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7|回复: 0

斑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3 17: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斑羚
- J( u* B) |0 w来源:珍贵濒危动物) z$ O9 p* i! g: M+ F1 E2 M2 ]% e
& A, L* C/ n7 Y& i
  斑羚(学名:Naemorhedus goral):体形较小,平均体长1000毫米左右,肩高约510毫米。颌下无须。具足腺,无鼠蹊腺。雌雄两性均具角,角长128-150毫米,横切面呈圆形,二角由头部向后上方斜向伸展,角尖略微下弯。
) i8 F' ]) t6 v- u7 b* J. k  为典型的林栖兽类,栖息生境多样,从亚热带至北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可见于山地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但未见于热带森林中。常在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出没,并在崖石旁、岩洞或丛竹间的小道上隐蔽。一般数只或10多只一起活动,其活动范围多不超过林线上限。冬季交配,翌年夏季产仔,每产1仔,偶产2仔。
+ J! C3 j: ^; j' K" C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及西南诸省区;尚见于尼泊尔、印度、缅甸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u2 Q* C( p+ F& W$ ^0 W/ s
bl62822s.jpg
4 Q# \- t1 D8 G7 B- n3 S  中文学名:斑羚
+ Y6 p; ^4 q9 C! Z  拉丁学名:Naemorhedus goral
4 u1 P: F1 A, j/ [  别称:青羊、山羊、野山羊、岩羊、青山羊" I9 x5 U6 b! Q" a% G9 J
  二名法:Goral. ?* s/ j* S% z( j
  域:真核域
/ j) H2 V- z4 d4 A; c% F" s. O  界:动物界
/ _$ t9 K, q8 X- u! V9 O  亚界:后口动物亚界
- a8 I: y9 }' R& R  门:脊索动物门
+ H* u8 H0 s- X/ O% T' x. n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w' T9 ?' X  h: u4 q
  纲:哺乳纲; }! r4 s) G& h7 R
  亚纲:真兽亚纲# B) r1 W% e/ c% M1 f( s( |- V; Q+ k7 Z
  目:偶蹄目. W9 h$ d; n. d9 L4 u
  亚目:反刍亚目- i6 {- O( t/ k2 Q
  科:牛科
3 k- y* c# F% q- B, W" u  亚科:亚科
7 Z4 \1 Z7 O/ F  族:羊羚族; b3 `! B2 d* v5 w
  属:斑羚属
& ^8 a% w' P) D8 S: D: ]' [. U3 d  种:赤斑羚、中华斑羚、斑羚
+ k" l$ W6 }% D  y: J: p) g' l* T0 l  亚种:6亚种
( i8 p; c5 |( _+ c' B# m3 o  命名者及年代:Hardwicke, 1825
" E& Q( |7 I% P+ }6 d' N) b# w, ^" _  y$ ^! C) j5 J6 k1 s
  外形特征+ P! Y- i$ b' k+ Y7 b
  斑羚外形似家养的山羊,但身体粗壮,四肢也粗短,体长95-130厘米;重量35-42千克。蹄狭窄。吻鼻端裸露的面积较大,向后伸到鼻孔的后角。耳窄而直立。眶下腺退化,仅在其处有一小块裸皮。雌雄均具黑色角,角较细短,向后上方斜向伸出,略向后弯曲,两角基部十分靠近,相距约15mm。角的远端尖而角面光滑,越往基部隆起的角环越加明显,背面隆起较高,腹面隆起低,在角表面有许多条沿角纵轴的细形凹线。1 Z2 ?0 M0 {& i& B
  毛色
  U: T" {: G, g/ T' D, f$ w  斑羚体毛丰厚,冬季绒毛甚发达。体毛一般为棕褐色,个体间有些差异,有的为深灰色,有的为棕褐色,整个身体的底绒均为灰色。背部具不太长的鬃毛,在背中央自枕部、颈部一直到尾有一条黑褐色带。额部、领部及喉部棕黑色,颊部及耳背面棕灰色,耳内白色,耳尖棕黑色。尾基近灰棕色,尾端部及长尾毛呈棕黑色。四肢的毛较长,腿毛可达蹄上。
: A7 s) \/ G+ o8 i5 I, }  B; `  头骨
4 W8 R4 L, D% _  [" l6 B  斑羚头骨较窄而高,脑颅在顶骨处向下发展,使整个头骨后部向下弯。额骨与枕骨间形成一近直角的角度。双角在额骨后部两侧向后上方伸出,在骨角的外面套生有由表皮形成的角质角。鼻骨不十分长,呈三角形,前端锐尖,后角嵌入额骨。泪骨为上下窄、前后宽的长方形,其前上角与鼻骨的三角形顶角相接。上颌骨侧面观也似一上为顶角的三角形,其顶角与鼻骨顶角接近。前颌骨较短,其上端背缘与鼻骨相隔很远。腭骨腹面中央骨缝处,尤其是后部有明显的向腹面凸出的纵同嵴突。, o3 B3 E. m4 t- M$ B
  牙齿
" e- m, W: R$ ]0 {$ S  斑羚的齿式为:0.0.3.3./3.1.3.3.=32。上颌无门齿和犬齿。第1前臼齿较小,其余2枚前臼齿稍大,齿面由两个纵向的月牙形齿突组成。臼齿大于前臼齿,齿面由2对月牙形齿突组成,最后1枚臼齿后缘具1纵棱。除第1枚前臼齿外,各颊齿在唇面由月牙形齿突的尖角处向外突形成齿侧面的纵棱十分明显,因而在第2、3前臼齿后缘各具1纵棱;臼齿因具2对月牙形齿突,故除前后各具1纵棱外,在齿中部两月牙齿突交接处另具1纵棱。下颌的3对门齿、1对犬齿均集中于下颁前端。犬齿紧贴门齿且形状相似。犬齿与前臼齿之间具较大的间隙,其长度相当于下颊齿列长的一半。第l前臼齿小,齿面具l纵向棱,其余颊齿相似,惟最后一枚臼齿后端突起棱发达,呈一小叶状。
, r% D/ b7 @+ `) Y$ m& C* y$ |; ]. O
  栖息环境* g) q" l/ e1 z
  为典型的林栖兽类,栖息环境多样,从亚热带至北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可见于山地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但未见于热带森林中。常在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出没,并在崖石旁、岩洞或丛竹间的小道上隐蔽。
- F# x0 ]+ T1 ~! L7 x  特别善于攀岩,多栖息于远郊区县较高的山地森林,尤其喜欢栖息在其他动物与人类难以攀登的石砬子上,有的斑羚在一面为缓坡另一面为悬崖峭壁的山顶栖息。秋冬喜欢在向阳处,而夏季常在林下栖息。
6 I- I9 k9 V) O! \
. d; g' n' }( O" e& ]  生活习性- a* |2 x0 v" H, F
  一般数只或10多只一起活动,其活动范围多不超过林线上限。性情孤独,喜欢单独活动,或者结成2~3只的小群。冬天大多在阳光充足的山岩坡地晒太阳,夏季则隐身于树荫或岩崖下休息,其它季节常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6 W! M0 t+ v$ p( k
  多在早晨和黄昏觅食活动,一般在固定的范围内。极善于跳跃、攀登,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即使纵身跳下10余米高的深涧也安然无恙。视觉、听觉极为灵敏,叫声似羊。受惊时常摇动两耳,以蹄跺地,发出“嘭,嘭”的响声,嘴里还发出尖锐的“嘘,嘘”声。如果危险临近,则迅速飞奔而逃。
7 I/ f* t7 Z$ M  斑羚一般早晚觅食,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以及苔藓等为食。吃食后到山谷溪流去喝水,白天隐蔽在视野开阔而又离取食地点不远的地方休息。为选择适宜的采食场所,常有季节性迁移,但在一处栖息较稳定,甚至排粪都在一个地点,有时堆积粪便达10多厘米厚。斑羚所吃食物全为植物,一年四季因环境中食物有变化而不同。早春到5月以林间的苔草等为主,夏季以羊草、蒿等草本植物及胡枝子等灌木的树叶、嫩枝芽为食,冬季以干草和树木的嫩枝及苔藓地衣等为食。' e+ s/ G( ]0 ?9 P
* P0 I: E% K( q9 x2 I
  繁殖方式( ^$ f0 w) ~& h) Y, L+ J$ B" I8 \
  斑羚的繁殖力较差。一般幼兽到1.5岁时达到性成熟。秋后到初冬为发情期,妊娠期约6个月,次年4-6月产仔,通常一胎产1仔,偶有2仔,幼羊惯称羔羊,幼稚态很短,产下后几个小时就可站起来吃奶,哺乳期约两个月。寿命约十年左右。
5 v# o: Y% l$ Z+ ~7 V6 G
8 b! a9 q+ Z/ q  {  分布范围
; e6 V+ @! Q- E2 `- _* B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斑羚在中国分布较广,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到华北的河北、内蒙古到陕西、湖南、浙江、福建及西南的四川、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北京地区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区、县的山区均有分布。
" }" D$ ?7 V$ W5 i: Y$ d4 ?! q! r- R' q6 S
  亚种分化/ i5 q4 z4 Y& k' v. S8 Z7 \+ C: |
  华南亚种(学名:Naemorhedus goral aldridgeanus):在佛坪保护区(陕西)得到较好的保护,另外在至少十个保护区有其踪迹,包括,九连山保护区和武夷山保护区(江西);花坪保护区、千家洞保护区、寿城保护区、西岭山保护区和银锭山保护区(广西);梵净山保护区(贵州);太白山保护区(陕西)等。
) O' y8 n" @# P+ p* l! g( P  华中亚种(学名:Naemorhedus goral arnouxianus):在其分布区的大部分保护区都可见到,例如镜泊湖和茂山保护区(黑龙江);长白山和左家保护区(吉林)等。白水江和头二三滩保护区(甘肃);白河、蜂桶寨、黄龙寺、九寨沟、喇叭河、马边大风顶、塘家河铁布、王朗、卧龙和小寨子沟保护区(四川);神农架保护区(湖北);哀牢山、白马雪山、大围山、大雪山、高黎贡山、黄连山、南滚河、铜壁关和玉龙哈巴雪山保护区(云南)等。
2 Q2 F5 ~" |. p* d7 d9 C: s  喜马拉雅亚种(学名:Naemorhedus goral bedfordi):在与尼泊尔交界的边境的珠峰保护区得到保护。- e$ ?: p7 P& z. n' S& e
  指名亚种(学名:Naemorhedus goral goral):分布于不丹、中国西藏、印度东北部阿鲁纳恰尔邦、锡金、尼泊尔。
& b: O: j9 ^( D* e4 }  西部亚种(学名:Naemorhedus griseus galeanu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喜马偕尔邦的达兰萨拉)、巴基斯坦。
1 e; H$ M7 P& d( v0 W5 |. S  尼泊尔亚种(学名:Naemorhedus goral hodgsoni):分布于尼泊尔东部、印度东北部和锡金。
- ?. u& Y5 T% J% F* _% u. f+ L" e6 {/ J  u! F- q; {7 l
  种群现状9 I+ n; Q0 N9 `$ R! L
  致危因素$ E4 V$ d* U6 O' T# Q
  斑羚栖息于森林中,由于过去的林木被大量砍伐、导致适宜斑羚生活的栖息地不断丧失,生存空间日益缩减、分割,这是主要的致危因素。自1972年起,国家主管野生动物的有关部门已把斑羚列为保护动物,但因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当地猎民依然大量捕杀,这是造成野生种群日渐稀少的另一原因。9 X, `  A6 U1 R, C9 f9 A
  自然保护区3 D" y. v6 z+ e
  林芝东久赤斑羚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动物类型,面积2.3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赤斑羚等珍稀动物及生态系统。保护区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背后,位于川藏公路干线上,距拉萨500km,距林芝地区行署驻地八一镇约97公里。
; k7 p8 e$ l- Z2 \. W  以保护赤斑羚等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为目的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加拉白垒峰北坡,东久河流域南岸。1985年建立,保护区属高山峡谷地貌,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森林茂密,有冰峰雪岭,也有溪流瀑布,具有完整的山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平均坡度50°以上,坡面物质移动强烈,局部地区山崩、雪崩、滑坡、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频繁发生。冰川类型为海洋性冰川。年降水量达900毫米以上,年均相对湿度70%左右,年均温8.5℃。
5 d# d2 V2 `9 q. S! T  特有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保护区茂密的原始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系列明显。海拔2500米左右河谷为植被基带,有部分通麦栎和西藏箭竹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带;海拔2500~3500米是以林芝云杉林为主的地带;海拔3500~4100米之间分布了急尖长苞冷杉林;海拔4100米以上是高山灌丛草甸带,由雪层杜鹃、藏十柳等矮灌丛组成;海拔4500~4800米多流石滩,主要有雪莲花属、矮垂头菊等;海拔5200米以上为雪线。保护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动物的垂直分布呈现古北界与东洋界并存的现象。除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赤斑羚外,还有云豹、熊猴、黑熊、小熊猫、小爪水獭、大灵猫、麝、岩羊、大绯胸鹦鹉、藏马鸡等。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40种,珍稀植物5种。赤斑羚是珍稀保护动物之一,1973年在西藏首次发现,其分布区域十分狭小,西藏境内赤斑羚总数不足1500只。因此,该保护区已成为赤斑羚的保护基地。
# G# X( ]: o% I" F
0 T) q9 n8 ~; W6 n2 f  保护级别9 ^- s1 ~1 m' z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h4 n4 J0 }& y/ P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 g% K# K' l3 ^, U% ~# U
3 U5 `7 b4 G+ c" |2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