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1|回复: 1

贵州花茂盬子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5 12: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贵州花茂盬子鸡
来源:中国味道

  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之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东接乐山镇新华村,西靠枫元村,南邻土坝村,北抵苟坝村。全村总面积9.8平方公里。
  枫香小镇,黔北民居,花茂村在经历千百年沧桑风雨之后,呈献给世人的不只是青山绿水中的静谧安详,还有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新兴景象。新农村与旧土陶完美结合,传统工艺与新兴产业和谐共存,多元发展模式相结合,对比鲜明又相得益彰。面对此番景象,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的同学们带着满心的期待开始探索这个可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得对道路”的SHZY新农村。
hmc00949.jpg
  花茂村的民间美食盬子鸡的主料是乡下土鸡整只,合着宰成小坨的老腊肉,当然有腊猪蹄膀加进去再好不过了,配料菜为农户自家腌制的陈年大头菜。大头菜学名芜菁,外型酷似圆头萝卜,像做榨菜一样用盐浸渍后,滗去水,再放到坛子里干贮,民间称干咸菜,它与榨菜、芽菜、冬菜一起,合称四川民间四大腌菜。大凡熟悉川菜的人都知道,不论是餐馆的大厨小师傅,还是一般的家庭主妇,做菜时都喜欢适当加些腌菜,以提味增香。
  食材放进盬子后,并不直接拿盬子到灶上去煮,而是放在铁锅里掺水蒸。陶制的盬子底部边沿,均匀地分布着四个小孔,在盬子内壁的上口边沿也相应地有四个小孔,为上下连通这些小孔,制作盬子陶坯时,附着壁做了四条凸出的空心暗槽。当铁锅里的水烧得滚开时,蒸汽便从盬子底的小孔里纷纷钻进去,再从内壁的小孔喷出来。盬子里的食材都是干放进去的,没掺水,全靠小孔喷出的蒸汽将其汽熟,时间差不多要四个小时,盬子鸡的土名因此叫汽锅鸡。汽熟的土鸡和老腊肉少了许多的油腻,其形态仍然保持着原样,吃到嘴里却已烂熟。我们品尝时的盬子鸡却有汤有水,而且喝起来还非常鲜。食材是干放进去的,汤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汽蒸过程中,盬子里的蒸汽太多了,会一个劲儿从盖缝儿里飘出来,盬子盖的盖顶陶制了几厘米高的沿边,成为一只瓦盘,在瓦盘里掺满冷水,并且随时更换,以保持一定的凉度。当盬子里的蒸汽上升时,遇冷就凝成蒸馏水,滴在食材里,化汽为汤,合着土鸡的鲜、腊肉的香,特别是混合了陈年大头菜独有的那种腌香味,就有了一锅鲜美的鸡汤。
gzj0d9.jpg
  花茂村盬子鸡的烹制工具是一种土陶罐,模样很奇巧,叫做盬子,用当地出产的陶土制成,初看是一只普通的陶瓦罐,圆柱体形,中间有些凸出,很像乐器中的“鼓”。
  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土陶工艺至今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村民一边种地,一边制陶,始终坚守祖辈创造的这个“瓷器活”。在花茂村没有开发旅游之前,几乎没有游客光顾陶艺制品,这里的坛坛罐罐,一年到头也就是邻里街坊买几个坛子,而且价格非常便宜,当时村民一年卖坛子的收入也就千余元。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花茂村土陶工艺实现了漂亮转身,已被列为遵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有100多名技艺高超的制陶高人。
  茂村坚持把乡村旅游和农民增收致富紧密联系起来,以自然农业、特色手艺、原始村寨等资源为依托,保证其乡土性和地域性的基础上将其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通过鼓励村民采取自主创业、就近就业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并且,不断探索着产业化的新路径,积极摸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新机制,通过打造特色工艺品牌和实施品牌营销,充分利用品牌效应,最大程度地提升农村特色产品的附加价值,确保村民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使消费者走进新农村,体味新农村,最终以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模式呈现出来。
hmgz02ti.jpg
mxgx3fa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2: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盬子鸡
  “盬子鸡”,又名紫阳鸡,发源于重庆市奉节县。其选料甚严,做工考究,是世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它以高山松柴熏制的老腊肉和农家土鸡再辅以陈年“大头菜”用特制盬子汽蒸而成,距今有上千年历史。一九八六年时任总理赵*紫*阳莅临奉节,品尝此菜后总理一行赞不绝口,并将此菜工艺带回北京,而后此菜在川东地区名声大噪,从此走红,紫阳鸡因此得名,继而名扬华夏。近年此菜传承人越来越少,是濒临灭绝菜品。2011年该菜品已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盬子鸡”是山区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热爱生活,注重饮食文化,就地取材逐渐自然形成的一种精湛传统饮食技艺。其特点为:“冷凝蒸馏,化气为汤,肉质鲜嫩,汤醇味美,入味七分,回味三分”。1804年,“盬子鸡”的创始人龚绍虞为“盬子鸡”专门吟诗一首,以短小精炼的篇幅总结了盬子鸡的烹制工艺和食用价值:“鸡不开叫腊肉香,大头萝卜配生姜,不用生水自有水,文武火用小火常。骨肉相离最适味,阴阳相调最壮阳” 。
  奉节民间美食竹园盬子鸡的烹制工具很奇巧,初看是一只普通的陶瓦罐,圆柱体形,中间有些凸出,很像乐器中的“鼓”,名字叫“盬(gǔ,音古)子”。这个“盬”是个不常用字,不注音的话,很多人都不认识。盬子只有奉节竹园镇的乡间民窑在烧制。
gzj690.jpg
  中文名:盬子鸡
  主要食材:农家土鸡、腊肉,陈年大头菜
  口味:咸
  发源地:重庆市奉节县
gzj691.jpg
  相关做法
  美食盬子鸡的主料是乡下土鸡整只,合着宰成小坨的老腊肉,当然有腊猪蹄膀加进去再好不过了,配料菜为农户自家腌制的陈年大头菜。大头菜学名芜菁,外型酷似圆头萝卜,像做榨菜一样用盐浸渍后,滗去水,再放到坛子里干贮,民间称干咸菜,它与榨菜、芽菜、冬菜一起,合称四川民间四大腌菜。大凡熟悉川菜的人都知道,不论是餐馆的大厨小师傅,还是一般的家庭主妇,做菜时都喜欢适当加些腌菜,以提味增香。
  食材放进盬子后,并不直接拿盬子到灶上去煮,而是放在铁锅里掺水蒸。陶制的盬子底部边沿,均匀地分布着四个小孔,在盬子内壁的上口边沿也相应地有四个小孔,为上下连通这些小孔,制作盬子陶坯时,附着壁做了四条凸出的空心暗槽。当铁锅里的水烧得滚开时,蒸汽便从盬子底的小孔里纷纷钻进去,再从内壁的小孔喷出来。盬子里的食材都是干放进去的,没掺水,全靠小孔喷出的蒸汽将其汽熟,时间差不多要四个小时,盬子鸡的土名因此叫汽锅鸡。汽熟的土鸡和老腊肉少了许多的油腻,其形态仍然保持着原样,吃到嘴里却已烂熟。
  我们品尝时的盬子鸡却有汤有水,而且喝起来还非常鲜。食材是干放进去的,汤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汽蒸过程中,盬子里的蒸汽太多了,会一个劲儿从盖缝儿里飘出来,盬子盖的盖顶陶制了几厘米高的沿边,成为一只瓦盘,在瓦盘里掺满冷水,并且随时更换,以保持一定的凉度。当盬子里的蒸汽上升时,遇冷就凝成蒸馏水,滴在食材里,化汽为汤,合着土鸡的鲜、腊肉的香,特别是混合了陈年大头菜独有的那种腌香味,就有了一锅鲜美的鸡汤。
gzj692.jpg
  历史背景
  这个烹制工具盬子的“盬”字,不仅不是常用字,而且字义与烹制工具也毫不相干,连《奉节县志》都没作过记载。盬为古代盐池名,也是“没有经过熬制的盐”,还解释为:不坚固、停止。我在想,它是不是本身就叫“鼓子”,当地人为了独特,才用了这个“盬”字?
  一位奉节文化人告诉我,这个“盬”是个错字,正确的是上下结构字,上部左边为“古”,右边是“缶”,下部为“皿”,可在电脑上用拼音和五笔输入法,都无法打出这个字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位文化人在竹园镇,第一次品尝到了当地称为“盬子鸡”的美食,十分感叹它的独特魅力,撰文在《四川日报》上作了宣传。“gǔ”在当地只有读音,他比较了很多的“gǔ”字,其中按陶瓦罐的外形叫“鼓子”也可,但古缶皿组成的“gǔ”字,字义是“一种周围陡直的深锅”,觉得要适合这个烹制工具一些。
  当年电脑还没普及,这位文化人是手写文稿,可书任何难字,报纸由铅字排版印刷,铸一个生僻字也很容易。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技艺时,电脑上打不出古缶皿的“gǔ”字,经过商议,最终选择了同音同形异义的“盬”字代替。
  2011年4月,竹园盬子鸡被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约定俗成了盬子鸡。
  2013年10月21日,盬子鸡盬子制作技艺专题片在中央2台消费主张栏目播出。
cyh69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