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1|回复: 0

[原创] 从“皮黄腔”源流看中国的“乐教”与“礼仪之邦”(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7 13: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19-5-27 19:56 编辑

中国特色之音乐人类学的探索

皮黄腔”源流看中国的“乐教”与“礼仪之邦”(四)

     
——论《周易·离卦》、“鸡鸣歌”、秦腔与“皮黄”的命名及源流

              五、《周易·离卦》的总纲“履(礼)错然”与“鸡鸣歌”和“皮黄腔”

        《易·说卦》载:“离为雉、九家,离为鸟、为飞、为鹤、为黄。”《周易·离卦》的卦象中有为“鸡”之象者,繁体的“離”是形声字,从“隹”(zhui),表示与鸟类有关。从“礼乐”的角度“为黄”,又与鸟鸣叫之音有关,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而“离”就是“丽”,“黄鹂”不仅鸣叫声音清脆可人,宛转动听,而且还综合了诗意浓郁的“离”为“黄”为“丽”为“鸟”的全部特点。且“长离”除了表现为能歌善舞、知道天时的“凤鸟”外,还比喻是有才华的人。如付长虞在其《赠何劭王济》中有诗句:“双鸾游兰渚,二离扬清晖。”其中的“双鸾”对应“二离”,就是喻指受到重用的人才。“鸡”是人类早期驯化的飞禽,观其行后,人们又称其为“德禽”。这“德禽”的鸣叫之声音是没有进化的,有明显的音乐性(“鸣中五音”)和知道天时两个显著特征,为早期崇拜太阳的先民所重视并校仿,形成最早的《南风》之雏形,可见“离”卦与“鸡鸣歌”交融成通天接地的“巫风”,构筑人们的心灵寄托,应该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据《战国策·楚策》载:伍子胥率吴国军队三战攻入楚国的都郢,楚国的君臣都在逃命奔窜,只有一个叫蒙谷大臣,不顾个人安危,一人返回楚国宫殿,抢救性地背出一部叫《鸡次之典》的法典,过河后隐藏于云梦泽中。(“遂入大宫,负《鸡(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44)又据诸氏《江考》引《旧事》的记载,这部《鸡次之典》又叫《离次之典》,原文载“遂入大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在西汉经学家刘向的史籍《别录》中说,这部《鸡次之典》又叫《离次之典》,该法典在秦国灭亡楚国时,毁于战火。文章说“《鸡次之典》,或曰《离次之典》。离次者,失度之谓也。秦灭楚,书遂亡矣。”意思是说,看守法典的人擅离职守,所以叫《离次之典》。南宋写《战国策注》的鲍彪记载“鸡次之典,楚国法也。鸡亦作离,是所以治离局者。”元代写《战国策校注》的吴师道说“是时典守者皆离其局,(蒙谷)故负其典以逃。”这越传越注释越谬误的“奇皅”,似乎在说楚国的这部著名的法典本身是没有名称的,只因为守卫法典的人之逃离,便有了《离次之典》的名称,理由是:因为他们都离开了法典呀!但这部法典又叫《鸡次之典》,这个“鸡”又该如何来附会地解释呢?历史记载对《鸡次之典》的“鸡”集体失声无语!
         著名学者萧兵先生在其《楚辞文化》(45)一书中,列诸上述释载之后说:“然释所谓‘鸡次’、‘离次’者,大略望文生意。’顾颉刚先生据《楚策》记载“‘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百姓大治’”这一历史说的是当时吴国攻入楚国,楚国的忠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哭诉七天七夜,搬来救兵赶走了伍子胥带来的吴国军队,挽救了楚国。楚昭王返回楚都后,因为没有《鸡(离)次之典》,为官的失了法度依据,百姓们也不知如何进行社会交往;后来蒙谷献出了这部法典,为官的有了法规,百姓们的生活也秩序井然。顾颉刚先生根据这一记载推测与楚人《五典》之内容与功用甚符”,故认为“《鸡次之典》则即《训典》之简称也。”从楚国的这部重要法典,以《鸡次之典》,或曰《离次之典》命名,可见“鸡”与“离”是通过《周易·离卦》为桥梁通联的。
    上述解释了《周易》的《离卦》与“鸡鸣歌”的关系,下面再说《周易》的《离卦》与“皮黄腔”的关系:
    说明:对从来没有看过《周易》的人来说,或者没有相关基础知识的人来说,有一些知识是必须了解的,如一连续的横表示阳;中间间断的表示阴。其中阳爻别称“九”,阴爻别称“六”。它们的卦画从下面开始画,其顺序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共计六画。每一卦有六画,每一画叫“爻”(yao)。所谓“爻”,是甲骨文的会意字,即“效(仿)”。甲骨文的字形像两支手下垂,又可理会为“学”,“爻”就像手把手的教学,或谓手手相授。每一卦都有名称和说明,且它们的每一爻也都有相应的爻辞,对这一爻进行说明。《周易》艰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以《离卦》为例,别看它只用阴阳六画交错构成,其所包涵和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们不是在研究整个《周易》,故不必深究。只针对《周易》的《离卦》与音乐方面有关的内容了解即可。
  下图就是“离卦”: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6668\wps1.pn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注:上图中,全横为阳,以单数九命名,意喻九五之尊;断横为阴,以双数六命名,意喻六六大顺,顺即指为阴的“水”之柔顺,如顺水推舟。爻(yao)画从下往上数,分别以初、二、三、四、五、上为顺序。例如:从下往上画,第一画称“初”,是一阳爻,阳以“九”代称,故叫“初九”;第二爻为“阴爻”,“阴”代称是“六”,又是第二画,故称其为“六二”,意思是第二爻是阴爻,以此类推。
    离(lí)卦是由两个离经卦重叠而成,故叫上和离下又称内卦,离上则称外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30卦,代号是5:5。离为火(离卦)附和依托。主卦客卦都是5卦离卦,卦象是火。这个卦是同卦(下离上离)相叠。阐释依附的原则:主客双方如同两对燃烧的火,互相照亮,互相竞争,看谁的火焰更光亮,看谁照射的时间更长,主方应当尽量发出光辉。当在险难中,必然就要攀附,找到依托才能安全。应把握中正的原则,不可偷机取巧。应觉悟升沉生死是自然常理,知天乐命,才不会因得不到依附而自寻苦恼。依附不可乘人之危,采取胁迫的手段,以免招祸。依附强者,应柔顺中庸,时刻警觉,才能化险为夷。
      没有《周易》相关知识者,上述内容只作了解即可。若要深究,可查阅相关书籍或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我在此文中,主要的内容涉及到“离卦”的内卦,即“离下”卦的三爻。即初九、六二、九三这三爻,讲这三爻与儒家的“礼”及“皮黄腔”的定名定制关系。外卦的三爻没有涉及,包括外卦的最后一爻,“上九”之爻辞说:“王用出征”,实际上是儒家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本文也只顺带地提及。
        “皮黄腔”也是《周易·离卦》上的定名定制(详论见后),但这种定名定制是有总纲领的。它的总纲领就表现在“离卦”内卦的“初九”爻上。
      《周易·离卦》的第一爻为“阳爻”,叫“初九”爻。这一爻规定有周代儒家“礼乐”之“教”的总纲领。这一爻的《爻辞》说:“履错然,敬之无咎。”。
   为什么说“履就是“礼”的别写呢?
        在周易》中有一《履卦》,《说文》中解释“履”说:“履。足所依也。”就是说“履是实践、行动的意思。履卦的上卦是乾经卦,是刚健之君,下卦是兑经卦,是恩泽的意思。履卦就是指这种行为一定要有礼,更要有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刚健。意思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只要能做到刚健守中,就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让恶的事物也呈现出好的一面,那么再大的艰难也能平安度过。在《易经·序卦传》中载:“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意思是说,《周易》的卦与卦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例如《小畜卦》后紧接着是《履卦》,即物质畜积以后,要有条理,以存备之,故需要礼以调理,所以《小畜卦》以后接着是《履卦》。实际上就是说“履”就是“礼”。
   上述之文证明,“履”与“礼”和“理”有直接的关系。在孔子的《孔子家语》中记载:“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意思是说出的话就履行做到,是非常有礼节的行为,行事做人给别人带来欢乐,自己也会非常开心。
    《爻辞》中所谓“履”,就是“礼”的别写,“履错然”即“礼错然”,意思是礼仪交错,“然”是后缀的语气词。儒家是以“礼乐”为“教”的,礼乐的分工是“乐所修其内也,礼所修其外也。”让人有高尚的道德,做表里如一的君子,是“礼乐”之“教”的目标,也是“以德治国”的根基。用当今的话说,所谓“乐教”,就是用太阳的“天下为公”之“道德”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礼乐”是周代“以德治国”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举措,当春秋战国时代出现“无道”社会现象时,孔子的概括性评价就是“礼崩乐坏”,可见“礼乐”在周代的政治地位极高,起着纲举目张的功能作用。
   对于五行来说,不能只要水、土、火,不要金和木,五行缺一不可中,缺一则五行断链,会导致集体消亡;对于五方来说,不能只要南、北、中,不要东和西,否则方位不全;对于人体来说,不能只要心、胃、肾,不要肝和肺,五脏一全,难以生存。对于西周的国家而言,如何用音乐来体现对全部疆域的统治,还要能保证自己的“天命”之“火”得到突显,又证明是自己这个周代的人向上天表达着“替天行道”?这些问题是周公在辅佐年幼的周天子时,制作“礼乐”,并能够通过祭祀鬼神(“傧鬼神”)的严格考核,体现这一举措的形成依据充分,合情合理,就必须做到以“火”为主的礼仪交错之“礼错然”!周公利用什么来构建这一张蓝图呢?我们现在知道了周代的“克己复礼”,以及“礼崩乐坏”对周代的严重影响,应该从“礼乐”入手进行破解。
   从“乐”的角度看,要说清周公的礼仪交错之文化布局与后来的“皮黄腔”是如何做到“礼错然”问题,首先要明白中国的文化是有格式和公式的。这个格式就是五行(五)方位、五色、五味、五音、五常、人体的五脏等等方面是相通的。它的公式是只要提到其中之一,就必然可以涉及到其它的领域。例如,南方为火就可以知道其卦为“离”,五音为徴、五脏为心,五常为“礼”。故儒家有“徴动心而合正礼”之说。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为“天人合一”和“天、地、人”之“三才”的“三位一体”,或谓“炎(天)黄(地)子孙(人)”。既然五行与“五音”、“五脏”,乃至仁、义、礼、智、信“五常”是既完全相通,且又是各有所职的。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式角度说,“五音”就是“五常”,“五音”交错就是“五常”交错的“礼错然”。而礼仪是社会的文采,礼仪交错就是文采交错,文采交错的社会就会文质彬彬,秩序井然。
      
         周公制作“礼乐”的“考卷”有哪些玄机?
        据《尚书·大传》载:“周公摄政,一年救难,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这一史载是说,周公在前一、二、三年里,因周成王年幼,其继位初期,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并得到东方一些小国的支持,其中就有奄国,当时辅政的周公东征平叛;到“四年建卫候”时,是周公分封小弟康叔在殷墟附近管理商朝的遗民;第“五年营成周”,指周公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经营洛邑为东都;直到第“六年制作礼乐”,才是周公周密设局,颁布了一系列的礼乐制度。紧接后面还有一句话:“七年致政成王”,即到第七年,周成王长大了,周公便将权力交还给了成王。
   从上述的记载中,周公制作、颁布礼乐以及一系列的制度,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粗略梳理,认为周公当时的设计,必须以“礼乐”为“以德治国”的载体,根据中国当时传统文化的格式和公式,结合周代崇拜五行之“火”的“替天行道”使命,完成以下要求的统揽涵盖,且经得起“傧鬼神”的严格检验。可见,鬼神的要求也是有格式和公式的,且这种格式和公式与天、地、鬼、神和人间是相通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前提。否则,周公不可能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宏大而周密的工程,且让文化艺术与精神“指南”完美地结合起来。但这无疑也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考题。我想通过分析、推理,找到周公时期,可能存在着的文化格式和公式。
这些要求我认为如下:
       1、根据“阴”配“刑”,“阳”配“德”的文化格式,周代为“火”德,周公的礼乐制度必须以符合“火”德为首要标准,作为“傧鬼神,考制度”的首要准则;
       2、根据“火”为“阳”,“阳”为“德”的公式,“礼乐”必须突显为“阳”的“德治”之艺术形式。最早产生影响的,是“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所谓“诞敷文德”的“南风”,就是“火”风,“太阳的风”,是光明的“风”,也是“德风”。这是构成周代“礼乐”的根本,由“雅乐”和“燕乐”为主导。而“南风”就是“楚风”,所谓的“太阳之风”也是“楚风”。楚国以“炎帝”、“赤帝”为始祖,都是太阳的化身,并以红色的(火)凤为图腾,所以在“五行”中为“火”,方位在“南”,故而“南风”就是后来的“楚风”。南方的“楚风”在音乐的“调式”上仍然属于“徵”,故儒家的《乐记》便有“徵动心而合正礼”的文化公式之记载
        3、根据汉代的《白虎通》“三教先忠”的“忠、敬、文”之历史循环顺序,即从夏到周代,三个朝代各有其为主之“替天行道”的治理方式,以一为主,还有两项为辅。如夏朝为“忠”,辅以“敬(鬼神)”和“文”;商为“敬”(鬼神),辅以“忠”和“文”;周代以“文”为主,辅以“忠”和“敬”。周公必须遵守这“三教先忠”的规则,并且在“火道德”的要求下,要突出“文”,辅以“忠”和“敬(鬼神)”这两教。【历史上和当今有学者认为,儒家是不信鬼神的。此论是错误的导向,因为儒家的“礼”就是在“傧鬼神,考制度”中产生的。避免过多的谈鬼神,是因为周代的“三教”传承重心在“文”,不在为辅助的“忠”和“敬(鬼神)”上。所以儒家的经典中有谈论鬼神的部分,只是不多。但不多不等于没有、不信之概念,更不能用此逻辑,进而抹杀儒家的宗教性。】
       4、所制定的制度必须有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中到人文全部关联起来,在人文部分,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伦理、道德、社会等等,上到天子,下到庶民,天地六合、五行、五音、五常、五方均要统揽,一年四季,生、长、收、藏均要涉及,不可遗漏。
根据上述的四个大原则,周公的“礼乐”首先必须以“文”的形式出现,还要能“傧鬼神”,这才能走到“考制度”这一步,周公可谓是戴着“礼”的脚镣跳“乐”的舞,且还要跳出高水平。正如《礼记·曲礼上》中所说,周公在这个考题中所做到的是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意思是说,道德上的仁、义、智、信,没有礼就无法成就。教育民众,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纷争辨讼,没有礼就不能判别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是伦理的基础,没有礼就无法确定。班朝治军,居官执法,没有礼就没有威严的气象。祭神敬祖等,没有礼就无法诚敬庄严。一言以蔽之,没有礼就做不好任何事情。但是,做到这些并没有完,还有——
       5、“礼乐”的构成必须与《周易》的“离卦”吻合。从第一爻的“履(礼)错然”到最后的上九爻“王用出征”,实际上是说的“礼乐征伐处天子出。”必须与“礼乐”配合
       6、周公的德治思想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崇德”。据考证,周初之前没有这个词,到周初以后“崇德”两个字才有了非常高的使用频率。周公重“德”,认为王者之德是政权兴衰的关键所在。二是“保民”。周公认为敬德就需保民,保民是敬德的体现。这就是后世“有德者王”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蓝本。
    周代的“文”是指的人文的伦理道德与自然规律在文化艺术形式的结合,周公设计的“文”治,在汉代是指儒家施教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六德”是智、仁、圣、义、中、和;“六行”是孝、友、睦、姻、任、恤;“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汉代的徐干在《中论·治学》中说:“三教备,而人道毕矣。”意思是说,对于人道而言,有这六德、六行、六艺便足矣,这就很完备了。
    在“六艺”中,文化艺术是周代最佳的“文”之表现形式。其中,首先出现的便是“礼”和“乐”,“礼乐”在周公的“制作礼乐”中,除了表现周公的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外,关键在于他还倾注了周公厚积薄发的智慧,统揽全局的思维,周密贯通的审慎,天衣无缝的“天人合一”与“替天行道”之人文道德衔接。从周代的衰败体现于“礼崩乐坏”,就可见“礼乐”在周代的崇高地位和在“以德治国”中,承担的“文”之重要使命。
    周公“制礼作乐”的具体内容,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同商代相比,周人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其实,在根本上并非如此。周代的制度创新,在于将“三教先忠”的文化由夏代的“忠”和商代的“敬”转变到周代的“文”上来,以舜帝的“诞敷文德”与“作五弦琴,以歌南风”为政治方略,在传承夏之“忠”、商之“敬”文化的同时,还要将立脚点转到“文”之“礼乐”上。可以说,周公首创了人文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天人合一”的“以德治国”。周公所制的礼乐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自然现象与国家、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令儒家文化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中到人文,几乎是无所不包。仅仅以“五方”的“五音”之“乐”贯通的人体“五脏”与儒家的“五常”关系,并通过《周易》的《离卦》之爻辞所载的“履(礼)错然”,直至后世形成的“皮黄腔”,乃至当今的国剧——京剧,就可见其文化贡献的不同凡响!
    皮黄腔在“礼乐”上如何体现“礼仪交错”呢?就是通过五音与人体五脏、五常整合起来,形成“天人合一”的仁、义、礼、智、信之社会人文交错。
       如《史记·乐书》载:“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史记·乐书》是据先秦的旧说为文,也是史的记述。意思是说:音乐,是可以用来使血脉动荡,使通流精神,使内心平和的东西。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宫音的频率振动与脾脏吻合,听闻宫音易使人温抒而广大;商为肺之音,过忧伤肺,可用商音的欢快旋律使之高兴,以治过忧。商音的振动频率与人体的肺脏吻合,易入于肺府而调动人的正义情志;欣赏角调式音乐,可促进全身气机展放,养肝畅气,疏通经脉,提神醒脑。角为肝之音,过怒伤肝,可用角音的悲伤哀痛使之息怒,以治过怒。角音的振动频率与肝脏吻合,易入于肝脏而调动人的正仁情志;徵调式音乐,“5 ”为主音,五志属喜,五行属火,主长,通于五脏之君主——心。《黄帝内经》指出:火通心经,疏导小肠经,有促进全身气机上炎,防治气机下陷的机能。具有养阳助心、补脾胃利肺气、疏通小肠、泻肝火的作用。是养生保健,养心阳、助心气的良方,常听也会使人乐于行善,爱好施舍。夏季更宜多听。可促进全身气机的升提,调节心脏功能,有助于气血运行。徵为心之音,过喜则伤心,可用徵音的旋律治疗过喜。徵音的振动频率与心脏吻合,易入于心脏而调动人的正礼情志;欣赏羽调式音乐,可促进全身气机的下降,调节肾与膀胱的功能,有利于贮能,镇定安神。羽为肾之音,过则伤肾,可用羽音的冥思治疗过恐。羽音的振动频率与肾脏吻合,易入于肾脏而调动人的正智情志。
    因为地域音乐不仅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之独特的形式反映宇宙世界,同时也反映了某地域某方位人类的心灵世界。故音乐不仅是一种旋律,也是人类的一种心境和情志,同时也是治疗人类心病的良方。又因为音乐可以直达人的心灵,拨动人的神经,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的身心,所以具有独特的养生和治疗功能。基于古人对音乐与人体关系的这种深刻认识,使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形成的伦理体系与“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之宗教建筑在“乐教”上,构成了“礼乐”形式的“以德治国”。当然,这种“乐教”是在强调“五音”与“五行”的融通,倡导“五行相生”的良性循环,即使在地理版图上,也要强调全国五方一体的道德统一,像一个健康人一样,精、气、神十足。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用“天经地义”与人文道德完美结合而形成的,所以,中国人在伦理道德上形成的形而上学之宗教,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文,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公式。只要存在白天和夜晚、存在一年四季、存在东南西北中、存在五音与人体的五脏,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就不会消失,中医理论、人体养生、五色食物与人体五脏的关系、相关的烹调学问、阴阳五行等等文化,便会与中国人如影随形地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直至人类消失。
     例如,古人所提倡的礼乐教育,五音与五脏的关系,至今仍然在发挥着相应的医疗功能。不同体质的人,可以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来调理身体:如阴虚体质的人,因脏俯功能失调,易出现体内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的症候,用乐理调理的方法是,多听羽音、商音。因为羽音入肾,为水下之源,商音入肺,为水上之源。可常听羽调的古琴曲有《乌夜啼》、《雉朝飞》。商调式的古琴曲有《长清》、《鹤鸣九皋》、《白雪》、《潇湘水云》等,对阴虚体质的人有疗效;气虚体质的人,适合多听宫音、商音、徵音。因宫音入脾脏,商音入肺俯,徵音入心脏。肺主气,脾胃则为后天之本,而血气又需要心脉的推动,故可多听古琴曲中的《流水》、《阳春》、《长清》、《鹤鸣九皋》、《文王操》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宫音、商音、徵音是“皮黄腔”之“二黄”与“反二黄”的构架音,又是调理气虚体质的音乐,可见,听“皮黄腔”的二黄与反二黄,可提升人的阳气,提高人的精、气、神。
       《黄帝内经》还认为“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商为金音通于肺,羽为水音通于肾。”‚46)这又是一在五行格式框架下*体现的公式性结构,通过自然的振动频率,或为自然五行“术数”与人体五脏“术数”的对应关系,说明五音与五脏相通的证据,突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式中,有相通之公式的宗教性定律,或者叫“太一”(即“道”)之不可逾越的戒律。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性戒律是根据中国的自然与地理关系,用阴阳五行进行格式化后形成的。这种自然哲学性的五行宗教上挂天文,下接地理,中联人文的格式:天干、地支,通一年四季、涵盖四面八方,直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的精神领域,甚至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也联系后,装在你的身体里,让你终生都能感受它的神圣存在,体悟它的威力和戒律,了解它与生存和死亡的界限,让人不敢说个“不”字!若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教”当耳边风,或者有人认为它不是“教”,不信这个“邪”,自然规律教会就要根据你所犯的律条,把你从人间收走!
    这种文化体现出“和”的大前提下,需要注意各种关系的“相生相克”之关联与制约,提倡“中庸之道”的理念,向往全方位的综合平衡之和谐“相生”机制。我认为,人体的五脏特性来源,应该与五行的特性相通,故中医将人体的五脏用五行来打比喻,说明其中的原理。而五行与儒家的“五常”在文化格式上是相通的,由此又可反证:“履(礼)错然”从传统“五音”与“五脏”、“五常”关系的角度看,就是“五常(之礼)错然”,就是对《周易·离卦》之“六二爻”的“黄离,元吉”而言的。意思是说:六二爻是离卦之大有卦。所谓大有是大有收获。之大有是说附丽于他人而大有收获,所以爻辞说:“黄离,元吉。”依附了像黄帝尧舜那样的明主,最为吉祥。故儒家在其渊源上便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依附的本质,证明儒家与离卦有关。)再者,乾为天为帝,故为黄帝,所以说黄离。乾为元,离为华丽美好,兑为喜悦,故为元吉
       “九三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是对“皮黄腔”之西皮来源地的纲领性注解。卦辞的意思是说:阳西斜的附丽。不能敲着瓦盆唱歌,就会发出垂老之人的哀叹,有凶祸。(其中的者,《说文》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節謌。”),点明“秦腔”是“西皮”的渊源,并对方位进行了规范,结合“六二”爻的“黄”,成为“南北曲”性质的“皮黄腔”之西皮、二黄腔调定名、定制的总纲领。
    《离卦》的上九爻为“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意思是君王用贤人出兵征伐,对能够斩杀敌方首领的给予嘉奖不捕获一般的随从,没有灾难。上九已是这一卦最高点,离卦代表光明,上九爻可以说是光明的极点,位置高,能够明察到全国的每一角落。而且上九属于阳爻,阳刚果断,可以用兵,诛杀恶人。但是,在征伐的过程中,也要守持正道,不滥杀无辜,只斩杀首脑,而放过随从者,所以无咎。这一爻,说明邪恶应当排除,但只杀首恶,不究附从。
    从初九爻的“履(礼)错然”之“礼乐”到“王用出征”,整个离卦反映的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概念。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 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谓礼乐征伐”就是从文到武,都是天子的权力,这个权力是上天的光明赋予天子的正道之权力,它体现着正义的力量和道义,违反这个权力的原则,就是“无道”,就是“礼崩乐坏”。可见在“离卦”中,“礼乐”是基础,是根本。礼乐如此重要,它以南方象征光明的方向,但是,南方的代表性音乐又是什么呢?满足上通天,下通地,中通人的音乐就是“阳歌”,又叫“鸡鸣歌”。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