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38|回复: 1

[其它] 谈毛祥麟《对山医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6 10: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毛祥麟《对山医话》
岳美中

毛祥麟,字对山,清代末年上海市人,精于医学。公元1902年著《对山医话》四卷。此书在解放前曾由大东书局列入《中国医学大成》本排印,书中关于医理多有发明,今举数例,以示大略。

    毛氏临证重视切脉。他指出,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原因在于脉既切明,自能辨证,投药也就不难了。做医生的,常苦于脉理难凭,于是有的竟尽弃不究,惟学写医案作门面之语,论证则以灵活开脱为能,用药只以和平无毒为贵,自谓胜于偏执好奇。轻率的沾沾自喜。其实,他不知道用药如用兵,兵贵于神速,若迟疑不进,使邪努蔓延,必致救援不及,危殆而后已。偏执好奇为医家所忌,或因其立法乖异,病家尚不轻信;若用和平之剂,人们即知其未必效,也取其无害而加以迁就。岂知“因循”两字,误人不浅。在寻常的病症,不药亦愈。假若是疾病发展的生死关头,怎么能够须臾耽搁等待呢?余认为对山之言,可谓深中时病。如果医生先存 一持和平之剂以应世之心,必然会对病家不肯负责任。时时因循,处处敷衍。病愈则贪天之功以盗名;不愈则逃避诽谤以欺世。这种持挟诈术的小人,怎可视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呢?毛氏治疗虚损病,主张通过切脉来辨别阴阳。他说,虚损一症,丹溪谓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主治在心肾,以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火盛金衰而成劳怯,故治以四物、六味补益真阴,使火自降而肺金清肃。在东垣则又以脾胃为本,言土厚则金旺而肾水益足,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后世普遍宗李而以朱为非,谓造化之机只能借此春温之气,若专用纯阴清化之品,则生生大气将会被遏制净尽。这种观点,大概是不了解上损从阳、下损从阴之义。按《金匮》云:“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大,指损及心脾、营血亏而气分泄越,宜归脾、建中、益气、养营为要。极虚,则言精血内夺,肝肾阴不能自立,宜以四物、八味,壮水化源。由此乃知前贤立方本各有见,后人不分阴阳,不察脉理,但言治虚损,而不知虚损之所在,实在可悲可叹。药能治病,也能致病,昔贤常说:不遇良医,不如不吃药。是因为治病尚容易,但开药却非常难啊!毛氏于此处分析虚损脉理,很有见地,学者宜深思之。

    毛氏治病重视老人。他认为,凡治病必察虚实。无盛盛无虚虚,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这就是《素问》审治之义。今之医士,每遇年迈之人,动不动即投温补,而补之一字,又为人所乐闻。不知老人脾气既衰,饮食入胃,输化不清,蒸发为痰,气机阻遏,气有余即是火。故治老人略同幼稚,常以清通为主,即《内经》所言六腑传化不藏,以通为用之旨。徐灵胎曾经说过,千年之木,往往自焚,原因是阴尽火炎,物理之必然如是。尝谓“积岁沟渠,必多拥塞”。人能体会到这 一点,就当理解治老人之病,不能纯以温补为法了。明代王肯堂年逾八旬,患脾泄经年不愈,医投温补而转剧。延我邑李士材诊之,用巴豆霜下痰涎数升而愈。余谓这种治疗方法,非李之明于辨病不能用,非王之知医也不敢服,很符合于张子和“良工先治实后治虚”之说。毛氏对老人还非常注重养生。他说,昔日在京内一个官员的住所,曾遇东鲁宋姓做太常官的,时年九十有四,须发皓然,颜如童子。下榻于清福道院。每天除了静坐一室,三餐之外,无所嗜好。祥麟尝叩问其摄生之术,老人回答说:饮食但取益人,毋求爽口,不吃对身体有妨碍之物。自言幼时肠胃素弱,故生平不食瓜果油腻炙烤,虽佳品罗列,未尝手取大嚼,故能保此残年。放纵口腹而不自惜身,不可为智。这句话对于延缓衰老来说,胜于服食药石。

    毛氏平日重视采方。尝载咸丰初年郑作夫左额受枪伤,肿势日甚,医者谓是破伤风,邪已内闭不能治。有一老兵取桑枝数十茎,以火烧其中段,取汁和酒,会服之,遂愈。此法见之方书,不意其奇验如此。又载友家一婢,左臂为蜘蛛所咬,肿胀如瓮,痛极闷绝。偶阅刘禹锡《传信方》云,蜘蛛伤颈,取大兰汁入麝香、雄黄,点于咬处有效。依法治之,两日竟平。因此,对于应验诸方,认为作为医者不可不熟记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30 22: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应验诸方,认为作为医者不可不熟记之。
至理名言   熟记方能急时对症运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