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0|回复: 0

[各地风情] 南乡田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 2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乡田歌
来源:文旅镇江

  南乡田歌是江苏省镇江市传统民歌。丹徒南乡田歌均与当地劳动人民劳作有关。主要有耕田的“耕田嘞嘞”,插秧时的“插秧田歌”,打麦收获时的“打麦号子”,耥草劳作时的“耥草田歌”,车水时的“车水号子”等等。
nxtg058b.jpg
  中文名:南乡田歌
  分类:音乐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南乡田歌
  所属地区: 江苏 · 镇江 · 丹徒区
  遗产编号:Ⅱ-2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
  遗产级别: 省
nxti0.jpg
  艺术简介
  丹徒南乡,地处 “吴头楚尾”,是吴国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吴文化是中华炎黄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与荆蛮文化、也是荆楚文化、淮夷文化、巴蜀文化等不断交流融合逐渐而形成的。现今丹徒境内流传的民间文化,都明显带有早期吴文化的痕迹。
  丹徒三山、上党、上会,素有“歌乡”之誉,农民们在劳动时以歌为伴的习俗已蔚然成风。耕田嘞嘞、插秧山歌、车水号子等,有着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的功效。田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自发创造的,它纯朴、优美、悠扬、婉转,其独树一帜的演唱,使其声名远播。山歌号子"数麻雀"、“数螃蟹”等脍炙人口,人听人爱,它们不仅丰富了当地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应邀奔赴全国各地演出。三山的孙阿英在首届江浙沪吴歌大赛上曾获“女歌王”的桂冠。

  历史溯源
  丹徒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即兴自发地创造了很多当地的“劳动号子”——今称为“丹徒田歌”。当地农民劳动伴歌为习俗,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耕作文化时期,口耳相传,一直传唱至今,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艺术特色
  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薅秧歌等,丹徒田歌出生民间,扎根于厚实的沃土中,吮吸着民间永不枯竭的艺术甘泉。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融汇了丹徒人民的聪明才智,形成了格调清新、风格多样、音韵流畅、语言简洁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特色。
  田歌的曲体,一般是两句体,四句体或多句体的段式结构,除采取领合形式的部分曲目为规整形节奏,其他大多以自由疏散的节奏节拍。田歌音调高亢,嘹亮,是劳动人民自己的艺术创造,既抒发愁情,又解除疲劳,又能陶冶性情,因此代代相传,流传甚广。

  主要分布
  南乡田歌主要分布在丹徒南乡的上党、宝堰、荣炳、三山、上会、黄墟一带。田歌,又称秧田歌、插田歌等。是长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农民们一般要种两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因此,他们很自然的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千百年来,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无论是田野、山坡、场头、水渠旁,哪里有人们劳动,哪里就有山歌飘荡。劳动的单调消逝了,终日的疲劳忘却了,胸中的郁闷驱除了,创造的豪情抒发了。

  传承意义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对民间传统文化产生了严重冲击,丹徒田歌也濒临人亡歌息的危机。丹徒区一带以孙阿英为代表的田歌手,从小跟父母和邻居在田头生产劳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会了许多原生态的田间耕作劳动山歌,后来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加工再创作把田歌搬上了艺术舞台,还在当地的幼儿园,小学进行田歌普及课,带出了一大批小田歌手,使丹徒田歌能更好的保护和流传下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