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回复: 3

[综合讨论] 传统哲学的话语、范畴与义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6 08: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的哲学体系,通过话语体系的文字逻辑,范畴体系的哲学意蕴,表述着人类文化共性的义理逻辑。以道为例,语言逻辑是人类整体之路,道者路也。不同学派,对道的认知有不同,理解的范畴意涵殊异,通过其普遍联系的范畴体系了解,知晓其义理逻辑,是否属于哲学性质的文理体系,便有正确评定。
一、儒道自然观的物物道与物化道。物物,精于物者而物物,人能弘道有为自然的“物物为能过化”,顺天而制天的人文自然观。物化,质朴心性人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道无不为,人定位三无为:无为自然;无为政治;无为人生。防避违逆自然的人为妄为。“蔽于天而不知人”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去妄为,弃有为而无为。自然道的儒道差殊:人文自然观与纯粹天道自然观之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儒法形上導的政治观,民所共由理道的礼法合治与君道王权的专制法治之间的差殊。法家法治之由:“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奉法者强则国强”。定法为“人主所执之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位尊成君势,“南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法家法治,履行法术势独裁的君主专制道。儒家定理道民贵君轻,重心民生的礼法合治,礼治述理人伦道德益质载道的生民立心,法治施政端正礼义规范行为的生民立命。生民立心立命于礼法合治,规范行为的仁心统同,礼义明分,重民生的民所共由理道。儒法政治道的差殊:民本与君本。
二、《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道程序,根基是格物致知的天道诚。格物理致知事则,船山言“顺乎物则”。物则范畴的意涵初成在《易传》,三道三才的义理逻辑。易简立本的阴阳天道,立事设人的结构性排序的易简理得,乾易知与坤简能,人事结构合理性事则。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刚柔地道,乾刚健与坤柔顺,心性结构合理性的事则。循物理的格物,诚者天道;循物理事则的致知,诚之者人之道。格物致知,天道酬勤的天人诚道。
人道根基是诚意正心。诚意是信道的仁义礼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正心仁义行于非行仁义,天人诚道的物理事则。三道三才的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的尊卑定位,德才择人立道的易简理得;融入刚柔地道的健顺合体。乾健精神的君子自强不息,适应事变体易神有方的“易与天地准”。乾健精神效应:穷理而承负乾易知的君子职能,尽性而履行乾刚正的君子职责,坤顺于乾道变化成主观能动的乾坤合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实践见证的“充实之谓美”,“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社会人生路根基是修身与齐家。修身于情心修养,中庸理则的文质彬彬。质源生天道根基的情功路,“物必不屈于欲”的物物化生,“充实之谓美”的实践实证;文源生人道根基的情贞路,“使欲必不穷于物”的“可欲之谓善”,“精于道者兼物物”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违反中庸理则,过于质不及文的情淫质野,伤事则流离物理,礼崩乐坏的人道沦落;过于文不及质的情罪文史,滞物理失事则,文明止步的天道凋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生交往益友圈,增益君子品格的心性斯文。修身乃齐家正道和弘道的心性基础,人伦庶物的身心健康,父慈子孝的家庭成员和睦与共,传宗接代的文化传承。
治国平天下,形上導层次。家国治平天下事一身担载,从通于人的仁礼忠恕的生民立心立命,进入到天下仁恕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道清明,明以致诚,天地神参的明明德。
三、《大学》八条目的话语逻辑,可以从属于唯物辩证观的哲学解释。格物致知,事物的客观规律范畴;事物人也,其功能价值观的事物实证,性与天道,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元亨利贞,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事则,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心性唯物。能否顺乎物则,疑乎人心的心性辩证,证论诚意正心的实事实理实证,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刚柔地道的仁礼本体,推动天道元亨利贞运程,仁义礼智的天人诚信道。格物致知与诚信正心的逻辑连体,天人诚道与诚信道的文明同道。证论文明同道的实践实证,修身齐家的社会人生路。避离情淫质野和情罪文史的质文两极向,取人能弘道正向,中庸质文的君子斯文,合符道体的社会质文,仁义健康与礼义健顺,生民立心立命的实践心性,心性内外一物两体的天地人参。
治国平天下,形上文政導,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神理与神参的两体理一;形下器道的实践心性,质变成实践理性的性命、理气的两体理一。形上導天地神参的哲学理一观,“天治者,神以依”的治国平天下,成就形下器道天地人参的人文自然观。八条目逻辑连贯成整体的功能价值观: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08: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同属八条目的话语逻辑,唯心教条理解的范畴意涵截然不同于唯物辩证。借用朱熹注释八条目范畴意涵的文字逻辑来说明问题。
对于格物致知,朱熹言:“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无有不极之太极,无有一极之无极,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物格无涯生生不息,象生数成的事变体易神有方,何有物格之极?知至的无不尽?以“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静止观点看待事物,纯粹天道自然观的理在气先,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理道的先天设定是无极,理道实存是太极。从理道的意蕴认定,太极即无极,无极即太极,人事当然之理执持天理浑然的变化无方,有无相生“变易以告人”的无极而太极。“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不存在循物理的事则,何分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穷至事物之理”,即“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天之道的真实无妄是天理浑然,何有精于物者而物物的天道酬勤?循理而应乎事物的性命学?“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格物致知逻辑。
对于诚意正心,连接格物致知逻辑,“物格知至,则知所止也。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执持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止之序是人事当然。“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诚意正心,人事当然的“欲其真实无妄之谓”,根基就是天之道的浑然天理,变易告人的人事当然理在气先,根本不需要推助天道元亨利贞的人道仁义礼智?何存天人诚道与诚信道的文明同道?
对于修身齐家,朱熹言: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则举此而措之耳”。《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言的大学之道,乃形上文政導。《易传》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亲民逻辑出形上文政導的明明德,如张载所说“性性为能存神”,天之所能的神参亲民举措:“物物为能过化”,文以益质的亲民理道工夫是“止于至善”的诚信明德。“物物为能过化”是天人诚道的物质经济,“性性为能存神”,情通人性自然与心性活然的物欲需求。形上導的明明德,明以致诚的神理于人道的诚信明德,明以钦为本的神参于天道明德,成就天人诚道与诚信道文明同道的明明德,導向成然形下器道“止于至善”的亲民诚信明德。明明德与明德,道德理性的道器层次理论:孔儒通于人的仁礼忠恕的诚信明德;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逻辑提升大学之道亲民的明明德。为什么朱熹将形上導的大学之道明明德,混同形下器道“止于至善”的亲民明德,并将亲民易改新民?朱熹视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体现:“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的新民概念,不是明“合乎天”,“性之全体而尽之”的明德?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的“不因乎物”。“合乎天而不因乎物”,何存“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的亲民理念?何存“性性为能存神”的“物物为能过化”?不以一毫私意自蔽的天理浑然,“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正心于存天理的致良知;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人事当然,“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诚意去人欲的致良能。尊德性与道问学的道德绑架,成就“性之全体而尽之”的新民概念。明明德与明德的道德理性,道器层次混同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7 09: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同是大学之道八条目的话语逻辑,唯物辩证与唯心教条对范畴意涵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便有义理逻辑差殊的理蔽甄别。蔽于一曲,闇乎大理的学理之蔽,绝对不会出现哲理的客观规律。“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老子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道无不为,人三无为,纯粹的天道自然观,会有唯物与辩证的思想萌芽?天方夜谭吧了。传统儒学的理论核心是心性学,干脆称为心性唯物与心性辩证,体现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文明同步的“理有屈伸顺乎天”,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心性唯物。能否顺乎物则,“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如何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如何实证形上導效应的“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心性辩证。
先不说法家的专制法治,法术势施政的君主独裁,私蔽大患必然导致政治的黑暗腐朽,治乱循环的王朝陵替。以事论事,法治行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焉有诚之者人之道?焉有天人诚道?焉有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道?秦王暴法的短命而终,独尊儒术的阳儒阴法,经历汉唐阶段的经世致用期,走到盛唐发生安史事变后,繁华坠落。唐宋变革负向,阳儒阴法异变走势是阳法阴儒,专制制度衰落到衰亡。历史明鉴的唯物辩证:顺乎物则与疑乎人心的心物规律实证。礼治人心的益质载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方是诚之者的人之诚道,合于诚者天道的天人诚道,方有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道。礼治至善者理性自觉的明有礼乐,法治不善至者的违法行为,心性质野的鬼诈行为,势有轻重的礼法合治。理据于质文心性客观存在的多路向,中庸质文,质野与文史两极向的社会心性现状,势有轻重应乎人的“天治者,神以依”,礼法合治有轻重的理势自然,理势必然是礼主法辅。法家君本法治与儒家民本的礼法合治,两种不同性质形上導的历史实证,谁能主導成然民所共由理道,符合心物规律的文明同道?历史逻辑明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7 09: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儒学经典的通经正经,存有唯物辩证与唯心教条的两条文化传承路。事物是运动发展的文明演进,还是定理固化的静止停滞,鉴定理与蔽的文化传承性质。从形下器道人参天地的物物道与物欲观,与执持天理浑然的人事当然,依然是人文自然观与纯粹天道自然观的性质差殊。人文自然观的荀子解蔽,《易传》道器理论,“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张载明晰为神化一物两体的天之能参,对立统一的矛盾基础理论。神化一物两体的天地神参,形上導的神理于理气,神参性命的两体理一,形下器道一物两体为两体理一,实践理性的性命、理气的两体理一,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辩证。纯粹天道自然观制限气质之性的天地之性,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和天命之谓理,一切矛盾定理化的理在气先和尊卑定理,“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形上導向的矛盾定理化,不存在形下器道天地人参的一物两体,矛盾基础理论的对立统一;更不存在形上導天地神参的两体理一,矛盾辩证的对立统一规律。从矛盾辩证的对立统一规律,甄别出通经正经两条文化传承路的理与蔽。从存在本体的质量互变规律,理蔽显然在体用中庸意蕴的文理逻辑中。中为心体庸定常,“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则执其常而不达于变”。“不因乎物,则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唯心教条的体用中庸;“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心性能动的性情相需,时空大中的始终相成,体用相函的“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天人继善成之者性的心性文化文明。象数互生礼易常变的事物运行,活之理与活之体用相函,发生量变到质变,推动量变的再度质变,实函斯活各正性命通贯的天道酬勤,唯物辩证的体用中庸。从存在本体的质量互变规律,甄别出通经正经两条文化传承路的理与蔽。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圆圈三阶段,通经正经的孔儒经典,定在为哲学圆圈的肯定阶段。宋明理学的唯心教条,不是否定阶段?“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气学,“希横渠之正学”的船山学,传承孔儒的人文自然观,开创出哲学理一观的唯物辩证,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不是否定之否定阶段?三阶段的历史逻辑原真理路,不是证理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从人文自然观为基础创新的传统哲学,其话语体系,范畴体系,所表述的义理体系,不是中西义理会通,马哲中国化的传统哲学基础?自然经济时代的传统儒学,走向商品经济时代的现代儒学的历史接合点,不是时空性文化接轨的文理基础?以实言之,缺失全善的传统哲学文字逻辑的话语体系,意蕴原真的范畴体系,焉有准确表述人类文化共性的义理体系?重建传统儒学的哲学体系,即重建传统哲学的三大体系:话语体系,范畴体系与义理体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