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1|回复: 4

[综合讨论] 从阳明、船山的知行理论谈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0 11: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阳明的知行理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船山的知行理论:“夫知之方有二,二者相济也。而抑各有所从。博取之象数,远证于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非致知,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以丧志;非格物,则知非所用而荡智入其邪。二者相济,则不容不各致焉”。“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一、阳明与船山的知行理论不能说是一脉相承吧,以孟子的知行论予以分辨。
1)孟子言反身以诚,以诚之者人之道的尽心尽性,知天事天于诚者天道,孟子的知行论,有事物的因果实证。实证于人,共由理道的“可欲之谓善”。因于“丰年终身饱,歉年免于饿死”的客观事实,提倡寡欲的舍身取义,忠恕于义,强恕而行的“有诸己之谓信”,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的仁义行。实证于物,“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非行仁义,民本核心的民生致用,恒心与恒产两阶层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孟子知行,一是显然人的主观能动的尽心尽性,人能弘道的意志和愿望;二是人能弘道的实函是知天事天的客观理,主客观一致的尽心尽性知天事天;三是有事物因果实证于人的庶物人伦仁义行,实证于物的民生致用非行仁义。船山明晰:“立人之道曰义”的仁义行,“生人之用曰利”的非行仁义。“出义入利,人道不立”,非行仁义的人道基础是仁义行;“出利入害,人用不生”,人用不生,还有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仁义行的价值目标,非行仁义的实证于人(义)与实证于物(利)的义利一体。
2)再看阳明知行,只问知行次序的知与未知,知是仁义行的善性文化。至于知有理蔽,行有善恶是非之几的因果事实罔然不顾;只问知行的主意与功夫的成事准则,不问仁心存虚伪,仁义有欺诈,心性质野鬼域流行的假仁假义;只问知始行事的人事过程,不问人、事、物三者相连的事物过程,存有矛盾因果多路向,“义利之分,其为别亦大”,仁义行善恶的甄别亦大,善恶之别终究连锁是非之辨的“义判于几”,“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仁义行的物理事则,格物穷物理,“博取之象数,远证于古今,以求尽乎理”,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穷物理,“容有迹而音无方”。致知于事则,“虚以生其明”的“明有礼乐”。“人事尊卑,义奠于位”,人事结构易简理则正向的“虚以生其明”,有“思以穷其隐”,负向的刚柔杂居的人事错位,刚柔相接相推的险阻生和吉凶生。刚柔健顺心性理则的“虚以生其明”的“明有礼乐”,质正仁义,质实仁义为礼义的行为规范,仁心实理所连涉心性质文的中庸理则,“思以穷其隐”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中庸质文与物理事则都有“相因之微”,正向是极深研几,探赜索隐,究其矛盾因果所以然之理,唯物辩证的知行理论。负向两途,一是礼崩乐坏的质野心性,非致知于事则,“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以丧志”;二是定理内修非格物,“则知非所用而荡智入其邪”。阳明知行有实证,实证于物,非孟子仁义行的民本实学价值观,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而是道德绑架的致知于格物,“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格物,不需要穷物理;致知于事则,不需要明辨是非善恶的人事理则和心性理则。简易功夫的心即理,与繁琐功夫的性即理,视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不是“非所用而荡智入其邪”?性即理执持天理浑然,阳明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共同点:儒道合流道法自然的不以私意自蔽,“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实证于人,非孟子的人能弘道,尽心尽性知天事天的诚之者人之道,恰如朱熹执持天理浑然的人事当然,“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道德实践的知行合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吾心良知天理于事事物物,心物断开不为私欲自累,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止步,中为心体庸守常,合于天而不因乎物的唯心教条。唯心的致知无所用,物欲需要的人性自然和心性实然被异化了;教条,道德固化的人事当然非格物,物无生生不息,已然条理的象数互生,理在气先的事物定理。失去结构合理的人事理则,名实相副尊卑在位的易简理得;失去刚柔健顺的心性理则,没有健顺五常主体人,再没有通贯天道酬勤,循理应乎事物的性命学理论。致良知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证:定理内修的存天理,去人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07: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3)孟子反身以诚的仁礼心学,一是存有应用部分,隐潜逻辑的性命通贯天道酬勤,源自孔子性与天道的生民立心立命逻辑。性与天道,恒心恒产两层次。荀子言物物道,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两层次,《易传》明晰道器的层次理论,形上導的易与天地准,与形下器道三道三才的天地人参,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应用逻辑逐渐明晰;二是存有主观能动部分,充实而光辉的价值观实函日趋明朗。荀子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物质经济与物欲文明同步的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再走下去,《易传》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在阳明心学的逻辑体系里,孟子心学的应用部分与主观能动部分面目全非。《易传》易与天地准所需要的探赜索隐,极深研几的健精神,儒学形上導理论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所知所行的心物实证,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若不思究行之实效的知之真切,还需要乾健精神与形上学理?阳明心学将知行逻辑绑架于心即理的道德囚笼里。朱熹言无事其心寂然的浑然天理于变化无方,阳明言:“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谨独的中为心体庸守常。朱熹言有事的事有定理于人事当然,随感而应的神知之用;阳明言:“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朱熹言天命之谓理,阳明言:“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万理灿然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阳明的知行逻辑程序。船山知行逻辑,思究行之实证实效的知之真切,知之真切必以行的实效作实证。孟子心学的脉理传承,非阳明心学,而是船山实学。
(4)从阳明、船山的知行理论谈起,以知行理论为论理基点,延展到理论体系的逻辑定论:非一脉相承;学理定论:民本实理,究矛盾因果所以然之理,与专制浮明,定理内修当然之理的性质明辨;体系定论:唯物辩证的哲学理一观体系,与唯心教条社会人生观体系的理论明辨;文化价值观定论:继善成性的文化文明,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需要,与止步继善成性的文化文明,存天理去人欲的人文价值观明辨,实质也是哲学观与社会人生观的理论明辨。从哲学圆圈肯定阶段的孔儒胚胎期作传承定论:更高复归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与曲折反复的否定阶段之间归属的阶段明辨。传统的主流文化是那一类文化?现代文化体系需要继承发展的传统优秀文化是那一类文化?古今转换,中西会通,时空性文化接轨的传统基础理论又是那一类文化?百年文化研究乱相路,定论的主流文化又是那一类文化?为什么会出现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为什么会出现中西文化的百年碰撞?为什么中国文化核心的心性学会被西方心理学取代?为什么中国文化会沦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中国经济从自然经济的传统文化时代,实质性进入了商品经济的现代文化时代,为什么长期煎熬于来自传统文化的羁绊?无法完成中西义理会通的现代文化体系建构?现代文化路在何方?天下学术心,当深度思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07: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无论从学理定论,体系定论,文化价值观定论,以及哲学圆圈的阶段定论,时空性文化接轨的现代文化体系,所需要继承发展的传统优秀文化:当昭明船山学。现代新儒学思潮,挺儒和反儒都普遍认同,孔孟与程朱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认同的孔孟文化,乱了孔孟的逻辑原真。荀学被摒弃儒坛,《易传》逻辑失真。荀学与《易传》是孔儒发展系统的完成阶段,有始无终的逻辑中断。孔儒原真理路失真了,非本原的孔儒文化;认同的宋明理学,以及儒道佛互补,都是适者生存于君主专制环境的社会人生观理论。浮明实质,遗弃民本核心的民生致用,生民对生活富裕和美好的日益需要,是传统的文化主流?承汉儒初度异化,走到宋明理学极度异化的曲折和反复。从否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相差一个阶段的文化折腾。孔儒的原真理路,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原真理路异变失真,供后人研究的话语辞义,范畴实函,义理逻辑的理论诠释,非据理于否定之否定阶段,停留否定阶段,异化肯定阶段。理论诠释而落后一个阶段的数百年时空,思究历史逻辑承前启后的文化因果链路,是契合还是堵塞时空性的文化接轨?
(1)以天的话语及范畴而言,按照历史逻辑的演变次序,分为前后两阶段。前阶段困扰人类的问题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需求生活富裕,成为普遍认同的价值指向。天的辞义意涵,趋同于自然天。老子道法自然的天,荀子的顺天而制天,《易传》天地人参,自然天。儒家通志成务的人能弘道,《易传》天道阴阳,逻辑的幽微隐潜:人与自然的社会结合。生民立命的人事天(天命),生民立心的心性天(道心)。趋同的理道指向,遵行事物规律于自然天,符合前阶段的历史逻辑事实。盛唐过后的后阶段,困扰人类的问题,再不是纯粹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文明同步的富裕生活,而是顺应文明同步的美好生活。如何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船山的心物命题:“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心物命题的实践意蕴: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天地万物已然条理,象数互生的未发幽微之事变体易,“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受为性之至理”,人道五常的仁义礼智信,融入成仁礼体用的生民立命与立心,定位的易简理得,定性的刚柔健顺。已发彰显的易极变而礼贞常,生生易变的礼易一体,依然是定位定性的生民立心与立命。天命就是人事的本体论命题,民生精微,鬼神危微的心性学命题,显然着社会条件限定的实质意义:理道定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前阶段意涵的自然天,转向后阶段的社会天。
(2)船山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在人与物结合的自然天基础上,还有个体与整体结合的人事天,即各正性命,性命分殊的社会天,也是人心与道心之间心性关系的社会天,人事与心性联结成中庸体用的社会天。前阶段意涵的自然天,成为社会天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物质天,终奏物。连接心性天的始奏人,中介地位的人事天,即中奏天。中奏天与始奏人联结,人心与道心的社会心性范畴,心统性情的生民立心,始奏人活力释放的能动部分;中奏天与终奏物联结,社会物质生产力范畴的生民立命,性命通贯的天道酬勤,终奏物的应用部分。中介地位的社会整体性,如地道刚柔的中介性,与仁义人道联结成仁礼本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与阴阳天道奠立成仁礼本体的主客关系,阴阳天道“易简立本”的客体基础部分,刚柔地道“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主体能动部分。事物运行的应用部分:性命通贯天道酬勤,元亨利贞运程的民生致用。《易传》仁礼本体即蕴含前阶段人事和心性成自然天的理论昭明,隐潜着人事心性一体的社会天:道器的层次理论。幽微成昭明,精深理论是船山的道体论,人与物结合成中介地位的中奏天,也是道器层次的中奏天,《易传》的三道三才,仁礼本体的社会天,船山精辟为存在的音容天。音的心性天与容(事物)的物质天结合成精于物者而物物的音容天。“容有迹而音无方”的心性唯物,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如何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心性辩证?唯物辩证哲学理论实践的应用基础:存在音容天。《易传》的承前启后,三道三才的形下器道,到船山体用中庸的存在音容天,自然天转换成社会天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3 03: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3)《易传》的极深研几,探赜索隐,弥纶天地道的易与天地准,形上導之道,船山精辟为存在的理势天。“顺逆者,理也,理所制者,道也”,理道一体的理之道;“可否者,事也,事所成者势也”,事是理道的事物运行,因物理有事则,能否顺乎物则?可否之事势,人为顺应自然的一定之理道:“道也者,導之也,上導之而下遵以为路也”。秉理道为势的形上導,成然的事物运势,势有可否成理有顺逆的存在音容天。“以其顺,成其可;以其逆,成其否,理成势者也”,形上導之道,必要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理势自然而必然,理成势者。“循其可,则顺;用其否,则逆,势成理者也”。形上導的势成理者,能否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可否之事的势成因果:能否神理于心性的阴阳不测之几,治世神理于民生利益之几,“明有礼乐”的治理天下;乱世神理于心性危微,神察而质实“幽有鬼神”的治理天下。知几神理于人情物理之数者 “天下不可易者,理也;因乎时而为一动一静之势者,几也”。“夫天有贞一之理焉,有相乘之几焉”。形上導向成然形下遵行的器之道,理势天成然音容天的中奏天:“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曰天”。势字精微的理势天,理字广大的音容天,道器两层次的中奏天。顺应人情物理之数者,“理有屈伸顺乎天”,屈伸物欲的理欲辩证,“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乘乎气的“物必不屈于欲”,于天理达人欲的更无转折;不逐万物之变的“使欲必不穷于物”,于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致天之广大有贞一之理,“理有屈伸顺乎天”。致天之尽精微于理势,“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因于一质一文之风俗变迁,成然理欲节宣辩证的中庸有度,合符道体的社会质文。也是形上導一张一弛节宣有度的势字精微,礼法合治成势有轻重应乎人。顺天应人于人情物理之数者,《易传》易与天地准于天地人参的神道,极深于通志,研几于成务的本体论,逻辑提升为天地神参的道体论,神理于理气成实践理性,为天地立心的定所定性,唯物辩证思维的会通古今通义;神参于通贯天道酬勤,为生民立命的定所定命,唯物辩证应用的经世治用。思维辩证与应用辩证的存在理势天,成然存在音容天的中奏天社会效应,“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满足生活富裕与美好的日益需要,必要解决二个问题:一是如何释放始奏人的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必要应对心性活力释放问题所存在的发展不充分矛盾;二是因于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所存有的客观事实:应对和纠正人天物三方面出现的失衡错误,如孔儒因于物通于人而未合于天,通于人成一人正义,失时义与古今通义。损伤民生致用的“成于事亏于道”;宋明理学合于天而不因乎物,实质是不通于人。因抗衡质野心性的“一时大义”,异化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遗落人道诚信推动天道酬勤的古今通义。逆道人情物理数者的“守其常以为明”,实质逆道人文化成天下的继善成性,逆道健顺五常主体动能效应的“理有屈伸顺乎天”:存理去欲,祸害民生致用的情罪路。浮明肤浅理论的文化灾难,“文章之敝,坏于有法”的“莫恶于肤浅”,与“治道之裂,坏于无法”的礼崩乐坏,文政私蔽大患的“莫甚于俗”,导致人天物之间失去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恶果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激化。船山道体论的精深理论,已发的理论彰显《易传》未发幽微的仁礼本体实函:天的话语辞义是社会天,船山明晰为道体论的中奏天,显然形上導势成理者,处在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奏天。天的范畴实函体现为道器层次的矛盾体,船山明诚清澈为存在理势天導向成然存在音容天的道器层次;义理逻辑为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船山理论彰显,天地神参理道定所的宜人社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彰显心性的唯物与辩证,明朗于文化价值观:立足生活富裕需求基础上,提高到更高层次的生活美好,衍生理论幽微的道体论理论,“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道体均一之化,隐潜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为习主席的新矛盾论彰显。从《易传》易与天地准成天地人参的道器理论,到船山天地神参于人天物均一自然之化的道体论,儒学道器层次理论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07: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天的话语辞义,范畴实函及义理逻辑,随着中奏天的哲学意涵展述,彰显着社会天的意涵。道体论的“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的逻辑义理:中奏天的社会效应,释放始奏人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人天物均一自然之化的道体论。道体论的蕴涵,明昭于哲学理论的心性唯物与辩证,传统儒学的民本实学得以发扬光大。与道体论逻辑连体的人道理欲观,理论幽微处有待阐发彰显。进入商品经济的现代儒学时代,于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传承发展的人道诚信义理不可易变的深刻化,古今义理会通;于天理达人欲的更无转折,也进入须有安排之列,国家干预经济,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天地神参的现代诠释。须有安排的于天理达人欲,商品经济社会所面临方方面面的文化问题,衍生和兴旺系列性实用性质的社会学科。抽象哲学和实用学科的共向发展。船山道体隐潜逻辑的“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人类认识史和实践路的曲折反复,哲学圆圈三阶段,从肯定阶段到更高复归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之间,承受着否定阶段循环怪圈的难以自拔,所造成的人为祸害和灾难,基础应用出自文化心性,心统性情的能动部分,心性基础的质文中庸出了问题:心性形态两极走向的质野与文史;出自人事的体用中庸,道体均一之化的事物运程出了问题:失去更无转折的天理达人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激化;失去须有安排的人欲见天理,质野与文史的心性质文两极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激化。存在音容天的理成势者出了逆道,根本错舛出自势成理者導向的一定理道,未能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导致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矛盾激化。船山道体论的幽微理论,为习主席的新矛盾论所彰显。实用科学的兴旺发展,其实也是船山知行逻辑的理论深化,“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从形下器道,习以性成的行而知,理在气中的知而行,实践理性的知行逻辑深化;从形上導的庶物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学问道的“学愈博而思愈远”,到思辨道的“思愈困而学必勤”,理论指导于实践,实践因果实证于理论应用之偏差,质正理论是否符合真理标准的实践检验,会通古今通义的通经正经接着讲。适应自然经济时代的船山人道理欲观,古今转换成商品经济时代的人道理欲观:遵循商品经济规律与遵循人道诚信义理一致性原则的文明同道。文理深究的一致性原则,须有安排的于人欲见天理,人道诚信义理不可易变的不断深刻化,哲学理一观的会通古今通义;须有安排的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与哲学观共生成长的实用性社会学科。适应一致性文明同道的哲学社会科学,适应商品经济社会的形上文理導。缺失相适应的文理導,逆道人情物理数者而陷入于文化怪圈,乃至于沼泽地,无从自拔的文化折腾。正因为实用性社会科学发展,实质性深化船山知行的理论逻辑,学问道与思辨道的哲理逻辑,传承光大了孟学,为现代儒学发扬彰显,承前启后的时空性文化接轨,历史逻辑演变循序的古今义理会通,藉可传承发展成主流地位的优秀文化,哲学理一观的古今传续。能否站在船山学的哲理高度,理论效果截然不同。从阳明与船山知行理论的性质殊异,延伸到宋明理学与船山实学理论体系的性质殊异;从天的范畴义理前后两个阶段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延伸到其他范畴义理,以及范畴体系和义理体系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展现传统儒学哲学圆圈三阶段的原真理路。从文化因果链路的承前启后,确立时空性文化接轨的传统文化基础理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中国化,毫无疑义:逻辑明晰和提升孔儒文化,传承发展而建构现代儒学文化,当昭明船山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