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6|回复: 0

[生产劳作民俗] 苗族婚宴中“上红”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4 07: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苗族婚宴中“上红”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而各地丰富多彩的婚俗,则是婚姻的形式规范,千百年来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婚俗,也各不相同,或简单、或复杂、或奇特、或华丽、或婉约、或庄重、或浪漫……把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完整地体现出来。
湘西南边陲的靖州是苗侗少数民族聚居地,境内苗侗婚俗虽简朴、节俭,可程序繁琐、花样繁多,一场婚礼需要热热闹闹四天四夜(女家一天一夜,男家三天三夜),可谓兴师动众、风风光光。
这里的男女青年通过“赶歌场”“踩芦笙”“玩山约会”“茶棚对歌”等形式以歌为媒,交流感情,邂逅爱情,喜结良缘……
作为地地道道的苗族人,我曾对靖州苗乡侗寨的婚俗写过很多文章,对传统苗族婚礼中的六客娶亲、涂红抹黑、哭嫁、接伞、祭祖、讨花带、不入洞房、新娘挑水、回门等仪式,都有过详细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如今结婚,有不少礼仪已经简化了,传统的婚礼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只能在记忆中慢慢去回味。
或许是因为上了一定年纪的缘故,我越来越怀念曾经的习俗,常常回忆那些美好时光。
今天,其他方面的婚俗不再细说,根据回忆,整理传统婚礼中的一个最常见却一直被忽略了的有趣而精彩的现象——上红!
苗乡侗寨结婚当晚的宴席,叫“正席”,是客人最多,也是办得最隆重、最丰盛的一餐饭。
侗族、苗族的婚宴不敲锣鼓,不吹唢呐,只放大小鞭炮。先由族内德高望重的人祭祖,然后主人开始唱歌,歌师领头,众宾齐唱,格外热闹。
席间,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礼仪,新郎和新娘要到每桌给每位客人和房族献茶敬酒。
新娘在郎家阿嫂或姑子的陪同下,羞答答地来给每个在席的人赠送一调羹从娘家带来的炒熟了的黄豆,并奉上一杯清茶,表示对客亲的美好祝愿,祝愿团圆、美满。
现在,改进了程序,合二为一了,先把黄豆伴着白糖或红糖煮熟,舀一勺放在杯子里,再加上开水,称为“糖豆茶”,寓意生活甜甜蜜蜜、辉煌腾达。
喝了“糖豆茶”的人可不能白喝,要在杯子里放上一些零钱回赠,以酬谢新娘的好意。
酒过三巡后,新郎在家族长辈的带领下,一个桌子接一个桌子,去向所有的亲戚朋友敬酒。
敬酒一般从主席开始。娘亲舅大,舅舅家的人是最尊贵的客人,这一桌通常安排在长长的龙头宴上,敬酒、唱歌的陪客最多,也最为热闹。
敬酒时,先从辈分高、年纪大的敬起。新郎双手高举一碗满满的醇香米酒,跪在地上,既不抬头也不说话,将酒碗递到客人唇边。
客人接过酒碗后,不急着立刻喝,而是说一些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早生贵子之类的美好祝福,然后当众将酒一气喝干。接着,从衣袋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红大紫的衣料布匹斜披在新郎身上,再点燃一挂鞭炮。
苗乡侗寨,把这一奇特而有趣的礼仪过程,称为“上红”。
舅舅家来的人,无论是男是女,或老或少,每一个都要敬到,每一个人也都会给新郎打发礼物——披上一块鲜红漂亮的布料。
曾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也作为舅家人参与过“上红”的活动。
那时,大概十三四岁吧,我的一位族姐的儿子结婚。我们苗族人很重礼节、很讲情义,房族中的女儿虽然出嫁了,但当有喜事好事时,家家户户是必须派人参加的。
当时,父母都没有空,就派我跟同叔伯婶婶们一起去。出发前,父亲拿了一段布料给我。我不解其意,父亲便告之,婚宴上有个“上红”的环节,到时候把布料放在新郎的肩膀上就可以了!
果不其然,那天晚上的婚宴,我们坐在龙头宴的主位上,刚喝过几轮酒,新郎就来敬酒了。他敬了几位长辈之后,便来到我面前敬酒。我从来没有经历这样的场面,既稀奇,又胆怯,有些手足无措。
这时,坐在我身边的叔叔帮忙打圆场,说小孩子就算了。但是,新郎家的长辈却坚持要敬:“再小也是舅舅呢,可不能失礼啦!”
通过看前面的过程,其实我心里有了数。于是,勇敢地站起来,把送到口边的酒一饮而尽。然后,从口袋里拿出布料,挂在新郎的脖子上......幸亏父亲有先见之明,不然就出丑了!
此时,婚宴上鞭炮齐鸣,欢歌笑语,频频举杯换酒。“上红”礼仪,是舅父人家最光彩的时刻,也把婚宴推向了高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