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6|回复: 6

【转帖】统合孟荀:重建儒学体系的路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0 08: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统合孟荀:重建儒学体系的路径
2019年01月08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向净卿 梁涛[url=]字号[/url]


[url=]打印[/url] [url=]推荐[/url]


  近年来,国内学界连续召开多次有关荀子的学术会议,使得荀学研究引人瞩目、渐成显学。例如,从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与河北邯郸学院合作成立“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至今,在双方不断推动下,已经先后召开四届“荀子国际学术会议”。荀子第二故乡山东兰陵近年连续召开“荀子思想与教育创新”“传承和弘扬荀子思想文化”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复旦大学哲学院也多次召开有关荀学的会议,如“荀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荀子与儒家思想——以政治哲学为中心”研讨会等。201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召开了“荀子研究联盟及荀学研究的新拓展研讨会”,国内荀子研究者齐聚一堂,围绕荀子研究及荀子文化的普及、资源的整合等内容进行讨论。在各类会议的推动下,荀学研究发展迅速,自2012年首届邯郸“荀子国际学术会议”召开以来,学术界已有四十余本荀子研究专著出版,而相应的学术论文更为丰富。

  荀学的复兴有其历史必然性。宋明以来,作为儒家主流的理学重孟轻荀,以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也沿着南宋以来的思想脉络尊孟贬荀。而随着儒学研究的深入,重建儒学体系已成为学界共识,关注社会秩序建构的荀学尤为受到重视。另外,郭店竹简子思遗籍的面世,使得儒学内部分化的过程得以重现:儒学从孔子经子思,分化为孟、荀等学派,子思的思想不仅影响到孟学,而且也为荀学所继承。因此,在创新儒学的学术背景下,荀学研究备受重视且得以深入展开。

  以往的儒学研究侧重于心性论,政治儒学的研究相对滞后。然而,构建新儒学应该心性与政治、内圣和外王并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从荀学入手是发展政治儒学较好的路径。关于荀子与政治儒学方面的研究,林宏星在最近两次邯郸“荀子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对此有较大推进。在2016年第三届荀子国际学术会议上,他提交的《秩序与方法:荀子对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理解》一文,通过比较孟、荀在重建政治秩序方面的不同进路,指出孟子以道德来说政治,而荀子则是以政治来说道德;孟子从仁心出发言说政治,易导致空想主义,荀子从礼义出发构建政治秩序,更具有客观性和可行性。林宏星的研究表明,从政治秩序、政治儒学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荀学,是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那么,荀子哲学中的政治秩序是如何实现的呢?林宏星在2018年“第四届荀子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权威与秩序的实现——荀子的“圣王”观念》一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他认为,荀学中的圣王集道德权威(德)与政治权威(位)于一体,圣王通过德慧与知能获得民众的信赖和服从,如此方能保障理想的政治秩序的实现。

  人性论是荀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对于《荀子·性恶》篇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伪”字作何解,学者们争论不休。郭店竹简的出土给重新解读荀子人性论提供了一个契机。笔者认为,荀子在《性恶》篇对人性论的完整表达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伪”不是一般的“为”,而是心的思虑活动及其行为。荀子人性论可理解为:人的性是恶的,善是来自心的思虑及行为。因此,荀子人性论可称为“性恶、心善”说。孟子与荀子所谈论的“心”内涵不同,孟子的“心”可由内而外表现出善的行为,因而可以称为“实心”,而荀子的“心”是一种道德判断和直觉,没有内容,因而可称为“虚心”。荀子“性恶、心善”说揭示了生命中的两种力量,其一是以性为代表的向下堕失的力量,其二是以心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

  荀学研究中另一个争论焦点是:荀子人性论究竟是性恶论、性朴论还是性危论?针对该问题,自2016年底至2017年中,《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相继推出主题为“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的系列研究文章,指出过去对荀子人性论的解读多是静态的,往往取《荀子》的单篇作为立论依据,而实际上荀子人性论是动态发展的。研究表明,荀子试图重建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将欲性、仁性与智性融为一体,其理论建构虽然没有真正完成,但对当代儒学人性论的重建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当前学界倡导重建儒学体系、构建新儒学,因此“统合孟荀”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相应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10月分别召开了以“统合孟荀和道统重估”与“荀子的现代价值及理论创新”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与会学者就为什么要“统合孟荀”,“统合孟荀”的基础是什么,以及如何“统合孟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统合孟荀和道统重估”会议之后,笔者发表《统合孟荀 创新儒学》一文,提出了自己关于“统合孟荀”的构想: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仁和礼这个两个核心概念。孔子之后,其思想分别为孟子和荀子所继承、发展。孟子即心言性,提出性善论,侧重于心性与君子人格等仁学理论;而荀子则隆礼重法,关注于礼乐刑政与社会秩序的建构。儒学中的孟学与荀学,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只有统合孟学与荀学,才能真正完成儒学体系的重建,失掉任何一端,儒学的发展都可能是不平衡的。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讨论“统合孟荀”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或偏向孟,或偏向荀。而要实现孟荀的真正统合,则应圆融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孟荀的内在统一,而不是偏向任何一边。为了融合孟荀两种不同的人性论,孟子后学的性善修习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性善修习说在承认心的道德直觉、良知良能的同时,也认为人的良知良能存在局限,需要智性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性善修习说中的“心”囊括道德本心与道德智虑心于己内,融合了德性与智性。

  “统合孟荀的形上基础”也是目前学界讨论的热点。在“荀子的现代价值及理论创新”学术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悦笛研究员提出“心统情性”的主张,将孟荀统合于“心”之下,而“心”又最终统合于“天道”。笔者认为,统合孟荀可归本于孔子,以易学为基础。孔子早年重礼学,中年重仁学,晚年则重易学。《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荀学多谈“穷理”,孟学则重视“尽性”,故可以“生生”为本体,统合孟荀的天道观、人性论乃至认识论。这样一来,易学本体的诠释和建构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回顾过去的荀学研究,应当指出的是,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展开,例如提倡“新荀学”需不需要建构一套形而上学?“新荀学”与宋明理学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有待学界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url=]作者简介[/url]

姓名:向净卿 梁涛 工作单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 08: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虽然与大时代不那么契合,但是儒家后继有人,而且百折不挠,进行各种突破性尝试,总在努力适应新时代,现在的荀子学会是较好的探索。
相对来说,道家后继无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3 04: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荀学成显学,传承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工程的可喜事,文化复兴起步的前阶段。真正的文化复兴阶段是研究船山学成显学。重建孔儒体系的文化复兴,到重建“为往圣继绝学”的孔儒脉理传承,船山学研究成显学的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的前后两阶段。
一、张先生转载的论文题目是《统合孟荀,重建儒学体系》。重建儒学体系,改为重建先儒体系,或重建孔儒体系为宜。毕竟是二千数百年前历史逻辑的孔儒文理,焉能文明止步,对后人承续的孔儒脉理传承作条框的定理限定?后续的脉理传承,必然要深化而质变孔儒的历史逻辑,通经正经接着讲的古今义理会通。张先生说对了,“儒家虽然与大时代不那么契合”,指的是孔儒体系。二千数百年前的人文文化,能契合大时代,天方夜谭罢了。也如张先生认为老子学代言中国哲学,也是天方夜谭的荒诞之论。“但是儒学后继有人,而且百折不挠”。百折不挠,何止荀子?还有《易传》,还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希横渠之正学”的船山。“总在努力适应新时代,现在的荀子学会有较好的探索”,接续的理势必然,船山学会有较好的探索,文化复兴的前后两阶段。与大时代契合的历史接合点,距今三百多年的船山学。
二、统合孟荀,孔儒理论理性的发展系统,前后两阶段历史逻辑的代表人物,代表意蕴当明晰。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礼忠恕,建立仁学体系的孔孟之道,孔子→子思→孟子的理论系统,经典四书集注。孔子后,代表人物为孟子担当。从孔子开创论理学,言性与天道,民可使的天命由之(生民立命),不可使的气质知之(生民立心)。实践心性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道器层次义利规范理则的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君子德治必要甄别两种政制治理的因果反应,发生两种不同性质的心性效应:齐之以礼的有耻有格,齐之以刑的民免而无耻。张扬人道教化,文理益质载道的必要性。《大学》八条目,一以修身为本,通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道德人生路,通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人生路。《中庸》言天人诚道的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言至诚之道的尽其性(道心之共性),尽人之性(人心之个性)。形下器道的诚明之性,人道的诚信明德,推动天道物物实德。形上導的明诚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的明明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学经典义理精粹的圣人之道:“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孟子言实学的逻辑连贯,“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倡扬主观能动性的反身以诚,知天事天的尽心尽性,存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人道四德的仁义礼智。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的与民同乐,恒心恒产的安居乐业。等等。孔子→子思→孟子的历史逻辑理性统合,孟子的代表意蕴。
法家法术势理论流行,引发奸诈心性的存在演变。应对社会存在的心性演变,孔子仁而礼单向流的道德理性,教化人心的与时变化,便出现荀子的反本成末。仁而礼单向流的人道教化,演变成礼而仁单向流的人道模式,以礼义的言行规范,质正仁心避虚假,质实仁义而进入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阶段。荀学过后有《易传》,论理礼易常变的理道传承。荀学与《易传》,孔儒体系完成的后阶段,荀学的代表意蕴。统合孟荀的孔儒前后两阶段,前阶段是后阶段的逻辑源根,后阶段是前阶段的逻辑明晰和深化。孟子实学的逻辑连贯,荀子明晰为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文明同步的物欲观。《大学》八条目起点的格物致知,《中庸》的天人诚道,《易传》明晰为循物理两大事则。孔子层次规范理则的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易传》道器层次的规范理则,明晰为形上導“易与天地准”的探赜索隐,极深研几。神的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形下器道仁礼本体的天地人参,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有人事理则,融入刚柔地道有心性理则。孟子反身以诚的主观能动,《易传》明晰为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理则。孔子德治甄分的礼治有耻有格,法治的民免而无耻,荀子明晰整合为礼法合治的礼主法辅。孔子人道教化的益质载道,荀子解蔽于“闇乎大理”的“蔽于一曲”,理蔽实证为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极高明的唯物实学,明诚心性修道之谓教的人文意涵,荀子明晰为精于物者与道者的物物道,《易传》明晰为通志成务的循物理事则。大中涵化的道中庸,《易传·大有》彖辞明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民所共由理道的致广大;尽精微,《易传》明晰是极深通志的仁心统同,研几成务礼数的循物理事则。“明有性情,幽有鬼神”的心性危微,“情伪相感利害生”的人事精微。应对心性危微和人事精微的“为道屡迁,变动不居”,通志成务的极深研几、探赜索隐的尽精微,“极数知来”的“通变之谓事”。“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不测之谓神”。“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义理实蕴明晰在荀子的物欲观,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明晰在《易传》的主体价值观:富有日新的继善成性。孔儒的人性论和心性论,从孔子的实践心性,孟子浩然之气、舍身取义的性善论,经过荀子性恶伪善论的阶段后,顺理成章进入到完美阶段。经过孔儒理性两阶段后的《易传》明晰,天人继善的因果定在,回归人性本质的成之者性:人性完美和心性的文化文明。
三、统合孟荀,荀学研究成显学。重建孔儒体系,文化复兴起步的前阶段,被宋明理学重孟弃荀的文化扭曲当要拨乱反正。却不能矫枉过正,弄出轻孟重荀的另一极端,孔儒前后阶段的逻辑连贯。孔儒人文的源根和源流,逻辑明晰不断深化的理论日益完善。当进入船山学研究成显学的后阶段,孔儒的脉理传承,即统合孟荀的脉理传承,从荀易实践实证的人文自然观唯物实学,开出哲学理一观唯物辩证的理性实学,其中就包括对孔孟的脉理传承。孔子性与天道的民可使与不可使,脉理传承是张载四言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孟子论理恒心恒产安居乐业理论,脉理传承是船山理道定所定位定性的文理逻辑。荀易与张载、船山的脉理传承,逻辑源本出自孔孟。传统儒学的实学传统,从孔子性与天道的实践心性→大学八条目之首要的格物致知→中庸的天人诚道→孟子实学的逻辑连贯→荀子的物物道与物欲观→《易传》循物理事则与继善成性的主体价值观→张载民胞物与的“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船山人道理欲观和道体论。传统儒学历史逻辑的一以贯通,民所共由的理道实学。历史逻辑承前启后的因果链条,任何一个环节被中断或出差错,历史逻辑古今会通的义理体系都是不完善。历史逻辑一以贯通的完善性,孔孟仁礼忠恕体系,理道实学;荀易的实践实证阶段,理道实学;从人文自然观的唯物实学开出,哲学理一观的唯物辩证,理道实学;从自然经济时代传统哲学的唯物辩证,通往商品经济时代现代哲学的唯物辩证,理道实学;古今文化转换,中西义理会通,现代文化体系建构,理道实学:传承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工程,理顺的儒学文化史,其精神标识的展现,都是理道实学。一以贯通的理道实学,文化复兴的两阶段:前阶段是荀学研究成显学,统合孟荀,重建孔儒体系;后阶段是船山学研究成显学,统合张载、船山,重建传统儒学体系。
四、借荀学研究成显学的东风,张先生意识到道家后继无人,开始有悟觉,其传统文化观该要改变了。老子言道法自然的物化道,荀子言顺天而制天,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老子言有无相生的物化德,荀子言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礼义调理的物欲观;老子言圣人之治的质朴心性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乎智者不敢为也”。人性与心性,还有文明进化气息的继善成性?荀子言“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王制的治之本是:“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礼法合治的礼主法辅。老子的纯粹天道自然观与荀子的人文自然观泾渭分明。张先生适逢荀学研究成显学的文化复兴之理势,当要认真较正论实荀易理道与老子自然的逻辑差殊,回归先秦理道的历史逻辑,抛弃以现代思维装饰老子逻辑的错谬做法。理据于存在决定思维的基础上,领悟儒道意图解释和改变存在的文理思维,方可以真正理悟道家后继无人的历史本然,人文文化的因果事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08: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质文刚柔先生,学通人性和心性之后,在现实治理的方法上有不同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3 17: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贴多次引用习主席的说话,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需要,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新矛盾,不是现实治理方法的组成部分?正如荀子的王制理想:“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张先生钻研透彻,学通人性和心性的哲学人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4 05: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儒体系的两阶段。仁而礼单向流的克己复礼为仁,礼而仁单向流的反本成末,以礼义的行为规范质正仁心,质实仁义的实践实证。两阶段统合,仁而礼,礼而仁,两个单向流整合,仁与礼之间的双向流。孔儒仁礼忠恕体系的理论不完善,“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在进入君主专制时代的治乱循环,孔儒文理不完善的因果事实显然。道德定律的治世通行,乱世遗落。治世通行的道德心性,孔儒仁礼忠恕通行无阻;乱世人心流向心性质野,道德遗落,理道定所。在魏晋南北朝的大动乱期,道德定律的乱世遗落,暴露无遗。应对乱世遗落,荀子礼而仁的单向流,多少有调理作用。仁智同用的神察人品,智性辨人和用人。君子专制的乱世环境,荀子学理的调理作用,毕竟极有限。所以在乱世遗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学道德与道家自然,共同进入心性的困惑期,外来佛门因果论入世,自然而然。开始君主专制时代的儒道佛三教鼎立。在进入第二次大动乱期的五代十国,内则道佛,外则儒术。穷则独尊其身至真,达则兼济天下无望,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经历儒学复兴运动后,宋明理学重整儒学的重孟弃荀,道德定律发生变化。治世道德,乱世遗落的道德定律,转向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的儒道佛文化互补。原来的治世道德通行,是孔儒文质彬彬君子斯文引领的道德通行,文理不完善的治世道德通行。进入儒道佛互补的治世道德通行,与乱世道佛通行一样,都是善性文史心性的文化性质。与君主专制政治同在,独善其身至真的社会人生观文理。“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则执其常而不达于变。……不因乎物,则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不因乎物的合乎天,事物定理的“执其常而不达于变”;“不协于芚愚之化”的“守其常以为明”,道德性质的质朴心性人,只论善性的道德内修,遗落继善成性文化文明的心性文史。孔儒的治世道德通行与宋明理学的治世道德通行,同是道德通行的性质差殊,深刻印迹在中庸质文的矛盾理论中。文质彬彬的中庸质文,与逆反中庸理则,文胜质的心性文史之间的性质殊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4 05: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新儒学建立以宋明理学为中体基础的新内圣之道,应对现代新儒学的挑战,正好,荀学研究成显学,当要探究宋明理学摒弃荀学出儒门的历史逻辑问题了。明晰荀学体系的文理逻辑,明晰孔儒发展系统历史逻辑全程的原真理路,深切体会到荀学在孔儒体系中的地位。思考问题是:宋明理学是传承孔孟之道?还是异化孔孟之道?应对现代新儒学的挑战之一:荀学研究成显学。
阳明心即理的思想解放潮效应,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极重必改而出现百姓日用皆道的实学思潮,反而终结了宋明理学。实学思潮正向,实学与启蒙思潮的文化理论,“希横渠之正学”的船山学。张载与船山,都是出入儒道佛思潮,回归孔儒经典立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挑起儒学的文化道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建立与宋明理学社会人生观文理不一样的哲学理一观,与定理内修的唯心教条对立的唯物辩证哲学观。应对现代新儒学的挑战之二:理势必然,船山学研究成显学。荀学研究成显学,维护孔儒体系的文理原真和学理尊严,不希望再出现五四运动式的批判错位,不希望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再延续下去,不希望民本儒学与专制儒学继续混淆,视儒学为铁板一块的文化现象持续下去。船山学研究成显学。维护传统儒学体系的文理原真和学理尊严,不希望出现宋明理学式的传承异化,不希望出现现代新儒学的传承错位。荀学研究成显学,毕竟是二千数百年的孔儒文理,明晰是孔儒学理与船山学理之间脉理关系的逻辑传承。船山学研究成显学,清晰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原真理路。走出千年逆道的文化怪圈,成为古今文化转换,中西义理会通,时空性文化接轨的历史接合点,建构现代文化体系的基础理论。所以,船山学研究成显学,是应对现代新儒学挑战,实现文化复兴的关键“战役”。希望:现时荀学研究成显学,为船山学研究成显学打下良好的文理基础。《荀子学与船山学》,我的主题初衷,似有回归主题的感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