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 n0 g$ [: c( q' ?) R
三僚村的山水资源/ C2 ^6 i5 }2 r; y$ L7 S2 L9 T% q* v3 V' N
! I/ t U1 o3 K! h
三僚村是盆地,当年杨救贫在三僚铃记中首先就说明“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峰峦”。三僚村在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标明了四座有山名的山峰,可惜这些山都没有列入兴国县志、地名志里的山峰卷,我们在这里将这些山峰作一个简单介绍:
2 X. u, W- S( B7 m& S1 [- I; P9 l% v* c
# _" \2 W; D9 [6 M1 v7 l
+ B# v2 J& K$ p0 N8 d
后龙山:位于三僚村北部,峰顶位于东经115o43’20”,北纬26o22’30”,由西向东走向,山体为石英石岩,表层砂质土,有不少巨石裸露,林木稀疏,以马尾松为主。后龙山在三僚境内约4公里,从与黄岭村交界的穿风坳起脉,最高处在三僚和合石以北,海拔高度550.5米,向东延伸从三百圩方向进入梅窖村境内。山顶有山寨遗迹,寨墙沿山脊而建,长达数百米,高度不等,有的达一、二米,也有的只剩一排石头依稀排列,是三僚村清代以来几次与外敌作战的遗迹。后龙山上没有居民,在东端有北斗庵。在西端有三圣庙遗址(殿宇不存,仅余石碑)。
6 }7 d* o2 x; |4 C% n( o' V6 d& E" [8 v0 F
庙子岭:位于三僚东南的油槽勿、石下等村小组一带,地理位置是115o44’25”,北纬26o21’30”。山势由西向东走向。峰顶向梅窖村延续,是梅窖村子同山(梅窖镇最高峰,海拔830.4米)相连山峰。为石灰岩山,顶峰海拔692.2米,山上土层较厚,植被较好,三僚村村办林场场址即在庙子岭山坡。庙子岭山上原来有一座东华寺,山名因庙而来,因为山形象一把弓,杨救贫当年曾经命名为眠弓岭,曾对曾文辿赞叹:“乘兴可登眠弓峻岭”。过去三僚曾氏曾在三僚确定八大景观,其中的“眠弓峻岭”景观就是指这座山,而另一个“东谷朝云”,就是指在庙子岭上的东华寺前看日出的景象。原东华寺已经废弃,近年村民在山脚下真君祠附近重建了一座小庵堂,沿用原来东华寺的寺名。山下还有一座供奉治水的许真君菩萨的真君祠。在窝石坳下还有一个奇石——磨盘石,庙子岭上有一条人行步道,在窝石坳与宁都县赖村乡高岭村交界。高岭村有一座小乙型的赖村水库。
! R3 Z/ U3 t# d$ `9 ?. k0 j; P( D! v: U4 U+ @
罗经石:是一座四面悬崖的孤峰,又名独寨子。杨救贫当年曾有“健步盘遨独石巉岩”的概叹,曾将这座山命名为“独石岩”。位于三僚盆地的东部边沿,地理位置是东经115o44’25”,北纬26o22’00”。由北向南走向,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海拔387.3米。山上土质较少,大部分为裸露的石灰岩,树木很少,山上山下有不少坟墓,东、南、西三面陡峭,北坡有小径通往山顶,山顶尚存古代山寨寨墙残迹,山顶平坦,是眺望三僚村景的理想去处。石峰西麓有一座溶洞,名叫吸石洞。杨救贫当年选定三僚隐居,认为三僚是一个罗盘形,而这座石峰是罗盘中间的指南针,故这座山是三僚风水村的象征。兴国清代《潋水志林》第7页介绍三僚中说到:“上有北斗祠,南为罗迳山,配以吸石洞,两家世习青乌家言,故以此为名也。”就是认为三僚村曾、廖两家能够世代从事风水术,就是因为有北斗祠、罗经石和吸石洞,因为罗经石峰和吸石洞是三僚成为风水村的灵气所在,也是未来景区建设的重点。
h# P. U# b3 R: R/ b. f: [+ [" c2 b
& m. F( t+ K* L4 f2 X- X9 p
5 K& M# X; E& z! c, X7 u
, \$ R8 n& a# M6 z/ I( C/ ~) W' S6 r. k, ]6 o) u0 \
罗刷岭:位于三僚村东南角横坑村小组一带,地理位置是东经115o43’20”,北纬26o22’00”。由西向东走向,与庙子岭相连,山形象过去农村拾柴用的竹扒子,几座山峰并排突起,三僚人称之为“箩恰”,把这座山叫做箩恰岭。地图标注时记成了“罗刷岭”。山峰林木稀疏,山坡上盛产油茶。有一个通往赖村高岭的小道,在茶亭坳与高岭村交界。罗刷岭泉水丰富,有曲尺弯泉、排脑泉、水榨下泉等泉眼。! p" i. H" y3 {# t# q
* x) l4 e# g3 R; E& Q牛轭丘:位于三僚南面的社背、江背段、排上等村小组一带。地理位置是东经115o43’35”,北纬26o21’00”。由南往北再转东的走向,因为山梁转了一个L形的弯,象是牛拉犁的木轭,故得名牛轭丘。峰顶海拔774.6米,是三僚村内的最高峰,是与于都县梅屋村交界的界山。这座山当年杨救贫称之为“天马峰”,他在三僚铃记中说:“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就是认为三僚村能够出大批朝庭国师,是因为有这座天马峰和天马峰流出来的水。这座山峰属石灰岩,故山坡上有溶洞观音岩和观音寺,岩侧有泉水,水质清澈凉爽,是三僚村阴阳河水的清水来源。
, t; S% J7 H$ M) }7 [: I9 x( s: a# H; f; d+ s' v% J1 |
/ v+ b- t! K8 @# Q9 c
+ x( I) @7 }4 _) W
廖前山:三僚村廖屋南边是一片丘陵,砂质土,植被较差,只有少许松杉和油茶林,其中最高的山头为廖前山,即廖屋村前的山。顶峰海拔459.5米。山坳内有一个小寺南极寺,山坡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沙糖井,清代时三僚廖屋村全村共用这口井,井水很甜,因而得名为沙糖井。据清代兴国县志《潋水志林》记载,这口井水量丰富,汲之不尽,但每年除夕,井水都会枯渴,进入新年,井水又会突然涌出,成为三僚村一大奇观。
" B w' g3 g* }6 d" W$ [4 N, n4 [6 \- o! X# \! Y
中九山:三僚村廖屋南的丘陵中,有一个稍高的山峰,海拔451.2米,名中九山,土质较差,植被稀疏。山坡上有一座廖氏著名的祖墓鱼形。山下有一个小水库木鱼水库。
! \7 `1 U# S* y
3 I9 u i! \/ P8 P# q9 { G三僚村的水资源比较缺乏,发源于村南排上观音岩的小溪和发源于廖屋木鱼水库小溪,水量都不大,在诚真希望小学广场附近汇合,因为二条溪水清浊凉热不同,得名为阴阳河,小河由西向东穿越整个三僚盆地,流往梅窖村汇入梅窖河。这二条溪水的上游各筑了一个面积约二十亩左右的小水库。三僚村的廖屋村池塘甚多,在水大的范围里,人工开挖了一百零八口池塘,象征人的一百零八个穴位,用人工的方法改造了三僚的生存环境,改善了三僚缺水的不足。现将三僚村的一些有代表性水资源介绍如下:( {% [. f3 b; z2 U3 B+ {$ ~
& }9 y& k2 M) T# M' a2 Y3 c4 Q n! y+ W
, j6 Z6 p. }/ R# v9 V
七星池:三僚村廖屋的七星池是七座相连的水池,建于明朝中期,由风水大师廖信厚择建,环绕在廖屋诸祠中间,池名分另是天乙池、犁头池、曲尺池、玉尺池、墨砚池、半月池、太乙池等,按五行土金水木火的生克原理排列,一条小溪将七池连通,引山泉活水流经各池。七星池象征人体的七窍,七窍流通,自然生机勃勃。为了化煞,三僚廖屋还开了108口塘,象征人体的108个穴位。这是三僚著名的风水建筑。
& a1 s: o. z/ k z( K$ E. ?/ b" _9 U. c: B3 m: _" |6 ~
' q9 K; B7 p8 H( P! a5 h
! m1 s) c- M7 r" `: ~+ E
木鱼水库:位于三僚廖屋村西侧鱼形墓附近,大坝高3米,长约50米,宽约3米,泥土堆垒而成,水深二至三米,面积约二十多亩,用于灌溉和养鱼。
) [* L, T( a* m# n
+ }5 }) K, D7 I/ w" |) o 社背水库:位于三僚村南社背村小组,三僚村通往王坳的公路旁边,故名社背水库,大坝高约2米,宽约3米,坝上可以通车,长约50米,水面宽约二十多亩,并被人为分成二个部分,后三分之一用一道栽满柳树的土坝隔开,目前用于灌溉和养鱼,库内积泥甚多。这个水库的位置原来有一个深潭,是三僚八景中的“分水龙潭”,相传潭中水深莫测,天阴下雨,潭中隐约可以听见龙吟之声。
% B: q, M4 r0 Q" ^& z# _# W! |
1 s) ]/ u4 ]8 l 观音泉:位于三僚牛轭丘下观音寺后山上,水从石缝涌出,常年不绝,水质清澈甘甜,观音寺用水管引入寺侧。寺侧另有涧泉,水量较大,是三僚天马水的源头。
9 ~& U2 e2 B; j5 ?- p- q" U( R r# ]8 y* ~; ?. z
罗刷岭的曲尺弯泉、石下泉、排下泉,水榨下泉等诸泉,虽然水量大小不一,但相距不远,成为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泉水群,是三僚村一个待发掘的水资源。
7 c+ f% }4 A. E) |; V w6 h6 e
+ n% t K, \- `. U, @1 n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