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8|回复: 12

[原创] “真正的我们”存在于另外一个宇宙中!——《量子论》的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8 17: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量子论得到验证.jpg
2015年,像玄学一样的《量子论》在澳大利亚被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到了实证,同年,令人不可思议的“量子纠缠”也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但是,快四年过去了,对于“《量子论》现实意义”的认识,却还在路上迷茫,《量子论》的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现实意义呢?

……

其实,真正能够帮助人类认识清楚“《量子论》现实意义”的完整答案,就在中国的甲骨文中!

在冥冥之中,甲骨文与《量子论》好像存在着某种不解之缘——

1899年,甲骨文正式被发现,而在第二年的1900年,《量子力学》诞生了。

1926年,对甲骨文的整体解读初步完成。第二年的1927年,非常著名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召开,标志着《量子力学》的成熟。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jpg
我们在《量子力学》的发展道路上,基本上,都能看到甲骨文研究发展的“神同步”,那么,在这些“神同步”的背后,甲骨文在向我们传达着什么信息呢?
……

近年来,心智玩家破解了甲骨文中的“源头‘甲骨文’”,在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源头‘甲骨文’”与甲骨文两种字义的文字。

“源头‘甲骨文’”是甲骨文的源头,但是,“源头‘甲骨文’”并不是常规字义的文字,而是用来向人类传承“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特种符号系统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是“源头‘甲骨文’”的衍生产物。

从2015年开始,心智玩家用“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解读了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并发现了佛教的《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维摩诘所说经》,也都是基于“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上的论述。

2018年,心智玩家用“源头‘甲骨文’”字义直接解读了天书般的《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原文。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完全不同于通行本《道德经》以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德道经》,是非常完整的,关于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以及老子自己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心得。

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发现在上古时代,中华先贤所认识到的“完整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重叠结构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易、儒、释、道、医、武,甚至像庖丁解牛那样的技能训练,都是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基础上的应用。

而让现代人类能够认识到“重叠结构世界”的方法,这就是《量子论》以及由《量子力学》所带来的科技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量子论》的现实意义就是:通过现代科学(Science)的方法,向人类揭示“重叠结构世界”的存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重叠结构世界”?为什么要用“重叠”这个概念?以及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是一种什么状态?又是如何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的练习?我们将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为大家进行解释。

在这一篇中,我们将重点为大家介绍“重叠结构世界”的概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21: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智玩家 于 2019-5-9 10:40 编辑

一、“重叠结构世界”的“重叠”是个什么概念?

在基于《量子力学》所认识到的“平行宇宙”概念出现之前,在科学(Science)的范畴内,我们所认识到的宇宙空间,是牛顿经典力学所描述的“单一结构世界”,也就是我们人的感官能感觉到的“三维空间”。

在此之前,任何“多世界”、“多宇宙”的概念,在科学(Science)的面前,基本上都属于胡思乱想。

在“平行宇宙”的概念出现以后,我们开始接受“多世界”、“多宇宙”的概念,在我们能感觉到“三维空间”宇宙以外,还存在着许多个与我们这个“三维空间”宇宙一样的宇宙、世界。

因为这些宇宙、世界与我们这个“三维空间”宇宙、世界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所以,为了表示这种“多世界”、“多宇宙”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就用了几何学中的“平行”概念来表示。

在“二维”平面中,“平行”是指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所以,“平行宇宙”的含义就是:“多世界”、“多宇宙”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每个宇宙都是各自独立的。

相对“平行宇宙”的这种概念,“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重叠”概念,就是表示:两个物理属性完全不同的宇宙、世界之间,存在着整体性的关联。

因此,“重叠结构世界”的意思是:两个物理属性完全不同的宇宙、世界之间,存在着整体性的关联,并由这种关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9 0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文 mutltidimensional universe 是多维宇宙,从大小的角度解释现实世界。该理论的来源纯碎在数学方面的想象,是谓弦论。
虽然可以解析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但是其多重、多变的个性使它无法作出任何有用的预测,因此停留在理论阶段。

Parallel universe 是谓平行宇宙,从时间可分叉的角度想象现实世界。
因为是“平行”,所以各个世界互不相关,除非时间能倒退到启发点。
重叠宇宙的概念就从这里诞生,这个概念否定宏观上平行宇宙中各个宇宙对其它宇宙的影响,但想象在量子世界里各个平行宇宙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以此解析一些量子行为如基态量子与量子隧穿。可惜到现在也没有证实或证伪的手段。

先生以此延伸到人性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无法证明或证伪理论的真实性。
我们总不能用甲骨文来证实今天的现象,毕竟我们已经进化了几千年了。
推而远之,还不如用动物的啼声来解释现有的思维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10: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智玩家 于 2019-5-9 10:40 编辑

二、“重叠结构世界”是什么样的?

所谓“重叠结构世界”就是:“完整的世界”由两个物理属性截然不同的真实世界,相互连接而成。其中,一个真实世界,人的感官能感觉到,我们把这个世界称之为“显性世界”,还有一个真实世界,人的感官无法感觉到,我们把这个世界称之为“隐性世界”。

“隐性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的主体,在“显性世界”中所有一切的主体都在“隐性世界”中;在“显性世界”中所有一切运动、变化的动因、动机、动力也都在“隐性世界”中。

1、对于“重叠结构世界”,我们先借助“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的概念来认识一下:

“显性世界”是“三维空间”,而“隐性世界”是“四维空间”。

从佛经的描述来看,如来以及如来所在的世界,并不是没有形象,也是有形象的,只是如来的形象,是超越“三维空间”中释迦摩尼的象形,是一种在“四维空间”中的形象,用“三维空间”的视觉去看如来,是看不到的,甚至用肉体大脑意识去想象如来的形象,也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空”、“无(不是简体字)”并不是表示“没有”意思,而是表示在“四维空间”中的具象。

2、我们再从“平行宇宙”的概念,来认识一下“重叠结构世界”。

假设一:在“平行宇宙”中,所有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同的,所发生的一切也都同步。

那么,在这些宇宙中的“事物主体”就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在这些宇宙中的“事物主体”,就在我们这个“显性世界”中,其他宇宙中的事物,都以我们这个“显性世界”为主,保持同步。

第二种可能性:各个宇宙中的事物各自拥有独立的主体,在某种未知力量的作用下,也保持同步。

前一种可能性,参照“量子纠缠”原理可以解释得通,我们这个宇宙是主体,其他所有的宇宙都与我们处在类似“量子纠缠”的状态中。不过,这样的“量子纠缠”是另外一种“量子纠缠”,“量子”可以跨越不同的宇宙发生“量子纠缠”,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量子纠缠”并不是一回事。

后一种可能性,其实,并不是“平行宇宙”的关系,也是一种“重叠结构世界”的关系。就好比一台有着很多屏幕的电脑主机,所谓的“平行宇宙”只是屏幕,在屏幕上放着相同的内容,看上去就像是“同步”的一样。但是,在屏幕之外,却有着电脑主机,电脑主机与屏幕之间,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重叠”关系,屏幕上内容的主体,都在电脑主机的程序中。

假设二:所有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同的。

那么,在这些宇宙中的“事物主体”,各自都是自己的主体。

通过这两个假设,我们发现,在“平行宇宙”的概念中,“事物的主体”都存在于自己的“显性世界”中。

“平行宇宙”的概念虽然给人带来了“多世界”、“多宇宙”的概念,但是,其本质依然是“单一结构世界”,不同的世界之间,并不存在着关联。

但在“重叠结构世界”中,世界与世界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整体性的关联,“隐性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的主体!

也就是说,在“显性世界”中所有一切的主体都存在于“隐性世界”中;在“显性世界”中所有一切的运动、变化的动因、动机、动力也存在于“隐性世界”中。

3、“重叠结构世界”的模型超出了我们基于感觉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的模型来理解。

现在的“虚拟现实电子游戏”还处在相对比较初级的阶段,所以,需要借助一下我们的想象力,来想象一下:

我们正在玩一种“彻底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游戏”,“游戏角色”在游戏环境(显性世界)中,“游戏角色”的主体——游戏玩家在现实世界(隐性世界)中。

因为这是一个“彻底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游戏”,所以“游戏玩家”的感觉全部都被“游戏角色”的感觉所覆盖,“游戏玩家”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感觉不到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所以,“游戏玩家”就有了一种无法克服的错觉——把“游戏角色”当做了自己,把“游戏环境”当做了现实环境。

大家想象一下,自己在那样一种“彻底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游戏”中的感受:

在游戏中,“游戏角色”的主体,是不是在游戏之外的隐性世界(现实世界)中?“游戏角色”在游戏中所能做的一切,是不是都受到游戏之外“程序”的限制?

这就是身处“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体验!
(这里需要安静感受几分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9 13: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智玩家 发表于 2019-5-9 10:38
二、“重叠结构世界”是什么样的?

所谓“重叠结构世界”就是:“完整的世界”由两个物理属性截然不同的 ...

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没?
这样的概念古而有之。梦中,蝴蝶是真的:醒来,庄周是真的。

不过蝴蝶与庄周却不存在任何现实中的关系,游戏玩家与游戏角色也是一样的。
游戏的角色不会知道游戏玩家的存在,同样蝴蝶也不会知道庄周的存在。
但是游戏角色与蝴蝶都是没有自我的意识的,然而我们都存在自我的意识与想象。
倘若游戏的角色的自我意识就是游戏玩家的意识,那么游戏玩家的背后也就有神的意识,神的背后也有圣的意识,如此一来无穷无尽。
而且,我们需要为什么而努力呢?不过是玩家的角色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9 13: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戏的角色玩游戏,神圣的背后更有主,何止三重人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7: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量子论》为什么能揭示“重叠结构世界”的存在?

我们用“源头‘甲骨文’”中的“重叠结构世界”原理来解释一下《量子论》与《量子纠缠》,大家就会知道为什么《量子论》与《量子纠缠》能揭示“重叠结构世界”的存在。

我们先来看一下“科学家观察量子”这个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完整的“科学家”与完整的“量子”,都由“显性世界”部分与“隐性世界”部分重叠而成,而“量子”与“科学家”都属于“显性世界”部分,也就是说,“量子”与“科学家”的主体,都在各自的“隐性世界”部分中。

如果,我们把“科学家观察量子”这个模型放到“彻底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游戏”中来看,“科学家”与“量子”都在虚拟现实的游戏环境中,换言之,“科学家”与“量子”都不可能有“自由意志”,都受到了“程序”的限制。

等到下篇,我们将分享《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大家就会知道“科学家”观察“量子”时所用的意识,也只是作为“游戏角色”的“科学家”的意识,这种意识并不是“游戏玩家”的本身意识。

所以,在这种情景中,当作为“游戏角色”的“科学家”,在“游戏角色”意识的作用下,用观察“波”的方法,去观察“量子”……

这个时候,“科学家观察量子”这个模型中所有运动、变化的发生,都在“程序”的设定内,所以,“量子”在“程序”的设定下,自然会表现出“波”的特性。而当“科学家”用观察“粒子”的方法,去观察“量子”的时候,“量子”在“程序”的设定下,自然也会表现出“粒子”的特性。

《量子论》的这种“不确定性”,其实在告诉我们,在“单一结构世界”中,所有一切都是确定的,可知的,只有在“重叠结构世界”中,才会发生这种“不确定性”。

《量子纠缠》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作为“游戏角色”的“科学家”,在“游戏角色”意识的作用下,把任何两个“量子”满足量子纠缠条件的时候,处在隐性世界中的“程序”,自然就会让这两个“量子”表现出量子纠缠的状态。

所以,如果用“单一结构世界”的思维,就会去思考在这两个“量子”之间沟通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超光速”的问题,其实,只要有“速”的存在,都不可能同步,总会有先后的存在。因此,归根到底,只有在“重叠结构世界”中,才能发生“量子纠缠”,在“单一结构世界”中不可能发生“量子纠缠”。

《量子论》、《量子纠缠》让我们认识到“重叠结构世界”的存在,而由《量子力学》所带来的“虚拟现实(VR)技术”又让我们能体验到身处“重叠结构世界”的感受。

《量子论》就是让人类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钥匙,而“源头甲骨文”、《老子真经》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传承“重叠结构世界”的宝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10: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智玩家 于 2019-5-14 13:17 编辑

四、“重叠结构世界”中的“完整的人”


1、“完整的人”拥有三层人体

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完整的人”的结构要比“重叠结构世界”的结构更为复杂,我们借助“源头甲骨文”以及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的《郭店楚简·老子甲》,来帮助我们认识“完整的人”的结构。

下图,是用“源头甲骨文”以及《郭店楚简·老子甲》的内涵,还原出来的“完整的人”的结构图。

1.JPG


上图,左边第一个甲骨文“人”字表示:“完整的人”在显性世界中的“显性人体”。借助空间的概念来看,“显性人体”是个“三维空间”的人体。

上图,左边第三个甲骨文“身”字表示:“完整的人”在隐性世界中的“隐性人体”。同样,借助空间的概念来看,“隐性人体”是个“四维空间”的人体。

在“人”字与“身”字中间,蓝底白字的。是甲骨文“水”字,“水”字本意表示: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的交界,在这里,我们用来表示在“完整的人”中,“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交界,因为这两个人体并不在同一个世界中。

“人”字与“身”字表示的是“重叠结构的人体”,这两个空间属性完全不同的人体是重叠的,并且在行为上同步。

如果大家熟悉庄子的《齐物论》,那么,就会发现《齐物论》讲述的,就是这种在“重叠结构世界”中两个人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再用在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彻底沉浸式虚拟现实游戏”的模型来看——“重叠结构世界”中的“完整的人”,“人”字相当于“游戏角色”,而“身”字相当于“操控设备”,这二者是完全同步的。

在“完整的人”中,“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都不是“真正我们”,“真正我们”——“游戏玩家”穿在“身:操控设备”内。

大家再仔细看一下刚才那张图:
1.JPG

上图,右边第一个字是金文“怠”字,在金文“怠”字中心位置的“厶”字表示“真正我们”。

“真正我们”按道家的说法是“谷神”、“元神”;用佛教的说法是“如来藏”、“圆成实性”、“阿赖耶识”;而用儒家的说法是“君子”、“至诚之意”。

与“真正我们”一起穿入“身”内的,还有“心”,就是在“厶”字下面的“心”字。

“心”字表示什么呢?这个我们要借助现代心理学的概念来理解——

“真正我们”借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属于“意识Conscious Minds”(不是唯识学第六识的“意识”)的范畴,而“心”借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就是“无意识Nonconscious Minds”的范畴,而在“无意识”中包含了“前意识The Preconscious ”与“潜意识The unconscious”。

而“心”其实也包含了两部分,在佛教中有着很明确的区分,这种区分与“前意识The Preconscious ”、“潜意识The Unconscious”相类似,在佛教中“降心”的“心”类似“前意识”,“真心”类似“潜意识”。

但是,在古代对于“心”的论述,总体上来说比较模糊,所以,我们就借用“前意识The Preconscious ”、“潜意识The unconscious”的概念来表达。

我们把“心”的概念分析好了以后,大家是否发现,操控“完整的人”的,不是只有一个“真正我们”,而是由一个“真正我们”率领的一个操控团队。

在后面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将会继续介绍,在操控“完整的人”的过程中,“意识Conscious Minds”是领导者,而“无意识Nonconscious Minds”都是执行者。

我们介绍到这里,已经描绘出了“完整的人”大结构:三层人体,以及两个心。

我们对于“完整的人”拥有三层人体,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生活经验,但是,“完整的人”拥有三层人体,在道、佛两家中,却属于常识。

道教中有“老子西出函谷关后,一气化三清”的说法,一个老子一下子变成了三尊神仙。而在佛教中有“法身”、“报身”、“化身”的说法,而且,在佛教中对三身的认识更为清晰,“化身”与“报身”都属于“色身”,而“法身”是如来藏的真身、本身。


2、“完整的人”还拥有三层意识Consciousness
“完整的人”除了拥有三层人体,而且在每层人体上,还都各自带有“意识Consciousness”。

我们在玩现实世界中的“虚拟现实游戏”的时候,在整个游戏中,只有一个“意识Consciousness”在操控游戏,这就是游戏玩家自己的“意识Consciousness”,但是,“人世间”是个最顶级的“彻底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游戏”,三层人体的每层人体都自带有自己的“意识Consciousness”。

也就是说除了游戏玩家的“意识Consciousness”,操控设备、游戏角色也都各自带有“意识Consciousness”。

对于操控设备、游戏角色各自带有“意识Consciousness”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的“人工智能(AI)”技术来理解。

操控设备、游戏角色各自带有的“意识Consciousness”并不是游戏玩家本身的“意识Consciousness”,而是类似“人工智能(AI)”一样的“非‘我’智能”。

“完整的人”拥有三层人体,还有三层意识,对此,我们不用觉得惊奇。

在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所创立的《唯识学》中,就把这三层意识的特性讲述得非常得清晰:第一层意识是《唯识学》中的第一至第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二层意识是《唯识学》中的第七识:末那识,也称为“意根”,第三层意识是《唯识学》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也称为“藏识”。

其实,我们用“源头甲骨文”中的“重叠结构世界”原理重新来看佛教经典的时候,会发现,佛经所记载的都是对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完整的人”,非常真实、非常细致的论述。

所以,大家对“完整的人”有三层意识,不要觉得惊奇,在佛经中存在着大量的论述,大乘佛教讲的都是这方面内容。

有对佛教知识比较熟悉的网友可能会问,佛教中还有“三身四智”之说,三层意识只有“三智”,那个“第四智”又是什么呢?

其实,在佛教中,对“第四智”的解释也是很模糊的,有的认为“第一到第五识”属于“第四智”,其实,不是这样的,“第四智”在儒、释、道的学修中,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认识,把“第四智”认识清楚了,就能走上儒、释、道学修的正道。

我们通过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后,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个“第四智”。
1.JPG

上图,右边金文“怠”字的正上方有个楚简字形“口”字,这个楚简字形的“口”字是个“源头甲骨文”字义的字符,这个“口”字符就表示“第四智”——“真正我们”的“感知的主体”。

“真正我们”的“感知的主体”是个非常重要的、具有突破性的发现,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会在后续文章中继续分析,现在这里先总结一下:

“完整的人”由三层人体、三层意识,两个无意识,以及一个“感知的主体”组成。

那么,在“完整的人”中,“感知的主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三层意识以及两个心,又是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将会在这个系列中与大家分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14: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智玩家 于 2019-5-16 20:03 编辑

五、“感知的主体”是怎么回事?


1、感觉Sensation、感知Perception
为了能把“感知的主体”讲清楚,而且也能让读者自己体验到“感知的主体”,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感觉Sensation、感知Perception。

“感觉Sensation”是一个人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

“感知Perception”是一个人对“刺激”的意义进行“认知”的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也许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你自己一个人在路上,一边走路一边想着其他的事,这时,迎面来了一个熟人,可是一开始的时候,你并没有认出这个熟人来,等到熟人走近了才认出来,于是,你就停下来打个招呼、寒暄几句……

在这个场景中,你一边走路一边想事的时候,你的“感知Perception”正在感知Perceive自己意识中的事情。

而当你在行进中,眼睛看见熟人的时候,你的“感觉Sensation”已经能感觉sense 到迎面而来的熟人,但是,此时你的“感知Perception”还在意识中,感知Perceive着其他事情,所以,你虽然已经看到迎面而来的人,但是,并没有意识到Aware这是个你认识的熟人。

等到那人走近了以后,你的“感知Perception”会回到现实中,去感知Perceive迎面而来的那个人,于是,就会识别出那个人是熟人,接着,你就会做出相关的反应:表情、打招呼、寒暄。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我们只要回忆一下,就能找到“感知Perceive”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场景时的体验。

如果,我们把“感知Perceive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场景”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行为”,那么,执行这个“行为”的主体是谁呢?

这需要我们对“以往的情景”进行深入、细致、耐心的体验。

只要我们足够耐心、细致、深入,体验以后会感受到,执行这种“行为”的主体,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意识Consciousness”,而是由意识Consciousness掌控的“感知的主体”。

“意识Consciousness”与“感知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类似“雷达”与“雷达波”的关系。“雷达”本身是看不到任何东西的,雷达只有发出“雷达波”以后,由“雷达波”去接触具体的东西,雷达接受到“雷达波”的反射以后,才能看到那样东西。

“意识”与“感知的主体”之间,也是这种关系,“意识Consciousness”要想认识什么东西,需要用“感知的主体”去感知Perceive那样东西。

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中,还没有涉及到“感知的主体”,但是,“感知的主体”的本身是非常真实存在的,我们只要体验自己的思维过程,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感知的主体”,没有“感知的主体”,人就不会有任何的意识活动,就好比发不出“雷达波”的“雷达”,什么都干不了一样。

在“源头甲骨文”的造字时代,中国人的先贤就已经对“感知的主体”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2、为什么用“口”字来表示“感知的主体”
1.JPG


上图,右上方的楚简字形“口”字,是个甲骨文字形的字。

从字形上来看,“口”字就是“人的嘴巴”的象形。我们从后世汉字的字义以及直观的角度去看这个字,就会认为这个“口”字表示的意思与“人的嘴巴”有关。

其实,在“源头甲骨文”中,“口”字表示的主要意思远比“人的嘴巴”表面意思要深得多。这在《郭店楚简·老子(甲)》中表现得很明显,越是直观、简单的字形,表达的内涵越是超越我们直观经验。

比如:源头甲骨文“自”字是“鼻子”的象形,但是,表示的意思与“显性世界中动物的鼻子”一点关系都没有,表示的意思是:在隐性世界中的“系统自动力”。我们以往所认识的“道”字,下图中间的楚简字,其实,是“自”字的变化字,本意源自于下图左边的“自”字。

楚简自系列.JPG


同样,人的“嘴巴”在“源头甲骨文”中,也表示超出我们直观经验的内涵。

人的“嘴巴”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表达”,而一个人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这个人的“感知的主体”经过感知Perceive以后的结果,所以,在“源头甲骨文”中,“口”字就用来表示“感知的主体”的意思。

“口”字的这个意思,已经在用“源头甲骨文”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过程中,得到印证,从某种角度来看,整部《郭店楚简·老子(甲)》都在围绕着这个“口:感知的主体”进行论述。


3、“感知的主体”如何发挥作用?
在“完整的人”中,只有一个“感知的主体”,而且“感知的主体”原本属于“第三层人体的意识”掌控,那么,“感知的主体”是如何与其他两层意识发生关系的呢?

我们借助佛教中的“入胎”的概念,来介绍“感知的主体”发挥作用的过程。

1.JPG


我们在本文中,一直在看的这张图,其实就是“元神本体”带着自己的“感知的主体”以及两个“心”才穿入“身”时的初始状态,也就是佛教中说的“入胎”时候的初始状态。

“元神意识”入胎以后,感受到最初的“感觉”来自于最外面第一层人体(上图左边“人”字)上的感觉。这时,“元神意识”并不清楚这种“感觉”是怎么回事,于是,就送自己的“感知的主体”向外去认识。

当“感知的主体”向外送到第二层人体(上图左三“身”字)的时候,在第二层人体上的意识(类似“人工智能”的非“我”智能)就启动了,“第二层意识”开始研究感受到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此时,“感知的主体”的控制权,已经不在“第三层意识”这里了,而是交到了“第二层意识”这里。

“第二层意识”是“作为载体的重叠结构人体”的“理性思维”所在,这种“理性思维”的“认知界面”是有具体设置的,就是在“显性世界”中,因此,TA需要对所感受到的感觉进行直观的体验,于是,TA就把接管了的“感知的主体”继续往外送,直接去感受“感觉”在显性世界中的“刺激”源点、

当“感知的主体”被送到最外面的时候,在第一层人体上的意识(另一种类似“人工智能”的非“我”智能)也启动了。

等到“感知的主体”冲到最外面,在“第一层意识”的作用下,最终搞明白产生“感觉”的原因以后,“第二层意识”并不会收回“感知的主体”,而是把“感知的主体”的控制权交给了“第一层意识”,等到下次再次遇到类似“感觉”刺激的时候,“感知的主体”就会在“第一层意识”的控制下进行识别,并由“前意识”做出相关的情绪反应。

如果下次感受到的“感觉”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在“前意识”的记忆库中,并没有相关的记忆,“前意识”一方面会发出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第二层意识”又会发挥作用,等到搞明白了以后,又把“感知的主体”重新交给“第一层意识”控制。

随着一个人“前意识”中的“记忆库”越来越大,“第二层意识”发挥作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原本处在最里面的“感知的主体”,就被一路送到了最外面,最终,由“第一层意识”一直控制着。
2.JPG


而处在最里面的“第三层意识(元神意识)”,则全部接受来自由“第一层意识”控制的“感知的主体”所感知到的认识。

“第三层意识”无法直接控制“感知的主体”在显性世界中进行感知Perceive,只能用“中继站”方式,由第二、一层意识控制“感知的主体”去感知Perceive在显性世界中接受到的感觉。

换言之,“真正的我们”——第三层意识在人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其实,是不发挥作用的,这也就是佛教中说“人在迷中”的原因。

我们为什么会在本文一开头说:认识到“感知的主体”,等于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终极钥匙,这是因为,儒、释、道的本质都是在教人:如何让第三层意识重新掌控自己的“感知的主体”,让第三层意识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

而在此之前,在儒、释、道的学修中,对“感知的主体”的认识非常模糊,甚至是失却的,在这种情况下,学修者很难顺利踏入儒、释、道的门道。
除了儒、释、道的学修,对“感知的主体”控制,也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
3.JPG


这篇,我们把“感知的主体”与三层意识之间关系的大轮廓描述出来了,相信一定会有网友对“如何体验自己的感知的主体”发生兴趣。
“如何体验自己的感知的主体”的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篇中与大家继续分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