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72|回复: 5

[散文杂记] 探寻隶书中的平直概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2 00: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寻隶书中平直概念的内涵


内容提要:“平直”是隶书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自西晋成公绥开始,历代书家多有述及,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笔者将历代书论家关于平直概念的论述进行梳理,并结合隶书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后认为,平直概念的内涵可概括为:1、曲处求直2、纵横之势3、正大之气,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隶书 平直 点画 体势

正文:
平直概念早在西晋成公绥的《隶书体》中就已经提出。在这篇文章中,成公绥把隶书的体势归结为: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飘渺”。[1]
从此以后,平直概念书法史上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历代书家将平直概念演绎的丰富多彩。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隶书中平直概念的内涵。
1、曲处求直

现代书家沙孟海先生曾作诗云: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2]

图1
甘古汉简


曲处求直,这句表面看来自相矛盾的话其实蕴含了很深的哲理,平直与弯曲是同一个矛盾的两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隶书中的“波画”无疑是字中的主笔,是一个字的精神所在(图1)。在书写“波画”时,运笔动作形成的笔势将“波画”的视觉形象延展开来,给人以不断向点画两端伸展的视觉形象,使得笔尽而意不止。就像水的波纹,截取一小段觉得它是一条波状曲线,但是若将其延伸,我们会则得到一个水平面。隶书中的“波画”就是这样以曲线的方式来体现点画平直的。
2、纵横之势
平直是隶书中的纵横之势,汉代强调书法艺术的状物、再现功能,主张书法造形要“纵横有象”、“入其形”。隶书的纵横之势突破了平正,打破了板滞。这种纵横之势是富于生机的、生动的体势。
、点画的方向
图3 西峡颂选字

图2 张迁碑选字


如果我们以字的中宫为原点,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各引一条直线为x轴和y轴,便可以建立一个考察平直关系的“标准平直坐标系”。结合这个坐标系,我们取汉碑中的经典作品为考察对象,实际分析汉隶的平直。
以《张迁碑》中的 “其”、“性”字为例(图2),这样我们会发现,“其”、“性”字中的横画与标准坐标系的x轴呈现出多种方向上的关系,或者与x轴平行,或与其背离。另外选择《西峡颂》中的“柔”字为例(图3),我们可以发现“柔”字中的竖画与y轴也并不完全平行。
我们可以看出汉代书家并不拘泥于水平、垂直,而是纵横恣肆,率性自然。那么,这种方向性的变化有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共同遵循的原则呢?笔者认为有,这个原则就是后世书家孙过庭所总结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3],即点画方向的改变与否不能违背整体的和谐。
图4
伊秉绶隶书横幅



清代书家伊秉绶和何绍基是清人学汉隶中的典型代表,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位书家在平直问题处理方法的异同。
伊秉绶四体俱能,而以隶书为著(图4)。在伊氏的隶书作品中,横画皆作水平方向,竖画多作垂直方向,属于典型的点画方向与“标准平直坐标系”重合。伊秉绶无疑准确、深入的把握了汉隶的平直特征,并使之强化,以此来获取古朴敦厚的审美意象。这种点画的水平和垂直貌似简单,然而风格面貌却因其单纯而显得更加强烈和突出,颇得大朴不雕之境界。
何绍基毕生于汉隶用功甚勤,其书作点画遒劲,波磔古朴,颇得汉隶精神。何绍基十分重视平直的运用,在《东洲草堂文钞·跋崇雨舲藏智永千文旧拓本》中,他回忆道:
5
何绍基隶书


“先文安公藏宋拓本,临仿有年,每以 ‘横平竖直’四字训儿等。余肄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此为律令。”[4]
由于其父以此四字训示,所以何绍基极其重视平直问题,横平竖直可以说是他品评书法的标准之一。但是如果以“标准平直坐标系”来衡量,就会发现何绍基隶书中的横画大多左高右低背离x轴,竖画亦多背离y轴,这一点与伊秉绶有很大区别。
以何绍基的隶书观之,他的许多作品横画左高右低,竖画亦多向右倾侧(图 5)。那么,何绍基的是如何实现平直的呢?其一,左高右低的横画多为左粗右细,粗细对比会产生粗者下沉,轻者上扬的视觉效果,左高者下沉,右低者上扬,自然实现了平衡。(如 “平”、“百”、“下”字中的横画)。其二,点画疏密处理巧妙,通过分间布白的变化实现字的平直(如“南”、“康”字)。其三,点画取势的变化,如“武”字的戈钩,向右下方逸出,与左高之两横相呼应,调整了视觉上的平衡感。
点画的往复
我们在考虑隶书点画的平直时,特别要注意点画之间的循环往复之势,平直还是一个动态的书写过程。
点画的平直,在书写过程来看,是书家在书写过程中运笔动作的承接、连贯,是笔断意连的往复之势。平直是不仅仅是点画的方向,而重在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内在承接,有如池塘之水,尽管波纹迭起,似乎每条波纹之间互不相涉,但是整个水面是互相流通的。我们在书写时要使笔势循环往复、气息通畅,一个字即是一个生命体,表现出往复之势,作品才可以充满生机。
3、正大之气
隶书以汉代为最高峰,后世学隶者多以汉隶为宗。东汉蔡邕的书论中,多有使用如“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笔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九势》),“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篆势》)等带有“壮美”特征的词汇,表现出汉人对于质朴大气、威武雄壮的“阳刚之美”的推崇。汉人的这种精神特质表现在书法作品中即我们所说的“正大之气”。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总结了汉代画像砖、陶俑、壁画、青铜器等艺术品之后指出:
“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5]
我们认为,李泽厚先生所讲“气势”表现在书法中,就是汉隶的“正大之气”。它是雄厚广博、酣畅淋漓、意态恣肆、大朴不雕,这一点是与矫揉造作、胆小力怯格格不入的。
我们学习隶书,多取法于汉隶。在深入研习隶书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尽管汉隶风格多样,但是在处理平直问题时,古人自有其高妙的技巧,使书作既入法度之内又不为法度所囿。反观当代人作隶,虽不乏佼佼者。然其中亦有人在作书时鼓努为力,降怒为奇,以颠蹶为态度,以欹侧为得势,以放荡无羁为纵横恣肆。在重形式,讲效果的当代书法创作中,我们还应多学古人法度,才能使书法创作有理可依、有章可循,成为有本之木、有源活水。

[1]成公绥《隶书体》见崔尔平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9页

[2]沙孟海《江上诗存》文物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79页

[3]和而不同的观念早已有之,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史伯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俾同,尽乃弃矣。”

[4]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08月第一版189页

[5]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03月版75页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20 功勛 +4 收起 理由
大夫 + 10 + 20 + 4 欢迎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00: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第一次发帖,技术不是很好,貌似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没办法把原文里的图片贴上啊,望各位海涵。抱歉!抱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05: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很喜欢隶书 在自学 感觉很难啊 前辈能否指点一下啊 2# 阳关驿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22: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3# 大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22: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3# 大夫
      指点不敢当,相互交流一下还是可以的。
      隶书以汉隶为极则,不过后人很难把握汉隶的气息。故而,自汉代以后善隶书者颇少,各个时期的书家都是尽最大努力去解读汉隶,唐人有唐人的解读方式,宋人亦是如此。应该说对隶书解读最好的,就是清人了。你在学习隶书的时候,最好以汉隶为宗,再参以清人的理解。首先把握汉隶的点画、体势,对平直的概念加深理解。然后就是从思想层面上多接近汉人,取汉隶古朴、茂密、宽博之气,再假以时日,应该会有所成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5 22: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先生可以通过附件上传,然后在引用附件
以后像这样论文格式的文章,先生可以发到学术论文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