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7|回复: 0

故宫的石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7 10: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8-27 10:39 编辑 & k- z4 Q, q! I; @" X5 k
% F' u, G) e$ O5 A6 d, a* _
故宫的石鼓' N6 W6 k  V" g, F
来源:历史古迹
6 W0 G# ^- ^' |/ j6 _5 a3 d  s+ q; M  ]
  历史古迹十面历史悠久的石鼓,以及笼罩它们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们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显独特。9 ]/ p) N+ G# N5 f
  去故宫的人每天都很多,但,能够看到这样的石鼓的,肯定不多。石鼓,是最重要的金石学石刻遗物,它上面刻着的文字,人称当今汉字的“祖宗”。唐代韩愈曾专门为其上书请求妥善保存,近代的康有为曾誉其为“中华第一古物”,历经两千多年风吹雨打,石鼓依然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8 _! P! z: q! z1 {& B* w( {  每个石鼓的表面,都刻有一首四言诗,是征旅渔猎的咏歌。它以四言古诗的形式 ,记述了秦国君王的狩猎活动,其意在刻石表功,托物传远。
. \& [) k9 P0 S* i  石鼓上刻的文字,后世称为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状若“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就书法层面来说,石鼓文属秦文大篆类,介于西周金文和秦小篆之间,又称“籀书”,是我国文字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也有人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宗”。9 {: Q) g, m% S5 `' I
  石鼓,是一组十个馒头状的花岗岩刻石(以为是石制的鼓的请去面壁),每个直径约1米,重约1吨。十座石鼓外形相似,上狭下宽,形似鼓,因此得名“石鼓”。唐朝人根据它们的出土地点,将它们命名为“陈仓石碣”或“岐阳石鼓”。3 n5 Z" c4 B" }5 v# G. B
  后人又根据鼓身上的文字,将十面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车工、汧沔、田车、銮车、霝雨。7 q& C( B/ Q! u% `8 k
sg1tis.jpg 9 A4 {+ I( ~& v, ?* `8 }
sg2tis.jpg
0 ]2 E" a" l% v7 w sgw690.jpg
( _) |) N! O8 t% Z/ V# h9 a4 p1 ^ sgw691.jpg
" n+ t  J& w3 A+ k  唐代大诗人韩愈(768-824)在好友张生的建议下,曾作《石鼓歌》:% T" v+ V; Q3 c7 x. H2 \1 m- M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 L# r* x+ U5 j0 F: P# W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 \0 O0 _8 b% s) s6 O3 Z  G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 E" N# e. l' S( ^+ [8 K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z5 Q3 L; a+ A3 j9 w" K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 y4 F9 U  E2 U; d- {3 P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 e% S% l. I8 g9 _* h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7 S! W2 I3 C& O1 j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A! h' {% h: z: t* }( a5 H! {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 v0 i7 f7 f4 N4 Z2 ?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B0 _; Q% I; c. {* R9 ^) j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 k9 L) x. d& t# \& S. y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7 u+ L& L$ M8 e4 P6 \( `; t- M; I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a& L' B$ M. R& O; B* }6 p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0 g# H: R. W+ v; h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C/ G1 L2 i7 p. a/ m4 X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9 y- m' }. t" W9 _: X( u* C: ?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4 G9 p" M  K8 C1 z' v% e, ^$ D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 ~& u+ N: T4 }/ H4 q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2 ?9 V% |, W7 `- f6 C  |/ j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 F0 V* A( V7 U5 t# j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u4 y/ b4 ]" y* @$ x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 _8 F) D1 z9 S5 h* K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 T& w; C; J) d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 M5 ~, ^' [5 W2 p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4 s/ V, Z: |1 ?1 g4 {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0 h& v, l! {, ~# e  Y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5 n7 F( R' P4 l, K, u& y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d1 j$ x: d5 G6 d. q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7 `; j% z  j* i+ z5 |( T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k: U: o0 m' a3 U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 L# t  _7 W! U+ J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 c8 u& _9 U# v0 p' G  i+ [6 W% [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 j( l: l0 @5 g9 k' \% X; e& ?3 m  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与保护之情。诗中所写的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为我国珍贵的古代文物。诗人以他特有的文学家、史学家的敏感,看到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学的重要意义,并奔走呼号,希望朝迁予以重视。诗中还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就其诗来看,无论是赞美,还是讽刺,目的不过是强调保存和研究石鼓及石鼓文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是难得的“至宝”,应该从那荒郊野地运回,留在太学,以供“诸生讲解得切磋”,免遭日晒雨淋,童敲火牛砺角,行其“日销月铄就埋没。”因此作歌大声呼吁,希望朝廷重视,圣恩荣准。然而其中却发泄了不秒牢骚,这不仅有对“中朝大官”和“陋儒”的讽刺,连“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也表示了不满。此诗主要针对朝廷不能爱护这样极为珍贵的文物,从而发出的或许还有更为深一层的感慨。诗人在描绘石鼓文书法的妙处时,运用了多种比喻,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颇有感染力。
) a) a4 o7 n$ Q# r7 w hy080489.jpg ! O- d8 k5 ~- o) L" O/ p/ d8 r6 O
  石鼓自出土以来命运多舛,先是一直被置于旷野未采取保护措施,唐肃宗李亨(711-762)西狩凤翔时心血来潮要一睹风采,曾将石鼓搬到城内,但安史之乱中,人尚不保,何况于石鼓,于是再次蒙尘。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韩愈任国子博士,大声疾呼,要求将石鼓搬入太学加以保护。直至元和八年(公元814年),郑余庆任国子祭酒时,才采纳了韩愈的建议,但其时乍原鼓已不知去向,只有九只被移入凤翔文庙,得以不再受风雨侵蚀。! @, w5 y5 r# _
tsz598.jpg & Z" m" K5 H8 @0 b! ?
zyq00b.jpg
3 ^+ f: b( Z$ T/ {) O  五代十国,凤翔沦为战场,石鼓失落。宋朝基本国策修文偃武,文化空前繁荣,宋仁宗赵祯(1010-1063)下诏在全国征集失落的陈仓石鼓。其中九座很快找到,独缺在唐朝就遗失的乍原石鼓。直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金石家向传师从太氏乍原拓片中获取线索,在一名屠户家找到被用作杵臼和磨刀石的乍原鼓,此时的乍原鼓被切去了上半部,仅存下半部四行残字。但所幸时隔半个世纪,十鼓终于得以团聚。5 O5 U3 J# J  Y4 `- I6 g* U0 i$ K
srz0ti.jpg & Y1 ^# z' H3 P% X( v
  鉴于十座石鼓上可以辨认的文字只剩下432个,为防止字迹再遭磨损,宋徽宗赵佶(1082-1135)下令用黄金填注。可惜不久靖康之变,石鼓被掳至燕京(北京),金人买椟还珠,剔去石鼓上的黄金,弃诸荒野。( f7 @. m: s! d# O! T4 x) c0 K3 `
syz0d4.jpg , U4 F+ H- I# |8 `
  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国子博士虞集(1272-1348)在北京郊区的一片淤泥中发现石鼓,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下令妥善安置,于是将其迁往国子监的文庙大成门内保存。其后,代表着一代文宗的陈仓石鼓终于得以在北京安全经历元明清三代。0 T# o, u. a( @
yji818.jpg ( h& T% i; q$ J  y& E
yrz95298.jpg
9 I6 i) O' g9 Z# k4 d  R6 X1 d gzj0ti.jpg ) u7 b& e5 o* i' o! r/ d7 {
kmtim0.jpg 9 Q2 _8 q4 ^; `/ t  V: i0 N# T& G
  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1790),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以石鼓“国中之宝”,“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下令集尚存的310字,重排石鼓诗十首,又仿制重刻石鼓十枚,鼓面以摹刻重排石鼓诗,与《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张照书《石鼓歌》卷并跋勒刻成碑一起置放于北京孔庙大成门外。下图是乾隆重排石鼓诗十章。
. O) l5 j! ]; [3 h0 x; ^  下图是乾隆重排石鼓诗十章。3 {' G6 V2 J3 O: B# }/ x: l: e
ql0tid.jpg 0 U+ x' P/ ~( N4 k
qlw630.jpg 9 B- h! N! }2 q  u
qlw631.jpg
1 D8 l  m" }  g qlw632.jpg 7 S7 Y$ X+ P* g$ _- O  R1 s& Z
qlw633.jpg : U/ d8 H& Z- K, A5 F6 C
qlw634.jpg : r- P. ?5 S7 Z3 H: L! A
qlw635.jpg + M" C8 h. o; m3 y) Q
qlw636.jpg ( A) c5 c6 B0 ~- U8 Q! I
qlw637.jpg
3 z' E' S9 Y# ^9 `9 e1 ]% Z qlw638.jpg + i7 n; _& n! q
qlw639.jpg
9 E) G+ j' H3 g' A1 u2 ^  1936年抗战中,在国学大师马衡(1881-1955)等人的安排下,石鼓随第四批故宫文物南迁,在天津和湖南酉阳两次遇险翻车,所幸无碍。最终于1950年运回北京,存放在故宫博物院,至此保存中华文脉的石鼓终于得以安处。正如伟大的中华民族一般,纵然颠沛流离,纵然历经磨难,但他强任他强,我自明月照松岗,敦实厚重的石鼓依然笃而弥坚。" l& n# \' L" ^* w$ U6 r9 w/ J0 O
apgp0.jpg 5 `- d5 ]! k  H4 t
  故宫石鼓馆原位于皇极殿东庑房,经过多年的筹备,故宫博物院选择了展陈条件较好的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作为新石鼓馆,目前已经重新开放。
$ Q& E2 o# @$ U  e+ J1 ` hjd500.jpg 7 ?- X% ]8 y. `9 E, _. R& J
sg0tis.jpg
3 Y) K( N" ^- H& o2 b: C
; B% @/ ]: `2 x0 r+ O-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