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8|回复: 0

[原创] 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寻踪《离骚》到潜江(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30 13: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18-12-30 14:07 编辑

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寻踪《离骚》到潜江(三)


    与沙洛导演分别后,我在考虑即将来临的拍摄采访应该如何应对。我并不了解古琴,也没有听过古琴曲《离骚》,如若问到相关的内容,我岂不要抓狂!我得备课,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于是,便找到古琴曲《离骚》听了几遍,又查找相关的文字资料进行深入的了解,整理出一篇《古琴曲<离骚>》的文章,以备采访时作问答的思路。(详文见《四》)想起沙导说还要采访我到湖南路乐队的事,便在微信上联系与乐队合作的人员,落实有关的地点、曲目,得到大力的支持,虽然湖南路的场地在维修,但通过协商,由湖南路摊组和龙华寺摊组两个乐队的精英成员为主体,加上城皇庙和其他摊组的骨干,构成的新乐队,马上成立起来,其中的绝大部分乐员都是知名的老手,其玩江南丝竹的历史最少是三十年,多则五、六十年,地点确定在徐汇区龙华寺文化活动中心。虽然江南丝竹对他们来说早已驾轻就熟,且离拍摄采访的时间还早,但他们不敢放松,仍然按时在龙华寺集中排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与上海江南丝竹的民间前辈和高手合影)

   2018年10月30日上午9:00,《国乐的侧脸》剧组的全体成员如期而至。

    今天主要拍摄生活中的片段,于是,我们便进了菜市场,看看我们潜江人在上海是如何在买菜,买什么菜?与上海人的习惯相同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剧组的成员都非常辛苦,生活没有规律,起早带熬夜是家常便饭,一天只睡几个小时,你看看录音师,有多么的疲劳!

    随后到龙华寺文化活动中心去看拍摄场所,并安排晚上拍摄在家里书房学习研究的情况。图为在客厅准备书房的灯光明暗调节布置。

    当天晚上7:30进家门,查看室内光线,布置、调整灯光、拍摄,历时两个多小时,因要从多角度拍摄,摄影师拿着摄像机或上伸下蹲,或踮脚弯腰,或直背低头,或半曲半蹲的,一会儿全景,一会儿特写,反复折腾,我时常看到摄影师的头上冒着汗,提摄像机的手在颤抖,这时有人马上过来,或从下面钻进来,帮忙托摄像机,直到9:45才告结束。辛劳的剧组从我家里出来,并未休息,而是还要为明天拍摄我拉二胡,找场地去了。据说,他们又跑了两个地方,最终选点在靠近世博会址的黄浦江边。

    到他们能够休息的时候,可能已经到了凌晨1:00。然而,通知我到家附近等候剧组上车的时间是第二天,即10月31号的清早6:30,劳累奔波,辛苦了一天,他们最多也只休息了五个小时。上午9:00,剧组全体便到了拍摄的江边,江边的温度较低,让措手不及的人有寒冷的感觉,没有时间吃早餐,却将拍摄的相关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拍摄任务进行到一半,已经快到10:00,这时才有人买来简单的早点充饥。可见精神成果的结出,也是要付出劳心劳力、饥寒交迫、乃至竭尽全力的颤抖之巨大代价,才能奉献出来的。参加这次拍摄,我算是体验了电视制作工作者另一种辛劳的生活——就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我们看着不经意,但其背后拍摄工作者和许多无名英雄的辛苦,厚积薄发的编织,是没有经历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江边的拍摄主要是想通过二胡反映“鸡鸣歌”在潜江民歌中、潜江风味的戏曲中的特色,同时,也是我在上海生活的组成部分。



(图片为剧组在布置个人采访现场的灯光和环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江边的取景采访结束,时间接近上午11:00。马不停蹄,又转点到个人采访的环节,到剧组住宿的宾馆里,紧张地布置室内的灯光和相关的环境。大约经过了45分钟左右,布置完成后,个人的采访便立即开始。
    个人的录音采访是我和沙洛导演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的,主要围绕《离骚》与“鸡鸣歌”和潜江的关系,其中“鸡鸣歌”中的“鸡”与《周易》“离”卦的“离”是如何研究到《楚辞·离骚》之“离”的,我说,这个发现与楚国的一部法典有关。其中,令沙导大惑不解的主要是:一般搞音乐的人不懂《周易》,研究《周易》的人不懂音乐,您是怎么将《周易》的《离卦》与音乐联系起来的。
   
    我的回答思路是:在楚国有一部非常知名且与“存国相若”的重要法典,这部法典叫《离次之典》,又叫《鸡次之典》,是春秋时期,伍子胥带吴国军队攻入楚国复仇时,引出的一个小插曲。
    伍子胥率领吴兵攻入当时湖北潜江张金黄罗岗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据《战国策据·楚策》记载,吴国三战攻入楚郢都,有一个叫蒙谷的人,在楚王和大臣都在奋力奔突逃命的时候,细心的蒙谷突然想起楚国的国之重器——《离(鸡)次之典》,还留在楚宫中,于是,他不顾个人的生命危险,离开逃命的队伍,返回了楚宫,他什么都不要,一心只记着这样东西:一部楚国的法典,叫《离(鸡)次之典》。当他拿到这部法典后,迅速地背着这部竹简法典,逃进了云梦泽中。在当时潜江地域的蒙谷之壮举,便形成了一个典故,叫《蒙谷负书,不徇楚难》
    《离次之典》是楚国的国之重器,其重要性“与存国相若。”即《离鸡)次之典》相当于楚国这个国家一样,它的存在,就是楚国的存在。   

    据《战国策·楚策》记载:“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这是说:昭王返回到当时潜江张金的黄罗岗之郢都,楚国复国,这时百废待兴,特别是政治与治安治理,无法可依,出现了“五官失法,百姓昏乱”的朝政、社会混乱现象。这时,蒙谷将这部拼命挽救出来的《离鸡)典》献给了楚昭王。由此,史料记载:“蒙谷献典,五官得法,百姓大化。校蒙谷之功,与存国相若。意思是蒙谷献上的这部《离鸡)典》,相当于保存、挽救了楚国一样,于是昭王要“封之执圭”给蒙谷。所谓“执圭”即用手持“圭”,据《吕氏春秋·异宝》载:“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禄万担,爵执圭。”可见,“执圭”的奖赏之大,而楚昭王说蒙谷的功劳,就像当时抓到了伍子胥一样大,要封爵赏地。

    离(鸡)次之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典呢?我在《论<离骚>之“离与湖北潜江的劳动民歌——“鸡鸣歌”与“阳歌”》一文中,对“鸡”与《楚辞·离骚》之“离”进行过破案性的论述,认为《离骚》之“离”与《周易》的“离卦”是相通的,“离卦”的卦象是“鸡”,而“离卦”的本质为“火”、“太阳”,“公鸡”是“知时鸟”,又称“德禽”。古时人们的劳作,就是以鸡鸣来判断时间的;战国时的函谷关打开关门,就是以第一声鸡鸣为号,因此在函谷关,守关的将士专门养着一只报时的大公鸡,我戏称&#15920;叫“开关鸡”。证明“公鸡”与太阳、天时有关,“公鸡”这个“德禽”之“德”与太阳的“德”也相通,因此,这部当时在潜江境内的《离(鸡)次之典》翻译过来,用通俗易懂的话说,这部法典可以叫《太阳公德法典》,也可以叫《公鸡道德法典》。它是以“公”和“生生之仁”为核心,强调“克已奉公”,主张“大公无私”德性的法律典籍。

     我的《试论<离骚>之“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楚国的崇拜信仰、楚风楚俗与《周易·离卦》的关系,结合《楚辞》中四次提到——“阳阿”、“扬荷”、“阳之阿”、“阳阿薤露”,这就是我将《周易》与湖北潜江地方音乐联系,分析认为:这些都是指传承至今的“阳歌”,即“鸡鸣歌”,而形成的历史追溯性论证。

    采访结束,已经是下午1:45,我同剧组的老师们共进午餐。午餐是盒饭,早已凉了的盒饭可谓菜冷饭硬,沙导马上安排同事给我拿来一杯热水,就着热水连呑带咽,与中央电视台剧组的同志们,吃了一顿特殊而有意义、且是难得再有的午餐。我想,这顿饭对我是难碰难遇的一次,但对中央电视台剧组的全体人员来说,却是家常便饭。饭后,为了这难忘的经历,我与沙导合影留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1月1日,是拍摄我与江南丝竹乐队一起合作的采访。因乐队的成员分散,加之改变了拍摄的地点,10月31日晚上,就有湖南路和龙华寺两个乐队的队长在做相关的组织工作。参与的人集曹溪北路、城隍庙、湖南路、龙华寺四个地方的江南丝竹高手,其中有许多人玩江南丝竹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通过中央电视台这个桥梁,我得以结识上海民间艺人的知名高手,实属一大幸事。

    拍摄的地点定在桂林公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说,这个公园是黄金荣修建的私人花园,景色美不胜收,亭阁楼台,回廊小溪,古树雕塑,曲径通幽,令人目不暇接,是一少见的江南特色之园林建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进入其间让人有一种心清神怡的感觉,情感细腻的江南丝竹在这种环境下奏响,实在是相得益彰。

    我与这些高手合奏了两首江南丝竹的曲目:《欢乐歌》、《中花六板》而后是请教与交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拍摄结束后,乐队与剧组的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天扎实的拍摄采访,日夜兼程,到现在才宣告结束。中央电视台剧组在结束后,为了表示感谢,为每个乐员送上了一包烟,并请全体江南丝竹的乐员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饭,但吃这顿午饭,已经是下午两半了。剧组为了节约,也为了其他的任务,只派出了一个代表,其他的人则急匆匆地赶到新的拍摄地点去了。

    为了做好中央电视台的这次采访,我在采访前曾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并写成了《漫谈古琴曲<离骚>》的文章,以备不时之需。其中有些内容用到了,还有些内容没有用到。

    花费了心血,不能浪费,《漫谈潜江与古琴曲<离骚>》的文章(请看下集),虽然是个人的观点,无论正确与否,决定还是拿出来,请大家指点。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