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回复: 0

周易杂谈 53 易经阴阳五行概说(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5 20: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易杂谈 53  易经阴阳五行概说(四)
十一,易与阴阳及其运化
1、庄子“易以道阴阳”的论断,即已明告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的,易不道阴阳则不易,
阴阳不入于易则亦不阴阳。话说到此,又难免不扯回属性阴阳那里去,惯性思维使然!庄子这里的阴阳是先天的,不是明暗黑白的后天!后天的阴阳用不着易来道,本性属性、先天后天要分别清楚,不清楚这一点,建议回去睡觉,别再浪费时间,看也全都白搭功夫。
伏羲为何能画出阴阳八卦?经过几次认识深化,发现了本性阴阳,此即先天,才终于画出八卦。大多易者以为阴阳一义是后来才有,与易无关,认识也太不靠谱了。必是先有阴阳,再有阴阳符号的发明,然后才能画出八卦来。没有阴阳发明与阴阳符号发明,如何画?即如同高楼大厦没有砖瓦灰石,怎么盖?不但先有阴阳,而且是本性先天阴阳及其阴阳符号,否则任谁都束手无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不出来。不明乎此,永远不懂阴阳,不懂阴阳就不会懂易,只有跪拜在天主上帝脚下去!
为何必发明阴阳尤其本性阴阳后才能画出八卦?因为八卦是为了模拟万物,万物只有属性阴阳是不成功的,因为那只是形质外部。而属性阴阳也不可能突兀自来,必须有属性阴阳的可来之处,即更细微不见不闻的无形质,这个无形质才是生成有形质的根本与核心,无形质的阴阳是万物的决定者,故谓本性阴阳。本性阴阳生属性阴阳,于是万物产生。认识到了这一步才能画出模拟万物的八卦来,无本性阴阳的发明不能形成阴阳层层累积产生万物的理念。再者,没有本性阴阳只以属性阴阳即使画出什么卦来,易传也不会说出“以通神明之德”的话。神明指先天本性阴阳,后天属性阴阳谓“万物之情”尚可,谓神明不行。
所以易以道阴阳其所道者,是先天本性阴阳。一般易所言的阴阳是先天,不是后天。
阴阳一词的概念是因为易而出现的,没有易也就休想有阴阳,凡是离开易而谈论阴阳,都是没有根基的、毫无意义空洞的阴阳,故谓之假、不真。
2、巧合的是,阴阳的先天意义与现代科学发现完全一致,都是不见不闻、生天生地的那种物,易曰阴阳、曰道,科学曰微观粒子。科学、易学是不是一个抄袭了另一个?不知晓!然而确实异途同归,结论完全一致,这一事件解释不了,也否认不了!
先天本性阴阳,就是科学所谓的微观粒子。
先天本性阴阳之道能运化为五行,而科学谓之的微观粒子也恰恰具有阴阳五行同样的五种状态,即未极化的正负粒子、 至极化的正负粒子和中性粒子,合计为五。
至极化的正负粒子,即正负电子碰撞而湮灭的二粒子,该物理现象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著名中国物理学家何泽慧女士的首次发现,至今没有人解释得通,胡诌浑猜罢了。
之所以谓“易以道阴阳”,即因易卦模拟揭示宇宙万物本质,以之“冒天下之道”故。
3、阴阳的运化何以是复杂的与并行缠绕的,依据在哪里?
前谓:“它们的动变运化即如六爻卦的各爻旺动,其直接表现不是一消一长、互相转化
那么简单,道的运化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以乾九三爻辞为例“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运化过程是这样的:九三时至旺动,先下运成下乾,再旺返回上运成二三四爻、三四五爻两个互乾,下乾为日,二互为乾乾,三居下乾终,故谓终日乾乾。这时尚未运化至上九爻,若停止不上即为卦坏,但蔠则运至于上爻,故谓惕谓若厉。过程情形如此,哪里有阴阳消长、转化?在先天阶段没有那么简单,待到消长、转化出则已是后来的后天阶段的事了。
    有将爻辞作卜筮或世事义理解读者,怎能看到上述动变情景?必陷易于诡异莫名方休。
又谓:“阴阳二者是并行缠绕不分的”,这就更容易理解了,在九三旺动运化之同时,与其对应的阴爻也在随之运化,因此易卦有正卦必有其错卦,而序卦、杂卦二传皆为两两一起并述也是这个原因,所以坤文言解上六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嫌其于无阳也,故称龙焉”。这些还不足以为证明么?阴阳二者相随并行,决非阴阳消长转化各自独立为战!
十二,《尚书.洪范》的阴阳五行
《尚书.洪范》中记载周初武王与箕子对话,箕子回答以九畴,治理天下九条大法,“初
一曰五行”,接着解释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有解九畴为洛书者,显然是牵强附会,九条治世之法不是洛书九宫图。)
    此是五行最早的文字记载,箕子得之何处?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既非受之于易,也非
自己发明,很可能的是:在其很早之前,阴阳五行不仅已经产生,而且广为流传和应用了,
箕子所得者只能是那些流传的部分内容。
    前已指出过,五行的发明时间应在六十四卦出现和动变观产生之后,大约在神农中或中
后期,绝对不会在动变观之前。而水火木金土的五行命名则更应在其后,易象广泛入易之际,
约于神农后期至黄帝之初,不会晚于黄帝早期。以此推断,五行的存在到箕子的商末周初至
少也有10001500年左右,所以箕子获取流传中的五行内容完全没有困难。
箕子为何不能得之于易?因为易的主要部分绝对控制在最高统治者之下,箕子皇叔地位
同样接触不到,那是一块不可逾越一步的禁地。况且易的要义是密传的,非所传者无能得知,所以得不到五行的真义,只能搜罗一些流传中见闻而已。
箕子的五行之言,不是五行真义,只属于五行皮毛,涉及的意义仅为五行之名、性质与五味三个方面。而后世的阴阳家们就是在这个皮毛基础上生发开去,再结合黄帝内经推演出什么五行生克制化等一整套制约系统,凑合一起即谓之所谓的五行学说,致使真义愈益难见。这是不曾得到五行真实准确意义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为何说箕子所言五行不是五行真义?因为其言明显是孤立的五行泛说,没有五行的前因后果,没有作用意义及其与阴阳万物的关系,似乎五行只一独立体系,不与阴阳相关,且水火木金土遍布并存,到处可以去套用,这些都背离客观实际,因此不能谓之真义。
五行的流传是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因为种种原因,总之五行的思想早已徜徉于世间。
因为尚书洪范首次披露五行,所以给后世造成的影响最大,误导的恶劣后果也最为严重。
箕子既知五行,自然也就知道有易,但却不仅接触不到,甚至连提都不敢提一下,以免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这里只言五行。言五行即是言易,五行治天下即是以易治天下,将五行放到治理天下大法的位置,可见易的地位之高,或者箕子之言深意在此。当然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言的五行内容不真,说明箕子还未达到真正知易和知五行的地步。
再联系第七条的稽疑即卜筮,则可又知,易并不在卜筮范围里,卜筮是另有其事的。
结语:1、尚书洪范所载五行,对照杂谈52阴阳五行真正意义的四条标准,无一条符合,故不能算是五行真义。与后来流行的所谓五行一样,实际都是属于五阶分类法的。
2、由此可证,真正意义的易经阴阳五行,自古没有真传,现行的所谓的阴阳五行学说基本上是错误的,这一残酷事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及早回归到正确轨道上来。
十三,黄帝内经与中医卜筮的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的精华内容(非指全部),应该是来自于黄帝,因为只有他才是懂易的,例如
五行的划分标准,不是后人所能提得出来的,还有阴阳之道在人身的意义作用等。可以说,内经提及的阴阳、金木水火土五行等文字,是古籍中出现频度最高者之一,几乎遍及所有篇幅。这一事实也足以说明,箕子所言的五行在黄帝时期即已形成,甚至可追溯到黄帝之前的神农中后时期,决非战国才有,除非证明周易、尚书洪范确实都是很晚的伪作!
五行流入世间是经过一番曲折摸索过程的,因为易的精华思想被严格禁绝,只能脱离易这个母体而别寻出路,否则必将难以纳入社会实践而夭折。这个别寻就在于将五行观变成五阶分类法,用方法代替认识观点,如此再往方方面面上套便水到渠成。举例: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二十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溅,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解说:这里已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种情形作为诊断、预判甚至治疗方法的依据,不存在阴阳之道不停运化、时出时没的如实动变景象。用来作为方法使用的依据,充其量是一种外部模仿,而非是实在,与实在总是有相当距离的,因此真实度必大打折扣。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解说:五行相克以及相生皆建筑在五行并存于一体之内的基础上,严重背离客观实际。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心通夏气,肺通秋气,肾通冬气,肝通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通土气。”
解说:夏秋冬春,即是火金水木土五行,通即藏,也是一种比附模仿,难以能与客观实际完全符合了。
黄帝内经除了相当多的阴阳五行的比附模仿成分,也还有一定份量的易经真义,这正是内经最为宝贵之处,它将上古至周初易经不外传之秘,传递了出来,尽管十分有限,给后人多少留下十分难得的些许曙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就是易经,易经的精髓,阴阳、道的真实意义。
天地之道即万物之道、本性先天阴阳之道,都指生天生地生万物的那种物,非是胡说的天道、地道、人道最后还是不知究竟是个什么,以及规律、理之类。阴阳即道,道即阴阳。
只有黄帝内经将阴阳、道讲得这么清楚,历代除少数道家、易家如邵雍者外。
中华医学在全面继承黄帝内经精华基础上,历代又加以不断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几千年来华夏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张景岳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根本,阴阳之理是医理的基础,因此强调为医必先明了阴阳。他说:“命之所系,惟阴与阳,不知阴阳,焉知医理?”又说:“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而敝之者,曰阴阳而已。”
平心而论,黄帝内经与阴阳五行学说,在华夏医学的发展进步中始终起着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巨大作用,具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应该看到其理论中存在部分缺欠,阴阳五行颇多比附模仿,落为后天脱离易经真义的消极一面,这一点应该予以特别的关注。
为何要以易经为标准检验?因为黄帝内经、华夏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内经与医学自己的发明,它们的根基都是易经!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易、易经、周易等敏感内容名称全被隐去,虽未能明显标注出来,历代医家却都心知肚明,如明张景岳所言:“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以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内经也好,医理也好,“变化莫大乎周易”,都在周易之内。这就证明一点:中医理论是建筑在易经基础上,所以必须以易经作为唯一依据和检验标准!
谓其理论存在部分缺欠者,盖因中医理论中,既有易经阴阳五行真义,又有部分比附模仿,“医者,意也”之“意”即指比附模仿,人意主观成分,故难免不背离易经真义的混入,真真假假,真假相参。这个后果是严重的,首先中华医学炉火纯青的精粹地步很难达到,其次对医疗实践必将带来意外不利影响。几千年来就是这种带有瑕疵的理论体系贯穿于始终,作为人身肌体、脏腑、经络、生命生理的理论阐释以及诊断、医疗各方面的指导思想。
至于卜筮,比附模仿形迹更加明显,无处不在,除六爻加进五行外,还发明出六亲世应纳甲之类入卦,利用五行生克制化推导断事,牵强附会曲意迎合,离开易经阴阳五行真义愈益遥远。
综合上述,中医理论以及其它领域的阴阳五行应用中,其内容基本上是背离易经真义的,阴阳落为属性后天层次,五行变为五阶分类方法,比附模仿,离心离德,不能完全真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了,对易及其社会实践都将势必产生不良后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