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1|回复: 0

[原创] 论“格物致知”(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8 20: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19-1-29 17:29 编辑

    论中国人类学的根基,传统文化的本源,儒家文化的命脉,自然的形而上学
             ——“格物致知”
       一个悬置二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疑案之破解探索


            第五节   “格物致知”为什么在东汉成为疑案的探索


     战国晚期,邹衍的“五德始终”理论认为,从黄帝到周代的朝代更替顺序,是以相克的方式形成的。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黄帝为“土”,所以被夏代的“木”所“克”,夏代的“木”又被商代的”所“克”,商代的“金”被周代的“火”所“克”,按照邹衍的理论,周代的“火”将被下一个朝代的“水”所“克”。秦朝就是根据这个理论,认为自己(秦朝)就是一个属于“水”的朝代。由于黑色属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
     从五行说附会出的五德说显然是迷信,但却是中国古代王朝、帝王找寻所谓“正统”的依据,也是一个时代影响文化、风俗方向的内在动力。然而,当我们在批判它迷信的同时,不知不觉,这个迷信却是产生中国自然特色之形而上学宗教的根基。
     中国有这种形而上学的宗教,是好?是坏?是希望有?还是反对有?
       可能人拥有的越多,越容易迷信,尤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帝王们。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周是火德,秦始皇就采取了周德所敌不过的水德,而水德相应的颜色就是黑色,所以整个大秦帝国就成了黑色帝国。这也是中国有“黑暗统治”之政治俗语的来源,与之相对的则是“南面”的“光明政治”。而中国在政治上有光明与黑暗的比喻,实际上就是阴阳的反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理念与构词的总纲:如公私、善恶、上下、儒法相争等等。
     大秦帝国一片黑,不仅仅是秦始皇采用了水德所代表的黑色做标志,“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与水德相对应的制度改变,这才是最根本的。“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其中的“六”之“术数”,是中国文化格式中的“六”为“顺”,是形容“水”的,俗语有“六六大顺”之说,故秦朝的度量以“六”为制。更为重要的是,就连国家的执政方式都是黑色,“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于是急法,久者不赦。”这就是秦朝选用“法治”,“以吏为师”的决定性内在因素。这个内在因素,对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影响所起到的决定性影响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他们自己认为:这是在服从“天定”,服从“天命”,并非是服从“人定”,服从“人命”。秦代就是根据“水”进行“格物致知”,才决定当时的“替天行道”之政治、文化方略的。简而言之,这是“天定人从”,决不是“人定天从”。“天人合一”的力量,是因为有“天”、“人”的自然顺序,打破这个顺序就是犯了方向性的致命错误!就是缘木求鱼!
     但邹衍的“五德始终”理论,在汉代初期时,对自己朝代所属的五行之“德”,开始出现了游移不定和摇摆,甚至于到王莽时还出现更改。我认为,这种现象与儒家的“格物致知”成为历史悬案,不知“格物”之“物”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物”?可能有很大的关系。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的因素:
      一、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曾为秦御史的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西汉初年,有“汉承秦制”的政治现象。
      二、到汉武帝时的初期,武帝年幼,由窦太后主政,当时又认为秦朝应该属于正统朝代,既然秦朝属于“水”,那么汉代就应该属于“土”,要改汉代的正朔为土德(因土克水),当时是否更改,不得而知,但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的初期,“黄老学说”盛行却是事实,并出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这一类的学说书籍。
     窦太后死后,汉武帝没有了牵制,加之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得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但到王莽建立新朝,他又改变历史上的“五行相克说”,采用刘向刘歆父子关于“德”的新说法。王莽篡汉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他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其更改的交替顺序为:
    黄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午祖戌腊。)→曹魏(水,未祖丑腊);一直到元代皆采此说。
    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虽然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相生说认为,失德者应让位于有德者新受天命。由于相生说满足禅让理论要求,因此从王莽利用相生说、以受让形式实际篡夺汉朝起,历次改朝换代都用相生说。
     但是,问题出在经王莽改制后,周代的五行属性到底是“火”?还是“木”?“火”之极的太阳在天上,“木”在地上,是地上万物的主要代表之一。五行的属性,应该就是“物”的定性,周代若以五行之“木”确定,而儒家的理论体系与“木德”则完全无法联系起来。周代的五行是什么不能确定,则其“物”也不能确定。
       三、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儒家的书籍被大量焚毁,导致汉代出现了今文经和古文经的社会文化现象。
       四、东汉时代谶纬盛行,郑玄继承并发展了以“吾从周”为代表的孔子之儒家思想,在西、东汉两个时代的学术背景下,引入谶纬解经,并面对古、今文经之争,郑玄遍注群经,兼采古、今文经之长,完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是“我注六经”的先行者。郑玄特别重视《三礼》研究,用文字学、训诂学等古文经学的研究方法,分别对《周礼》、《礼仪》和《礼记》进行注释,其中《周礼》记制度,《礼仪》记仪式,《礼记》记思想。在唐代,就有“礼是郑学”的说法。
      王莽时代的谶纬盛行,其迷信程度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周易·离卦》在解释第四爻的“突如,死如时,给人的人生启示是:在战乱与黑暗时代,有的人因偶然因素而突然大富大贵。这种大富大贵往往又很快失去,并以赔上身家性命为代价,这类“突如”、“死如”的事,不绝于史书。但我是从当时迷信谶纬的角度,介绍这个故事的。这个故事是:
     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谶纬神学。什么是谶纬神学呢?简单讲,就是借天命或神怪的口,宣传的一种宗教预言。这种预言与政治连在一起,成为许多野心家用来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的理论根据。
     这种预言常以奇怪的形式出现,如石头、铜印、水井等。发现者,其实就是伪造符命者,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风云人物,立刻暴富暴贵。有的人因姓名与符命相合,更会如符命所言,得到大官大权。
     据说,京城一位王烧饼,身髙不过五尺,斜眼歪嘴招风耳,丑陋不堪。家仅一破屋,穷得叮当响,天天靠卖烧饼,勉强度日。王烧饼又一点学问也没有,斗大的字认不上两个,是一个纯粹的文盲。不知是他哪位祖先积德,王烧饼做梦也想不到的大富贵,竟在一天突然落到他头上来了。
     有一位在宫里当差的王某,人品很坏,脑子十分灵光,见人人造符命,获得大富大贵,也心生羡慕。于是,他精心造作了两枚奇怪的铜印,上面写的是天帝之印。在一枚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下面有大将军的官衔;在另一枚上,他胡乱写了一个同姓的名字,下面有将军的职务。王某做好,暗藏在宫中光明殿。
       第二天,打扫光明殿的宫人发现了这两枚铜印,马上报王莽。王莽一看,立刻下令,寻找这两人。按照铜印的姓名,王某马上被授予大将军的官衔。
       几天后,王某编造的另一位王姓人物,也被查到,就是王烧饼。王烧饼正在烤烧饼,没料到来了一乘官轿,不由分说地将他抬上轿,送到宫中。
        王莽一看王烧饼这个样子,满心不悦,但又不敢违背符命,只好马上任命王烧饼做了将军。王烧饼糊里糊涂的,就这样做上了将军。
     王莽改制,弄得民怨沸腾,到处都有人起义,王莽想,王烧饼是符命所选的将军,一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派他领兵出征。出征第一战,王烧饼就被敌人打败,俘虏后被杀死。
     通过上述的这个故事,应当可见当时谶纬之迷信的影响是极大的,也是有社会氛围和政治背景的。
     让人大惑不解的是,用谶纬解经的郑玄,为什么说不出儒家的“格物”之“物”是什么?难道他的注释没有涉及到阴阳五行?错!郑玄在《周礼注》中,天地、阴阳五行全部提到了。例如,他将《周官》描述成了一种可操作和实践的国家礼制。《周礼》原名《周官》,为官制之书,郑玄认为《周官》中三百六十官为周公象天地四时而设。《周官》有“六官”,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其中天官为众官之首。不仅如此,郑玄在《周礼注》中,还引用谶纬解经,并在注解经书时提出了“五帝”说,这与孔子不言鬼神完全不同,郑玄主动区分了五帝的不同,这“五帝”分别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和北方黑帝汁光纪。而且在三百六十官中设有小宗伯,这个官专门掌管建国的神位。既然已经涉及到鬼神和阴阳五行,应该明白这个“物”不是人确定的,而是“天”确定的!这是到了引用谶纬这个程度,自然应该想到,人与天的关系,不是“人定天从”可以决定是什么“物”的,难道郑玄被王莾改制,将周代的五行本为“火”却改成了“木”,被搞糊涂了?或者说,难道是经学家郑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敢明确说周代的“德”是“火德”,不是“木德”吗?或者是当时的“五行相生”说势力强大,郑玄无力争辩?难道是当时书籍缺乏,郑玄看不到《史记》关于周代与五行关系的记载?我想,王莾改制时,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正统性,伪造自己的五行属性,能将天下的人都“忽悠”,其中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总之,我觉得郑玄不知“格物”之“物”,用模糊学的说法解释儒家的“格物致知”,实在叫人费解和莫名其妙。
        五、“正统论”实际上是“天命论”,“天子”则称“真命天子”。“正统论”到汉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五行”运行法则先是“相胜说”(即相克),继而是“相生说”占上风。按照战国晚期邹衍的说法,从黄帝到周代,其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是以“相克”的关系传递的,但在王莽篡汉后,提出了“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
     王莽篡汉前:
      黄帝(土)→夏(→商(→周(
     其“相克”与朝代转换的关系是:
     黄帝的“土”被夏代的“木”克;夏“木”被商“金”克;商“金”被周代的“火”克。
     王莽篡汉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交替顺序为:
     黄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午祖戌腊。)→曹魏(水,未祖丑腊)
     【注:即黄帝的“土”生夏代的“金”;夏代的“金”生商朝的“水”;商朝的“水”生周代的“木”;周代的“木”生汉代的“火”。其中没有秦朝这一朝代。】
     相生说一直到元代都在采用,其五行相生导致的改朝换代为:
     汉(火)曹魏(土)→晋(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唐代以褚色为贵,戌祖辰腊)→后梁、后晋(金)→后汉(水)→后周(木)→宋(火,午祖戌腊)→金(土),金朝是最后一个官方讨论德运的朝代,金章宗时原认为土德,到后期金宣宗时认为刘(豫)齐为土,金朝为金,→元代并没有讨论德运,(宫殿用蓝色琉璃瓦,尚青白崇金银色);明代亦然,宫殿用黄色琉璃瓦,包括民间喜用黄花梨做家具。清代官方亦无讨论,宫殿沿用明代黄色琉璃瓦,民间喜用紫檀做家具。元明清都没有“祖”“腊”之祀的制定,元代起腊八取代腊日,延续至今。今天少有人知道岁首气始曰,岁末气终曰,而错把腊八当腊日。水、子祖辰腊;火、午祖戌腊;木、卯祖丑腊;金、酉祖丑腊;土、戌祖辰腊,周而复始,循环不绝。
     自元之后,又变为相克说:
     元(金)→明(火)→清(水)
     即元代的“金”被明代的“火”克;明代的“火”被清代的“水”克。
     当然,上述王朝的这种所谓的“正统”记载,也有其它的说法,历史上总有说不清的问题,让你困扰不堪,让你莫名其妙,让你互相矛盾、七扯八拉,有些记载牛头不对马嘴,有的则信口开河。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格式和公式的文化,不是杂乱无章的文化,例如关于阴阳的概念,就是格式之一。这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分水岭,根据这个文化公式和格式,结合信史记载和儒家的理论体系呈现的现象,应该可以找到儒家文化之“物”,和在这个“物”上进行形而上学的依据。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