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x& A+ B3 L( u" Q' ~7 P放生
: H) y+ z* z! U) E 放生就是救护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而众生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机,救他们的命!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称之为“放生”。放生主要体现在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体现了佛门广大慈悲的救度精神。
, N# _( E6 z1 E 菩提心 d$ L) t5 C: K0 s" }- a8 h% e
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学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发菩提心。只要有一个众生,你不喜欢他、讨厌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没有菩提心。念念想众生,念念想社会,菩提心就现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没了。
/ E, G+ D; o! `7 i# N# k& Q& S3 ^ 清净心
- }4 Z6 I5 h0 X4 ~& @0 T7 ~ 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是一种“不迷于万法万相”的境界。在工作中、爱情中,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心就清净了。念佛求的是清净心。持戒念佛得清净心,愈念心愈清净,妄念少了,烦恼轻了,智慧自然就长。心清净,身一定清净。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净,外面的环境就清净,境随心转。' H8 g/ m6 R1 L; `2 T
本性( H& S5 C) O+ j ?5 z. t l
人一出生就具备的遗传既有的特性,叫做本性。但是,人的本性染上了虚妄后,本来具有的德行和才能被虚妄盖住了,再也显现不出来了。人的本性就好比一面镜子,本来是光明的,但是染上了尘垢,就会被尘垢所蒙蔽,尘垢就好比镜子的虚妄,当镜子被尘垢蒙蔽之后,就失去了表面的光滑,反射光线的能力,不再光明。那么为什么人的本性会染上虚妄呢,其实虚妄本身就存在于人的本性里,就比如金子是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熔炼出来才能成为金子,石沙就好比是金子的虚妄,人的本性,一开始就存在了虚妄,也是这个道理。镜子去掉一分尘垢,就会多一分光明,去掉十分尘垢,就会多十分光明。人的本性去掉一分虚妄,即会得到一分的德能(德行和才能)。去掉十分虚妄就会得到十分的德能。从而可知,善和恶,在人的本性是染和净的关系;提升和堕落,在人的本性中也是染和净关系。金子经过熔炼,去除了石沙,从此以后便不再被石沙所混杂;人的本性经过修持,断绝了虚妄,便不会被虚妄所污染。
% K" R3 d- K, m) } 烦恼+ T4 ]" u% G3 h, s' P9 T
烦恼指令人不顺心或不畅快的人或事。令人不顺心不畅快,烦闷苦恼。
$ d$ b; w* P2 N 烦恼可以分为五种:
' K7 c: I9 B, ?/ `1 L) o+ O “贪” 贪五欲,即:财、色、名、食、睡;贪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而不肯舍弃。
q6 Y; B/ U* Y' R0 Q# a “嗔” 遇到不顺意的事情,就发怒气。9 r# ~8 n: e" F
“痴” 整天昏昏迷迷的,不明白事理。
; L, Y* S1 v1 n* T3 c& r “慢” 高傲自大,轻慢他人。! e( W1 Z7 r. U- F
“疑” 对真实存在的事物,真实的道理,犹豫不定,似信非信。9 K: N" P5 r- n$ H/ X- @; M7 d
佛经
/ @' O9 x ?9 ?9 y 佛是智慧,经是径,佛经就是走向智慧的捷径。佛经是佛弟子纪录佛陀在世时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门,以及开示宇宙真理的文字。每一部经书都蕴含着很多的人生哲理,6 \3 E9 g; s y4 T+ w F# ^
为什么要诵经0 E* W6 _3 ]! F" X" y2 {
读经是为了了解如来真实义,只要有文化的人谁都会读经,你读经的时候是不是了解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如果明白了,就是离文字相了、离说相了,按照佛的教诲去落实,这样读经才有价值。而许多佛弟子看经文都是只看表面文章,还是不了解经典的真实义。遇到难题的时候,总认为是别人的错误,总是向外去找原因,这是心外求法,让别人给看看、给算算,你说谁能解决你的问题呢?你看释迦牟尼佛讲*法四十九年,从来也没说给谁看一看、观一观,给谁做作超度什么的,都是教育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觉悟的人,为众生着想,总是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苦,发心求出离。 所以,以后在诵经的时候,要仔细琢磨经文的含义,把理论上的东西学着运用于生活中,用佛理指导生活,真正象一名佛弟子一样,为众生作出好的榜样,学习在事相上运用佛理,长期熏修,让事理圆融。如果只是读,却不去运用,那就好比我们背了一篇课文,只知道里面的内容,而不知道里面的含义。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读多少部经,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经上讲的完全不相应,一天读两百遍也枉然。
, }3 Q. n# ]$ Z, V, [ 佛咒9 t( S* N6 o' H2 i7 G6 b- \
佛咒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佛咒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民间信仰的符咒力达到驱邪、避凶、趋吉的目的。然依根本佛法,应该是有病看医生,有灾难要忏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释结,消除业障最好的办法。3 ]; G3 C, w8 ? M9 ^, p- m( k) r
为什么要念咒
5 O ?, ~, t: h: `5 v0 X 念咒不能仅强调其“咒力”的神秘性,若一味的将之神秘化,那便跟“喃巫”没有区别。持咒是一种收摄身心的修行方式,通过反复的地念咒有助于你集中精神,收摄身心, 断灭各种妄念。咒语中的不同发音对你的身体五藏也是有影响的。持咒兼带持戒、修定,产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够去执著而消业障,这样也必定能感通诸佛菩萨的本誓愿力。除了邪法、邪咒,用来损人利己,或者是报复、报仇、泄愤等以害人为目的的咒术之外,都可以持诵。" ^$ ^2 j: p* E& i0 ]5 M6 Z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s% |" E+ x1 h0 y* b
一门深入指专攻一门技术或学问,以期深造,是修定,长时熏修是从定里开慧。选一部经,一门深入,从一部经成就戒定慧、成就清净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再求解。没有根本智,心不清净,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哪怕是一句佛号,或一句经咒,长时的熏染,修持,也会有不可思议的收获,从最初的一门深入,到以后的广学博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重重法喜,唯心自知。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诵一经能开悟,诵那么多经也能开悟,但是诵一经比较容易契入,诵多经很难契入,除非这一经已经通达了。( c! k. P- z, A7 w/ i8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