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81|回复: 1

[生产劳作民俗] 二牛抬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7 18: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牛抬杠
来源:中国农业

  传统耕作技术。“二牛抬杠”是南诏时期的一种特殊耕作方式,也称“二牛三夫”耕作法。耕作时,两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于“杠”上,脚踏辕犁,控制犁铧入土深浅;一人在后扶持犁把。此一耕作方式,至今仍可在云南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地方见到。
n2tgp1.jpg
  中文名:二牛抬杠
  类型:传统耕作技术
  也称:“二牛三夫”耕作法
  可见于:云南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历史
  犁耕方式之一。《汉书·食货志》有用二牛三人进行“耦犁”耕作的记载。敦煌千佛
  洞北魏时期的洞窟中,绘有二牛抬杠犁耕的壁画。《蛮书》载有唐代云南地区二牛抬扛的情景:“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据考证,格,即架于二牛颈上的横木。西北、华北各省的汉族农民曾普遍采用过这种犁耕方式。西藏地区使用二牛抬杠犁耕法的历史也很久。据《西藏王统记》记载:上丁二王时(约公元前2世纪),古代藏族人民已“制犁与轭,合二牛轭,垦平原以为田”。西藏拉萨郊区的二牛抬杠,有别于汉族地区,其特点是将一木质横杠的两端分别系于并列的二牛牛角上,犁架与横杠连结,以牛角曳犁。这是藏族人民因地制宜而采取的特殊犁耕方式。20世纪40~50年代,边疆地区部分少数民族仍使用二牛抬杠犁耕法。

  原理
  “二牛抬杠” 耕作时,两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于“杠”上,脚踏辕犁,控制犁铧入土深浅。这种 民间传统耕作技术。即一犁杠置于牛肩,杠中间又系一竖杠与犁连接。耕地时一人牵牛,一人扶犁抄地,一人撒种,或不用人牵牛。地耕毕用木槌碎土。

  延伸
  中国古代为农业大国,一切都依存于农田的耕作,这在汉画像石中反映广泛。
  汉画像石出土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北、四川等广大地区,其中有许多是反映本地的民间风俗的画面,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汉代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时期,大片荒地的开垦利用,农田水利的兴修,使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生长有了物质保证。汉朝政府十分重视铁农具的冶铸,使得铁制农具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汉代耕牛的广泛运用及牛耕技术的改良,使得耕作技术更趋合理和精细。这样就使西汉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到了武帝时就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富足太平的盛世景象。
n2tgp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18: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驴抬杠
  陕北的土地大多是坡耕地,即具有不同倾斜程度的农耕田,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一般是春天耕种,但现在人们对土地的使用也是极尽,而黄芪等中药材正适合坡耕地种植。所以,秋天的陕北不仅是满满的收获,也有漫山遍野忙碌秋耕秋种的人影,和关中一样,陕北人把耕地叫揭地。揭地用牲口,有用黄牛、骡子的,也有用骡子的毛驴搭配的,而更多的是用两头驴拉犁,当地人叫“二驴抬杠”,套上了两头驴,扬起长长的皮鞭在自己的那片坡耕地上丰富着秋天的美丽,吆喝着来年的希望。 一大早就来到自己的坡耕地上忙碌起来,两头驴很卖力,也很默契,皮鞭似乎排不上用场。
  “二驴抬杠”不是两头驴吵架,而是两头驴合拉一具犁。它们不闹别扭,团结协作,因为它们也懂得合则两利,离则俱伤。从而默默耕耘着主人的希望。 l2timg.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