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0|回复: 3

[综合讨论] 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和哲学观的理论核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4 09: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姜义华教授为尤小立《胡适之〈说儒〉内外: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作序:《让儒学回归人文化成》。确实,人文化成天下的儒家理论,似有老生常谈之嫌,如何精深研究和诠解?新故相资新其故的古今义理会通,致力于儒学的人文化成理论为现代社会服务,必须从历史逻辑演变循序,明确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明确人文哲学观的理论核心。两大核心的明晰,让儒学人文化成的理论豁然。先录姜教授的三段论语:
关于儒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路径进行改造,已经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估计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争论还会继续。我以为,我们与其想尽办法去论证儒学是和世界其他文明同类的宗教,不如认真思考一下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类似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那样的以彼岸世界为终极目标的信仰共同体,而一直维系着根深蒂固的伦理共同体、人文共同体,护持着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活,护持着现实社会的生活实践和历史经验的积累,护持着涵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化的责任伦理;思考一下儒学在这中间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功能。尤其是在中华文明向现代全面转型的当代,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个人本位化的巨大冲击,儒学在维护中华文明的根柢——人文共同体、伦理共同体——方面,怎样使自己得到新的提升。
我以为,儒学的最大功效可能就是通过制礼作乐,推动社会的自我治理,包括社会各不同族群、社会全体成员的自我治理,如《周礼·地官·大司徒》所说,“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教、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以五祀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这就是让儒学回归人文化成。
中华文明是一个复合型文明,它包容有众多宗教。但是,佛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甚至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都必须和中国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共同体相适应,和中华文明基于面向现实的人、现实的世界、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人文主义、实践主义普遍化的责任伦理相适应。中华文明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确保了自己名副其实的多元一体。儒学是否可以从这里出发,在新时期开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
姜教授提出有别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那样的以彼岸世界为终极目标的信仰共同体”,“中华文明是一直维系着根深蒂固的伦理共同体、人文共同体有家庭伦理为核心的人伦庶物仁义行,非行仁义的六德、六行、六艺的历史文化积淀,护持着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活,护持着现实社会的生活实践和历史经验的积累,护持着涵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化的责任伦理”,当思考如何让儒学回归人文化成?必须要弄清楚:儒学是人文化成的文化史,文化核心是什么?儒学是人文化成的哲学史,理论核心又是什么?这是思考儒学回归人文化成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一、儒学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核心是什么?在先秦的孔儒体系已有理论轮廓,基础化的胚胎期。孔子言:“民可使,由之”,天命由之,生民立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实践心性,关乎“现实社会的生活实践和历史经验的积累”。“民不可使,知之”,气质知之,生民立心。“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涵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化的责任伦理”。生民的立心立命,《中庸》的天命之谓性,后儒诠释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为不二法门的性命学,性与命的一物两体和两体理一。孟子言尽心尽性的知天事天,诚之者人之道的主观能动尽心尽性,生民立心的心统性情;尽心尽性的反身以诚,知天事天的诚者天道。以诚之者人之道的仁义礼智信,反身以诚于诚道的元亨利贞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社会人生三段式:以至于命是客观条件。性命通贯天道酬勤,有各正性命,来自物质生产力水平限定的社会客观条件;有性命分殊,来自君相造命,人事言天的天命由之,分工和分配的社会体系,以及理道定所的道心文化大环境,给个体性命限定的客观条件。立足于以至于命的客观条件下,穷理尽性有心性内外。心性外的穷理,穷理于诚者天道的知天,格物格物理,致知于循物理的两大事则,事变体易的人事理则和心性理则。心性内的尽性,尽心尽性于事天,荀子的精于物者而物物,顺天而制天的天地人参,方有富有大业的富裕生活;精于道者兼物物,人道义理不可易变的深化持续,方有文化文明,共同富裕的伦理共同体,日新之盛德。人文化成天下不断走向文明向前的命运共同体,荀子礼义调理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易传》富有大业的天人继善,日新盛德的成之者性。继善成性的天道文明的元亨利贞诚,人道光明的仁义礼智信。《易传》的道器层次理论,形上導探赜索隐的极深研几,易与天地准的三道三才,仁义的人道光明融入阴阳天道,有人事理则的易简理得,乾易知与坤简能的尊卑定位,生民立命于诚者的天道酬勤;仁义的人道光明融入刚柔地道,有心性理则的健顺五常,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尊卑定性,生民立心于诚之者人之道的反身以诚,知天事天的天人诚信道。诚信道适全诚者天道的天人理道,孔儒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生民立心立命的天人理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08: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盛唐过后,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孔儒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理论发生质变飞跃,生民立心立命的天人诚(理)道的逻辑提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明明德明诚導,神参天地的存在理势天,導向成然生民立心立命的天人诚(理)道,天地人参的存在音容天。孔儒人文理论的逻辑深化,立心立命的天命之谓性,逻辑演进为人心统性和道心统性不二法门的性命学。“人心统性,天命之性其原,气质之性其都;道心统性,天命之性其显,气质之性其藏矣”。孟子尽心尽性知天事天,逻辑归纳到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互生原理中。象生数,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的事常变,便有体易成然的人事之数,“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人事理则易简理得的各正性命,心性理则的刚健柔顺的性命分殊。象数互生成然事物客观规律的物理事则。“因已然以观自然,则存乎象;期必然以符自然,则存乎数。人之仰观俯察而欲数之,则有事矣。有事则有时,有时则有渐。故曰:象自上昭,数由下积”。人之仰观俯察的知幽明而不知有无,知幽明于事变体易的象与数。上昭之象,“因已然以观自然”,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理有屈伸以顺乎天,人天物道体的自然范畴。非老子的物化道,程朱理学天理浑然的纯粹天道自然,“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道法自然。下积之数,“期必然以符自然”,“人之仰观俯察而欲数之,则有事矣。有事则有时,有时则有渐”。大中涵化的体用中庸,体用相函的物理事则,事物实存的有时有渐的中庸理则。大中涵化的始终相成,主体能动的活力源,人能弘道的人为范畴:性情相需。“情有贞淫功罪”,非杨朱私己,墨学兼爱交相利的利益抱团,质野心性滥欲的情淫路;非善性文化的儒道佛互补,文史心性禁欲的情罪路。防避质野文史两极向的心性文化浸淫世道人心,须正视幽有鬼神的心性危微而质实鬼神,明有性情的民生利益之精微,发展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文明同步于须有安排的公平公正社会原则,人道理欲观的文明同道。心统性情,性内情外的以性正情;心性内外的情内物外。外有其物,内有其情,情有贞淫去其淫;内有其情,外有其物,情有功罪去其罪。唯物辩证于人情物理存有情物关系的贞淫功罪,精深研究明有性情,幽有鬼神的心性理论。数由下积的性情相需之主体能动,形上導向于情的功贞路。政制法治于行为规范,文理礼治于心性的自觉规范,礼法合治端正于心性的社会规范。刚柔地道地曰示,始终相成的因果实证之体用相函。人情物理数者,实事实理实证的尽心尽性知天事天。荀子的物欲观,精练为“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的人道理欲观;精于物道的物物道,从上昭之象的“因已然以观自然”;下积之数的“期必然以符自然”,人能弘道于天道酬勤,执持象数互生原理的人情物理数者,“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易传》的道器理论,形上導的明以致诚准则,非诚之离明,明以离诚,实事实理实证的明以致诚,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理道定所,道心的文化大环境,仁义健康,礼义健顺的社会质文;定位定性的实践理性,张扬个性的质文心性:“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理道定所定位的为生民立命,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天人诚道。理道定所定位定性,为天地立心的天人诚信道,诚道和诚信道合一的天人理道。儒学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两阶段:胚胎期的孔儒立心立命的天人诚(理)道,成熟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天人诚(理)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08: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人文化成的文化理论,通往哲学观的文化通道。孔孟开拓的人文文化,完成阶段的荀学和《易传》,通往哲学观的理性雏形。荀子解蔽诸子学,“蔽于一曲,闇乎大理”,通往哲学观的人文文化,文理益质礼载道,文理繁,情用省的大道至简;相反,“蔽于一曲,闇乎大理”的诸子之蔽,包括后世社会人生观的儒道佛文化,非人文哲学益质载道于美好生活的环境改善,定然是文理简,情用繁。违逆孔子质文中庸的两极向,心性文史的文理浅陋空疏的浮明教条情用繁。心性质野的情淫欲滥丧尽斯文的情用繁。荀子解蔽于矛盾的偏蔽一曲,归属为《易传》道器层次的理论研究范围。历史逻辑深化,张载解析于一物两体的矛盾基础理论,一故神,二故化的天之能参。船山再度理论深化,神理神参一物两体的两体理一。传统哲学对立统一规律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孔子心性中庸的性与天道,经孟子的尽心尽性知天事天的诚道逻辑,荀子的物物道与物欲观,完成阶段是《易传》三道三才,心性人事一体的仁礼本体论。再度的历史逻辑深化,仁礼本体论明晰为心性质文,人事刚柔为本体组合,“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大中的体用中庸,本体论结构的三部分:仁义人道的能动部分,逻辑提升为性情相需;仁义人道融入礼本体的阴阳刚柔,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应用部分,逻辑明晰为体用相函;中庸理则有时有渐的时空部分,始终相成。“是故性情相需者也,始终相成者也,体用相函者也。性以发情,情以充性;始以肇终,终以集始;体以致用,用以备体”。其中应用部分始终相成的“体以致用,用以备体”,实函斯活的活之理,活之体与用,体用之间发生量变到质变的互变过程。“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中庸,传统的哲学本体论。存在即本体,《易传》的道器层次理论,实事实理实证,形上導神理神参两体理一的存在理势天,形下器之道理气性命两体理一成实践理性的存在音容天。能动部分的性情相需于心统性情,逻辑连接着应用部分的实践理性,理气相函的理在气中。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天人诚(理)道,能动部分立心的心统性情,应用部分立命定性,“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在气中,哲学观的理论核心:心性学。心性学基础理论的质文心性学,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实践心性,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历经孔儒逻辑演变过程的孟子性善论,荀子的性恶伪善论后,逻辑落实:《易传》的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孔儒质文心性学的历史逻辑演变过程及逻辑结果。孔儒质文心性学的脉理传承,沿着继善成性的实事实理实证,即体用中庸与继善成性的逻辑连结而深化发展,心性的唯物与辩证,深蕴其内。“昭明天体也,昭物而物昭之,明物而物明之,天用也。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心性能动部分的“昭明天体也,昭物而物昭之,明物而物明之,天用也”。心性应用部分的“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天人继善的文化价值观是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成之者性的心性文化文明,容光不穷于所受的文化价值观,来自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继善与成性的逻辑连结,文化价值座向的容光不穷于所受,无有一极之无极,无有不极之太极,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08: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天人诚(理)道。诚之者人之诚信道适全诚者天道的天人诚(理)道。“因已然以观自然”的“象自上昭”;“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由下积”,顺应人情物理之数者。人文化成文化通道的哲学观,理论核心是心性学。研究明有性情,幽有鬼神的心统性情学;研究通贯天道酬勤的性命学,即人心统性与道心统性两体理一的性命学;研究理气、性命两体理一的实践理性学;研究心性学的基础理论,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学,包括道心的社会质文与人心的个性质文的仁礼心性;研究明有礼乐,幽有鬼神的质文心性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