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0|回复: 4

[综合讨论] 传统的哲学本体论:仁礼本体与中庸体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0 03: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西不同的文化历程,生成不同特点的中西文化,生成不同特点的存在本体论。以西方文化套解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原有的话语体系和范畴体系流离失所,传统哲学的义理失其逻辑原真。传统文化内存社会人生观理论的心性本体和自然本体,鱼目混珠。论理的哲学本体论,也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众说纷纭,何有理一?何有神理的思维辩证?神参的应用辩证?恢复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和范畴体系,传承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义理体系。文化的正本清源刻不容缓,当理晰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原本。
一、实函斯活的仁礼本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礼之体,体与用。船山言:“实,充也;函,量也,充其量斯活矣,故曰:‘实函斯活’”。“函之中,仁也,仁则活之理赅而存焉”,仁义人道融入成民所共由仁礼本体的道之理;“仁则活之体赅而存焉”,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的客体基础;“仁则活之用赅而存焉”,仁义人道融入刚柔地道地曰示,矛盾因果效应的主体体用。“函之所至,无不至焉;与函相得,无不浹焉;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然后活矣”。理的实函斯活之所至,出自心性质文的性情相需,“性以发情”,于人欲见天理的情贞路;“情以充性”,于天理达人欲的情功路,屈伸物欲成主体物物道的动力源,“理有屈伸以顺乎天”。体的实函斯活之相得,乃体用相得的“用以备体”,“凡天之用皆其体”;用的“实函斯活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乃体用相透的“体以致用”,“维天之体即以用”。体用之间的相得和所透,实函斯活的“始终相成者也,体用相函者也”。实函斯活所发生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新故相资新其故”,继善成性的循序渐进过程。“先此之理,待此而叙”,人道义理的不可易变,随着物物化生而不断深化。“物物为能过化”的“性性为能存神”,古今义理会通的“待此而叙”。“先此之体,待此而固”,天道元亨运程,“凡天之用皆其体”的富有之利,盛德之贞。贞常体固出自天道元亨利贞的象生数。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文明同步的生活富裕,天人诚道与诚信道文明同道的生活美好,发展民生致用的数生象。象数互生原理的理势自然而必然,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先此之用,待此而兴”。理之道的生生不息,“蕴之乃以氤氲之”;象数互生成然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的氤氲变化,“流之乃以条理之”;性情相需的质文心性,体用相函成健顺五常主体的人能弘道,“浑之乃以发挥之”。存在理势天導向存在音容天,形上神理的学思辩证,“学以聚之”的“学愈博而思愈远”;“思以通之”的“思愈困而学必勤”。形上神参的应用辩证,仁智同用智为先的“智以达之”;礼明分有尊卑贵贱的级能(等级)差,鼓励君子向上有尊贵荣耀的“礼以荣之”;礼乐治天下有人格尊严、心性荣耀的“礼以荣之”。“集义而昌其气”,“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更无转折的于天理达人欲,精义入神于乐能移风易俗的礼义规范路;“性性为能存神”,“居敬以保其神”;“物物为能过化”,“备物以通其变”。实函斯活的仁礼本体,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元亨利贞,民生致用川流不息的生活富裕和美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07: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大中涵化的中庸体用。民所共由理道的民生致用为实学,“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
(1)民生实学的中庸体用,仁义行的人欲见天理,“未发之中,不偏不倚以为体,而君子之存养,乃至圣人之敦化,胥用也”。所谓未发之中的幽微处,原有天地万物已然条理已展开的体贞固,事物常态运行的象定数;所说不偏不倚以为体,“执中”而“用中”,全然君子之存养于庶物充实的民生富裕,至圣人敦化于人伦光辉的盛德美好,天道元亨运程达成利贞全美的胥用。正因为天道元亨利贞胥用的“充实之谓美”,方有数生象的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的生发,未发之中的幽微。非朱熹言无事其心寂然的浑然天理于变化无方,阳明所说“存养是无事时省察”。非行仁义的天理达人欲,“已发之中,无过不及以为体,而君子之省察,乃至圣人之川流,以胥用也”。所谓已发之中的明显,建中而执中,时中而用中,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的象生数,事变体易,依然是无过不及以为体的体用中庸,性性为能存神于人情物理之数者,性命通贯天道酬勤,进入新事物元亨利贞运行的物物为能化生。圣人之川流,君子之省察,非朱熹言有事的事有定理于人事当然,随感而应的神知之用,阳明所说“省察是有事时存养”。“中者,体也”,“浑然在中者”,天道酬勤各正性命的仁义统同,“大而万理万化在焉,小而一事一物亦莫不在焉”,《中庸》所说尽圣人之道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的极高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致广大于天道酬勤的各正性命,尽精微于循理应乎事物的人事精微与心性危微;道问学的道中庸,极高明于性命分殊的礼义明分,“循理而应乎事物”;道中庸于时中的始终相成,“始以肇中,终以集始”。时措之喜怒哀乐之间,“通天地万物之理”的性情相需,“性以发情,情以充性”;时中的体用相函,“体以致用,用以备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义理原真,非朱熹尊崇天地之性的尊德性,不以一毫私意自蔽,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非朱熹以天命之理制限气质之性的道问学,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一个关切民生日用川流的富有日新,哲学观的唯物辩证;一个主盛德弃富裕定在为存理去欲的民生日用,道德人生定理内修的唯心教条。体用中庸文化性质的殊异,成然民本与专制不同性质的儒学。
(2)大中涵化,体现为民生致用的川流不息。从新旧事物的运行形态而言,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元亨利贞全程,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的未发和已发。未发之幽微,有待于已发展开,象生数的事变体易;已发展开的事物明然,从象定数的礼固贞常的已发之明,到象生数的事变体易的未发之幽,圣人知幽明不言有无的无极而太极。无有不极之太极,无有一极之无极。无极而太极成象数互生,新旧事物交替的永无止境。新事物的元亨利贞运程。象数互生的礼易一体,时中的中庸概念。“始以肇中,终以集始”,大中涵化的始终相成,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象数互生的体用中庸,象定数成已发展开的礼固贞常,象生数成未发幽微的事变体易,处在“体以致用,用以备体”的本体运行形态,大中涵化成人事刚柔性命分殊的体用相函。存在理势天成然存在音容天的天命之性,社会限定的中奏天。事物运行的动力源,健顺五常主体的始奏人,受终奏物的条件限定,“容有迹而音无方”的心性唯物,能否顺应物则天下之变?关乎对格物致知于天人诚道的物理事则的知行实证,应对和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健顺五常主体的始奏人,受中奏天的社会限定,“音以成容,容不能成音”,“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的心性辩证。中奏天的社会限定,能否释放心性活力于“性以发情,情以充性”?应对和解决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性命通贯的天道酬勤,即要应对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要应对发展的不充分问题,都体现在终奏物与中奏天的客观条件对始奏活力人的基本限定。大中涵化动力的健顺五常主体,心性质文定在的性情相需。
三、大中涵化的中庸体用,性命通贯天道酬勤,性情相需的主体概念,始终相成的时中概念,体用相函的中庸概念,实函斯活的仁礼本体。“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蕴涵着中国文化特点的话语体系、范畴体系和义理体系所建构,传统儒学的哲学本体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08: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哲学本体论的形成,有着历史逻辑演变过程。孔子论理时代,“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论理仁道忠恕的心性时代。哲学本体论的理性雏形:心性的中庸质文,子言性与天道。孔儒历史逻辑演变的理论成果: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物物道,事物运程的元亨利贞。心性的中庸质文,进化为心性质文,人事刚柔合体的体用中庸。从心性中庸到体用中庸之间的演变全程,承前启后是《易传》三道三才,仁义人道融入的阴阳天道和刚柔地道。联接天地人三道三才为天人合一的整体中介:刚柔地道地曰示。
(1)仁义人道的前缘,史前社会人类群居生活的合群明分本性,合力于生产活动,个人生存兼顾群体共同生存的明分。文化传承有孔子的仁礼学,“克己复礼为仁”的仁道忠恕;性与天道的生民立心立命。民可使的天命由之;不可使的气质知之,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体理一的性命学“前缘”。孔子的仁礼学演变,到荀子时代是反本成末的礼仁学,从注重仁心主持,到落实到礼义规范的行为实证;逻辑再度深入,探究事物矛盾的因果实证,《易传》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仁义人道的心性本体,融入阴阳天道,人事结构排序的尊卑在位,按其材质(实与性)的定位概念(名与命),德才兼备的选贤任能,有名实相副,性命相称的人事理则。仁义人道的心性本体,融入刚柔地道,据其定位理则,有配称的定性概念,地道刚柔矛盾因果现象的地曰示,唯物辩证的逻辑基础。仁义人道融入成定性逻辑的理性高度,民所共由理道的正义论:弘道责任感的社会正义,民生利益的人民正义,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正义。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礼本体的人事客体基础与主体体用。仁义人道融入,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
(2)阴阳天道,礼本体的客体基础,名实相副与性命相称的人事理则,“人事尊卑,义奠于位”。乾易知,坤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乾处尊位,职能易知。易,事变体易的易礼一体,易道极变礼为贞常的仁礼本体。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的易道展开,仁礼客体基础的天道阴阳定位结构,适应着易道变化而发生定位体易的变化。“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其中,健顺,即刚柔健顺,人事定性原则基础是人事定位原则的尊卑在位;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人道融入;“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天道酬勤的性命学原理。乾易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认知事变体易的乾道变化。坤处卑位,职能简能。坤简与乾易配对,简则易从;坤能与乾知配对,因知成能者,易从则有功。易从有功于乾易知的坤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乾易知与坤简能职能配对的尊卑定位,人事结构合理性的物理事则意涵之一,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仁礼客体基础:防避刚柔杂居成人事险阻错位现象的易简立本。
(3)刚柔地道,礼本体的主体体用。立足于阴阳天道易简立本的客体基础上,发生健顺五常主体主持民生致用的事物运行:天道酬勤的元亨利贞诚。立足易简立本,理据于易简理得的定位原则,便有刚柔主体定性的心性理则:乾刚健与坤柔顺。乾尊位的易知职能发生职效,一是刚性气质,令出如山,贯彻落实。二是易知职能需要极深研几,探赜索隐的健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亦可而见,人能弘道于事变体易的乾道变化,需要健精神;极深研几,探赜索隐于易与天地准,通志成务的天地人参,需要健精神;民所共由理道正义论的社会正义,人民正义和文化正义,需要健精神。乾道刚与健两大要素,是乾易知定位职能的定性理则,敦化于民生致用的川流不息,文化价值观是富有日新的健精神。坤柔顺,坤柔配对乾刚,易知乾道成就坤道的知与能,柔得尊位的主观能动;坤顺配称乾健,顺应乾道变化的“大中而上下应之”,事物运程的元亨,达成利贞全美。“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的刚柔合道,“曰大有”。定性的心性理则,乾坤合道的刚柔健顺,防避人事错位引发刚柔杂居见险阻,刚柔相推吉凶生。仁义人道融入见证质文的心性动态,“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此,健顺五常主体心性的定性理则,物理事则之二。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物理事则,格物穷物理,致知于事则。仁礼本体两大理则:人事刚柔易简理得的易简立本;健顺五常主体的因果实证:“易简之善配至德”,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诚信明德于诚道实德。
(4)《易传》的三道三才,地道刚柔地曰示的“易简之善配至德”,理性务实于文化价值观的至善实德,成为天人合道的中介地位。与阴阳天道联接为体用中庸的主客体关系;与仁义人道联接,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仁礼本体。传统哲学本体论,即实函斯活的仁礼本体论,大中涵化的体用中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08: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5)《易传》从道器的层次理论去研究仁礼本体论。形上導的易与天地准,存有神理功夫的极深研几,探赜索隐。易与天地准的形上導取决于神理实函;形下器道通志成务的天地人参,天道元亨利贞运程的物理事则,“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有人事理则和心性理则,取决于仁义人道的融入。道器层次之间即有同一性,矛盾辩证成两体理一的对立统一规律;也有差异性,引发矛盾的差殊性和分离性。人有私蔽大患,当易与天地准的形上導出现差错或错谬,制度的环境造人,影响着生民立命和立心;文化环境造就心性,影响着心性质文,造成仁义人道融入的心性障碍,影响事物运行的天道酬勤。孔子忠恕仁道的道体是“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受治世通行,乱世遗落的道德定律折腾,根本原因是形上導缺失易与天地准的未合于天和亏于道,失去人际忠恕通行的道心环境,成为仁义人道融入的心性障碍。形下器道的仁礼本体,一方面要凝聚人心倡行人道,另一方面取决于形上導的环境造人。《易传》从易与天地准与天地人参的道器矛盾同一性角度,透过人事险阻和吉凶,情伪相感的利害关系,所成然的矛盾因果去论理仁礼本体论,却未能深刻认识矛盾差殊性和分离性,去深究其矛盾因果的所以然之理,形上導对形下器道心性影响的环境造人。环境造人成然治世通行的仁义人道融入,成然乱世遗落的仁义人道融入的心性障碍。因此,仁礼本体定位与定性的两大事则,还存有形上導性质的理道定所。理道定所的理性雏形是孟子论理安居乐业的恒心与恒产。恒心者阶层的精于道者兼物物,恒产者阶层的精于物者而物物,取决于安居乐业的心态和环境,理道定所的道心与人心。理道定所的安居乐业,生民的立心与立命,演绎成张载形上導命题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再度演绎明晰,船山的定位定性定所的道器层次理论。“有定性,无定位;有定位,无定所。定所也者,先立一道以便性而不迁也。……于其定所见其定位,于其定位行其定性”。“夫无定所以为定位”,安于现状失尽心尽性,“则出入皆非其疾”,焉能“位以安安以能迁”?在其位,当立事功,“迁以安者,有事以为功于位也”;“无定位以为定性”,乾职能易知,坤职能简能,定性原则是乾刚健与坤柔顺,“尊卑皆非可逾”的刚健与柔顺。继善成性的“大中而上下应之”,前提:“尽者,性之充也”,“下济而光明,情交以尽性而至于命”。《易传》言穷理尽性的天地人参,船山言情交尽性的天地神参。道器层次理论的逻辑提升,主体能动的性情相需。一是情内物外的余情和情才,以性正情的于人欲见天理,以情充性的于天理达人欲;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二是以情通天下情理的性性为能存神,天地神参于人、天、物道体的自然之化。道器两层次,形上導的道体论,形下器道的哲学本体论。哲学本体论,始源于《易传》的三道三才,善果是船山实函斯活的仁礼本体论,大中涵化的体用中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07: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从《易传》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到大中涵化的中庸体用论之间,经历了中为心体庸守常的中庸体用阶段,宋明理学定理内修的唯心教条。
中为心体庸守常,庸守常,执常不知变,定理守常。中为心体的仁心为体,前续孔子克己复礼的仁心主持,遗弃荀子礼仁规范的行为实证,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只知从《易传》仁义人道开出,遗弃刚柔地道地曰示:事物矛盾的因果实证,“仁心之大用因乎礼之体”。失去仁礼的整体概念,成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主观意志成“简易”功夫的心定理。中为心体的性与天道,各正性命的立心立命。朱熹言:“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定理概念成然道德性质的性即理,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客观理,也是“繁琐”功夫的性命分殊各安天命,受之天理的天命之谓理。从《易传》阴阳天道开出,异化《易传》易简理得的尊卑在位为事物定理的尊卑定理。所谓“体道之极功”,“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天理浑然,不以一毫私意自蔽的尊德性,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所谓“圣人之能事”,“法者,圣人修道之所以”,执持天理浑然,以天地之性制限气质之性,天理普照的人事当然,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道问学,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穿衣吃饭是天理,存天理;追求美食是人欲,去人欲。“理有屈伸顺乎天”,还有富裕生活需要的屈伸物欲动力源?“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还有于天理达人欲的更无转折,正利伸物欲的“乘乎气”?还有于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正义屈物欲的“不逐万物之变”?“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天道,非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精于物者物物道,而是儒道合流的道法自然无为观。一理,非心性内外一物两体成矛盾辩证的两体理一,健顺五常主体实践理性的性命一也,理气一也,“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民生致用践行实证的哲学理一观。而是没有私意自蔽,不存在“蔽于一曲,闇乎大理”的理蔽之辨;没有私欲自累,不存在“理有屈伸顺乎天”的理欲之辨。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的浑然天理,与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的人事当然之间的“其实一理”。与辩证法对立,教条于人事当然的心即理和性即理;与唯物论对立,唯心于浑然天理,违反人性自然和心性实然的物欲定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的文明同步。唯物辩证哲学理一观的中庸体用:“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与唯心教条的中为心体,庸守常,社会人生观的中庸体用之间的明晰甄别:传统儒学内部存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本体论。《易传》仁礼本体的传统儒学本体论,经过宋明理学唯心教条的体用中庸阶段后,方进入唯物辩证哲学理一观的本体论阶段。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更高复归的否定之否定三阶段,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原真理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