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0|回复: 1

[综合讨论] 浅谈社会思想史学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7 07: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泽华先生选择政治思想学的学理考虑有二个:“一个就是我感到政治思想在中国整个历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影响全局。另一个就是分析国情的需要”。      
船山说:“道也者,導之也,上導之而下遵以为路也”。道器两层次的矛盾辩证。“上導之”,政治思想地位的举足轻重;“下遵以为路”,分析国情之需要,历史客观的文化事实。船山此段论语,一部《读通鑑论》,精深研究政治思想史的著述,佐证刘先生两个学理。
船山说:“乃唯能造命者,而后可以俟命,能受命者,而后可以造命,”。君权受于天命,原有的文化大环境;造命于生民的立心立命,如《易传》所言,形上導能否易与天地准,通志成务于天地人参?能否如船山所说,顺应人情物理之数者?造命成然的文化大环境:俟命。从受命到俟命,成然礼易一体的常变道,时过境迁的文化大环境。礼有损益,损益的势可理顺,王朝活力新气象,如唐太宗贞观之治;损益的势否理逆,走向衰落的治乱循环。势有可否,理有顺逆,君相造命的理势自然!理势必然是民生日用,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文明同步的人情物理之数者,天人诚道与诚信道的文明同道,有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鬼神心性的危微之几。违逆理势必然的君相造命,“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正视礼有损益存在正负向的客观事实,盛唐过后出现神理的会通古今通义,神参的经世治用,思维辩证和应用辩证。该要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政治思想,有不少深邃的论语值得咀嚼留香。节录几段供思索:
国政之因革,一张一弛而已。风俗之变迁,一质一文而已。上欲改政而下争之,争之而固不胜;下欲改俗而上抑之,抑之而愈激以流;故节宣而得其平者,未易易也”。
天下之锢人心,悖天理者,莫甚于俗,莫恶于肤浅。
治道之裂,坏于无法;文章之敝,坏于有法。无法者,惟其私也;有法者,惟其伪也。私与伪横行,而乱恶乎讫!
一、一张一弛的国政因革,法治,拉紧弓弦是张;礼治,放松弓弦是驰,政治道礼法合治的宽严结合。礼法有度,超出度,便改变道的性质和因果。过度于张不及驰,当宣而松之,张弛有度“得其平”;过度于弛不及张,当节而紧之,弛张有度“得其平”。得其平者,一张一弛之节宣适度,势有轻重之权衡。
一质一文之风俗变迁,质文心性体,过与不及的中庸有度。当过于质不及文为心性质野,节而紧之以法治为主,天理治理人欲;当过于文不及质为心性文史,宣而松之以礼治为主,伸展物欲张扬天理。理欲节宣辩证的中庸有度,文质彬彬的君子斯文,人格尊严的健康心性,合符道体的社会质文。也是政治道的张弛节宣有度,势有轻重的礼法合治。
二、乾刚健于乾易知的乾道变化,“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坤柔顺于乾道变化,因乾易知得坤道的知与能,“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顺应人情物理之数者,天道元亨曰大有,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上欲改政而下争之,争之而固不胜”,未能顺应人情失民意,“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的“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显然心性辩证;“下欲改俗而上抑之,抑之而愈激以流”,俗者,民情礼俗,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若不能顺应物理事则的礼易常变道,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明有礼乐,生活富裕和美好的天道酬勤,失柔得尊位的上下应之的物物道,显然“容有迹而音无方”的心性唯物。失心性辩证的下“争之固不胜”,阴阳不测之几有文政道的人事精微和心性危微;失心性唯物的上“抑之而愈激以流”,“士庶穷通生死”的民生利益,有“治乱循环之数”。顺应人情物理之数者,“节宣而得其平者,未易易也”。未易易,乾道变化的易道极变,礼为贞常的“易与天地准”,礼易一体,天地万物已然条理,未发幽微的事变体易,己发昭明的体固礼常,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物理事则生生不息,包含着未易易的两个义理在内,一是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物理事则的“新故相资新其故”,“容有迹而音无方”,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心性唯物,未易易义理之一。二是顺乎人情疑乎人心的“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物物为能过化”,必要“性性为能存神”的心性辩证。民所共由理道的人道诚信义理不断深刻化的不可易变,未易易义理之二。“节宣而得其平者”的国政因革一张一弛,风俗变迁一质一文,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未易易,心性的唯物和辩证,较正国政和民俗的前行方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07: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明有礼乐,乐能移风易俗,礼制得以巩固,礼治通畅顺行之礼义规范的行为端正,自然基础是乐的情性心体,致礼的善美有真实的心性基础。乐内礼外的质文心性范畴,两体理一的矛盾辩证。礼乐分离,“治道之裂,坏于无法”,败落人道诚信的乐坏,招致礼无法的制度礼崩,小人禽兽引发流俗质野的“莫甚于俗”。治理心性质野的文理偏极,走向另一极端是心性文史,尊卑定理和道德内修,抗衡质野心性的治世道德通行;视世间实相为空境的幻化人生,与世浮沉自然心态的无为人生,抗衡质野心性的乱世道佛通行。儒道佛文化互补的共同点:倡行抑情制欲,善性文化的社会人生观理论,远离民本实学文化价值观:富有日新。善性文化的“合于天而不因乎物”,定理教条执持的浑然天理,失去探究物理事则的格物致知,失去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心性唯物,流入文理肤浅;人事当然唯心教条的善性文化,“守其常以为明,不能协于芚愚之化”,没有屈伸物欲主体动力源,失去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继善成性,失去探究诚意正心人道义理的心性辩证。失去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文明同步的理论探究,失去天人诚道与诚信道文明同道的理论探究,再不存有极深研几,探赜索隐,易与天地准的神理思维辩证,神参的应用辩证。“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儒学理论也流入肤浅化的诠解之路。“尊德性,所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浑然天理的尊德性,不存在屈伸物欲的主体人,不以一毫私意自蔽,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道法自然。“涵泳乎其所已知”,“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尊德性的“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执持天理浑然的人事当然,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定理内修,“敦笃乎其所已能”,“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道问学的“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宋明理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异化孔儒应该之理,成唯心教条当然之理的文理肤浅。宋明专制衰落路的“治道之裂,坏于无法”,引发“莫甚于俗”的质野心性流行;抗衡质野心性,引发性善文化的文史心性:“天下之锢人心,悖天理者,莫甚于俗,莫恶于肤浅”。与“无法者,惟其私也”的质野心性对应的另一方面:“有法者,惟其伪也”的“文章之敝,坏于有法”。为什么先秦诸子争鸣的学术环境出现主流思想的孔儒体系?孔子论理人心不古而倡导仁礼忠恕,孟子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知天事天的仁义行,非行仁义的儒学道德观,抗衡争辨于杨墨显学的心性质野。荀子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的解蔽说,顺天而制天的物欲观与物物道,《易传》弥纶天地道的极深研几,探赜索隐,乾坤合道的继善成性,“易与天地准”于天地人参,抗衡争辨于老子质朴心性人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荀子树立强国富民为文化价值观,对至善者文理礼治,圣人有为的文与礼;对不至善者政道法治,形上文政導的礼法合治政制理论,抗衡争辨于法家法术势专制的政制理论。诸子争鸣的“文无法”,理论愈争愈明晰,争出个解蔽和集成诸子学,主流地位的孔儒体系。孔孟开拓,荀学和《易传》完成阶段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承前启后的孔儒原真理路。从汉武独尊儒术的阳儒阴法,走到魏晋南北朝大动乱期的儒道佛三教鼎足,进入宋明衰落期的儒道佛文化互补,适者生存于君主专制治乱循环的社会人生观理论,“文章之敝,坏于有法”的“莫恶于肤浅”,与“治道之裂,坏于无法”,文政私蔽大患的“莫甚于俗”,“私与伪横行,而乱恶乎讫”!
船山揭露宋明衰落的专制腐朽和文理肤浅:私伪(蔽)横行的文有法而礼无法。更高复归孔儒的民本实学。孔儒直觉思维的应该之理阶段,进入唯物辩证究矛盾因果所以之理阶段。“道也者,導之也,上導之而下遵以为路也”。社会思想史的两个学理,传统儒学内部存有民本与专制的两种学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