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8 20:38 编辑
6 B3 k; t/ k3 ?2 ]) A7 f# }8 P" _$ |: A# l
【传说】九龙池
( d4 L8 h5 \3 b6 c 在明十三陵的定陵西南一二里地的地方,—有个九龙池。池东面的山脚下,是一溜九个石雕的龙头。从龙的嘴里,日夜不停地喷出清清的泉水,滋养着昭陵村附近的土地和百姓。
, G2 ~# k! }8 F$ i& k6 o 关于这九龙池,当地群众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L$ h5 y3 x* L
据说,洪武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1311-1375)当年到北京巡察时,来到现在的十三陵一带;那时,这儿还是一片汪洋。可是,这个能掐会算的刘伯温,一下就看出这儿的海底下有七十二个大海眼,而这些海眼正好是七十二架老龙窝,是将来埋葬明朝七十二个皇帝的风水宝地。7 ?8 S3 Z2 _: W
) f% W4 v+ v8 H" W6 b' e 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据刘伯温掐算,明朝本该有七十二皇帝的气数,可是,因为明朝皇帝不争气,实际上只坐了十六个皇帝,其中十三个归葬北京十三陵。这是后话。/ f' Q6 L0 x. F# E5 M c
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片汪洋大海变成平地呢?刘伯温再次掐指谋算了一遍。算来算去,到了儿没能算出一个办法来。他只得回到南京,向朱元璋禀报了这件事。朱元璋虽然觉得这是件大好事,只是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什么高招儿。
+ s: o: k9 E9 h0 R Y: m+ b 一天晚上,刘伯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正在海边蹓跶。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半空中有无数口铜锅掉进了海里。当他大声喊着,想让别人也来看这怪事时,他就一卞惊醒了。这时,正好天也亮了。刘伯温醒了以后,不觉又仔细琢磨起梦里的事来。忽然,他象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似的,连梳洗也顾不得了,就急急忙忙跑到朱元璋那儿。
+ p) ?" Y9 z. M “什么事这么急?”朱元璋一边穿衣裳一边问。/ J6 |: f3 d, R
“有了,有了。”刘伯温喜孜孜地说。) k8 |2 _% J6 @% V0 O
“什么有了?”
9 h% X' M0 [7 S8 }6 z “退水的办法有了。”
6 Q9 [+ r. i! a “你呀,这几天算是泡在海里了,”朱元璋笑着说,“你说说,什么办法?”1 R7 R9 i% m, g" f& o
“请陛下准我打造七十二口铜锅,我把它们扣在海底七十二个海眼上,海水必退无疑.”; _: `; x/ C# [" i
朱元璋对刘伯温一向是说什么就是什么.等他听完刘伯温一番话,当然十分高兴,就立即让刘伯温按他的办法做去,并且传旨:马上搜集天下所有的铜,不管是红铜、紫铜、黄铜、青铜、白铜,……反正,是铜就要。然后,刘伯温从各地召来上千个能工巧匠,让他们马上赶制七十二口大铜锅,尽快运到北京,去扣那七十二个大海眼。$ q# W7 ~% H% z1 u, t' C4 c
铜锅一口一口地制成了,它们被陆陆续续地运到了北京。可是,等到要赶制第七十二口大铜锅时,料已经全部用完了。最后,连老百姓家里的铜家具,铜玩意儿什么的,也全被搜罗了来。可是,那也不够打半口铜锅的。这怎么办呢?事情已经到这儿了,那就只好把已经打得的铜锅先扣上,再说,刘伯温算计过,铜锅差个一头两个的倒也不碍事。所以,刘伯温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带了民工们来到海边,由他具体指点,在同一个时辰,把制得的铜锅一齐扣在了海眼上。你说怪不怪?等到七十一口大铜锅同时扣住七十一个大海眼时,这儿的水顿时就下去了,然后,马上现出一块陆地。不过,因为当时有八口大铜锅没有扣严,再加上有一个海眼没得扣,这就使得那八个海眼里的八条龙一齐跑了出来,统统钻进了剩下的那一个大海眼里。这样,别的地方水全下去了,单单这一个大海眼里因为聚集了九条龙,使得这个大海眼的水特别冲,成天成宿往外喷水.你甭说,这水要是再大点儿也就不行了,现在这些水正够这一带的田地有水浇,百姓有水喝。7 E/ ?( C% x& _4 N7 m
后来,据昭陵村里的老人们说,凡是六七岁往下的小孩儿来到这儿,只要趴在井口往下瞅,就能看到里面有大大小小九条龙在游动。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大海眼叫做“九龙池”,并且还在它的东边修起了九个用石头雕成的龙头,作为降福的祥物。
) {+ U- `0 W% r 从此,这个九龙池就远近闻名,成了十三陵陵区的一景。$ ^/ b5 {! R. F6 I1 ]/ P
: L; g! C) m( Y5 t
【传说】斩石聋,灭九龙0 I0 c; B$ x8 C6 x, S4 }
在十三陵地区,“斩石聋,灭九龙”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
0 B7 k1 A, A0 o, r0 N2 Z 据说,那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事。
6 E" H3 W& W0 i7 S1 B9 r 自从刘伯温施行法术,把现在十三陵一带的汪洋大海变成一片陆地后,这儿仍有一个九龙池留在地面上。它不断地往外喷涌着清凉甘甜的泉水,供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百姓浇地,吃喝。
/ Z) F1 h" C) u: f) [ V 后来,永乐帝朱棣命他的阴阳术士们到处踩坟地,看看哪儿是建造帝陵的风水宝地。选来选去,最后才选中了现在的这块地方。朱棣皇帝当下传旨:圈地八十里作为陵地,同时并下了一道道有关陵区的禁令。有一次,朱棣皇帝和娘娘一块儿来到这儿察看陵地,中途就在陵区行宫歇着。
y5 J0 R$ k- l2 ] 陵区行宫的旧址就在现在的十三陵乡北新村。一九五八年修建十三陵水库前,这儿还有行宫遗迹,如残存的门,台阶等。十三陵水库建成前,搬迁户早就集中在这个地方,新建了北新村。这样,行宫旧址就只能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K4 [; U: f2 ]% [) K* ?3 h4 E
话说当这伙人在屋子里闲聊的时候,娘娘总觉着耳边有什么响。她歪着头细听了一会,好象是地底下“骨碌骨碌”流水的声音。她问别人听见没有,别人说,什么也没听见呀!她说,我可听见了,这个地方还有十条龙在打架呢,这样是会“惊驾”的,这要是把皇帝给吓着了,可不是闹着玩的。说着,她就让当地衙役立即捉拿十龙,天黑以前交差,以保圣安。- j. c4 I* u1 W. ^' @/ a$ b
这些衙役听完娘娘的吩咐,心里话,我们上哪儿给你逮这十条龙去?这准是娘娘她们怕死怕过了头,才找出这么个辙,让我们受罪去。不过,心里是这么想,话敢这么说吗?你的小命还要不要啦?待他们准备停当以后,就四处寻拿十龙去了。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娘娘说要斩十龙,她嘴皮子一翻多轻巧!要是真的动起手来,有那么容易吗?所以,衙役们辛辛苦苦转悠了半天,连一条龙的影子也没有挠着。后来,他们想起当地有个九龙池。对了,九龙池,九龙池么!里面怎么也得有九条龙呀!我们何不先把那九条龙给斩了,先回去交差?于是,他们商量好了以后,就一同奔九龙池了。可是,他们谁都没有去过那儿,怎么也得找人问路呀!正说着,他们已经来到了七孔桥北头。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七八十岁的白胡子老头。其中一个衙役抢步上前问道:“老人家,请问这儿到九龙池怎么走?”老人没理他的茬。% i9 [1 s8 h8 r) O" {
这个衙役又大着声问了一遍,老人还是不理会。这么一来,衙役们可火了,就都大声嚷嚷道:“你耳朵聋啦!”老人这才用右手拨拉拨拉自己的右耳朵,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实聋。”这个老头儿知道,不能说自己是“真聋”,因为“真聋“和“真龙天子”的“真龙”两个字是同一个音,要是说了是犯忌的,所以,只得说是“实聋”。可是,衙役们一听,好哇,原来你就是“十龙”。说着,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就把老头儿的脑袋给砍下来了。正在这时,有几个农民打扮的人从这儿路过,看见有个老头儿被砍了,只这么上前一瞅,便都大吃一惊:“哟,这不是咱村的石大爷——石聋子吗?”衙役们一听,乐了,——我们斩的真是“十龙”呀!他们不容这些人再说什么,就紧接着问:“你们知道九龙池在什么地方?老百姓哪儿惹得起他们呀,只得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有人要说了,衙役们既然认为已经斩了“十龙”,为什么还要上九龙池去呢?因为他们想,不管怎么说,石聋子毕竟只是一个,要是真的又把九龙池里的九条龙逮着:给斩了,那不是更好吗?所以,他们就提着石聋子的脑袋(这可是他们“斩龙”的“证据”,因为这条龙变成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一路来到了九龙池。他们围着九龙池转呀,瞧呀,怎么也看不见一条龙。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只听得有个衙役说: “我们把石聋子的脑袋扔进九龙池吧,这样,没准能把这儿的水给止住了。要是真那样,十龙不就全完了吗?”别的衙役——听,心想,事情已经这样了,别的办法又没有,那就试它一试吧。于是,“扑通”一声,石聋子的脑袋正好把九龙池口给堵住了。说也怪,九龙池真的不再往外冒水了。衙役们那个乐呀,全都屁颠屁颠地跑到陵区行宫,如此这般地向娘娘报功去了。娘娘听说已经把十龙给斩了,又歪着脑袋贴着地皮仔细听了听,果然,地底“骨碌骨碌”的流水声没有了,就是有,也好象小得听不见了,她赏给衙役们一些银两后,就安心歇息去了。
1 Q7 G- C; {0 K% q 从此, “斩石聋,灭九龙”的故事,就在十三陵一带的群众中,被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P' x( V4 v- u4 K& h! ?. H
- n9 J( ?7 C) r% q【传说】九龙池和银山塔林
, s9 J- T, Q$ }7 ^" n% ]) Y$ u 有人一看这故事的题目,也许会说,铁壁银山及其塔林,是“燕平八景”之一,而九龙池是明十三陵陵区的,一个名胜。它们两个,怎么也说不到一块儿。0 V4 X9 x6 {9 S# r9 j2 M, N/ z
其实,从这一带流传的故事来说,它们的关系还挺密切的呢。
8 q4 O0 A( ?* {- ?+ A% Q 相传在好几百年以前,昌平的铁壁银山上有一个很大的泉眼。从这个泉眼喷出的大股大股的水,经常把附近的村子和田地给吞没了。那么,这个泉眼的水为什么这么冲呢?据说,银山和九龙池尽管相隔四五十里地,可是,它们却属于同一条地下水、脉。所以,当年的皇帝娘娘来到十三陵行宫,命当地衙役“斩石聋;灭九龙”时,九龙池就被石聋子的脑袋一下给堵死,再也不出水了。可是,水在这儿被憋了回去,却从另一处“咕嘟咕嘟”地拱出了地皮——这就是银山大泉眼。因为九龙池水是生给憋回去的,这样,它从另一处出来的劲头就特别大,水势也特别的猛。% w T1 p9 h; t
有一天,一个老道从远处来到银山.他见到银山大泉眼发这么大的水,很是同情当地的受苦百姓。他想,我得想办法拿什么东西把这个泉眼给堵上才好。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并且立即动手干了起来。只见他一会儿的工夫就做了,座挺大挺大的宝塔,然后,就把它安在这个大泉眼上。这么一来,银山大泉眼被堵得严严实实,滴水不漏。可是你想,银山大泉眼的水原来有多冲呀!现在,它被这么一堵,银山底下的水就憋得拱拱的到处乱钻,结果呢,它们又从这大泉眼周围的好几个地方拱了出来。于是,这一带又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新的泉眼。那老道见了,心想,省得这儿堵,那儿冒,索性,全把它们给堵上得了,有多少就堵多少。所以,他又做了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宝塔,分别安在大小不等的泉眼上。经过老道这么一捣腾(捣腾;摆弄的意思。),银山上就出现了一片塔林。其中,最大的宝塔足有现在的十来层楼那么高,它被堵在最大的泉眼上。最小的宝塔呢,据说只有两寸来高,它被堵在最小的泉眼上。这片塔林,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铁壁银山上,使它成了有名的“燕平八景”之一。燕子八景,即昌平八景。天峰拔萃,石洞仙纵。银山铁壁,虎峪辉金,龙泉喷玉,安济春流,居庸霁雪,松盖常青。
4 L7 h2 u! o: H' X% F7 M 因为这儿的地下水和十三陵九龙池的地下水通着,现在,银山泉水既然全被憋了回去,它当然又得从九龙池那儿拱出来。这样,自从“斩石聋,灭九龙”后成了死泉的九龙池又活了,“咕嘟咕嘟”的直往外冒水。不过,它里头毕竟搁着一个石聋子的脑袋,所以,出水并不痛快。即使这样,它出的水也足够人们使的了。
/ A: d/ R; g; l+ V( W 从此,长流不断的九龙池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昭陵村人。
" i# Y N, M [' j3 i* j
4 y" I; W) j8 B" u4 L
故事里的银山宝塔位于昌平县东北三十公里处,海子村西南,银山南麓的古延寿寺遗址上,它是一群塔林,塔的体量比一般墓塔高大,年代也较早,远远早于明代。
/ e9 L& e/ n# A K6 S5 ^+ L 在辽,金时期,银山一带寺院大为发展,据说有七十二处,其中最大的寺院叫延寿寺,建于金代.银山塔林,就是这一寺院中高僧的墓塔。现存有七座墓塔,其中五座是金代塔,两座是元代塔。五座金代塔均为密檐式砖塔。塔下有高大的须弥座,塔的高度均在二三十米之间。看去不象墓塔,而跟佛塔一样。两个元塔也是砖塔,一个是密檐式,另一个则是密檐楼阁以及覆钵式相组合的塔。: X; s# {- z' q! Z- p
银山宝语是重要的古代塔群,是研究金。元时代佛教艺术和砖石建筑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7 }5 H9 T3 I, V) O( X
银山从山脚到山峰都是由巨大的黑色花岗岩层叠而成。山上青松翠柏,果树成林。夏天浓荫遮蔽,气候宜人;冬季冰雪层积,色如白银。银峰墨崖,十分绚丽,故名“铁壁银山”,为京郊古名胜之一。
7 t+ e6 g+ O! L
2 \9 D8 k" z- W' d. l5 T
" b- F$ o6 C" R; g9 K
【传说】石牌坊(—)
8 g8 D+ i5 Y1 c5 ]8 o 根据明代对皇陵建筑的设计,在正式进入陵区以前,必须有一座门楼作为标志。它既是一种宣扬先皇所谓“圣德”的象征,又可作为风物景致的一种点缀。这个门楼,就是十三陵正面入口处的石牌坊。2 Y/ o* q) V X1 t7 s6 y
石牌坊通体高约四丈多,全部由汉白玉石构筑而成。它稳健,端庄,气字轩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且不说那上百吨的石柱子,要一根根竖立起来,这在当时是件多么艰难的事,就说那凌空而起的十根横夹柱石,在没有任何现代化起重设备的情况下,愣要凭空把它架上去,简直是有点神了!是的,关于这石牌坊,还真有一段神话故事。0 l- f2 l% H; T3 @+ h' N) F6 p
那是四百多年前的一天。成千上百个建造石牌坊的民工,——个个面南磕头跪拜。在他们的前面,点着一柱香。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呢?是这么回事:当时,离石牌坊交活的期限没有几天了,可是,自从把六根柱子费劲巴拉地竖立起来以后,那十根横夹柱石却怎么也架不上去。民工们想来想去,还是一点辙也没有。最后,只得烧香磕头,祈求鲁班爷点化。
& A6 _$ i7 I0 j) o 但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鲁班爷总也没有一点显灵的兆头。三天,四夫过去了,民工们一个个摇头苦叹:再过两天期限一到,石牌坊完不了工,他们就得被杀头问斩。正说着,他们看见;一个拣粪的老头儿又来了。这个穿着破衣烂衫的糟老头子,手里拿着一把大粪勺,肩上背个大粪筐,在这转悠已经有些天了。开始,大伙谁也没理会。天黑了,民工走了,老头子也走了。第二天,民工来了,他也来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民工们这就有些奇怪了。这一天,民工们心里实在憋闷,就和这个老头儿攀谈起来:“你这个糟者头子,在这瞎转悠什么?你看我们都快没命了,你倒自在。还不帮我们出个主意?”只见那老头儿淡淡地一笑,接着又“哼”了一声:“问我?我是个土没脖子的人了,还能有什么法儿!”说完—,笑眯悠悠地自顾走了。
4 Z: G# f2 r/ L9 k1 w: z 大伙儿听了,更泄气了。事到如今,只好听天由命了。忽然,有个壮汉用手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一哈哈”一乐,高兴地说;“有了。”大伙儿一愣: “什么有了?”那壮汉说:“你们想,老人说的,‘土没脖子’,这不是明明在告诉我们,只要用土囤的办法,就可以把这些大条石慢慢地轱辘上去了吗?大伙儿经他这么一说,心里也都一下透亮了,全都高兴地说:“那咱们就试试。
v0 h( E6 J5 t8 j/ b, t" I 于是,他们采取了土囤的办法,果然把数百吨重的十根夹柱石,一个个都架了上去。石牌坊终于按期完工了。
( v3 b$ a9 U1 c0 [8 V5 R 这一天,民工们都在念叨那个拣粪的老头儿,都说全亏了他……。正说着,—从天边飘来一朵白云,上面站着一个老人。大伙儿仔细一瞧,正是那个拣粪的老头儿。他们这才醒过闷来:这不正是点化我们的鲁班爷吗?大伙儿急着跪下磕头谢恩,可那朵白云却载着那老头儿,飘飘忽忽地远去了。
z* S1 H/ f' o: I2 T0 l
: c+ V3 M! v& q. K+ {) k
, T% b u# Y0 K% v2 q: D【传说】石牌坊(二)
; H7 B2 S m, V+ s9 e8 D& Q 在昌平城西北约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石结构的五门六柱十一楼的门楼子。这就是开始进入十三陵陵区的标志——石牌坊。从它建成到现在,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不失它挺拔,雄伟的风姿,迎送着古今中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 W( {2 R' t* Y$ f. A" S 石牌坊为什么能经历住这样漫长而又严峻的岁月考验呢?据说,这是因为在它中间一个门楼顶上的东北角,嵌有一截儿椿木橛子的缘故。要说这件事,我们还得从一个民间故事讲起。 `, l2 n* C! D$ Q, @4 z
那还是当年刘秀(前5-57)没有成事的时候。一天,他被王莽(前45-23)和他的部下穷追不舍,慌不择路地逃到一片光秃秃的地里。谁料想,他还投喘过气来呢,追兵就快到他跟前了。刘秀怠得没有办法,一骨碌滚到了垅沟里,直挺挺地趴在那儿,一口大气也不敢出。一会儿,追兵来了;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过去了。王莽他们连刘秀的影儿也没摸着,有人会说,这可神了,一个大活人,躺在光秃秃的地里,那么多追兵难道一个也没有看见他?确实没有看见。
5 K4 ^* G: i& `9 Y. Q
' q* ~' ~1 p8 v ?* _* ]
! a$ v4 i* y3 `7 w5 L" L
这是怎么回事呢?
2 F; N8 y1 z2 I L' {5 [# z/ r& s- F 原来,刘秀刚在垅沟里趴下,一大群乌鸦就飞了过来,纷纷落在了他的身上。刹那间,就把刘秀盖得个严严实实。王莽带着追兵过来,这群乌鸦纹丝儿不动。他们看了看周围,除了一群乌鸦外,什么也没有,便继续往前追赶去了。
9 M, C! y: i0 Y: { 等到追兵远去,乌鸦又“轰”的—一下全飞走了。这时,刘秀又饿又喝,勉强爬到一棵桑树底下,仰天一躺,张着大嘴直喘气儿。忽然,一颗桑椹正好掉进他的嘴里,刘秀也顾不得许多,就试着嚼了几下。好清凉甘甜啊!他高兴地又一连吃了好些,精神头又来了,便轻松地继续赶路了。经过一道道难关,后来他终于成事做了皇帝。: u7 M9 O' z6 X- ^# \
有一天,刘秀带着大臣来到郊外游猎。忽然,他看见一棵椿树,以为这就是多年前救他活命的桑树。于是,就指着椿树说:“当年多亏你搭救我,我才有了今天。现在,我封你为万树之王。”这时,桑树正好就在旁边,听了刘秀这一番话,气得它浑身起鼓包。离它们不远的地方,正好有一棵杨树,前前后后的事它都一清二楚。现在,它见刘秀错判椿树为王,便“沙啦沙啦”地乐个不停。从此,“气死桑,乐死杨,椿树成了王”的民间故事,就这么流传开了。
# h4 ?; z0 ^: K3 k2 b 打那以后,椿木也就被人们当作一种镇物:凡是各种建筑物里头,只要嵌上一截儿椿木橛子,据说就能保它永固不塌。这就是为什么石牌坊中间顶楼上嵌一截儿椿木橛子的原因。- @, m5 G" \1 m% Y/ {
3 S! J: Y$ G. e8 O4 I【传说】十三陵的石人石兽为什么都有伤1 E+ n3 Y; n+ {/ A- X
到过明十三陵游览的人都知道,过了大宫门北边的碑楼,就是明陵“神路”两旁那组大型石雕群了。稍为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这些石人石兽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伤,不是石兽的腿脚,脑袋什么的缺了一角,就是石人的腰带、佩剑和帽翅等掉了一块。这是因为年代久远,风霜雨雪的无情扑打?还是古今游人有意的刀刻棍伤?不,都不是。据这一带的老百姓说,那是因为石人石兽一到天黑就四出走动,到处干坏事,被人揍的。
! a3 _4 O( y1 U 这是石人石兽刚刚雕好以后没几天的事。
8 i# L2 `, D7 U) P. q' } 有一天,正是田野一片新绿,世上万物更新的清明时节。附近村子里的一大伙小孩儿,他们每人都挎一个小花篮,蹦蹦跳跳地到野地里挖苦末菜。他们一边挖,一边玩,一会儿又叽叽喳喳地来到了明陵“神路”边。到了这儿,这伙孩子索性就在这儿玩开了。他们有的踢方格,有的爬石兽,有的过家家,有的藏猫儿,有的追跑打闹,还有的,唱起了小曲儿。这时候,有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儿,走到石人跟前。她一边笑,一边唱:“石人哥,石人哥,你要是接过我的花篮,咱们就一块儿把家家过(把家家过;就是‘过家家’,这是六七岁的小孩儿玩的一种游戏。)。”说着,她又一边笑,一边用手拍打着石人:“快说,你过不过?”石人呢,还是一本正经,目不邪视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直把这群孩子逗得那个乐呀!
# G( A6 v( f8 G- \& N 晚上,玩闹了一天的孩子和累了一天活的男人们,早巳上炕睡觉。只有家里的妇女,还有忙不完的活儿,在油灯下缝呀,补呀,织呀……。忽然,有一家的外屋门被谁轻轻地扒拉开了。正在屋里做针线活儿的女人,听见哪儿有动静,就朝门那儿看了一眼,原来是屋门开了。她还以为是被风刮的,就起身下炕去关门.刚到门口,只听她“啊”的一声,马上被吓了回去。原来,她看见有个人闯进了屋里。这人是谁呢?是明陵“神路”那儿的石人。这时,那石人见屋里有个年轻女人长得挺俊,就直眉瞪眼地扑过去调戏她。它一边动手,还一边说,“咱们过家家,咱们过家家。”这女人呢,一边挣扎,一边喊:“孩子他爹!孩子他爹!”正在炕上熟睡的男人一下就被叫醒了。他揉了揉两只发涩的眼睛,借着昏黄的灯光一看,嘿!这不是明陵“神路”那儿的石人吗?现在,它正挺皮涎脸地抱着他媳妇胡闹呢。这下他可急了,“蹭”地窜到炕下,抡起铁锤般的拳头,就往石人脑袋上打,石人被打得晕晕乎乎松开了手,他媳妇就势挣脱开了。然后,两口子就一块儿上,把石人足足实实给揍了一顿,直到它吱哇乱叫地往出跑。
% y' H5 y" {4 z) Z( ?7 ? 第二天,石人到村里调戏女人的事一下就传开了。又过了几天,附近几个村子的百姓凑在一块儿聊天,他们这才知道,这十二个石人在白天倒还人模狗样地老老实实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可是,只要天一黑,它们就开始走动,到附近村子里调戏和糟踏妇女,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他们都不放过。这下可把乡亲们惹恼了。常言道:众怒难犯。当下他们就商量好:要是石人下回还到村里胡闹,光用拳头对付还不行,得用铁锹,铁镐“侍候”它们。7 p) G- D" V: d3 D) C7 k
从此,每当这些石人在天黑以后又到衬里调戏妇女的时侯,大伙儿个个抄起家伙一块儿上,直把它们打得鼻青脸肿,浑身是伤。有的帽翅折了半拉,有的腰带缺了一角,有的耳朵掉了一块,有的手指没了一截儿……,它们跌跌撞撞地勉强逃回到“神路”两旁站好。因为它们的身子不再是完整无缺的了,这就破了他们的精神元气。从此,这些石人无论白天黑夜都不能走动了,只能永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了。0 L K$ x, U$ [, f% l+ d h j
那么,那些石兽呢?它们和石人一样,白天都老老实实地在“神路”两旁站着,可是,一到天黑,就四出走动,哪儿有吃就往哪儿跑,哪儿好玩就糟踏到哪儿。于是,一片片麦苗被吃光,一棵棵树木被啃死,一块块平整的田地被毁坏,当地百姓恨透了它们这些皇家“圣物”。所以,等到这些石兽一到天黑又出来祸害庄稼的时候,乡亲们早就作好了准备,每人抄起一把家伙,狠狠地揍了它们一顿。结果,有的鼻子掉了,有的耳朵刮了,有的尾巴没了,有的腿被打折了……,它们这才一瘸一拐地好不容易回到明陵“神路”。因为它们的身上缺一疙瘩少一块的,精神元气也被破了,所以,什么时候也都走动不了啦!
5 a! K9 R7 K/ w3 Q! y; x 后来,有人来到明陵“神路”,忽然发现石人石兽不够数了。细一看,原来是两卧两站的四只石羊不见了,大伙儿就纳闷了:它们上哪儿去了呢?不久,有人在昌平镇西南,面的南郝庄看见了一对卧石羊,在十三陵的小宫门和泰陵园之间的小山嘴南头地里,看见了一对站石羊,其中一个,连脑袋都没有了。据说,它们正是从明陵“神路”偷跑出来的石羊,因为偷吃麦苗,被村里群众打得半死。它们的伤实在大重了,怎么也回不去啦! _0 F# x, Q5 g% H1 ]
直到今天,南郝庄村南面的一对卧石羊,还端端地趴在那儿。而泰陵园村西的那一对站石羊呢?多年前不知被谁当作废物弄走了。
: Q& [8 j& a$ L! a
$ }4 B; ?% n+ S- o' g* z! _
2 p3 m# p1 }7 M) b: }
8 w- v! X8 }+ I/ T. z! X6 e
! ]7 r$ ]) ?4 E$ o. F) J
【传说】十三陵的石人石兽中有几匹马- }1 s c- ~8 E M
十三陵石刻为明代雕刻。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明十三陵景区正门前树立一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的汉白玉石牌坊。坊宽28.86米,约为坊高的一倍有余,其夹柱石上方雕有蹲卧的麒麟、狮子以及由龙、狮和其它怪兽构成的浮雕图案,是中国现存牌坊中最大的一座。神道两旁排列石兽六种,十二对,二十四件。狮子、獬豸、象、骆驼,麒麟、马,各为一对蹲坐、一对伫立。石人十二,武将、文臣、勋臣各两对,皆立像。雕像均用整块白石琢成,体积最大的达30立方米。
. K; s7 o: T" b 在明十三陵“神路”两旁,有一组大型石雕群,它包括十二尊石像(文臣、武臣,勋臣各四尊)和十二对石兽(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二卧二立,共二十四个)。它们是一种象征,表示文武百官和世上百兽都来守卫陵寝。在我国古代,文武大臣外出巡视,不是坐轿就是骑马。所以,“神路”两旁既然没有轿子,那么,除了武臣外,文臣和勋臣当然也得给他们备马,总不能让他们走着来到这儿呀!这样,“神路”两旁的石马必须是十二匹.可是,那儿只有两卧两立的四匹。这是怎么回事呢?! t# W ]6 p* A) _, Q! R! X+ d
据说,这里边还有一场不小的风波呢。
F% p3 b$ C8 v9 l' n; | 明代宣德年间,无数民工用鲜血和生命,花了近十年的工夫,完成了这组巧夺天工的石雕群。而那些搜括民财,捞足了油水的监工大臣等却跃马扬鞭,进京报功去了。
( a* d: U$ R8 M) f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第二天,他就带领一班大臣来到昌平明陵“神路”两旁,欣赏刚刚完工的石人石兽。他从最南面的石狮子看起,直到把文、武,勋臣的雕象看完。忽然,他象想起什么似的,皱起了眉头,拿腔拿调地问监工大臣:“嗯……你们给武臣一人备一匹马,可文臣、勋臣他们,既没给备轿子,也没给备马,这八个人是怎么来的呀?十二个石人怎么只有四匹马呢?”监工大臣等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给问住了,一个个大眼瞪小眼,愣愣的说不出话来。皇帝见没人吭声,顿时大怒:“混帐东西,竟敢诳朕!”说着,就传旨把工头给斩了,又说,除了给监工大臣治罪外,马上选调新的工头来妥善处置这事。: q! W4 J, E$ P) t0 `, f, j
于是,监工大臣和新上任的工头就连夜商议起来。他们想,现在已经有了四匹石马,要是再雕出八匹来,十二个石人不就每人有一匹了吗?于是,第二天一早,由监工大臣命工头马上组织民工再雕出八匹石马,限期一年半完工。民工们拼死拼活,终于在一年半之内雕出了四卧四立的八匹石马。它和原来的石兽相衔接,齐整地排列在“神路”南端。这样,陵寝“神路”更显得深远威严,气势非凡。监工大臣火速赶到京城,向皇帝禀报说,大功已经告成。等到皇帝第二次专程来昌平,看完了“神路”两旁的石人石兽后,他竟阴阳怪气地问:“你们知罪么?”监工大臣和工头听了一愣:哪儿挨哪儿呀!赏还没有领,怎么就罪不罪的?这倒是怎么啦?可是心里是那么想,话却只能这么说:“万岁爷在上,臣该万死,但不知……”皇帝一听“不知”二字,一下子火冒三丈:“你这不知那不知,怎么就知道领赏拿钱?我问你,神路两旁每一种石兽都是两卧两立,为什么唯独石马是六卧六立,并且把它们甩在两头?石马如此排列,不伦不类,且和狮子,骆驼、獬豸它们的排列,在数目上竟这样的混乱不相称,这不是诚心捣乱吗?”说罢,立刻传旨:把监工大臣和工头一起给杀了,并让宰相重新任命新的监工人臣和工头,把刚刚放置的八匹石马统统撤了。
9 H/ k) _- H; b 这一来,“十二个石像要备十二匹马,而且不得在‘神路’两旁立卧四匹以上的石马”这一难题,一时几乎在全国议论个遍。更为挠头的是,尽管一连处死了几任监工大臣和工头——因为他们都拿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而“神路”两旁石兽的最后工程却一再延误下来。经过商议,朝廷只得在全国张贴皇榜,招募各方贤士,凡自荐担任监工大臣并解决此难题者,酬赏白银一万两。但是,谁又愿意拿自己的脑袋去冒这个险呢?
" x1 ]6 ]- Y; S& I 眼看一个月又这么过去了,而解决这一难题的眉目却一点也没有。皇帝和宰相闷闷不乐。
( |0 l- {- r1 T1 p 一天,宫内差役忽然来报,有人揭了皇榜。皇帝传旨,立即召他进宫。来人是个农民打扮的中年汉子,看上去有四十上下岁。只见他施过礼,见了皇帝,便把皇榜呈上。宰相在一旁问道:“你有办法?”他答道:“有办法。”“那就先讲讲你的打算,好吗?”那中年汉子微微一笑,把头摇了摇:“我不但已经想好,而且已经雕好了。”
/ x/ C r3 C, E* |, Y 皇帝和宰相一听,不禁暗暗纳闷和吃惊:这人莫非是鲁班再世?要不就是无赖之徒巧施诡计?于是,宰相进一步追问道:“你把详情从实说来。”那汉子依然微微一笑:“时间未到,尚属天机。大人跟我走一趟就会明白。”“到哪儿?”“到昌平明陵‘神路’两旁。”9 S) w' K) f6 a* W
皇帝和宰相将信不信。只见皇帝冷冷地给宰相使了个眼色,宰相心领神会,便正色厉声对那汉子说:“欺君罔上,可有诛灭九族之罪!”那人又是微微一笑:“听便。”宰相觉得这话里带刺,刚要发作,皇帝发话了:“你真能与朕一起到明陵‘神路’去吗?”那中年汉子还是微微一笑:“那是一定。”
; D9 t$ o, w: L4 D 皇帝第三次专程巡察石人石兽了.不少人闻讯后,都为那中年汉子捏了把汗。这天,皇帝把一切布置停当,便在宰相等人的陪同下,向昌平进发。四个武士不动声色地梢在那中年汉子身后,以便万一有诈,立即把他杀死。他们出德胜门,经清河,沙河,直抵昌平,然后来到明陵“神路”,慢慢地往北走。皇帝、宰相、以及一帮男女随从,一个个边走边看,都急切地等待着那中年汉子就要指出的什么奇迹。几个武士则更加紧张地戒备着.走呀走,石雕的狮子、獬豸、骆驼……都看过了。一切和以前一样,石兽不多走不少,马还是四匹,二卧二立。 |& [' C5 h( p) q2 V
皇帝和宰相等由中年汉子开路,已经走到第一个武臣跟前了,他们连连给几个武士使眼色,几个武士也都悄悄地握紧了剑把,准备随时行动。越往前走,气氛越是紧张,忽然,这个中年汉子在从南往北数第二个武臣雕象前站住了。他扬起手,指着路西的武臣雕象微微一笑说:“万岁爷在上,这武臣身上雕有四匹马,”接着,又用手往对面路东的武臣雕象一指:“万岁爷在上,那武臣身上也雕有四匹马,加起来一共是八匹。这样,十二个石人各有一匹石马共十二匹,请万岁爷明鉴。”
: A4 m; f, V/ [; h0 ^$ C 皇帝和一班男女随从,竞容不得那汉子再往下说什么,便围着两个武臣雕象,细细察看起来。果然,在两个武臣的后身,确确实实各有四匹浮雕石马,它们威武雄壮,四蹄生风,活脱脱地象真的一样。人们个个惊叹不已,不仅惊叹那雕刻的绝技,更惊叹那出众的智慧。皇帝也高兴得立即吩咐左右,马上给那中年汉子一万两赏银,并且加官进爵,封地十顷。
& i; I+ O2 u0 Q7 f- L 等到人们想起这个中年汉子时,他却早巳没影儿了。不管人们怎么找,毫无结果。皇帝等人,一个个目瞪口呆。: A1 E2 i/ |9 z m/ n
原来,这个中年汉子正是当年雕刻这组石人石兽的工匠,也正是他认为十二个石人应该备有十二匹石马,而且想出了四匹明马八匹暗马这一绝妙的设计,然后,就这么给雕上了。而当时,却是任何人包括监工大臣和工头在内,所没有想到和注意到的,甚至在这组石雕群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完工,这些工匠被遣返回乡时,谁也没有看出这一点。后来,这个中年汉子为了防止皇帝可能要进行的残杀无辜的罪行,才终于揭了皇榜,说穿这事。然后,他趁众人争看那八匹浮雕石马时不注意,便悄悄地返回他的老家继续种地去了。$ X5 t8 E6 n% I7 D
X3 i. k w8 n" s' N
# A+ F t T6 ?* b
2 d3 s4 ^$ Z( L; K
& Q( e4 c6 x! |; j4 P( `
, l( i$ o9 S, {+ z+ h. {9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