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回复: 0

周易杂谈 26 周易为什么一直读不懂却备受历代极力推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4 18: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易永恒 于 2018-8-14 18:30 编辑

周易杂谈 26  周易为什么一直读不懂却备受历代极力推崇

周易从来就没人读懂过,这是事实。
首先周易究竟是什么性质书,古往今来没有定论:卜筮书,哲学书,历史书,百科全书,
宇宙代数学……,此外,还有逻辑学,辞书,科学书等观点。但总的以卜筮、哲学二种说法占有绝对优势,其他应者寥寥。
在此观点迥异的情势下,周易似乎就是一块大肥肉,都想从那里狠狠的叨到一口实惠,于是啸聚山林各树一帜,什么象数易、义理易、道家易、儒家易、哲学易、史学易、文学易、科学易、数学易等等的幌子全挑出来了,各家遥相觊觎互有攻讦,历代不绝,于今尤甚。
如果真正明白了周易,焉能有如此乱七八糟参差不一的认识?那时岂不就可以将争斗无已的精力集中于一处,更好的在发扬光大上多下功夫!然而恰恰相反,周易被切割成许多碎片,争抢着,撕咬着,结果完整的周易没了,几已千疮百孔,迷雾不但不减反而越加浓重,易者们便越加读不懂它了!
其次,没人读懂过基本也是易界的共识。在世代相互拉锯式的论争中,捞到最大实惠的有两家,一是所谓的象数派,一是所谓的义理派。这两家此消彼长,互有胜负,都拥有自己的庞大从众,两家都自然得意的很,到处宣讲布道,以为大势已定胜利在握。实际如何?一查不对了,不是那么回事,不但象数义理之间互相抵触,即使一派之内其思维慎密者也自感矛盾百出,例如南宋朱熹一会说“易本卜筮之书也”,一会又说“它是一部说尽了天下万事万物之理的书”(均见《朱子语类》)。前后所言豁然对立,是什么原因促其有此首鼠两端的表演呢?显然是因为二者都有令其难予否定之处,不承认不行,终而竟致置自相矛盾的严重后果于不顾了!即使今人易界翘楚者也有类似表现,刘大钧教授即为其一,他本主象数因此批评义理,曰“为使经文迎合义理,往往空言泛说,游谈无根”,但同时也尖锐地指出象数之谬,曰卜筮者“为了能够自圆其说,旁搜曲引,牵和比附”(见《易道广大理数精微-访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其言切中各家要害,不能不让人佩服!
同时刘还清醒的指出:“自《易传》以来,治《易》者所遵循的象数、义理之说均被否定。随着考古资料的新发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周易》古经的成书、其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周易》经传间的诠释关系,远不是“得一察焉以自好”者所认为的那么简单和片面”。
这些大侠极具代表性,凡是涉易稍深者都有同样的切身感受,即不管义理派也好,还是象数派也罢,它们都有无法说得清的漏洞,都不是那么很恰当、准确。一句话,此二派的周易认识之所以也都不正确,根子亦盖在于根本不能真正读得懂的缘故。
第三,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周易至今都未曾彻底解读出来,不单单是性质没有定论,就是六十四卦的一个卦甚至三百八十四爻的一个爻,都尚未真正搞明白!
不相信么?那就请指出来哪个是解得正确的,大家都来见识一下!
这就是号称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没搞懂就是没搞懂,事实俱在,容不得掩盖回避。
这个问题在杂谈 1 里已有所言说,这里将讨论的则是另一问题,即“尽管没人真正读得懂,为何却在中华历史上备受推崇始终占据着绝对地位”。
真是这样吗?又为什么能够这样?

两个事实,矛盾对立几乎不可并存:一是周易读不懂的事实,另一个虽然没有真懂却被高度推崇和广泛运用的事实。周易就是这样的一部书,至今都无人看得明白的书!然而,几千年来却被运用于各个领域,不仅成果累累,而且影响巨大,几乎遍及古今!
一本未能读得很懂的书,却能给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只有周易做得到,这又是一件人类独一无二的文化奇观!

众所周知,数千年来从帝王到百姓,从鸿儒到术士,从世外贤人到凡夫俗子,无不对周易怀有崇敬心情和浓厚兴趣,重易传易研易用易,大到国家兴亡,小到个人荣辱,狭到行兵布阵、宫观建筑,广到婚丧嫁娶、延医疗疾,无不期望从周易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和答案。历史上那些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发明家、大天文家、身心炼养家,甚至小说家、武术家、乐律音韵家、园林建筑家等等,大多都是熟读周易深明易理之士。
即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际,《易经》依然被尊为六经之首,地位远在其他各类学问之上,此种态势一直持续至二十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为止。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将易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阐说得相当透辟。
周易自其本经于公元前672年从周室传出,其秘义汇编《易象》自公元前540年在鲁面世之后,先是引起春秋战国大传播和成功实践于各个领域的浪潮,接着秦汉以下便遭遇一连串的打击,尽管一面长期处在阉割、歪曲、肆意篡改的逆境之下,而另一面却始终被推上六经之首宝座,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几乎历代都产生源自周易的重大成果,例如西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张衡的地动仪,六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小说西游记、医学上孙思邈、张仲景的重大成就,不断精密的历律制订以及许多重大发明与炼养家们的卓越成就等等,难予枚举,细细察之背后无不都是周易启迪和影响的结果。

这个截然对立现象究竟怎么产生的?查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人们通过另外渠道了解掌握周易的部分基本理论的缘故。例如阴阳五行之道的真谛,万物有道,万物动变,道物决定一切等思想观点。从何处得到的?春秋以下的人们能够取得这类信息的来源,只有两条渠道:一是黄帝医道遗留的文字和口头传递,二是秘藏于鲁的周易真义《易象》以及后来的易传。其它的路子是没有的,尤其周文后的易义文字和口传,俱已全部嘎然终止。
黄帝之所以有遗留,因为黄帝是合法拥有易文化的唯一氏族首领,其他人接触不到,所以只有他有知易明易的可能,而且大概黄帝十分勤奋,善于联系实际,所以在他的治下产生许多重大发明,黄帝内经、外径以及黄帝四经,即是其中重要部分。近现代怀疑不是黄帝作,这在文字整理上有这个可能,但是那些精华理论思想却必须出自黄帝,除黄帝外不会有第二人!因为再没有知易明易者了,后来的尧舜禹汤?不见有任何这类记载传说,可能性极小;周文忙于治易,也没有多余功夫。至于西周、春秋战国,就更刮不着边了!
所以,只能是黄帝的遗留。那时,易文化并未如周易那么系统完整,但是易的基本理论已经形成,尤其阴阳五行及其万物中的意义作用,在黄帝遗留的医药针灸养生修身文献里,都有充分的体现,这是周易外易文化仅存的星星火种。为何直到战国前后才燃遍各地?大概其前只在地下口口秘传,直至春秋后战国初期才整理成文字始得广泛流布的缘故。
至于《易象》,在公元前540年面世之前,内部或已有传播,然影响面很小。面世后不久又被孔子编改为易传,以孔亡故于公元前479年计,也只有61年时间,连及内部传播不过百年上下,所以《易象》对于周易秘义的传播显然亦十分有限。
易传从考古发掘可断,战国后期已经普及大江南北,大约时在公元前300前后,其前即孔子亡故后的约近百年,不是没有传播,而只是传播比较缓慢而已。
传递周易秘义的两条渠道,黄帝一路明白易懂、确切实用,但那是易之理;而《易象》易传一路则虽然直指易义,然却信疑参半、难知难明。由是作用与后果,二者出现巨大差异。
易象易传一路正面的积极作用有而不大,负面的消极作用却越来越严重。
黄帝遗留一路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后世仍经久不衰。
因此可以判断:春秋战国以及汉唐历代略有易的造诣者,除部分得自于周易本经与易传外,大多是受黄帝遗留传递和启发的结果,易的主要奥义也多是从那里解悟出来的。
这就是说,易义的获取途径基本上不在于周易和易传,而应该是黄帝遗留!
正因为有黄帝遗留这个易外的较广泛的传播,所以在读不懂易的状况下,也仍然能掌握周易部分精华,并且不断深入认识和应用它们。
又,也正是因为接受的是黄帝遗留,易经大道之理,而不是易义直指,与周易解读无关,所以尽管明白部分易理却依然不能够完全解通易经。

据此可见春秋战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中,扁鹊的成就主要得益于黄帝遗留是没有疑义的,老子则不但得益于黄帝遗留,同时也必然得益于易经与易象,因为老子条件有利得之不难,《易象》已经面世多时,无论如何那是不能错过的,所以应该是易经最透辟的研究者之一。庄子则运气不是很好,他见不到《易象》原文,所见的易传已是真假参半,但肯定有辨别真假能力,故谓“易以道阴阳”,没有受到歪理邪说的伤害。
老庄的知易古今无有超越者,这在他俩各自的第一篇文章即有表现。老子第一章开始二句,将易经的道剖析得再清楚不过了,而庄子第一篇的前几句,也将易经的道在人身的逆回转化阐释的无比透彻(鲲即周易坤卦,鹏即坤卦辞朋),没有极高的造诣讲不出来。他们的底蕴肯定来于黄帝医道遗留,以及对于周易的潜心参悟,这从庄子一书中提及黄帝言论事迹之多也足可予以证明。
周易的精华内容通过黄帝诸经、老子、庄子等经典陆续披露出来,再经过潜移默化熔融贯通,逐渐为各个领域所接纳并成为指导理论,所以最终导致了百家争鸣文化大繁荣局面的出现。当然其中也可能还有其它佚名的道家典籍例如金人铭、阴符经之类的影响,由于大多遗失,年代久远,难以讲清楚它们的详细情形。

要言之,既不能以读不懂周易即以为周易在历史上不会有什么影响和作为,实际上人们通过其它渠道也能掌握部分易理,从而窥见部分周易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恢宏内涵,不仅备加推崇之,而且还始终摆上至高无上的位置;同时,也不能以周易历代备受推崇即以为周易已经全明全懂,易界的混乱不堪现状可以置若罔闻了。
易者们全面理智的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至关重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