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1|回复: 0

[民族音乐] 四川竹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0 22: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竹琴
来源:中国非遗

  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
  2008年6月7日,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联合申报的“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竹琴
  项目序号:769
  项目编号:Ⅴ-76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曲艺
  所属地区:重庆市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三峡曲艺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竹琴音乐由单一的曲调分化演变成中和调、扬琴调等多种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中和调又称“综合调”、“中河调”,主要流行于川东、川南、川北,它由立门调、老南音调、南音调发展而来,又在这些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几个演唱派别;扬琴调又称“省调”,仅流布于成都及川西地区,其唱腔委婉流畅,有男腔、女腔之分。中和调、扬琴调均属板腔体,有“一字”、“三法”、“三板”、“摇板”、“大腔”等唱腔和俗称“苦腔”、“苦平腔”的“垛子”、“数板”等辅助唱腔。
  清末民初,四川各地相继成立竹琴行业组织,促进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四川竹琴演唱流派很多,其中以贾树三为代表的“贾派竹琴”影响最大。贾树三将竹琴演唱的四句腔简化为两句,改“慢七眼板”为“快三眼板”,并将川剧的弹戏、胡琴戏唱腔和四川清音、民歌小调等大胆移植到竹琴音乐中,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彩腔”,很快即流传四方。“贾派竹琴”的经典曲目相当丰富,有《三国演义》、《包公案》、《白蛇传》、《风波亭》等几百个唱段,其中的唱词大都典雅华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近些年来,四川竹琴发展陷于停滞,作品匮乏,人才青黄不接,观众流失,市场萎缩,正面临严峻的危机,急需保护振兴。
sczq939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