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7|回复: 0

[原创] 漫谈伍子胥与楚国法典《离(鸡)次之典》(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7 1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伍子胥与楚国法典《离(鸡)次之典》(


                  关于伍子胥鞭尸的争辩


    史载伍子胥攻入的楚都,即现在发现的张金黄罗岗遗址。伍子胥若真有鞭之事,此事就发生在当时的潜江张金一带。但是,后人却有为伍子胥“鞭尸三百”之事正名者。
  伍子胥一生出将入相,成就了一个国家,两代君王。太史公司马迁于《史记》中为其立传。可就是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的行为,留下了不忠不义的话柄。但历史上,对伍子胥鞭尸三百的说法存在争议
  一、鞭尸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二、鞭坟说。此说首先见于《吕氏春秋·首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谷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
  三、否定说。近代也有人完全推翻“鞭尸”和“鞭坟”两说。其主要理由是:《春秋》等记载春秋时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权威的典籍,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左传》仅记载楚平王杀伍奢一家的事,屈原也称赞并自拟于伍子胥。而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时代。孔子最容不得乱臣贼子,伍子胥引吴入室,掘墓鞭尸,可谓罪大恶极,但孔子言论却只字未提。
  湖北省监利县伍场村小学校长伍修荣说:“伍子胥鞭尸三百的说法,那是对伍子胥的污蔑。柳如梅老人,今年76岁,湖北省监利县文化馆退休职工。研究伍子胥已经历时有近40年,著有《伍子胥民间故事集》。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孙子兵法》栏目组采访时称,伍子胥尽管仇恨楚平王,但一个聪明且有雄才伟略的伍子胥,是不可能愚蠢地去鞭打楚平王之三百的。
  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罗运环认为,鞭尸的说法可能性不大。从时间上,鞭尸的说法要晚,而且文字简略,都是一些传闻。或者说是某些认为应该出气的人,根据伍子胥历尽的艰难坎坷,表达的一种行为心态。明末顾炎武和清代学者梁玉绳也非常反对伍子胥鞭尸这一说法。梁玉绳认为,伍子胥挖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那么在位的楚昭王也可以挖伍子胥的祖坟。当时的伍子胥难道就不能想到这点的?!




         伍子胥端午节的起源


    说到端午节的起源,众口一词地都说是屈原此说可谓妇孺皆知,无人不晓但是,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与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有关。特别是苏州人,端午节只祭拜伍子胥而不祭拜屈原,他们对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是口口相传,至今不忘
    夫差时伍子胥王拒绝越国求和力谏停止伐齐的军事行动此事令吴王大怒,赐剑令伍子胥自杀。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闻听此语,愤怒之极,五月初五这一天,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
    由于伍子胥尸沈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最初是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的。如划龙舟 与食粽子。
    伍子胥因其忠心为国,却反而惨遭赐死甚至沉尸水底,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从时间上看,伍子胥与屈原相比,一个在春秋时期,一个在战国晚期,伍子胥的历史要比屈原长。但从爱国的角度而言,伍子胥则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没有屈原纯净。
    总而言之,无论是伍子胥,还是屈原,无论是人还是事,都与当时潜江的这块热土脱不了干系,让这个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打上了“潜江”的标签。端午节与潜江当时的地域有关,这可以说无庸置疑!可见,当时潜江一带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影响,也是无庸置疑的。

                伍子胥千金报恩的千斤小姐”来源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后人怎样伍子胥评价


    伍子胥,春秋名将,楚国人,后又逃到吴国,帮助吴国攻入楚国国都,随后又帮助吴国走上春秋争霸之路。后世对伍子胥的评价有两个极端,一说他是隐忍的君子,一说他是卖国贼。
    伍子胥隐忍君子的说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大意是伍子胥像兄长一样随着自己的父亲而死是对的,最后他隐忍下来,为自己的父兄报了大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复仇之中度过的,自从自己的父兄被杀之后,伍子胥就背负上了仇恨的枷锁。带着仇恨的他来到了吴国,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吴国这样的一个小国逐渐的开始强大起来。最终,他率领自己一手打造的精锐之师,攻入了楚国国都,鞭尸楚平王,报了自己父兄之仇。
    伍子胥卖国贼的说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伍子胥既然是楚国人,就应该为楚国效力,投靠别国为别人卖力,最终还带领着别国的军队,攻入自己母国的国都,身为曾经的大楚臣子,却做出鞭尸自己国君的大不敬之举。
当然也有人反驳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当时的东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国家名义上只能算是东周的附属之国。当时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频繁的,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各国,希冀能搏出一个大好前程。伍子胥为了吴国效力,那么他就是吴国的子民。帮助自己的国家打败另一个国家,不是卖国行为。
    伍子胥是一个名人,名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说他是个君子,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卖国贼。


            伍子胥救幼主的事迹与戏剧


     伍子胥救主是一个历史上的小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后世又将他称为白公胜,据传为白姓始祖。
     楚国太子建被平王下令处死之守边的太子建,得到当时边城司马的提前报信和帮助,逃出了楚国途中又和一同逃出楚国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过楚平王的追杀,来到了郑国。郑国是太子建生母的故国,所以,郑国国君收留太子建令其在自己的国家之中生活。
     生活在郑国的太子建一心想要报仇,他开始打起了郑国的主意,太子建在郑国广收门客,结交郑国的一些大臣。太子建想暗中杀死郑国的国君,然后自己掌控郑国的大权,最后再率领郑国大军杀回楚国,为自己报仇。但是,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太子建的反叛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郑国君王知道了,郑国马上开始围剿太子建,太子建最终被杀。
     伍子胥带着他太子建唯一的儿子公子胜和公子胜的生母马氏逃到一座寺庙内,被郑国士兵重重包围。伍子胥对马氏说:以我的能力只能保护幼主公子胜一人突围出去,不能带你一起走了,如果我带着两人的话看,可能都会死。为了确保幼主能够活命,只能牺牲你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马氏当然不肯自己去死,她试图说服伍子胥带着自己一起突围出去,但是不管她运用什么方法,伍子胥就是不肯带她一起走。无奈,马氏只得投井自尽
     最终,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的包围圈,来到了吴国。来到吴国的公子胜改名叫白公胜,后来楚国令尹子西将白公胜召回楚国担任大夫。
     这个故事情节,后来成为戏曲的经典曲目,或成为戏曲的片段,常演不衰。

(未完待续)下节请看:
   与伍子胥有关的戏剧及相关名角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10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