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81|回复: 0

[中国古代史] 试析内蒙战国象牙笄形刀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9 14: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析内蒙战国象牙笄形刀文字
段颖龙(艅艎)

6 s2 A: i4 j+ \1 v4 [- [作者简介:段颖龙,笔名艅艎,1984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2006年6月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现在北京中华合作时报《烟草周刊》编辑部当编辑。) [, w7 j5 I3 ~& I& y3 a- g
( \$ V6 y" E8 a6 I- B1 V& s
  199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一收藏家郝凤亮先生在 赤峰 市文化市场见到一套在 该市 松山区大庙乡出土的骨笄,共计 5件,材质为象牙。其中鱼形1件、鸟形2件、蛙形1件、刀形1件。其中刀形笄为平雕片状,长144、宽17、厚5毫米,重10.2克。刀的形状为长柄环首。刀上一面,发现刻划有文字符号,字体已漫漶不清。
7 x1 R0 w+ O0 i6 `' @  照片经过高倍放大后,铭文大致显示为:; Q) g8 b6 ]% K: N& \8 p' i6 `

6 _2 ~% l# D$ W# @&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b2 }) l3 N' _$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Y4 X. Y- m: _/ B: S5 R' \*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H0 r- Q3 }, d, K' n/ a#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P- h) e, M, f  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E9 _1 W" K; P6 j; A! W: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字符与甲骨文颇有些相类,但文字似乎较之甲骨文显得不大标准。由于此笄形刀为象牙材质,硬度较大,且文字契刻于比较狭窄的柄部,字口又没有朱砂等矿物质填入,故字体十分歪曲和模糊。2 m2 a2 E, p" b6 L6 x/ m
- ^1 |7 f/ p*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 笄形刀

. ~$ f3 A* y/ a6 h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2 笄形刀所刻文字

8 Y5 Q) M9 K: y7 s& L  A0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_$ B7 T/ F! b8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3 契刻文字细部
  刻划符号由刀柄开始,其顺序为由上及下,由右及左。该文字符号可能属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符号。在刻划符号中,有一个符号与赤峰大南沟52号墓出土的陶罐上面符号相似。大南沟52号墓为小河沿文化,距今约4500年,而夏家店文化晚于小河沿文化,可见这种文字符号有小河沿文化的遗风。它对于研究和探讨以“刻木为信”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又增加了新的佐证材料。
' }% T# R& B3 j/ e  近日,我从郝凤亮先生那里看到了这件属于战国时期的骨器刀。细细看了看上面的铭文,初步释为:
- U/ u6 p/ r5 S# _! Y% a  R

$ r; {* {/ q$ l% [6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g% ?; q( x& e7 N! Z" f6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y% y' }2 U% U$ L- T, G4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陷)
/ E; y3 ~* ?, ]$ U5 ?' Z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蔑)王
  后来我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p: W+ F  i, o$ g& K, g4 l  
9 e; L. [+ H# o$ A# @.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P6 G3 \/ Q( g$ V" A0 e1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鼎,疑即贞也。由于文字契刻模糊,此字又可释作“奠”。但由于中部形符与“酉”字形差距太大,故排除之。下一字模糊且笔道纷乱,亦无汉字之特征,疑非字也。7 q% Q3 m  u* Q! j4 N  }# ^+ I
  
# Y% c# D# g3 O3 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C: l. D* F$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戉。上面为横置的止形,下为一斧钺之形,疑即甲文“歲”之省文。# }- {( m3 C( m. b
  

  ^- L' _) M/ ^' i% u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臽从虎。骨笄文字为一顾首猛虎掉入陷阱之形。关于其读音,臽、虎匣晓旁纽音近,故读臽、虎均可。而从其会意看,读陷最妥。
% s: l0 Q8 }) i) P' X: b; p$ w* V  
0 x9 _! I# e0 P$ N& u8 }(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鹿从戈。或可释为薦字。而从整体上看,此字更像甲文之蔑字。' D! P) R% s& L1 O  H5 y8 B
  最后一字“王”则毫无疑问,为甲文“王”之标准字形。
. D. Y& h. c% K* L) X& j  从这段文字看,字体极似甲骨文,无朱砂糁。除最后一字“王”字无疑外,其余字都无确解。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字和第五字。第五字我原先释为“蔑”,而“蔑”与“貊”上古明母双声,月、铎通转,古音极相近。推之骨刀的出土地以及其年代,正是战国时期的东胡、貊等少数民族所属地区。而第三字,笔者初释为“岁”,联系所新释出的“貊”,可能“岁”即为“秽”之通假。“秽”即为《逸周书·王会》所提及的秽人。秽人亦于内蒙南部及辽宁北部地区活动,与貊相邻并延续到战国时代。这套骨笄经当地文博部门专家鉴定,确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物品,年代距今约3000余年,正与笔者释文内容完全相符。8 w& w" \7 L8 V1 F- S
  貊亦作貉,古音明母双声,铎部叠韵。疑是靺鞨,靺鞨为隋唐时期我国东北一强大部落名,其族系属肃、慎部族。“靺鞨”与“貊”“貉”乃一音之转。貊与秽应是中原人对他们的蔑称,战国至汉代,这一带属北燕、朝鲜方言区。由于语音不同,故“貊”与“秽”两字当为中原译音。武王灭商后,商朝遗臣箕子不愿留在中原,于是远徙朝鲜,建立箕氏朝鲜。当时的朝鲜正是在辽宁一带。或许这一带就是商族最早的发源地。而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现代考古学方法证明并承认了这一点。所以在这里出土骨刻文字并与殷墟甲骨文字体相似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商文化独有的饕餮纹在战国时代的燕国半瓦当的当面上的依然存在,无疑又是商文化的孑遗在燕地以及其北部地区仍有所保留的一个重要旁证。0 Y* c9 v: E7 r7 k$ ^
  铭文可释为:贞?,□秽陷貊,王。“王经过占卜,认为秽人可以击败貊人,并可攻陷貊地。”若第一字不是“贞”,或可直译“秽陷貊”为:“秽人击败貊人,攻陷了貊地。”作为一个史实。而王为了纪念此事,作了这件骨刀并署名“王”;也有可能读为“秽陷貊王”,意为:秽人设计俘获了貊王。这当然也有可能是占卜的结果。但由于“王”字有疏于前面的文字,故不可连成一句话;也有可能“王”字是注明了骨刀的所有者是“王”,即此刀为战利品,刻文以纪念之。# t: y9 |* Y1 g" Z# s' l3 ]' X) y
  这枚带字骨刀对于我们了解战国时期当地民族的文化、生活有极深刻的意义。据了解,同出的还有4件骨器,皆为象牙质笄,分别是蛇形首、蛙形首、鱼形首和鸟形首。1991年8月,郝凤亮先生曾亲访骨笄的出土地点。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走访,该骨笄在1991年春季植树造林期间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磨制的石器、夹砂红陶器、海贝等物。从出土物判断,当时这一地带的部族生产力较低下。而这件带刻划符号的骨刀形器在赤峰尚属首次发现,它为研究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族属、人种、头饰、民族文字、图腾崇拜和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田猎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而从文字的内容上,又可以看到史载的夏家店文化区的古代少数民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民族史增添了新的资料。现将其它骨笄介绍如下:! d6 Z- S! P2 N2 k7 y  o* p6 L6 z
  鱼形笄,1件,圆雕锥状,全长150、直径5毫米,重14克。在鱼的背部有长50、宽6毫米的网格纹。形状为张嘴瞪目,眼部位为孔,孔为对钻式,孔径2毫米。
+ Q) U  ?) E/ }3 T- T" c

, ?" O7 c# x( z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4 鱼形笄
  鸟形笄,2件,1件圆雕片状,全长170、宽11、厚4毫米,重5.7克。鸟形器头部特点为尖啄、高冠、大眼,凤的形象;另l件圆雕片状,全长130、宽5、厚4毫米,重3.6克。头部为尖啄、大眼、无冠,凰的形象。7 A" V% U4 g9 W
6 T- U$ R: O, D2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5 鸟形笄
0 M" p/ A1 E( D3 p1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6 鸟形笄
  蛙形笄,1件,平雕片状。长125、宽14、厚3毫米,重3.5克。
6 m( O: I2 p. G  g1 F0 q8 @& _
( V) Z6 t( b4 y3 C- V!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7 蛙形笄
  本文承蒙郝凤亮先生所提供的详实可靠的出土文物信息资料,谨以此表示谢忱。拙文仅为这件象牙笄做一初探,难免有谬误之处,还请有识之士品评、修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