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回复: 6

[百家论战] 人道的纲伦道德与天道的物物自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6 16: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究传统哲学的天人理道,即人道的纲伦道德,与天道物物自然的天人关系。研究天道的物物自然,可以轻视而摒弃研究人道的纲伦道德,如老子的道法自然观,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学无忧,礼者乱之首等观看。荀子解蔽其“闇乎大理”的“蔽于一曲”:“蔽于天而不知人”。研究人道的纲伦道德,须臾不能离开对天道物物自然的研究。没有物物自然的物质基础,焉有人类整体生存的共由理道?焉有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人道的纲伦道德,还有人文意义和哲学意义的存在价值?正如没有物质生活的“可欲之谓善”,凭什么事实依据去推己及人?“有诸己之谓信”的忠恕道?忠于己,“可欲之谓善”;恕于人,“有诸己之谓信”。仁礼忠恕,即仁心忠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义忠恕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明于庶物”的“非行仁义”,天道的物物自然;提出“察于人伦”的“仁义行”,人道的纲伦道德。传统儒学一以贯通认定人道的纲伦道德,与天道的物物自然为天人的理道整体,须臾不能分离。时下流行的学术观点,为什么会将传统儒学划地为牢限定在人道的纲伦道德范围,天道的物物自然消亡于传统儒学体系中?归属入“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道家自然观?继而是认为儒家代言人文,道家代言哲学?致天道物物与人道纲伦的天人关系分割,整体“骨肉分离”,人文与哲学的基体也“骨肉分离”。况且,这种“骨肉分离”的文化现象,流行近一个世纪时空,怪诞且荒唐的文化事象,令人不安而感慨良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三人行 + 10 谨受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16: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9-11-17 08:28 编辑

一、儒家始祖是开创论理学史的孔子,研究民所共由的天人理道。孔子建立人道教化的仁礼忠恕体系,“克己复礼为仁”,重心于内心主持的仁学体系。同时,博施济众的道德理念,孔子也不可能遗落对天道物物的关注。“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施地受的天恒有常,有“四时行焉”的农田耕作规律,有“百物生焉”的农耕管理技术。耕作规律和管理技术的“天何言哉”?没有主观助力,纯粹客观不可能成因果事实。对于“天何言哉”的客观事实,道家不会反对。逻辑解读是:自然混沌。质朴心性人的执古道纪,无为自然、无为政治与无为人生的三无为,人无为而道无不为,只知有无而不知幽明,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相反,孔子的天道物物自然观,乃知幽明而不知有无的性与天道。性,包括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的四大系统,一是感应系统和物欲系统,活力要素是情与欲;二是实践活动的认知系统和体道系统。形下器道矛盾体乃一物两体的认知系统,活力要素是气。文化大环境造就着文化心性,“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在气中,驳杂错综的理气范畴。形上文政導悟道的矛盾体,乃两体理一的体道系统,活力要素是神,神理導理气成然两体理一的实践理性,智内神外的理在神中,气之精粹入神的神理范畴。从性的四大系统及四个活力要素,可以窥探出性与天道的逻辑结构,以及天人理道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走向逻辑深化的完善性。性,乃人文的文化核心,哲学的理论核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心性学。命为客观条件的心性外穷理,穷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的物物生化;心性内的尽性,诚之者人之道反身以诚的两大诚道,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的文明同道,这就是究真于“天何言哉”的心性学。因性与天道的物物自然观,致心性学的逻辑结构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基础部分的质文心性学;二是能动部分的心统性情学;三是应用部分,仁心统同于各正性命,礼义明分于性命分殊,仁礼矛盾成然的体用中庸学;四是时空部分的始终相成,“容光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学。心性学的四大部分,显然着“性”的范畴意涵,主持着物物天道的道器层次主体性:形上導天地神参(神理)的理论理性,与形下器道天地人参(理气)的实践理性。“性与天道”藉可成为传统儒学人文自然观,其历史逻辑的演变,一以贯通得以传续和深化,走向完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17: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9-11-17 08:33 编辑

二、传续孔子性与天道的物物逻辑,孟子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知天事天,心性内的尽心尽性,心性外必要穷物理事则的知天事天,“以至于命”,客观条件的反身以诚,“性与天道”的时代性。孟子物物的天道逻辑,精约为《易传》易学逻辑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历史逻辑的再度深化和完善,船山的“情交尽性以至于命”。情交,穷理于天下情理而理情,“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情交尽性以至于命”。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心统性情的功贞情与理欲辩证,实践理性(性命、理气两体理一)的体用中庸(数),以及“顺应人情物理数者”所发生的始终相成,继善成性的文化文明,心性学四大部分都集结在“情交尽性以至于命”的理论逻辑中。孟子物物的天道观过后,传续并发生质变,有荀子的精于物者和精于道者的物物道,“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的物欲观;有《易传》的三道三才,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存循物理的人事理则,乾易知与坤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仁义人道融入刚柔地道,存循物理的心性理则,显然尽心尽性的主观能动精神:乾刚健与坤柔顺。人事理则与心性理则,是实践“易与天地准”(神参)的天地人参。循物理的两大事则,船山再度逻辑归纳:心性理则的“健顺(刚柔健顺)五常(仁义礼智信)”,人事理则的“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从中窥探出历史逻辑演变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荀易物物的天道自然观,传续了孔孟,为何说是质变?孔孟物物的天道自然观,接壤是子产物物逻辑的“天道远,人道迩”。正视“天道远”物物的条件局限性,方出现老子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观,孔孟何妨不是力主无为自然的天道观。正视人类物物的能力低下,无法消除和改变自然灾殃的客观事实,孔孟的人能弘道尽其能:正视“人道迩”而宣導人道教化的仁礼忠恕,孔子言人心不古,不似老子言人心复古;孟子宣扬舍身取义的强恕行为,理想的价值观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宣扬性善,旨在抨击杨朱私己,墨学兼爱交相利。在礼崩乐坏的质野心性时代,显学非孔老,而是杨墨。摒杨墨,是孟子传承孔学的主题。孔孟人道,故然与老子殊异;天道的自然无为观,几乎类似。所以,孔孟时代,也就不会发生为天道自然观而儒道争端。荀子的物物道时代,《易传》“易与天地准”的天地神参逻辑,改变了孔孟“天道远,人道迩”的物物条件和文化现状,进入到顺天而制天的天地人参时代。儒道的天道自然观所蕴涵人为与自然的矛盾争端,日益进入白热化阶段。性与天道的儒学人文自然观,与道家纯粹的天道自然观水火不相容。进入君主专制的宋明时代,为什么会出现儒道佛互补?宋明理学物物的天道自然观,乃儒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先儒的人文自然观业已消失。道家言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宋明理学言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道家不言人道的纲伦道德,言的是自然混沌的执古道纪。宋明理学言的是以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人事当然,所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天命之谓理”,非“性与天道”的“天命之谓性”,“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存理去欲,减少一分人欲,增加一分天理。还有儒学功贞情理欲辩证的中庸质文?过于文不及质的情罪文史,消失了儒学继善成性的文化文明观,成为“合乎天而不因乎物”,超时空善性,唯心教条僵化状的道德体系。应荀子所说 “文理省,情用繁” 的礼之杀,船山所抨击的浮明学,“报之以浮而浮明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0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孟子、荀子、《易传》物物的天道自然观,逻辑基础都是出自孔子的性与天道逻辑。对性与天道的人文自然观不断扩充,深化和完善,方完成孔儒理论理性的发展系统,体证为孔孟开拓和荀易完成的完成阶段。孔孟开拓,重心是仁心主持,克己复礼为仁的性与天道阶段;荀易完成,以礼义质正仁心辨真假,以礼义质实仁义,言行规范成为实践实证的事实依据。言行规范为实践实证的事实依据,乃《易传》刚柔地道(地曰示)所研究的理论范围。在传统文化史中,实践实证的理论研究有高低两阶段,一是先儒的人文自然观,由荀易所完成的行为规范为事实依据,乃实践实证理论的前阶段;一是孔儒脉理传承的哲学理一观,由张载、船山等完成,探究事物的本质矛盾及因果事实为理据,是实践实证理论的后阶段。船山说:“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人道善恶的事物本质矛盾,义与利,“其为别亦大”;天道是非,也是实践实证的因果事实,利与害,“其相因也微”。船山提出相因也微四义:“天尊地卑,义奠于位”,逻辑传续是《易传》循物理的人事理则:“易简立本”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立纲陈常,义辨于事”, 逻辑传续是《易传》循物理的心性理则:“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健顺五常;“是非善恶,义判于几”,人道论善恶,“其为别亦大”;实践实证的因果事实,乃天道是非的“其相因也微”。 “善恶是非,义判于几”的实践实证理论,必要探究事物的本质矛盾及因果事实之间关系为理据,即人道仁义礼智信如何推动天道元亨利贞运程,通过文化理想的功能价值观来证实。这是《易传》之所以提出富有日新的继善成性,船山逻辑提升为“容光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大业富有,天道是非;盛德日新,人道善恶。“善恶是非,义判于几”。“存亡进退,义殊乎时”,时,始终相成的时中概念,关乎对体用中庸的哲学理解。从实务的物物生化而言,“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基于对象数天理的哲理悟道。象生数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因已然而观自然”;数成象再度生象,“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期必然以符自然”。象数互生,事物循序渐进的天道元亨利贞运程。从本体形态而言,心性质文与人事刚柔融洽贯通的仁礼本体。如船山所说:“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综合而言,“存亡进退,义殊乎时”,关乎体用中庸的理性务实。“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非宋明理学的中为心体(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庸守常(浑然天理的变易以告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08: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自从孔子建立性与天道的天道物物自然观后,后续的孟子、荀子和《易传》,都在拓展孔子物物思路,建立带有显然时代性意蕴的天道物物自然观,成就孔孟开拓与荀易完成的先儒发展系统,文明向前的孔儒历史逻辑原真理路。试问:能止步于孔孟之道去认知和鉴证孔儒的文化性质?能中断孔儒理论理性的逻辑理路?孔儒脉理传承的物物天道自然观,同样也是从性与天道的哲理逻辑开出。承前启后的文化传承和开新,其逻辑理路的驳接,非止步于孔孟理路,更多地从完成阶段的荀易理路开出。荀子物物道逻辑的“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开新出张载的“一故神,二故化”的神化理论,“物物为能过化,性性为能存神”。荀子物物道逻辑,开新出船山的道体论哲理:“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荀子物欲观逻辑,开新出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易传》循物理两大事则的三道三才,“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开新出船山论理天人理道的精微四义:“天尊地卑,义奠于位;进退存亡,义殊乎时;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立纲陈常,义辨于事”。“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和船山学,其物物天道自然观,同样也是从性与天道逻辑开出,时代性的逻辑理路,驳接是荀易时代的逻辑理路,方完成性与天道历史逻辑演变的深化和完善,促成性与天道的人文自然观,走向哲学理一观。其中,物物的天道自然观,助成性性的人道纲伦道德观的文明向前;性性的人道纲伦道德观,转折为体用中庸的心性质文,健顺刚柔的人事心性,代表着“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主体精神。心性能动的刚柔质文,推动着物物天道自然观的文明向前,成然天人理道的良性循环,即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从而表明:良善诚明的文化大环境造就的民族心性,就是最优质的社会生产力。性与天道逻辑也从人文自然观阶段,进入到哲学理一观阶段。进入到现代社会的商品经济时代,物物的天道自然观是否也从性与天道逻辑开出?其时代性的逻辑理路,也就不可能从孔儒人文自然观阶段开出,该驳接是张载、船山的哲学理一观阶段而开出,方可正确理解萧萐父先生历史接合点的文化理论,体证为传统儒学历史逻辑演变理路的哲理精深。传统儒学物物的天道自然观,建立在性与天道历史逻辑演变的古今贯通,如同船山的论理精深: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之间的对立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即船山所说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无极,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有一极,则有不极矣”。显然,无极意蕴,近类于现代哲理的无限。“谓太极,则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太极,是道器主体设计确定,体用中庸所实证的一定理道,“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性与天道的时代性。太极意涵,近类现代哲理的有限。船山论理知幽明的无极而太极,义理会通于现代哲理的有限与无限,继善成性的文化功能和价值观是; “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船山解读的无极而太极,非儒道合流的宋明理学,理在气先成然先天定理言无极;“守其常以为明”为事物定理言太极。“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出自纯粹的天道自然观,超时空善性文史,唯心教条僵化的纲伦道德观。船山解读的无极而太极哲理,基础理论就是《易传》易变思维的生生不息,“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易变规律的心性唯物理则是:“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根由是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文明同步的客观事实。易变规律的心性辩证理则是:“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理道根本出自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的文明同道。易变规律的唯物辩证法有着古今不变的义理法则,只能深化而不断完善,不容认知扭曲和随意修改。其古今不变的义理法则是:“天曰无极,人曰至善”,显然是会通古今通义的无极意蕴;“通天人曰诚,合体用曰中”,显然是会通古今通义,一定理道的太极意蕴。传承孔儒经典的通经正经接着讲,其学问道必然要遵循无极而太极哲理的古今义理,一是关乎天道自然观的“物物为能过化”,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性与天道所拓展的荀子物物道与船山道体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一是关乎人道纲伦道德观的“性性为能存神”,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 性与天道所拓展的道德理性,荀子的物欲观与船山的人道理欲观,“致广大尽精微”的尊德性。如何从藏往知来体证孔儒经典两大学问道的通经正经接着说?学问道与思辨道的学思辩证。“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学问之事”。所以,“学而博而思愈远”,学问道的研究功夫。“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所以,“思愈困而学必勤”,“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其学问道理论*功夫的目的性明确:“决其思辨之疑”。“‘致知在格物’,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何有所循也”,理论联系实际而指导实践的学思辩证;“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理论脱离实际的书呆子所为,“报之以浮而‘浮明’生”,宋明理学的浮明学。孟子言“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荀子言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礼义调理的物物道与物欲观;船山倡扬理欲辩证的物欲屈(以性贞情的人欲见天)伸(情功充性的天理达人欲),“理有屈伸以顺乎天”。传统儒学古今通义的功贞情理欲辩证,何曾有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邪道?正视宋明理学异化孔儒的历史逻辑事实,深刻悟道:对于二千数百年前的孔儒文化,战战兢兢防患未然,必要防避对传统的认知扭曲而造成传统文化的消亡。只有全面理解孔儒体系的文化性质,真正理会传统儒学优秀文化的脉理传承,方可拨开千年文化研究的乱云迷雾而见青天:寻找古今文化转换,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的历史契合点,完成时空性的文化接轨。从自然经济时代的传统儒学,通顺商品经济时代的现代儒学。昭明船山学,建立现代儒学体系的基础理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30 18: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千年名名人大师、圣人指点迷津。到头來还是:一从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指言妖雾又重來。当今杀人武器競争,如何平净!平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09: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很值得感概。二千数百年孔子儒学开创了论理学,建立是仁礼忠恕的圣神導。经过汉唐时代独尊儒术的儒术诚行,君舟民水的深刻悟道,进入到关注民生的经世治用阶段,方有盛唐辉煌。其中,商业贸易量空前,是盛唐经济繁荣的明显特征,也带来物欲需求增长的空前,物欲需求增长与物质经济发展的文明同步。盛唐过后的北宋时代出现正负路向,是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屈伸物欲顺乎天,还是滞弱物欲需求活力的存理去欲?张扬理欲辩证的功贞情,还是减得一分人欲的致良能;便是复全一分天理的致良知?是传承孔儒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人参天地的物物道与物欲观?还是儒道合流,“蔽于天而不知人”的纯粹天道自然观?浑然天理的变易以告人,以有无相生的混沌自然,天地之性去安排百姓日用?从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必然走势,汉唐时代有道伐无道的王朝正常陵替,通过战乱为惨重代价,再也不适应时代走势。孔子所倡导的礼有损益,以及仁礼忠恕的圣神導,显然也不适应时代变化,当要进入传承和创新的理论新阶段。礼有损益的逻辑升华,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倡扬的仁礼忠恕,人际交往的道德理性通行,生民的立心立命,也需要理道定所的文化大环境护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仁礼忠恕的圣神導,理论理性的传承和创新,船山仁恕天下的圣神導,盛唐后顺乎物则天下之变正向走势的理势必然。然而,宋后理势自然是负向走势。不适应时代走势的有道伐无道,不等于彻底背离儒术诚行民生路的忠君报国。有道伐无道被视为乱臣贼子所为,失去王朝正常陵替的礼有损益,取代是汉夷王朝的两度陵替。特别是二百六十余年的满清统治史,一个落后文化民族的统治者,会有明诚明钦的文政導?法家的文化专制主义泛滥,中华民族空前的灾难史。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的儒道佛互补,难道治乱循环的理论文化会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宋后负向的政治腐败,文化退(异)化,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更兼中西文化碰撞路的雪上加霜。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必要作正本清源的逻辑疏理;创新传统文化,必然弄清发生中西文化碰撞路的因果所以然,明晰中西文化义理会通的学术真蕴。若继承和创新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工程能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文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