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回复: 4

[综合讨论] 【转载】王正:重思荀子的“大清明”(节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8 10: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荀子思想在先秦哲学中有融汇诸子百家的特色,一方面他对自己所认可的孔子之儒家传统予以继承,另一方面对黄老道家、齐晋法家等思想内容予以吸纳,尤其难能可贵地是,他的继承和吸纳是在反思与批判上进行的,所以他所成就的并不是一杂凑的思想拼盘,而是一有结构的哲学系统。在荀子的哲学系统中,“解蔽”与“大清明”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荀子展开修身、学习、成人、治国等理论的基础。关于“解蔽”,学界已多有讨论;但有关“大清明”的理论意涵,尚有颇可展开与丰富的内容,本文即聚焦于此,思考“大清明”在荀子哲学以及先秦-秦汉哲学中的意涵所在,进而探讨荀子哲学在诸子哲学中的独特价值。
一、“大清明”的基本含义
我们首先来看“大清明”一词在荀子这里的意义。《解蔽》(以下引《荀子·解蔽》一篇只言《解蔽》)言: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睾睾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此段乃是荀子对其认识论的集中表述,核心观念在于人通过“虚壹而静”的“大清明”来“解蔽”乃可以“知道”。显然,这里的“大清明”是人通过虚心、专一、镇静不乱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心灵状态。其中,“大”乃形容“清明”之大,非并列语,虽然有注释者指出,“此处有‘大’字则气象壮阔,无‘大’字则境界显狭窄”,但实则“大”字没有什么哲学含义,仅具有文学修辞的意义,故本文对它的意涵不予深究。而“清明”这种心灵状态可以使心灵入道、尽道、察道,即所谓“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的心以“知道”的状态,杨倞注此词为“言无有壅蔽者”,即各种对人的认知造成遮蔽的因素都已经被“解蔽”了,而不再有任何对人的认知之通于“大理”造成蔽塞而使自己始终受到局限的“一曲”存在并发生作用。因此,“大清明”并不是一种神秘体验或冥契,而是心以知道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灵可以打开一切壅塞遮蔽,实现“解蔽”,从而达到对“道”的认知。换句话说,在“大清明”中,人的心知“通于万物”,万物莫不清晰可见,而人对万物的认知也各得其宜、各得其理、各当其位,这便是“知道”。而由通过认知来得理、知道,人进而可以经纬天地,实现人在天地之间的“人职”之所在,也就是“与天地参”了。有必要指出的是,荀子这里的“道”并不是道家哲学中的“道”,也不是孔子那里的“天道”之“道”,而是“人道”之“道”——至善的“道”。《解蔽》篇言:“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于知道。”“道”是与优良的治理相关的,是“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的“悬衡”的“衡”,所以它是现实人间世界的“道”,是道德和政治上的至善。荀子理解的这种善,类似于社群主义的那种整体善,是指人类社会可持续存在和普遍秩序优良这种意义上的善。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人通过“虚壹而静”的“大清明”的认知之心,可以认识到至善——整体善,进而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治理天下——对治各种恶而使之归于善。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谨受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0: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乍看题目《重思荀子的“大清明”》,便喜欢这类研究文章,发人深省。终然,由于现时学术界研究水平及相关问题局限,作者论理的理据是否中肯明诚,下回分解。不过,以后这类务实文论将会愈来愈多。
一、荀子的“大清明”,即学问道的理论大清明。面对诸子“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各扬其是偏失其非,“蔽于一曲而闇乎大理”。荀子解蔽,解诸子百家偏蔽,成就的学问道理论清明,见证其研究功力及探究途径。解蔽诸子偏蔽,弃其非而取其是,集诸子大成而融入到孔儒体系中,博大深厚而完善孔儒体系,树立其主流思想体系的理论形象。所以,荀学及后续《易传》,成为孔儒理论理性发展系统的完成阶段。理论大清明的学问道,沿着孔子人道教化方向走,文以理益质礼载道的社会效应,因果性质的客观事实是: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政治王制理想是:“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诸子百家“蔽于一曲”的“闇乎大理”,恰恰失去文以理益质礼载道,显见其负面的社会效应,因果性质的客观事实是: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礼之杀的政治腐朽是:“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筺箧,实府库”。这种负面现象的政制腐败,失民本,伤民生,危害民所共由理道的“上溢而下漏”。孔孟的仁礼忠恕,建立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学体系。荀子倡导自觉性质的礼义规范秩序,礼义质正仁心辨真假,质实仁义而倡导行为规范为实践实证。行为规范为实践实证的理论后续,《易传》刚柔地道地曰示。荀子倡导行为规范的实践实证理论,通过礼之隆与礼之杀两种正负的文理性质和实证的因果效应,解蔽于百家异说,完善孔儒为理一,这就是荀子提出学问道理论大清明的用心所在。
二、“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理论大清明有三大要素:虚、壹、静。学问道的三要素,毕竟与生民立心立命人生路三要素的性质不同,思维认知方式为神理,意识认知的实践方式为理气。相同的认知对象,都是客观事物的道之理:命的条件下的心性外穷理,心性内尽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民可使的天命由之,不可使的气质知之,“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在气中,驳杂错综的理气范畴,文化大环境(人事言天的天命之性)造就实践活动的文化心性(气质之性)。生民立心立命的三要素:命(人事就是天命)、理(格物致知的物理事则)、气(主观能动的实践心性),形下器道矛盾的基础理论是一物两体。言天命由之,正视人事错位的事物客观,有名实之辨,引发心性能动正负值的刚柔杂居现象,论理性与命之间关系的性命矛盾体: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仁礼矛盾。仁心有真假与智愚,礼义得失于言行规范。得者治世清明的“明有礼乐”,失者礼崩乐坏的“幽有鬼神”。心性外的穷理,理情穷物理,情感系统的一物两体,“功罪贞淫一归于情”,“情元是变合之几”;理从属于物欲系统的一物两体,有天理、人欲的义利之辨,利害之际因果事实的相因之微。有公理,无公欲,“无人欲,天理亦废”,理欲矛盾的一物两体。“气以理化乎质”,因文化大环境造就实践心性的气,从属于质文心性范畴。治世清明的心性健康时代,乃中庸质文心性的健顺五常,文质彬彬的君子斯文,引领着社会的心性潮流;若是治乱世的善性文史流行的理在气中,儒道佛互补,过于文不及质的理在气中,滞禁人性物欲需求的情罪路;若是乱世性恶质野,即杨朱私己实惠,墨学兼爱相利(利益抱团的)的流俗质野,“过于质不及文”的理在气中,人欲横流,公理遗落的情淫路。文化大环境造就实践心性的理在气中,驳杂错综的理气矛盾成然的一物两体。孟子从性善论角度言三要素: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知天事天。以至于命的反身以诚,关乎性与天道的儒学自然观,诚意正心的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的时代性。生民立命的反身以诚,心性内能动功夫是尽心尽性,心性外穷理功夫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知天事天。从性善论言及生民立心立命的三要素,乃学问道理论大清明三要素的基础理论,由一物两体的矛盾基础理论,转向研究两体理一的矛盾辩证。船山改造《易传》三要素模式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提出“情交尽性以至于命”的思维模式,表达着“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哲学意蕴。所论理依然是荀子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的三要素,逻辑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09: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虚,从客观事物角度,物起心生的“理化,天也;事物,人也”。引发“事常变,易无体”,事物生生不息的“新故相资新其故”,客观世界变化的事物现象。如张载所说:“太虚即气”,“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时空相隔一千多年的荀子,对来自事物客形的“虚”,是否存有共识?答案是肯定的,古今义理会通。在近乎无为自然的顺天而制天时代,“精于物者而物物”,物物如何方是“精”?人为妄动伤物物,何来“精”效应?“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虚的客观实在是新旧嬗变,“因已然而观自然(实然)”,生生不息的事变体易。认识事物规律而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随着“事常变,易无体”的变化之客形,“易与天地准”的神(人)参天地,主体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神理)和认知活动(理气),能不成为变化主体的“神无方”?孔子言性与天道的人文意蕴,深刻体现的古今义理会通。因于形下器道(理气)的矛盾基础理论是一物两体,事物矛盾有相成与相反的两种走向。事变体易神有方,必要避离和阻制事物相反走向,推成事物的矛盾辩证,相资相成的两体理一。事物变化客形之“虚”的事变体易,决定主体主持理化的事变体易之客形,同样是“虚”,虚怀若谷而接受、应对和制控客形变化走势,神有方学问道的理论大清明。所以,“虚”字意涵的主客一体,应证是理道实据的学问道为理论大清明。荀子明确要解蔽:“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避离“所已臧害”,即不可如“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道家无为自然,止步于形下器道一物两体的理气矛盾,放任自由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也不可如法家法术势治国的妄为自然,抛弃民本伤民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应是倡导人文化成天下,顺天而制天的有为自然。荀子提出王制理想的“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张扬孔子益质载道的人道教化,提出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形上文政導,是“神有方”的两大要素。张载说:“物物为能过化”,事物“虚”形态的变化客形;“性性为能存神”,主体神理的虚心态,虚怀若谷地接受、应对和制控客形正向变化的矛盾走势,神有方学问道的理论大清明。集成传统儒学大成的船山,更是从象数天理的哲学意蕴,证论客观事物变化客形的虚形态。“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的象生数,“因已然以观自然”;主体“神有方”的虚心态,因事变体易的事物客形,導向成就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两大事则于诚者天道。“健顺五常(心性理则),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易简理得的人事理则)”,便有人事言天各正性命的天道酬勤,数成象与数生象,“期必然以符自然”。“易兼常变”,“全用而无择”;“礼惟贞常,慎用而有则”, 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数成象和数生象。象数互生,事物循序渐进的元亨利贞运程,主客一体的“虚”意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10: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学问道理论大清明的虚壹而静,蕴涵着神理主体虚、壹、静三要素,以之成然的三大观念。心性内尽性曰静;心性外穷理曰壹;以至于命的客观条件,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物物生化意涵的性与天道时代性曰虚。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1)虚壹而静逻辑的“静”观念,心性内尽性,非生民立心立命的习以性成,职业立命和齐家立命,成然性命分殊的“气以理生化乎质”。而是立志于人文化成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静”思考是孔儒经典的两大学问道,接通天人诚道的仁礼逻辑,“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接通天人诚信道的仁礼逻辑,“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静思考明诚神理的古今通义会通,成就明钦神参的经世治用,藏往开来两大学问道的通经正经接着说。“静”思考是理论理性的学问道。
(2)虚壹而静逻辑的“壹”观念,非《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生民立心立命人生路的三段式。在命的条件下,心性外穷理,心性内尽性。其实,荀子虚壹而静的“未得道而求道”,逻辑相类于命为条件的心性外穷理,心性内尽性。其中,心性外穷理,神理与理气道器两层次。形上導神理的求道性质,与形下器道理气的求道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求道而得道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矛盾相资相成的两体理一,即虚壹而静逻辑的“壹”意蕴;心性外穷理显然的的功能效应是“知天事天”;后者求道是适者生存的生民立心立命,“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在气中。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因关系,致矛盾有着相成与相反两种走势。适者生存的理在气中,矛盾基础理论的一物两体。求道而得道的理在神中,对立统一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两体理一的神理主導,与一物两体的理气能动之间的道器两层次。船山言:“形有数,理未有数,理无数,则形不得而有数。气有类,神未有类,神无类,则气不得而有类”。“形不得而有数”,“气不得而有类”, 客观存在相成与相反的矛盾正负走势,理在气中实践心性的一物两体。“是故由形之必有理,知理之既有形也;由气之必有神,知神之固有气也。形气存乎神理,则亦可以数数之,类应之”。数数之,“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人事言天,刚柔文质,道原并建的仁礼本体,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类应之,民所共由理道的天人诚信道。“形气存乎神理”,理论理性益质载道的神理導理气,成然“理气一也,性命一也”,实践理性的两体理一。虚壹而静逻辑,心性外穷理的“壹”意涵。
(3)虚壹而静逻辑的“虚”观念,如果说虚壹而静的心性外穷理(壹),心性内尽性(静),具有的哲学意义,有着探究真理的无限性。那么“虚”,便有着探究真理的有限性,即性与天道时代性的体用中庸,“性性为能存神”效应的“物物为能过化”;也有着探究真理的无限性,实函斯活的“天曰无极,人曰至善”,体证为有限性与无限性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辩证,即船山所说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定理道的体用中庸有限性,事变体易神有方;无极,继善成性的生生不息,“容光不穷于所受”的无限性,“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无极而太极,实函斯活的“大中而上下应之”,如张载所说“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知幽明道无极而太极的主導者,人文化成天下成然仁恕天下的圣神導,明诚明明德的神理与神参。“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这便是圣神導探究客观真理的主观“虚”意蕴。主观“虚”所探究是外界事物的客观“虚”。主观“虚”,“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反映是存在与思维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逻辑的时代性;客观“虚”,见证着人情物理数者的客观实在,反映是存在与意识的哲学基本问题,事实逻辑的时代性。物起心生的事变体易神有方,象数互生成然事物生生不息的客观“虚”,应对和主導客观“虚”的事变体易,便有通经正经接着说,神无方的无限性成然神有方的有限性,理论理性的主观“虚”意蕴。时代性的理论逻辑和事实逻辑,即性与天道,体用中庸的时代性,太极意蕴的一定理道,历史逻辑统一的有限性。通经正经接着说的主客一体的“虚”意蕴,所反映是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其中包括曲折反复的哲学圆圈三阶段,显然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性过程,深刻揭示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理论。形上主导力,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的“虚”意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09: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荀子说:“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知道察”,“尽将思道者静则察”,察的对象是存在音容天的人物之元,民生利益有精微之几;察的对象是存在音容天的鬼神之绍,“道心惟微,人心惟危”,鬼神心性的危微之几。精微之几和危微之几,合则阴阳不测之几。“知道察”,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阴阳不测之谓神”。“知道行”,“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圣神導顶层设计的“精义入神”。“体道者也”,“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人是神理与神参两体理一的圣神導,“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的穷神致化。“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所见者,所论者,“易与天地准”的通志成务,诚意正心的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的物物化生。“天地万物己然条理”的象生数,“因已然以观自然”,“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为性之至理”的数成象和数生象,“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易兼常变,礼惟贞常”。“坐于室而见四海”,“致广大而精微”尊德性的学问道。“处于今而论久远”,“始以建中,终乎大始”,实函斯活,大中涵化的体用中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道问学学问道的“莫论而失位”,“易与天地准”在于“疏观万物而知其情”,深刻认知“理有屈伸以顺乎天”的天人诚道,倡扬屈伸物欲顺乎天的功贞情,物欲需求增长必然与发展物质经济文明同步。政制理论的“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礼法合治因乎时而“通其度”。当治世清明通其度,“势有轻重应乎人”,应乎是礼主法辅的中庸质文心性人。当乱世时代的流俗质野,通其度是法主礼辅,抑制质野心性的恶性下滑,逐渐回复礼主法辅的中庸质文。应对治乱世循环的儒道佛互补,“合乎天而不因乎物”,超时空善性文史的与世浮沉,空境实相于人生幻化,以及存理去欲的道德僵化。通其度是礼主法辅,治理其心性弊痼的善性文史。倡扬物欲活力的功贞情,用心致意于中庸质文心性的文化建设,最大限度释放始奏人的心性活力,发展物质经济,促成人、天、物道体均一之化的的文化文明,存在理势天的圣神導效应:“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继善成性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天曰无极,人曰至善”于始终相成“大中而上下应之”的无极而太极。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民所共由理道,“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