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回复: 3

[综合讨论] 浅谈传统哲学的本体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6 07: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8-6-26 07:31 编辑

传统文化的本体论,有道即有本体。老子道法自然,有物化道的本体论;那么,荀子的物物道,也有本体论?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有道即有体,形上導的道体论。宋明理学以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的道体论,“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心为中体庸守常,形下器道的体用中庸,实质也是心性中庸的本体论。教条于孔子心性中庸逻辑,天地本性制限气质之性的理一分殊,定理内修的心性中庸为本体。朱熹借杨氏曰诠释孔子的文质论:“文质不可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釆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心性质文的中庸理则被曲解了。诠释孔子的性与天道,“性,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性即理的人事当然,执持自然本体的天理浑然为一理,去人欲的存天理。诠释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其远耳”。气质之性,内存道德善恶清浊,没有认知是非理蔽。善恶即是非,私意因定私欲果。诠释民可使与不可使;“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可使之知其所以然也”。理之当然是天命之谓理,气质循性理,不用问实践实证的所以然之理。朱熹承孔子心性中庸开出的道体论,不以私意自蔽的浑然天理,不以私欲自累的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只问天理落实,不用问实践实证的矛盾因果所以然之理。形上教条,扭曲了孔子心性中庸为体用中庸。船山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实函斯活仁礼本体论的体用中庸:“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完整的逻辑轮廓:“性情相需,体用相函,始终相成”。有道有本体,有儒道不同性质的本体论;儒家内部存两种不同性质的道体论与本体论,即体用中庸。如何明辨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理据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解构哲学本体论,精深研究哲学本体论循序演变的逻辑进程。
一、孔子质文的心性中庸,逻辑相连性与天道的逻辑。民可使的天命由之,人事就是天命的职业分工,阶层界定,尊卑定位。《易传》言乾易知与坤简能,易简理得人事理则的尊卑在位,有级能结构的立命定位理则,阴阳天道客体基础的“易简立本”;民不可使气质知之,《易传》言心性理则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尊卑在位的立心定性理则,刚柔地道的“易简之善配至德”,健顺五常主体理道的事物运动,刚柔地道地曰示:人事的刚柔杂居及相接相推的险阻与吉凶,心性的情伪相感利害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实践心性的习以性成,应接是人事刚柔及心性情伪的理道环境。主客一体,定位立命客观条件的天命由之,伴随有定性立心主观能动的气质知之。孔子质文的心性中庸,非哲学本体的体用中庸;联接性与天道立命立心的定位定性逻辑,是心性中庸通往体用中庸的本体论基础。研究哲学本体论,必要研究质文心性与人事刚柔,是研究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常识。老子物化道的本体论,不研究质文心性,是人的本体论?不研究人事刚柔,是哲学本体论?道法自然的“管理学”目标,有生活富裕与美好的文化价值观?有发展心性文化文明的继善成性?承古易天地人同的混沌自然观而开出,“蔽于天而不知人”,拒绝发展物质文明的人能弘道,质朴心性人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物化道逻辑是(人)无为而(道)无不为,物化德浮沉于物化道的有无相生。如此的本体论,被推崇为代言中国哲学,荒唐!竟然连物化道与物物道,混沌的天地人同与弘道的天地人参的逻辑差殊都分辨不出来,现代人的思维逻辑?荀子物物道,逻辑尚未成形本体论,孔子心性中庸的逻辑演变,通往《易传》三道三才仁礼本体论的理论驿站。孔子心性中庸的规范定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启后孟子,提出规范的人文环境理则:恒心与恒产的安居乐业,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理性雏形,循序演变成船山理道定所的文化理则;孟子后的荀子,言及是规范的实践理则,庶民阶层的精于物者而物物,礼义阶段的精于道者兼物物。人能弘道意蕴是物物之精与道物之精;实践实证是物物与兼物物合一的物物道。荀子重心于实践实证的理论逻辑,是通往道器层次的理论架构,社会理论基础的三道三才的逻辑通衢,船山精约为“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其中,仁义人道接壤心性的质文中庸,合符道体的仁义健康,礼义健顺的社会质文,理论源根出自孔子的心性中庸;性与天道的理论逻辑,定位立命的天命由之,定性立心的气质知之,习以性成实践心性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开新出体用中庸理性雏形的三道三才,阴阳天道人事理则的易简理得,刚柔地道心性理则的健顺五常,成为礼之体的客体与主体。“易简立本”的阴阳天道;成为刚柔主体“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客体基础。船山言:“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连同“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两段论理逻辑,将《易传》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论表述得明明晰晰。《易传》道器层次的仁礼本体论,经历了孔、孟、荀理论逻辑的演变循序,成为传统文化史的第一个哲学本体论,是孔子心性中庸通往体用中庸的仁礼本体论。传统哲学本体论历史逻辑演变循序:孔子质文的心性中庸→《易传》道器层次架构的三道三才仁礼本体论→船山道体论的体用中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07: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的本体论,有道即有本体。老子道法自然,有物化道的本体论;那么,荀子的物物道,也有本体论?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有道即有体,形上導的道体论。宋明理学以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的道体论,“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心为中体庸守常,形下器道的体用中庸,实质也是心性中庸的本体论。教条于孔子心性中庸逻辑,天地本性制限气质之性的理一分殊,定理内修的心性中庸为本体。朱熹借杨氏曰诠释孔子的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02: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成熟期在船山学,解构哲学本体论,存在三大部分:
(1)主体能动部分的性情相需,文化根基:心性的中庸质文,君子斯文的文质彬彬;心性的社会质文,合符道体的仁义健康与礼义健顺。心性的应用基础,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定位立命,人事刚柔的健顺五常,精于物物恒产阶层与精于道物恒心阶层的定性立心。形上文政導的理道定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神理導理气的气质之性,神参于性命的天命之性,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矛盾辩证的“审微而定命之谓神”,理道定所定位定性的实践理性。心统性情的主体能动,环境条件是心性的应用基础,与实践理性密不可分,从能动活力的质(理蔽清浊)与量(强弱轻重)两方面,主体能动的情气一体。性情相需的主体能动,心统性情的性内情外,也是心性内外的情内物外。外有其物,内必有其情。“情元是善恶变合之几”,情因外物的客观存在,有情贞与情淫的性质甄分,出自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的善恶两极。“情有不可而必可,匡之以义以扶之”。凡是抑情制欲的观点,文理伪敝!哲学观以文理教化,如荀子礼义调理的物欲观,船山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的理道定所,以性正情的情贞路。内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的“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性情相需的“性以发情,情以充性”;心统性情的性为情节,于天理达人欲的情功路,非抑情文史的情罪路。性情相需的主体能动,“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情功弘道的乘乎气,情贞自律的不逐万物之变,“理有屈伸以顺乎天”,主体能动部分理欲辩证的性情相需。
(2)本体应用部分的体用相函。体以致用,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元亨利贞运程,物物化生的民生致用;用以备体,循物理的两大事则,一是阴阳天道尊卑在位的易简理得:乾易知与坤简能,人事理则生民立命的定位准则;二是刚柔地道实践理性的健顺五常,心性理则的乾刚健与坤柔顺,生民立心的定性准则。立命定位的易简理得,立心定性的刚柔主体健顺五常,循理应乎事物的两大事则。西哲言客观规律,中哲言物理事则,不同的话语表述和义理的范畴概念表述。形上導神理与神参導向的实践理性,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循物理两大事则的用以备体。体用相函,有实践实证的本体功能,“昭明天体也;昭物而物昭之,明物而物明之”,循物理而昭物明物于“天用”;“维天之体即以用”的“易简之善配至德”,刚柔主体健顺五常的功能实证:物物化生的民生致用;“凡天之用皆其体”的“易简立本”,成就刚柔主体健顺运行的阴阳客体基础。体用相函,有文化价值观,容光不穷于所受,天人继善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体用相函的文化价值观如实如愿,回归人的心性根本,容光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的文化文明。体用相函的主体能动,体以致用和用以备体。主体功能价值所发生继善成性文化文明的理道源流:“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仁礼本体的中庸体用。
(3)时空概念的始终相成。《易传》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船山言“道建阴阳以居,阴阳与道为体”,道体的始终相成:始以肇终的始以建中,终以集始的终乎大始。始终相成的大中概念。张载言:“极其大而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有”。《易传·彖辞》“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应乎天而时行的天道元亨,始以建中,终乎大始,大中关系的时中概念,大中涵化的体用中庸,时中的实质意蕴要弄清楚。人情物理数者的存在音容天,“容有迹而音无方”,象数互生,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的事常变,便有“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随事变而体易的神有方,循理而应乎物理事则的心性唯物。“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神理于人物之元的民生利益有精微之几,神明洞察于鬼神之绍有心性的危微之几,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心性辩证,人文化成天下的仁礼心性。据理于人情物理数者定在的时中概念,天道元亨运行畅通的利贞大有,体用中庸的哲学意蕴。天道元亨利贞复始循环的大有开新,始终相成的大中概念。这就是船山提出的实函斯活的概念。“实,充也;函,量也,充其量斯活矣,故曰:‘实函斯活’。……函之中,仁也,仁则活之理赅而存焉,仁则活之体赅而存焉,仁则活之用赅而存焉,然而必于实矣。函之所至,无不至焉;与函相得,无不浃焉。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然后活矣。先此之理,待此而叙;先此之体,待此而固;先此之用,待此而兴。蕴之乃以絪縕之,流之乃以条理之,浑之乃以发挥之”。实函斯活的始终相成,蕴涵质量互变规律的哲学意蕴;大中涵化的终乎大始,无有一极之无极,无有不极之太极,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蕴涵有限与无限矛盾辩证的哲学意蕴,继善成性的实函斯活大中涵化。时中的时空概念,体用的中庸概念:始以建中,终乎大始的始终相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02: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历史逻辑演变进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有道便有本体论阶段,解蔽于老子物化道的本体论,从孔子心性中庸的性与天道,通往《易传》三道三才仁礼本体论的孔儒原真理路;二是有道便有体,形上道体论的中庸体用,先后经历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从宋明理学道体论的“合乎天而不因乎物”,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心为中体庸守常的体用中庸,走到船山体用中庸意涵的“中者体也,庸者用也”,人、天、物均一自然之化的道体论,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原真理路。船山的道体论,终奏物必然走势的顺乎物则,心性唯物;始奏活力人正负走向的疑乎人心,心性辩证;中奏天的社会功能效应,存在理势天的神理与神参的唯物辩证,導向存在音容天的理气与性命的实践理性。体用中庸的三部分,能动部分的性情相需,应用部分的体用相函,时空概念的始终相成,蕴涵两体理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实函斯活大中涵化的体用中庸,蕴涵质量互变规律的哲学意蕴。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天人之继善,成之者性,文化文明源流生生不息的永无止境,蕴涵有限与无限矛盾辩证的哲学意蕴。存在即本体,理道即本体,道体即体用中庸的仁礼本体。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础,研究心性质文与人事刚柔,方由遵循物理事则的客观规律,到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密切成体用中庸三大部分的普遍联系与有机统一,范畴概念的义理体系。探究文化的文明起源及文明源流,辩正传统哲学本体论,探究其历史逻辑演变循序的原真理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