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3|回复: 2

[综合讨论] 【转载】廖晓义:从祠堂、学堂、中堂到大院、书院、庭院——三堂文化与乐和家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9 04: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洙泗书院到乡村书院在山东曲阜的泗水河边,有一个平常的村庄,却有着不平常的名字:书院村。因为与这个村庄一墙之隔,有一座不平常的书院“洙泗书院”。洙泗书院位于洙水和泗水之间,儒家文化发源地即在此。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在此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聚徒设坛讲学。汉代至宋金均名洙泗讲堂,元代改称洙泗书院。因此,洙泗书院就是儒家祖庭。紧挨着这座书院的乡村因此得名为书院村。当我希望以书院村作为曲阜市“学儒家文化、建乐和家园”的试点的时候,有好心人劝我们另选一个条件好些的村庄来做试点,因为书院村环境差、问题多。我谢谢这份关切后还是选择了书院村,理由是“谁让这个村庄就在洙泗书院旁边呢?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帮助今天的乡村建设,为什么我们需要传统文化呢?”于是我带着团队,带着“乐和”的理念走进了书院村。“乐和”源于“乐道尚和”的古老智慧,体现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儒家理想。孔子的智慧如果用今天通俗的两个字来表达,就是一个“和”字,一个“乐”字。乐和,一头连着儒家的源头活水,一头走进百姓生活。三个月后,古老的“礼运大同篇”成了妇孺老少能诵会唱的“流行曲”;过去冷漠自私的村民,现在能够积极参与义务扫除、植绿护绿等等乡村公共事务;过去从不登台的妇女,现在成了小剧场的演员;过去“一毛不拔”的村民,能把家里的老农具、老家具捐给村里的“乡村记忆博物馆”;许多村民学会了以传统礼仪相见,村里的孝道节里,年轻媳妇为长者敬茶鞠躬,“节气行”成为日常的公共生活;这个过程中,许多乡贤站出来分担公共责任,村干部也不同程度地改进了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使得干群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村民们受到更多的尊重,村干部受到更多的尊敬。守望相助、天下为公的儒家思想在这里播下种子,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的百姓生活。书院村的故事,只是乐和家园实践中又一个令人欣喜的例子。十年前,我带领团队走进地震极重灾区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参与灾后重建,在唯一一座没有倒塌的木质农房的堂屋里,通常是城里人摆放电视机的位置,看到“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和“祀先祖如在其上、佑后人焕乎维新”的楹联,我看到了乐和的种子,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那是一个有天有地有亲有师还有君子人格的世界。我请来生态民居专家义工刘加平和周伟教授,为村民设计节能的生态民居的时候,特意保留着这样的传统,让这里的家家户户和以往一样有一个堂屋,或叫中堂,堂屋的中心位置放着“天地君亲师”牌位和祀先祖、佑后人的楹联。而我成了村民眼中的农妇“廖嬢”,和他们一起建生态协会、开联席会、修山村路、建生态房、办小农场,和当地政府和村民一起,建立了一个百户人家的村落共同体“乐和家园”。2008年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一线工作以来,从四川的大坪山到巴渝的巫溪县,从重庆南岸区的乐和谷到湖南长沙县的乐和乡村,从杭州的永和镇到贵州的对门山,我和我的团队在参与乐和家园建设的过程中,总是对于乡土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建房上梁的古老仪式、乡情宗脉的悠久传统、敬天法祖的堂屋香案、慎终追远的丧礼习俗,让这些无形的文化成为凝心聚力共享乐和的现代根脉。我们清楚地知道,在乡村建设中,不应该只着眼于有形的物质的方面,而要去发现和发掘几千年乡土文化无形的遗产,特别是祠堂、学堂和中堂的三堂文化。要用有形与无形的整体全息的世界观去看待和对待整体全息的乡村世界。从传统三堂到现代三院
以中华文化的本质来理解中国社会的特质,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五千年,是有她的治理智慧和治理结构的。道统、学统、政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顶层设计,乡村的中堂、学堂和祠堂则是她的底层设计。家里的中堂是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学堂是学习空间,每一个乡村都有私塾和乡绅,培养出很多人才;祠堂是公共空间,处理乡村的公共事务,包括矛盾的化解、环境的维护、老人的照顾、小孩的教育。正是基于三堂的信仰支撑了生活,也是植根于三堂的生活留住了信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通过道统的信仰而传递,通过学统的养育而传播,通过政统的维新而传承,通过乡村的祠堂、学堂和中堂而延绵。
当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时候,如何吸纳中国传统的社区共同体的经验与智慧,创造性转化为当代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乐和家园的治理结构以及“三院六艺”的空间与活动设计,就是传承和创新三堂文化的一种尝试。
乐和家园的空间设计包括“三院”即大院、书院和庭院,乐和大院作为公共空间,由村委会提供行政支持,社工提供村落设计和技术辅助,乐和代表作为乡贤出面张罗,进行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氛围营造和活动组织。乐和大院的主要功能是培育社会组织互助会和社会协商机制的联席会,开展公共活动,讨论*公共事务,培育公共精神。乐和书院作为学习空间,挂着孔子时代的六艺图“礼乐射御书数”,那是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理想的呈现,在这古老的六艺图旁,是乐和家园的“耕读居养礼乐”新六艺活动。“耕”是农耕园,以生态农耕守护田野;“读”是国学堂,以圣贤经典安顿人心;“居”是绿色风,以绿色时尚回归自然;“养”是节气行,以生命智慧唤醒真情;“礼”是人生礼,以乐和礼义淳化乡村;“乐”是小剧场,以礼乐文明陶冶生活。
如今的中国面临着比历史上更为严峻的考验。经历了“三千年从未有之大变局”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对于自身传统的怀疑、涤荡,这个根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撕裂和侵蚀,这种撕裂和侵蚀不仅仅到了乡村,到了社区,而且到了社会最小的细胞——家。通过乐和庭院落实家规家训开启传统家教,就成了今天的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从文化复兴开始,已是许多同仁的共识;而文化复兴须从乡村文化的载体开始,则有待于更多的共鸣。我们呼吁和期待每个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士,回望乡村,回报乡村,为养育了自己的乡村办一个书院,以书院的修身,带动庭院的齐家和大院的治村,通过对于三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振兴乡村,把根留住。
从乡村书院到社区书院
书院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未中断的文明血脉,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的圣贤培养以及在文人书院中所开展的圣贤教育,而得以延续的。在重庆南岸区涂山镇的福民社区乐和家园的社区书院,我们看到古老的乡土文化在城市的重生。
不同于传统的文人书院。社区书院的建设,是在社区层面所开展的圣贤教育功能的创新和下沉,通过乐和新六艺课程以及配套的硬体空间,来传承书院文脉,延续民族血脉。
当下社区鲜有社区书院,很多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缺乏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文化服务;已有的一些书院也缺少系统的文化服务课程,内容过于学院化、圈层化、概念化和碎片化,不能满足社区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社区书院建设刻不容缓。通过书院的文化建设,带动庭院的家风建设,同时推动大院的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即是修身,家风建设即是齐家,社区建设即是治社,社区治理即是落实国家治理的基层实践。
在福民社区书院旁边,我们设计了一座“论语公园”。论语公园有孔子圣迹、论语故事、五常研习、六艺展示、经典章句五大板块。公园里还有孔子像供瞻仰,有杏坛亭供聚会,有石凳长廊供休憩,有运动场所供健身,集读书明理、亲子共学、社区教育、运动休闲、文化活动为一体,是涂山镇为建设“社区书院”打造的一个文化高地。
乡村是一个如此广阔的天地,乡村里的农人是具有最大潜力的人群。与政府、专家和村民一起,在继续完成乐和民居建设的同时,为城乡社区书院提供技术服务,探索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乐和社工团队的主要工作。我们的目标是让国学成为生活,生活成为风景,让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真正成为老百姓心中愿认的理儿、手上爱做的事儿!让修齐治平的古老传统从我们手中成为生活,让家国天下的大同理想从我们的脚下成为现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04: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廖晓义文章,有助于理解习主席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廖文开门见山:“以中华文化的本质来理解中国社会的特质,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五千年,是有她的治理智慧和治理结构”。一个国家灵魂,体证在“道统、学统、政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顶层设计”;一个民族灵魂,体证在“乡村的中堂、学堂和祠堂则是她的底层设计。”“家里的中堂是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学堂是学习空间,每一个乡村都有私塾和乡绅,培养出很多人才;祠堂是公共空间,处理乡村的公共事务,包括矛盾的化解、环境的维护、老人的照顾、小孩的教育。正是基于三堂的信仰支撑了生活,也是植根于三堂的生活留住了信仰”。基于形上導的国家灵魂,“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通过道统的信仰而传递,通过学统的养育而传播,通过政统的维新而传承,通过乡村的祠堂、学堂和中堂而延绵”。
廖文盛赞的乐和家园,“乐和”,“源于‘乐道尚和’的古老智慧,体现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儒家理想。孔子的智慧如果用今天通俗的两个字来表达,就是一个‘和’字,一个‘乐’字”。乐和,“一头连着儒家的源头活水”,学统连类道统与治统所体证顶层设计的国家灵魂,灵魂意涵的哲理抽象是什么?“一头走进百姓生活”,三堂建构底层设计所体证,人文化成天下的民族灵魂和文化灵魂是什么?廖文陈述:“空间设计包括‘三院’即大院、书院和庭院,乐和大院作为公共空间,由村委会提供行政支持,社工提供村落设计和技术辅助,乐和代表作为乡贤出面张罗,进行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氛围营造和活动组织。乐和大院的主要功能是培育社会组织互助会和社会协商机制的联席会,开展公共活动,讨论*公共事务,培育公共精神。乐和书院作为学习空间,挂着孔子时代的六艺图‘礼乐射御书数’,那是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理想的呈现,在这古老的六艺图旁,是乐和家园的‘耕读居养礼乐’新六艺活动。‘耕’是农耕园,以生态农耕守护田野;‘读’是国学堂,以圣贤经典安顿人心;‘居’是绿色风,以绿色时尚回归自然;‘养’是节气行,以生命智慧唤醒真情;‘礼’是人生礼,以乐和礼义淳化乡村;‘乐’是小剧场,以礼乐文明陶冶生活”。
廖文陈述乐和的生活方式,综合二点:传统儒家文化传续的礼乐天下(群体),与仁统同礼明分的和同。有人文自然观的“耕”与“居”;有人文精神的“读”与“养”,“礼”与“乐”。“读”,“以圣贤经典安顿人心”,安身立命;“养”,善养正气的仁义行;“礼”,个体的言行规范和群体(天下)的规范秩序。仁内礼外的规范言行,是乐心情文明陶冶的礼基础。以性贞情,不会沦落为礼崩乐坏的情淫路。“文明陶冶生活”,乐能移风易俗,有利于仁礼忠恕的人际和谐,有利于人道诚信推动天道物物过化的功贞情。从“耕读居养礼乐”新六艺活动,是否可以品味出民族灵魂的文化灵魂,以此而品味出国家灵魂。
当然,廖文是按照儒家理想的生活方式的构思和实践,建构乡村建设的乐和家园。触类旁通,张无屮先生也可以按照道学归元的社会理想,终然未有实践实证,先作理论构思蓝图,然后简明扼要阐述国家灵魂、民族灵魂与文化灵魂的确切意蕴,这也是我转载廖文的用心所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5: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建设乡村文明的乐和家园,想起梁漱溟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搞的乡村建设教育运动。梁漱溟先生及其同行者和追随者,看到该时代农村经济的极度落后,带来的文化落后:文盲充斥、科学落实、卫生不良、陋习盛行、公德不修等,义无反顾,以儒家理论的社会实践,投入的到乡村的文明建设。廖晓义所陈述的团队们的投入,看到乡村病了,“经历了‘三千年从未有之大变局’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对于自身传统的怀疑、涤荡,这个根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撕裂和侵蚀这种撕裂和侵蚀不仅仅到了乡村,到了社区,而且到了社会最小的细胞——家。通过乐和庭院家规家训开启传统家教,就成了今天的当务之急”。“我们的目标是让国学成为生活,生活成为风景,让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真正成为老百姓心中愿认的理儿、手中爱做的事儿!让修齐治平的古老传统从我们手中成为生活,让家国天下的大同理想从我们脚下成为现实”。壮哉!乐和家园乡村文明建设的团队精神。从梁漱溟先生当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到现代的乐和家园乡村文明建设,人文文化的民族脊梁,前赴后继的民族魂。两次乡村建设教育之间相距近世纪时空,极度推崇和赞誉之际,感叹:乡村建设的文化教育,非一时之功德,乃是继善成性的持续恒常;乡村文化建设的文化成效,取决于该时代的文化大环境。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教育的文化大环境,止步于孔孟经典,与全盘西化对立而张扬的国粹论;现代乐和家园乡村建设教育的文化大环境,止步于宋明理学与儒道佛互补,尚未进入到昭明船山学,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守正创新”阶段,古今文化转换的历史接合点,真正进入到商品经济时代,现代儒学的文化大环境。现代前赴后继的乡村建设教育运动,因止步于宋明理学与儒道佛互补的文化大环境,尚未成功,仍须努力。宋明理学与船山学,同论理道。宋明理学是定理,以天地之性制限气质之性的事物定理与尊卑定理。事物定理的理在气先,乃“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以为明”的先天定理;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乃戴震深刻痛斥;以理杀人。船山学是定所,用现代话语来说,建设宜人生存的文化大环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道体的均一自然之化。理道的定理与定所,唯心教条与唯物辩证的天差地远。止步于孔孟经典,与“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往圣继绝学”,孔儒脉理传承的船山学之间的理性循序。前者是孔儒经典的人文自然观,仁礼忠恕的人伦和谐,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道体论是“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后者是船山的哲学理一观,仁恕天下的明有礼乐,“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民族灵魂,体证在孔儒的人文自然观;国家灵魂,体证在船山学的哲学理一观。民族灵魂与国家灵魂的道(導)器(道)理道,文化灵魂。
民族灵魂、国家灵魂与文化灵魂有意蕴,简明扼要而贴切意蕴,数天思索能洞明?我思索数天,只得上述理绪,若得其简明扼要而贴切意蕴,仍需努力的理论工夫,所谓“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愈远而学必勤”。待有了认可为成熟、满意答案和详实理据,文贴再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