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0|回复: 11

[综合讨论] 杜维明先生为何尊崇阳明心学:淮橘为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0 04: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杜维明《为什么现在中国需要心学》,作历史反省的文化深思,思考三个问题:
一、俗语云:淮橘为枳。生长在欧美文化大环境,文化学者阶层的杜维明先生,与中国文化大环境普罗大众,想的问题是否一样?文化大环境不同,理解传统儒学的理论理性,话语沟通及义理逻辑的沟通,会否牛头不对马嘴而无法吻合?中西的文化大环境殊异,根由是承前启后的文化进程不同。人类共性文化的理性实学不同,文化的理性偏蔽也不同。具体而言,资本主义自由时代的文化史,提倡强者竞争,优胜劣汰,即创造了工业革命辉煌的理性实学史,也因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带来人道沦落,出现理性偏蔽史。与传统中国倡导道德理性的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理性实学的仁义行于非仁义的富有日新,与西方强调强者竞争正向的文化性质不同;理性偏蔽的道德固化,带有专制主义的文化性质,与西方竞争负面的人道沦落,带有无政府主义自由化倾向的文化性质不同。近代的中西文化,演绎成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果路。强者竞争一方,发动世界大战,瓜分势力范围。一句话,是奴役落后的国家民族,侵犯人权的罪恶史。一个恰恰又是被侵略欺凌的国家民族史。打人与被人打,都有承前的文化因果链路。走到全球经济时代,探究人类共性文化,会否因承前的文化基因,文理思维与意识存在之间,出现话语意涵的语言障碍,义理逻辑障碍的文化隔离,弄出夹生饭的文化负面:淮橘为枳。杜维明先生只能自言自语,文化隔离方的文化心性不理不睬。不能益质载道的文理性质,乃脱离实际的灰色理论。
二、为什么会是脱离实际的灰色理论?欧美存在的文化问题,张扬个性自由,有个限定度,过度的自由化,成无政府主义的个性自由负面。所以,受欧美文化熏陶的杜维明先生,对王阳明心学有极大兴趣,希望借用阳明心学,挽救个性自由化的负面倾向。也如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阳明心学效应?须知,阳明心即理,掀动思想解放潮,不假!阳明过后,在中国的心性解放潮,百姓日用皆道的实学,非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存理去欲。阳明心即理的思想解放潮,助成日本明治维新的变法成功。变法成功而跟上“世界潮流”,后起之秀而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本性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恐怕与阳明心学意旨不一样吧!换言之,跟上“世界潮流”的日本,会应用阳明心学“精髓”的存天理去人欲?会应用致良知和致良能的知行合一?应用阳明心学会跟上世界潮流?风牛马不相及的格格不入吧!再看中国百姓日用皆道的实学有正负向,正向是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理论,被满清文化逆转终结和荒芜;负向是实惠人生的自扫门前雪,心性下滑成民族劣根性流行的文化大环境。效法日本明治的维新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根源是特定的中国文化大环境。共和政制的革命成功,为什么会出现地方割据的军伐重开战,“城头变幻大王旗”?离不开特定的中国文化大环境。文化承前启后的因果链路,该要认真思究。值宋明的理学和心学占主统地位时,弱势的张载疾呼:“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义理精粹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船山清晰明确为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用现代的话语逻辑,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宜人居住。从荀子对孔孟仁学体系的反本成末,提出以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蕴涵言行规范的实证理论。接续有张载、船山提出文化大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实证理论。延至今天,依然是现实社会需要认真探究的文化问题。《人民的正义》电视剧的轰动效应,不是延续着张载、船山探究的文化学课题:文化大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理道定所。其中,官场贪腐严峻,难道不要探究“为天地立心”,为官员立命的“君子喻于义”问题?势尊必蔽见证的第一把手问题,私蔽大患不是见证着制度的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文化学问题。直到现在,社会矛盾指向教育界积弊,为什么中国不能出现自然科学的顶级人才,不能出现引领社会潮流的学术大师?是否该要思考教育界如何成就顶级人才和学术大师的文化大环境,是否该要思考如何成就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的文化大环境?研究社会现实的心性文化,依然要思考“为天地立心”,明以致诚的文理礼治;思考“为生民立命”, 明钦至实的政導法治。形上導向的存在理势天,理道定所成然存在音容天的文化大环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还需要赓续思考张载,船山探究的文化理论: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现实的中国文化,依然要探究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理道定所问题,与西方探究的无政府主义自由化,两种不同现实文化的理性类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04: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若杜维明先生不是倾心全力于阳学心学,以及程朱理学的研究,若化心血于荀子学和《易传》,张载学和船山学,研究传统儒学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其中义理精深的理路:从荀子的反本成末,改变了孔儒克己复礼的仁礼忠恕,以礼义行为规范的实践实证,质正仁义辨真假,质实仁义而见证实践效应,成然人文自然观的天地人参阶段。走向理道定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探究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实践实证,哲学理一观的天地神参阶段。若杜先生能化心血探究传统儒学的高低两阶段,即传统儒学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圆圈全程,就不会推崇传统儒学否定阶段的宋明理学,不会尊崇阳明心学了。杜先生尊崇的阳明心学,运用荀子解蔽逻辑,归纳为:蔽于心而不知性;蔽于文而不知质;蔽于诚信明德而不知循物理事则的诚道实德;蔽于以性贞情,而不知性为情节的功贞情;蔽于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而不知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无人欲天理亦废;蔽于仁义行的仁心统同于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理一分殊,道德纯善的知行合一,而不知仁义行通达于非仁义,仁心统同与礼义明分的理欲辩证;礼义明分有循物理事则的知能之辨,方有诚道实德实践实证的知行之辨,等等。
(1)“蔽于心而不知性”,当然,不知性,非程朱理学的性即理,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与“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性即理,主客视域不同的“同道共理”。不知性,指生民立心立命的实践心性。以天命之性为客观条件的气质之性。“命日降而性日生”,“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因已然而观自然”的天命之性,“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气质之性,人能弘道的理在气中,“气以理生乎质”。 人能弘道的实践心性,客观条件是“天命之谓性”,易简理得的尊卑在位,非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人能弘道的主观能动,健顺五常心性理则的“率性之谓道”。“率性而后道现”,如孟子所说尽心尽性于知天事天,《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如船山的实学心性,“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体现为人心统性与道心统性矛盾理一的“天命之性其原,气质之性其都“。非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以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心性滞弱,事物定理与道德固化。“修道之谓教”,从孔子的人道教化,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荀子礼义调理的性恶伪善,《易传》的“日新之谓盛德”,共同点:文理益质礼载道。船山综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惟用”,教惟用落实:“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绝不是纯粹天道自然观的至善心体:“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04: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2)蔽于文而不知质,文胜质的心性文史。质,活力人的心性本质,需求富裕生活的人性自然,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源头活水是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 需求美好生活的心性实然,仁义礼智的信者人道,源头活水是与天人诚道文明同道的天人诚信道。“天命之人者为人之性,天命之物者为物之性”。天道元亨利贞运程的物之性,与人道仁义礼智显然道心环境的人之性合成,理道定所的文化大环境造就的文化心性,道心与人心。人之性的社会经验的文化积淀,与物之性的自然科学的知识积累,活力人的心性本质。文理益质礼载道的修道之谓教,“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谓用”,人之性的天人诚信道,推动物之性的天人诚道,健顺五常心性本质的中庸质文。君子文质彬彬的心性质文,合符道体(刚柔文质)的社会质文。违反中庸理则的两极向:一是质胜文的心性质野,杨朱私己,墨学兼爱交相利的利益抱团。二是道德纯善的文胜质则史。异化人性自然和心性实然,蔽于天人诚信道,不知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的纯粹天道自然观,蔽于文而不知质的超时空纯善文史。纯粹天道自然观与超时空道德纯善合成的文胜质则史,运用到心性能动的心统性情方面,千百年不变的至善心体,与先天定理的性体一样,蔽于以性贞情,不知性为情节的功贞情;蔽于存天理去人欲,不知天理人欲的同行异情,无人欲天理亦废。孔儒道德理性的人能弘道,异化为道德固化的道以弘人。在心性应用方面,蔽于中为心体庸守常的体用中庸,不知象数互生易道文明的体用中庸:“以实言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的实函斯活。中为心体庸守常的体用中庸,道体论的“合乎天而不因乎物”,非孔儒人文自然观的道体论“通于人而未合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非船山哲学理一观的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历史逻辑演变的三个阶段。从心性的时空部分,千百年不变的至善心体,与事物定理的性体一样,闇乎大理偏蔽一曲的无极而太极,先天定理的理在气先为无极,现存理道证验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为太极,逻辑类同道家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变易以告人的浑然天理。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不知格物无涯,致知无涯,“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无有不极”为太极,“无有一极”为无极,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天人继善的成之者性,顺应人情物理数者,象数天理的理势言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的中庸质文,“理有屈伸以顺乎天”的继善成性。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闇乎大理的偏蔽一曲,完全丧失了人文化成天下的儒学宗旨,易道文明的人能弘道精神,成为纯粹天道自然观与超时空道德纯善合成的文胜质则史。
思考上述三个问题,杜先生为何尊崇阳明心学,存在决定思维,因不同文化大环境造就不同文化心性的根由,对不同文化进程的理论理性,出现理解的偏失和谬误,鄙人再三思考,方“妄断”为:淮橘为枳。为了充足理由,以杜先生论说阳明心学的三大理论:存天理去人欲、致朗知与致良能、知行合一的逻辑连贯,就其闇乎大理的蔽于一曲,分五个问题予以阐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04: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阳明心即理与程朱理学的性即理的意蕴同道:存天理,去人欲。摘录杜先生的数段论述,看杜先生如何理解。
(1)“天理”就是人的真正本质,存天理就是把这个人的本质——如果具体讲下去,就是恻隐之情一定要保住。“去人欲”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出于个人的自私自利或者为了其他的价值利益,丢失了这种恻隐之心,这种自利就是“人欲”,必须要“去”掉。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参见副栏“《大学问》摘录”),每个人都有恻隐之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如果你让它发展,它不仅可以包容其他人,甚至包容天地万物;但是另一方面,人也有自己的私欲,让私欲越来越狭隘,到最后连父母妻子这些最亲近的人也可能要异化疏离。同样的人,存天理就能够将恻隐之心推到天地万物,而在人欲就使你越来越小,小到连父母都不能相容。王阳明的思路就是这样,他不是倡导禁欲主义,而是告诉每一个人要保存良知的心,那你就可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如果丧失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良知理性,那你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之间都会异化。
(2)王阳明坚持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对立,可与古代将“道心”和“小人之心”区分相比拟。前者外延广大,并且性质真实,后者范围狭窄,是心之本体的虚假呈现。所谓的“人欲”,其实并不具任何人性特质,它是心灵自私的表现,它的出现阻挠和扭曲了心灵真正的意图,意味着心灵在存在上已和本体分离了。当心不再依循本体而动时,用程颢的话来说,植根于心灵中的人性可能已经麻木了。“人欲”就是私欲,它们不是要实现自我,而是要毁灭自我。从这个角度看,存天理去人欲的目的是刈除自私,以保存真正的自我。
(3)阳明提出“存天理去人欲”之后,经常有学生问“天理”到底是什么。有一天,阳明忽然豁然开朗,“体认”到了“天理”即植根于人心中的“良知”。只要私欲根除,人的“良知”就会自然显露。在阳明的哲学里,“良知”应该被理解为人最深的和永久不变的实在。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人的内在圣性永不会完全丧失的最终原因。
(4)人有道心,便是有良知,可以包容其他人,保住恻隐之情;甚至包容天地万物,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实现自我,这就是为什么存天理的所以然。若是小人之心持私欲,只能毁灭自我,丢失了这种恻隐之心,这种自利就是“人欲”。人欲祸害,“就使你越来越小,小到连父母都不能相容”。杜先生认为,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良知理性”,就有了保存良知的心,存天理去人欲目的是刈除自私,以保存真正的自我。不是禁欲主义,
杜先生基本论述了阳明的理论原真,须辨识:阳明提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良知理性”的意涵是什么?一是至善心体的功夫论:“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二是辨识道心与人心。“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二点是理解于阳明存天理去人欲的深层意蕴,深度曲解了“道心惟微,人心惟微”的经典义理。在盛唐过后出现顺乎物则天下走势的时代,必要应对和解决如何释放心性活力的文化问题。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论,是释放心性活力?还是抑压心性动力?能解决于心性危微的事物矛盾?在物质生产力落后的孔儒时代,孟子定论的理欲关系是:“可欲之谓善”,并无去人欲的意蕴吧!“有诸己之谓信”的仁义行,价值取向,非阳明致良知的存天理,而是成就非行仁义的诚道实德,道心与人心的仁礼和同:“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提出四心之中的仁心:恻隐之心和恻隐之情,反身以诚于仁义行于非行仁义之间的仁心统同,尽心尽性于知天事天。形上圣神導意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能说阳明心学承续孟子的心性学?价值取向是背道而驰。请看阳明一段论语便知:“‘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惟精’是‘唯一’的功夫”。形上教条定位的功夫论,“诚意”,再不是诚之者人之道顺应诚者天道的格物致知,再不是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文明同步的“物物为能过化”。“诚身”,再不是诚之者人之道,与仁义礼智的信者人道结合的天人诚信道,展现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的“性性为能存神”。脱离文明同道的“明善”意蕴又是什么?丧失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的“穷理”又是什么?超时空纯善的道德文史,基础理论是儒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则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形下器道的基础理论,仁礼知识体系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变质,形上圣神導的意蕴也变质。“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在于明事理,千百年都是这个心即理,是成全“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的功夫。尊德性学问道的惟精,是落实于唯一的功夫,理一分殊,理一的天理本然天地之性,限定性命分殊气质之性的善恶清浊。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是尽性于天人诚信道的功夫,焉是“物物为能过化”的天人诚道,焉有“性性为能存神”的天人诚信道?博文的存天理致良知,是成全约礼的功夫,去人欲的致良能。其实,阳明心学与孟子心性学背道而驰,用荀子解蔽逻辑,“蔽于心而不知性”所说的性,非程朱理学的性即理,阳明的心即理,容纳着性即理的事物定理。不知性,不知与天命之性矛盾理一的气质之性,“命日降而性日生”,“气以理生化乎质”的实践心性。如船山所说以人事天的实践理性,神参導性命,神理導理气的两体理一。船山的实学心性,实践理性是:“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不薄”。不能自亏天性,自薄才命,自薄情性,船山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承前的文理逻辑是荀子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活水源头不是孟子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理欲辩证的源头活水,焉会走出存天理去人欲的涸流腐水?只知存理去欲,不知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无人欲天理亦废,理欲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况且,有现实逻辑为参照物。改革开放的SHZY市场经济,极大发展了物质生产力,也是人民物欲需求增长的心性时代,同时也出现官场腐败和流俗质野。解决现实社会的心性问题,是认真研究荀子的物欲观和船山的人道理欲观,会通理欲辩证源头活水的古今义理,还是沿续阳明心学的“蔽于心而不知性”的偏蔽路:存天理去人欲?确定走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路,那就必然要会通理欲辩证源头活水的古今义理。中国社会不需要阳明心学的存天理去人欲,需要探究荀子物欲观和船山人道理欲观,理欲辩证的古今义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0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阳明心学的存天理去人欲,逻辑配备是致良知与致良能。阳明言:“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共同点都是宣扬存天理去人欲。程朱理学力陈“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性即理,逻辑出处于《易传》的阴阳天道,遗弃易简之理人事理则规定的尊卑在位,天命之谓性,推崇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阳明称谓“义外”求“未尝离却事物”的至善心体,逻辑出处于《易传》的仁义人道,闇乎大理的偏蔽点,遗弃心性理则健顺五常活力源落具处的刚柔地道。滞弱心性活力源,纯粹天道自然观逻辑同源的性即理与心即理。阳明的致良知与致良能是成就存天理去人欲的基础理论。“‘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致良知的意蕴。致良知的功夫见证为致良能的去人欲,“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阳明的致良知,符合孟子致良知的义理逻辑?须知,孟子仁义礼智四心的致良知在于,尽心尽性的知天事天。尽心于知天,尽性于事天,《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船山的“情交尽性以至于命”,基础理论是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何以成为“‘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的致良知?“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的致良能? “‘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功夫”。这是阳明领会的孔子“学而时习之”。学是致良知的存天理,从事是致良能的去人欲。不是异化孔儒道德理性,成形上教条的道德固化?
再看杜先生如何阐述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致良知的核心思想有一种推己及人的观念,把个人的情向外推,由近到远。良知的核心思想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就是仁。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则为‘恕’。实行忠恕之道,也就是从个人的主体性逐渐向外推,逐渐从一个‘作为个人’的人,一直推到‘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显然,杜先生错解了孔子忠恕义理了,能近取譬的孔子忠恕道,因于实践心性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客观事实,也是出现心性危微隐患的逻辑事实,方提出仁礼忠恕逻辑,文化承前是史前社会人文的合群明分逻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心忠恕,若离开对物欲需求的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尽己之心为‘忠’”,“忠”乃何意何物?超时空的道德纯善而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欲”的礼义忠恕,离开了生民立心与立命的仁心统同与礼义明分,谈什么“逐渐从一个‘作为个人’的人,一直推到‘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应乎荀子所说的礼之杀:“文理简,情用繁”,切合船山所谴责,“报之以浮而‘浮明’生“。儒学的心统性情观,非单纯以性正情的仁义行,完整概念是仁义行于非行仁义,以性正情,性为情节的功贞情。形下器道有仁礼知识体系,一是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道,人民富裕生活本源的天人诚道,二是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道,人民美好生活本源的天人诚信道。形上導便有引领天人诚道的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学问道;有引领天人诚信道的尊德性。“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问道;有学问道与思辨道学思辨证,继往开来学问道的尊德性和道问学,通经正经接着讲。离开形上学问道引领的仁礼知识体系,“‘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何意何物?纯粹天道自然观与超时空道德纯善合成,文胜质的文史心性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04: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人”推崇阳明的知行合一,阳明言:“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知良能是良知,能良知是良能,此知行合一之本旨也”。知,是存天理的致良知;行是去人欲的致良能。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之明觉精察,行的真切笃实,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与致良能→知行合一,阳明心即理的完整逻辑,超时空的道德纯善,文胜质的心性文史。
再看杜先生的理解,“根据阳明的论述,知和行是同一的,因为它们扎根在同一个‘本体”’上。“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事实上,为了使他的知行合一观开花结果,阳明又耗费了十年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历尽‘百死千难’。知行合一观作为阳明内心经验的凝结,即使在初步阐述的时候,也是对朱熹难题的辉煌解答。有了这个新观点,阳明踏上了他的新旅程,终于成为孔孟之道最伟大的模范教师之一“。阳明历尽“百死千难”是真,“成为孔孟之道最伟大的模范教师之一“,却是传承错位。知行合一,即存天理的知,与去人欲的能的知能合一。知能逻辑,出自《易传》的阴阳天道,乾易知与坤简的和同逻辑,人事理则的易简理得,逻辑相伴于刚柔地道,人类主观能动精神的心性理则:乾刚健与坤柔顺,仁义人道融入的三道三才,“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诚之者人之道的循物理事则,天人诚道的仁礼本体。其中的易简理得与刚柔健顺的逻辑联结,乾易知逻辑,显然是认知事物变化之道,事变体易神有方。乾刚健逻辑,明确君子乾位的健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方有名实相副职能的乾易知,方有尽心尽性职责的乾刚正。坤简能逻辑,显然坤位的名实相副,有效法乾道变化之道的职能,方有尽心尽性职责的坤柔顺。坤柔顺效应乾刚健的柔得尊位,“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大中上下应之,曰大有”。知能的义理逻辑,诚之者人之道推动诚者天道的元亨利贞运程,实现诚道实德的“大有”。知能原理,出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理道定所的心性事实: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礼义明分的性命分殊。社会分工的基础理论:乾易知与坤简能的人事理则。所以,知行理论决不能脱节易简的知能理论。各正性命的仁心统同,“天之所齐,不待齐也”; 性命分殊的礼义明分,“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不待齐也”的仁心统同,“不可齐也”的礼义明分。各行各业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级能(等级)结构不同的位置人,名与实相副,性与命相称,不同知能素质的心性结构,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心性事实。不同的知能素质,便有不同的知行实践。能离开性命分殊的知能素质结构谈知行实践?能强行作纯善道德统同的知行合一?蔽于一曲于仁义统同各正性命的知行合一,而不知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知能原理。船山是通过论理知能逻辑去论说知行理论。
(1)夫天下之大用二,知、能是也,而成乎体,则德业相因而一。知者天事也,能者地事也,知能者人事也。
(2)万变之理,相类〔相〕续而后成乎其章,于其始统其终,于其终如其始。非天下之至健者,其孰能弥亘以通理而不忘?故以知:知者惟其健,健者知之实也。能之所穷,不穷于其不专,而莫穷乎窒中而执一。执一而窒其中,一事不变而不能成,而奚况其赜?至善之极,随事随物而分其用,虚其中,析其理,理之所至而咸至。之非天下之至顺者,其孰能尽斖斖之施而不执乎一?故以知:能者惟其顺,顺者能之实。
(3)夫知,用奇也则难而易,用偶也则易而难;能,用偶也则繁而简,用奇也则简而繁。然而天下之辨此者鲜矣。
知能逻辑的三段论理,仁礼本体的义理精粹:故以知:知者惟其健,健者知之实也。故以知;能者惟其顺,顺者能之实。因仁礼本体循物理事则之实的易简健顺,方悟道知行理论的实践实证。
(1)夫知之方有二,二者相济也,而抑有所从。博取之象数,远证于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非致知,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以丧志;非格物,则知非所用而荡智以入邪。二者相济,则不容不各致焉。
(2)且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悟道于知行理论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是仁礼知识体系的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的知能素质结构。非阳明心学的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与致良能→知行合一的整全逻辑,超时空道德纯善的知行理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04: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超时空纯善文史的道德固化,必与纯粹天道自然观逻辑相伴成道体。程朱客观的事物定理性即理,与陆王千百年不变心即理的至善心体,主客观的视角不同,却是同理共道于存天理去人欲。正如道家道法自然的无为人生,与佛门论理人为因果定说为实相空境的幻化人生,论说自然与人为的不同视角,却是殊途同归,与世浮沉的内则道佛与乱世道佛。朱熹理学论证“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性即理,超时空纯善文史的道德固化,与纯粹天道自然观逻辑相伴成道体论,十分明显。老子言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无为人生,朱熹言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张扬人事当然的道德纯善,表述为“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纯粹天道自然观。朱熹言:“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这就是天理本然的诚道,“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阳明心学论说至善心体,纯粹天道自然观的逻辑表述,不如朱熹理学清晰,论理诚道的逻辑类同。“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船山也论理诚、神、几,诚的实理是循物理事则的诚之者人之道,逻辑相伴于诚者天道,成就天人诚道的“物物为能过化”;逻辑相伴于仁义礼智的信者人道,成就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的“性性为能存神”。“实理之妙用流行”的神,非道理纯善的良知,乃神理導理气“为天地立心、,“报以其实而‘实明’生”的明以致诚;神参天命導性命的为生民立命,“报以其实而‘实明’生”的明钦至实。“其萌动处”的几,至实点出自存在音容天的人物之元,自然人性的物质利益有精微之几。所以,知几神理的唯物辩证,该要思究仁心统同:如何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天人诚道,“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至实点也出自存在音容天的鬼神之绍,知几神理于实然心性的危微之几,该要思究礼义明分,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原则实施,思究“明有礼乐,幽有鬼神”的哲理逻辑。质实鬼神之实,“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神明仁礼知识体系的知几神理,神理于“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知几神理于“是非善恶,义判于几”。诚、神、几的意蕴与阳明心学截然不同,真的要较正实践实证的“是非善恶,义判于几”了。缺失天人诚道基础理论的“合乎天而不因乎物”,阳明的“所谓实理妙用”的诚道实理是什么?“致其知温凊之良知,而后温凊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不是与朱熹理学天理浑然的诚者真实无妄,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的诚之者真实无妄,逻辑类同。阳明言:“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究”,与程颐所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与朱熹所说:“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所谓无卜筮而知吉凶也,神武不杀,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谓”。不是大同小异的逻辑类同。
因仁礼知识体系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便有形上学问道的道问学和尊德性。阳明心学更多关注尊德性的致广大和尽精微,“思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 “‘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朱熹理学的理解更是暴露无遗:变易以告人,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的“存心之属”;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致知之属。“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谓”“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朱熹尊德性的天理浑然,道问学的人事当然,与阳明的“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究”一样,防避私意自蔽于天理浑然,缺失天人诚道基础理论的纯粹天道自然观,防避私欲自累于人事当然的天人诚信道,道德固化的超时空纯善文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04: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传统儒学理论理性的原真理路,从孔孟开拓阶段到荀学《易传》的完成阶段,也是传统儒家学问道的尊德性和道问学的两个阶段。从孔子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文质彬彬的仁礼忠恕,走到船山仁恕天下的体用中庸,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通行的文化大环境;从孟子尽心尽性的知天事天,尽心尽性的主观能动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走到船山论理的实学心性,“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情交尽性以至于命”。循物理事则的知天事天,走到船山论理的道器层次,存在理势天導向的存在音容天。知天,神理会通古今通义的明以致诚,導向实践理性的“为天地立心”;事天,神参经世治用的明钦至实,導向的天道酬勤,实践理性的“为生民立命”。仁心统同的各自性命,致力于“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天人诚道。礼义明分于人事分工和利益分配,性命分殊的合理安排,致力和完善健顺五常心性理则的天人诚信道。从尊德性的荀子物欲观,到船山的人道理欲观;从道问学的物物道,到船山的道体论;从《易传》礼本体(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事则,到船山以人事天,哲学理一的四义综述:“天尊地卑,义奠于位;进退存亡,义殊乎时;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立纲陈常,义辨于事“。从《易传》仁礼本体的三道三才,神導“易与天地准”的价值取向,富有日新的继善成性,到船山明以致诚的古今义理会通,明钦至实的经世致用,“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孔儒人文自然观的天地人参阶段,进入到船山哲学理一观的天地神参阶段。孔儒脉理传承的学问道,显然是船山道体论的道问学,焉能是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纯粹天道自然观?显然是船山人道理欲观的尊德性,焉能是存天理去人欲的性即理和心即理,超时空纯善的道德文史?自然经济时代的传统儒学,走向商品经济现代儒学的历史接合点,显然是船山哲学理一观導向的人文自然观,难道是宋明理学的纯粹天道自然观?超时空纯善的道德文史?文化专制性质的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可以沿流于商品经济时代?若能沿流,非完全性质的商品经济社会了。试问商品经济社会需要什么性质的心性人?是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和体用质文,还是文胜质的文史心性人?是易道文明继善成性的心性人,还是“不能协于芚愚之化”的质朴心性人?受西方文明时代,商品经济文化氛围影响的杜先生,不会象黑格尔等西方学者那样,不清楚荀子的解蔽说,船山的实明说和浮明说,因而否定中国文化没有思辨哲学。杜先生也不清楚荀子学,更不清楚船山学,走到另一殊途,推崇阳明心学,都是深度误解了传统儒学的理论理性。存在决定思维,西方文化氛围的文化学者,对传统儒学文化氛围的理论理性,对历史逻辑演变循序的原真理路,缺失会通古今通义的真确认识,如荀子所说:蔽于一曲的闇乎大理。蔽于心而不知性;蔽于文而不知质;蔽于诚信明德而不知诚道实德;蔽于以性贞情,而不知性为情节的功贞情;蔽于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而不知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无人欲天理亦废;蔽于仁义行的仁心统同于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理一分殊,道德纯善的知行合一,而不知仁义行通达于非仁义,仁心统同与礼义明分的理欲辩证,礼义明分有循物理事则的知能之辨,方有诚道实德实践实证的知行之辨;蔽于心为中体庸守常的体用中庸,纯粹天道自然观的无极而太极,不知易道文明的格物无涯,致知无涯,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等等。视事物矛盾相成与相反的正负向为自然混沌;是非混淆于唯物辩证与唯心教条为认识混乱;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与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失去了诚道实德实践实证的“是非善恶,义判于几”。事物的自然混沌,文理思维的认识混乱,失去实践实证的诚道实德,杜先生尊崇阳明心学,是否可以归属为:淮橘为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3 09: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外话,杜先生在国内有“粉丝群”,在大陆新儒学群体中,也有“同道人”。旅居海外华裔学者的杜先生,尊崇阳明心学,定性为“淮橘为枳”,本土文化学者推崇阳明心学,如何定性?人类的理性思维会发生认识偏蔽的错失,人类认识史不会直线前行,会出现认识波折的螺旋式前行,致使社会实践路的事物过程出现曲折和反复。承受灾难的代价后,在那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思维理性对事物规律的认识飞跃,这就是哲学圆圈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阶段。正如孔儒人文自然观的仁礼忠恕时代,道德定律是“治世通行,乱世遗落”。进入君主专制的大一统时代,儒术诚行的独尊儒术,出现对孔儒初度异化的汉儒时代,文化因果是魏晋南北朝动乱时代的儒道佛三教鼎立。经过汉唐经世致用的专制生长期,走到盛德辉煌,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唐宋变革时代,理势自然却是滞弱心性活力逆道物则成极度异化的宋明理学。经历了五代十国动乱期后,独尊儒术分解为“外则儒术,内则道佛”,儒家士大夫群,不是入道就是入佛。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论语,异变为“穷则独善其身至真,达则兼济天下无望”的士大夫心态。为恢复道德内修位置而掀动儒学复兴运动,再度是儒学主统的宋明理学。孔儒道德定律的“治世通行,乱世遗落”,演变为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的儒道佛互补。宋明理学和儒道佛互补文化走到尽头,阳明过后掀动心即理的思想解放潮,终结了宋明理学的浮明理论:百姓日用皆道的实学正向,出现明清之际理性实学与心性启蒙的文化思潮和理论理性,完成传统儒学的哲学圆圈。即孔儒的肯定阶段→汉儒初度异化到宋明理学极度异化的否定阶段→明清之际理性实学与心性启蒙理论理性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三阶段理论的理性次序,证验着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包括认识偏蔽和波折的否定阶段,是人类认识史正常运程的否定阶段。但是,否定阶段决不是未完未了的恶性循环,超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限度。明清之际理性实学与心性启蒙的文化思潮被终结,理论理性被荒芜,继续扶持被终结否定阶段的宋明理学,满清专制的文化逆转,该如何定性?对李光地等“忠仆”跪舔,为满清专制的文化逆转效忠的群体,该如何定性?戴震赞誉孔儒的传统正道:“古之言理者,就人之情欲上求之,使之无疵之谓理”。批判忠仆跪舔群体所成然的理道环境:“今之言理者,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谓理”。“使之忍而不顾之谓理”,再不存在有道伐无道的人民正义,阳明后百姓日用皆道负面的自扫门前雪,心性下滑成一盘散沙状的民族劣根性。背离孔儒正道的“就人之情欲上求之,使之无疵之谓理”,成然今人“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谓理”。若说宋明理学出自正常的认识曲折,那么顽固于宋明理学的理论弊根,彻底背离孔儒的文化义理,致使否定阶段出现恶性循环,对国家和民生的极大伤害,与宋明理学的定性不一样吧!该定性为数典忘祖。不是丰富和深化传统的经典义理,谋国家之福泽,民生之义利。相反,成为国家民生之灾星。近代以来的国家民族灾难史,源根就是明亡以后无中华,数典忘祖引发的民族文化灾难史。
满清文化逆转所发生数典忘祖灾难史的文化积弊,传统儒学的否定阶段,进入到现代儒学的否定阶段,有历史事件的演变循序。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打倒孔家店的批判错位?按照承前启后的文化演变规律,五四时代专制主义和民族劣根性的文化大环境,文化承前是满清文化逆转,已被百姓日用皆道实学终结的宋明理学,被满清统治者再度扶持为官方意识形态,恶化为法家化儒学,效忠于君师一体,学治一统,阳法阴儒的专制政治。文化启后便是五四时代的以理杀人,礼教食人,民族劣根性滋长盛行的文化专制大环境。五四运动批判的专制传统,为什么会是二千数百年的孔子民本?按照文化承前启后的文化规律,该要让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复活,文化理论延流;该要严惩文化专制元凶了。然而,孔子成为代罪羔羊,满清文化逆转,及法家化的宋明理学躲避了历史严惩。这段历史公案,不会复杂,至今仍在争辨,为什么?至到今天,推崇所谓“康乾盛世”,为康熙、乾隆涂脂抹粉,认可为危难民众作主的电视剧层次不穷,继续为满清文化逆转唱赞歌,符合历史事实吗?这又是为什么?满清专制文化逆转的历史阴魂不散?
二、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视孔孟程朱一脉相承的儒学铁板一块。肯定阶段的孔孟儒学,与否定阶段的宋明理学,定调为儒学的一脉相承。以孔儒民本注解宋明理学,挺儒,现代新儒学者群体;以宋明理学注解孔儒,反儒,反传统的全盘西化论者。就没有人认真探究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昭明文化理论的船山学,研究业已完成的传统儒学哲学圆圈,否定之否定规律哲理,现时学术文化的文理思维,民本儒学与专制儒学失去甄别的认知界限和是非标准。明确地说,只要否定之否定阶段的船山学未昭明,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必然延续下去。事实胜于雄辨,为什么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延续到今天,激烈度有过之而无不及。问个为什么?难道与倡扬宋明理学的学术文化无关,与视儒道佛为主流文化无关?与船山学未昭明无关?与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未能进入到学术文化研究范围无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4 04: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西文化的碰撞路,第一场文化争论:西化派与国粹派。主张全盘西化者,注视传统文化理性偏蔽的文化专制,以理杀人的文化大环境,如戴震痛斥:“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于上。上以理责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我敢打赌:若船山的人道理欲观流行,“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西化论不成气候!主张国粹说,目击帝国列强人道沦落的内外罪恶路,奴役落后国家与民族的侵略行径,非正义之师的文化民族,力挺孔子儒学。然而,止步克己复礼的仁礼忠恕,孔孟的仁学体系,不知孔儒完成阶段是荀学和《易传》。反本成末,以礼义行为规范的实践实证,质正仁心辨真假,质实仁义效应有知行之辨,仁内礼外的心性对流。非仁心主持的单向流,礼义实证较正仁心,仁礼之间的双向流,注重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易传》的三道三才,仁义人道融入礼本体的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船山明晰:“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止步孔孟之道,失去孔儒完成阶段理论理性的荀子学与《易传》,中断了孔儒发展系统的原真理路。更进一步是中断了孔儒脉理传承的研究,即传统儒学哲学圆圈原真理路的研究。荀子有顺天而制天的物物道与物欲观,《易传》有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天人诚道,价值取向是富有大业和日新盛德的继善成性说。孔儒真正脉理传承的船山学,引领孔儒人文自然观的哲学理一观,道问学学问道的道体论,尊德性学问道的人道理欲观。为什么孔儒被拘限为道德儒学?只有天人诚信道仁义行的道德固化,没有循物理事则,非行仁义的诚道实德?以宋明理学注解孔孟之道的儒学铁板一块。止步于孔孟之道,缺失完成阶段的荀子学与《易传》,孔儒经典的义理逻辑不完整,也不完善。通经正经接着说,能有会通古今义理的儒家学理?成中英教授提出儒学经典四书,增补《荀子》,理所当然的睿智明心。
四、中西文化的碰撞路,第二场文化争论: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体用同源,因而有纵向性质的中西义理会通。自然经济时代的传统儒学,走向商品经济时代中西义理会通的现代儒学,绝没有横向性质文化分隔的中西体用驳接,不伦不类的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中体西用说是现代新儒学,力主中国文化复兴和振兴,出发点正确。可惜,立足点错了,全盘皆输。立足于儒学否定阶段的宋明理学为内圣中体,科学民主自由的西方文化为外王西用的新内圣外王之道,试问: 内圣中体的“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则执其常而不达于变”,纯粹的天道自然观,可以与西方外王西用的科学文化会通?内圣中体弃民本的文化专制,超时空纯善文史,滞弱心性活力的致良知于存天理,致良能于去人欲的知行合一,可以与外王西用的民主自由文化会通?没有共同语言的中西碰撞路!若说,由于延续传统儒学否定阶段的满清文化逆转,数典忘祖灾难史的文化大环境,自然而然出现现代儒学的否定阶段:中西文化的碰撞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4 04: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中西文化碰撞的二场争论,属于正常性的认识曲折阶段,现代文化研究的百年乱相路。乱相路接续出现的文化事件,从五四运动的传承错位,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中西文化两次碰撞路出现的现代新儒学,究其承前启后文化因果所以然之理的源头根由,难道还不能悟觉出唐宋变革所出现经济变革的正负向,相成与相反的矛盾焦点;是否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天下走势。经济变革正向是传续孔儒人文自然观的哲学理一观,业已完成的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经济变革负向,宋明理学的纯粹天道自然观,与超时空纯善文史的唯心教条,为满清文化逆转的宋明理学法家化,传统儒学否定阶段进入现代儒学否定阶段的自然而然。承续宋明理学为内圣中体的现代新儒学,现代儒学否定阶段的文化研究起点,即百年的现代文化研究乱相路始点:五四运动的批判错位,终点是现代新儒学的传承错位。传统儒学否定阶段的宋明理学被实学终结,现代儒学否定阶段的现代新儒学,同样被实学终结。宋明理学及儒道佛文化被终结,阳明过后的百姓日用皆道,有正负向。正向是明清之际理性实学与心性启蒙的文化思潮和理论理性。负向是实惠心性的自扫门前雪,心性下滑便是满清专制恶果的民族劣根性。现代新儒学被终结,佛道儒思潮过后的生活儒学,是否也存在正负向?遗憾的是,宋明理学认识曲折正常的否定阶段,演变成满清文化逆转的数典忘祖灾难史。现代新儒学认识正常的否定阶段,是否因否定阶段未完未了的恶性循环,演变成数典忘祖的灾难史?君不见,生活儒学过后,本该终结的宋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是否打了“强心针”,与佛道儒思潮继续盛行学术界。宋明理学的主统地位,视为主流地位的佛道儒文化,是否如满清专制延续的宋明理学那样历史重演?埋汰了正向的生活儒学,让负向的生活儒学延流?面对流俗质野的各行各业鬼域流行,存在音容天的人物之元,鬼神之绍 ,显然心性现状的“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心性危微的社会疾病深重。现代新儒学承续的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能治愈心性危微的鬼神之绍?能凝聚民心活力,发展民生经济,成就人物之元共同富裕的生活美好?
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国家灵魂是顶层设计的天地神参,明以致诚的神理導理气,“为天地立心”;明钦至实于天命導性命的天道酬勤,礼义明分的性命分殊,仁心统同各正性命的“循理而应乎事物”,“为生民立命”。国家灵魂有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学问道,引领民族灵魂的仁礼忠恕,有仁礼知识体系的灵魂熏陶,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道。流俗质野的社会疾病,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能治愈?“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民族灵魂确定的价值取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需求,“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形下器道的仁礼知识体系,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道,便有传统儒学学问道的尊德性和道问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4 04: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尊德性的学问道,从人文自然观的孔子仁礼忠恕,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荀子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到《易传》继善成性的日新盛德,落具点是船山哲学理一观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不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需求的理论理性次序,不是传统儒学尊德性学问道的源头活水?继续推崇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超时空道德纯善的纯粹天道自然观,不以私意自蔽的天理浑然,“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存天理的致良知,天理本然的尊德性。阳明心学的“存养是无事时省究” “‘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断隔传统儒学尊德性学问道的源头活水,典型的数典忘祖!
道问学的学问道,从孔子论理的生民立心立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性与天道”,孟子反身而诚的尽心尽性知天事天,荀子精于物者与精于物者的物物道,到《易传》循物理事则的礼本体,阴阳天道的易简理得,刚柔地道的刚柔健顺,“易与天地准”成就继善成性的富有大业,人文自然观的落具点:船山哲学理一观的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中奏以天的哲学意蕴,形上導的存在理势天,理道定所于存在音容天的仁礼忠恕大环境,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道,应对和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始奏人心性活力释放,顺乎物则的终奏物;二是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应对和解决两个问题,不是应对和解决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新矛盾,不是传统儒学道问学学问道的源头活水?继续推崇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的纯粹天道自然观配套的超时空纯善文史,不以私欲自累,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阳明心学的“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思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道中庸’即所谓‘极高明’也”。朱熹去人欲的致良能,“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理一分殊,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道问学。断隔传统儒学道问学学问道的源头活水,宋明理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的道问学,可以应对和解决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新矛盾?典型的数典忘祖!
八、满清文化逆转的数典忘祖,造成民族文化的灾难史。现代新儒学的数典忘祖,百年的现代文化研究乱世路延续,现代儒学否定阶段的恶性循环。什么时候结束文化研究的乱相路?结束传统儒学否定阶段到现代儒学否定阶段的恶性循环?昭明船山学,乃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现代儒学哲学圆圈的肯定阶段,古今文化转换,中西义理会通,时空性文化接轨的历史接合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