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7|回复: 0

[百家论战] (二)何谓之“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7 17: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uyi 于 2018-9-27 17:51 编辑

                         (《文字与道义》节选)

                             何谓之“敦”?



1、敦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文》敦: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何谓之如此?

  “敦”篆前本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美味之羊与器皿也,其器皿“享亯”也,烹制熟食美味也。

  俗曰“享受”者,其“享”如此也。注意:“敦”与“厚”义有关即因“享”。




2、《说文》何解为“怒”“诋”?敦篆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攵”之小击,影响美食美味也。不然何曰怒?

  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字本无“攵”部首,当时必非作如此怒义。然何以变为有击而怒?




3、《说文》中收有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几乎同义之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解为:朋侵也何谓朋侵?

  ①侵:渐进也。进:登也。登:上车也。车:夏后时奚仲所造

  ②朋,《说文》无此字。乃依“鳯”字下曰:“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後文详言)

  ③群:辈也。辈:若军发车百辆为一辈军车也。

  ④憝:怨也。篆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字。此字其实即同“敦”义也。

  ⑤《篇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烹击也。很明显此字也可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及“朋侵”之同解。


  因所善美者而有击也,此所以“敦憝”之谓怒义者也。谁耶?何耶?乃同类群朋之侵也。

  又“何”通“诃”“苛”。或正可作“一曰谁何”意义之探微也。




4、相关“敦”字“怒”义之参考

  ①怒:恚也。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

  ②诋:苛也,一曰诃也按苛与诋相互失义。诃:大言而怒也

  ③攵:小击也。击:攴也。攴:扑也。扑:挨也。挨:击背也

  ④宋《增韵》扑:。《说文》踣:僵也。《尔雅》踣:毙也



以上诸条可范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之字义,总不过在其中也。《说文》之谓“怒”者,如此。

所美之享受到朋侵,因此怒,甚至有打斗毙命。此“敦”字义也。

从此延伸其义者,如《荀子·议兵》“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通“憝”义。

与“敦”有关之“享羊”二字,另组如“敦心”怨也。“恙”忧也。“惇”厚也。




5、为何“敦”字有了“厚”义?

  ①古籍语句例如

     《易·临卦》“敦临吉”————————————其〔疏〕:厚也已远本义。

     《礼记·乐记》“乃夫敦乐而无忧”———————其义:厚也。已远本义。

     《礼记·中庸》“敦厚以崇礼”—————————其义:厚也。已远本义。

     《左传·僖二十七年》“说礼乐而敦诗书”————其义:治也。稍近本义。

     《尔雅》敦:勉也。——————————————其〔疏〕:敦者,厚相勉也近乎本义。

     《孟子·公孙丑下》“使虞敦匠”————————其〔注〕:敦匠,厚作棺也已远本义。


   可见孟子时期已习惯以敦作厚义用。(实则诸古籍在秦汉後皆遭改篡,文字多演变转义非其本也。)



     若《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乃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郑注:敦,厚也

     孔疏“人之所好,极而不止,必至忧蹙......及夫厚重于乐,知足而无忧”。解曰厚重,非也。

   按句义,极与厚重岂得相制?极至与节制相衡也。极者,沉迷也。敦者,节制也。有所戒醒也。



    《舜典》夔曰“予击石拊石”。《益稷》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音何以出?敲击搏拊然也。

    《乐记》“礼乐刑政,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兴亡听其音可也。

     又曰“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故乐之敲击搏拊,警世戒心也。

     敦乐者,击发声音以成乐也。敲击搏拊”发成音声,此所以有“敦乐”之义也,与厚重何干?

   且问若厚重于乐,却是何等乐?其黄锺大吕唯是乎?若,其五音十二律则多废品矣。



   若依是,则《国语·周语》“夷则之上宫,名之曰羽,所以藩屏民则也”。此厚重于乐乎?

   “黄锺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所以厉六师也”。此黄锺者,厚重于乐乎?

   “太蔟之下宫,布令于商,昭显文德,底纣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此厚重于乐乎?

   “无射之上宫,布宪施舍于百姓,故谓之嬴乱,所以优柔容民也”。此处确有厚重义。然一不可盖全也。

   故,敦字义被混解作厚义,学者皆从其说,斧凿镶嵌其义于古籍,则虽曰古籍,实多後篡矣。



  ②又它义者例如

   《邶风·北门》“王事敦我”———————————其〔释文〕:韩诗云:敦,迫也稍近本义。

   《大雅·行苇》“敦彼行苇”———————————其〔传〕:聚貌已远本义。

   《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其〔笺〕:敦,治也稍近本义。

   《史记·夏本纪》“敦序九族,众明高翼”。《尚书·皋陶谟》“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近乎本义。

   《扬子·方言》敦:大也。———————————已远本义。

   《五经文字》敦:厚也。————————————已远本义。

   《尔雅·释天》言太岁“在午曰敦牂”。 —————近乎本义。

   《史记·历书注》敦:盛也。——————————已远本义。此《康熙字典》所引。究竟如何?



   先是郑玄徒三国孙炎作《尔雅音义》注“敦牂”之“敦”字曰盛。书已不传。此时敦已作盛义。

   次是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言“孙炎注尔雅云:敦,盛也。牂,壮也。言万物盛壮也”。书亦不传。

   次是今传《史记》之三家注中,保留有张守节之所言孙炎句。以此只能再回《尔雅》之解敦:盛也



  ③顺此,乃言及“盛”字义如下。

    A、《说文》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只收有此“chéng”字义者,而无“shèng”字义之盛。

      “chéng”字义者,用双手使食物装入器皿中之动作也。或日用或祭祀,只是动作。



    B、然,当时先秦书籍中已有作诸如“shèng”“广”“大”“治”等义。

      《左传·宣二年》“宣子盛服将朝”。此盛,解为严饰。即“shèng”义也。今“盛装出席”类是也。

      《说文》为何不见而收之解之?後改篡者也。

      三国之孙炎解“敦”字为“shèng”义。至少此前“chéng”已变出“shèng”字义。

      後许慎者,马融郑玄孙炎其一脉相承也。暂且疑之如此。



    C、若《易·系辞》“日新之谓盛德”者,此“chéng”义也。每日盛换以新物,即盛之德也。

      若《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此亦“chéng”义也。非广不可测之义

      其字皆本非盛大之义,後世引作盛大之义。



    D、对天地先祖等至诚以祭祀之物,用心烹之、盛之、摆放之等,此活动乃表示人之德也。

      人能持祭祀于天下地下者,是人之德也。“盛”者,乃至于德,之行为也。

      解“敦”为“盛shèng”字义,其实晚出。古籍有此字义者,必後改然。大体追溯到此。




6、诸例可见“敦”失本义后之混乱不一。其为何多以“敦”为“厚”义之文章语句?

   其关键在“敦”字本义中之“享”字,这是明晰“厚”字义之必要前提。

   如此,且看“敦厚”又当如何?



  ①《邶风·北门》“王事敦我”——厚也。《尔雅·释诂》敦:厚勉也(韩诗外传:敦,迫也。)

    其它义又如:盛,大,治等。不过,厚之又厚、加厚、大厚等意思。

    前有大字,此敦字只当厚而已,即大德厚化也。如何是厚化?本当是化厚。

    如《中庸》曰“博厚,所以载物也”。就是广博深厚而已。厚是层层积累之,如地之深厚。

    然而,如此之厚,当怎么化?

    地厚不能自化,乃因有天之日月雨露作用而成化,是天化之,而非厚即是化之也。

    地之有物能成化者,正因其在地表可接受日月雨露之作用而能成化,愈厚则愈不能成化也。

    积厚而必浊重,故《易·乾凿度》曰“浊重者下为地”。此厚浊,必天化而使之清,乃德生万物也。

    化其厚,谓之敦厚。是化厚,而非以厚化之。解敦为厚,谬识也。



  ②“王事敦我”者,化我美我也。此原是美化之加于我,後世演变为厚待之意而已。

    《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既坚定又通变,非只知坚守即可属大事也。

    结果,专用其“厚”义,如此就有把“敦化”当“厚化”之错误也。其义相悖也。

    且《说文》化:教行也。从“人”从“匕”者,使其化也。

    正符合“敦”中之美义也。引以为“教行也”。如此,“敦化”之字才能相互不悖,顺成其意义也。

    故,其“敦”字,本非“厚”也,乃美化之义也。敦之化之,所以明德也。

    实则,不必用“化”字,“敦”已自有化之义在,连字“敦化”而用,更明其化义而已。



  ③因此“敦厚”者,便不是“敦”当作“厚”义了。按那样,就是“厚”之广大,厚之又厚的意思了。

    又比如《中庸》“敦厚以崇礼”者,即本着厚之又厚而言加厚也。何以加厚能崇于礼?

    乃加厚祭祀物品,以示尊崇也。此“厚”指物多而堆享之高,故曰崇。此“厚”冒充“享”义也。

    若《礼記·礼器》“礼之薄厚,與年之上下”。礼物謂之厚薄也。

    《礼器》又曰“先王之制礼,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此岂是越厚越好么?


    其它如《左传》“说礼乐而敦诗书”,《礼记》“乃夫敦乐而无忧”“乐者敦和”等。演变而涉厚义而已。

    可见此时本属地下葬品之“厚”皆已冒用地上之“享”义。经籍是皆已篡也。


    因此,其“敦”字化美之义竟是抛弃不见,其必误也。若依“敦”化美之义,则何解?

    若为教而化民,必皆在化其美之义也,与厚义何干?


    若《鶡冠子·備知》曰“至世之衰,父子相圖,兄弟相疑,何者?其化薄而出於相以有為也”。

    品其文義,因其化無力,故謂之薄也。若要力而化之,乃“敦化”也。故,“敦厚”乃敦之化其厚也。




    此文需结合“后厚之讹”,诸义实相关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