霸下,就是龟的别称。众所周知,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那么龟是龙的儿子,又有负重的本领和喜好,叫它来驮老子的碑,岂不是理所当然的差事么!- O2 @/ |9 @+ y2 V( [' q
  有人间:这么巨大的石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用什么方法将它立到龟背上去的呢?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具体的做法,尚未见到史书记载,但却有“龟不见碑”之说。《文海披沙》日本刻本卷五上记载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明成祖为他父亲朱元璋在南京钟山建碑时,因龟座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这可把管工程的人急坏了,左思右想也拿不出好办法来。——天夜里,他梦见一个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应碑不见龟,龟不见碑。”第二天,管工程的人一想就明白了,急忙命人往龟背上运土。待土堆平后,将碑顺坡拉上去,碑立起来后再去掉座下的土。这个故事虽然带有迷信色彩,然而,“龟不见碑”之说,是合乎科学道理的。这种堆土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统治者瞧不起劳动人民,编造出这么一番鬼话来骗人。, y" X+ e8 @# o
  石碑的四面均刻有文字,很有研究价值。石碑向南,刻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记,文长三千余字,是明仁宗的御笔,它记述了明成祖一生的简历,为之歌功颂德。后来碑的阴面刻有清高宗《哀明陵三十韵》,是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它记述了长、永、定、思几陵当时残破的情况,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很值得一读。碑的东侧,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诗文,记载着整修明陵的费用等。碑的西侧有清嘉庆帝的御制文,主要内容是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此圣德碑文始撰于洪熙元年,而立于宣德十年。/ m! [, `7 t0 G6 f- K; ?
  在碑亭四隅,各有一座汉白玉华表,周身雕满云龙纹,上下均有俯仰莲花,上部有云板,顶端是个圆盘,上坐“望天犼”。望天犼是传说中的神兽。华表上的望天犼两个面北,两个面南。传说向北者(向里的)称“望君出”,意思是希望皇帝出来察访民情:向南者(向外的)称“望君归”,意思是希望皇帝外出早归,免得国事无人处理。因此,华表也有望柱之称。华表起源于周代,当时称桓表,木制,在王宫前竖立此表,有王者纳谏之意。其后,华表由木制演变为石制,起着装饰,点缀的作用。
$ R9 S: t  s# P  距碑亭不远,在神道两旁有石像生十八对。最前面的是两个石柱,通身雕着“三福云”花纹,显得敦实庄重。此种石柱,一般陵前都有,是仪仗起头的标志。石像生有狮子、獬豸、象、骆驼,麒麟、马六种,共十二对,其中六对是立像,六对是卧像。后面是武臣、文臣、勋臣各四尊。在约八百米的距离内,共排列了三十六座。这组石雕数目之多、形体之大、雕技之高,是国内罕见的。这是宣德十年(1435年)开始放置的,算起来,它们在这里守卫陵寝,已有五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 P/ l+ s6 D3 X5 g  o: O m13ldy01.jpg
% f7 J3 T' D3 | sdl690.jpg / Q4 _( b5 A8 w9 }2 v
bj13l022.jpg
( z  ^* N0 P5 E8 P8 p. l bj13l061.jpg , a* T1 |$ `/ J( R5 |+ z
  大宫门以内的宽阔大道,称为神道。神道两旁整齐排列着十二个石人和二十四个石兽,这是一组极为珍贵的雕刻群;这些石像都是用整块汉白玉石琢成,体积大的连基座在内有三十立方米。石像雕刻古朴浑厚,形象逼真,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臣、文臣、勋臣等。这些石雕人、兽造像,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刻之精,保存之完好,在我国古代帝王陵园中是首屈一指的。
$ ~! x% [) [. B  在陵前放置石像生,是秦汉流传下来的,后来各朝皇陵前俱有,只是数目和种类有所不同。十三陵的石像生,基本上是仿照南京孝陵设置的,只是增加了四勋臣。皇帝为什么要在陵前放置以上几种石兽、石人呢?说起来也是很有趣的。石兽中狮子为排头,是因为狮子凶猛,吼声宏大,可威服百兽,所以,不仅陵前放有石狮,而且官府衙门之前,也多蹲着一对石狮,这是显示*威严的。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形似牛,头生一角,它如遇二人相争,必以其角触不正主人,因此古代法官曾戴过獬豸冠,以示能辨明是非邪正,把它放在陵前起“辟邪”的作用。骆驼和象是沙漠和热带地区的运输工具,将它们放在陵前,是为了表示皇帝统治疆域的广阔。麒麟则是神话中的吉祥之兽。龙、凤、龟、麟,古代称为“四灵”。马善走,是皇帝的坐骑,自然更不能缺少。. D, g+ _8 `( s
  石人古称“翁仲”,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据说秦朝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体壮,力大无穷,曾驻守临洮(今甘肃省岷县),防御匈奴有功。他死后,为了纪念他,秦始皇命令铸造阮翁仲的铜像,放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后来,人们便将铜人、石人等统称为“翁仲”了。明代的武臣多达三十余万,俱受中央兵部调遣。明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废除了丞相,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中央设有吏、户、礼、工、兵、刑六部,部内最高长官称尚书,这些是文臣。明朝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较高。;勋臣为功高爵显之臣。自明太祖革去丞相之后,朝中公爵地位最高,多为勋臣。十三陵放置文、武、勋三臣,象征着朝中的文武百官。4 a' M! w: C: W
  当初,为了制作和放置这些石像生,不知耗费了劳动人民多少血汗。明、清两代用的石料都是采自京西房山的大石窝。采石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役,在《丰润县志》中,记载着明人曹光祖写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天生美石为人器,石生此地为人累。寻山老匠夜经营,撼石壮夫日憔悴。坊磋滤砀动经旬,少不周完即损弃。尽日攻山石将断,野外人家无一片”等,反映了采石的艰难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9 z9 T7 o9 o9 w: S; f2 P
  采下的石料,从百里之外运到工地,在当时也非易事,如这里最大的石兽连基座约有三十立方米,这么大的石料,怎样才能搬运呢?据记载,他们通常是在沿途每隔一里地挖一口井,等到数九寒冬,在地上泼水结冰,然后将巨大的石料放在特制的木架上(称为旱船),用成百上千的人在冰上挽绳拖拉,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运到目的地。在《两宫鼎建记》中记着这么一件事:明朝修建三大殿时,运过一块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的白石,调用了顺天等八府民夫两万人,历时二十八天才由房山运到京城。9 F) {' C& x* D7 `
  过了石像生,就到了棂星门,又称龙凤门。石像群北是龙凤门,门三洞,门与门之间有短垣衔接。六根门柱是石制的,中间两根最高,形似华表,上部有云板,顶端坐异兽,只是柱身无花纹。额枋中央有石雕火珠,因此当地人叫它火焰牌楼。据《甘氏星簿录》说广此门“右角南为天门,则灵星之象为天门,因谓之灵星门。”古代皇帝都自称是上天的儿子,所以死后要“归天”,棂星门就是天门的意思。也就是说,进入此门就算上天了,因此门上有火珠、云板等装饰。
( A2 q# [, {: l4 X. [# k$ l  在棂星门北约一里处,原来有芦殿,是祭祀时仪仗人员休息的地方,东北面有座行宫,是皇帝来谒陵时休息的处所。此外还有工部厂和内监公署,是管理物料和修缮工程的部门。这些建筑早巳毁坏,至今连遗址都很难找到了。
" `2 y$ R  a- c. N  再往北走,在神道两侧有数百亩桃园,这是人民公社的集体财产。春季里桃花艳丽,蜂蝶飞舞,秋季里硕果累累,果香满园,把十三陵点缀得更加美丽。进棂星门不远,跨过御水桥,由此向北眺望,便可看到正北的天寿山下,有一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那就是十三陵的首陵——长陵。5 ^$ S& r# a1 M
lfl690.jpg % C, F' s% o* X: p5 e! @' e  x" s! a& W
bj13l041.jpg + v& k2 Y. I4 t& A
yhq690.jpg
! A; q; s+ T) V( u' j! {
4 E; S$ a* V( `$ W, ?5 w1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4: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0:38 编辑 ( Z  B0 ?# n) L! Y% h' d
. @. A- i2 k% L7 r! j# ~- h
【传说】九龙池4 `7 C. x# M4 u  M
  在明十三陵的定陵西南一二里地的地方,—有个九龙池。池东面的山脚下,是一溜九个石雕的龙头。从龙的嘴里,日夜不停地喷出清清的泉水,滋养着昭陵村附近的土地和百姓。  \$ r, W" L7 Q7 @+ ?
  关于这九龙池,当地群众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 a# N4 f- K% N$ [- ?: b7 I+ d  据说,洪武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1311-1375)当年到北京巡察时,来到现在的十三陵一带;那时,这儿还是一片汪洋。可是,这个能掐会算的刘伯温,一下就看出这儿的海底下有七十二个大海眼,而这些海眼正好是七十二架老龙窝,是将来埋葬明朝七十二个皇帝的风水宝地。
! a5 h& o7 s0 y! a2 M. N lbwti0.jpg
- U6 H/ M. I7 E$ f  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据刘伯温掐算,明朝本该有七十二皇帝的气数,可是,因为明朝皇帝不争气,实际上只坐了十六个皇帝,其中十三个归葬北京十三陵。这是后话。4 x8 r8 q, H/ c1 U
  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片汪洋大海变成平地呢?刘伯温再次掐指谋算了一遍。算来算去,到了儿没能算出一个办法来。他只得回到南京,向朱元璋禀报了这件事。朱元璋虽然觉得这是件大好事,只是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什么高招儿。
) D7 v1 J, [! u/ P3 S2 W$ ]  一天晚上,刘伯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正在海边蹓跶。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半空中有无数口铜锅掉进了海里。当他大声喊着,想让别人也来看这怪事时,他就一卞惊醒了。这时,正好天也亮了。刘伯温醒了以后,不觉又仔细琢磨起梦里的事来。忽然,他象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似的,连梳洗也顾不得了,就急急忙忙跑到朱元璋那儿。. `0 J" `" F: ]# m1 w! m- s9 u
  “什么事这么急?”朱元璋一边穿衣裳一边问。
- ?: Q" j. y4 f4 h* Y2 f. l4 U  “有了,有了。”刘伯温喜孜孜地说。+ u+ E2 Q, y( S
  “什么有了?”1 r# [0 N' D* _$ u* S! t9 T
  “退水的办法有了。”
. W" u# n2 I8 @% e( r) t  “你呀,这几天算是泡在海里了,”朱元璋笑着说,“你说说,什么办法?”" i  L! i# }& Q: ?: }( B
  “请陛下准我打造七十二口铜锅,我把它们扣在海底七十二个海眼上,海水必退无疑.”
5 V- y5 V/ S, H% P8 y  朱元璋对刘伯温一向是说什么就是什么.等他听完刘伯温一番话,当然十分高兴,就立即让刘伯温按他的办法做去,并且传旨:马上搜集天下所有的铜,不管是红铜、紫铜、黄铜、青铜、白铜,……反正,是铜就要。然后,刘伯温从各地召来上千个能工巧匠,让他们马上赶制七十二口大铜锅,尽快运到北京,去扣那七十二个大海眼。
1 f+ a) Z) P# N/ b# k" l# Z  铜锅一口一口地制成了,它们被陆陆续续地运到了北京。可是,等到要赶制第七十二口大铜锅时,料已经全部用完了。最后,连老百姓家里的铜家具,铜玩意儿什么的,也全被搜罗了来。可是,那也不够打半口铜锅的。这怎么办呢?事情已经到这儿了,那就只好把已经打得的铜锅先扣上,再说,刘伯温算计过,铜锅差个一头两个的倒也不碍事。所以,刘伯温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带了民工们来到海边,由他具体指点,在同一个时辰,把制得的铜锅一齐扣在了海眼上。你说怪不怪?等到七十一口大铜锅同时扣住七十一个大海眼时,这儿的水顿时就下去了,然后,马上现出一块陆地。不过,因为当时有八口大铜锅没有扣严,再加上有一个海眼没得扣,这就使得那八个海眼里的八条龙一齐跑了出来,统统钻进了剩下的那一个大海眼里。这样,别的地方水全下去了,单单这一个大海眼里因为聚集了九条龙,使得这个大海眼的水特别冲,成天成宿往外喷水.你甭说,这水要是再大点儿也就不行了,现在这些水正够这一带的田地有水浇,百姓有水喝。
: ?* e% T% m9 `1 ^2 q% P  后来,据昭陵村里的老人们说,凡是六七岁往下的小孩儿来到这儿,只要趴在井口往下瞅,就能看到里面有大大小小九条龙在游动。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大海眼叫做“九龙池”,并且还在它的东边修起了九个用石头雕成的龙头,作为降福的祥物。  Z' U& Z+ s6 |0 [+ d* D# h8 ]& J
  从此,这个九龙池就远近闻名,成了十三陵陵区的一景。
  s% p3 J  }1 z2 C jlc83313.jpg
, r; `" Q6 ?& M" _# e1 {【传说】斩石聋,灭九龙
8 J3 `, T3 t( S  J" p5 b% \, ^9 \& |' `  在十三陵地区,“斩石聋,灭九龙”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 [  v* g; W/ Z; o4 o6 u
  据说,那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事。
( H1 ~1 P$ q; c5 \( Y: n4 L8 c4 A  自从刘伯温施行法术,把现在十三陵一带的汪洋大海变成一片陆地后,这儿仍有一个九龙池留在地面上。它不断地往外喷涌着清凉甘甜的泉水,供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百姓浇地,吃喝。
" r% l9 N  k% c, `+ [& l9 t  后来,永乐帝朱棣命他的阴阳术士们到处踩坟地,看看哪儿是建造帝陵的风水宝地。选来选去,最后才选中了现在的这块地方。朱棣皇帝当下传旨:圈地八十里作为陵地,同时并下了一道道有关陵区的禁令。有一次,朱棣皇帝和娘娘一块儿来到这儿察看陵地,中途就在陵区行宫歇着。
) Q; q( B2 w& A/ R/ g" m  陵区行宫的旧址就在现在的十三陵乡北新村。一九五八年修建十三陵水库前,这儿还有行宫遗迹,如残存的门,台阶等。十三陵水库建成前,搬迁户早就集中在这个地方,新建了北新村。这样,行宫旧址就只能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O8 t, R: O/ [6 {7 f
  话说当这伙人在屋子里闲聊的时候,娘娘总觉着耳边有什么响。她歪着头细听了一会,好象是地底下“骨碌骨碌”流水的声音。她问别人听见没有,别人说,什么也没听见呀!她说,我可听见了,这个地方还有十条龙在打架呢,这样是会“惊驾”的,这要是把皇帝给吓着了,可不是闹着玩的。说着,她就让当地衙役立即捉拿十龙,天黑以前交差,以保圣安。
6 t. P' E. D& D  这些衙役听完娘娘的吩咐,心里话,我们上哪儿给你逮这十条龙去?这准是娘娘她们怕死怕过了头,才找出这么个辙,让我们受罪去。不过,心里是这么想,话敢这么说吗?你的小命还要不要啦?待他们准备停当以后,就四处寻拿十龙去了。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娘娘说要斩十龙,她嘴皮子一翻多轻巧!要是真的动起手来,有那么容易吗?所以,衙役们辛辛苦苦转悠了半天,连一条龙的影子也没有挠着。后来,他们想起当地有个九龙池。对了,九龙池,九龙池么!里面怎么也得有九条龙呀!我们何不先把那九条龙给斩了,先回去交差?于是,他们商量好了以后,就一同奔九龙池了。可是,他们谁都没有去过那儿,怎么也得找人问路呀!正说着,他们已经来到了七孔桥北头。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七八十岁的白胡子老头。其中一个衙役抢步上前问道:“老人家,请问这儿到九龙池怎么走?”老人没理他的茬。
$ R5 ]& E* n4 D  这个衙役又大着声问了一遍,老人还是不理会。这么一来,衙役们可火了,就都大声嚷嚷道:“你耳朵聋啦!”老人这才用右手拨拉拨拉自己的右耳朵,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实聋。”这个老头儿知道,不能说自己是“真聋”,因为“真聋“和“真龙天子”的“真龙”两个字是同一个音,要是说了是犯忌的,所以,只得说是“实聋”。可是,衙役们一听,好哇,原来你就是“十龙”。说着,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就把老头儿的脑袋给砍下来了。正在这时,有几个农民打扮的人从这儿路过,看见有个老头儿被砍了,只这么上前一瞅,便都大吃一惊:“哟,这不是咱村的石大爷——石聋子吗?”衙役们一听,乐了,——我们斩的真是“十龙”呀!他们不容这些人再说什么,就紧接着问:“你们知道九龙池在什么地方?老百姓哪儿惹得起他们呀,只得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有人要说了,衙役们既然认为已经斩了“十龙”,为什么还要上九龙池去呢?因为他们想,不管怎么说,石聋子毕竟只是一个,要是真的又把九龙池里的九条龙逮着:给斩了,那不是更好吗?所以,他们就提着石聋子的脑袋(这可是他们“斩龙”的“证据”,因为这条龙变成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一路来到了九龙池。他们围着九龙池转呀,瞧呀,怎么也看不见一条龙。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只听得有个衙役说: “我们把石聋子的脑袋扔进九龙池吧,这样,没准能把这儿的水给止住了。要是真那样,十龙不就全完了吗?”别的衙役——听,心想,事情已经这样了,别的办法又没有,那就试它一试吧。于是,“扑通”一声,石聋子的脑袋正好把九龙池口给堵住了。说也怪,九龙池真的不再往外冒水了。衙役们那个乐呀,全都屁颠屁颠地跑到陵区行宫,如此这般地向娘娘报功去了。娘娘听说已经把十龙给斩了,又歪着脑袋贴着地皮仔细听了听,果然,地底“骨碌骨碌”的流水声没有了,就是有,也好象小得听不见了,她赏给衙役们一些银两后,就安心歇息去了。
- I: y; x' X. C6 f  从此,  “斩石聋,灭九龙”的故事,就在十三陵一带的群众中,被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9 }# w" f$ j4 W9 H+ P3 \% y

! p( C+ x! `4 F$ k【传说】九龙池和银山塔林
. m. p4 b0 L3 E4 h* K) E  有人一看这故事的题目,也许会说,铁壁银山及其塔林,是“燕平八景”之一,而九龙池是明十三陵陵区的,一个名胜。它们两个,怎么也说不到一块儿。4 E0 O* T# H! I- Z2 w
  其实,从这一带流传的故事来说,它们的关系还挺密切的呢。% I5 N1 Z$ q" ]# Z/ s/ |
  相传在好几百年以前,昌平的铁壁银山上有一个很大的泉眼。从这个泉眼喷出的大股大股的水,经常把附近的村子和田地给吞没了。那么,这个泉眼的水为什么这么冲呢?据说,银山和九龙池尽管相隔四五十里地,可是,它们却属于同一条地下水、脉。所以,当年的皇帝娘娘来到十三陵行宫,命当地衙役“斩石聋;灭九龙”时,九龙池就被石聋子的脑袋一下给堵死,再也不出水了。可是,水在这儿被憋了回去,却从另一处“咕嘟咕嘟”地拱出了地皮——这就是银山大泉眼。因为九龙池水是生给憋回去的,这样,它从另一处出来的劲头就特别大,水势也特别的猛。0 A' Y6 K7 I8 a+ m" N6 h
  有一天,一个老道从远处来到银山.他见到银山大泉眼发这么大的水,很是同情当地的受苦百姓。他想,我得想办法拿什么东西把这个泉眼给堵上才好。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并且立即动手干了起来。只见他一会儿的工夫就做了,座挺大挺大的宝塔,然后,就把它安在这个大泉眼上。这么一来,银山大泉眼被堵得严严实实,滴水不漏。可是你想,银山大泉眼的水原来有多冲呀!现在,它被这么一堵,银山底下的水就憋得拱拱的到处乱钻,结果呢,它们又从这大泉眼周围的好几个地方拱了出来。于是,这一带又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新的泉眼。那老道见了,心想,省得这儿堵,那儿冒,索性,全把它们给堵上得了,有多少就堵多少。所以,他又做了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宝塔,分别安在大小不等的泉眼上。经过老道这么一捣腾(捣腾;摆弄的意思。),银山上就出现了一片塔林。其中,最大的宝塔足有现在的十来层楼那么高,它被堵在最大的泉眼上。最小的宝塔呢,据说只有两寸来高,它被堵在最小的泉眼上。这片塔林,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铁壁银山上,使它成了有名的“燕平八景”之一。燕子八景,即昌平八景。天峰拔萃,石洞仙纵。银山铁壁,虎峪辉金,龙泉喷玉,安济春流,居庸霁雪,松盖常青。
4 y. s0 j6 k; W5 v3 {  因为这儿的地下水和十三陵九龙池的地下水通着,现在,银山泉水既然全被憋了回去,它当然又得从九龙池那儿拱出来。这样,自从“斩石聋,灭九龙”后成了死泉的九龙池又活了,“咕嘟咕嘟”的直往外冒水。不过,它里头毕竟搁着一个石聋子的脑袋,所以,出水并不痛快。即使这样,它出的水也足够人们使的了。# b, y; b! k+ M6 P
    从此,长流不断的九龙池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昭陵村人。/ [5 M7 I! P% V# T
bj13l211.jpg
# p; `6 b8 Z8 Y. A  故事里的银山宝塔位于昌平县东北三十公里处,海子村西南,银山南麓的古延寿寺遗址上,它是一群塔林,塔的体量比一般墓塔高大,年代也较早,远远早于明代。
  d# h3 m( ^: \: C  在辽,金时期,银山一带寺院大为发展,据说有七十二处,其中最大的寺院叫延寿寺,建于金代.银山塔林,就是这一寺院中高僧的墓塔。现存有七座墓塔,其中五座是金代塔,两座是元代塔。五座金代塔均为密檐式砖塔。塔下有高大的须弥座,塔的高度均在二三十米之间。看去不象墓塔,而跟佛塔一样。两个元塔也是砖塔,一个是密檐式,另一个则是密檐楼阁以及覆钵式相组合的塔。; |# Z! M; N: L% p8 G* k8 h3 |/ Z
  银山宝语是重要的古代塔群,是研究金。元时代佛教艺术和砖石建筑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Y" n+ ], e$ C/ R$ Y: s
  银山从山脚到山峰都是由巨大的黑色花岗岩层叠而成。山上青松翠柏,果树成林。夏天浓荫遮蔽,气候宜人;冬季冰雪层积,色如白银。银峰墨崖,十分绚丽,故名“铁壁银山”,为京郊古名胜之一。
; h  c6 a0 I; ~3 E: `6 l' A ystim0.jpg
" p: W. g6 [$ R3 i9 Z( T1 ]+ {$ ?. l7 {. `
【传说】石牌坊(—)5 a% T# ]3 N5 t% @
  根据明代对皇陵建筑的设计,在正式进入陵区以前,必须有一座门楼作为标志。它既是一种宣扬先皇所谓“圣德”的象征,又可作为风物景致的一种点缀。这个门楼,就是十三陵正面入口处的石牌坊。" L* d- @- i( ?  I$ i
  石牌坊通体高约四丈多,全部由汉白玉石构筑而成。它稳健,端庄,气字轩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且不说那上百吨的石柱子,要一根根竖立起来,这在当时是件多么艰难的事,就说那凌空而起的十根横夹柱石,在没有任何现代化起重设备的情况下,愣要凭空把它架上去,简直是有点神了!是的,关于这石牌坊,还真有一段神话故事。
4 }) D. C. l; w5 ~' X' X  M  那是四百多年前的一天。成千上百个建造石牌坊的民工,——个个面南磕头跪拜。在他们的前面,点着一柱香。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呢?是这么回事:当时,离石牌坊交活的期限没有几天了,可是,自从把六根柱子费劲巴拉地竖立起来以后,那十根横夹柱石却怎么也架不上去。民工们想来想去,还是一点辙也没有。最后,只得烧香磕头,祈求鲁班爷点化。
/ u6 z' ]2 `7 e6 P0 I+ c  但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鲁班爷总也没有一点显灵的兆头。三天,四夫过去了,民工们一个个摇头苦叹:再过两天期限一到,石牌坊完不了工,他们就得被杀头问斩。正说着,他们看见;一个拣粪的老头儿又来了。这个穿着破衣烂衫的糟老头子,手里拿着一把大粪勺,肩上背个大粪筐,在这转悠已经有些天了。开始,大伙谁也没理会。天黑了,民工走了,老头子也走了。第二天,民工来了,他也来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民工们这就有些奇怪了。这一天,民工们心里实在憋闷,就和这个老头儿攀谈起来:“你这个糟者头子,在这瞎转悠什么?你看我们都快没命了,你倒自在。还不帮我们出个主意?”只见那老头儿淡淡地一笑,接着又“哼”了一声:“问我?我是个土没脖子的人了,还能有什么法儿!”说完—,笑眯悠悠地自顾走了。8 `6 X- D# p/ g) U3 `. o
  大伙儿听了,更泄气了。事到如今,只好听天由命了。忽然,有个壮汉用手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一哈哈”一乐,高兴地说;“有了。”大伙儿一愣:  “什么有了?”那壮汉说:“你们想,老人说的,‘土没脖子’,这不是明明在告诉我们,只要用土囤的办法,就可以把这些大条石慢慢地轱辘上去了吗?大伙儿经他这么一说,心里也都一下透亮了,全都高兴地说:“那咱们就试试。
  y5 e2 u9 j3 w5 I, s  于是,他们采取了土囤的办法,果然把数百吨重的十根夹柱石,一个个都架了上去。石牌坊终于按期完工了。
0 `& a" E" K3 A( e$ B  这一天,民工们都在念叨那个拣粪的老头儿,都说全亏了他……。正说着,—从天边飘来一朵白云,上面站着一个老人。大伙儿仔细一瞧,正是那个拣粪的老头儿。他们这才醒过闷来:这不正是点化我们的鲁班爷吗?大伙儿急着跪下磕头谢恩,可那朵白云却载着那老头儿,飘飘忽忽地远去了。! R( W5 a5 ]9 u. u
longhvz3.jpg 9 s% N6 l1 d1 v
' P4 h, }2 w9 L1 M+ m  l
【传说】石牌坊(二). ?) [* t9 T& s, F( i2 l! W
  在昌平城西北约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石结构的五门六柱十一楼的门楼子。这就是开始进入十三陵陵区的标志——石牌坊。从它建成到现在,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不失它挺拔,雄伟的风姿,迎送着古今中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3 t) K+ M% p: k5 X: Z8 Y# Z
  石牌坊为什么能经历住这样漫长而又严峻的岁月考验呢?据说,这是因为在它中间一个门楼顶上的东北角,嵌有一截儿椿木橛子的缘故。要说这件事,我们还得从一个民间故事讲起。0 q" A  X2 B# \4 o2 u" d
  那还是当年刘秀(前5-57)没有成事的时候。一天,他被王莽(前45-23)和他的部下穷追不舍,慌不择路地逃到一片光秃秃的地里。谁料想,他还投喘过气来呢,追兵就快到他跟前了。刘秀怠得没有办法,一骨碌滚到了垅沟里,直挺挺地趴在那儿,一口大气也不敢出。一会儿,追兵来了;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过去了。王莽他们连刘秀的影儿也没摸着,有人会说,这可神了,一个大活人,躺在光秃秃的地里,那么多追兵难道一个也没有看见他?确实没有看见。& B# Z& n8 {, S6 P# ?
liux0s.jpg ; o* D" a6 B6 f- q& O& ?3 r
wmf180.jpg
+ n9 H1 i* Y$ F! d6 N( d2 V: }: n+ n  这是怎么回事呢?3 `8 d, z1 b- s! [6 z
  原来,刘秀刚在垅沟里趴下,一大群乌鸦就飞了过来,纷纷落在了他的身上。刹那间,就把刘秀盖得个严严实实。王莽带着追兵过来,这群乌鸦纹丝儿不动。他们看了看周围,除了一群乌鸦外,什么也没有,便继续往前追赶去了。1 _( i6 b  l  h! v, d+ e; V
  等到追兵远去,乌鸦又“轰”的—一下全飞走了。这时,刘秀又饿又喝,勉强爬到一棵桑树底下,仰天一躺,张着大嘴直喘气儿。忽然,一颗桑椹正好掉进他的嘴里,刘秀也顾不得许多,就试着嚼了几下。好清凉甘甜啊!他高兴地又一连吃了好些,精神头又来了,便轻松地继续赶路了。经过一道道难关,后来他终于成事做了皇帝。1 a3 W8 ?( z1 `( I# G
  有一天,刘秀带着大臣来到郊外游猎。忽然,他看见一棵椿树,以为这就是多年前救他活命的桑树。于是,就指着椿树说:“当年多亏你搭救我,我才有了今天。现在,我封你为万树之王。”这时,桑树正好就在旁边,听了刘秀这一番话,气得它浑身起鼓包。离它们不远的地方,正好有一棵杨树,前前后后的事它都一清二楚。现在,它见刘秀错判椿树为王,便“沙啦沙啦”地乐个不停。从此,“气死桑,乐死杨,椿树成了王”的民间故事,就这么流传开了。) T* ]8 B9 c# \$ P$ ]
  打那以后,椿木也就被人们当作一种镇物:凡是各种建筑物里头,只要嵌上一截儿椿木橛子,据说就能保它永固不塌。这就是为什么石牌坊中间顶楼上嵌一截儿椿木橛子的原因。
9 c- r$ |  R1 E8 C8 Y. i* B0 m; z
- L4 W' `' g/ \, H- y; D6 `) y【传说】十三陵的石人石兽为什么都有伤
* l: T! q* y' E* Q2 J! U" W8 k  到过明十三陵游览的人都知道,过了大宫门北边的碑楼,就是明陵“神路”两旁那组大型石雕群了。稍为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这些石人石兽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伤,不是石兽的腿脚,脑袋什么的缺了一角,就是石人的腰带、佩剑和帽翅等掉了一块。这是因为年代久远,风霜雨雪的无情扑打?还是古今游人有意的刀刻棍伤?不,都不是。据这一带的老百姓说,那是因为石人石兽一到天黑就四出走动,到处干坏事,被人揍的。' A9 L" C7 Z. P; R
  这是石人石兽刚刚雕好以后没几天的事。
5 R$ {5 g& H  v$ b# S6 s  有一天,正是田野一片新绿,世上万物更新的清明时节。附近村子里的一大伙小孩儿,他们每人都挎一个小花篮,蹦蹦跳跳地到野地里挖苦末菜。他们一边挖,一边玩,一会儿又叽叽喳喳地来到了明陵“神路”边。到了这儿,这伙孩子索性就在这儿玩开了。他们有的踢方格,有的爬石兽,有的过家家,有的藏猫儿,有的追跑打闹,还有的,唱起了小曲儿。这时候,有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儿,走到石人跟前。她一边笑,一边唱:“石人哥,石人哥,你要是接过我的花篮,咱们就一块儿把家家过(把家家过;就是‘过家家’,这是六七岁的小孩儿玩的一种游戏。)。”说着,她又一边笑,一边用手拍打着石人:“快说,你过不过?”石人呢,还是一本正经,目不邪视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直把这群孩子逗得那个乐呀!: a% Q- T- e8 a, e7 n
  晚上,玩闹了一天的孩子和累了一天活的男人们,早巳上炕睡觉。只有家里的妇女,还有忙不完的活儿,在油灯下缝呀,补呀,织呀……。忽然,有一家的外屋门被谁轻轻地扒拉开了。正在屋里做针线活儿的女人,听见哪儿有动静,就朝门那儿看了一眼,原来是屋门开了。她还以为是被风刮的,就起身下炕去关门.刚到门口,只听她“啊”的一声,马上被吓了回去。原来,她看见有个人闯进了屋里。这人是谁呢?是明陵“神路”那儿的石人。这时,那石人见屋里有个年轻女人长得挺俊,就直眉瞪眼地扑过去调戏她。它一边动手,还一边说,“咱们过家家,咱们过家家。”这女人呢,一边挣扎,一边喊:“孩子他爹!孩子他爹!”正在炕上熟睡的男人一下就被叫醒了。他揉了揉两只发涩的眼睛,借着昏黄的灯光一看,嘿!这不是明陵“神路”那儿的石人吗?现在,它正挺皮涎脸地抱着他媳妇胡闹呢。这下他可急了,“蹭”地窜到炕下,抡起铁锤般的拳头,就往石人脑袋上打,石人被打得晕晕乎乎松开了手,他媳妇就势挣脱开了。然后,两口子就一块儿上,把石人足足实实给揍了一顿,直到它吱哇乱叫地往出跑。3 h& v1 P+ K8 `4 c
  第二天,石人到村里调戏女人的事一下就传开了。又过了几天,附近几个村子的百姓凑在一块儿聊天,他们这才知道,这十二个石人在白天倒还人模狗样地老老实实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可是,只要天一黑,它们就开始走动,到附近村子里调戏和糟踏妇女,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他们都不放过。这下可把乡亲们惹恼了。常言道:众怒难犯。当下他们就商量好:要是石人下回还到村里胡闹,光用拳头对付还不行,得用铁锹,铁镐“侍候”它们。. f: v& m7 [' ?7 ~; u9 X1 h3 c4 U% @
  从此,每当这些石人在天黑以后又到衬里调戏妇女的时侯,大伙儿个个抄起家伙一块儿上,直把它们打得鼻青脸肿,浑身是伤。有的帽翅折了半拉,有的腰带缺了一角,有的耳朵掉了一块,有的手指没了一截儿……,它们跌跌撞撞地勉强逃回到“神路”两旁站好。因为它们的身子不再是完整无缺的了,这就破了他们的精神元气。从此,这些石人无论白天黑夜都不能走动了,只能永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了。7 A9 r( \: b8 }# N# Y# _
  那么,那些石兽呢?它们和石人一样,白天都老老实实地在“神路”两旁站着,可是,一到天黑,就四出走动,哪儿有吃就往哪儿跑,哪儿好玩就糟踏到哪儿。于是,一片片麦苗被吃光,一棵棵树木被啃死,一块块平整的田地被毁坏,当地百姓恨透了它们这些皇家“圣物”。所以,等到这些石兽一到天黑又出来祸害庄稼的时候,乡亲们早就作好了准备,每人抄起一把家伙,狠狠地揍了它们一顿。结果,有的鼻子掉了,有的耳朵刮了,有的尾巴没了,有的腿被打折了……,它们这才一瘸一拐地好不容易回到明陵“神路”。因为它们的身上缺一疙瘩少一块的,精神元气也被破了,所以,什么时候也都走动不了啦!
. f# ^& p# a6 _3 T2 g  后来,有人来到明陵“神路”,忽然发现石人石兽不够数了。细一看,原来是两卧两站的四只石羊不见了,大伙儿就纳闷了:它们上哪儿去了呢?不久,有人在昌平镇西南,面的南郝庄看见了一对卧石羊,在十三陵的小宫门和泰陵园之间的小山嘴南头地里,看见了一对站石羊,其中一个,连脑袋都没有了。据说,它们正是从明陵“神路”偷跑出来的石羊,因为偷吃麦苗,被村里群众打得半死。它们的伤实在大重了,怎么也回不去啦!! I8 Q2 W7 Q: x, t& U5 Q+ g' `
  直到今天,南郝庄村南面的一对卧石羊,还端端地趴在那儿。而泰陵园村西的那一对站石羊呢?多年前不知被谁当作废物弄走了。
. j9 \7 M, M7 A8 v4 k$ F; S s3lbt3.jpg 8 q# Y7 R, f! {5 p- X1 V% u
s3lbt4.jpg
$ R9 H' b- n: u# r5 x. Z s3lbt5.jpg # B5 V8 G" C4 ^: ^5 R9 C) X+ I

8 o3 b/ V! ~3 w. Z3 u$ n【传说】十三陵的石人石兽中有几匹马
: n; C6 e0 i" U" y  十三陵石刻为明代雕刻。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明十三陵景区正门前树立一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的汉白玉石牌坊。坊宽28.86米,约为坊高的一倍有余,其夹柱石上方雕有蹲卧的麒麟、狮子以及由龙、狮和其它怪兽构成的浮雕图案,是中国现存牌坊中最大的一座。神道两旁排列石兽六种,十二对,二十四件。狮子、獬豸、象、骆驼,麒麟、马,各为一对蹲坐、一对伫立。石人十二,武将、文臣、勋臣各两对,皆立像。雕像均用整块白石琢成,体积最大的达30立方米。
: H9 ~4 y& ]! S3 M( K* F8 I  在明十三陵“神路”两旁,有一组大型石雕群,它包括十二尊石像(文臣、武臣,勋臣各四尊)和十二对石兽(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二卧二立,共二十四个)。它们是一种象征,表示文武百官和世上百兽都来守卫陵寝。在我国古代,文武大臣外出巡视,不是坐轿就是骑马。所以,“神路”两旁既然没有轿子,那么,除了武臣外,文臣和勋臣当然也得给他们备马,总不能让他们走着来到这儿呀!这样,“神路”两旁的石马必须是十二匹.可是,那儿只有两卧两立的四匹。这是怎么回事呢?
* V2 @% d& L' g2 d/ ?  `& e  据说,这里边还有一场不小的风波呢。6 h( |. c" z) C  G
  明代宣德年间,无数民工用鲜血和生命,花了近十年的工夫,完成了这组巧夺天工的石雕群。而那些搜括民财,捞足了油水的监工大臣等却跃马扬鞭,进京报功去了。
2 F) v& O* ]' r: x, m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第二天,他就带领一班大臣来到昌平明陵“神路”两旁,欣赏刚刚完工的石人石兽。他从最南面的石狮子看起,直到把文、武,勋臣的雕象看完。忽然,他象想起什么似的,皱起了眉头,拿腔拿调地问监工大臣:“嗯……你们给武臣一人备一匹马,可文臣、勋臣他们,既没给备轿子,也没给备马,这八个人是怎么来的呀?十二个石人怎么只有四匹马呢?”监工大臣等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给问住了,一个个大眼瞪小眼,愣愣的说不出话来。皇帝见没人吭声,顿时大怒:“混帐东西,竟敢诳朕!”说着,就传旨把工头给斩了,又说,除了给监工大臣治罪外,马上选调新的工头来妥善处置这事。
$ f! S  q* {# N; [0 }6 V  于是,监工大臣和新上任的工头就连夜商议起来。他们想,现在已经有了四匹石马,要是再雕出八匹来,十二个石人不就每人有一匹了吗?于是,第二天一早,由监工大臣命工头马上组织民工再雕出八匹石马,限期一年半完工。民工们拼死拼活,终于在一年半之内雕出了四卧四立的八匹石马。它和原来的石兽相衔接,齐整地排列在“神路”南端。这样,陵寝“神路”更显得深远威严,气势非凡。监工大臣火速赶到京城,向皇帝禀报说,大功已经告成。等到皇帝第二次专程来昌平,看完了“神路”两旁的石人石兽后,他竟阴阳怪气地问:“你们知罪么?”监工大臣和工头听了一愣:哪儿挨哪儿呀!赏还没有领,怎么就罪不罪的?这倒是怎么啦?可是心里是那么想,话却只能这么说:“万岁爷在上,臣该万死,但不知……”皇帝一听“不知”二字,一下子火冒三丈:“你这不知那不知,怎么就知道领赏拿钱?我问你,神路两旁每一种石兽都是两卧两立,为什么唯独石马是六卧六立,并且把它们甩在两头?石马如此排列,不伦不类,且和狮子,骆驼、獬豸它们的排列,在数目上竟这样的混乱不相称,这不是诚心捣乱吗?”说罢,立刻传旨:把监工大臣和工头一起给杀了,并让宰相重新任命新的监工人臣和工头,把刚刚放置的八匹石马统统撤了。% B/ H* W8 S& N" Y
  这一来,“十二个石像要备十二匹马,而且不得在‘神路’两旁立卧四匹以上的石马”这一难题,一时几乎在全国议论个遍。更为挠头的是,尽管一连处死了几任监工大臣和工头——因为他们都拿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而“神路”两旁石兽的最后工程却一再延误下来。经过商议,朝廷只得在全国张贴皇榜,招募各方贤士,凡自荐担任监工大臣并解决此难题者,酬赏白银一万两。但是,谁又愿意拿自己的脑袋去冒这个险呢?
- u( g0 O6 k0 M  眼看一个月又这么过去了,而解决这一难题的眉目却一点也没有。皇帝和宰相闷闷不乐。" u! E1 m5 o3 |) U) a7 ?- Z
  一天,宫内差役忽然来报,有人揭了皇榜。皇帝传旨,立即召他进宫。来人是个农民打扮的中年汉子,看上去有四十上下岁。只见他施过礼,见了皇帝,便把皇榜呈上。宰相在一旁问道:“你有办法?”他答道:“有办法。”“那就先讲讲你的打算,好吗?”那中年汉子微微一笑,把头摇了摇:“我不但已经想好,而且已经雕好了。”( w7 v: o. `$ Q+ t; @5 h0 D+ ?
  皇帝和宰相一听,不禁暗暗纳闷和吃惊:这人莫非是鲁班再世?要不就是无赖之徒巧施诡计?于是,宰相进一步追问道:“你把详情从实说来。”那汉子依然微微一笑:“时间未到,尚属天机。大人跟我走一趟就会明白。”“到哪儿?”“到昌平明陵‘神路’两旁。”, x( @% D/ m/ h8 g+ B3 ~& Y; g
  皇帝和宰相将信不信。只见皇帝冷冷地给宰相使了个眼色,宰相心领神会,便正色厉声对那汉子说:“欺君罔上,可有诛灭九族之罪!”那人又是微微一笑:“听便。”宰相觉得这话里带刺,刚要发作,皇帝发话了:“你真能与朕一起到明陵‘神路’去吗?”那中年汉子还是微微一笑:“那是一定。”
- ~- ^9 S; b: o3 h4 U  皇帝第三次专程巡察石人石兽了.不少人闻讯后,都为那中年汉子捏了把汗。这天,皇帝把一切布置停当,便在宰相等人的陪同下,向昌平进发。四个武士不动声色地梢在那中年汉子身后,以便万一有诈,立即把他杀死。他们出德胜门,经清河,沙河,直抵昌平,然后来到明陵“神路”,慢慢地往北走。皇帝、宰相、以及一帮男女随从,一个个边走边看,都急切地等待着那中年汉子就要指出的什么奇迹。几个武士则更加紧张地戒备着.走呀走,石雕的狮子、獬豸、骆驼……都看过了。一切和以前一样,石兽不多走不少,马还是四匹,二卧二立。
. }6 c3 H( w/ t5 v) i( N+ G0 A- Z  皇帝和宰相等由中年汉子开路,已经走到第一个武臣跟前了,他们连连给几个武士使眼色,几个武士也都悄悄地握紧了剑把,准备随时行动。越往前走,气氛越是紧张,忽然,这个中年汉子在从南往北数第二个武臣雕象前站住了。他扬起手,指着路西的武臣雕象微微一笑说:“万岁爷在上,这武臣身上雕有四匹马,”接着,又用手往对面路东的武臣雕象一指:“万岁爷在上,那武臣身上也雕有四匹马,加起来一共是八匹。这样,十二个石人各有一匹石马共十二匹,请万岁爷明鉴。”" l) M; |& J- K7 u
  皇帝和一班男女随从,竞容不得那汉子再往下说什么,便围着两个武臣雕象,细细察看起来。果然,在两个武臣的后身,确确实实各有四匹浮雕石马,它们威武雄壮,四蹄生风,活脱脱地象真的一样。人们个个惊叹不已,不仅惊叹那雕刻的绝技,更惊叹那出众的智慧。皇帝也高兴得立即吩咐左右,马上给那中年汉子一万两赏银,并且加官进爵,封地十顷。
/ {) w* L9 U) _& r, T  等到人们想起这个中年汉子时,他却早巳没影儿了。不管人们怎么找,毫无结果。皇帝等人,一个个目瞪口呆。
3 w3 w* k% ~% K0 N6 T+ P  原来,这个中年汉子正是当年雕刻这组石人石兽的工匠,也正是他认为十二个石人应该备有十二匹石马,而且想出了四匹明马八匹暗马这一绝妙的设计,然后,就这么给雕上了。而当时,却是任何人包括监工大臣和工头在内,所没有想到和注意到的,甚至在这组石雕群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完工,这些工匠被遣返回乡时,谁也没有看出这一点。后来,这个中年汉子为了防止皇帝可能要进行的残杀无辜的罪行,才终于揭了皇榜,说穿这事。然后,他趁众人争看那八匹浮雕石马时不注意,便悄悄地返回他的老家继续种地去了。
; {3 d6 H; P2 ~ longhuz9.jpg * {1 q$ I( B) Y0 p7 @( T
) t3 T+ R6 m1 D! M1 }( V+ R7 G
shimp0.jpg
) @. n. ^9 \0 ]  l shimp1.jpg 8 m0 y& r3 u  ]7 x9 O
sr0lg.jpg
$ Q% @6 e1 V  K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5: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20 13:24 编辑
6 x; v6 ^& u5 L/ M0 C7 b! D8 k2 v& E$ N
明成祖长陵% E- S! k( ~0 n3 ~' |
  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埋葬着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及皇后徐氏。9 x7 b: ]& V% N, H  J
  长陵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的陵墓,这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建成最早的一座。, Y& Z/ X% s* z* F) s
clc1t0.jpg ) K5 T1 J5 J3 U& e0 Q  w
bj13l111.jpg
! o' E" I! D9 E  N1 A9 n, ` bj13l091.jpg 0 X/ E: r" }7 `& d" ]
clc1t1.jpg
9 C2 E1 W5 Q% w1 a; k; ` mslin3ml.jpg 6 Y* o  L! M  j+ U3 _
m13ldy11.jpg & S; ^9 N# P( K
bj13l191.jpg % O) F: u8 x1 J: @
bj13l201.jpg
# [/ m) K+ f1 k+ @: m: S, H3 x  永乐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是明代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政治,军事、文化,外交诸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如,他在南京称帝后,解除了藩王兵权,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明王朝兴盛的基础。他迁都北京,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措施,对于巩固国防,防止分裂,有着重大的意义。为了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他一生中五征沙漠,安定了边界,扩大了疆土。真可谓:“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最后一次出征,他已有六十五岁的高龄,最后死于征途——榆木川。朱棣对文化也十分重视,他即位不久,就命翰林院学士解缙(1369-1415)等人,负责召集天卞文士三千人,编辑《永乐大典》。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编成。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成祖亲自作序。它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宝库。在外交方面,朱棣除了恢复宁波、泉州,广州三处对外通商港口外,自永乐三年至二十二年,派三保太监郑和(1371?-1433?)六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这是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出使。它沟通了明王朝和亚,非各国的关系,促进了明主朝和所到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
# V9 u7 D, A" u& A% O: u, m' ^ xjpxs0.jpg 3 V5 a" o! V: |3 ], F5 R
zhxxp0.jpg
% A6 r, i( l* I! G  长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占地约十公顷。长陵地面建筑形制和平面设计多为前方后圆,在中轴线上是主体建筑,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龙风门、明楼等。附属建筑对称排列在两旁。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共分三个院落。2 |( a0 C/ S6 ?: {: D/ b
  陵门至祾恩门为第一院落,门内东有“神厨”(为谒陵人员做饭及制作祭品的地方),西有“神库”(储藏食物的库房)各五间。靠东有一座砷亭,碑座为龙首龟背,称为鼍龙,当地人把此碑叫做遣龙碑;是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的,当时碑上无字。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才在碑的正面(南向)刻上满汉两种文字,记述当时明陵的情况和加强对陵墓修缮,保护的措施等。碑的阴面刻有清高宗在乾隆五十年《谒明陵八韵》。记载了清兵入关的经过等。碑的东侧有清仁宗嘉庆九年《谒明陵八韵》,记述修复明陵、严禁盗伐树木等内容。祾恩门坐北向南,单檐歇山顶,东西开五间,计31.44米,南北深14.37米,形制与故宫太和门相同。现在第一个院落内的建筑只存一座碑亭。% {" r3 P, v0 ]$ I) A2 E8 H) [- U) w
  穿过祾恩门至祾恩殿为第二院落。在神道两侧各有神帛炉(焚烧祭文处)一座,皆用琉璃制成。靠东、西墙原有两配殿,各十五间,今已无存。第二个院落的主体建筑是宏伟高大的祾恩殿,坐落在三层石阶的台基上,总面积近两千平方米.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双檐红壁,黄琉璃瓦,全部采用楠木结构。殿内有六十根楠木巨柱巍然而立承托梁桥;其中三十二根是明柱,都是整棵楠木,中央四根高达十四米以上,直径一米一七,两人合抱不拢,为国内古建筑中所少见。祾恩殿为重檐大庑顶,是举行祭祀的地方。东西开九间,计66.75米;南北深五间,29.31米。下面基座三层,通高3.31米,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围绕四周,异常宏伟壮丽。殿内有六十根整材楠木柱承托梁架,中间四柱最大,二人环抱不得交手,直径为1.17米,其余多为1.07米,高至天花板十四米余,是世间罕见的佳木奇材。楠木种类繁多,有大叶楠、小叶楠、乌楠、香楠、花楠等,而以这里用的金丝楠为最名贵。楠木多产在四川,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深山老林里。为了得此佳木,皇帝时常命朝中一、二品官员去督办采木。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曾命工部尚书宋礼、户部左诗郎古朴、吏部左侍郎师违等人分别去四川、江西、湖广等地监督采木。. o" X! y# P9 j- q" z
  当时,去采伐木材是极其艰险的事情,因为深山峡涧之中虎蛇杂居,瘴气弥漫,采木人碰上就会丧失性命,所以采木人大多数是有去无还。四川就流传着“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民谣,由此可知,为采伐巨大的楠木,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和血汗呵!* @8 o# x; p$ h7 @5 u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徐皇后(1362-1407)病重,她仍不忘劝告朱棣爱惜百姓,广求贤才,对宗室要以恩礼相待,不要骄养外戚。又告诫皇太子朱高炽说:“以往北平将校之妻为我负戈守城,我很遗憾没有机会随皇帝北巡,去对她们一一加以慰劳了。”当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 岁。朱棣十分悲痛,在灵谷、天禧二寺为她举行大斋,接受群臣的祭祀,由光禄寺准备祭奠物品。十月十四日,朱棣封其谥号为仁孝皇后。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未有再立皇后的打算。' e3 s. B4 x* I% X" R# }- E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北巡,回到了盛满往事的北平,并着手迁都事宜。于是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陵址,随即选得吉地于昌平县天寿山,得到朱棣的认可后,即降旨圈地80里,作为陵区禁地,并指示建成后将仁孝皇后安葬于此。同年,动工营建。2 x$ @5 l6 E3 j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地下玄宫落成,朱棣将仁孝皇后的梓宫从南京迁至北京葬于长陵。自永乐五年皇后去世时至永乐十一年下葬,这期间徐氏的棺椁一直被置于南京皇宫内未葬,徐皇后也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 R. g4 f$ K5 k  Y( m/ S& V  _
  朱棣将仁孝皇后的梓宫从南京迁至北京葬于长陵。自永乐五年皇后去世时至永乐十一年下葬,这期间徐氏的棺椁一直被置于南京皇宫内未葬,徐皇后也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1332-1385)之女。
3 p; F/ S, F7 i6 w xhhp0.jpg
3 F' q4 A; `. B9 G5 M5 T" Q xd006b50.jpg
4 @  m0 v- l; ?5 s9 @5 p, q! e  这座祾恩殿从1409年始建,至1426年才完成。有的书说四年建成,那是误传,是从葬皇后徐氏的时间推下来的。据记载,这座殿到洪熙元年尚未建成,曾因人力不足,奏请增加一万人助工。宣德二年,大殿才告竣工,放进朱棣和皇后徐氏的牌位,进行祭告。所以,整个长陵修建的时间应为十八年整。) h; Y8 s0 P5 _, S2 X2 H6 Y
  长陵祾恩殿北墙有后门,穿过去迎面就是内红门,俗称三座门。再往后是龙凤门(清称二柱门),从这里直到明楼前的石五供为第三院落。第三个院落为宝城上的明楼;明楼成方形,由中间券门入,东西墙有通道可以登楼。明楼上中央位置竖立石碑,龙首方趺,呈浅红色,碑上刻着“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由于当初面上涂过朱砂,因此有朱砂碑之称。此碑并非原物,原来碑上刻有“大明太宗文皇帝之陵”。嘉靖十七年要为太宗立庙额,嘉靖帝下诏说:建国是我太祖,而定业是我太宗,应该同称祖号。不久,世宗谒长陵,登明楼见此碑,就想把太宗二字改掉,但他又不忍琢伤旧碑。后经群臣研究,决定不磨旧碑,只把太宗二字改为成祖,用木头刻好后嵌到碑上去。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庙失火,将成祖牌位烧了。万历三十二年,雷又击了长陵碑。于是,大学士沈一贯对神宗说,当初世宗欲改成祖碑,而未立新碑,祖宗生气了,所以雷神发了威。这是天意,是更新之象,应该赶快立新碑。神宗听了这番活,很以为是,才立了此碑。
7 s! Y' @& N# x: r1 ^  明楼后是圆丘式宝城,过明楼是一座大土山,人们称它为宝顶,四周有城墙环绕;圆周约一公里余,中央是宝顶(墓冢),下边就是埋葬皇帝的地下宫殿,永乐十一年二月葬皇后徐氏,二十二年成祖崩,十二月合葬于长陵内。现尚未发掘。
0 X, f* W2 T- h2 e, D
8 D- f. _/ h6 @. i【传说】虎峪* ^1 z. t0 r( p4 f' p9 V0 e- j  g
  相传明永乐帝朱棣,为了修建他的皇陵,选派了几个风水先生四处寻觅风水宝地,挑选建陵地址。这些人转悠了好一阵子,也没有转出个眉目来。一天,其中的一个风水先生来到昌平县南口一带。他听说附近有几个村子名叫龙虎台,红泥沟、虎峪,太平庄什么的,脑子里就琢磨开了:这儿真是个虎踞龙盘之地,而且,红泥沟的“红”字和太平庄的“太平”二字大吉大利,是皇上“洪(红)福齐天,永世太平”的好兆头。再说,这里的“虎峪辉金”是“燕平八景”  之一,山势水向也很好。于是,他在这儿来来回回地看了又看。最后,觉得虎峪这个地方是建造皇陵的好地方。你看,虎峪一带的山梁一个挨着一个,真是一派龙脉气象。特别是虎峪村正北山坡上有座珠子山,它的东,西两边又是两条大山梁,活象两条游龙——这就是“二龙戏珠”的胜地所在。就这样,他看中了这儿,并打算让皇上也到这儿来看看。
6 K8 l; E, N) Y, |4 m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虎峪村里。乡亲们纷纷议论开了:皇帝要在这儿建造皇陵,还能有百姓的好吗?他们仨一群俩一伙的商量着对策。可是,皇帝要真是看中了这地方,他的旨意谁敢违抗?一时间,大伙儿犯了愁。忽然,人群中有个老者对大家说:“有办法了。”大伙儿急忙问:“什么办法?”那老者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大伙儿听了齐声说好。于是,他们照着老者所说的办法作好了准备后,就等着皇帝来了。
6 `3 v8 Q% V' M7 O7 P7 Z; `1 K  过了几天,皇上真的在那个风水先生的陪同下,兴冲冲地来到了虎峪村。他们刚到村口,只见百姓住房的山墙上,用白灰写着“秦阚庄”三个大字.皇上见了,眉头一皱,就问身边的风水先生:“你不是说这里是虎峪村吗?”那风水先生眨巴着眼睛说:“是呀!”“那这是怎么回事?”风水先生顺着皇帝手指的方向看去,“秦阚庄”三个字照得他直翻白眼儿。他只得又向村里的老少打听。原来,这村里人大多数姓秦和阚,所以,虎峪又叫做秦阚庄。# O3 l0 J# B$ @3 g4 ?5 K' R% Y
  风水先生把这情况和皇帝一学舌,皇帝一下就翻了脸,大声吼道:什么擒(秦)呀砍(阚)的,你这是搞的什么名堂!”说罢,他再也没有兴致察看这儿的好风水了,只听他气呼呼地一声嚷:“回宫!”直吓得那风水先生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 J8 [6 ^( |" s$ v+ j8 q3 d1 h* y# G  皇帝他们终于灰溜溜地匆匆离开了虎峪。这正好中了虎峪村民百姓的计:因为他们知道永乐皇帝是个非常迷信的人,忌讳这忌讳那的,这才现编了“秦阚庄”这个村名并把它写在房屋的山墙上,好让他死了在这儿建造皇陵的心,免得百姓遭难。" N' i1 a7 x* B& ?* H
hytim2.jpg
. t. n1 N5 _0 p& \9 I% A+ }9 {! m( u9 |" P  _
【传说】龙虎庄
3 F, [: h, k0 ^9 _0 h8 h, V    从十三陵“神路”到长陵的中途,有一座七孔桥。在这儿往东约二里地的小宝山下,有个村子名叫龙虎庄。龙虎庄,这个村在七孔桥东二里,一九五八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时,全村搬迁,村民们全部搬到现在的十三陵乡南新村居住。据说,明成祖朱棣在这儿修建长陵以前,这个村子叫做龙母庄。好端端的一个村名,为什么要改呢?那是由于朱棣到这一带踩坟地引起的。! d4 o2 G" x) J, ?
  同历代的封建皇帝一样,朱棣刚当上皇帝不久,就紧着张罗自己的坟地。据说,有那么一年,朱棣和他的军师姚广孝一起,亲自来到北京寻找风水宝地。开始,他们来到昌平小汤山一带。姚广孝说:“这里有大,小汤山和九里山,地方不错,可是使不得。”朱棣问道:“为什么?”姚广孝说:“这儿是温泉之乡,地下一片热水。陛下姓朱,而猪(朱)有几个不怕烫的?此地山向虽好,可水法不利。”朱棣听了,掉头便走。$ q6 b6 [& P0 X# S2 j# j1 e/ T# B
  他们又来到延庆永宁西关外的屠家营。据说,屠家营北山有座龙窝,不论山向,水法,都不错,可是猪(朱)到了这儿,不是贿着挨宰(屠宰)吗?由于朱棣是个十分迷信的人,所以,尽管后来又转了几处,什么燕家台,潭柘寺,虎峪、狼峪、马兰峪……可是都犯这犯那的,甚至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那块“吉壤”宝地,只因山后有个村子叫狼儿峪的,那也不行。最后,他们来到昌平黄土山前的小盆地。这儿山间明堂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特别是从山势看,左有蟒山,象征东方青龙;右有虎峪山,象征西方白虎;前有凤山,象征南方朱雀;后有黄花镇山,象征北方玄武。正南开口处东西两端,又恰有两座小山,龙山和虎山,形势虎踞龙盘。尤其是盆地后面的黄土山,气势雄伟地矗立于后。所以,从这一带的整个山势地形看,酷似一个大椅子圈。朱棣任凭姚广孝指指点点,说这说那,乐得他眉开眼笑,连嘴都合不拢了。他想:我们朱家子孙,不仅活着能坐金銮宝殿,就是死了,也能坐在这天地之间的“椅子”上,继续坐镇天下。他再也不容姚广孝再说什么,鸡啄米似地连连点头:“好,好,定了,定了,就这儿了。”可是,姚广孝还有得说,“黄土山前有个叫做康家坟的村子,西边有个橡于岭山,东面的河套叫做干水河,……”要不是朱棣怕失皇帝身份,他简直要蹦高了。他眉飞色舞地说:“猪(朱)到了这儿,有糠(康),有泔水(干水),有橡子吃,真是应有尽有,还怕我们朱家不发吗?”说罢,一把拽住姚广孝就要往回走,以便回到北京后立即操办在这儿修建长陵的事。姚广孝见他急成这样,不禁笑了:“陛下既然看中了这块地方,还怕它飞了不成?”朱棣说:“那么,依爱卿的意思呢?”姚广孝说:“我们既然踩下了茔地,何不看看正穴位?”朱棣又一连说了几个“好”字,然后问:“依爱卿所看,何处是朕百年以后的正穴?”“陛下请看,”姚广孝用手往康家坟村头一指,“那边就是。”“爱卿何不带我前往一看?”“可以,可以。”于是,朱棣他们一道来到康家坟村头站定。姚广孝说:“陛下身边可带有一枚铜钱?”朱棣问道:“要它何用?”姚广孝说:“给我便知。”说着,他从朱棣手里接过铜钱,弯下身子,用手指轻轻拨开地下黄土,就把铜钱埋了进去,这才对正站在一边看的朱棣说:“这儿就是正穴。”朱棣高兴地点了点头。6 R$ G+ D3 A# b$ W) L0 I$ J$ |
longhuz1.jpg 3 U7 k6 k! i" ^1 v
  踩好了坟地,看了正穴,他们就往回走。走着,走着,刚走到七孔桥那儿,忽然听到一阵鼓乐声和鞭炮声。不一会儿,就从西边过来一帮人。一打听,原来是龙母庄刘员外家娶媳妇。姚广孝听了,心里就琢磨开了:不对呀,今天是五鬼日,又叫黑道日,这么凶的日子,怎么压得住呢?按旧社会封建迷信的说法,五鬼是阴间之物,属邪;阳世,则是活人的世界,属正。所谓五鬼日,就是指那一天正好是五鬼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邪气太大,人间正气都敌不过它,故有“怎么压得住呢”之说。! C; T/ L8 c) n% P; u1 i8 g& ]4 W% I
  姚广孝凑近朱棣的耳朵,轻轻地说了一阵,朱棣便说:“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进去打听打听?”9 p  w( w- D4 O: u, O) `" I" {+ m
  于是,他们就跟着轿子一直往东走,进了龙母庄。等到轿子往刘员外家里抬的时候,由于门窄,朱棣和姚广孝只得在门口站着,一边一个。等到轿子进屋了,他们也就跟了进去。刘员外家里的人以为他们是送亲的,就要让他们入席。可是,细一看,咦?没见过呀!这时,新郎新娘正好在拜天地,朱棣他们就在一边瞅着。只见天地桌旁边摆着一只火盆,桌子上的一只斗用红纸糊上了。斗里装的是红高梁,一杆秤往高梁里一插,这叫“斗秤一张弓”,是用来辟邪的。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刘员外才发现朱棣他们。刘员外问:“请问两位相公,打从何处来呀?”因为两人都是穿着便服来的,所以,刘员外并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朱棣说:“我们是过路的,想在这儿找碗水喝。不想,正遇上贵府娶亲,幸会。另外,劳驾打听一下,今天府上的日子是谁给择的呀?”“是我们村西大宝山上天启庙里的马当家的。”“我们能和他一块儿聊聊吗?”“怎么不行,我替你们把他叫来便是了。”说完,刘员外就出去了。等他来到庙里,马当家的却说:“不行,现在你们家满是亲戚,可我是个出家人。等你家完了事,我再去不晚。”刘员外说:“不,家里来了两个陌生人,也不是新亲,他们非要见你。”马当家的立即穿上僧服,就跟着来到刘员外家。待马当家的见到朱棣、姚广孝他们时,顿时觉得他们不是凡人,就对刘员外说:“请腾出两间清静房子,让我们叙谈叙谈如何?”刘员外说:“这有何难?”于是,这三个人就在两间清静的屋子里,一边喝水,一边聊了起来。“请问马当家的,刘员外家娶亲的日子是您给瞧的?”姚广孝问道。“正是,其实,开始我不给瞧,待日子临近了,刘员外三番两次找我,非让我给择个日子不可。”“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知道,今天是黑道日,五鬼相冲,是个很凶的日子。”“既然如此,您为什么不给择小登科的日子?这事要让主家知道了,能饶得了您吗?”“这日子要好就好了,要不好就不好了。” “您这话怎讲?”“其实您甭看这日子凶,却有上界紫微星临凡,有龙虎相冲,君臣宜解,是个百年不遇的好日子。”朱棣和姚广孝听罢,心里大吃一惊:“呀,真乃神人也!”他们觉着对这位马当家的没有什么可以相瞒的了,于是,就把两个人的实情告诉了他,马当家的微微一笑:“果真如此!”说罢,施礼便拜。朱棣急忙把他扶起,说道:“我们是封这儿踩茔地来了。请问马当家的,这一带哪儿的风水为奸?”马当家的说:“今日天时已晚,陛下和军师不妨在敝处委屈一宵,待明日早饭后,我们一起走走如何?”朱棣他们同声说道:“甚好。”
! I, t" @% r1 X# x  第二天,马当家的带着朱棣他们,径直来到黄土山前的康家坟村,指着这一带对朱棣说:“此处风水最好。”姚广孝说:“马当家的,您能否将正穴点出?”说着,他悄悄地把一只脚踏在昨天埋铜钱的地方.马当家的一眼就看了出来,可是在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只是装着东看西瞧。就这样,姚广孝那只脚压根儿就没动窝儿,天却渐渐到中午了。姚广孝说:“我们不妨先回去用膳,下午接着来瞧,如何?”马当家,的说:“好。”于是,三个人便移步欲回大宝山天启寺。不料,姚广孝那只脚刚一挪窝儿,马当家的立即指着那个地方对朱棣租姚广孝说:“此地乃正穴位也!”朱棣他们又是一惊,便同时对马当家的说:“您能点出正穴眼吗?”马当家的说:“陛下要我点穴眼,小人不敢不点。不过,要是小人点出正穴眼,不仅我的一只眼睛难保,我的性命也难说呀!”朱棣说:“不妨,联养你一辈子便了。”“既然如此,”马当家的说,“请看。”说着;他从姚广孝的发髻上取下一支银簪,“欻”的一声,就把银簪扎进了地里。马当家的说:“此处乃是正穴眼,请陛下和军师明察。”朱棣他们连连点头。然后,马当家的便把银簪拔出,不料,用力猛了些,簪子穿过钱眼竟把那枚铜钱也从土里带了出来。马当家的吃了一惊:“好奇怪呀,哪来的铜钱?”
; i% F7 J) b$ `& g# |% h  U# w  姚广孝见此情景,对着马当家的倒头便拜:“马当家的如此神通,我姚广孝佩服,佩服!”马当家的慌忙搀扶起姚广孝:“罪过,罪过!”朱棣见了,执意让马当家的入朝辅政。马当家的千思万谢就是不愿跟着去。架不住朱棣和姚广孝苦苦相劝,方才答应。“不过”,马当家的说,“点了正穴眼,我的灾星未消,奈何?”姚广孝听到这儿,随即凑近朱棣的耳朵低语了一阵。然后,只听得朱棣说:“不要紧,你坐在我的马后头,我把你带到北京去。不过,百里之内,你千万不要回头看。只有当你看见了修城的人时,才能回头。因为那正是德胜门工地,从这儿到那儿正好是百里之遥。这样,你的灾星即消。切记,切记。”于是,马当家的稍作打点,就跟着朱棣,姚广孝飞马返回京城。当他们三人走到沙河与清河之间的一个地方时,只见那儿有一帮人在盖房,马当家的以为这就是修城的呢,再说,都走出了这么老远了,该有一百里了。于是,便回头看了一下。说时迟,那时快,一支利箭直穿马当家的咽喉,立即坠马而死。
$ t4 ^) k) k; |6 Y) W& z  原来,姚广孝早就生了坏心,他想,马当家的本事这么大,要是将来和他一块儿共事,还能显得出我姚广孝吗?于是,他算定马当家的到时候非回头不可,那时,正好给他一箭,结果他的性命.手脚做得既麻利,又不露痕迹。怪不得连朱棣也觉得,马当家的死得真有些怪呢!
+ `4 l5 l. [4 {6 u  从此,沙河与清河之间的那个地方便取名为“回头看”,时间长了,当地老百姓就慢慢地称它为“回龙观”了。而刘员外娶亲的那个龙母庄呢?自从龙虎(即朱棣和姚广孝这两个“龙君虎臣”)到此相冲后,便改名为龙虎庄了。
+ g, E: E6 P: u ygxti2.jpg
2 l4 z5 D4 K4 k6 E* {1 w
/ \% M1 l0 e/ z+ \$ f【传说】康家坟
; j  h" @6 U' W! w6 G5 L2 U( u- X  永乐帝朱棣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亲自察看和选定了昌平黄土山一带作为修建帝陵的地方,并降旨圈地,垒墙八十里作为陵区禁地,这样,不仅陵区内的所有村庄,庙宇,坟墓等统统被勒令迁走,就是附近的百姓也被严禁进入陵区,更不准进内采樵,围猎.特别是皇帝,皇妃以下的任何人,死后一律不得葬在陵区内,否则,要处以杖责一百直到剐死的各种刑罚。
, ?) G4 ^, i5 V- X1 C/ X  可是,在长陵宝顶正东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却有一座康家坟。从朱棣他们到这儿踩坟地,到始建长陵,以及往后的几百年里,它始终和明成祖朱棣的坟——长陵,紧挨在一块儿,任何人没敢动它一分一毫。这固然同朱棣的极端迷信有天,认为猪(朱)到了这儿有糠(康)、吃,这是朱家的造化,这也正是他选中这儿作为陵地的原因之一。不过,根据御旨,康家坟绝对不得留在陵区内,最起码它也得迁到陵区的”皇城”(即围墙)外边.这样做,并不影响猪有糠吃的风水,可是,像康家坟这么一座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坟,为什么竟然能破了御旨,王法,平安无事地留在陵区中心好几百年呢?6 k& x. c! K  u9 @
  据说,十三陵原来是一块残地,因为早在修建明陵以前,这儿就有康家坟地了,自从朱棣他们选中这儿作为修建长陵的地址后,就勒令康家坟村连人带房子统统迁走。这一天,管建长陵的工头找来好几十人,准备把康家坟迁出陵区。这些民工铲平了坟头,就继续往下挖。当他们挖到离地皮五尺深的地方,忽然发现一块平平整整地埋在地下的有边有角的石头。等到大伙把这块石头全都清出来时,才看清这是一通二尺宽,四尺高、半尺厚的石碑。石碑的一面有几个字,经过仔细清土,只见上面端端正正的刻着’此处非我长住地,只有姓朱的能挪我——往东往东再往东。”民工中有人识得几个字的,就随口念了起来。大伙一听,都十分奇怪。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朱棣高兴得立即下令:康家坟不再南迁,立即将它迁至东面陵圈外。
& }. u, |- O+ O5 @+ L- W( s+ Q; w; R+ Z  第二天,民工们按照朱棣皇帝的旨意,在工头的指点下,用铁链子捆绑妤挖出来的棺材,然后,用粗木杠子抬着,一直往东走.走着,走着,忽然“当郎”一声,铁链子折了,棺材掉在了地上。大伙儿大吃一惊,便又纷纷议论起来:这么粗的铁链子都折了,真邪门!这里头不要有什么事吧?有人说,兴许是它不愿意走,就想在这个地方呆着吧。大伙儿听了,也都半信半疑。有的人主张:何不试它一试,看看这儿的地底下到底有什么没有。于是,几个胆大的人用镐和锹,刨的刨,挖的挖,铲的铲,一会儿就又挖到离地皮五尺深的地方。说也怪,这儿也有一块平平整整,见边见角的大石头。清出来一看,也是兰通二尺宽,四尺高,半尺厚的石碑。石碑的一面也刻着几个字:“此地为我永久存身之处。”
4 E/ `0 p9 c; K" F, ]  这一消息,又马上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他想:这座坟还没挪出陵区禁地,怎么会有这种事?!这莫非是让我们朱(猪)家成天泡在康(糠)里不成?也好,康(糠)就在我的嘴边,还不就事吃它个够!这是上天有意成全我们朱家天下呀!想到这里,他也不管禁令不禁令,立即传旨:康家坟不必挪出陵区禁地,就在那儿得了,这是上天的旨意,谁也不得违抗。
$ @, ^$ I9 |! @2 D. i) l  从此,康家坟就最后落在了那折铁链子的地方,它紧紧地挨着长陵,再也没有往陵区外边挪。2 T6 U' o7 e6 g7 r2 V9 h
  几年以后,在陵区附近的百姓和修建长陵的民工中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那块刻有此地为我永久存身之处”的石碑,是那些迁康家坟的民工们,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赶做出来后埋在地里的,折铁链子的事也是事先准备好了的。也有的人说,那块刻有“此处非我长住之地,只有姓朱的能挪我——往东往东再往东”的石碑,实际上是朱棣他们暗地里搞的鬼,事先派人埋在那儿的。总之,他们对于朱棣皇帝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对无偿圈陵后的一切规定恨之入骨。因为这么一来,就断了百姓们的一条生路。他们这才利用朱棣皇帝十分迷信这一点,想出了这条“以毒攻毒”的计策。他们说,非得在陵区内安一个普普通通的坟,破破他们皇家的什么风水不可,也好替广大百姓出口气。
; l0 u/ K7 G$ ^9 {: c! }1 Q9 W
. H1 M# o* T* ^【传说】黄泉寺
7 {1 Y4 H# U: }( J  在长陵以北二三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名叫黄泉寺。据说,在明代以前,这儿有座有名的寺庙叫黄泉寺。寺的下坎儿,住着一二十户穷苦人家。寺的周围古柏参天,庄重肃穆。寺庙里边,香烟缭绕,香客不断。这儿的泥土,石头,砂子,都显得特别黄,附近又有几处泉眼,“黄泉寺”因此得名。. [' l; T: H- m0 m( P
  关于“先有黄泉寺,后有十三陵”的故事传说,在这一带远近闻名。
) M2 `( v" |- `* v  当年,永乐皇帝朱棣选中了昌平黄土山(后由他改名为天寿山)这块地方作为修建他们朱家皇陵的地址以后,便首先为他自己修建长陵。但是,不可心的是,在长陵以北二三里地的地方,早就有一座寺庙叫做“黄泉寺”。迷信的朱棣觉得:自己费了那么大的劲儿,花了那么多年的功夫,好不容易才选得这么一块宝地,可是,在这山后还偏偏有一座什么“黄泉寺”,真背兴!寺庙倒没什么,“黄泉”二字实在是让人看了扎眼睛,让人听了刺耳朵。难道我们朱家子孙都得到黄泉路上去做阴间小鬼不成?不!这座寺庙矗在这儿太不吉利了!于是,他一道圣旨就把黄泉寺给拆得个精光。并且,把“黄泉寺村”改名为“黄金寺村”。另外,他又假模假式地找来一张纸条,在上面写着:“拆一寺,还三寺。本纸条最后飘落之地,即是修建三寺之地。”后来,据说北京城里的迎风寺,背风寺,朝阳寺三座寺庙,就是在这张纸条飘落的地方修建起来的。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 T/ D1 m1 b, L8 V
  单说朱棣皇帝拆了黄泉寺还不算,他又把军师姚广孝找来,说:“爱卿,这黄泉寺的‘黄’字,就让它留着吧,那还是皇家瑞气呢!黄泉寺的‘寺’呢,已经被我拆光了,对皇陵妨不着了;唯独黄泉寺的‘泉’,最为凶险,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a: ?7 v3 S( D& e( y9 F+ H) Q* X
  姚广孝领了旨,就急急忙忙来到黄泉寺村。他把村里的所有泉眼,用“移山挪海”之法,全部挪走了。据当时的老人们说,怪不得那天晚上,村里的百姓都十分清楚地听到有“滴答,滴答”往下流水的声音。第二天,大伙儿出门一看,村里所有的泉眼都干了。
, g8 t  I7 Z  ]% f; F  那么,黄泉寺村里的泉水都被挪到哪儿去了呢?挪到现在的昌平马池口乡百泉庄去了。这就是百泉庄村里东黄泉和西黄泉两个大泉眼的来历。6 Y' \) a& g( G7 u' ~1 g: a
  至于“黄金寺”的村名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叫开,那是因为村里的百姓世世代代一直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悲惨生活,他们连黄金的宝气都没沾着一点点。他们说,咱真是在黄泉路口、活地狱里捱日子。咱村名叫黄泉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个村名,咱不改!/ A- a9 G+ P. E: K1 r$ d
hqsti0.jpg
: r  r9 T8 f6 X( d% x  O0 O8 r1 l" H% I) P0 Y0 n" j* ]7 G8 _
【传说】长陵一花枪7 D3 R! A" e" h1 x! Y! @, U9 e/ W
  长陵,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陵墓,也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可是,据十三陵一带的群众说,长陵是一座空坟,里面葬的并不是明成祖朱棣,而是他生前用过的一支丈二花枪。, ^# d! l$ l5 W5 J7 V9 e
  这个故事,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5 w; f; q' J+ d/ {& @. ?
  据说,朱元璋把陈友谅的妻子瓮氏夺到手时,瓮氏已经身怀六甲(古代妇女怀孕,称做“身怀六甲”。)。待朱元璋称帝封瓮氏为娘娘后不久,她便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就是朱棣。可是,朱元璋一直认为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皇后马娘娘,已经生了三个男孩(有一种说法是马皇后无生育能力,几位皇子都是妃子所生。),朱棣就算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了(历史上朱棣父亲应该是朱元璋无疑,他的生母是谁,史学界尚有争议,至今无定论),可是,朱棣既然是后娘养的,这也就决定了他在宫中的不利处境和地位。
% S, e  C' _3 i8 A  ^3 J% A  有一天晚上,朱元璋忽然做了一个“乌龙盘玉柱”的梦。第二天一早,他就让军师刘伯温圆梦。刘伯温说:“这梦的意思是说,继承陛下帝业的真龙天子,上天已经明示了。”朱元璋问:“我的四个儿子中,谁能继承我的帝业呢?”刘伯温说:“陛下明天上朝时,可把四个儿子都叫去,中间有个穿着黑衣服,老是抱着明柱玩的孩子,就是未来的皇帝。第三天,朱元璋果真把四个儿子叫到大殿。马娘娘生的三个儿子,一向娇惯放纵,所以,穿著鲜艳,到处乱跑。唯独瓮娘娘生的儿子穿着一身黑衣服,因为平时老受欺侮,这时就胆胆怵怵地总是扶着殿内的明柱转磨磨。刘伯温当下就指着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说:“你看,这就应了陛下‘乌龙盘玉柱’的梦。他就是继承陛下帝业的人。”朱元璋往下一看,这孩子正是四子朱棣。早先,朱沅璋也曾耳闻并琢磨过,朱棣可能是陈友谅的后代。所以,平日里’一向和马娘娘一唱一和,对朱棣白眼相待。现在,当刘伯温说到将来接他皇位的将是朱棣时,既懊恼不安,又不愿意相信。刘伯温从朱元璋的脸色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又说:“陛下若是不信,臣还有一个办法可以一试:明天一早,四个孩子中谁第一个看见太阳,谁就是下一朝皇帝。”朱元璋似信非信地把这件事告诉了马娘娘和她的三个儿子,并商量好了对策。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和马娘娘的三个儿子就下齐面向东方,而总是把朱棣往后挤,让他背向东方,刘伯温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却装作不知道,只是和朱元璋闲聊。忽然,只听得朱棣高兴地拍着手叫道:“噢,太阳出来啰!”朱元璋他们不禁大惊失色,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朱棣那时正往西看,猛地看见西面的山头上冒了红,便脱口说出了这句话。1 E6 S# y+ F" y: m9 N+ p1 N
  从此,朱元璋和马娘娘对朱棣更加忌恨了。他们决定以封“燕王”为名,把朱棣发往北方。那时,北方边境经常受到外族的侵扰,在那儿,根本就没有一个比较固定的疆域。所以,“燕王”不过是个空名而已。马娘娘暗地里对朱元璋说:“听说那儿是个,泥锅做饭石头烧火,胳臂上跑马透亮心,脑袋上开花的恶地方,把朱棣发到那儿,他只有一死;那样,我们的儿子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做皇帝了。”朱元璋和马娘娘各自满心欢喜不提。' O. [% v. l2 P1 p
  这里所说的“泥锅”,是指古代用煤末加黄土用水掺和做成模子,然后锻烧而成的砂锅。“石头”,是指煤块,京西一带盛产煤。“胳臂上跑马”,是指古代官吏服装上的马蹄袖。“透亮心”,是指古代兵士号服(军服)上,前胸和后背正中的元白色补子。“脑袋上开花” ,是指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上往下坠的穗儿。马娘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为“泥锅”就是用烂黄泥做成的锅,等等。实际上,北方并不象马娘娘他们想象的那么荒凉、不开化。生活那么苦。那儿也不乏众多的精兵勇将和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能够协同治国。
" m# R; Z* f& z$ a5 z  单说朱元璋将朱棣封为“燕王”后,便点给他一千名老弱残兵,令他立即启程北上御敌,因为北方部族昨天又向朝廷递来了战表。刘伯温对朱棣的遭遇,早就心里有数。他决定在暗地里助朱棣一臂之力。于是,在朱棣临行前,便送给他一支箭;朱棣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刘伯温对他说:“它日后自有用处,你且把它带上就是。# ?, T! i! K, R, k  E, j4 t
  当时,现今的十三陵一带是一片大海,名叫北海乌龙江。据说,朱棣原是乌龙转世,所以,乌龙来到乌龙江,正是他施展身子的好机会。这是朱元璋和马娘娘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等到朱棣转辗来到北方幽燕之地,一路上归附他的人已经成了一支精良,强壮的队伍。那时,北方的游牧部落正占着这儿的大片土地,朱棣就对他们的一个头领说:“咱们交战,我连个地盘都没有呢!”那头领说:“给你多大的地盘呢?朱棣说:“一箭之地足矣!”“一言为定?”“一言为定!”" _- E1 |9 B9 x) G& I
  说着,朱棣拉起满弓,  “嗖”的一声,把刘伯温送给他的那支箭射了出去。说也奇怪,一箭射出去,连个箭影儿也没了。那头领见了,大吃一惊,认定这个人是神人,这支箭也是神箭。他们再也无心交战,当即退兵走了。从此,朱棣在北力幽燕一带做起了名副其实的燕王。
* h5 i3 l) z$ J' x+ \5 J  燕王朱棣雄心勃勃,决心做一番事业。他发动了“靖难之役”,然后,果然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永乐帝。由于他长期镇守北方,和北方同生死,共患难,深有感情。他为了巩固帝业,并且开创一个新的天下,终于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同时,又选定在昌平黄土山一带建造帝陵。永乐末年,北方边境又受到外来的入侵,成祖皇帝再次御驾亲征。说来也巧,前来和他交战的正是当年那个头领。他见了朱棣,吓得掉头就走。成祖哪里肯放?所以,敌兵且战且退,成祖则且战且追。追着追着,前面忽然出现了一座大山,山坡上有一个石洞。敌兵在慌乱中,一下逃进了洞里。成祖的部下,一个个奋勇当先,追进洞里。可是,人是一个个下去了,却没有一个上来的。成祖见了,怒从心头起,亲自进洞追赶杀敌。不料,他刚进去,那个石洞就合上了。部下见了,急忙前去救驾。但是,已经晚了,兵士们只抢回成祖皇帝使的一支丈二花枪。成祖就这样“晏驾”了。接着,就该给他办丧事入葬。可是,人都没了,还葬什么呢?朝廷大臣等几经商议,决定把成祖皇帝的一支花枪葬在长陵,以作了结。$ M- o2 G1 L* a6 u  R7 N: \
    从此,“长陵一花枪”的故事就在民间传开了(历史上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后葬于长陵。)。
; V- \& S5 q0 f9 p/ G  r. m longhuz2.jpg
$ b) g0 T, ^* 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5: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1:06 编辑 8 I$ s; I/ T/ J
3 h3 N" v6 y; t. F1 p+ v
明仁宗献陵. N( q* v7 T2 q7 h3 Z
  献陵为明十三陵之一,在长陵西一里的黄山寺下。里面埋葬着朱棣长子朱高炽(1378-1425)。其在位年号洪熙,死后庙号仁宗。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即位,次年五月亡,寿四十八岁。七月建献陵,九月葬仁宗。皇后张氏,正统七年十月崩,合葬于献陵内。+ a, e# ^. J9 X; s8 e& z
xianl690.jpg
; ?# [& [. \5 g# f mslin1ml.jpg
% R, A! P; @4 y/ ^  X3 o  洪熙帝是个比较开明、能文善武而又放荡不羁的皇帝。他曾对辅佐他的大臣杨溥(1372-1446)说:“我叫你辅佐我,不只是为了你的学识,主要是为了多知道些民情和治理国家的方法。”
; m6 x8 w( `+ m( n5 N mhxdzgc1.jpg
- n1 ^" q. J, e6 g3 O ypdd83.jpg % R! o4 ^3 t* c9 d* w+ N8 Q% H
  洪熙元年四月的一天,洪熙帝要外出,走到宫中西角门时,听人来报说,山东、淮徐地区老百姓缺吃的,可是地方官吏却逼交夏税。听到这事,洪熙帝命令大学土杨土奇就在西角门写诏书,免去山东、淮徐地区的夏税和一半秋税。杨士奇说:“这是你对百姓的恩德,但也应告诉户、工二部一下。”洪熙帝说:“救民之穷,如同救火,不能迟疑。”立命太监拿笔墨来,让杨土奇在门楼里代写诏书,洪熙帝亲自加盖玉玺。; q7 D/ u7 F: E8 M* [
  洪熙帝掌政时,比较注重节省,采取了罢采办、减织造、停宝船等一系列减少开支的措施。他死前留下遗诏说:“我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不忍烦劳他们,我的陵寝修建要从俭。”献陵建筑得确实俭朴,地而建筑无重门,第一道门就是祾恩门,东西开仅三间。门小左右“神厨”、“神库”各五间,神道两侧也有“神帛炉”各一座。迎面是五开间的祾恩殿。祾恩门至祾恩殿有——周垣,垣后有门,门后是一座小山,形如几案,名曰玉案山。山后有单孔石桥三道,过了桥是内红门,门三洞,内有龙凤门、石五供和明楼;明楼由左上,道窄且陡。楼上有一碑,上刻“大明仁宗昭皇帝之陵”,楼后有宝城,中央为墓冢宝顶,下面是地宫。献陵现仅存残破的明楼,宝城,后半部的三座门和围墙。
5 s5 q8 Y2 t( W  此陵与长陵相比,在规模上要小得多,修建时间也短,仅用了三个月就建成了。但是,为修此陵,也着实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据记载,洪熙元年六月,曾调南京、江北府卫十一万八千军匠赴天寿山修陵,并命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管建陵之事。
4 n! _8 R* D1 ^" D+ l  有的游人问,为什么此陵中间要保留一座小山呢?这可能同皇帝建陵讲究“龙脉”有关。经风水先生选择吉壤后,皇帝视察点穴建陵,一旦决定在哪里建陵,就不许再动那里一铲土了,否则就会说伤了龙脉。而工程用的土,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但当地却有另一种说法,传说朱高炽当太子的时候,曾误入他姑母室内,二人发生了不清白的事情,因此将他的陵建在一座小山后面,是为了遮羞。所以,玉案山又有遮羞山之称。这虽属传说,但洪熙帝生活放荡,却实有其事。
# s6 o9 f2 o1 c6 x  据史料记载,翰林院侍读李时勉曾上疏洪熙帝,劝他在为其父居丧期间不可接近嫔妃。这一下可把朱高炽气坏了,立即命人将李时勉(1374-1450)叫来斥问。李时勉据理力争,朱高炽暴眺如雷,命武士用金瓜(古代卫士的兵仗)责打他,当即打断三根肋骨,关进大狱。幸亏李时勉有个好友在锦衣卫为官,及时给他请医生治伤,才算保住命。不久,年仅四十八岁的朱高炽因贪色过度一命呜呼。这一来,李时勉就落了个气死皇帝的弥天大罪。
6 w. H# z/ s( ^0 W: x% c5 |/ Q" p$ h lshm44e1.jpg
# s9 g7 g$ |6 P4 P4 w  仁宗长子宣德帝朱瞻基即位后,听说此事,立即命人将李时勉带上殿来,要亲自审问并杀死他。一会儿,又派一个人出去,叫把李时勉拉到西市杀了算了,不必上殿。谁知两个传旨人走差了路,第一个人将李时勉带上殿来。朱瞻基一见就大骂:“你这小小臣子,胆敢触犯先帝,你那疏中都说了什么?”李时勉回答道:“我说居丧期间不可亲近嫔妃,皇太子不能远离皇帝身边。”听了这话,皇帝气消了些。李时勉又往下说了六件事,然后说:“下面的事,我因为害怕记不住了。”此时宣德帝明白了,以下的事是难于出口的,于是问他:“你奏章草稿还在吗?”李时勉说:“已经烧了。”宣德帝知道李时勉说得都对,因此称赞他忠心为国,当场释放,宫复原职。从李时勉冤狱的散事,可见洪熙,宣德政事之一斑。) L4 }3 a; `# h; ~
9 j8 ^& v. O) t2 v
【传说】遮羞山3 r" n  }! \# K1 u
  在长陵西侧约一里地的地方,有一座献陵。要说这个陵,还真个别:在前殿和明楼之间,当当正正一座小山,象一张横放的几案,把献陵生隔开成两截儿。皇家把这座小土山叫做“御案山”,可是,当地群众却一直称它为“遮羞山”,并且说,献陵也是一座空坟,里面葬的并不是仁宗皇帝朱高炽,棺材里只装着他穿的一只靴子。
8 b3 V2 ^. I) Q1 ?9 _5 x- r& P  这是怎么回事呢?$ L" z4 I, e- U1 W+ h* p
  据说,那还是朱高炽当太子的时候,他每日里在皇宫东游西逛。当时,宫里有这么一个规矩:哪个宫女或妃子的住房门口挂红灯,太子就可以进去睡觉:要是门上挂了盏绿灯,那就表明屋子里住的是长辈,太子当然就不得随便入内。( }! e+ x6 F9 W" W9 d
  有一天晚上,太子游宫时,看见一所住房的门口挂了一盏红灯。他走到这儿便停住了脚,并喝退侍从,叫他们回去休息,然后,他便自己一人径直进屋去了。待他宽衣上*床一看,他的姨娘正好躺在床上……
) H6 L1 d1 g/ M( C$ \/ p' C. Q  这件事很快就在皇宫里传了个遍。有的说是太子对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姨娘早就有意,那天,是他事先把他姨娘房门上的绿灯摘下来换成了红灯;有的说是姨娘早对仁宗太子有情,那天是她自己把门口的绿灯换成了红灯;……不管怎么说,太子晚上游宫游到他姨娘的房里去了,这是真的,大伙儿都这么说。不过,大家只是在暗地里议论,并没有人敢把这件事公开挑明。
8 T7 t# N" q* J) W4 G) |  几年以后,太子坐上金銮宝殿,当了皇帝,年号洪熙。一天,洪熙皇帝上朝,有个大臣无意中说起了他当太子时的这段往事。洪熙皇帝急赤白脸地分辩道:“绝无此事。”那大臣见皇上答言,便又大着胆子说笑道:“要是有这事怎么办?”洪熙皇帝指天划地的发誓说:“我要是和我姨娘有那个事,就让龙把我给吞了。”过去有句老话,叫做“金口难开”。意思是说,皇上说话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要说就一说—个准。现在,洪熙皇帝的话音刚落,金銮宝殿后面的屏风上,有一条木雕的龙果真飞了下来,一口就把朱高炽给吞了。朝里的文武百官见了,一个个脸变色,眼发直。还是其中一个大臣高喊“快救驾”时,他们才蜂拥上前。可是,紧抢慢抢,只抢回朱高炽的一只朝靴,人却被龙叼走吞吃了。1 ]* ~& E6 j! ~7 o2 s
  洪熙皇帝就这样“驾崩”了,人们开始料理他的后事。可是,尸首都没有了,怎么个葬法呢?朝廷里上上下下商量了半天,才定了个主意:在陵墓里葬他一只靴子算了。
7 E* m0 B/ \2 N1 ~( c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就在葬靴子的墓地前面,正好有一座小土山,把这座陵墓隔成两半,使得石碑,殿堂等和明楼、宝顶互不能见。这么一来,当地群众就琢磨开了;噢,怪不得皇家特地选中了这么一块地方,原来是想让这座小山把仁宗皇帝和他姨娘的乱|伦丑行遮掩住。这么着,我们就把这座小土山叫做“遮羞山”吧。这座陵呢,也就被叫做“”靴陵”了。后来,朝廷觉得“靴陵”的名字容易勾起仁宗皇帝的丑事,就把“靴陵”改为现在的“献陵”了。( H8 ]" h. t9 Z; u& o. W
  传说归传说,历史上明仁宗朱高炽确实葬于献陵,“被木龙吞吃”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1 n# p+ M3 ?- V2 w"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5: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0:40 编辑 9 B8 y$ g) e' N) @7 H  G: V- [

; c7 D- E5 ^0 ~8 j& m: R: s+ V明宣宗景陵0 x4 j0 J5 `* f) K2 o- R
  景陵在长陵东二里黑山之下,埋葬着仁宗长子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庙号宣宗,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崩,二月葬景陵。天顺六年九月,皇后孙氏崩,合葬景陵内。
' x/ V# x9 f2 I. v9 J1 d. X& J jl0513.jpg
. }; Y) E$ @. g( Z jls0a3.jpg
3 w  I! L! K7 g( P bj13l131.jpg ! M5 t- `" N9 J/ a
mslin2ml.jpg ( P; @0 c  T0 \9 C3 c  Y
zzj0p0.jpg ( @) y/ q5 a1 ~
  明王朝自太祖至成祖,经过五十余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洪熙、宣德,已是鼎盛时期。朱瞻基曾随祖父朱棣南北征战,并镇守过南京,因此,他对社会状况还算了解,也比较明智。他即使后,立即下诏减去苏杭织造之半,罢烧瓷器,并赈济灾民。这些措施于国于民都是有益的。
1 m1 z: A% U/ N* V' f# S# l" o# a  宣德帝遵遗诏,亲自制定建献陵规划,从简办丧事。当时朝内大臣劝他说:“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劳力、物资又有什么值得爱惜的呢?”宣德帝说:“古代开明的君主都讲节俭,孝子看重的是亲人的遗体能否保存长久,而不在于厚葬,秦汉两朝厚葬的害处已是教训,何况先皇还遗诏命节葬呢?!”大臣们一听,连忙称赞皇帝高见。& [3 f& m5 w6 C4 o
  朱瞻基遵遗诏从简修了献陵,他自己的陵墓就更不好超过献陵了。据《帝陵图说》记载:“天寿诸陵,献陵陵之最朴者,景陵陵之最小者,天寿佳域自长陵为天造地设(规模最大)外,惟献、景二陵差。”
, X/ S# T' u* j* A" S' Z  修建景陵,由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诸衙门、锦衣卫发军工、匠人十万建景陵。地面建筑形制基本与献陵同,所不同的是祾恩殿为重檐,另外后面的宝城是长圆形。现仅存残破的围墙、明楼及宝城。
  k4 O! J' w' X) W! m  朱瞻基生前在生活上也是比较放荡的,他在宫中宠爱贵妃孙氏(?-1462)。以往,宫中册封皇后,为金宝金册,宫妃以下有册无宝(印玺)。可是,孙氏受封,不但有册,宣德帝还请太后制金宝赐之。贵妃有宝自此始。宣宗皇后胡氏(1402-1443),守本分无过错。宣德帝借口她无子,命她上表辞位,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宣德帝封孙氏为后,孙氏亦无子,朱瞻基之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为宫女所生,孙氏偷偷抱过来做为己子。
0 M# H* V' O+ ^* _) Q3 j, Y! k shh19629.jpg
) q6 H  g3 B% N2 R  N0 |2 Q3 x5 H hhh4ce.jpg
/ ?3 O) i9 E. \  宣宗葬时,曾用嫔妃十人殉葬。人殉本是奴隶社会惨无人道的制度,自秦汉以来,多用泥俑代替,但人殉之事几乎历朝都有。到了明代,自太祖始,每个皇帝都用人殉葬。明代将殉葬人的家属称为“朝天女户”,给予一定的优待,陪葬人大部分被晋封为嫔,妃。—实际人殉是十分残酷,惨不忍睹的。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到殉葬的那一天,富内摆设宴席,请殉葬人赴宴,当然谁也吃不下去。宴罢让殉葬人集中在殿堂内,此时哭声震天,闻者无不落泪。殉葬人都站在小木床上,将头套在绳套上,随后去掉小木床,殉葬人就吊死了。
+ p+ w5 h5 Y" ~5 \+ B    明太祖朱元璋用嫔妃四十六人殉葬;成祖朱棣用十六妃殉葬。在明十三陵的长陵左右修了东、西井,专门用来埋葬殉葬人,因为在封建社会,嫔妃是不能与皇帝同穴的。所谓井,是指没有隧道的坟墓,挖个竖井埋下去。东井在长陵东南二里,西井在西南四里。仁宗以五人殉葬,宣宗用十人殉葬,也都埋在东、西二井中。在宣宗殉葬嫔、妃中有一名嫔女,叫郭爱(1415-1435),字善理,凤阳人,识文断字。她入宫还不到一个月,就被圈在殉葬的名单里。她自知死期将至,就写了一首绝命词,“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这首辞字字血声声泪,控诉了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郭爱是明代才女。生于大明永乐13年 (1415),卒于明宣德10年 (1435),享年21岁。字善理,安徽凤阳县人。今人皆认为郭爱14岁殉葬于明宣宗朱瞻基,实乃误传。她所作的绝命词原题为《病革自哀》,而非《绝命词》。故郭爱并非被迫殉葬的妃嫔,而是入宫后不幸早卒。另明清两代文献亦有相关记载。由于《明史》中郭爱的传记和殉葬妃嫔的名单相隔很近,今人常常误认为郭爱是因殉葬而死。7 o4 {& h5 G, _; z* _
ga32bf.jpg 4 {& Z; r7 U5 y7 i3 J2 Q7 ^. i

: |+ Y# O2 K& L【传说】汉久春
: T: ~' z/ X) y  {* p- b1 ~$ Y  你如果到十三陵游览,想打听一下景陵在什么地方,那么,这一带的群众就会告诉你,长陵以东二里囤山脚下的那个陵就是。可是,据所有文字资料记载,景陵应该是在黑山脚下。到底哪一个说法对呢?只要把流传在这一带的关于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故事一说,大伙儿就会明白了。: \* ~" w' l) n: U
  朱瞻基坐上金銮宝殿没几天,就到江南一带微服私访,一天,他和贴身太监来到一个村子里,忽然遇到一个绝色美女,年纪也就二十上下岁.宣宗皇帝见了,禁不住两眼发直,愣愣地死死盯着那年轻女子.他想,我走南跑北,天下美女也见过几个,可从来也没见过长得这么漂亮的。一时,不觉神驰心摇,忍不住上前对她动起手脚来。那女子见这人如此无礼,就一边怒骂,一边急忙转身回家去了。宣德帝哪能就此罢休?他让太监继续打听这个女子。结果,太监告诉他,这个女人过门之前,男人就死了。可是,按规矩,她还是来到了婆家。眼下,就这么侍候着公婆俩。
: p, M4 f, P+ a& r# B  朱瞻基一听,心里顿时凉了:古往今来,一妇不随二主,我怎么找到寡妇头上了呢?晦气,晦气。他再也顾不得打听这女子姓甚名谁,掉头便走。* M( l8 F9 B( O+ M+ `) @
  等他回到京城,见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竟没有一个顺眼的,她们谁也比不上江南那个年轻寡妇。人们都说西施美,美就美在每当她心口痛时自己摩挲胸脯子时的那副容貌。可是,朱瞻基觉得,江南那女子,生气的时候涨红了脸骂人的那副容貌,比西施摩挲胸脯子时还要美上十倍。想到这儿,宣德帝心痒难熬,再也顾不得什么寡妇不寡妇,他立即传旨:马上派人到江南把那女子召进宫来!皇上圣旨,谁敢不从?可是,过了儿天,臣子回禀;那女子姓汉名久春,光这名儿就凶得厉害,要是把汉久春(旱九春),带到宫里,朝廷还好得了吗?所以,不敢把她带进宫来.宣宗听罢,暗暗叫苦。他想,你叫什么不好,非得叫什么“旱九春”?不过,那女人也太漂亮迷人了……不行,我非把她弄到手不可。可是,怎么办呢?宣宗真是急不可奈。俗话说,情急生智。正在宣宗心急火燎的时侯,他转念一想,让这个女的改个名儿不就得了?想到这儿,他一下又来了精气神儿,马上传旨:将汉久春改名为汉囤儿后,赶快把她召进宫来。谁料想,过了几天那臣子又回禀道:“开始,那妇人至死不从。经臣好言相劝,她又提出三个进宫的条件……”“哪三个条件?快说。”“她说,汉久春就是汉久春,三个字一个不能改。另外,家乡近年正闹水灾,那儿应该免税三年。再说,如今朝廷往下派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简直没了活路,所以,都得给废了。空口无凭,皇上应立字为据。依了这三个条件,马上进宫。”宣宗想这女子心切,不禁脱口说道:“依朕看,这汉久春的名字还不错。本来么,咱汉族天下春长在么,她的名儿不用改了。另外两个条件,也依了她吧。”就这样,汉久春终于被朱瞻基弄进了宫里,当了他的妃子。可是,就在那天夜里,汉久春还没容宣宗近她的身,就趁宣德帝不注意,一头撞死在墙上了。
( T- s( \/ I/ ^  不料,汉久春这么一死,竟把东海龙王给激怒了,它为了对朱瞻基的荒淫无道进行惩罚,在他当皇帝的九年多时间里,一滴雨也没给他下,所以,天下连着旱了九年。不过,东海龙王又和土地爷商量说,汉久春是为了天下的受苦百姓死的,我们也不要负了她的一片真心,让百姓继续受苦呀!这么着,看在汉久春的面上,土地爷就帮一把忙吧。结果,宣德帝在位的九年中虽然滴雨未下,连着九年大旱,可是,地面上却是“井水洇四十,河水洇三十,露水搭三分’,天下的庄稼地墒情极好,竟是连着九年好收成。
( ]1 V, @& h1 v& B  直到朱瞻基临死以前,他对天下旱九年,收九年的怪事,也闹不清究竟。但是,却还想着那个江南女子,于是就把景陵北面的黑山改名为囤山了。
2 K% I. l# g: V' i  从此,囤山的名儿和关于它的故事,就被当地群众代代相传到今天。/ n  l0 D& p- K# ?/ _/ Y0 \8 N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5: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0:40 编辑
8 w; l" W0 W% G( u
' f$ Y+ S  {1 l$ z明英宗裕陵& Y3 {4 e/ S9 J& f+ `$ d
  裕陵在长陵西北四里的石门山下,埋葬着宣宗长子朱祁镇(1427-1464)。朱祁镇年号正统(后改天顺),庙号英宗,九岁即位,天顺八年正月十七日崩,活了三十八岁,成化元年五月葬。元配皇后钱氏(?-1468),成化四年六月崩,合葬裕陵内。皇后周氏(宪宗生母,1430-1504),弘治十七年三月崩,合葬裕陵内。此陵葬的是一帝二后。
* j. v4 v3 q" V" y yul690.jpg   G* l! u. ?9 a) s" M- y
mslin5ml.jpg
7 c  C- \3 i+ j/ m& l myz00352.jpg
' `& N  `) T3 B, E! i qhh84bfb.jpg ! U# ]2 b4 d% M( g: E% H6 k
zhhf9953.jpg $ l( i- w, ]. }8 J" _& g' z5 @
  明王朝自朱祁镇始,皇帝多是在深宫里长大,不知创业艰难,成人以后很少迈出宫门,因此对社会情况都不甚了解,对于国事多是偏听偏信。而那些与皇帝形影不禽的人,都是服侍他们长大的宦官,因此宦官掌握着很大的权柄。朱祁镇九岁即位,世事不知,因为是宦官王振(?-1449)服侍他长大的,所以他对王振言听计从。这样,王振权势很大,在朝中专横跋扈,连内阁大臣也怕他三分。+ u. j- G+ l( E
wz91ca.jpg 7 o) \5 `9 |/ a! G- M
panzhong1.jpg
/ G6 [# Z/ V! @' A5 h. f3 y0 d1 ^ panzhong2.jpg
& |) y" `, m8 ~8 @3 ~  北京得知皇帝朱祁镇被俘的消息,大为震惊。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朱祁镇弟,1428-1457)急忙向群臣请教抗敌保邦之策。朝中大臣分为两振,一派以侍讲(为皇帝讲文史知识的官吏)徐理(后改名徐有贞,1407-1472)为首,主张迁都南方,他说:“星象有变,当南迁。”另一派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坚决主战,保卫北京,他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北宋南迁,失去半壁江山,随后而亡)!”双方经过激烈辩论,于谦等人的正确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当年九月,郕王即皇帝位,年号景泰。景泰帝封于谦为兵部尚书,统辖全军,担负起保卫北京的重任。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城内老弱士兵不足十万,要抵抗气势汹汹的瓦刺军是有很大困难的。但于谦临危不惧,他一面加修城防工事,一边派人去各地调援军。
' F6 N/ i# Z9 q, W4 M2 N xyzgp0.jpg 0 p6 P" d3 ^4 e% A4 b
yqtim2.jpg
9 j) @$ t" x1 H1 @: `# S& g zqy190.jpg + V6 Y# ?, O1 l
  正统十四年十月,瓦刺军押着朱祁镇兵临北京城下。于谦毫不示弱,将城内守军连同刚刚调来的援军计二十二万人,分派到九个城门,严阵以待。于谦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军威大振,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终于打退了瓦剌军。这次军民联合保卫北京的胜利,在史书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e: z  p: z4 h/ d8 ]  瓦刺军首领也先大败而归,又听说明朝已立新君,再扣押朱祁镇出没什么作用了,便于次年将他放回。朱祁镇回宫后,景泰帝尊他为太上皇,叫他居住在南宫。朱祁镇不甘心失去皇帝的宝座,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时时准备复辟。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七日凌晨,朱祁镇在宦官曹吉祥(?-1461)、官僚徐有贞、将领石亨(?-1460)等人的支持下,拥兵千人,夺宫门,人大内,登奉天殿,擂鼓鸣钟,宣布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7 {+ \: b# [6 n, `2 J, J' X1 h cjx042df.jpg
3 Q% G# y* A# k$ B0 c' w8 N4 N shiheng1.jpg
7 f  l# g+ G  v- p: t6 z7 P  朱祁镇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为了报复,他将于谦等正直的大臣以须有的罪名杀害了。不久,他又派宦官蒋安趁景泰病危将其勒死。随后,废去景泰帝的皇帝身分,以亲王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7 b' b$ d2 o3 @9 p: F  景泰在位时,因皇后汪氏先崩,所以在长陵的西边修建了一座陵墓。此陵尚未建完,景泰即被害,因此陵就空了下来,以后被泰昌皇帝所用,详情后叙。1 g5 U  f: b2 H7 x
  朱祁镇九岁称帝,三十八岁死,生前没有做过什么对国家对人民有益之事,但临咽气时却遗诏免殉葬。他说:“自古人有生必有死,我的病很重,倘若死了,太子要选吉日即位,过百日成婚,皇后钱氏的名位早就定了,要尽心孝养;各千也都有了好的封地。殉葬不是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了。”从此,明代人殉主事才被制上住。这一决定堪称英明,明英宗的庙号,可能由此而来。
# ]( d! {$ @8 ^  裕陵地面建筑基本上与景陵相同,只是祾恩殿没有后门。前三陵内都是一帝一后,自裕陵开始为一帝二后。! |7 D! s- y4 S5 A+ J, u: ]" x4 r  y

! @, |: {4 F$ ]7 O6 z1 J# X- N! h景泰陵% Z1 [0 \, e6 `# N, w. c
  明朝自朱棣迁都北京至崇祯帝吊死煤山,共经历十四个皇帝,除昌平著名的十三陵外。另一陵就是在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P4 v( u: o1 v. ~9 E
  景泰陵是代宗朱祁钰的陵墓,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刺贵族大举进犯,英宗仓促应战。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在京师的于谦等人立即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号“景泰”,并积极组织北京保卫战,抗阻瓦刺的入侵,挽救了明朝。次年英宗被释回京,过了几年,他乘景泰帝病危,发动政*变,夺宫门,登奉天殿复位,宣布废景泰帝,史称“夺门之变”。景泰帝死后被以“王礼”葬于西郊金山。后来宪宗朱见深即位,复景泰帝号并将墓扩建为皇陵,陵前有黄瓦歇山顶碑亭,亭内有乾隆御制诗碑,亭后有黄瓦硬山顶祾恩殿三间,其后为宝城。现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碑亭了。6 s- U; A8 C( E; j
jtim2.jpg 9 T6 Q$ f0 u- }9 x5 L) p
【传说】“天顺”年号的来历1 d4 {0 k. s  }- j% R' j. Z7 y
  在长陵西北约四里的石门山下,埋葬着明朝的第六个皇帝——英宗朱祁镇,这就是裕陵,英宗这个皇帝当的很特别,是分两截儿当的。前半截儿朝代的年号叫做“正统”,后半截儿朝代的年号叫做“天顺”。为什么叫“正统”,历史上没有记载,所以,无从查考;至于“天顺”么,当地群众却在口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g  I! F8 U1 E2 D+ J9 U
  据说,朱祁镇在御驾亲征进犯中原的蒙古瓦刺军,来来回回地走到土木堡(今河北省官厅水库附近)时,被敌军俘虏了。在他当俘虏的日子里,瓦刺军的头头乜先让他干这干那,终年不得安生。最后,乜先让他放马。英宗哪儿干过这个差使?可是,既然当了人家的俘虏,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他只得忍着,象被霜打过的黄瓜秧似的,蔫头搭脑地放马去了。因为他从来没放过马,结果,马就四处乱跑,他也就瞎吆喝。说也奇怪,只要朱祁镇一声吆喝,马就会立刻倒在地上死去。几天下来,他放的马就死了一大半。在一边监视的兵士见了,便如实向乜先禀报。乜先便把朱祁镇叫来,由他亲自过审。在审问中,乜先一口咬定他是诚心使坏。朱祁镇却始终不认账,说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审来审去,也没个结果。乜先总觉得朱祁镇不是一般的人,就一心想把他弄死。于是,他把手下人叫来,让他们用绳子结结实实地把朱祁镇给捆上,然后,就把他扔在晒石台上,打算把他晒死。你甭说,这一晒,也真够朱祁镇受的。只见他热得来来回回地在晒石台上打滚。他越折腾,汗出的越多,而水却一口也没得喝。眼看就要没命了,朱祁镇合上眼睛有气无力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是在北京城里,哪儿会这样!天啊,我要是还能有天子之命,就让北京和通州的松树荫凉照我一时三刻。”你说怪不怪?朱祁镇的话刚说完,晴朗朗的天上忽然飘来几朵黑云,正好挡住了阳光,不让它照在朱祁镇的身上。朱祁镇到了没有被晒死,乜先他们更加吃惊。也该着朱祁镇灾消难满,乜先拿他没有办法,只得派人将他放回了北京城。
" _" C4 \. v" ]& \  朱祁镇被俘,一去就是八年。等朱祁镇回到北京,他的弟弟朱祁钰正替他当皇帝呢。当初,他的弟弟是这么想的:一个国家没有皇帝怎么能行?所以,他在大臣们的一再劝说下,勉强当了皇帝。现在,朱祁镇回来了,弟弟当然十分高兴,他说:“哥哥,你可回来啦,这个天下还是你坐吧。”朱祁镇说:“不,还是你坐吧。”就这么来回一让,事情反倒不好弄了。最后,朱祁镇说:“这样吧,天到午时我就坐皇位。”说来也巧,在他说这句话以前,天上正好有一块云彩挡住了太阳。所以,天空一下子变得阴沉沉的,午时好象已经过去了。朱祁镇说这句话,是诚心让他的弟弟当皇帝。可是,他的话刚说完,天上的云彩就过去了,太阳一出来,正好是午时。他的弟弟说:“哥哥,这下没得说了吧。你就坐吧。”朱祁镇只得又坐了皇位。可是,年号怎么算呢?朱祁镇说:“连老天爷都这么顺着我,顺顺当当地要我当皇上。这样吧,我这后半截皇帝的年号就叫做‘天顺’吧。”从此,只要有机会,朱祁镇就到处对人说他这段所谓“天顺”的故事。后来,也真有人跟着学舌,使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5 a; @7 n% Z$ m" L; f' d  当然,历史上的景泰帝朱祁钰并没有痛快地让出皇位,而是把太上皇朱祁镇软禁了。直到几年后朱祁钰病重,朱祁镇才复位。
+ U# l3 H6 Q+ R. _6 {: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5: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20 13:45 编辑 + Q/ o" `- t/ w

+ s) d. z' S: ?; t3 K明宪宗茂陵
- ^" J. e1 W: f3 Q& r6 a  茂陵在长陵西北约六里的宝山下,埋葬着英宗长子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庙号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崩,十月葬,活了四十一岁。皇后王氏(?-1518),正德十三年二月崩,合葬茂陵内。皇后纪氏(弘治帝生母,1451-1475),成化十一年亡,先葬金山,孝宗即位后迁葬茂陵。贵妃邵氏(嘉靖帝祖母,?-1522),嘉靖元年十一月亡,十五年迁入茂陵。1 v: [8 H& C8 O4 e4 ~  D3 p
maols690.jpg
; j# q+ h$ N1 _: d* G+ ?1 ?, |7 m$ I mslin0ml.jpg
$ e1 ]" ^  m) j) N& A" _+ a zjs0bd69.jpg
& U4 }6 p2 ?3 H4 C+ r whh09288.jpg 0 B& T, v9 e# A0 C8 k: {2 p3 n  p2 q3 A
jsh690.jpg
1 o5 ?9 S- I' o* B" G; ?3 D- d sgf690.jpg
4 k7 |6 ]8 t4 \4 L5 z! Y  明王朝自朱祁镇始,政治趋于腐败。残酷的剥削,连年的灾荒,造成大批流民四处逃奔,农民反抗斗争的声势越来越大。成化六年,在湖北郧阳县爆发了由李源、小王洪、王彪等人领导的流民起义,前往依附之人达百万。明朝派二十五万大车前去镇压,李源等靠山据守。不幸山洪爆发,起义惨遭失败。明朝政府仍不放过流民,采取赶尽杀绝的残忍手段,使流民尸横遍野。这件事表明,明朝自朱元璋以来的裕民政策到此结束,从成化年间起开始靠武装镇压来维持其统治了。1 W3 L& T8 U% v' n1 B* ^
  成化帝朱见深是个荒淫奢侈的皇帝,为了满足自己挥霍无度的腐朽生活,强迫湖广各县人民去开金矿,每年要用五十五万民夫,死伤无数;才得金五十三两。# i1 M3 R4 _! B2 F8 [- c& Y
  朱见深宠爱比他大十九岁的万贵妃万贞儿(1430-1487),对她言听计从,使她在宫中为所欲为,这在明史上也是一件十分费解的事情。一般嫔妃死了,多葬在京西的金山,而对万氏,朱见深却破格伪特,在十三陵范围内的苏山下,为她修了一座墓,当地人称之为万娘坟。
- l" v! y/ M( \9 c wgfs01.jpg
5 y) l4 Z2 U" C% U/ d wnlf8468.jpg 0 R( S3 `# k6 c- s4 v, q
  朱见深对万贵妃如此厚待,却不想承认“名位素定”的钱太后。成化四年六月,英宗元配钱氏崩,朱见深不想把她与英宗合葬,成化帝非钱氏所生,他想等自己的母亲周太后死了,再与他老子合葬。为此事在宫中引起争论。在商量埋葬时,大学士彭时(1416-1475)说:“玄宫(地下宫殿)应做三个位置,这是为了以后的两全其美。”成化帝说,“你说的有道理,但祖宗定的制度是双穴,不能轻易改变!”宦官夏时马上顺着皇帝的心思说,“慈懿(钱氏谥号)无子又多病,怎能人山陵?”双方争执不休。朱见深打算不听别人意见,擅自决定将钱氏葬到别处。百官听到消息后,跪在文华殿大哭,驱之不起。最后,朱见深实在没了办法,才答应将钱太后葬在裕陵内。在埋葬时,成化帝又让将钱氏配殿通往英宗正殿的甬道堵死,而备葬周太后的右配殿则有甬道通正殿。. i8 O; f3 p; W. |1 q( ]
psf269.jpg ) D3 j" I1 S1 W2 [" ^, o" `
  修建茂陵时,每日用工三、四万人,历时八个月建成。茂陵与裕陵形制基本相同,只是规模稍大些。茂陵内为一帝三后,这又开了祔葬的先例。
" g8 R0 [  L1 \4 q
3 x8 p: }' V! w2 i! X' V1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5: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0:41 编辑
8 S3 k( z  L5 U5 }) R; m% K1 v
" l' y9 w% x$ L+ y  E* M6 N明孝宗泰陵
# N9 ]; i2 K$ X; P  泰陵在长陵西北约七里的笔架山下,埋葬的是朱见深第三子(长、次子早亡)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庙号孝宗,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崩,活了三十六岁。六月开始建泰陵,十月葬。皇后张氏(1471-1541),嘉靖二十一年八月亡,合葬泰陵内。, v2 k1 A- R# m5 q7 {& d/ ?* V. f# J: V' R
tai691.jpg
8 M/ o, Q2 f5 Z3 I7 p1 P% t mslin4ml.jpg 2 s6 r3 [% @# R0 N9 o
m13ldy13.jpg $ C: @) ^2 V* ~% T8 E1 a
tai690.jpg
- W9 L1 @+ P7 t& C; N6 \ zyta5f01.jpg
5 E0 \+ I3 b# v8 s* g- ` zhh42sa0.jpg 2 T6 U% `& E* ?% j- O* x8 y0 x3 C
  弘治帝朱祐樘好文墨,在位十八年,前期尚能勤政,对国家做了点好事;如,停烧贡瓷,罢陕西采办,减苏杭织造等等。但弘治八年后,朱祐樘迷信道教,渐渐不大过问国事,上朝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正如大臣徐溥等上疏所说的那样,以前一日可以数次向皇帝奏事,如有重要事情随时可奏,皇上还经常召见群臣讨论国家大事。现在一天只能奏事一次,除此以外很难见到皇帝,因此奏章批复时常断绝,或扣留数月,或不批复,许多事情都得不到解决…”在此种情况下,边防开始松弛,刑禁弛懈,各处库存空虚,甲兵朽钝,将不知兵,兵不能战。皇亲国戚乘机吞占土地,据弘治二年统计,京郊有皇庄五处,占地一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宦官的官田三百三十二处,总计三万三千一百余顷。这些皇庄、官田设有管庄“官校”,这些人仗势欺人,强占土地、收敛财物,甚至无故杀人,奸污妇女,为当时京畿内一大害。- l, F/ O( |1 k$ @- r' F3 E
  朝政如此腐败,朱祐樘却终日只管烧香拜佛,祈求长生不老。不过弘治帝也有可取之处,即终生没立嫔、妃。宦官和大臣们劝他:“皇上老不立嫔妃,各宫都成了放牌位的房间了。”朱祐樘却说:“那也很好么。”仍置之不理。其原因可能与他信奉道教和身体虚弱有关。朱祐樘是私生子,母纪氏,名妙善,广西贺县人。她自幼入宫,后来被朱见深看中,怀了朱祐樘。当时宫中是万贵妃称霸,她得知纪氏有孕非常忌妒,对纪氏百般迫*害,胁迫堕胎未成。后来,纪氏躲到安乐堂才生下朱祐樘。万贵妃又密令太监张敏(?-1475)将孩子淹死,张敏不肯,偷偷将孩子藏到别处,用糖糊糊喂养,孝宗才得以活下来。到成化十二年,朱见深为无子而发愁,张敏才敢告诉他,“你有儿子,现在已经六岁了,偷偷养在西宫。”朱见深听后大喜,忙命人去西宫召太子来见。临行,纪氏抱着朱祐樘哭道:“你去了,我也活不成了,你见到穿黄袍子长胡子的人就是你的父亲了。”朱祐樘从此才出头露面。不久,纪氏死了,张敏也自杀了,都是万贵妃逼害的。从这段故事看,弘治帝不立嫔妃;或许与此也有关系。
" o2 W" n# d6 ^5 g6 k& Z  弘治十七年三月,英宗贵妃周氏亡,为葬周氏,朱祐樘取出裕陵图观看,大臣刘健(1433-1526)说:“裕陵有两条通道,一堵一通,这是当初宦官出的主意,我们想把堵的隧道也打通了。钦天监人说怕伤了龙脉,因此没敢动。”朱祐樘问:“将二后都放在陵内合乎礼仪吗?”刘健等说:“祔二后自唐代开始,祔三后自宋代开始,可以引唐宋故事为证。”朱祐樘说:“祔二后就不应该了,何况三后呢。”大臣谢迁(1449-1531)说:“宋拊三后,是一继立,一生母也。”朱祐樘这才表示同意,他说:“太皇太后周氏,教育我长大,我怎敢忘。祖宗定的一帝一后葬制,怕要从我这里开始破坏了。”5 w  B0 x  C2 }5 H; B( y) X
lj15e5.jpg
, J( ?$ \1 O( M" ]' p! t5 W) [ xqcf2e.jpg
* {3 o3 L9 t8 g+ U, ]: {. C  弘治帝一生信奉道教,企图长生,却只活了三十六岁。他的陵地面建筑与茂陵同,据《武宗实录》记载:“营建大行皇帝墓于天寿山,名泰陵,官军万人供役,五个月建成。”5 E/ L1 K7 O* @, C5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5: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0:42 编辑 / x% n  q! X$ D4 A; ^# z9 l

1 |" e+ D2 d7 l( Z, p3 ~6 }( H明武宗康陵5 V; G3 e: h7 w
  康陵在长陵西南约十里的金岭山下,埋葬着孝宗长子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庙号武宗,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崩,活了三十一岁,五月葬康陵。皇后夏氏(1492-1535),嘉靖十四年崩,合葬康陵内。) w: |% h% Y5 ]1 M/ n: B4 g, g
kangl690.jpg 2 l5 b* w+ L8 b7 _5 G2 y! V
m13ldy02.jpg ( \: s# u4 m; \$ G; P: i. Y' i
zhz60afd.jpg " D' J' _0 M  d0 [% t# x7 R: g
xhh06db6.jpg 3 w/ S  h0 ~. j' [& L. y0 R; K
  正德帝在短短的一生中,每日花天酒地,恣意纵情淫乐,是朋代最荒淫的皇帝。武宗十五岁即位,十七岁时就在现在北海西旃檀寺附近修建了豹房,又称腾禧殿供他淫乐。此外,他还多次出宫,到密云,怀柔、大同、榆林、太原等地,抢民女、掠珍奇,甚至出入酒店妓院。还在宣化另建了一座镇国府,内储珍宝、美女,任他嬉戏。
% ~% o$ `- s( f$ r( ?5 J4 O! I  正德时,由于皇帝好淫乐,不管国事,造成宦官专权。宦官刘瑾(1451-1510)掌管司礼监,代替武宗批阅奏章,实权在握,凌驾于内阁之上。他除设立东、西厂外,还加设内行厂,这几所特务机关斥逐大臣、排斥异己,镇压人民,十分猖狂。同时,刘瑾还兼管京师十二团营,即京师所有的部队。刘瑾权大遮天,谁敢对他稍有抵触,立即会招来杀身灭门之祸。在京城内外,人们都说,现在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着,一个站着,站着的就是指刘瑾。) e% m  j1 `, W: h
liuj1699.jpg
4 O$ s6 b1 v- o* V  朱厚照挥霍浪费十分惊人,宫廷中奢侈无度。正德帝大婚,用银四十万两。为在宣化修镇国府,征银百万两。为了支付日益增加的开支,正德年间不仅增设皇庄三百余处,而且又开设了不少皇店,进行敛财。赋税繁重,连年灾荒,兼并土地严重,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伏彼起,规模越来越大。其中以河北霸县刘六(刘宠,?-1512)、刘七(刘宸,?-1512)领导的起义军声势最大,他们以骑兵为主,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活动范围遍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西,湖广等地。起义军所到之处,杀贪官污吏、烧官府、劫牢房,震撼了明王朝的绕治。
! w+ G0 Q& G/ L, @+ h! g! c9 l1 G+ q liu6059d.jpg 2 x# x0 v3 a6 K! m5 f/ l8 D+ }6 y
lqc55b.jpg + S! j4 K+ z+ q- H: C8 b3 j. V1 X
  正德帝一生贪花好色,最后落了个无子的下场,死在豹房中。因此,当地人把康陵后的金岭山叫做“八宝莲花山”,听起来很顺耳,实际上这是对武宗一生寻花问柳的腐朽生活的深刻嘲讽。
1 X+ |. o) J! h7 p& J1 z  前六陵的地面建筑均是坐北朝南,康陵是坐西朝东,形制与泰陵无大区别。现在,在康陵区内尚保存下来不少古柏,地面建筑也仅有围墙、宝城及残破的明楼。# c5 {' |9 g$ x8 @7 }; E
  有不少游人问,当初修建十三陵,光用砖就得用多少呵?说起来用砖的数量是十分惊人的,而且对砖的质量也要求十分严格。为了便于检验,每块砖上都有印文,最详细的印文包括年,月、日、产地、委官及窑户,窑匠的姓名等,这些是研究明史及十三陵建筑的珍贵资料。) h! k5 }* Z" e/ i) |+ F( h" ^. D3 }/ d
  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显露出来的砖印多已模糊不清。十三陵管理处从茂、泰、康、定四陵墙皮脱落处,拓下一部分砖的印文。从这些印文中看,仅康陵一处,陵砖的产地就有河南、江苏、山东几省的三十几个县,如有“直隶扬州府江都县卫管典史李○窑户卢淳烘造”,“应天府委官通判○○上元县委宫主簿孔碹该吏韩哲正德二年月日○○○○窑户赵隆”,“正德丁卯年应天府句容县窑匠潘道四造”,“成化十九年长垣县窑造”等等。/ y; r! y+ Y% P/ x
  后来,工部在临清设立了工部厂,负责集中烧砖,每年要烧造百万块,于是各省县的窑丁便逐渐不烧了。从定陵拓下来的砖印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从定陵共拓下二酉余张印文,除极个别是在河北清河烧造的外,都是山东临清烧造的,如:“甲申年临清厂窑户赵友齐匠人韩君造”,“己酉年临清窑户杨潼匠人赵金造”,“丙戌年临清窑户张有德匠人孟德龙造”,“清河窑户蒋恩造”等等。当时的临清窑厂林立,窑户很多。从拓下来的印文中统计就有八十多家。印文中还留下了上百个匠人的姓名,这些对研究我国的烧造史都很有价值。8 q: K$ w+ |" V; v, g
  这么多的砖要从全国各地运到北京来,也是极不容易的事情。以临清为例,年烧砖百万块,其中最大的寿工砖重四十八斤。这些砖都要靠运河运到北京来。官府规定,漕运粮船每只要额外载运四十块大砖,民|运粮船要载运二十块。路程千里,不仅要经受无数风险,过洪闸时还要受到勒索盘剥。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凡民*运者,嘉靖十年前尚有保全之家,嘉靖十年以后,应役者无不破产。”由此可见,十三陵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饱含着劳动人民的辛酸和血汗。2 i, E$ M9 S( `& U) _

! \' E$ i/ q/ d2 ~( N, @【传说】莲花山
1 h: u5 v7 B* i/ e9 t$ n  根据有关明史和昌平的地理资料记载,在现在的长陵乡康陵村西边,有一座金岭山。可是,你要是到这儿打听“金岭山”在什么地方,这儿的群众往往会打愣儿:要是问到“莲花山”,那么,当地群众几乎都知道,那是康陵的所在地,是埋葬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地方。有的,甚至还会对你说,那不是莲花山”,是“恋花山”。其实,金岭山,莲花山,恋花山,是同一个地方,只是叫法不同。
4 H6 Z& J% v1 n) s2 O2 N9 X& f8 Q  这是为什么呢?
' F8 r: N/ J5 y! R' E3 z; N  x4 W  要说,这还是由流传在这一带的“正德无儿访嘉靖”的故事引起的。
8 e( u3 B6 [1 d' s  正德皇帝朱厚照,十六岁开始登基,十七岁就在北京西华门外(今北海西毡檀寺附近)修建了一处专门供他淫乐的地方——豹房(又叫腾禧殿,老百姓则叫它黑老婆殿)。从此,他就把短短一生的几乎全部精力,耗尽在女色之中,成天沉溺于无尽无休的淫欲生活。朝中一切事情,无论大小,统统交给宦官去办。可是,这还不够,他还多次私自出宫,带上贴身太监到密云、怀柔、榆林,阳和、偏关等地,公开强*奸妇女。他几次来到宣化,三番五次闯入民家,糟踏妇女。他也听说太原晋王府里有美女,又立即日夜兼程赶到太原,把乐工杨腾的妻子刘氏抢到北京“豹房”,供他淫乐。0 ~2 h' r$ d' g  H
  有—次,他又带了贴身太监私自出走,经昌平、居庸关,出关沟,直奔山西大同。到了那儿,他竟独自一人到处寻花问柳,四处游逛。一天,他来到城郊李家村。村里有一家,只剩兄妹两人,因为父母双双去世,只得在本村开个小酒店,以此谋生。这天一早,哥哥出门要账去了,店里就他妹妹李凤一人支应着。不一会儿,从门外进来一个人,刚到店里坐定,就大着声说:  “掌柜的,拿酒来!”李凤急忙上前,送上酒和菜。这人见是个女的,不禁又朝她看了一眼。不看便罢,这一看,这人的两只眼睛可就不够使了。他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李凤,把她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看了个遍。心里想,我明里暗里,走南闯北,哪样的标致女人没见过?可象她这样俊俏的女人,却还是头一回见呢!想到这儿,他连说话的调儿都变了:“掌柜的,你给我满一盅酒,我给你五十两银子,好吗?”李凤是个快言快语的直性子女子,便大大方方地说:“给你满盅酒又怎的,我还怕你把我吃了不成?那五十两银子,却不敢消受。”说完,真的给他满了一盅。不料,这个人却来劲了:“这不行,非得酒盅拿在我的手,你给我满上酒,喝到我的肚子里,我才乐呵呢。”李凤见他说话离了谱,料定他不是个正经东西,便不再理他,自顾忙活去了。这人却又说道:“好臊,好臊,白花花五十两纹银。掌柜的,添酒来。”李凤无奈,只得又把酒送上。谁料想,这个人抽不冷子一把搂住了李凤。李凤正在呼喊挣扎时,恰巧她哥哥要账回来,一进门就看见妹妹被人欺侮。他立即上前拽住那人,大声喝道:“泼皮休得无礼,看我来收拾你!”说罢,就要动手揍他。只听那人吼道:“我是当今皇上,你竞口出恶言,该当何罪!”李凤和她哥哥听罢一愣,问道;“你说这话,有何证据?”那人当即解开衣襟,露出那平金绣蟒的衣服。李凤兄妹见了,还是半信半疑。那人又取出白玉制成的御宝一方,让李凤兄妹辨认。哥哥念过几天私塾,所以,上面所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还认得下来。李凤他们这才相信,前来调戏民妇的还真是当今皇帝。这时,忽又听得门外有人喊:“你让我找得好苦!”说着,一脚跨进门里,来到正德皇帝跟前小声地说:“陛下上这儿来,怎也不和臣说一声,要是出了什么事,我担当得起吗?”正德帝说:“卿不必挂虑。朕要在这儿住上几天,卿先回客店去吧,”那贴身太监心里话;为了追女人,你倒什么地方都能对付。于是,竟领命自顾走了。
' o- U: T8 T" F& F. T( k  后来,正德皇帝又把李凤抢回京城,不料刚到居庸关,他又遇上一个绝色美女,便把李凤一个人扔在居庸关走了。一年后,李凤在居庸关生下一个男孩,不久,她便郁闷而死。孩子呢,就由当地一家百姓收养了。衬里男女满腔悲愤地把李凤埋葬在居庸关南面的一个山坡上,并给她立了个坟头。第二天,人们忽然发现李凤的坟头长满了白颜色的草。于是,当地群众便将李凤的坟叫做“白凤塚”。直到今天,这个“白凤塚”还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呢。2 X2 X$ H6 s$ C2 h- a# d, b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这年,三十一岁的正德皇帝因长在豹房,染病在身,竟卧床不起了。眼看他就要不行了,朝庭大臣们商议;正德一生沉于女色,连个儿子也没有。他死了以后,谁接他当皇帝呢?这时,人群中闪出个太监说,据说正德在大同有过一个儿子,观在可能还在居庸关呢!”大臣们似信非信,就派人到那儿查访。结果,确实有正德皇帝一生中独一无二的一根独苗苗留在那儿,只是“白凤塚”坟头的白草更浓密,更煞白了。人们簇拥着这个孩子来到北京时,正德皇帝正好在豹房里咽了气。这孩子就这么坐上金銮殿登基了,据说,这就是嘉靖皇帝(历史上正德帝无子,嘉靖帝是他的堂弟)。, O: k% m# j3 p+ R' X
  这就是在十三陵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正德无儿访嘉靖”的传说故事。而正德皇帝死后的葬地金岭山,当地群众却把它叫做”恋花山”,这完全是历代劳动人民对正德皇帝生在花丛,死在花下的一种嘲讽。后来,皇家竟也随着百姓把金岭山叫做“恋花山”,不过,嫌“恋花山”的“恋”字不好,便把“恋”字改成了“莲”字。从此,“莲花山”的名字就在群众中流传了开来。
/ c% Q0 o2 k; R& c! z# S/ h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5: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1:18 编辑 8 Q: H3 A& ?' Z& y8 [" ^8 z

) h( X/ w- r1 p& O明世宗永陵
* T$ O* D3 \9 M) C5 D7 h- g  在长陵东南方。是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的陵墓。其规模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陵为三进院落。享殿原有七间,现已不存,惟残基上留下一块陛石,上雕龙凤,剔透玲珑,是明代宫殿雕石的杰作。明楼保存比较完整,为十三陵之冠。墙垛用花斑石砌造,斗拱、飞檐、檐椽、额枋都为石雕。宝城垛口和两侧通道也用石砌。 yl0tim.jpg
: R9 y8 @' _& Z, k ylb301.jpg 9 U/ M6 @' Q, _1 l: p
m13ldy03.jpg / P; _: X6 O! @
m13ldy04.jpg / n3 ^) T: r' x) O  K* v; u
zhc603d9.jpg 5 x) B: {/ c8 p
  永陵在长陵东南约三里的阳翠岭下,这里埋葬着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年号嘉靖,庙号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崩,隆庆元年正月葬永陵。皇后陈氏(1508-1528),嘉靖七年十月崩,先葬在袄儿峪,隆庆元年迁入永陵。继后方氏(?-1547),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崩,二十七年五月先入永陵。妃杜氏(隆庆帝朱载垕生母,1510年代-1554)嘉靖三十三年亡,先葬金山,万历四十三年迁入永陵。5 g1 l% T$ }) }% k+ m! v
jjchh1.jpg '* m' {! h" s' B* g5 {
fhh9c0.jpg , K2 k/ ^3 {; [+ d
ds598300.jpg * h. S  r/ b3 D+ f1 k1 O
  嘉靖帝本是兴献王朱祐杬(1476-1519)的长子,封地安陆(湖北应山县)。祐杬死后,厚熜继王位。因武宗无子,遗诏让朱厚熜即位。
4 D) [; I8 o/ {  v, I* ` zyy0mb.jpg
/ z. K2 e  n3 [0 U! R. L4 N" w  朱厚熜也是个昏庸、荒淫的皇帝,他一生迷信道教,妄图得道成仙,后来干脆退居西苑(今故宫西),很少过问政事,曾有许多大臣上疏规劝他,大多数遭到责罚,后来群臣就不大敢劝他了。唯独当时任户部主事的海瑞(1514-1587)不怕死,于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上疏批评世宗,说他滥兴土木之工、不上朝有误政事,信醮斋奉道教等,海瑞说:“陶仲文教你长生不老之术,你称之为师,可他自己却死了。有人说老天给你降下仙桃仙药,更是对你的欺骗,谁都知道桃必须有人摘,药必须有人制,凭空哪来此二物!人家骗你,你却信而不疑,历史上的尧、舜、禹、商汤、文王等都是圣明的君主,但也没有一个不死的……”世宗见此疏非常生气;将疏文往地上一摔说:“把海瑞给我抓来,别让他跑了!”站在身边的太监黄锦说:“此人知道上此疏必死,他已经买好了棺材,与妻子儿女诀别了,把家中仆人也遣散了。”世宗听了有些感动,说海瑞忠心可嘉。但过了数月还是令人将海瑞抓进狱中,直到隆庆帝朱载垕继位才放了出来。
4 ?& @% z5 ?; j3 G% r9 |6 ^1 Q hairfm9b.jpg ' @2 y' S) x7 W% u' q
  朱厚熜信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可又非常荒淫。他登基后,多次选纳民女,嘉靖九年一次就选了一千二百五十八人。朱厚熜说:“慎选淑女,本为广嗣之计(多生儿子),朕恐遣官四处,重扰百姓,又恐不识者谓朕好色。”这纯属掩耳盗铃之言。历代皇家选民女,没有不给百姓带来灾难的,千百个少女进宫,便断送了自己的一生,因此,宫女们起来反抗之事也时有发生。嘉靖二十一年十一月就发生了一次“宫变”,险些要了世宗的命。一天晚上,世宗到端妃曹氏室内就寝,熟睡后,宫女杨金英等人用绳子紧勒世宗的脖子,误以为勒死了,大家散去。后来,皇后方氏闻讯赶水抢救,才救了世宗一条命。皇后命高忠,张佐审讯此案。参加“宫变”的十余人,都被处死。! g4 r: ]8 J- q
  嘉靖帝从三十岁起就开始修建陵墓。嘉靖十四年三月,朱厚熜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到大峪山选择寿区。第二年四月他又来了,在拜谒前七陵时,见多有损坏,下旨一齐修复,这是十三陵自长陵兴建百年后的第二次扩修。朱厚熜还决定在十八道岭(后改为阳翠岭)下修律自己的陵墓。
! H9 v- M  O! \% \  修七陵,建永陵,工程十分浩大,由兵、工、礼三部主要官员负责督工、调拨物资、征调民夫。参加修陵的,除京卫官军必须参加外,外卫的班军(外省来京轮值的)和陵区七卫余丁、十六岁以上男子,都要上工地服役。按规定,当时每卫是七千六百五十人,就这样尚嫌人力不足,于嘉靖十五年六月再拨团营宫军四万人助工。& s) ^' H! Z# Q$ j* I
  修陵的花费更是惊人,据嘉靖十六年五月统计,修饰七陵,兴建寿宫,凡内外各工共计十个月,每月花费不下三十万两白银。
& T4 O. z. E+ P2 \7 y5 a9 \# T  世宗陵墓的规模,不仅超过了献陵以后各陵,而且在规制上比其祖陵长陵还多了一道外罗城。长陵的祾恩殿比永陵多两间,但却不如永陵精致。这是由于嘉靖皇帝经常来巡视陵工,据他统计,先后来过十一次,看了以后,工程稍不称他的心,就得返工。在陵接近完工时,朱厚熜又来了,他登上阳翠岭往下一看,陵修得又大又讲究,但他仍感到不大满意,回过头来问工部大臣:“我的陵就这样算修完了?”大臣一听,这是皇帝还不满意了,忙说:“还没完,外面还有一周外罗城呢。”因此又加了一道外罗城。就这样,永陵建成后又多修了一道外罗城。从此,明陵中出现了外罗城。4 C3 }& f6 }% j
  永陵地面建筑形制,基本上与其他陵相同,在中轴线的最前面是一座碑亭,有龙首龟趺碑一通,制作十分精致、规整,可是碑上却空无一字。不少游人对此提出问题,为什么各陵的石碑都无字呢?对这个问题,明清人似乎也不太清楚,如《范文忠公初集》(明刻本)就有四句诗:“片石峰头古并垂,无端玉简使人疑,何书不被山陵怒,深茜谁知无字碑?”清人顾炎武(1613-1682)曾几谒十三陵,但在他所著《昌平山水记》中也没有说出为什么碑上无字。; u( z$ D$ W) Y' o) g/ T
gyw00685.jpg 8 G- B/ a4 e0 e0 `
  昌平当地有一种传说,据说嗣皇帝谒陵时,问随从大臣,“皇考圣德碑为什么无字?”大臣回答说:“皇考功高德厚,文字无法形容。”《帝陵图说》中记载说,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过:“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足以教育后代子孙。”经他这一说,翰林院的学土们就再也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写砷文的任务就落到了嗣皇帝的肩上,朱元璋的碑文是朱棣写,而朱棣的碑文是朱高炽写的。( i, u% h! n. P+ G; n- r$ n
  那么,自朱高炽以后各陵的碑为何均无字呢?原来,当初修陵时,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门前均无碑串和碑,到嘉靖年间才开始建碑亭,嘉靖十五年建成。礼部尚书严嵩请世宗撰写七碑之文。这位迷恋酒色,又一心想得道的嘉靖皇帝,哪有心思写这么多碑文呢?因此碑就空了下来。朱厚熜以后各陵,因祖碑无字,嗣皇帝也就不好写了。实际上,自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多不务正业,而他们的“功德”就史无法直言了,因此只好不写。这些碑上虽无字,却是明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的佐证。& D  O" O  ~: `, ~. N
  碑亭后面是外罗城门、陵门、祾恩门。祾恩门面阔五间,门前左右有神厨、神库各五间。穿过祾恩门,是七开间的祾恩殿,殿前左右各有神帛炉一座,靠东西墙有配殿各九间。殿后是龙凤门、石供案和雄伟壮丽的明楼。明楼无寸木,额枋、斗拱等全部为石结构。地面铺纹石,光滑如脂、坚硬似钢。楼中竖一墓碑,上书“大明世宗肃皇帝之陵”。楼后是宝城,城墙垛口都是用磨光的花斑石砌成的,异常坚固精美。现在永陵地面建筑虽多无存,但从保存下来的明楼、宝城和阶石中间的刻石来看,仍可想象出它当初之壮观。永陵是嘉靖十五年开始建造,到二十七年五月葬皇后方氏,共用了十二年的时间。. \) C% j  [) b6 N  `# t

% b3 h( @% I& Y+ l1 s, ~% Y【传说】永陵的红瓦- ~/ c9 e! a5 y4 X
  凡是到十三陵游览的人,只要走到七孔桥头,抬眼望去,在群峦迭障,一片片浓荫绿盖的掩映之中,一座座朱墙黄瓦的明陵建筑,就清晰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金黄色的琉璃瓦闪着亮,恰似大海中的粼粼波光,别有一番景致。当你走到定陵道门再细心观看时就会发现:位于东北方向的永陵,和其它所有的陵不同,别的陵的琉璃瓦是黄的,唯独永陵的琉璃瓦是红的。
% F. U% }* p$ L4 I+ U  据说,这里边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呢。- l2 B( A' ~# q. @3 z
  那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事。嘉靖皇帝朱厚熜,尽管昏庸无能,可是,他对自己的陵墓——永陵的修建工程,却格外经心。他曾先后十一次来到工地巡视陵工。有一次,他忽然发现窑工烧出来的琉璃瓦发红而不发黄,就大发脾气。因为“黄”字和“皇”同音,所以,那时候,黄颜色代表着皇家瑞气,瓦烧红了,皇家的瑞气就没了。这是个很不吉利的兆头。他一怒之下,下令杀死了一批窑工。尽管这样,以后烧出来的瓦还是红颜色的。这下可把皇帝老儿气坏了,一连又杀了几批无辜的窑工,并传旨:要是下一窑烧出来的瓦还是红的,不但要杀尽所有的窑工,而且还要诛灭九族。
7 r/ I4 K, y( r" H7 @  这一天,有个青年窑工领了旨,让他第二天当窑头,带领所有窑工烧瓦,这小伙子心里明白;这是件要命的差使,但又无法抗命。回到家里后,他一声不吭地直楞神儿。他的爹妈见了,就问:“我儿,今天你为何闷闷不乐?”小伙子就蔫蔫地把这事情说了。完了,又是满脸愁容。爹妈听到这里,也都默默地摇了摇头,他们早就听说当今皇上冤杀无数窑工的暴行,但是,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对付它。这时,他们忽然听得门外一片嘈杂声,出去一打听,原来是皇上又派人到处募集长生不老的灵丹秘方。二老心中忽然一动,转身便对儿子说:“我儿,要是你们这回烧出来的瓦还是红的话,皇上拿你问罪时,你且如此这般,或许有救。”儿子听了,心里似乎踏实了些。
8 W3 }0 p) t; T) ^  经过几天的精心配料,烘烤,锻烧,一批批琉璃瓦又出窑了,和从前一样,这些瓦还是血红血红的。皇上闻知,一股无名火直冲脑门,他下令,立即把窑工斩灭九族。当衙役先去捉拿这个青年窑头的时候,他就直着嗓子喊:“冤枉啊,冤枉!”这事又闹到皇帝那儿,皇帝问他:“你的冤从何来?”小伙子说:“当今皇上洪福齐天,连烧出来的瓦都是红的。我们怎么烧,也难以把瓦烧黄。皇上要是因此就把我们杀了,岂不冤枉?”皇上听了,似乎有点明白,不觉转怒为喜。他想,“洪福齐天”的“洪”字,正好和红颜色的“红”字同音;这不正是吉祥之兆吗?要是把他们给杀了,岂非糊涂?于是,他便满脸堆笑地问:“还有呢?一还有,”那小伙子机警地答道,“当今朝代的年号叫做‘嘉靖’,这恰好和家底儿都光了的‘家尽’二字同音。我们烧出的瓦老是红的,不正是个吉兆,冲了这不祥之意,让咱们的日子过得红火一些吗?
2 B: Z' t# R0 B% L; ]  皇帝听了,满心欢喜,便立即把所有的窑工给放了。从此,永陵的琉璃瓦就全是红颜色的了。8 A2 b6 @! g# h/ u( 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5: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0:44 编辑
& m: d! M- J( L! e+ x! g: V+ g+ m1 I' z
明穆宗昭陵7 `$ Y/ I) y6 m3 p
  昭陵在长陵西南约五里的大峪山下,埋葬的是世宗第三子朱载垕(1537-1572),年号隆庆,庙号穆宗,隆庆六年五月崩,活了三十六岁,九月十九日葬昭陵。皇后李氏(穆宗初封裕王时,她为乏妃,?-1558)嘉靖三十七年死,先葬金山,穆宗即位后迁入昭陵。皇后陈氏(裕王继妃,?-1596),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崩,合葬昭陵内。贵妃李氏(神宗生母,1546-1614),万历四十二年崩,合葬昭陵内。$ A- Y- m/ U" W" i1 h, U) W
zao690.jpg 2 W) K5 g. @8 l! Q3 J! w3 H
m13ldy05.jpg
; N$ D+ b$ E* i# Z& k zzg0695f.jpg
* n) N- @- L& S+ x3 d lhh43446.jpg
0 n) E. l4 F7 x ch2152ss.jpg
6 Q7 s* `' ~5 d3 F7 o+ y# \$ m3 L1 S3 o lsfsj2.jpg 9 L% m+ @4 r- O3 _7 o% n& s% _
  隆庆时期,统治集团非常腐朽没落,皇帝懒于视朝,宦官专横,边防松弛,外族不时犯境,国内赋税不断加重,劳动人民困苦不堪。对于醉生梦死的穆宗,给事中石星(1537-1599年),上疏劝他:“天下之治,不曰进则曰退。人君之心,不曰强则曰偷。臣窃见陛下入春以来为鳌山之乐(元宵灯节中的一种灯,把彩灯堆成山样),纵长夜之欢,极声色之娱,朝讲久辍、章奏遏递,一二内臣威福自恣,肆无忌惮。天下将不可救……”谁知,隆庆帝看后却十分生气,给石星定了个恶言讪上罪,廷杖六十,削职为民。廷杖由太监滕祥(?-1569)监杖,石星对这些作威作福的太监已巳恨之入骨,就破口大骂,腾祥叫狠打,打得石星死去活来。石星之妻误听丈夫已被打死,自己撞柱身亡,闻者无不落泪。由此可见隆庆帝的昏庸和无道。
, ~' K" W  y: x  昭陵地面建筑与康陵基本相同,陵墓坐西向东,碑亭内无字碑较各陵碑矮。祾恩门是第一道门,门三洞,祾恩殿面阔五间无后门。殿前尚存的雕石,上面未雕龙凤,为如意云头,雕凿远不如永陵精致。殿后是内红门,门三洞。上镶黄绿琉璃瓦。门后面是龙凤门、石供案。明楼由左边上,马道窄而陡。楼上墓碑为“大明穆宗庄皇帝之陵。”墓碑为雷击裂,陵墓建筑被李自成起义军烧毁。据《熹宗实录》记载,修昭陵花费白银一百五十万两。8 }/ z5 h, f9 c* J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6: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9-20 22:48 编辑
: s' t+ ]7 a6 g( a1 i) ?3 l$ _+ m+ ?$ X& [- k
明神宗定陵$ l( C, R% R& J8 B5 B* @1 Q
     定陵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1620)的陵墓。它是十三陵中第一座被发掘的皇陵,也是十三陵的旅游重点。
7 s! {# i5 g" g, d: \% ~5 H4 N# o1 C dingl0.jpg   ~4 }7 n: v  _) j% O
wl1008.jpg . w. r+ F1 F; W- }1 f! v8 S
  定陵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用时十八年,耗费白银八百万两,是个规模仅次于长陵和永陵,建筑十分豪华的陵墓。" l; M- \( g& y1 \
  1956年5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地下宫殿,1959年建立了定陵博物馆。
. ^4 a5 W& P* F  定陵的地面建筑基本与长陵相同,但是大殿已不存,只留下了殿基。明楼保存较好,砖石结构,斗拱以及额枋都用石块精雕而成,上施彩绘。楼身四角的把角石,都是整块的巨石,坚固而又美观大方。
8 r/ P5 A5 p2 ]3 ~. ^- u+ K' N. Q  定陵的地宫距墓顶二十七米,总茴积近一千二百平方米。整个宫殿用石块砌成拱券式,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的殿堂。前、中段联结成长方形甬道,后殿横在顶端,呈“T”字形。左、右两殿有甬道和中殿相通。殿内铺特制方形金砖。前、中、后三殿间各有一道汉白玉石筑成的圆拱形石门。门高三米三,宽一米七,重四吨、四周有精美的雕刻。
$ i' b8 M  J# z) l/ A+ P  前殿是一个过道。中殿有三个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宝座前摆设香炉,香瓶,蜡台等,称五供,五供下面都有白石雕花石座。香炉的前面有“长明灯”。左,右配殿各有一个汉白玉垒起的棺床,但无棺椁。后殿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是地宫的主要部分。正中放着朱翊钧的棺椁,左、右是两个皇后的棺椁,分别为孝端显皇后王氏(1564-1620)和孝靖皇后王氏(1565-1611)。三具棺椁的周围放着玉料,梅瓶和二十六只装满珍贵殉葬品的红漆木箱。* ]! K+ l/ m- e: b' z( S" s
w9ece1.jpg
3 b9 M, V, }8 D: n! S9 B) Q1 W xd6931.jpg : X2 M$ A3 l" Y4 a/ t
m13ldy07.jpg
8 [7 p* \& @3 H& o: ` bj13l071.jpg
( P+ O, q0 F0 {% {) {  定陵中随葬的金银财宝很多,出土了大量金银器。其中最珍贵的要数金冠和凤冠。还出土了很多瓷器、玉器和织锦。这些珍贵文物都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 u- n5 V- F$ w9 K6 `
dingtim0.jpg , ?# T9 w) v- j$ y
bj13l141.jpg
. P/ y$ k) H; m bj13l151.jpg ( r4 g; D3 z0 |5 v2 `
dingl001.jpg 8 f0 V6 {; f4 ]
m13ldy06.jpg $ v" C$ _. ^. x( ]7 X/ A; L6 P. o0 r
bj13l081.jpg , C; U5 d4 x0 q
bj13l121.jpg , y. h' b. d' C9 X# z" ~( F
xd1056s.jpg
1 E$ v3 o! K/ X dingl011.jpg
7 c: J8 e& e. P8 p5 d; a4 x% ] bj13l161.jpg 7 N! \9 S" c, k1 T, X8 c" @
m13ldy12.jpg
& K( \+ B8 p4 P+ e$ U/ a wlhgp1.jpg
5 P+ L! ~9 D( y' ?! T& Z6 [0 Q4 q wlhgp0.jpg
# O# |1 H& _" c+ Q dingl021.jpg
: k- Q6 \9 }. {" a bj13l171.jpg
) c( D2 m  O- \' H. D' d m13ldy10.jpg
6 M$ L( I. [  X- l m13ldy09.jpg 0 |7 \, f1 j. m  k$ N, m6 m7 j
  定陵在长陵西南约四里的小峪山下(后改为大峪山),埋葬着穆宗第三子朱翊钧,年号万历,庙号神宗,在位四十八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崩,活了五十八岁,泰昌元年十月葬定陵。孝端皇后王氏,万历四十八年四月崩,合葬定陵内。孝靖皇后王氏(光宗生母),万历三十九年死,先葬东井,万历四十八年叶—月迁入定陵。
9 g5 R* W; F9 D/ ~& U/ B5 e# k  万历以后的明王朝政治极端腐败,宦官横行,贪官污吏比此皆是,广大人民已无法生活下去了。不少地区出现了卖儿卖女的人市,无家可归的人群到处流浪。据吕坤的《实政录》记载,甘肃、宁夏一带饿殍遍野,出现埋死人的万人大坑三五十处,处处皆满。河南、陕西一带有几万人拖儿带女,流离失所。
0 w# x' }# M4 N7 w2 x  可是万历皇帝却日夜在宫中迷恋酒色,每餐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怒了就无故打人。仅宫女、太监被他酒后打死的就不下千人。
% Y: d1 n6 ~0 H( K. u, J/ \) h  宫廷中的奢侈挥霍更是惊人,神宗为给他的儿子筹备婚礼,一次要白银二千四百万两,仅采办珠宝一项就用银九百三十四万两。而营建三大殿,采木一项又用去九百三十余万两白银。
' w9 [* L! H9 A( ]  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后一半时间根本不上朝。大臣们有事,也休想找到他,长期如此使内阁也处于瘫痪状态,已达到边防军无人发饷,外地解银两进京无人验收,国家庆典无人操办,甚至连牢中囚犯也无人审问的地步。
! R# F  {# x* H% A' v  G1 d  对于腐败的朝政,多有大臣上疏劝他,但都被罢官的罢官,下狱的下狱,甚至有的还掉了脑袋。万历十八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豁着性命上了四戒疏:“见皇上久病不愈,吃什么药也不好,我倒有四戒能治您的病。常言道,好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您日饮不足,继之长夜,此病在好酒;您有嫔妃在身边,又喜欢娈童,宠爱郑妃,对她言听计从,此病在恋色;您皇家有四海之富,可您一要白银就是几十万两,一征丝绸就是几千匹,甚至拷打宦官,得银则喜,无银则怒,此病在贪财;今日罚宫女,明日打宦官,不明何罪,立即打死,您的病在于使气。您把这酒、色、财、气四样戒了,病就自然好了。”朱翊钧见疏,暴跳狂怒,非要将雒于仁治以重罪不可。大臣们劝他,不能杀雒于仁,他是大臣,要杀得审问、定罪,一审对您不好,将疏上的那些事张扬出去怎么办,不如劝他自己辞职算了。从雒于仁这份疏文中,就可以看出朱翊钧是怎样的皇帝了。$ K5 u+ b* x! O0 s& U
  朱翊钧一生很少出宫门,可是对办自己的后事却不辞劳声。掘文献记载,在建陵期间,他到陵地来过六次。万历皇帝从三十一岁选择陵地,最后决定在小峪山下建陵,因忌讳“小”字,改名大峪山。万历十二年,浩大的工程开始了,由定国公徐文壁,辅臣申时行(1535-1614)总管工程,工部侍郎何起鸣(?-1590)现场督工;每日所用民工、军夫不下二、三万人。据传说,朱翊钧来察看工程进度时见工匠们懒洋洋地在磨砖,很不高兴。第二年,他再来时,仍见工匠们在磨砖,他很生气,说:“磨砖都这么慢,我的陵什么时候才能修起来呀?”聪明的工匠说:“我们是不想快修呀!”朱翊钧一听:“你们好大胆,竟敢误我的陵工!”刚要吩咐将工匠杀了,只见工匠仍不慌不忙地说:“皇上您不要生气,陵要是早修好了,您不就该死了吗?我们慢慢磨,是不愿意您死呵!”愚蠢的朱翊钧一听转怒为喜了。' {' q) }: F7 D9 n7 v
shesx1.jpg
1 H+ [7 I* E) K5 S% r+ ~' ~) `  定陵自1584年始建,至1590年建成,历时六年,费银八百万两,占地十八公顷,形制与永陵同。当时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朱翊钧谒陵时,见永陵(他爷爷的陵)修得非常好,一心要仿照永陵修建自己的陵。有位叫朱赓(1535-1609)的大臣劝他:“您父亲的昭陵就在旁边,您的陵在规模上如果超过昭陵,是不合礼仪的。”万历帝虽然被说得无话可答,但他的陵仍是仿照永陵建造的。陵门前有三座单孔石桥,桥后是重檐四出式碑亭,中间竖一无字碑,碑上盘着六条龙,均作戏水状。下面是龟趺,龟跌的盘座雕琢着海水江崖,四隅是鱼、鳖、虾、蟹,琢得十分精致生动。碑亭东南不远的地方有定陵监(看管陵墓者的住所)。碑亭北有祠祭署(管理祭祀人员的住所)、宰牲亭。虽然各陵(思陵除外)都有以上几种建筑,但定陵的规模最大,仅定陵监当时就有房屋三百多间。碑亭后五十步是外罗城门。据《帝陵图说》记载:“外罗城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莫不逼真。”现在进入的陵门是原来的第二道门,门三洞,门内左有神厨、右有神库各五间。正面是第三道门,即祾恩门,五开间。祾恩门后的神道两侧,各有一座神帛炉,两旁配殿各九间,中央是面阔七间的祾恩殿。殿后是龙凤门、石供案。明楼宏伟壮观,上面的梁架、额枋、斗拱等均为石制。楼内竖一碑,龙首方趺,上书“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方趺上琢有海水江崖、云、龙等花纹,也比其他陵精致些。楼后为宝城,周长约一公里。
3 E5 d% c) k8 I) T9 R% C% C0 O! x/ [ xddg1.jpg : P, ]/ U. }8 \! ?8 D
  定陵始建于1584年,至今已近四百年。地面建筑曾于1644年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烧毁过,清军人关后,又将定陵拆得乱七八糟;到乾隆时,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采取以大改小的办法将定陵又恢复起来了。民国三年(1914年),当地豪绅为了争夺陵区的管理权,又在陵区内点了一把大火。据说大火烧三日不熄。从此,地面建筑除明楼,围墙,宝城外,已全部毁坏了。2 v) i) S6 W; m9 D' I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55年,郭洙若,范文澜,邓拓,吴晗、沈雁冰、张苏联名报请国务院,要求发掘长陵。报告被批准后由北京市文化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局联合组成了长陵发掘委员会。为了慎重起见,一九五六年五月首先发掘了定陵。
" C* k) m( C3 V# l! ~/ [4 U5 C  在十三陵正式发掘皇帝的陵墓,这在我国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便乱挖,要找到它原来的入口处。经过一年多的仔细勘察和分析研究,终于在地下二十七米处找到了地宫的入口——“金刚墙”门。4 f5 v& k7 d: n$ l* Y6 h( j: D
  金刚墙高8.8米,中间有个人字形的人口,用二十三层大砖严密封闭着。对于皇帝的陵墓,过去有许多关于护陵机关、暗器的传说。有的说:“里面设翻板,人一踏上,就会掉到万丈深渊。”有的说;“地下安有弩弓、弩箭,千斤石,人一进去,就会万箭齐发,千斤石落下,把人砸成肉饼。”还有的说:“地宫内放了毒气,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考古人员对这些传说也十分重视,进行了反复研究。后来认为,即伎有翻板、千斤石,弩弓弩箭,经过三百多年也早巳失灵了,至于说有毒的气体,倒是可能有,需要防备。
) ~; {( Q5 M3 Y& }2 x1 x& A2 G  做了充分的准备,考古人员决定拆开人字形的金刚墙,拆开墙后顺隧道往里走,见到两扇用汉白玉雕刻的大门。大门紧紧地关闭着,用手电一照,只见里面用一块条石顶着门。要想打开门,必须取掉顶门石。考古人员为了保护顶门石,首先用铅丝从门缝插进去套住条石,然后用木板顺门缝将条石顶起来,两扇沉重的大门就被推开了。
4 J; {  D7 [" K; T- l7 a  这座门高3.3米,每扇门宽1.8米,重约四吨。门上雕刻着纵横九排门钉和铺首衔环。门的上部横有一条约十吨重的青铜管扇,门轴镶在管扇内,使石门得以自由地开关。进了石门就是地下宫殿了,里面并没有什么护陵的机关、暗器等神秘的东西。
1 E8 u" A1 t. ~  地下宫殿是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宽阔的殿堂联结组成的,共安装七座石门,总面积一千一百九十五平方米。前、中两殿用“金砖”铺地,其它全部为石结构。前殿和两个配殿没有陈列东西,中殿放着三个用汉白玉石雕刻的宝座。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及一口青花大瓷缸,缸内装着香抽,统治者管它叫长明灯,希望它长明不灭。其实入葬后,地宫缺乏氧气,灯也就熄灭了。( s9 P0 a  J# n
  后殿是地宫的主要部分,放着三口棺椁,中间是朱翊钧,两旁是他的两个皇后。在棺椁周围,有二十六个红漆木箱,装着随葬器物——金器,银器,珠宝,瓷器、玉器,织品等,共计三干多件。0 r1 H8 _; ~0 O; |& o0 s* _
  地宫的顶部全部是拱形,这样可以承受上面的巨大压力,非常坚固。当时既没有测量水平的精密仪器,更没有电子计算机,全靠老工匠们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用千万块上千斤的巨石筑起这九米多高的地下宫殿,虽经历了三百多年,至今完整如初。! ~0 b* H* ?' z9 h" p0 b
  定陵的发掘,揭开了地下宫殿的秘密,它不仅揭露了封建皇帝奢侈淫逸的生活,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为了便于广大人民参观游览,人民政府在定陵原址建立了定陵博物馆。
+ q$ w9 y4 h' ]+ l; O! y# C2 t( G6 A/ J
【传说】定陵月亮碑
, F  Q  E, T5 p$ j& e; m  只要是去过定陵参观游览的人,往往都会被那庄重,秀巧、坚实的地宫建筑所吸引,也会对各种绚丽多彩、制作精巧的出土随葬器物,发出由衷的赞叹。不过,你可曾注意到;定陵宫门前的龟蚨石碑上,有一个白圆形的东西吗它在石碑反面的右上角,至今清晰可见。就因为这一白圆形的东西,数百年来,一直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定陵月亮碑”的神奇传说。
0 [, V8 a1 D+ ]  E3 c0 l  在全部明代历史中,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荒淫昏聩是十分典型的。他十岁登基称帝,二十一岁就兴师动众为自己修造这个定陵。等到定陵建成,他竟一连二十五年不上朝,成年累月久居深宫,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即使清兵犯境,天天报警,他也不闻不问。有一天,神宗酒足饭饱,怀里还正搂着一个年轻宫女寻欢作乐呢,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昏睡间,他忽然看见一个红脸,红发、红穿戴的人来到他的跟前。万历吃了一原,急忙问:“你是何人?”那人说道;“实话实端,我是个火神爷.你的昏庸无道,我们早有所闻。我奉上天之命来惩罚你,要把你那劳民伤财建成的定陵,烧它个一干二净!”神宗听罢大怒,他仗着自己是所谓“天子”,便大声喝道:我们朱家天下,气数远远未尽,难道真会伯你不成?帝王陵寝,自有神佑,谅你不敢,恐怕你也没这个能耐!”火神爷说:咱们打个赌,怎么样?”神宗说:“随你便。”火神爷说:“要是烧了怎么办?”神宗说:“要是将来定陵火烧,让我现在就瞎一只眼,”话音刚落,火神爷竟哈哈大笑而去,一转眼就没影儿了。神宗吓了一眺,竟从梦中惊醒。他正想要睁开眼看看周围,左眼睛忽然被眵目糊糊住。不久,一只左眼竟真的瞎了。神宗回想梦里情景,不禁神志迷乱,从此一病不起,没过几天就死了。
* }( z$ _2 d8 `! U( H  神宗“驾崩”,朝廷立即将他入葬定陵。可是奇怪,神宗的那只右眼睛始终睁着,下人怎么摆弄也不能合眼。等到神宗遗体坐西向东地安葬完毕,有人发现,定陵石碑背面的右上角,立即出现了一个自圆形的东西。人们无不称奇。更为奇怪的是,据当地群众说,以后每逢阴历的月底和月初,这个白圆形的东西就发亮,亮得就象十五的月亮一样。“定陵月亮碑”从此被叫了开来。- i: [3 s8 h. i0 R& o
  那么,它为什么会发亮呢?据说,这个白圆形的东西,是神宗皇帝那只睁着的右眼睛放出的光影射到前面的石碑上而成。后来,这个光就全都聚到那个白圆形东西上面去了,所以,实际上,那是神宗的右眼睛变的。因为他怕火神爷真的要来烧他的陵,除了每月十五月亮圆的时候它不发光以外,其它的日子多少都有亮,而到月末或月初时最亮,为的是能经常看看有没有人来烧他的陵。只要一有动静,这只“眼睛”就能象探照灯似的照住想放火的人,看陵人便能立即将他拿获。
- a5 y/ Y, B% _% R3 x! [" B  不过,火神爷既然和神宗打了赌,他当然不会就此罢休。有一次,阴历十五的月亮象个大银盘似的高挂在天上,它把地面上所有的东西照得个清清楚楚。忽然,一阵风起,从定陵后面的山头上飘来一朵乌云,正好把月亮给遮住了,就在这天地间漆黑的一刹那,火神爷立显神威,一下子把定陵烧得个精光。打那以后,定陵屡烧屡建,屡建屡烧,直到最后定陵改为全部石建筑,才稍为消停。可是,定陵月亮碑上的那个“月亮”,从此就被一次次的大火烤死了,成为再也不会发光的白圆圈了。
9 J8 X8 Y  U) y5 t& m" {
% ]6 |) C/ K- N; O, M+ }+ @9 b【传说】定陵大火烧
, s3 b4 P1 E4 |8 ^+ z# X3 H; A  定陵,是埋葬明代第十三个皇帝神宗朱翊钧的地方。历史上,它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大火烧。今天,定陵宫内还遗留着几次大火烧后的残迹——棱思门和棱思殿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柱基,地面建筑被烧得精光。在定陵地宫东南面的定陵村,也被烧得一千二净,至今只剩下原来定陵村圈门的半截子石柱,定陵村的旧址也早已是一片果林。
- G) m+ s! c; U, F  关于火烧定陵的事,这一带的群众交口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6 \  J( @- ^8 G& P9 b  据说有这么一天,定陵村北的石碑忽然放光了。不久,石碑上竟出现了一个月亮样的东西。每到夜里,它便光耀夺目,把定陵村子周围照得如同白昼。随后,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老花子,来到定陵村子里。穷哥儿们见了他,总是给他点吃的。可是,村里的财主老爷,不仅什么也不给,而且,见了他还把他臭骂一顿。
$ R( F. |4 @! ~4 v4 w0 ]3 X  几天以后,这个老人又来了。不过,这次他换了一身干净一点的衣裳,还在村里大街上摆了个小摊儿,上面放着几样东西:筷子,红枣,梨,以及几个大火烧(火烧:长圆形的熟面食品,发面烙饼的一种,为昌平城乡居民所普遍食用。)。大伙儿见了,非常奇怪:他怎么把吃的、用的、生的、熟的这几样东西混在一块儿卖?更为奇怪的是:这个老头儿一个劲儿地喊:‘筷,枣,梨,大火烧。筷,枣,梨,大火烧。”可是,谁想上前买他的东西,他却不理你的茬,只是慢吞吞地拉着长声喊:“筷——枣——梨——大火烧,筷——枣——梨——大火烧”。大伙儿只当他是个疯老头儿,也没在意。一连三天,都是这样。可打这以后的第四天头上,这个老头儿不见了,而么意思呢?噢,大伙儿把他说的和石碑上的“月亮”联了起来,这恐怕是让咱们“快早离(筷、枣、梨),说话就要大火烧了”的意思吧?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伙儿半信半疑地动了起来。又是三天过去了,村里大部分人都或远或近地到亲戚家去了,只剩下几户财主按乓不动。一来,他们可能不知道老头儿后来卖筷。枣,梨和大火烧的事;二来,即使知道了,他们的万贯家财放在哪儿也不放心,何况,这没头没脑的传言不见得就是真的。第四天的五更时分,一场冲天大火,终于把定陵宫和定陵村燎得个千干净净,只剩下七零八落的一堆堆焦木头疙瘩和熏黑的碎砖烂瓦。穷苦百姓几乎全部脱险,而村里的地主老财没有一个逃脱的,统统被活活烧死。
. O5 e. l5 v) g; p7 w; N  后来,这一带的老百姓说,那个卖筷、枣、梨,大火烧的老头儿是鲁班爷。好多天前,他就算计到定陵要遭到一场大大入烧。他想,我把瓦木工技术传给了子孙后代,他们造出了这么好的房屋,而今却要被白白地烧光。他既心疼,又无奈。为了解救这一带的穷苦百姓,他便施展法术,让定陵村北的石碑放光,先给人们一个讯号。然后,他就变成老花子和老头儿的模样,先是试探人心善恶,接着就做起那奇怪的“买卖”来。因为,他要是把这事直接说穿,大伙儿很难相信他。现在这么做,反倒会引起大伙儿的注意,细心琢磨,以达到他救人的目的。
) h$ G8 @# G, m$ B  x6 D- `4 q# K3 L7 \5 `/ B
$ U, O$ y! E$ [9 L+ p

% V3 i( p- k' A% r% S; r
" s% t: K! E4 R" P/ }. k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6: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16:18 编辑 / n9 Q6 p; P" t+ N

/ {; |% R: l' d4 c7 C9 Q7 S( V明光宗庆陵2 q5 d9 B6 Q  Q. f& H% s
  庆陵在长陵西约三里的黄山岭下,埋葬着神宗的长子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庙号光宗。泰昌元年九月初一崩。在位仅二十九天,活了三十九岁,天启元年九月葬庆陵。皇后郭氏(原为太子妃,?-1613),万历四十一年十一月薨,后合葬庆陵内。皇后刘氏(崇祯帝朱由检生母,1594-1610)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薨,先葬金山,思宗即位后迁入庆陵。皇后王氏(天启帝朱由校生母?-1619),万历四十七年三月薨。天启帝即位后,迁葬庆陵。$ V% M6 h% \3 F; B
qingl690.jpg 3 b$ V; s( [: X* H% T+ n8 L$ v
zcl2ds.jpg
( l  W3 w0 n0 W3 E/ I! G. n# u ghhp0.jpg
9 @7 M' ^, l9 g- a" m( E xc063.jpg * j+ P+ T0 v' m" {2 j
whh095.jpg 8 {% z. l: m% P, l
  孝靖皇后王氏,原为宫女,被万历皇帝看上怀了朱常洛,万历帝这个荒唐皇帝却又不讲此事。一次,万历帝和皇太后饮宴,太后问起,万历帝还装听不见。太后命拿起居注(皇帝临幸过什么人都有记载)给他看。并说:“我老了,还没有孩子,果然能生个男孩,是我们皇家的福份,母亲可以因为得子而尊贵,为什么一定要分等级呢?”后来生朱常洛,为皇长子。可是万历帝却十分宠爱郑妃(1565-1630),郑氏生次子福王朱常洵(1586-1641)。为了争太子之位,郑氏对王氏百般陷害,驱入冷宫,郁郁而亡。按理,皇长子朱常洛早就该立为太子,无奈郑妃从中作梗,神宗迟迟难下决心。直到万历三十九年,在大臣们屡次力争下,神宗才不得不把朱常洛立为太子,那时他已二十岁了。( f( }$ Y7 y+ R6 f4 ]; {# M+ Y
zf5028.jpg 1 o7 e  Q+ b. Z* n: \
zcxe4xa1.jpg
% U2 a0 B8 \. w- l7 Y# K2 C  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后,郑妃仍不死心,她串通宦官,设法谋害太子,万历四十三年,有“疯汉”张差手拿枣木棍,闯进宫内企图打死太子。张差被逮住后,经司法部门再三审问,因涉及郑妃,只好不了了之。这是明史上有名的“梃击案”。( K4 j5 s0 U. @1 t! Z
  万历四十八年朱翊钧崩,朱常洛即位。朱常洛平时体弱,即位—不久就生病了。郑妃又买通宦官崔文升暗投泻药,使新君腹泻不止。这时,又有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给皇上进了三粒红丸。朱常洛只吃了两丸,就一命归天了。这是明史上的“红丸案”。7 q. M( ^' W, G( v- G
  此时,神宗及孝端皇后尚未埋葬,光宗又死了,宫廷中非常混乱。当时国库空虚,又限于葬期,一时难以给光宗修陵。有位大臣建议,景泰洼是块吉壤,当年代宗景泰帝朱祁钰曾在那儿修过陵,代宗被废,此陵未用,后因年久地面下陷,当地人称景泰洼。这里地面建筑虽已无存,地下建筑却还完好。天启元年二月,礼、工二部尚书同御史傅宗龙来景泰洼审视,于三月动工建陵,八月竣工,九月下葬,仅用银七十万两。, i9 i2 a: A3 {$ z
  庆陵地面建筑形制基本同献陵一样,也因怕伤“龙脉”,在祾恩殿后有一小山没敢动。因此,祾恩门、祾恩殿有千周围墙,而小山后的内红门,龙凤门,石供案,明楼又有一周围墙。最后面是圆丘式宝城。此外由于陵地泉水旺盛,沿宝城有一周用石砌的水道。这条水道内高宽可以行车,工程不小。庆陵地面建筑仅存遗址,但石砌水道尚好,这也是庆陵的独特之处吧。  o( F8 y4 X/ Q$ x8 D
) V+ j9 m: Q; m
【传说】庆陵透明碑0 u. k% e- @$ i. f
  据说,明朝历史上有两个“死不瞑目”的皇帝。一个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他在死后眼睛老是睁着。后来,他的一只右眼睛就变成了定陵石碑上的“月亮”,另一个就是他的儿子——光宗皇帝朱常洛。他死后,一双眼睛也是怎么弄也闭不上,从这里,引出一段庆陵透明碑的故事来。
: o  H* Y5 j) @- P7 q$ B    你要是有兴趣,想打听一下这个故事的细微末节,那么,当地群众就会告诉你:这儿每到下雨天,庆陵石碑底座上四个水坑里的水的反光,能把石碑照透,使你从南面透过石碑,看到北面庆陵力城上的明楼。5 c" y4 n0 \# \1 ~0 O& M6 F
  据说,这里头有讲儿。
5 t3 O/ o0 a( O2 ?# [3 g  这还是泰昌帝朱常洛刚刚继位时候的事。由于他平时身体虚弱,即位不久就闹起肚子来。这件事,正好被他父亲的宠妃郑氏知道了。郑妃对朱常洛当皇帝本来就十分恼火,因为他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现在,她觉着时机已到,就买通了宫内太监,让光宗服用泻药。你想,泰昌帝本来就闹肚子,这能说是给他治病吗?这是郑妃诚心想害他。所以,不到三天,泰昌帝就拉得没了人样。郑妃这下可乐了。第四天,她又设下毒计,假意派了一个神医给泰昌帝看病。" q* @# f9 F0 w3 H
  这一天,正是个大阴天。神医一步一颠地来到光宗的床边。光宗这时都快没气儿了,可他还是急着想着把自个儿的病瞧好。于是,他侧着身子,用右胳臂肘支撑着,想看看这回给他治病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料,这位神医却戴着一剖面具,整个脸上只露出两个黑古冬冬的窟窿眼儿。有人要问:神医他是奉命而来给皇上“治病”的,哪怕出了天大的事,也和他毫无关系,他有什么可害怕的,非要把自己的脸给蒙上呢?其实呢,神医这么做倒不是伯别的,他单怕光宗会认出自己的模样来,在他死后会来找自己的麻烦。所以,他不愿在光宗面前露出自己的真相,而光宗呢?看到神医这副打扮,心里头不觉“格登”一下,估摸着这里边准有事。于是,他竭尽全力大着声问:“你是谁?”那个神医一声不吭,只是摆了摆左手,意思是不要说话。光宗还要打听,那神医却早巳开完了药方,并且留下三颗朱红色的丸药(实际上,这是郑妃让给的毒药),让他马上服用。说罢,就要走人。光宗虽然不知道给的是毒药,但他觉得神医这副面具就是个事。所以,他一把拽住神医,定要他说出是谁,到底干什么来啦!这时,外面正好噼哩啪啦地下起了大雨,神医急着脱身,光宗则死命拽住他。这样,他就在雨地里被神医这么拖着走。没走出多远,光宗毕竟力竭气短,渐渐松开了手。神医一溜烟地跑了。
% j4 ~# d; B: [  r; @  当天晚上,光宗就断了气。可是,他的两只眼睛始终不肯闭上,显出想继续寻找仇人的模样,人们只好就这样把光宗葬在庆陵地宫内了。
  D* x! o2 k3 j+ i  从此,光宗在九泉之下有灵,他在晴天毫不介意,可是,每到下雨天,他就格外地加小心,特地让庆陵石碑碑座上的四个小水坑,把石碑照得透亮透亮的,好从宝顶前的明楼毫无遮拦地一眼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看看有没有人前来害他。
2 V  c  p# `7 h8 Z  另外,他又让雷公炸平庆陵楼恩殿北面的一座小山(据说,这块地方是郑妃特地选的),因为它整个地使明楼和石碑隔开,使得谁也看不见谁.可是,经过几次雷击,小土山始终没能全部被炸平。直到今天,还是有个小山嘴在祾恩殿遗址的北面残留着。不过,即使这样,从明楼到石碑已经一目了然了。9 r, r/ m: h- s9 {# O$ e2 @
  再有,经过几次雷击,庆陵石碑和方城明楼的位置竟有些错开,使得石碑中心和明楼门洞再也不在原来的一条直线上。这样,石碑再也不能把明楼门洞挡严,而能从这儿往前看到很远的地方了。
7 G1 i" X; @5 N) R; D3 V  这一切,据说都是光宗为了提防有人在他死后还要加害于他而倍加小心的结果。8 n7 G& \. B! ]7 K

% Y/ A7 a+ H5 H, i$ M9 b# Q-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6: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20 13:37 编辑 - \- W: F1 a5 H

' D7 H2 Z* t. X. a明熹宗德陵4 r" ^# K( G! N  @$ _: r9 j
  德陵在长陵东约五里的潭子峪山下,这儿埋葬着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庙号熹宗,天自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崩,活了二十三岁,崇祯元年葬德陵。皇后张氏(1606-1644),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入京时自缢。据《明史》己载,清顺冶时将张氏合葬德陵内,但有的书却说没有葬德陵,难以断言。
$ A0 @6 N- w5 y. R# S8 z% U: l deld0443.jpg " b% F. i. r! {* d4 n) C
zyoxd1.jpg 6 k# c2 B7 L5 d& N4 e' l; s
zhhxp0.jpg
  l0 p" r' K4 M9 s  十六岁的小皇帝熹宗一即位,就得大办丧事。泰昌元年先葬神宗和孝端皇后。据记载,用二十四员护丧大臣,八千六百多人送葬,因为棺椁太重,一路上绳索、杠棍断了多次。天启元年九月熹宗又埋葬了他的老子光宗。
; T- C  u% x: H( F! s( a7 d  此时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强不断入侵,时常逼近内地,宫中奢侈无度,宦官魏忠贤(1568-1627)和朱由校的乳娘客氏(?-1627)狼狈为奸,为所欲为,他们连皇后也不放在眼里。朱由校只知嬉戏,不问国事。他有一怪癖,喜欢自己制作各种小型木构楼阁、宫殿,做好便拆,拆了又做。在这种情况下明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后来,清代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谈到明亡的原因时说:“明亡不在于崇祯,而在于万历、天启”。3 j7 ?/ |1 F0 d3 R' |3 x6 k
wzxa9f.jpg 7 n3 u  K1 E! o( r8 I
ksdf4692.jpg * U/ E, V9 U$ U& y1 Y) ]8 d* [
jqtim9.jpg * u) f5 d: @6 x5 F
  德陵坐东向西,地面建筑基本与景陵同。碑亭是崇祯九年建的,碑上无字。明楼从左右上,墓碑上书“大明熹宗悊皇帝之陵”。方趺上刻着“八宝”花纹,这是与其他陵不同的。6 _2 w4 T0 W) G; u
mdlsb0.jpg / U$ _! Y# P- W  G' X8 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6: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9 10:24 编辑 : w# z" u* x4 z7 }& f* l& Z) T

9 l! |# d; x+ Q明思宗思陵( j- ?7 c" M8 c" ?3 |
  思陵在长陵西南约十二里锦屏山下,埋葬着光宗第五子朱由检(1611-1644)。因熹宗无子,遗诏令五弟信王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庙号思宗。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1606-1645)农民军攻打北京时,他吊死了,活了35岁。皇后周氏(1611-1644)自缢死,四月四日合葬于田贵妃墓中。田妃生前得宠,崇祯十五年七月亡,特意为她在十三陵范围内修了一座坟墓。崇祯生前未修陵,只好葬于田妃墓中。- f$ R5 i( z& _! g
silti0.jpg
% Q, M' c" M) f' p& F3 n silti1.jpg
4 W8 G) I# g; C) `7 j6 r5 D, D: q zca99cbb.jpg
- E# l' g3 v: k3 w! _* J- _: Z3 v, H zhh940.jpg , f; W. y" x4 p9 Q* `
tgfim2.jpg
0 N! M: |2 j" }. h1 N' k  明王朝到了崇祯时期已是“大厦欲倾”、“黄泉路近”。各地的农民起义由弱变强,由少到多,由分散到联合,形成了足以推翻明王朝的强大势力。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经过十三家七十营首领集会之后,声势更加浩大。1641年,农民军攻克洛阳杀死朱翊钧次子福王,1642年,三打开封,消灭官军二十余万。随后又攻克襄阳,西安,李自成宣布建立大顺国,年号永昌,以西安为京。1644年3月,李自成率大军经居庸关过柳沟,穿沙河,清河,直捣北京。途经十三陵时,农民军怀着对明王朝的满腔仇恨,放火烧毁了康陵,定陵和昭陵。$ y8 j9 P% M& j: S0 v
lzc944.jpg
. L1 v) y+ r9 b3 ^ jyrgp0.jpg
# Y( S( ^7 X4 C* A6 X$ @) X3 N6 i4 n  三月十九日夜,李自成起义军攻城的隆隆炮声响彻北京上空。崇祯登高眺望,只见烽火连天,知道大势已去,急忙赶回乾清官,令人将太子送走,叫皇后周氏自尽,又砍死数名嫔妃。随后到寿宁宫及昭仁殿,砍断长平公主(1630-1646)左臂,杀死6岁的昭仁公主,完全暴露了崇祯凶残狠毒的本性。
+ {4 A/ G# k: |/ K$ I9 u4 ] cpop0.jpg
& g' \. P  P  {1 b4 n zrdd9692.jpg
, N6 o; R6 T9 V; [. K# H  天将明时,崇祯命鸣钟聚众,想作垂死挣扎。此时宫中一片混乱,各自逃命,谁还理他,只有太监王承恩(?-1644)随他出宫而去,主仆双双吊死。究竟吊死在何处,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吊死在煤山(今景山公园),一说吊死在巾帽局附近的海棠树上。巾帽局(二十四街门之一,专管宫内靴帽的制作)在皇城东北角,是个偏僻的所在。李自成寻到崇祯尸体后曾在东华门外停尸两旬(一句十天),这与后一种说法是相吻合的。如果崇祯是吊死在煤山,那在皇城之北,就不大可能停尸东华门外。由此可见,后一种说法似乎更合乎逻辑。8 {6 Z5 ^- d. ~; V
wcz690.jpg
1 Q8 ^$ q6 S, h5 C4 J- J% g dhm66690.jpg
" F- ~* W- V( c  据《明十三陵始末记》记载,崇祯死后,有顺天府官命令昌平地方官吏,赶紧拿官银雇民夫,打开田妃墓,将崇祯和周皇后葬在里面,四月初三出殡,初四下葬,不得有误。可是,此时昌平官府无钱,监葬官一筹莫展。后来还是当地的富户赵一桂、孙繁祉、白绅、刘汝朴、王政行等十人共捐铜制老钱三百四十千,才雇人打开田贵妃的墓。初四,将田妃之棺先移开,把她的椁让给崇祯,将崇祯之棺安放在石床正中,周皇后之棺安放在石床左侧,田贵妃之棺放在右边。然后将石门关闭,掩土填平,没有立冢。直到清代顺冶十六年,才为崇祯陵寝修了享殿三间,围墙一周,立了碑记,并为王承恩修了墓。
2 ^! p- I" @( f% O- I
7 C* Z2 v3 y; E8 l+ D0 W: ]% b7 Q% c【传说】崇祯和思陵
. u3 r+ ?9 n. H) D  思陵,是埋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的地方。这个陵和其它十二个陵完全不同,不要说明楼宝顶,内外罗城,这个门那个殿的统统没有,就是小土坟前放置的石碑也和别的陵不一样;别的陵的石碑都是用石雕的龟蚨作底座,唯独思陵的石碑底座,只是一块见方的石头。
1 b4 A& m/ q1 _' O  和别的陵相比,思陵为什么这么寒掺呢?十三陵一带的群众代代相传说,这完全是崇祯皇帝自作自受。
+ z& `2 w' B8 R9 p  崇祯和他的祖宗们一样,在他登基做了皇帝后不久,就紧着为自己选坟地、建陵墓。可是,他和臣子们张罗了好长时间,连坟地选在什么地方都没有个着落。为这事,他心里直起急。
& f/ ?% x$ K' Q+ V  一天,他忽然想了个主意,决定出外微服私访。他要到民间走一走,看看自己的坟地究竟安在什么地方好,以便抓紧修建自己的陵寝。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趁雨过天晴的奸日子,带了贴身太监,偷偷地跑出了北京城。由于多年来一直阴雨连绵,道路变得十分泥泞。可是,崇祯着急的是自己的陵墓,当然就顾不得这些了。当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陵区的大门——大宫门时,正好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崇祯皇帝心里不由一动:我何不让他给我算个命,看他到底说些什么。于是,他上前对算命先生一拱手:“有劳先生给我算算,我的命如何?”那人连声说:“好,好。”说着,便打量了崇祯一眼。谁料想这个算命的不看便罢,当他看到崇祯的脸是一副少有的苦相时,两条眉毛顿时就打了个结,不禁脱口说道:“恕不才直言,先生的命是饿死的命啊!”崇祯听了,不仅毫不生气,反而仰天大笑起来。心里话,好一个混饭吃的江湖骗子!即使天下颗粒无收,我崇祯皇帝也看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就是天下人都饿死了,也饿不死我崇祯皇帝呀!不单这样,就是我死了以后修的陵,也得比别的陵都阔呀!想到这儿,他更觉得这个算命先生荒唐可笑,便轻俏地做了个鬼脸,往外伸了一下舌头。你猜怎么着?在这算命先生见到崇祯伸出舌头的那会儿,“扑通”一声,便跪在了崇祯皇帝的面前,连说话的声儿都变了:“小人该死,罪该万死。刚才是我算错了,大人的舌头是龙舌头,当是天子之命。大人莫非是当今……”崇祯不容他把话说完,立即“嘿嘿”一笑,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使劲地摇了摇头,然后,便继续赶路了。
/ m. ~/ L" X8 p$ t. U2 y; Z' W  崇祯他们还没走出几步远,碧蓝碧蓝的天空立时阴了上来,翻滚的乌云简直挨着了地面。不一会儿,黄豆大的雨点就瓢泼似地倾盆而下。崇祯他们什么都没带,只得狼狈不堪地跑到附近的百姓家里避雨.在那里,他们足足等了一个时辰,雨不但没停,反而越下越大。崇祯不禁发起牢骚来,他提高了嗓门说:“还下哪!意思是别再下雨啦!可是,皇帝是真龙天子,天上人间、阴曹地府的事他全管。所以,当龙王爷听得崇祯说“还下哪”,以为是嫌它(雨)下得少,还得下呢!于是,龙王爷抖擞精神,又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犬雨,这一来,闹得全国到处发大水,造成了一连九年的大涝灾。从此,“再下它七七四十九天雨”就成了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话。这是后话,暂且不提。7 Z9 ^2 d2 I8 }/ i% [. s8 Y: x
  再说崇祯在百姓家里避雨实在不耐烦了,只得向主人借了两把雨伞,并留丁一个临时编的地址,说是日后一定归还。然后,就让太监陪着,急急忙忙返回京城去了。
) ~5 v0 Y5 O$ Z: s. w! |  一转眼,几年过去了,祟祯的坟地似乎有了些眉目,可是,还没有最后凿死,究竟在什么地方也不清楚,这把祟祯急得什么似的。他想,光是为这陵地的事就费了这么大劲,至今还没有选得,别的还干什么不干啦?他决定再次出巡,为这事亲自督察,尽快地把自己的坟地选好,快建陵寝。这一天,老爷儿(老爷儿,当地群众对太阳的俗称。)刚冒红,他便带着男女随从前往昌平陵区。到了大宫门,他们便在“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石碑前下轿下马,到大宫门东北角的“掸尘殿”去歇脚。当下,正是三伏天气,祟祯他们的衣衫全湿透了,好象刚从水里捞上来似的。幸好他们早有准备,便在“掸尘殿”用茶歇凉。闲聊间,他们说到一路上的见闻,什么地里早得都裂了大口子啦,庄稼旱得只剩一根莛儿啦,不但河里没水,连井都干啦,……崇祯听了,心里又不耐烦起来,竟可着嗓门嚷;“还旱哪!”意思是别再旱啦!谁知道龙王爷这时正想行去播雨,忽然听得祟祯说“还旱哪”,以为是嫌它多事,不必下雨,还得继续旱呢。于是,便收起云雨,连着旱了九年。( P: |! q/ y" E# v2 k
  据说,崇祯前前后后一共做了将近十八年皇帝,可是,在这十八年里,从来没有过一个好车头——不多不少,正好是涝九年,旱九年。这完全是崇祯“还下哪”和“还旱哪”这两句话造成的。
+ s7 K' A( ?) `% z( h% ?! I  再说崇桢在“掸尘段”里听说当今天下旱成这个样子,这是他以前成天在深宫大院里所不曾知道的。他想,怪不得现在下面造反的人那么多,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会完蛋。想到这儿,他立即传旨,拆掉“掸尘殿”,把拆得的砖瓦木料用来修他自己的陵墓。要是东西没地儿搁,就先放在田贵妃墓那儿存着。待最后定了祟祯的陵地以后,再运到建陵工地。这样,他再也没有继续巡视的兴致了,气鼓鼓地说了声“起驾回宫”,然后,就垂头丧气地回北京了。
4 O, e; ?1 J& ]2 r# T% a  不久,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打进了北京城。崇祯走投无路,只得在北京煤山上了吊。他死了以后,就被草草地埋在他的妃子田贵妃的基中。而从大宫门拆了“掸尘殿”所得的材料,仍然东一堆,西一堆地撇在他们的墓地旁。所以。一直到死,祟祯的陵寝到了儿没有建。后来,清朝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给他修的明楼,三间享殿,一圈围墙等,也十分简陋,并且早就被损毁得一干二净,至今只剩下一通用方石作底座的石碑,孤零零地矗在那儿。这样,崇祯皇帝的所谓陵寝——思陵,就只是一个光秃秃的土坟头而已。
0 d# C) G- e1 E" E; {7 m( T  这就是思陵为什么这么寒碜的原因。, K1 D! W- @& K* j; I! _6 ]
longhuz8.jpg ) I: L- ~4 o' e7 Z7 [
szhp0.jpg
: A4 T- K$ H' ^1 L( f$ ^$ U; B+ K' s$ D2 \+ \: ^' I- j
【传说】悼陵监村名的由来6 g, |1 X5 @6 |
  在十三陵,每个陵旁边都有一个和帝陵名字相同的村庄,那是由看守各帝陵的陵户世代繁衍而成的,如长陵和长陵村,献陵和献陵村,景陵和景陵村……那么,埋葬祟祯皇帝的思陵旁边,当然就是思陵村了。可是,整个十三陵一带就偏偏没有个思陵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S! q' f6 v- F! j0 w9 G4 k clcp0.jpg
. I' O4 Q: }! V4 e3 @; d; W clcp1.jpg ' c0 e% Y$ M- r$ w
jlcxe0.jpg
( o0 J' k& k& x( Y' P  大家知道,崇祯皇帝是在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寿皇亭的。据说,由于当时战事纷乱,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停在北京东华门外,一连好几天没人过问,迟迟不得安葬。后来,等到顺天府官吏命令昌平州官安葬崇祯,把他的尸体运往昌平时,人们这才发现,崇祯皇帝的脑袋不知被谁砍掉了。当时,大伙儿怎么找也找不着这颗脑袋。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现找材料和工匠,铸了个金脑袋,把它安在了崇祯皇帝的脖子上,以便完葬。
' @8 G  n2 F( Y2 [1 h! a/ o  崇祯就这样被葬在了思陵。可是,甭看祟祯“亡国之君”的名声不好听,他脖子上安的金脑袋却是个好东西。这样,就招来了一些人的贼心。开始,由于思陵村各陵户的经心看管,崇祯的地下墓葬还是被保存得完好如初。又是多少年过去了,陵户几经变迁,看管的也就不那么紧了。一天,村里有位老人清早起来拣粪,经过崇祯的墓前。忽然,他发见坟墓已经被挖开了,敞着一个好大的洞。他急忙回到村里,把这事对陵首说了。陵首马上带了一帮人赶到坟地,他们走到被挖开的洞里一看,棺材已经糟朽了,崇祯的尸体也只剩下一副骷髅架子,按在他预子上的那颗金脑袋呢,也不见了。大伙儿心里明白,盗墓的人就是奔着这颗金脑袋来的。这金脑袋少说也得十好几斤呀,看来,它早就被弄走了。陵首一看,大伙儿这么站着,看着,也不是个事呀,就派人到州里报了官。其实,报了官又有什么用?日子一长,这件事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搁下了。
6 {2 U9 F( B0 i% L  S- t2 n  后来,陵户们商量着说,在崇祯的墓里还有皇后、贵妃及其它随葬品呢,要是以后还有人来盗墓呢?所以,他们就立了一些新的护陵规矩,并决定把思陵村改为“盗陵监”,意思是对于盗掘陵墓的人,要时刻提防,严加监看。时间又这么一年一年地过去了,“盗陵监”也被渐渐地叫白了,写白了,这才成了现在的“悼陵监”村。
2 |0 f1 b$ x8 B( S5 v0 b8 s  这就是“悼陵监”村名的由来。
, }& T: e6 z8 G9 p dlj690.jpg
0 L, ^: G" K, o* r, S  Y9 M4 t# H$ I2 c, c( b; j8 \
【传说】朱家天下葬到哪儿为满' |) `: S: F2 C
  据说,永乐帝朱棣的军师姚广孝,用了好几年时间到各地踩坟地,最后好不容易选定了昌平的黄土山区,作为建造明陵的地方。当时,姚广孝把这个地方夸得一朵花似的,朱棣也乐得什么似的。他高兴一阵以后,忽然问:“据说我们朱家趁七十二架老龙窝。爱卿你说,我们朱家的天下葬到哪儿为满呢?”姚广孝随口说道:“早着呢,非得到你们朱家的万子重孙葬到山西,河南才满呢!”朱棣一听,哈哈大笑。他想,山西,河南离北京好几千里地,哪儿就葬到那儿啦!朱家天下怎么也得坐它千儿八百年。
, B& B3 b; T9 Y8 n* T+ y! F  后来,朱家的天下坐到崇祯皇帝朱由检那儿,他是明朝的第十六个皇帝。在他当皇帝的那阵,天下连年灾荒,老百姓都没有了活路,便纷纷起来杀贪官,开粮仓,求生路。这一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从河南、山西、河北等地一路打来,一直打进了北京城.这个消息一传开,朝廷上下顿时乱成了一锅粥。他们趁火打劫,把皇宫里的金银财宝东抢西藏,谁还顾得上什么皇上二大爷,反正自己逃命就得。而崇祯呢,眼见着皇宫里炸了营,又听说李自成的军队说话就要打进宫来。他觉着大势已去,便把团团围在自己身边,一时没了主意的皇后,妃子、儿女等,一个个都砍的砍,杀的杀,然后就一边跑一边喊:“承恩,承恩!”他要找的这个“承恩”是谁呢?原来就是先奸后忠的太监王承恩,他想把这个贴身太监找来,商量一下对策。可是,都到这个份上了,你上哪儿找他去?这时,在他耳朵里响着的只是乱七八糟的一片吆喝声,叫骂声,哭闹声,“咚咚咚”来来回回的奔跑声……。忽然,崇祯好象听得有人说:“陈列馆里也在瞎吵吵,说不定那儿正闹妖精呢!”崇祯听了,心里想:人也闹,妖精也闹?我非得去看个究竟不成。说不定那儿还有什么人,可以有个商量呢。于是,他三步并作两步走,急急忙忙跑到陈列馆。他推开门往里一看,屋里静悄悄的,连个人影儿也没有。他又到屋里仔细看了看,只见墙上挂着四张古画。第一张画的是有人伸着胳臂叉着腿;第二张画的是十八小孩倒爬城;第三张画的是城头有棵李子树,树卡巴上长着一只大眼睛;第四张画的是大门里头一匹马,半出半入看得清.可是,光看这些画有什么用呢?这儿什么动静也没有哇!还在这傻呆着干吗?还是找人商量事儿要紧。想到这儿,他一步跨出陈列馆的门槛,又一边跑一边喊着“承恩,承恩”地到处找他去了。
% Z* ^8 v8 O. U8 z: G- V! N9 p  其实呢,这四张画都是有讲的。第一张画,实际上是一个“大”字;第二张画,正好是一个“李”字;第三张画呢,指的是只有一只眼睛的李自成;第四张画,则是一个“闯”字。这四张画连起来的整个意思就是;李闯王要坐天下,你没有看见那个“大”字么?那是“天”字去掉头上的一横,意思是说,除了天,就是他李自成大了。这四张古画,本来是上天给他的一个启示,他要是能悟出里面的意思,及早想办法,朱家天下或许有救。可是,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哪有心思理会这个?命都顾不过来呢!他藐了一下这四张古画后,也没看出里头有什么名堂。后来,他谁也没有找着,就跑到煤山(今北京景山)上吊死了。说来也巧,崇祯刚上完吊,王承恩就找到这儿来了。等到他解下绳子把崇祯放下来时,人早已断了气。他哭了一会儿崇祯后,就躺在他的身边吞金死了。
* F( u% |( ?1 m6 M$ Q) G2 E  在崇祯活着的时候,连一块象样的坟地都没有选好,更甭说现成的陵墓了。现在他死了,把他葬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说,崇祯生前曾对田贵妃说过:“咱俩死也在一块儿。”结果,田贵妃比崇祯先死,被葬在了昌平陵区西南部的蜈蚣山下。现在,崇祯死了,索性把他葬在田责妃的墓里得了。9 v4 O& M! y1 v: r# z- o
  对于崇祯这么个葬法,当时谁也没在意。可是,一些年头过去了,十三陵一带的群众却渐渐地琢磨开了:崇祯的坟正好靠着蜈蚣山,而蜈蚣是最爱吃龙和长虫(长虫,即蛇。)的脑髓的。龙和长虫的脑髓没了,不就没命了吗?崇祯这个真龙天子的脑袋正好枕在蜈蚣山上,这不是明摆着把他的脑髓送到蜈蚣的嘴里去吗?所以,朱家的天下坐到崇祯那儿就非绝不可。再说,崇祯的坟就在鹿马山的西边,昭陵河的南边,这从当地的地理形势来看,它正处在所谓“山西”,“河南”的位置上。这也正好应了当年姚广孝对朱棣说的;“朱家的天下葬到山西,河南为满”的话。
- I) e0 I3 ?% k* B1 A4 H5 f- I  从此,“朱家的天下葬到山西、河南为满”的故事,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Q8 U8 O; Z' [+ j5 }/ r& @5 ?: H

  U2 U" P' }% f$ q. O4 j7 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6: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0:56 编辑
. z4 d4 o% Z2 O8 m5 Q+ U0 M5 y
【传说】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
+ n% b7 `$ d9 y3 @$ v; Y- |    “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故事,在昌平十三三陵一带的广大群众中,已经口头流传了几百年。
6 X' N0 j0 _- G3 L5 M" L$ @    这个故事,据说是从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想把明十三陵的建筑规模由大改小引起的。这儿的老人们代代相传说,乾隆皇帝想把拆大改小十三陵所紧出来的好砖瓦木料,运到河北省遵化县那儿的清东陵,好把他自己的陵墓盖得阔一些。因为这些建筑材料,到了乾隆时代已不可多得。开始,乾隆皇帝拆的是永陵和定陵;所以,这两个陵的外罗墙拆过的遗迹,直到今天还清清楚楚。后来,他又要去拆长陵。一天,当他带人去拆大殿的时候,忽然从里面窜出一条水缸般粗细的长虫来。这一下,可把乾隆皇帝吓得够呛,他跌跌撞撞地逃回了北京城。从此,他再也不敢拆陵了,只是把从永陵和定陵拆来的大金丝楠木等,偷偷地运到河北遵化,上面盖着松木、杉木,免得显鼻子显眼的,然后,就雇了工匠,把东陵给修好了。打那以后,乾隆皇帝专门下了一道谕旨,说什么在他的陵里,如果伤了一棵树该是怎样怎样的罪;拆了一块砖又是怎样怎样的刑。. u7 f: T4 Q& h+ i  g: \
ql9164.jpg
5 {# p7 ^3 X. H* \3 l qdlt0i.jpg ) y! H6 a3 D6 G! S+ F/ ?) c  i
  军师刘墉(1719-1804),即刘罗锅子看了,把这字条捋了捋,说:“我主。假如有人从墙里往外扔石头,把人给砸了,这该是什么罪?”乾隆说:“这是误伤,给他一些钱,让他养着得了。”“要是平坟灭祖,该当何罪?”乾隆脱口而出:“杀罪。”“那么,”刘罗锅子说,“我主拆大改小十三陵;该当何罪呢?”乾隆说顺了嘴,正要随口说是“杀罪”时,他一下子醒过闷来了,便吭吭哧哧地说:“是……是发罪。”这样,他自己就把自己的罪给定了。但是,谁敢真的把皇上铁锁子铁链的发配呀?可话是说出来了,谁也不好收。怎么办?还是刘罗锅子的脑子快:“既然如此,我主就打江南围去吧。”打江南围,实际上是一种形式,那意思就是发配了。打江南围,十三陵一带的群众,把“到江南打围”说成是“打江南围”。打围,就是打猎,游猎。
' j0 j4 y5 r5 y lyd4863c.jpg
* [1 i# I# A! h0 Z  不过,发配得有发配的样儿呀。刘罗锅子在乾隆皇帝下江南前,想出了一个法儿:在乾隆的脖子上挂一个兜兜链,就算是脖锁儿。脖锁儿锁在脖子上的铁链子,这是古代犯人的一种刑具。乾隆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问:“爱卿为何给我戴这个?”刘罗锅子不便把这事说穿,只得说:“江南风高,戴上它可以避风寒。”接着,他又在乾隆皇帝的两只手腕上,戴上两只镯子,就当是手捧子。手捧子相当于现在的手铐,古代刑具的一种。乾隆还是不明白:“爱卿为何给我戴这个?”刘罗锅子说:“戴上它好看呀!”据说,以后小孩儿脖子上挂兜兜链,妇女的手腕子上戴镯子的风俗习惯,就是这么来的。不过,意思有些变化。后来,小孩脖子上挂兜兜链,妇女手腕于上戴镯子的意思:戴上它们’,表示把人给锁往,铐上,叫他跑不了(过去,人死了不说“死”,而是说“跑了”,“走了”,“去了”)。这样,孩子就好养活,妇女能长寿。这是后话。* p* v* S6 ]# b* B1 v" j" s  n
  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了,乾隆皇帝就坐上船到江南去了。, g/ m' Q7 h; x' h* p5 x& z
  一路上,乾隆和刘罗锅子边看风景边聊天。有时,乾隆还心血来潮写几句诗给刘罗锅子看。一天,刘罗锅子对乾隆说:“万岁,咱俩对个诗如何?”
* C" G' q& u* k6 t/ ]  说到诗,乾隆的兴致又来了,“好,好,我先说——
' A' X; I8 C; n6 U# j: J    皇上吃水玉泉山,% S/ o% s4 R: u1 d
    昆明湖内紧相连。
( i/ {1 h8 `' Y6 K; G; }  k3 \# N# }    一年半载若不回,
2 `4 `% S- U7 H/ g4 o0 W    三宫六院处处闲。”
" j3 e* S9 l8 M9 n  刘罗锅子一听,好么,还叼念北京的好哪,他是不想离开北京呢。这么着,让我来开导开导他吧:
$ [6 c8 `! Q$ H/ r( a! R  “金山夺银几千秋,
' J- ?& F6 x2 Z0 Y! \' D% q# W& N. O  云水高风紧自流。% L, w! w  G4 J4 C5 q
  万里长江飘玉带,
2 N9 I# O# Y  D3 _8 t  一轮银月滚金球。”
9 s/ V& S  t6 |( X& h0 s: G  这是在说江南一片好风光呢。君臣二人正这么说着,不觉来到了一条大江边上。待他们过江的时候,江里的水精一下子都拥到乾隆坐的那只船底下,个个掀波逐浪,定要把这条船弄翻。乾隆皇帝见了,就央求它们说,“别翻我的船,否则,我就没命啦。”水精们说:“你拆大改小十三陵,早就该死!”乾隆一听,就赶紧对它们说:“别,别,我给你们都加封还不行?”水精们听了,就问:“封什么呢?”这时,乾隆皇帝的眼珠子“骨碌”一转,耍了个小聪明:“还不到时候呢。”“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呀?”“等到将来灯头子朝下道路竖,海水枯干你们没地儿去的时候,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封大官。”水精们听乾隆皇帝许下了日子,便都高高兴兴地走开了。
8 Z( b& G! O4 m/ Q3 r  乾隆皇帝就这样过了江,打江南围去了。) ]1 `8 {$ u) \2 Q9 ]( ?
longhvz4.jpg
! C' U' f3 _, h! u/ d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6: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9 10:30 编辑
7 s" g- T2 T5 r- h  O  ?$ Y0 r  d% U7 @
结束语
0 e; N9 L  a/ P2 s; b2 _+ @  十三陵水库
6 K- K) \( I- ?: \" Z+ a" o' V7 B  在十三陵的东南面。水库建于1958年,北京人民组织了四十万劳动大军,日夜奋战,仅用了半年时间,建成了长六百二十七米、高二十九米的拦拱大坝。大坝顶宽七米五,底宽一百七十九米,正面有“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字是用雪白的汉白玉镶在紫色的安山岩护坡上。大坝东头,有一座记载水库修建历史的纪念碑。前是一个美丽的小园林。大坝西头建有码头,更衣室,为畅游水库的人们提供了方便。环绕水库修建了公路.水库周围的群山已绿树成,荫,花果满园。附近还有锥石口、德胜口,仙人洞等名胜。十三陵水库不仅对防洪,灌溉起了一定作用,而且这里已经成为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游览区。4 B. X! X! h- R
  在北京昌平区境内,以建在十三陵南部,故名。1958年动工,同年建成。拦河坝高29米,坝顶长627米,库容810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23平方千米,水库面积28平方千米。拦蓄温榆河支流沙河洪水,并供灌溉、发电、养鱼之用。周围种有果树,水库东部建有九龙游乐园。为全国重点名胜区。
; L6 P4 x- D% j' q% p6 Z s3l0ti.jpg
* x: g' P4 {8 t( W  O1 ?8 s( ?0 } s3l041.jpg
! ]4 w' s6 x" a7 O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