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8|回复: 25

漢字正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4 23: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一·認知革命:文明之光
曰:世間紛擾,在不知其本源。
什麼是文明,文明的標誌是什麼?
一般認爲,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國家的形成,標誌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也有學者認爲,青銅器、文字、祭祀、城墻,是人類文明的四大標誌物。
但這些說法都不準確,經不起推敲。
人類文明的標誌只有一個,文字。
有了文字,人類進入文明社會。
大道至簡。
以色列人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中提到認知革命的概念:
大約就是在距今七萬到三萬年前,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這也正是所謂的認知革命。會發生認知革命的原因爲何?我們無从得知。得到普遍認可的理論認爲,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內部連接方式,讓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
在赫拉利看來,認知革命就是完全新式的語言。
也許赫拉利所謂的認知革命,是我們的祖先,智人,走出非洲,走向世界的原因。但即使智人遍及世界,也仍然只是地球上的一個高級物種。
而這一切,作爲另一個高級物種,狼,也許並不需要完全新式的語言,早就做到了。
如果沒有文字的出現所帶來的真正的認知革命,也許今天的人類,爲了生存,每天仍然在和狼蟲虎豹進行著輸死的搏鬥。
團結就是力量。
作爲個體,一個人,特別是一個早期智人,其能力是相當有限的。
武松打虎,大概我們只能在傳說和故事中聽到。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以血緣爲紐帶,人類生活在一起。
由此,通過緊密的分工合作,在和野獸的鬥爭中,人類獲得了生存優勢。
但是,同樣,狼也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狼也懂得分工合作,在和狼的競爭中,即使擁有早期的工具和武器,人類也並沒有佔據什麼決定性的優勢。
看一看那些存在過的和今天仍然存在的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原始部落,即使有了金屬或者其他先進的工具,在和野生動物的生存競爭中,仍然沒有佔據決定性的優勢。
沒有文字的人類,根本就談不到什麼認知革命。
這就是人類最早的社會形式,氏族社會。
當歐洲人踏足今天我們稱之作美國的這塊土地的時候,當地土著的印第安人,其社會發展仍然處于氏族社會階段。
一個氏族組成一個自然村落,幾個氏族組成一個氏族聯盟。即使要和最強大的敵人進行輸死的搏鬥,一個氏族聯盟也只能動員幾百人參戰。
兩個氏族聯盟之間的爭鬥,與其稱之爲戰爭,不如叫做大型械鬥。
人類需要更大的力量來強大自己。
更大的力量來源于更大的、更完善的組織。
作爲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大的狼群可以由幾百,甚至上千隻狼組成。
也許一千,就是社會型動物組織數量的極限。
這是智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瓶頸,是語言的瓶頸,也是思維的瓶頸。
智人使用的最早的語言,並不會比黑猩猩的語言複雜多少。
今天的人類所能夠發出的音節要比黑猩猩多很多,是文字促使了語言的發展。
文字的出現,使得人類可以用更加複雜的語言來溝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
這種思維方式就是邏輯思維。
文字的出現,開啟了人類真正的認知革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23: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二·認知革命:邏輯思維
文字大抵脫胎于圖畫。
經歷漫長的歲月。也許是幾百年,也許是上千年。
由圖畫產生圖畫文字,再由圖畫文字產生象形文字。
真正的文字就此誕生。
圖畫本身就是一種抽象。
畫師畫一匹馬,而且別人也能夠認出畫師畫的就是馬,這說明是畫師把馬的特點抽象并表達出來。祭司寫一個馬字,而且別人也能夠認出祭司寫的就是馬字,這說明祭司把馬的特點高度抽象并表達出來。
从此,象形文字脫離圖畫,進入了更廣闊的文字的世界。
人類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對具象的高度抽象。
多數象形文字並不是單一的,單一的象形文字稱爲字素。字素既可以是一個象形文字,又可以是象形文字的一個基本元素。
把兩個或多個字素放在一起,就可以表達更多、更複雜的含義,是爲會意。
一般認爲,日、月,這兩個字是象形文字,非。
日字的本義是太陽。
囗+一=日
日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一。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日者,謂包圍大地者,陽光也。故,日者,太陽也。
月字的本義是中天之月。
夕+丨=月
月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金文从夕从丨。會意。夕者,象月亮之形。月亮也。丨者,象阻擋物之形。終也。月者,謂月之終極,是月在中天也。故,月者,中天之月也。月在中天,一月一次。故,引申爲陰曆之一月。
太陽沒有對應的象形字。
月亮的象形字是夕字。後世把夕字專用作指晚上,月字就替代夕字,解釋爲月亮。
運用象形文字,加上邏輯思維,世間萬物都可以通過文字會意表達出來。
甚至可以定義更複雜、更抽象的概念。例如方位。
東字的本義是東方。
日+木=東
囗+一=日
屮+个=木
東者,《老貓字典》云:从日在木中。會意。日者,太陽也。木者,樹木也。東者,謂日出尚在木中。此爲東向。故,東者,東方也。
日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一。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日者,謂包圍大地者,陽光也。故,日者,太陽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東者,《說文解字》云:動也。从木。官溥說:从日在木中。
許叔重引用了官溥的解釋,這個解釋確實很精彩。
太陽冉冉升起,當太陽還在樹中的時候,此時的方位就是東方。
換言之,東就是太陽升起的方向。
南字的本義是南方。
屮+入+凡=南
丿+反丿=入
八+重一=凡
丿+反丿=八
二+一=重一
一+指事符一=二
南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入从凡。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入者,象箭頭之形。進入也。凡者,井也。南者,謂入于井中之草,惟其面南者可生長也。故,南者,南方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凡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金文从八从重一。會意。八者,别也。重一者,天地也。凡重一之屬皆从之。凡者,謂井之四壁分離,其內自有天地也。故,凡者,井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重一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在一上。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二于字上可省作一,此甲骨文通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凡一之屬皆从一。重一者,謂地之上者,天也。故,重一者,天地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草在井底,只有那些面向南方的草才能生長。南,就是太陽最熾熱的方向。
什麼人可以面南而立呢?只有王。
王字的本義是國王。
重一+大=王
二+一=重一
一+指事符一=二
王者,《老貓字典》云:从重一从大。會意。重一者,天地也。大者,象人站立之形。大人也。王者,謂直立于天地之間者也。故,王者,國王也。
重一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在一上。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二于字上可省作一,此甲骨文通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凡一之屬皆从一。重一者,謂地之上者,天也。故,重一者,天地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天地之間,可以直立的人,惟有,王。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道德經》有的版本是,人亦大,而非,王亦大。
由此,磚家推論,這是老子的人本主義思想。
淺人妄說而已。
王站好了,面南而立。
那麼其他人怎麼站呢?
王面南背北,其左爲東,其右爲西。
太陽東升西落,故以東爲尚,以左爲尚。
在甲骨文中,人字是躬身的人形,左向;匕字是躬身的人形,右向。
人,面東,即面王之左,躬身而立;匕,面西,即面王之右,躬身而立。
面王之左,實在王右;面王之右,實在王左。
所謂,男左女右,男尊女卑,皆出于此。
當然,能在王面前的都是大人物。
人者,《老貓字典》云: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
匕者,《老貓字典》云:象反人形。貴婦也。
漢字的會意,就是邏輯思維。
人類掌握了邏輯思維,實際上就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23: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認知革命:國之大事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是人類宗教活動的一種。
宗教活動的目的是要和上帝溝通。
當然,這個上帝是中國先民對上天神祗的稱謂,並不是專指後世基督教的上帝。
上帝一詞,在《尚書》中常見。例如:
《尚書·周書·大誥》云: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人類感覺其自身需要得到上帝的指引。
但如何才能與上帝溝通呢?
喊?上帝大概聽不見,大聲喊也聽不見。
即使聽見了,世界上那麼多種語言,上帝也聽不懂。
語言不行,只能使用文字。
只能依靠象形文字,因爲象形文字是人類都能夠理解的文字。
上帝當然也是人類。
既然上帝聽不到,那麼我們就寫給上帝看。
于是,與上帝的溝通就成爲可能。
由此,文明初期人類的一切行動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指引。
通過甲骨卜辭,來看看中國的先人是如何與上帝溝通的。
龜卜就是把要向上帝提出的問題契刻在龜甲上,之後燒灼龜甲,通過兆象,也就是龜甲燒灼出來的裂紋,來研判上帝給出的答案。
契刻在龜甲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契刻在龜甲上的詞句就是甲骨卜辭。
甲骨卜辭一般來說,分爲四個部分。即:敘辭、問辭、占辭、驗辭。
甲骨卜辭的敘辭有一個固定的辭例。
例如:丁酉卜賓貞。
丁酉是指丁酉日。卜就是卜問。貞前一字是貞人,也就是祭司,的名字。
之後是問辭,就是要問上帝的問題。
例如:請問上帝什麼時候會下雨呢?
之後,燒灼龜甲,祭司依據兆象,說出上帝的回答,契刻在龜甲上,是爲占辭。
例如:上帝指示,七天內下雨。
七天之後,記錄下來七天之內是否降雨,是爲驗辭。
以此判斷祭司是否領悟了上帝的指示。
人類掌握了文字,也就掌握了邏輯思維。
通過占卜活動,人類和上帝取得了聯繫,上帝可以隨時指導人類的工作。
上帝的感召力是無窮的,在上帝的領導下,人類邁向文明的步伐由此突飛猛進。
宗教使得人類的各個部族可以在同一信仰之下團結起來。
于是突破氏族的限制,人類可以建立更大的組織。
氏族社會的人,都生活在氏族之中。
相鄰氏族之間,爲了各自的生存與發展,殺伐不斷。
爲了對付各自的敵人,一個氏族會和其他氏族結成聯盟。
之後,氏族聯盟之間,殺伐不斷。
如果沒有文字,這種大型械鬥就會持續下去,幾百年,直至上千年。
我們稱之爲美國的這塊土地,在歐洲人到來之前,當地土著的印第安人就這樣械鬥了幾千年。
宗教使得人們團結在一起。
基于氏族,也基于氏族聯盟。但是,是比氏族聯盟更大的組織。
這就是國。
宗教立國。
于是,人類進入最早的國家社會,城邦社會。
國家的第一要務,就是建立自己的軍隊,保護自己,打擊敵人。
國字的本義是邦。
囗+或=國
戈+口=或
弋+指事符一=戈
一+尖銳象形符=弋
國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或。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或者,邦也。國者,謂有城牆圍繞之邦也。故,國者,邦也。
或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戈从口。會意。戈者,長柄橫刃兵也。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或者,謂以戈守護之所,可供人口腹之需也。故,或者,邦也。
戈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弋。其上一橫,指其有橫刃之事也。弋者,木矛也。其上一橫,指其有橫刃之事也。故,戈者,長柄橫刃兵也。
弋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象直木尖銳之形。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其上象直木尖銳之形。弋者,謂地上直立之木矛也。故,弋者,木矛也。
最早的國字,寫作,或。
換言之,國字的本字就是,或字。
之後,或字多了個囗,囗就是城墻,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字。
由此,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國的要素包括:
一塊土地,人民能夠吃飽飯,有武力保衛。
看到一段公知的文字,很是可笑。抄錄如下:
中國是一個國家。國家的含義,首先是土地,其次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國民,然後才是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這些東西都是客觀存在,既抹不黑,也抹不白。所謂的抹黑,其實是指現在的社會體制,說得更直截了當,就是抹黑現政權。所以,所謂抹黑中國的說辭,概念混淆,不合邏輯。
按照這位公知的邏輯,國家和政權是割裂的。國家首先是土地,其次是國民,再其次是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等等,最後才是政權。而政權是最等而下之的,也是可以任由公知們去抹黑的。
阿茲特克帝國曾經有一塊自己的土地,在今天的墨西哥一帶,當然也有自己的國民,當然也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等等。但是,他們被歐洲人消滅了。原因呢?他們的國家不夠強大,他們的政權不夠強大,他們的軍隊不夠強大。
離開政權不會有軍隊,離開政權不會有國家。
政權懦弱就是軍隊懦弱,政權懦弱就是國家懦弱。
反之亦然。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在國家社會,人民的武力保護是由國家提供的,而這個國家不是歷史上的國家,不是傳統上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現政府。如果沒有現政府提供武力保護,國民就會成爲一群任人宰割的羔羊。
一如當年的阿茲特克人、印第安人。
清政府不夠強大,北洋政府不夠強大,國民政府不夠強大。
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一個強大的政府,沒有一隻強大的軍隊。這種苦難中國人剛剛歷經了一百多年,這位公知先生振振有辭,卻要開歷史的倒車,只不過是展示了他的無知而已。
國家和政權豈可任意割裂?
我們今天說國家,實際上是國與家。
保衛國家,就是保家衛國。
國是由家組成的。
在先秦,家並不是我們今天家庭的概念,而是指家族,也就是氏族。
宀+豕=家
入+八=宀
丿+反丿=入
丿+反丿=八
家者,《老貓字典》云:从宀从豕。宀者,大屋也。豕者,象豬之形。豬也。家者,謂大屋有養豬之所,是族人聚居之地也。故,家者,家族也。
宀者,《老貓字典》云:从入从八。會意。入者,進入也。八者,别也。宀者,謂大屋者,屋頂上入于天,四壁兩兩而別也。故,宀者,大屋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在先秦,中國的先民飼養六畜:馬、牛、羊、豬、狗、雞。養馬養牛,牛馬可以提供畜力。養羊,羊可以提供皮毛。養狗,狗可以看家護院。養雞,雞可以報曉。
養豬,除了提供肉食,并沒有更多的用處。而且豬的食量太大,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先秦,一戶人家很難養得起一頭豬。
但是豬肉油脂含量很高,這在先秦可是個好東西。
豬是一種奢侈品。
一戶人家養不了,就由一個家族,集合大家的力量來養豬。
氏族是由宗構成的。
大體來說,一個宗發展壯大,當其能夠獨立養豬的時候,也就具備了分化出去,建立一個新的家族的條件。
這大抵就是家字从宀从豕的原因。
聽新聞,韓國人要拿中國的漢字申遺。
韓國人認爲漢字是他們的。
其中一個理由是,在東亞,只有韓國人在家里養豬。
中國人怕臭,確實不在家里養豬。
韓國人不怕臭,願意在家里養豬,請便。
只是韓國人根本搞不懂漢字中家字的意思。
韓國人可以繼續在家里多多養豬,肥豬滿屋。
但漢字當然是中國人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23: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四·認知革命:史前時代
一般認爲,史前時代,就是有正式歷史記載之前的時代。
史,就是歷史。是耶?非耶?
史者,《說文》云: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許叔重的解釋不夠準確,但也大體不錯吧。
史字的本義是掌占卜者。
又+中=史
丁+丨=中
史者,《老貓字典》云:从又持中。會意。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中者,正中也。史者,謂手持正中而錄占卜之事者也。故,史者,掌占卜者也。
中者,《老貓字典》云:从丁从丨。會意。丁者,象餅形。餅也。丨者,象阻擋物之形。終也。中者,謂圓餅之終極者,其中心也。故,中者,正中也。
史字,簡單地說,就是手持中正。
占卜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手持中正,記錄占卜的時候也需要手持中正。
史是一個人,一個祭司,他的職責就是公正地把占卜的事情記錄下來。
他所記錄下來事的我們也稱之爲史,就是占卜之事。
甲骨文是記錄龜卜的文字。龜卜就是用龜甲進行占卜。
被記錄下來的占卜之事,稱之爲,史。
占卜之事就是史事。
被記錄下來的事情,都是過去發生過的事情。
史,于是有了後世歷史的概念。
占卜是人類宗教活動的一種。
由此,嚴格說來,在人類學會進行宗教活動之前,就是史前。
有了文字,宗教才會出現。
宗教最終把人類帶入了文明時代。
而沒有文字的時代就是史前時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23: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五·認知革命:宗教探譯
宗教是對神的信仰。
可惜宗教這個詞卻是一個不夠準確的翻譯。
宗教是一個日譯漢語詞彙。
今天,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有很多日譯漢語詞彙在廣泛使用。
這些詞彙,多數翻譯得都很準確。
但,宗教,這個詞,卻是一個例外。
一般認爲,宗教一詞,源于《華嚴五教章》中,分教開宗門。
《華嚴五教章·上卷》云:是故第三有古今立教門。已雖顯他立教,未明自立教。是故第四有分教開宗門。上來雖明乘差別辨教類別,而未明乘教開合,成大教網分齊。
如果按照,分教開宗門,來理解宗教。
那麼,宗就是教之一宗。
華嚴宗是佛教的一宗。其他如:禪宗、淨土宗等。
明博山著有《宗教答響》一書。
宗教,當指禪宗與佛教。
《宗教答響》云:果教外有別傳乎?宗乃教之綱,教乃宗之目。
由此,日人借用,宗教一詞,作爲,religion,的譯文,與今日宗教的通行義並不吻合。
既然宗教是英語單詞,religion,的漢譯,那麼很有必要反過來來分析一下這個詞彙。
Religion這個詞,由三個詞根組成,即re-lig-ion 。
Re,意爲再次;-lig,源于拉丁詞根-leig,大致等同于bind,意爲捆綁;-ion,表示行爲或過程的結果及狀態。
由此,religion可以直譯爲,再次捆綁,即雙重束縛。
宗教,是神對人,在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束縛。
世界上很多人篤信宗教,貌似只有英國人才懂得宗教的真正涵義。
Religion譯作雙重束縛,大概會使人不知所云。
因此,可以意譯作,教。或者,神教。或者,教門。
教字的本義是強迫教學。
攴+𡥈=教
又+卜=攴
子+爻=𡥈
乂+乂=爻
丿+反丿=乂
教者,《老貓字典》云:从攴从𡥈。會意。攴者,小擊也。𡥈者,令其學也。教者,謂小擊其子而令其學也。故,教者,強迫教學也。楷書教字,訛字也。教字,从𡥈不从孝。當寫作,敎。
攴者,《老貓字典》云:从又从卜。會意。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卜者,象龜兆之形。卜象也。攴者,謂以手小擊龜殼,以使卜象清晰也。故,攴者,小擊也。
𡥈者,《老貓字典》云:从子从爻。會意。子者,象小兒于繈褓之形。父母之子也。爻者,效也。𡥈者,謂令子效之,是令子學之也。故,𡥈者,令子學也。
爻者,《老貓字典》云:从重乂。會意。乂者,交也。爻者,謂此人作一相交圖形,彼乃效之也。故,爻者,效也。《易·繫辭》云:爻也者,效此者也。
乂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乂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相交于正中也。故,乂者,交也。
教字的本義是強迫教學。
不管是否強迫,教學必有其成果。
故,教,引申爲教化,教而化之。
佛教,即佛之教化。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顧眾傳》云:充崇信佛教。
充,指何充,晉朝重臣。
一般認爲,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
《晉書》雖爲唐人所撰,但至遲到晉朝,當已有佛教一詞。
Religion譯作,教,是比較恰當的。
Religion直譯爲雙重束縛。
教字的本義是,強迫教學,即強迫教化。
Religion與教,二者確有互通之處。
現代漢語多用雙聲詞。
而不管是西方的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東方的佛教、道教,都是對神的信仰。
因此,religion,可以意譯爲神教。
即神之教化。
題外話。
基督教有很多分支,大的分支有: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
但是,佛教的分支都稱爲宗,基督教的分支爲何還要稱爲教呢?
基督教的分支也應當稱爲,宗。
猶太宗、天主宗、東正宗、新宗。
避免混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23: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六·認知革命:中國宗教
磚家認爲,中國最早的本土宗教是道教。
而道教相對于西方的基督教和印度的佛教,起源要晚得多。
而中國早期的宗教,只能被稱之爲原始宗教。
西方的磚家持此觀點,大可一笑置之,畢竟想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無異于緣木求魚。
但中國的磚家竟然群起而東施效顰,這已經脫離了學術的範疇。
實在是不肖子孫數典忘祖。
中國的磚家中,有一個信古派,拼死拼活要把中國的文明史延長到一萬年。
而面對西方磚家把中國早期的宗教稱之爲原始宗教,卻又顯得無動于衷。
又一個學術笑話。
我們將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稱之爲甲骨卜辭。
而甲骨卜辭就是占卜和祭祀時與上帝的對話。
占卜和祭祀當然是宗教活動。
甲骨文,始于大約三千三百年前盤庚遷殷之後的商代、
而中國的宗教也正是始于彼時。
甲骨文,因其刻于甲骨而得名。
中國早期的宗教,因其主要的宗教形式是占卜,當可稱之爲,卜教。
西方基督教信仰上帝,卜教也信仰上帝。
當然,此上帝,非彼上帝。
中國的上帝是中國先民對上天神祗的稱謂,並不是專指後世基督教的上帝。
不過是在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後,以,上帝,一詞,作爲,God,的譯文而已。
上帝的本義,就是上界的主宰者。
上字,甲骨文寫作,二。
一+指事符一=二
二者,《老貓字典》云:二者,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帝字的本義是主宰者。
辛+冂=帝
二+屰=辛
一+指事符一=二
帝者,《老貓字典》云:从辛从冂。會意。辛者,罪也。冂于字中者,象架形。束之爲橫列也。帝者,謂將罪人束之爲橫列而並罰之也。所謂弔民伐罪者,歷數其罪,而並罰之,是罰罪者,即主宰者也。故,帝者,主宰者也。
辛者,《老貓字典》云:从二从屰。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屰者,象倒大形。倒也。辛者,謂倒懸于上之人,是罪人也。故,辛者,罪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在商代,只有末世兩位商王稱帝。即帝乙和帝辛。
帝辛,就是在傳說中臭名昭著的紂王。
周朝,沒有一個王稱帝。
中國進入集權社會,秦始皇自稱皇帝。
在商周之際,天、上天、上帝,這三個詞的意思基本相同。
天就是上天,上天就是上帝。
例如:
《尚書·周書·牧誓》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
《逸周書·克殷解》云:上天降休。
《逸周書·克殷解》云:尹逸筴曰:“殷末孫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于昊天上帝。”
這樣的例子,在周初文獻《尚書·周書》和《逸周書》中,不勝枚舉。
卜教有兩個特點:一是以上帝爲主神的多神崇拜,一是以祖先配祭上帝。
《逸周書·世俘解》云:告于天、于稷。……用牛于天、于稷五百有四,用小牲羊、豕于百神水土社二千七百有一。
後稷,是夏人和周人的祖先。
《逸周書·商誓解》云:王曰:“在昔後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谷,登禹之績。凡在天下之庶民,罔不維後稷之元穀用蒸享。在商先哲王,明祀上帝……”
祭祀上天和祖先,用大牲,即牛。
祭祀百神水土,用小牲,即羊和豬。
按照商禮和周禮,商人和周人將其德高望重的先人配天合祭,是爲以德配天。
《逸周書·世俘解》云:武王乃翼矢珪、矢憲,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于廟,秉語治庶國,籥入九終。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維告殷罪。
武王克商,告于天宗和上帝。
所謂天宗,當指逝去的宗室祖先。
《尚書·周書·君奭》云: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
《尚書·周書·多士》云: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澤。
關于人的歸宿。
佛教講轉世。
基督教有天堂和地獄。
卜教有上天。
一個人,生而有德,死後就可以升天,所謂禮陟配天。
就是說,按照禮制升入上天,配天享祭。
當然,這個享祭是在宗廟,或稱家廟中享祭。
所謂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禮記·王制》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此周制。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太祖,後稷。
《禮記·王制》云: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太祖,始封之君。
……
不在太祖和昭穆之列的先人,皆并入太祖之廟享祭。
雖然沒有專設的廟,也一樣享受祭祀。
人在活著的時候要吃飯。
人在死後升天也要吃飯。
但是天上沒有爐灶,沒辦法生火做飯。
要想吃飯,只能享受其活著的後人的祭祀。
由此,構成中國人的世俗生活。
一個人在其生前,一定要勤勉努力,行善積德,將其宗族發揚光大。
這樣,死後就可以升天,配天享祭。
宗族越大,其身後所得的享祭也就越多。
當然,這裡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繼承其家族香火的後人。
故而,中國人有,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之說。
當然,無後的情況,在中國古代也屢見不鮮。
只要過繼一個承繼香火的後人就好了。
卜教和世界主要宗教的區別有兩點,一是人與上帝的直接對話,一是沒有神職人員。
對于基督教、佛教的信眾來說,無論是祈禱還是誦經,都得不到神的回應。
只能是在心中自說自話而已。
當然無法得知上帝或者天神的旨意。
而卜教則不同,不管是商人的龜卜,還是周人的筮卜,都是和上帝溝通的有效手段。
中國人自有史以來,就得到了上帝的明確指引。
盤庚遷殷之後,卜教興起之初,當然也有其神職人員。
所謂,巫史卜祝,就是卜教神職人員的稱謂。
龜卜,最早當然是由卜教的神職人員主持。
但由于神權和王權之間的鬥爭,卜教的高級神職人員不被允許主持龜卜。
直到帝乙帝辛之世,由王來主持龜卜。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王權與神權的鬥爭,以王權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並且,自此以後,神權再也沒有在中國取得過統治地位。
中國由此走上了世俗社會的道路。
卜教也成了世界上唯一一種,不由神職人員主導的世俗宗教。
卜教與宗族制度的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宗法一體制。
通過宗法一體制,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基石。
卜教,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宗教,可以稱之爲,世俗宗教。
但絕不是原始宗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23: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八·認知革命:格物致知
後世儒生不懂何爲東周。
《論語·卷九·陽貨第十七》云: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
何宴注曰:興周道于東方,故曰東周。
朱聖人注曰:爲東周,言興周道于東方。
一派胡言。
不懂東周,是後世儒生歷史常識的欠缺。
是一件很丟人的事。
先秦儒學談不上什麼理論體系。
漢唐時期,儒學也沒有出現完整的理論體系。
直至宋朝,儒學出現了較爲完整的理論體系。
程朱理學即是其代表。
《大學》云: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中的大學和朱熹《四書》中的《大學》,在這句話上沒什麼差別。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
這可以看作儒學,特別是程朱理學的方法*論。
其基礎在于格物。
可惜,直到今天,後世儒生還是搞不懂什麼是格物。
格物。
鄭康成注曰: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
朱熹注曰: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鄭康成的注,哪位大儒看得懂?
把讀者搞得一頭霧水,从而蒙混過關,一派胡言而已。
朱熹的注,貌似能夠自圓其說,不過終究還是一派胡言。
傳說王陽明曾經格過竹子。
錢鐘書也帶著女兒去格物。
格竹,格物,又是如何格法呢?
格字的本義是辨別。
木+各=格
屮+个=木
口+夊=各
格者,《老貓字典》云:从木从各。會意。木者,樹木也。各者,歸于各戶也。格者,謂木歸于各戶,乃將木分門別類也。故,格者,辨別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各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夊。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夊者,倒止也。各者,謂足回,乃歸于各戶之入口也。故,各者,歸于各戶也。
物字的本義是犁地。
牛+勿=物
彡+力=勿
物者,《老貓字典》云:物字之本字,勿也。勿字之義別有所專,後世乃復增牛旁作,物字。物者,从牛从勿。會意。牛者,象牛形。大牲也。勿者,犁地也。物者,謂以牛犁地也。故,物者,犁地也。
勿者,《老貓字典》云:从彡从力。會意。彡者,象飾帶之形。飾帶也。力者,象犁之形。犁也。勿者,謂犁地所出之土若飾帶飄散也。故,勿者,犁地也。
物者,犁地也。引申爲犁地之產出,即穀物,再引申爲萬事萬物。
格物,就是分辨萬事萬物。
格物致知,作爲儒學的方法*論,本應該可以爲儒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前提是後世儒生要能夠理解何爲格物。
鄭康成和朱熹的理解,實在是與格物的本義風馬牛不相及。
不懂得格物,也就沒有了基礎。
既然沒有基礎,儒學的理論體系又當如何構建呢?
儒學由此成爲無本之木。
儒家修齊治平的說法,是从老子那里剽竊來的。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云: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當然,儒家中庸的思想也是來自老子。
孔大聖人之後的儒生曾希望使用老子的思想體系來構建儒學的理論體系。
可惜二者兼容性太差。
後世出現的儒學理論體系當然更是一塌糊塗。
朱熹曰:去人欲,存天理。
對曰:人欲即天理。
王陽明曰:我心即宇宙。
對曰:汝心已死,而宇宙永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23: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認知革命:四海一家
古龍曰:一劍西來,天外飛仙。
宗教,使得人類告別了史前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
那麼,中國是在什麼時候進入的文明時代?這個過程是獨立完成的嗎?
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相信,今天世界上的人種都是獨立起源的。歐洲人認爲,他們的祖先是尼安德特人。而中國人則在努力證明,北京猿人才是我們的祖先。
回顧人類進化的基本過程:
南方古猿。距今一千萬到二百萬年前,出現在非洲的東部和南部。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能人,又稱早期猿人。距今二百五十萬到一百五十萬年前,出現在非洲的東部。以能夠製造工具而得名。
直立人,又稱晚期猿人。距今二百萬到二十萬年前,出現在非洲。懂得用火,開始使用基本的語言和符號。人類第一次走出非洲。海德堡人、北京猿人,都屬于直立人。
早期智人。距今二十五萬到三萬年前,出現在非洲。人類第二次走出非洲。尼安德特人、大荔人,都屬于早期智人。
現代研究基本上可以肯定,尼安德特人并不源于非洲,而是由海德堡人演化而來。
晚期智人。距今五萬到一萬年前,出現在非洲。人類第三次走出非洲。克羅馬農人、山頂洞人,都屬于早期智人。
現代基因學證明,今天的人類是由智人演化而來的。所謂各人種的獨立起源說,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的。
留在非洲的早期智人演化成晚期智人,在第三次走出非洲之後,占領了世界。進而演化成了我們今天的人類。
有意思的是,作爲第一次走出非洲的海德堡人的後代,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也存在于現代人的基因中。
基因學研究證明,除了非洲黑人,今天世界上的其他人種,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也就是說,智人在第三次走出非洲的時候,和尼安德特人發生了混血。
但總而言之,今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有著共同的祖先。
四海一家。
We arethe family......
既然从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是單一起源。那麼从文化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文明是否也是單一起源呢?
有了文字,宗教才會出現。
而宗教最終把人類帶入了文明時代。
人類最早的文字是圖畫文字,于公元前3500年出現在在古蘇美爾。
前3000年,古蘇美爾出現象形文字。
前3000年,古埃及出現象形文字。
前2200年,哈拉巴,也就是古印度,出現象形文字。
前1300年,中國出現象形文字。
在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都沒有發現圖畫文字的蹤跡。
我們作一個大膽的假設:人類最早的象形文字是由古蘇美爾人創造出來的。而象形文字的造字法向西傳到了古埃及,向東傳到了古印度,最終傳到中國。
作爲一種文字,甲骨文甫一登上歷史舞台,就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
在商人使用甲骨文的三百年間,我們幾乎看不到甲骨文有什麼進化的痕跡。
這種情況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是否有過,已經不得而知。
但此後,卻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西夏文:公元1039年,西夏大臣野利仁榮奉西夏景宗李元昊詔命,歷時三年,仿照漢字創製了西夏文。
八思巴文:公元1269年,蒙古國師八思巴奉元世祖忽必烈詔命,歷時兩年,根據藏文創製了蒙古新字。俗稱八思巴文。
如果不是獨立地發展出一種文字,只是借鑒其他現成的文字,創製一種文字並不會用太長的時間。
這樣才可以很好地解釋爲什麼甲骨文甫一出現,就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从圖畫演進到圖畫文字,从圖畫文字演進到象形文字。
在中國的考古發現中,我們無法找到文字演進各個環節的任何蛛絲馬跡。
迄今爲止所有的考古成果,都不能支撐漢字獨立起源的理論。
大邑商的人們是一群可以走到很遠的地方去从事貿易活動的人。
故而,後世才把从事貿易活動的人稱爲商人。
在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的墓中,我們找到了和田玉。
在婦好墓中,我們還找到了一個白種人。
也許,絲綢之路,古已有之。
文字,至少是造字法,由西方傳入,是一種很大的可能。
既然今天的人類都有著生活在非洲的共同的祖先。那麼,智人在走出非洲的時候,首先要經過埃及,之後經過蘇美爾,再經過印度,最後才能到達中國。而中國文明起步相對較晚,也就並不是什麼怪事。
古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甚至是後起的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已經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只有中國文明,三千多年來,从未間斷,至今依然燦爛。
中國文明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並不是因爲其起源的早晚,而是在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
文字西來,並不能貶低中國文化。
而依靠神話和傳說,憑空捏造一個所謂的五千年文明史,才是可恥的行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23: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十·認知革命:集權基因

董作賓,子彥堂。甲骨三堂之一。
董彥堂在1933年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甲骨斷代學說,確定了甲骨文的十個斷代標準,並將甲骨卜辭劃分爲五個時期,爲甲骨卜辭研究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第一期爲武丁之世。
第二期爲祖庚、祖甲之世。
第三期爲廪辛、康丁之世。
第四期爲武乙、文丁之世。
第五期爲帝乙、帝辛之世。

董彥堂曰:在前三期,也有許多卜辭是不錄貞人的,到了第四期,武乙、文丁之世,便整個的不錄貞人了。......
殷人卜貞的方法,大概是太卜灼兆,太史問事、記辭。所以卜同貞是截然兩事。在第一期武丁的時候,已有王親臨貞的事實。......
第五期,王不但親貞,並且親卜。這大概都在帝乙、帝辛之世。有時王不親卜貞了,但也很少記貞人的。爲王所親臨卜貞之事,以田、游、征伐爲多。
——摘自《甲骨文斷代研究例》

甲骨卜辭分爲四個部分。即:敘辭、問辭、占辭、驗辭。
甲骨卜辭的敘辭有一個固定的辭例。
例如:丁酉卜賓貞。
丁酉是指丁酉日。卜就是卜問。貞前一字是貞人,也就是祭司,的名字。

貞人根據兆象,傳達上帝的旨意,在龜卜的過程中,貞人的作用是最大的。
貞人就是整個龜卜活動中的主祭司。
貞人所代表的是神權,貞人是神意的傳達者。
與之相對,王當然代表的是王權。

在前三期,也就是从武丁到康丁之世,王權與神權大抵合作良好。
多數卜辭都有貞人的名字。
之所以有許多卜辭不錄貞人,大概是因爲這個貞人地位不高,還沒有資格在卜辭上刻錄下自己的名字。
在第一期,武丁也曾親貞。
貞,是對上帝旨意的傳達,是祭司在行使神權。
也許是王權與神權親密無間,武丁得到祭司的允許,親自傳達上帝的旨意。
也許是武丁武功太盛,祭司不敢違拗。
總之,作爲商王,武丁掌握了龜卜之道。

在第四期,即武乙、文丁之世,貞人消失了。
難道說龜卜過程中最重要的主祭司都由臨時工來充任了嗎?
那麼,有資格在卜辭上刻錄下自己名字的高級祭司去哪了呢?
被殺、被貶、逃亡?或兼而有之。
總之王權與神權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衝突。
高級祭司不聽話,還有低級祭司。
王權已經向神權開戰,神權必須服从王權。
商王也要學習龜卜。
當然,更重要的是,商王還要培養服从王權的貞人。

在歷史小樹《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帝武乙無道,爲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爲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爲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于河渭之閒,暴雷,武乙震死。
大意是:武乙昏庸無道,制作了一个木偶人,稱之爲天神。武乙命令屬下操縱木偶人,然後與之搏斗。天神不能勝過帝乙,于是武乙就羞辱他。武乙又制作了一個革囊并盛满血,仰面射它,稱之爲射天。武乙在河渭之閒狩獵,遇到暴雷,武乙被震死。
這段武乙辱神射天的記載,不知所出。
不過倒是很符合小說家司馬遷八卦的口味。
關于這段記載,有人以爲荒誕不經,有人拿來談論報應不爽。
但如果放在王權與神權衝突的大背景下,反倒可以顯示出其中的可信度了。

在第五期,即帝乙、帝辛之世,王不但親貞,並且親卜。
雖然很少,在第五期還是會有貞人出現。
帝辛者,後世蔑稱爲紂王。
帝乙者,帝辛之父也。
帝乙、帝辛,父子兩代,與東夷、與周,戰事連年。
而此時,王權已經壓倒了神權,那還要祭司做什麼?
商王去打仗了,留守的人還是要聆聽神示的。
祭司,能夠傳達上帝的旨意,作爲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事,總還是要有人去做的。
既然重要,當然要交給靠得住的人去做。
這時候的貞人,應該已經是商王培養出來的貞人了。
王權已經徹底控制了神權。

至少到帝乙、帝辛之世,王權已經控制了神權。
王權與神權的分權時代結束了。
王權的分權雖然依然存在,但集權的基因已經出現。

反觀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王權一直被神權所控制。
印度的種姓制度,把人分爲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是僧侶,擁有祭神和解釋宗教經典的特權。
剎帝利是王公貴族,擁有世俗的特權。
婆羅門是第一等級,剎帝利是第二等級。
神權壓制王權。

中世紀的歐洲,君權神授,神權更是高高在上。
中國也是君權神授,但完全不同于歐洲的模式。
歐洲的君權神授需要一個代理人,上帝通過教皇之手授出王權。
而中國的王,以及後世的皇帝,本身就是天子,根本不需要什麼代理人。

从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王權統治神權,是一個只出現在中國的特例。
爲什麼只有中國的王權打倒了神權,而在其他文明中都是神權壓制王權?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神權外來。
強龍難壓地頭蛇。
借助外來宗教的力量,中國文明強勢起步。
擺脫了宗教勢力的束縛,爲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由此,中國進入了世俗社會。
中國特色的道路,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開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一·認識漢字:精神矍鑠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奇跡爲世人所矚目,而其最大的動因正是中國文化。
文化依託文字傳承。
只有基于對漢字的深刻理解,才能全面地認知中國文化。
當然,不求甚解,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是中國文化中的組分。
但這並不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也是應該丟棄的。
作爲一個中國人,漢字相伴我們成長,也相伴我們一生,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
但也許越是熟悉的,我們對其的了解就越少。
矍鑠,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彙。
在今天,一般用以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
矍鑠,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二十四年,武威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沒,援因復請行。時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許之。援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將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萬餘人征五溪。
注曰:矍鑠,勇貌。
矍字的本義是選取。
又+瞿=矍
隹+二目=瞿
矍者,《老貓字典》云:从又从瞿。會意。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瞿者,左右視也。矍者,謂左右視而選,復以手取之也。故,矍者,選取也。
瞿者,《老貓字典》云:从隹从二目。會意。隹者,象鳥形。短尾鳥也。目者,象眼形。眼也。瞿者,謂鳥之二目左右視也。故,瞿者,左右視也。
矍字之義別有所專,後世復增手旁作,攫字。
攫者,《老貓字典》云:攫字之本字,矍也。矍字之義別有所專,後世復增手旁作,攫字。攫者,从手从矍。會意。手者,象人手形。人之手也。矍者,選取也。攫者,謂以手選取也。故,攫者,選取也。
鑠字的本義是燒紅之鐵塊。
金+樂=鑠
亼+王=金
入+一=亼
丿+反丿=入
重一+大=王
二+一=重一
一+指示符一=二
木+象形符二幺=樂
屮+个=木
鑠者,《老貓字典》云:从金从樂。會意。金者,金屬之總稱也。樂者,櫟實也。鑠者,謂金若櫟實之發光者也。故,鑠者,燒紅之鐵塊也。
金者,《老貓字典》云:从亼从王。會意。亼者,集也。王者,國王也。金者,謂集于王者之物也。故,金者,金屬之總稱也。
亼者,《老貓字典》云:从入从一。會意。入者,進入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亼者,謂若冠蓋者,上入于天,下覆于地,人乃集于其下也。故,亼者,集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王者,《老貓字典》云:从重一从大。會意。重一者,天地也。大者,象人站立之形。大人也。王者,謂直立于天地之間者也。故,王者,國王也。
重一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在一上。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二于字上可省作一,此甲骨文通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凡一之屬皆从一。重一者,謂地之上者,天也。故,重一者,天地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樂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木,其上二幺象櫟實之形。會意。木者,樹木也。其上二幺象櫟實之形。樂者,謂櫟實生于木上也。故,樂者,櫟實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矍鑠的本義是,選取燒紅之鐵塊,以制鐵器。
漢光武帝所言,“矍鑠哉,是翁也!”是漢光武帝擇定馬援爲帥,非言其勇武之貌。
而精神矍鑠之訛,亦由此出。
把矍鑠,理解爲,精神矍鑠,並不會影響對《後漢書》中漢光武帝那句話的理解。
矍鑠,約定俗成爲,精神健旺,嚴格說來,是一種錯誤的用法。
習慣成自然而已。
但問題并不總是這麼簡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二·認識漢字:輜之重者
輜重,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彙。
在今天,輜重一般來說有兩個意思。
一是指包裹行李。
一是指軍隊的後勤保障物資。
《老子·第二十六章》云: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歷代註疏皆不知所云。
南懷瑾大師《老子他說》作如是說:輜重,便是車子裝載重量行李的統稱。
這句話不大通吧?
南大師既然不懂何謂輜重,且看他來如何自圓其說:
所以生而爲人,也應靜靜地效法大地,要有負重載物的精神。尤其是要學聖人之道的人,更應該有爲世人與眾生,挑負起一切痛苦重擔的心願,不可一日或離了這種負重致遠的責任心。這便是“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的本意。
不知有誰能看懂南大師的高論。
輜字的本義是戰車。
車+甾=輜
輜者,《老貓字典》云:从車从甾。會意。車者,象車之形。輿之緫名也。甾者,象缶之形。缶也。輜者,謂車上有缶形之壁壘,可以禦敵者也。故,輜者,戰車也。
重字的本義是耕種,引申爲沉重。
人+土+東=重
一+土塊象形符=土
日+木=東
囗+一=日
屮+个=木
重者,《老貓字典》云:从人从土从東。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土者,土壤也。東者,東方也。凡東之屬皆从東。重者,謂日出東方,人耕作于土地之上也。故,重者,耕種也。日出而作。謂其生也沉重。故,重者,沉重也。
土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象土塊之形。會意。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其上象土塊之形。故,土者,土壤也。
東者,《老貓字典》云:从日在木中。會意。日者,太陽也。木者,樹木也。東者,謂日出尚在木中。此爲東向。故,東者,東方也。
日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一。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日者,謂包圍大地者,陽光也。故,日者,太陽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所謂輜重,即輜之重者,重裝戰車也。
輜者,《說文》云:輧車前,衣車後也。
輜者,《康熙字典》引《說文》云:輧車前,衣車後,所謂庫車也。
輧者,《說文》云:輜車也。
輧者,《康熙字典》引《說文》云:輕車也。重曰輜,輕曰輧。
段玉裁注曰:《周禮》,蘋車之萃。鄭曰:蘋猶屏也,所用對敵自隱蔽之車也。杜子春云:蘋車當爲輧車。據此則兵車亦有輧車矣。
由此可知,輧車,就是屏車,也叫蘋車。當爲同聲假借。是一種戰車。
所用對敵自隱蔽之車也。
重曰輜,輕曰輧者。
即重裝戰車叫輜,輕裝戰車叫輧。
何謂衣車?
《說文》輜字段玉裁注曰:衣車,謂有衣蔽之車。非《釋名》所云所以載衣服之車也。
衣蔽者,如衣之蔽也。
故,衣車也是一種戰車,排列在最前面,如衣之蔽,當是第一道防禦屏障。
通過這個輜字,大體可以了解到先秦,特別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古代軍隊作戰時是如何佈陣的。
輜者,輧車前,衣車後,所謂庫車也。
故,第一列當是衣車,如衣之蔽,爲第一道防禦屏障。
第二列當是輜車,或謂輜重,是重裝戰車。
第三列當是輧車,或謂屏車,是輕裝戰車。
老子曰: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說的是君子不可輕身犯險。
南大師好像想多了。
談到輜重,當然會涉及到古代戰爭。
談到古代戰爭,當然會涉及到孫子。
而孫子當然要談輜重。
《孫子·軍爭第七》云:故軍爭爲利,軍爭爲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既然不清楚輜重爲何物,《孫子》這一章歷代的注疏,當然都是亂解。
這兩句話都是《軍爭篇》中的要點,不懂輜重,又如何理解孫子的要旨呢?
《孫子》,號稱是美國MBA的必須書,真搞不明白,這兩句話是怎麼譯成英文去忽悠老外的。
天機不可洩之于老外乎?
少發幾句牢騷,還是大致把這兩句話譯成白話吧:
所以軍爭有利,軍爭也有危險。全軍而出去爭利則(行動遲緩而)來不及,派出尾隨部隊去爭利則要放棄重裝武器。……所以軍隊沒有重裝武器則亡,沒有糧食則亡,沒有隨時的補充則亡。
輜重又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行李物資的呢?
輜者,《釋名》云:屏也。四面遮蔽,婦人所乘車也。
故,輜者,花轎乎?
《釋名》開聲訓之始,不過多是亂訓而已。
《漢書·韓安國傳》云:擊輜重。
顏師古注曰:輜謂衣車,重謂載重,故行者之資總曰輜重。
還是亂注。
顏師古是隋唐時人,輜重演變成行李,大概也是始于隋唐吧。
現代漢語中,矍鑠,約定俗成爲,精神健旺;輜重,約定俗成爲,包裹行李。
此桃之夭夭作逃之夭夭之誤。
錯誤也可以習慣成自然。
但錯誤畢竟是錯誤。
既然悖離了漢字以及詞語的本義,中國的古籍就很難讀通。
而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多蘊藏于中國古籍之中。
那麼,作爲後人,又該如何去理解中國文化呢?
故當正本清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三·認識漢字: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司母辛鼎,皆國之重器。司母戊鼎之所以得名,在于其鼎腹內壁有司母戊三字。司母辛鼎亦然。司母戊鼎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但是銘牌已經改作后母戊鼎。
司耶?后耶?司母戊鼎,國之重器,而其名莫辨,徒貽笑世人而已。
司母戊鼎本命名爲司母戊鼎。
羅雪堂曰: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
按照羅雪堂所說,司母戊,意爲祭祀母親戊。
當時,很多學者都認同這一觀點,這個名字便由郭沫若拍板正式確定下來。
當然,羅雪堂的解釋並不正確。
關于司母戊鼎命名的爭議一直不斷,有一派專家認爲甲骨文左右無別。司即后字。此后與皇天后土之后同義。司母戊,當作后母戊,意爲敬愛的母親戊。
郭沫若貌似从善如流,再次拍板,把名字改作后母戊鼎。
由此,司母戊鼎被改稱后母戊鼎,貽笑世人。
司母戊鼎,改名叫后母戊鼎,就是一個巨大的學術笑話。
郭沫若,其人不僅政治人格低劣,其學術水平,也幾一無是處。
只舉一例。
郭沫若在其《奴隸制時代》中解釋民字道:橫目的象形字,橫目帶刺,蓋盲其一目以爲奴征。
郭沫若在其《甲骨文研究》中云: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
民字的本義是同心之眾。
目+十=民
人+十=千
民者,《老貓字典》云:民、千,二字,轉注字也。民者,从目从十。會意。千者,从人从十。會意。目者,象眼形。眼也。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十者,甲骨文甲字。目標也。凡十之屬皆从十。民、千者,謂眾人所視之目標一也。眾人之目標惟一,乃眾心同也。故,民、千者,同心之眾也。
今天我們說的民眾、人民,用的都是民字的本義。
郭沫若,才是一個真正的奴才,一個真正的學術奴才。
他身上的奴征,不管是面對中正公,還是毛太祖,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郭沫若想要論證商代是奴隸社會,就把民字解釋成奴隸。
把人民變成瞎子,郭沫若才能爲所慾爲,這才是郭沫若真實的目的吧。
如此行徑,比焚百家之書,以愚黔首,還要可怕。
郭沫若身後,竟然還有一群跳樑小丑般的大師、磚家,隨聲附和,公然爲郭沫若唱讚歌。
學養何在?人格何在?
甲骨何來四堂?甲骨三堂,並無郭沫若。
郭沫若不配。
司母戊鼎當然是司母戊鼎,鼎腹內壁銘文清清楚楚,何容淺人篡改。
羅雪堂並沒有搞清楚司字的意思,郭沫若所言,更是不著邊際。
那麼,爲什麼是司而不是后呢?這就要从司、后這兩個字說起。
司字,从人从口。后字,从匕从口。司、后二字皆从口。口,就是人的口。不同的是司字从人,后字从匕。
人者,《老貓字典》云: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
匕者,《老貓字典》云:象反人形。貴婦也。
人的甲骨文字形,象人躬身垂手而立之形。與此相對的是大字。
大者,《老貓字典》云:象人站立之形。大人也。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商代並不是什麼奴隸社會,而是一個城邦社會。構成城邦社會的基礎是氏族。
在甲骨文中,人字是躬身的人形,大字是直立的人形。人要對大躬身。故而,大所對應的人是氏族或者氏族聯盟的首領,而在他們面前躬身的人就是氏族部落的高級貴族。這些人既然是高級貴族,當然都是男人。與人字相反的是匕字。匕字,象反人形。或者說从反人。人是男性貴族,匕就是貴婦。匕字甲骨卜辭常見,用來稱呼先祖的配偶。實際上,匕字是今天常用的先公先妣的妣字的本字。
知道了人和匕,再來看司和后。
司字的本義是人之執事者。
人+口=司
司者,《老貓字典》云:从人从口。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此謂發號施令者也。司者,謂人之有話語權者也。王所用者二:一曰司,乃人執事于外者;一曰后,乃匕掌事于內者。故,司者,人之執事者也。
后字的本義是貴婦之執事者。
匕+口=后
后者,《老貓字典》云:从匕从口。會意。匕者,象反人形。貴婦也。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此謂發號施令者也。后者,貴婦之發號施令者也。故,后者,貴婦之執事者也。
司是有話語權的男性貴族,或者說是發號施令的貴族,與後世的高級官員大體相當。后是有話語權的貴婦,或者說是發號施令的貴婦,與後世的高級嬪妃大體相當。王處理國事依靠司,處理家事依靠后。
司母戊、司母辛,是她們死後的廟號。司母辛即婦好,由其墓中的陪葬物品可以確認。而司母戊鼎是被盜掘文物,但普遍認爲,司母戊即婦井。這二個人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
由此,有專家認爲,后母戊即王后母親戊,后母辛即王后母親辛。是嗎?
如果鼎腹內寫的是后母戊和后母辛,這種解釋當然沒錯。
可惜鼎腹內寫的是司母戊和司母辛。
今天,通過對甲骨卜辭是研究,我們知道了很多關于婦好的事跡。
婦好並不是一個養在深宮中的嬌弱女子。
婦好不但參與祭祀,而且親自帶兵討伐敵國。
國之大事,婦好都參與其中。
關于婦井的甲骨卜辭較少,但也有她參與國事的記載。
也就是說,婦井、婦好,雖然都是武丁的王后。但是,她們都積極參與國事。
換言之,也就是,后掌司職。
故,
司母戊就是掌管國事的母親戊。
司母辛就是掌管國事的母親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四·認識漢字:對話上帝
人類發明文字,是爲了與上帝溝通。
當然,這個上帝是人類先民對上天神祗的稱謂,並不是專指後世基督教的上帝。
上帝一詞,在《尚書》中常見。例如:
《尚書·周書·大誥》云: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人類感覺其自身需要得到上帝的指引。
但如何才能與上帝溝通呢?
喊?上帝大概聽不見,大聲喊也聽不見。
即使聽見了,世界上那麼多種語言,上帝也聽不懂。
語言不行,只能使用文字。
只能依靠象形文字,因爲象形文字是人類都能夠理解的文字。
上帝當然也是人類。
既然上帝聽不到,那麼我們就寫給上帝看。
于是,與上帝的溝通就成爲可能。
由此,文明初期的人類的一切行動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指引。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指以象形字爲字素,通過兩個或多個字素/字根之間,或者字素/字根與指事符之間,會意,從而產生新字的文字體系。
象形字,脫胎于圖畫,是對現實世界描摹的簡化和抽象。象形字是漢字的字素。
會意字,是指兩個或多個字素/字根相會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指事字,是指字素/字根與指事符會意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轉注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已有的一個會意字,或以爲會意不夠準確。于是,替換掉原字的一個字素/字根,造出一個新字,和原字共同會意,以求準確表達原字的會意。此二字互爲轉注字。始于商人造字。
假借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造一新字時,造字義需要的字素/字根不吉或不雅,遂將此字素/字根借爲其假字。始于周人造字。
形聲字,形聲本是漢字讀聲法。作爲造字法,始于音譯造字。外族之物,傳入中國,先以現有漢字表其音。其後再以該字爲字素/字根,并附加一字素/字根,以表其類,造出新字。始見于後起字。
漢字屬于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直到今天仍在廣泛使用的唯一的一種象形文字。
同爲象形文字的楔形文字,早已走進了歷史的博物館。
漢字,磚家認爲是一種語素文字。
語素文字,是英文Logogram,的翻譯。
但這個翻譯是錯誤的。
Logo可以譯作,符號。-gram作爲詞根,可以譯作,寫或畫。
由此,Logogram,當譯作,寫的符號,即文字元素。推衍爲,字素文字。
構成文字的元素是符號,構成語言的元素是聲音。
文字根本上與語素無關。
因此,漢字,是一種字素文字。
字素,即構成文字的最小元素。
漢字,以象形字爲其字素。因此,漢字是象形文字。
西文,以字母爲其字素。因此,西文是字母文字。
與字母文字相對應的概念是象形文字,而不是語素文字。
字母文字和象形文字都是語素文字。
只不過,漢字的字素,即象形字,是有文義的。
而西文的字素,即字母,沒有文義。
字母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產生的。
通過抽取部分象形字,并剔除其文義,異化出字母,最終產生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並不是象形文字的進化,只是一種異化而已。
以漢字和英文對比。
漢字大約有一百多個象形字,即一百多個字素。
因爲判定象形字的標準不同,所以這個數字不是非常準確。
但漢字的常用字素不過四五十個而已。
因爲判定常用的標準不同,所以這個數字也不是非常準確。
英文有二十六個字母。
但是,以四五十和二十六相比較,只不過大約是一倍量的關係。
而且每一個漢字字素,都有明確的文義,並不需要死記硬背。
但字母是象形字的二級產物,已經不具有獨立的文義。
由此,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確是實實在在需要死記硬背的。
字母文字的字素不包含文義,因此,字素之間沒有有空間關係。
字母文字从左到右書寫。
所以,字母文字是一維文字。
而象形文字的字素包含文義,因此,字素之間可以有空間關係。
今天的漢字也採用了从左到右書寫的模式,但多數漢字都具有一個平面結構,例如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
所以,象形文字是二維文字。
更多的字素,以及文字的二維結構,使得漢字包含了豐富的信息量,當然地具備極大的想像空間。
而這也正是相對于西文,漢字的優勢所在。
因此,認爲漢字難學難記,根本是由對漢字的不了解所造成的。
漢字是偏重表意的文字,西文是偏重表音的文字。
據此,有磚家認爲漢字是表意文字,而西文是表音文字。
但這個說法并不準確。
因爲漢字也可以表音,而西文也可以表意。
而之所以說漢字偏重表意,西文偏重表音,是由其造字/造詞法所決定的。
漢字造字。
西文造詞。
一·漢字造字的基石是象形字。
壹·西文造詞的基石是字母。
二·象形字,脫胎于圖畫,是對現實世界描摹的簡化和抽象。
貮·字母是抽取部分象形字,并剔除其文義的產物。字母基于象形字,是對象形字的異化。
三·象形字既是象形文字的字素,同時具有相應的文義,每一個象形字都是一個文字。
叁·字母是字母文字的字素,但不具有相應的文義。
四·兩個或多個象形字組合可以產生新字。象形字與指事符組合也可以產生新字。
肆·字母組合產生單詞。
五·這個新字如果繼續用于造字,則成爲字根。
伍·這個單詞如果繼續用于造詞,則成爲詞根。
六·字根組合產生新字。
陸·詞根組合產生新詞。
七·象形字有其相應的讀音。沒有用于拼讀的元音和輔音。
柒·字母有其相應的讀音。分爲用于拼讀的元音和輔音。
八·漢字造字,並無嚴格的讀音規則。漢字與其字根,字根與其字素,在讀音上可以沒有任何關聯。
捌·字母造詞,有嚴格的拼讀規則。單詞的讀音由詞根組合確定,詞根的讀音由字母組合確定。故此,西文偏重表音。
九·漢字的字素是象形字,象形字具有文義。漢字由字素到字根,再由字根到漢字,都具有文義。因此漢字的文義是與生俱來的。故此,漢字偏重表意。
玖·西文的字素是字母,字母不具有文義。字母組合成字根之後才被賦予文義。西文只是由詞根到單詞,具有文義。因此西文的文義是被後天賦予的。
西文有很多種,每種都有其特有的字母、詞根和單詞。
由于西文字母本身不具有文義,要想讀懂西文,至少要掌握大量的詞根。
西文中,詞根的文義是被後天賦予的,因此需要死記硬背。
西方人如果想要上帝讀懂他們的文書,至少首先要讓上帝背會他們的詞根。
上帝怒曰:耍我咩?
理論上說,漢字的字素是象形字,象形字的文義是一目了然的。
漢字的字根和單字,基于會意和指事產生,其文義只需要理解,而不需死記硬背。
故而,漢字是今天地球上唯一一種可以和上帝溝通的文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一·漢字六書:造字六書
六書,是漢字的造字法。
提出六書這個概念的人,應該是劉歆。
《周禮·地官·保氏》云: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鄭康成注曰:鄭司農云,……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周禮》,是劉歆等漢儒,按照王莽授意,僞造出來的所謂的古書,理所當然地成爲王莽托古改制的藍本。
《周禮》,當然不是周公所作,其作者就是劉歆。
所以說,六書這個概念是劉歆提出來的。
鄭康成提到的鄭司農,即鄭眾。其父鄭興師从劉歆。
劉歆只是提出了六書的概念。
鄭眾,作爲劉歆的徒孫,指出了六書的具體名稱。
是許叔重對六書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說文解字·敘》云: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許叔重也是出自劉歆一系。
許叔重,師从賈逵,而賈逵之父賈徽,又師从劉歆。
故而,許叔重可以算作是劉歆的徒曾孫。
許叔重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對六書的定義。
只是幾乎沒有人能夠完全讀懂。
但這是出于許叔重的金口玉言。
讀不懂,只能說後世悟性不高。
當然,許叔重自己對六書的定義也未必清楚。
此後,直到清代,有戴震提出了四體二用的學說。
所謂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爲造字法。
所謂二用,指轉注、假借,是爲用字法。
四體二用說是對許叔重六書說一個貌似合理的修正。
不過,只是貌似合理而已。
此後,現代語言學家唐蘭、陳夢佳等人又分別提出了所謂的三書說。
唐蘭的三書說包括:象形、象意、形聲。
陳夢家的三書說包括:象形、假借、形聲。
相對于六書造字而言,三書說並沒有提出什麼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不過是把六書說重新做了一個排列組合而已。只能說起到了擾亂後學視聽的作用。
从六書造字開始,到四體二用,再到三書造字,雖然各位大師之間的理論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地都包括了形聲造字法,這也正是大師們致命的錯誤。
現在造字理論所謂的形聲造字,不過是把解釋不清的字歸入形聲一類而已。
先秦絕無所謂的形聲造字法。
象形文字,是指以象形字爲字素,通過兩個或多個字素/字根之間,或者字素/字根與指事符之間,會意,從而產生新字的文字體系。
象形字,脫胎于圖畫,是對現實世界描摹的簡化和抽象。象形字是漢字的字素。
會意字,是指兩個或多個字素/字根相會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指事字,是指字素/字根與指事符會意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轉注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已有的一個會意字,或以爲會意不夠準確。于是,替換掉原字的一個字素/字根,造出一個新字,和原字共同會意,以求準確表達原字的會意。此二字互爲轉注字。始于商人造字。
假借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造一新字時,造字義需要的字素/字根不吉或不雅,遂將此字素/字根借爲其假字。始于周人造字。
形聲字,形聲本是漢字讀聲法。作爲造字法,始于音譯造字。外族之物,傳入中國,先以現有漢字表其音。其後再以該字爲字素/字根,并附加一字素/字根,以表其類,造出新字。始見于後起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二·漢字六書:象形造字
象形字,脫胎于圖畫,是對現實世界描摹的簡化和抽象。象形字是漢字的字素。
《說文解字·敘》云: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但日、月,二字,都不是象形字。
日字的本義是太陽。
囗+一=日
日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一。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日者,謂包圍大地者,陽光也。故,日者,太陽也。
日者,《說文》云: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屬皆从日。𡆠,古文。象形。
許叔重既知日字从囗从一,又何來象形之說呢?
抑或象形二字是後世淺人妄增?
月字的本義是中天之月。
夕+丨=月
月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金文从夕从丨。會意。夕者,象月亮之形。月亮也。丨者,象阻擋物之形。終也。月者,謂月之終極,是月在中天也。故,月者,中天之月也。月在中天,一月一次。故,引申爲陰曆之一月。
月者,《說文》云:闕也。大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从月。
月字小篆,字形近肉字。
故而,隸定之後,凡从肉字,都寫作,月。
實際上肉也不是象形字。
月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當然也不是象形字。
漢字大約有一百多個象形字,即一百多個字素。
因爲判定象形字的標準不同,所以這個數字不是非常準確。
但漢字的常用字素不過四五十個而已。
因爲判定常用的標準不同,所以這個數字也不是非常準確。
《老貓字典》將類似字素歸併爲一源。
屮源,字素凡十:屮、冊、爾、世、丯、𠂹、丰、瓜、𠧪、个。
一源,字素凡五:一、玉、行、夕、𨸏。
止源,字素凡一:止。
卜源,字素凡二:卜、兆。
鳥源,字素凡七:鳥、朋、羽、隹、非、燕、西。
幺源,字素凡五:幺、夂、衣、彡、己。
自源,字素凡十三:口、牙、冎、目、自、乃、毛、而、甶、𦣻、心、耳、𦣝。
皿源,字素凡二十:鬲、用、𠦒、豆、缶、皀、冂、良、其、皿、鼎、𢎘、克、襾、壹、匚、斗、勺、酉、卣。
人源,字素凡八:丮、匕、儿、人、卪、大、女、子。
豸源,字素凡十三:牛、角、𦟀、羊、虎、豕、豸、鹿、馬、能、犬、鼠、兔。
火源,字素凡一:火。
水源,字素凡十:气、回、仌、川、泉、水、永、雨、𣶒、卯。
魚源,字素凡二:貝、魚。
戶源,字素凡十二:丌、乇、囗、舟、囪、弓、戶、珡、曲、瓦、車、几。
丿源,字素凡一:丿。
手源,字素凡五:丩、又、爪、𠂇、手。
田源,字素凡四:刀、井、田、力。
甲源,字素凡一:甲。
乙源,字素凡一:乙。
計:源十九。字素一百二十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漢字六書:會意造字
會意字,是指兩個或多個字素/字根相會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說文解字·敘》云: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武者,《說文》云: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武字的本義是武裝。
止+戈=武
弋+指事符一=戈
一+尖銳象形符=弋
武者,《老貓字典》云:从止从戈。會意。止者,象腳趾形。趾也。戈者,長柄橫刃兵也。武者,謂立而執戈也。故,武者,武裝也。
戈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弋。其上一橫,指其有橫刃之事也。弋者,木矛也。其上一橫,指其有橫刃之事也。故,戈者,長柄橫刃兵也。
弋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象直木尖銳之形。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其上象直木尖銳之形。弋者,謂地上直立之木矛也。故,弋者,木矛也。
信者,《說文》云:誠也。从人从言。會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
信字的本義是誠。
人+言=信
口+辛=言
二+屰=辛
一+指事符一=二
信者,《老貓字典》云:从人从言。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言者,語也。信者,谓人之言必信也。故,信者,誠也。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言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辛。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辛者,罪也。言者,謂出于罪人之口也。故,言者,罪人之語也。後乃泛言,言者,語也。
辛者,《老貓字典》云:从二从屰。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屰者,象倒大形。倒也。辛者,謂倒懸于上之人,是罪人也。故,辛者,罪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許叔重所舉的這兩個例子,在會意字中並非典型。
會意,是漢字造字最爲重要的方法。
指事、轉注、假借,都可以看作是會意的特殊形式。
會意使漢字變得多姿多彩,奇妙無比。
會意造字有一個原則,即一根一義。
所謂一根一義,指漢字造字所使用的字素/字根一般只有一個義項。
例如,一的造字義是地,乙的造字義是蛇,青的造字義是信。
也有極個別的字素有兩個造字義,但非常罕見。
既然一根一義是會意造字的原則,依此可以由已知推導未知,追本溯源,找到每個漢字字素的本義。再由字素的本義出發,順流而下,釐清每個字根、漢字的本義。
因此,漢字訓詁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返訓。
返訓者,訓詁字根/字素之法也。字根/字素之義未明,乃返其所造之字而訓之。故曰返訓。由一義或至多二義,訓出全部字根/字素所造之字,則字根/字素之造字義乃幾可明矣。一義者,字根/字素之本義與造字義相同者也;二義者,字根/字素之本義與造字義相異者也。字根/字素之造字義或非其本義,然離其本義必不遠矣。
從字素,到字根,再到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然後是詞彙,皆有脈絡可尋。
按照人的認知程度,會意字可以分爲兩類。
即常識會意和典故會意。
常識會意,即以人的常識即可理解的會意。
舉兩個例子,聶、亂。
聶者,《說文》云:附耳私小語也。从三耳。
許叔重的解釋基本正確,可是如何會意,並不解釋。
聶字的本義是附耳低語。
三耳=聶
聶者,《老貓字典》云:从三耳。會意。耳者,象耳形。耳朵也。聶者,謂口附于他人之耳,所言者惟我之兩耳及彼之一耳可得聞也。故,聶者,附耳低語也。
亂者,《說文》云: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𤔔。
𤔔者,《說文》云:治也。幺子相亂,𠬪治之也。讀若亂同。一曰理也。𤔐,古文𤔔。
亂字何來治義?
亂字,有史以來,就沒有,治,這個義項。
漢字訓詁有反訓一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
許叔重以爲,亂、𤔔,二字,皆訓作,治。
因爲,他認爲組成亂字的兩個字素/字根,即𤔔、乙,皆訓作,治。
但,乙的造字義只有一個,即蛇。
由許叔重開始,亂、𤔔,二字,已經亂了。
亂字的本義是紊。
𤔔+乙=亂
爪+又+幺+冂=𤔔
亂者,《老貓字典》云:从𤔔从乙。會意。𤔔者,治也。乙者,象蛇形。蛇也。亂者,謂治而蛇至,復亂矣。故,亂者,紊也。
𤔔者,《老貓字典》云:从爪从又从幺从冂。會意。爪者,象人覆手之形。覆手也。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幺者,象一束絲之形。一束絲也。冂于字中者,象架形。束之爲橫列也。𤔔者,謂束絲爲橫列,以雙手理之也。故,𤔔者,治也。
典故會意,即人需要知曉某些典故方可理解的會意。
舉兩個例子,件、騙。
件者,《說文》云:分也。从人从牛。牛大物,故可分。
許叔重知道件字是會意字。
但是,从人从牛的件字,如何能訓出分義?庖丁解牛乎?
漢字如果這樣會意,邏輯何在?
件字的本義是組合。
人+牛=件
件者,《老貓字典》云:从人从牛。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牛者,象牛形。大牲也。件者,謂一人一牛組合,乃可駕犁耕地也。故,件者,組合也。
件字,甲骨文、金文未見。
件字產生的時間,最早也就是戰國後期。
很大可能是秦漢之際造字。
戰國後期,鐵器開始在中國得到普遍應用。
但由于早期鐵器製造工藝的原因,鐵最早大量應用在製造農具,而不是兵器。
鐵製農具的出現,打破了封建農莊的生產模式。
一個人,一頭牛,再加上鐵製農具,最重要的就是鐵犁,即可獨立完成農業生產。
繼而產生了以戶爲單位的自耕農。
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自給自足的自耕農經濟模式,正是始于一人一牛的件。
騙字是後起字,其古字是,諞。
諞字的本義是言及戶籍。
言+扁=諞
口+辛=言
二+屰=辛
一+指事符一=二
戶+冊=扁
諞者,《老貓字典》云:从言从扁。會意。言者,語也。扁者,戶籍也。故,諞者,言及戶籍也。扁字之始,當是中國戶籍制度之始也。然實行縣制及戶籍制,必傷及封建貴族之利益。是以,言及戶籍制,對于封建貴族而言,無異于欺騙之巧言。諞者,巧言也。此其引申義也。《書·秦誓》云:惟截截善諞言。出于《古文尚書》,許叔重之時,《古文尚書》尚是真文,而非僞書。許叔重引《論語》云:友諞佞。今本《論語》作:友便佞。《論語·卷八·季氏第十六·四》云: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言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辛。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辛者,罪也。言者,謂出于罪人之口也。故,言者,罪人之語也。罪人之言,豈敢有誑語耶?故,言者,直言也。此言字之引申義也。後乃泛言,言者,語也。
辛者,《老貓字典》云:从二从屰。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屰者,象倒大形。倒也。辛者,謂倒懸于上之人,是罪人也。故,辛者,罪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扁者,《老貓字典》云:从戶从冊。會意。戶者,象一扇門之形。一戶之門也。冊者,象竹簡連綴之形。書簡也。扁者,謂戶籍載入書簡也。故,扁者,戶籍也。
騙字的本義是官馬。
馬+扁=騙
騙者,《老貓字典》云:騙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騙者,从馬从扁。會意。馬者,象馬形。馬之總稱也。扁者,戶籍也。凡扁之屬皆从扁。騙者,謂馬入官籍也。故,騙者,官馬也。騙字,先作,騗。始見于《廣韻》。《集韻》云:躍而乗馬也。或作騙。《正字通》云:今俗借爲誆騙字。《正字通》明末字書,則騙引申作誆騙用,當是明朝之事。明太祖所立兵制實是寓兵于民,故官辦養馬事務亦下放民間,以免稅免糧等法,鼓勵民間養馬。漸至民間養馬成爲百姓之差役,民眾負擔加重。且有官員以交銀代養之法,搜括民財,遂致民間養馬逐步衰敗。故,百姓視飼養官馬爲誆騙之行。
諞,是古字,今字用,騙。
諞、騙,二字,可以看作古今字。
諞字的本義是言及戶籍。騙字的本義是官馬。
這兩個字都引申爲誆騙義,是與其時代背景密不可分的。
如果不了解其時代背景,這兩個字是無法理解的。
總體來說,常識會意是最好的造字方法。
而典故會意中,則蘊藏了中國文化。
只是學起來很辛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四·漢字六書:指事造字
指事字,是指字素/字根與指事符會意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說文解字·敘》云: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上者,《說文》錄丄字。
丄者,《說文》云: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从丄。上,篆文丄。
許叔重以爲,丄是古文上字。
其實,丄字,是甲骨文士字,並非上字。
許叔重沒有見過甲骨文,這種錯誤在所難免。
甲骨文上字,寫作二。
一+指事符一=二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下者,《說文》錄丅字。
丅者,《說文》云:底也。指事。下,篆文丅。
許叔重以爲,丅是古文下字。
其實,丅字,是甲骨文示字,並非下字。
許叔重沒有見過甲骨文,這種錯誤在所難免。
甲骨文下字,寫作𠄟。
一+指事符一=下
下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下一橫。其下一橫,指地下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其下一橫,指地下有物之事也。故,下者,下方也。
指事,也可以看作是會意的特殊形式。
即字素/字根與指事符會意。
確定指事字的關鍵,是找出其指事符。
而指事符並非漢字。
舉兩個例子,寸、刃。
寸者,《說文》云: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𧖴,謂之寸口。从又从一。凡寸之屬皆从寸。
許叔重的解釋基本上不著邊際。
而且,即使是當代的磚家也不知道甲骨文有寸字。
寸字的本義是肘。
或者說,寸字就是肘字的本字。
又+弧線指事符=寸
寸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又,其下曲。曲處弧線,指手肘彎曲之事也。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寸字之又字,其下曲,示手肘曲處。曲處弧線,指手肘彎曲之事也。故,寸者,肘也。
刃者,《說文》云: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凡刃之屬皆从刃。
許叔重以爲刃是象形字,但刃字小篆又是如何象形的呢?
刃字的本義是鋒銳。
刀+弧形指事符=刃
刃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刀。沿刀字之弧形,指刀有鋒銳之事。刀者,象犁形。犁刀也。沿刀字之弧形,指刀有鋒銳之事。刃者,謂犁刀之鋒銳也。故,刃者,鋒銳也。
由于學界對指事字的認知不同,漢字中哪些字是指事字,爭議很大。
《老貓字典》收指事字凡七十:
上、下、𣎵、韭、匹、周、音、叉、寸、丵、刅、爭、刃、予、叀、肉、咅、巨、鬯、畐、血、久、丹、主、甘、曰、果、𥝌、桼、朱、才、米、白、巿、兩、㒳、保、并、老、身、朕、卒、長、𢎥、𡭴、旬、豖、夫、亢、犮、氏、關、閂、母、毋、戈、戉、升、勺、矛、卵、宁、戊、斤、九、尤、疒、鹵、廴、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五·漢字六書:轉注造字
轉注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已有的一個會意字,或以爲會意不夠準確。于是,替換掉原字的一個字素/字根,造出一個新字,和原字共同會意,以求準確表達原字的會意。此二字互爲轉注字。始于商人造字。
《說文解字·敘》云: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此看來,許叔重大體清楚轉注字的概念。
考者,《說文》云:老也。从老省,丂聲。
老者,《說文》云: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凡老之屬皆从老。
考、老,二字互訓,所以後世磚家把互訓的二字當作轉注字。
轉注字當然可以互訓,但互訓的二字並不都是轉注字。
是許叔重沒有說清楚,還是後世磚家理解不了呢?
考、老,二字的本義都是老人。
耂+丂=考
耂+指事符丨=老
屮+人=耂
二+丿=丂
考、老者,《老貓字典》云:考、老二字,轉注字也。考者,甲骨文从耂从丂。會意。老者,甲骨文从耂。其下丨者,指人執杖之事也。耂者,老人也。丂者,上不平也。老字下丨,指人執杖之事。考、老者,謂老人上身佝僂,是爲不平,乃需執杖也。故,考、老者,老人也。
耂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人。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耂者,謂其髪如草之人也。故,耂者,老人也。
丂者,《老貓字典》云:从二从丿。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丂者,上不平也。
轉注,也可以看作是會意的特殊形式。
一般來說,是爲了彌補現有漢字的不足。
舉兩個例子,㝃、娩,煉、鍊。
㝃、娩,二字的本義都是生子。
子+免=㝃
女+免=娩
儿+帽形象形符=免
娩者,《老貓字典》云:㝃、娩二字,轉注字也。娩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㝃者,从子从免。會意。娩者,从女从免。會意。子者,象小兒于繈褓之形。父母之子也。女者,象人跪坐形。婦人也。免者,脫離也。凡免之屬皆从免。㝃、娩者,謂子離其母體也。故,㝃、娩者,生子也。
免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儿,其上象帽形。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其上象帽形。免者,謂帽離人也。故,免者,脫離也。
㝃字,見于小篆。娩字,是一個後起字。
古人先造了一個从子从免的㝃字。
免字的意思是脫離。
㝃字的意思就是孩子脫離出來。
而後人以爲㝃字會意不夠完整,从哪裡脫離呢?
于是造出一個从女从免的娩字,作爲㝃字的轉注字。
這樣,㝃、娩,二字的意思就變得很清楚了:孩子从母體中脫離出來。
今㝃字廢,通用娩字。
煉、鍊,二字的本義都是冶金。
火+柬=煉
金+柬=鍊
束+八=柬
幺+木=束
屮+个=木
丿+反丿=八
亼+王=金
入+一=亼
丿+反丿=入
重一+大=王
二+一=重一
一+指示符一=二
煉、鍊者,《老貓字典》云:煉、鍊二字,轉注字也。煉者,从火从柬。會意。鍊者,从金从柬。會意。火者,象火焰形。燒火也。金者,金屬之總稱也。柬者,擇也。凡柬之屬皆从柬。煉、鍊者,謂火中擇金也。故,煉、鍊者,冶金也。
柬者,《老貓字典》云:从束从八。會意。束者,縛也。八者,别也。柬者,謂分其束縛而擇之也。故,柬者,擇也。
束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幺从木。會意。幺者,象一束絲之形。一束絲也。木者,樹木也。束者,謂以絲縛木也。故,束者,縛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金者,《老貓字典》云:从亼从王。會意。亼者,集也。王者,國王也。金者,謂集于王者之物也。故,金者,金屬之總稱也。
亼者,《老貓字典》云:从入从一。會意。入者,進入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亼者,謂若冠蓋者,上入于天,下覆于地,人乃集于其下也。故,亼者,集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王者,《老貓字典》云:从重一从大。會意。重一者,天地也。大者,象人站立之形。大人也。王者,謂直立于天地之間者也。故,王者,國王也。
重一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在一上。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二于字上可省作一,此甲骨文通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凡一之屬皆从一。重一者,謂地之上者,天也。故,重一者,天地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老貓字典》收轉注字凡一百零一對:
杶、椿,祕、秘,倘、徜,常、裳,沙、砂,𨷲、鑰,愕、遻,鍔、㓵,儋、擔,裙、帬,穢、薉,頟、額,愙、恪,婿、壻,訝、迓,肇、肈,千、民,鍛、煅,骾、鯁,𧗕、膿,對、𡭊,歡、懽,顴、𩪼,癰、臃,燿、耀,嘆、歎,徉、佯,檣、艢,歫、拒,苣、炬,㒰、全,𢂑、拭,鑪、爐,砰、呯,譔、撰,鬀、剃,糟、醩,歌、謌,仍、扔,煉、鍊,嬾、懶,䬴、秣,綑、捆,厀、膝,愯、悚,儐、擯,悖、誖,咽、胭,策、敇,埽、掃,遦、慣,𢻃、豉,勇、恿,鎔、熔,緥、褓,輀、軟,祝、呪,淬、焠,噓、歔,坼、拆,㧖、扼,軶、軛,呝、呃,僻、避,胗、疹,皰、疱,僚、寮,僑、㝯,腮、顋,抗、杭,婞、悻,蹊、徯,罵、嗎,𧖴、脈,壟、隴,厎、砥,萎、餧,驅、敺,唾、涶,鐺、噹,䞨、跬,繞、遶,舵、柁,襁、繈,勥、犟,唇、脣,𤔲、辭,佇、竚,䏣、蛆,疤、㿬,𩑣、疣,坫、店,唏、欷,㛴、惱,輓、挽,㝃、娩,另、叧,綠、菉,腕、捥,躳、躬,煇、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六·漢字六書:假借造字
假借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造一新字時,造字義需要的字素/字根不吉或不雅,遂將此字素/字根借爲其假字。始于周人造字。
《說文解字·敘》云: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許叔重高論,好像後人都看不懂吧。
《老貓字典》收假借造字凡兩則:
假桑言喪、假㠯言𠫓。
假桑言喪。
桑字的本義是桑木。
木+三屮=甲骨文桑
木+叒=小篆桑
屮+个=木
桑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木上三屮。會意。木者,樹木也。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桑者,謂木上有三屮,是木上若小艸之桑葉繁多也。故,桑者,桑木也。
叒者,从三又。會意。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故,叒者,眾手也。
桑者,小篆从叒从木。會意。叒者,眾手也。桑者,謂木上眾手采摘桑葉也。故,桑者,桑木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喪字的本義是亡失。
桑+多口=甲骨文喪
哭+亡=小篆喪
吅+犬=哭
二口=吅
入+𠃊=亡
丿+反丿=入
喪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桑从多口。會意。甲骨文喪字或从二口,或从三口,或从四口。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桑者,桑木也。喪者,謂桑木之葉爲眾口所食,乃亡失也。故,喪者,亡失也。
喪者,小篆从哭从亡。會意。哭者,哀聲也。亡者,隱也。喪者,謂哭其亡失也。故,喪者,亡失也。
哭者,《老貓字典》云:从吅从犬。會意。吅者,口搏也。犬者,象狗形。狗也。哭者,謂兩犬撕咬之哀聲也。故,哭者,哀聲也。
吅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口。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吅者,謂兩口相鬥也。故,吅者,口搏也。
亡者,《老貓字典》云:亡字之本字,兦也。兦者,从入从𠃊。會意。入者,進入也。𠃊者,象有物遮蔽之形。隱也。兦者,謂入于隱也。故,兦者,隱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喪字不吉,故乃假桑造字。
桑者,喪也。此假桑言喪也。凡桑之屬皆从喪。
顙字的本義是額。
頁+桑=顙
𦣻+儿=頁
顙者,《老貓字典》云:从頁从桑。會意。頁者,頭也。桑者,喪也。此假桑言喪也。凡桑之屬皆从喪。顙者,謂祭拜喪主,以額搶地也。故,顙者,額也。
頁者,《老貓字典》云:小篆从𦣻从儿。會意。𦣻者,象頭之形。首也。儿者,象人形。古文奇字人也。頁者,謂人之首也。故,頁者,頭也。
嗓字的本義是高聲。
口+桑=嗓
嗓者,《老貓字典》云:嗓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嗓者,从口从桑。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桑者,喪也。此假桑言喪也。凡桑之屬皆从喪。嗓者,謂哭喪者其聲也高也。故,嗓者,高聲也。
搡字的本義是重推。
手+桑=搡
搡者,《老貓字典》云:搡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搡者,从手从桑。會意。手者,象人手形。人之手也。桑者,喪也。此假桑言喪也。凡桑之屬皆从喪。搡者,謂重推他人若奔喪者也。故,搡者,重推也。
假㠯言𠫓。
㠯字的本義是死蛇。
㠯者,《老貓字典》云:从倒巳。會意。巳者,大頭蛇也。㠯者,謂倒蛇,是死蛇也。故,㠯者,死蛇也。
商人地支作:𢀇丑寅卯辰子午未申酉戌亥。
周人地支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𢀇者,或爲子字之異體。《說文》云: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
周人地支以子代𢀇,以巳代子。
以巳字造字,仍从巳字本義。不从子字之義。
以㠯,即倒巳字,造字,則不从㠯字本義,而从倒子之義。
是假㠯言𠫓也。
㠯者,倒子也。此假㠯言𠫓也。凡㠯之屬皆从𠫓。
㠯字漸廢,後世假以字爲㠯字,復假似字爲以字。
假字實即訛字。
故今人訛似爲以,訛以爲㠯,而㠯乃不用,謬矣。
𠫓字的本義是產子。
𠫓者,《老貓字典》云:从倒子。會意。子者,象小兒于繈褓之形。父母之子也。𠫓者,謂婦人產子,其頭先出,是倒子也。故,𠫓者,產子也。
以巳字造字,仍从巳字本義。不从子字之義。
以㠯,即倒巳字,造字,則不从㠯字本義,而从倒子之義。
以字的本義是肖。
人+㠯=以
以者,《老貓字典》云:从人从㠯。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㠯者,倒子也。此假㠯言𠫓也。以者,謂人與其新生之子相像也。故,以者,肖也。
台字的本義是悅。
口+㠯=台
台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㠯。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㠯者,倒子也。此假㠯言𠫓也。台者,謂有子新生,眾口皆樂也。故,台者,悅也。
允字的本義是當。
儿+㠯=當
允者,《老貓字典》云:从㠯在儿上。會意。儿者,象人形。古文奇字人也。㠯者,倒子也。此假㠯言𠫓也。凡㠯之屬皆从𠫓。允者,謂倒子是產子,子當成人也。故,允者,當也。允者,《玉篇》云:當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七·漢字六書:形聲妖孽
形聲字,形聲本是漢字讀聲法。作爲造字法,始于音譯造字。外族之物,傳入中國,先以現有漢字表其音。其後再以該字爲字素/字根,并附加一字素/字根,以表其類,造出新字。始見于後起字。
《說文解字·敘》云: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許叔重高論,好像後人都看不懂吧。
江、河,二字,當然也不是形聲造字。
江者,《說文》云: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聲。
許叔重以爲江字的本義是長江。
江字的本義是大河。
水+工=江
江者,《老貓字典》云:从水从工。會意。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工者,象架形橫置。架也。江者,謂水之若有架而流行者也。故,江者,大河也。
河者,《說文》云: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
許叔重以爲河字的本義是黃河。
甲骨文河字的本義是黃河。小篆河字的本義是河流。
水+可=河
口+乃=可
河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水从乃。會意。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乃者,象乳房形。乳房也。河者,謂若母乳之水也。故,河者,黃河也。河者,小篆从水从可。會意。可者,有能量也。河者,謂有能量之水也。故,河者,河流也。
可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乃。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乃者,象乳房形。乳房也。可者,謂口含乳房,飲奶,而有能量也。故,可者,有能量也。
現在造字理論所謂的形聲造字,不過是把解釋不清的字歸入形聲一類而已。
先秦絕無所謂的形聲造字法。
而且在許叔重之前,也沒有形聲造字法。
來看看所謂形聲造字的真面目。
舉兩個例子,風、松。
今世磚家多數以爲,鳳是一個形聲造字。①
這實在是一個學術笑話。
鳳字,實即甲骨文風字。
甲骨文中并無从虫从凡的風字,難道中國在商代時不颳風嗎?
當然不是,風字,在甲骨文中寫作,鳳。
鳳字的本義是空氣流動。
朋+凡=鳳
八+重一=凡
丿+反丿=八
二+一=重一
一+指事符一=二
鳳者,《老貓字典》云:鳳者,甲骨文从朋在凡外。會意。朋者,古鳳字。凡者,井也。鳳者,謂鳳出于井。振翅而飛,空氣流動,是爲風也。故,鳳者,空氣流動也。
凡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金文从八从重一。會意。八者,别也。重一者,天地也。凡重一之屬皆从之。凡者,謂井之四壁分離,其內自有天地也。故,凡者,井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重一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在一上。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二于字上可省作一,此甲骨文通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凡一之屬皆从一。重一者,謂地之上者,天也。故,重一者,天地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今日鳳凰之鳳字,當是朋字。
朋者,《說文》云: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
朋者,甲骨文象鳳鳥之形。
由朋字甲骨文觀之,鳳或即孔雀。
風字的本義是大風。
虫+凡=風
風者,《老貓字典》云:小篆从虫在凡內。會意。虫者,象蛇之臥形。蟲蛇之屬也。凡者,井也。風者,謂虫在井內,是蟲蛇之屬蟄伏也。蟲蛇之屬蟄伏之季,冬季也。四季之中,惟冬季之風最大也。故,風者,大風也。
許叔重謂風動蟲生,是言井中有風,蟲乃生出。
亦是會意,不知今日大師緣何以爲其說可笑,然今日大師之宏論皆難以自圓其說。
是百步而笑五十步。
因彼等皆不知凡當訓井,又豈可知風、鳳二字?
《天王簋》云:王凡三方。
磚家既然不知凡當訓井。
于是各種亂解千奇百怪,各種笑話光怪陸離。
凡,是井。
人于井中,是四方環繞。
凡三方,則是三方簇擁。
許叔重以爲,松是一個形聲造字。
松者,《說文》云:松木也。从木公聲。
松字當然是一個會意字。
松字的本義是針葉之木。
木+公=松
屮+个=木
八+口或丁=公
丿+反丿=八
松者,《老貓字典》云:从木从公。會意。木者,樹木也。公者,平分也。松者,謂其葉平分之木也。故,松者,針葉之木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公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金文从八从口,或从八从丁。會意。八者,别也。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丁者,象餅形。餅也。公者,謂人之口腹之需,當平分也。故,公者,平分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老貓字典》收形聲造字凡二十一。
可分爲四類。
一·音譯字,錄于《康熙字典》。凡四:
苜、茉、唄、擻;
二·音譯字,不錄于《康熙字典》。凡五:
啤、猞、猁、螨、咖;
三·化學元素音譯字,不錄于《康熙字典》。凡九:
氧、氖、氨、氦、氯、鈣、鋰、錳、砷;
四·象聲字,不錄于《康熙字典》。凡三:
乒、乓、咚。
①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一·文字形成的過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一·漢字演化:漢字分期
漢字從最早的甲骨文到今天,歷經三千三百多年。
大體來說,經過了三個時期。即商文時期,周文時期,今文時期。
漢字,也稱中文,歷來有各種名稱。
老子曰:名可名,非恒名。
但是,這些名稱多數並不適用于漢字分期。
甲骨文,因其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之上而得名。
一般用作商人文字的代稱。
然而,甲骨文並不是商人的專利。
周原甲骨出土,證明周人在克商之前以及西周早期也曾有甲骨文。
同時,商人不僅有甲骨文,而且有金文。
因此,需要一個專有名詞來稱謂商人文字。
既然是商人的文字,故可稱之爲,商文。
意即,商人的文字,或商代的文字。
金文,因其鑄造或刻寫在,金,即青銅器,之上而得名。
一般用作周人文字的代稱。
當然,金文並不是周人的專利。
商代即有金文,秦漢及以降也有金文。
同時,周人不僅有金文,而且有甲骨文,還有簡書。
因此,需要一個專有名詞來稱謂周人文字。
既然是周人的文字,故可稱之爲,周文。
意即,周人的文字,或周朝的文字。
漢朝有今古文之爭。
古文,指先秦使用的篆文。
今文,指在漢代其時使用的隸書。
雖然在隸書之後出現了楷書、行書、草書。
但隸書與楷書之間並無明顯的差異。
而且隸書直至今日仍然是通行的漢字字體。
故而,自漢朝之後,至于今日,的漢字,可以稱之爲今文。
意即,今世的文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二·漢字演化:商代文字
商代文字,即商文,主要包括,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
商文是漢字最初的形態。
商文,特別是大量出土的甲骨文,使今人看到了漢字最早的形態。舉兩個例子,个、寸。
个者,《說文》錄箇字。箇,竹枚也。从竹固聲。
段注曰:箇或作个。半竹也。各本無。見于《六書故》所引唐本。
个字的本義是根。
个者,《老貓字典》云:象根形。根也。
个字甲骨文字形見《新甲骨文編·卷十二》不字。
當代磚家把个字當作不字。學術笑話而已。
个字,是一個今天極其常用的漢字。
一根即一株,自是一个。
但是,令磚家意想不到的是甲骨文就有,个字。
與之相對,作爲繁體字的個字,卻是一個後起字。
今本《說文》,沒有个字,但依段玉裁所說,唐本《說文》錄有个字。
《說文》中錄有,箇字。而繁體字,個,卻在《說文》中蹤影皆無。
个,不僅是一個漢字,而且還是一個構成漢字的最小元素,字素。
《說文》以爲,个,是半竹。
然而,习,是半羽;个,卻不是半竹。
个,不是半竹。
竹,是从个的漢字。
竹字的本義是連根之木。
个+个=竹
竹者,《老貓字典》云:从二个相連也。會意。个者,象根形。根也。竹者,謂二根相連也。故,竹者,連根之木也。
木,也是从个的漢字。
木者,《說文》云: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
木字的本義是樹木。
屮+个=个
木者,《老貓字典》云:木者,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許叔重所謂,下像其根,實則就是,个字。
个字,不見于金文,難怪許叔重以之爲半竹。
而正是甲骨文提供了今人重新認識,个字,的契機。
今世的磚家,都不承認甲骨文中有,寸字。
寸者,《說文》云: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𧖴,謂之寸口。从又从一。凡寸之屬皆从寸。
許叔重之說,已非寸字本義。
寸字的本義是肘。
又+弧線指示符=寸
寸者,《老貓字典》云:寸者,甲骨文从又,其下曲。曲處弧線,指手肘彎曲之事也。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寸字之又字,其下曲,示手肘曲處。曲處弧線,指手肘彎曲之事也。故,寸者,肘也。
寸字甲骨文字形見,前4.11.2合4899賓組。
磚家硬要說這是,肘字。
這當然是個錯誤,只是不太離譜而已。
肘字的本義是臂節。
肉+寸=肘
肘者,《老貓字典》云:肘字之本字,寸也。寸字之義別有所專,後世乃復增肉旁,作肘字。肘者,从肉从寸。會意。肉者,機體之組織器官也。寸者,肘也。肘者,謂肘乃人體器官也。故,肘者,臂節也。
寸字在甲骨文僅一見,在周代金文中未見。
尚待繼續出土?
而由周代金文中从寸的守字,卻可以看到寸字演化的歷程。
漢字訓詁,如果只是使用小篆,很多字義都無从得知。舉兩個例子,魯、習。
魯字的本義是囫圇。
魚+口=魯
魯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魚从口。會意。魚者,象魚形。魚之總稱也。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魯者,謂魚口吞食,囫圇而下也。故,魯者,囫圇也。
魯者,《說文》云:鈍詞也。从白,鮺省聲。《論語》曰:參也魯。
林義光以爲,古魯字从曰,不从白。
彼謂从曰之魯字,甲骨文、金文皆未見,可謂奇談怪論。
魯字既不从白,也不从曰,今天魯字寫作从日,更是毫無道理。
甲骨文中魯字皆从口。西周早中期的魯字仍然从口。
西周晚期金文始見从甘的魯字。
甘者,从口含一。一者,指口中有物之事。仍然是會意字。
西周晚期頌鼎始見从白的魯字,大概是爲了字形美觀。
自此,魯字無法會意。
習字的本義是反復撲擊。
羽+日=習
囗+一=日
習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羽在日上。會意。羽者,象鳥長毛之形。鳥長毛也。日者,太陽也。凡日之屬皆从日。習者,謂鳥反復撲擊其羽,始飛于日上也。故,習者,反復撲擊也。
日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一。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日者,謂包圍大地者,陽光也。故,日者,太陽也。
習者,《說文》云:數飛也。从羽从白。凡習之屬皆从習。
甲骨文中習字皆从日。金文中習字仍然从日。
戰國晚期郭店楚簡始見从白一的習字。
自此,習字無法會意。
劉歆、許慎之流,開啟形聲造字之說。
以其未見甲骨文,不知漢字原始字形之故也。雖是謬論,亦是情有可原。
甲骨文出土,至今已有百二十年。
雖得尺寸之功,然據許氏六書之說,漢字訓詁舉步維艱。
今日文字學之磚家叫獸,仍高舉形聲造字大旗。雖錯漏百出,而不改初心。
蓋學閥學霸之流,保全其飯碗之故也。
正本清源之難,一至于斯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三·漢字演化:周朝文字
今人研究證實,周原甲骨不早于文王之世。
對比殷墟甲骨和周原甲骨上的文字,雖有些許差別,但大體相同。
由此可以推知,周人/夏人文字學自商人。
商人文字,始于盤庚遷殷之後。
而至少要到兩百年之後,才出現周原甲骨文。豈非咄咄怪事乎?
因爲按照史籍記載,商周同源,皆出于黃帝。
既然同源,商家出了狀元,而周家竟然還是文盲?
至于三皇五帝,堯舜禹,這些周人所謂的祖先,在殷墟甲骨卜辭中更是聞所未聞。
依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當可證史籍之僞。
周朝文字,即周文,主要包括,周原甲骨文、兩周金文、簡帛文字等。
這是後人依據書寫載體的劃分。
許叔重在《說文解字》中提到的古文和籀文,當然也是周朝文字。
許叔重《說文解字·敘》云: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一般認爲,史籀是周宣王時的史官。
史籀創制大篆,故而,大篆又稱籀文。
周宣王是西周十二王中的第十一個王。
其後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了。
史稱周幽王荒淫無道,烽火戲諸侯。在位僅十年。
由此,按照許叔重的說法,《說文解字》中的古文指的是周宣王之前的文字,大體上相當于西周文;籀文指的是周宣王之後的文字,大體上相當于東周文。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爲書同文,命李斯創制小篆。
嚴格說來,小篆應是秦文,而非周文。
但秦國本是周朝的諸侯。而小篆本就用以規範大篆,也可以說是對周文的總結。
因此,从文字學的角度,秦文大可歸爲周文,而不可和漢朝開啟的今文混爲一談。
故而,按照《說文解字》的分類,周文應當包括,古文,籀文,即大篆,和小篆。
以漢字形態而論,先秦文字皆當稱之爲,篆文。
篆字的本義是篆書。
竹+彖=篆
个+个=竹
彑+豕=彖
篆者,《老貓字典》云:从竹从彖。會意。竹者,連根之木也。彖者,豬之利口也。篆者,謂竹簡上之文字若豬口啃咬貌。故,篆者,篆書也。
竹者,《老貓字典》云:从二个相連也。會意。个者,象根形。根也。竹者,謂二根相連也。故,竹者,連根之木也。
彖者,《老貓字典》云:从彑从豕。會意。彑者,象獸口之形。獸口也。豕者,象豬之形。豬也。故,彖者,豬之利口也。
篆文,通俗地理解,就是豬啃的文字。
篆,並不是一個很古老的字,始見于小篆,造此字用以稱呼先秦文字。
許叔重《說文解字·敘》云: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也可以理解成,古文與篆文沒有太大的差異。
而比較殷墟甲骨文、周原甲骨文和周初金文,可以發現,這三者間也沒有太大的差異。
由此推論,商文,實際上也是篆文。
商文和周文在字形上的區別並不大。那麼,爲什麼要把商文和周文分開來討論呢?
首先,最爲重要的是,商文和周文造字理論或有不同。
所謂造字六書中,象形造字、會意造字、指事造字,確是始于商文。
轉注造字,或始于商文。假借造字,則是始于周文。
至于所謂的形聲造字,要到後起字中才能找到。
竟然有磚家號稱,古風字,實即,鳳字,是爲形聲造字。
只是一個學術笑話而已。
這些只是後世熟知的造字法。
商人是否還有後人所不知道的造字法呢?
例如, 夕字。
夕字,是月亮的象形字。
夕者,《老貓字典》云:象月亮之形。月亮也。
甲骨文夕字不但有左向和右向的區別,甚至還有盈虧的變化。
而周文則沒有左向和右向的區別,更談不上盈虧的變化。
商人是在用夕字來描述月相嗎?
例如, 女字和母字。
女者,《老貓字典》云:象人跪坐形。婦人也。
母者,《老貓字典》云:从女,其中兩點,指其有乳之事也。女者,象人跪坐形。婦人也。其中兩點,指其有乳之事也。母者,謂女有乳以育子者也。故,母者,母親也。
从甲骨文一直到西周中期的金文,女字和母字都有左向和右向的區別。
直到西周晚期金文,才只有右向,而不再出現左向。
女字和母字,左向和右向的區別,是否表示尊卑之別呢?
司母戊鼎和司母辛鼎的,母字,皆是左向。
中國古人,以左爲尚。
之所以以左爲尚,是因爲中國古代的帝王要面南而立。
所謂,面南背北,登基坐殿。
正南,是面對太陽至高點的方向。
面南背北,作爲中國的文化傳統,始自商代。
證據是甲骨文中的南字。
是爲鐵證,無可辯駁。
南字的本義是南方。
屮+入+凡=南
丿+反丿=入
八+重一=凡
丿+反丿=八
二+一=重一
一+指事符一=二
南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入从凡。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入者,象箭頭之形。進入也。凡者,象井形。井也。南者,謂入于井中之草,惟其面南者可生長也。故,南者,南方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凡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金文从八从重一。會意。八者,别也。重一者,天地也。凡重一之屬皆从之。凡者,謂井之四壁分離,其內自有天地也。故,凡者,井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重一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在一上。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二于字上可省作一,此甲骨文通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凡一之屬皆从一。重一者,謂地之上者,天也。故,重一者,天地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南者,《說文》云: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从𣎵𢆉聲。𡴖,古文。
南字的小篆字形相較甲骨文字形而言,已是面目全非。
許叔重的解釋自是不著邊際。
帝王面南背北之風,始自商代。
面對南方的時候,左是東,右是西。
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是爲尚。
是故,古人以左爲尚。
今天,天安門閱兵,是由建國門行進到復興門,是循古制。
一些研究甲骨文的磚家提出甲骨文左右無別的謬論。
竟然被當作通識來愚弄普羅大眾。
甚至搞出司母戊鼎應改名爲后母戊鼎的鬧劇。
無知的權威,並不能維持其權威,只能放大其無知的嘴臉而已。
而這種無知的風氣竟然傳播到自然科學界。
所謂黑洞、暗物質、量子糾纏等等。
這些在學界內部尚且眾說紛紜的僞命題,充其量不過是假說、猜想而已。
竟然堂而皇之地當作常識來科普大眾。
自然科學磚家搖身一變,成爲巫婆神漢。
自然界並不存在所謂的黑洞。
反倒是這些學閥學霸打造出一個黑洞,禁錮人類思維的發展。
其次,由總體造字來看商文和周文的差別。
迄今爲止出土的甲骨文總數,一說四千五百字,一說六千八百字。
這兩個數字差異很大,但仍然不可能準確。
磚家的工作只是把相似的甲骨文放在一起,合併同類項而已。
例如磚家把,个字,收入,不字。
兩個甲骨文變成了一個。
姑且使用這個數字。
同时,磚家以爲,可以釋讀其中的一千五百字。
不知道這些磚家哪里來的自信。
姑且使用這個數字。
換言之,即使使用這些誇大的數字,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甲骨文後人已經無法釋讀。
当然,這些無法釋讀的甲骨文大多数都並非無法識別。
例如,甲骨文中有从二年的字,从女从牛的字,从女从羊的字。
大多数無法釋讀的甲骨文都可以將其拆分至字素。
但是,將這些字素組合,如何會意,如何讀音,後世已經難以確知了。
作爲周文的集大成者,《說文解字》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合計一萬零五百一十六。
即使磚家號稱能夠釋讀的一千五百個甲骨文全部收錄在《說文解字》中。
也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周文是周人新造的。
如果一個商人能夠穿越到秦朝,面對如此眾多的新字,也一定會一臉懵圈了。
當然,商文和周文的區別,還沒有大到如中文和西夏文的區別。
畢竟,商文和周文使用的基本元素,字素,大體相同。
周人只是新造了,手、毛等幾個屈指可數的新字素。
而且商文和周文使用了大量相同的常用字。
總體來說,商文到周文,雖然還不至于變成另一種文字。
但其變化之大,也足以令後世瞠目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漢字演化:今世文字
今文,即今世文字。
今文之名,始于漢朝。
漢朝有今古文之爭。
古文,指先秦使用的篆文。今文,指在漢代時通行的隸書。
自漢朝之後,至于今日,的漢字,可以稱之爲今文。
意即,今世的文字。
迄今爲止出土的甲骨文總數,一說四千五百字,一說六千八百字。
作爲周文的集大成者,《說文解字》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合計一萬零五百一十六。
《康熙字典》收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
《中華字海》收字八萬五千五百六十八。
《康熙字典》成書于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
《中華字海》出版于1994年。
並不是說這二百多年間,又造出三萬八千多漢字。
《中華字海》收錄了歷代字書中的全部漢字,還有佛經、道經中的繁難字,歷代俗字,還收錄了日本、朝鮮、新加坡等國所造漢字。
小篆之後,造出的漢字,統稱爲後起字。
用《中華字海》收字,減去《說文解字》收字,大抵就是後起字的數目。
大約七萬五千多字。
縱向比較,商文,一說四千五百字,一說六千八百字。
周文一萬多字。
後起字七萬五千多字。
然而,商文中有一百多個字素。
周文中有爲數不多的字素。
後起字中並無字素。
字素本身就是象形字。
後起字中的,傘字,可以說是一個象形字。
傘者,像傘之形,雨傘也。
簡化作伞,亦無不妥。
惜漢字中無从傘之字。
故,傘字,惟象形字,而非字素。
傘者,《廣韻》云:禦雨蔽日,可以卷舒者。通作繖。
繖者,《通雅》云:繖本因古之縿,升庵謂傘亦古文,《晉·輿服志》:功曹吏繖扇騎从傘。始見于《南史》:王縉以笠傘覆面。《魏書·裴延儁傳》:山胡持白傘白旛。
繖字,收入《說文》新附字,一般認爲較傘字爲早。
然依楊升庵,即楊慎,之說,繖、傘,二字,孰爲較早,遽難定論。
今日常用字中的後起字並不很多。
不過十之二三而已。
不過,其中仍有一些會意準確的字。
舉兩個例子,鞘、贗。
鞘者,《說文》云:刀室也。从革肖聲。
鞘字,是一個《說文》新附字,也是後起字。
鞘字的本義並非刀室,刀室是其引申義。
當然,鞘字也不是形聲造字。
鞘字的本義是蛻。
革+肖=鞘
肉+小=肖
側口+指示符丨=肉
鞘者,《老貓字典》云:鞘字,《說文》新附字也。亦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鞘者,从革从肖。會意。革者,象獸皮展開之形。皮革也。肖者,小肉也。鞘者,謂皮革之小肉也。故,鞘者,蛻也。
肖者,《老貓字典》云:从肉从小。會意。肉者,機體之組織器官也。小者,象細碎之物形。物之微也。故,肖者,小肉也。
肉者,《老貓字典》云:从側口。口中一丨,指其口中有肉之事也。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口中一丨,指其口中有肉之事也。故,肉者,機體之組織器官也。
劍出其室,若蛇脫其蛻。
故,鞘引申爲刀室。
贋字的本義是僞物。
貝+雁=贋
人+隹+厂=雁
贋者,《老貓字典》云:贋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贋者,从貝从雁。會意。貝者,象海貝形。易貨者也。雁者,家禽也。贋者,謂以家禽之骨爲貝也。古者以貝爲幣, 作僞者以家禽之骨充貝也。故,贋者,僞物也。
贋字,或作,贗。《康熙字典》錄,贗字,不錄,贋字。
雁者,《老貓字典》云:从人从隹从厂。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隹者,象鳥形。短尾鳥也。厂者,象山石厓巖之形。宜居之崖也。雁者,謂人于居處所畜養之鳥也。故,雁者,家禽也。
後起字中當然也有很多造字實在很差。
舉兩個例子,凰、痘。
凰字,大概算得上是有史以來最差的造字。
凰者,《老貓字典》云:凰字,訛字也。其本字,䍿也。䍿者,从羽从王。會意。羽者,鳥長毛也。王者,國王也。䍿者,謂長毛鳥之王者也。故,䍿者,鳥王也。
所謂鳳凰。
甲骨文、金文,鳳字不从鳥,亦不从凡。
甲骨文、金文,鳳字象鳥戴冠、長尾形,當爲雉屬之鳥也。
實即,朋字。
朋者,《說文》云: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
甲骨文、金文鳳字,實即朋字,象形字也。乃象長毛鳥之形也。
甲骨文有从朋从凡字,今人以爲鳳字,謂凡表聲,大非。
此實風字也。
鳳凰,當作朋䍿。乃長毛鳥之王者也。
鳳凰,或作朋皇。
朋訛作鳳,寫作鳳皇,謂鳳鳥之皇也。
凰者,《韻會》云:雄曰鳳,雌曰凰。古詩:鳳兮鳳兮求其凰。
所謂古詩,不過司馬相如所作耳。
司馬相如《鳳求凰》云: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則,凰字,司馬相如所造耶?
不知小篆鳳字从凡,乃造皇于几下之凰字,足貽笑千古。
皇于几下?如何會意?惟彼時無文字獄而已。
痘字的本義是水痘。
疒+豉省=痘
爿+指事符一=疒
反片=爿
半木=片
屮+个=木
痘者,《老貓字典》云:痘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痘者,从疒从豉省。會意。疒者,倚于床也。豉省者,豆科植物也。痘者,謂體生豆狀物,而倚于床也。故,痘者,水痘也。
疒者,《老貓字典》云:从爿。一者,指人橫臥之事也。爿者,几坐也。一者,指人橫臥之事也。疒者,謂人橫臥于几坐。几坐者,古之床也。故,疒者,倚于床也。
爿者,《老貓字典》云:从反片。會意。片者,半木也。爿者,謂半木平置,可爲几坐也。故,爿者,几坐也。
片者,《老貓字典》云:从半木。會意。木者,樹木也。片者,謂剖木爲半也。故,片者,半木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痘字,直觀上从疒从豆。
豆,如何變成豉省了呢?
豉字的本義是豆豉。
尗+支=𢻃
豆+支=豉
小+一+指事符丫=尗
又+个=支
豉者,《老貓字典》云:𢻃、豉,二字,轉注字也。𢻃者,从尗从支。會意。豉者,从豆从支。會意。尗者,豆也。豆者,象燈盞形。獻祭肉之器也。支者,分蘖也。𢻃、豉者,謂黃豆于銅豆中發酵,菌絲分蘖也。故,𢻃、豉者,豆豉也。
尗者,《老貓字典》云:从小从一。丫者,指植物有兩片子葉之事也。小者,象細碎之物形。物之微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丫者,指植物有兩片子葉之事也。尗者,謂豆科植物之籽散落地上,是細碎之物,其發芽出土,惟兩葉片也。故,尗者,豆也。
支者,《老貓字典》云:从又从个。會意。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支者,謂手持草木之根,乃見其分蘖也。故,支者,分蘖也。
𢻃、豉,二字,轉注字也。
同訓。
是故,後人以爲,尗、豆,二字同訓。
故,豆者,豉省也,豆科植物也。
今日常用漢字中,後起字不過十分之二三。
但總體來看,實在不敢恭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五·漢字演化:漢字簡化

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

但迄今爲止推行的漢字簡化,非常遺憾,只能說是過大于功。

當然,今日使用的簡化字,並非一無是處。
舉兩個例子,馿、宝。

馿字的古字是驢,會意繁瑣。
馿字的本義是似馬而小者。
馬+戶=馿
馿者,《老貓字典》云:从馬从戶。會意。馬者,象馬形。馬之總稱也。戶者,象一扇門之形。一戶之門也。馿者,謂馬大必入門,驢小可入戶也。故,馿者,似馬而小者也。
馿者,《正字通》云:俗驢字。
馿字,再簡化作,驴。可。

宝字的古字是寶,會意繁瑣。
宀+玉+貝+缶=寶
入+八=宀
丿+反丿=入
丿+反丿=八
寶者,从宀从玉从貝从缶。會意。宀者,大屋也。凡宀之屬皆从宀。玉者,象三玉相連之形。玉石也。貝者,象海貝形。易貨者也。缶者,象瓦器之形。瓦器也。寶者,謂玉、貝之屬,置于缶中,藏于屋內也。故,寶者,珍也。
許叔重以爲寶字从王。非。寶字从玉不从王。
宀者,《老貓字典》云:从入从八。會意。入者,進入也。八者,别也。宀者,謂大屋者,屋頂上入于天,四壁兩兩而別也。故,宀者,大屋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宝字簡單會意,屋內之玉,清晰明了。

但多數的漢字簡化並不成功。
既然是漢字簡化,但,漢,這個字的簡化,卻成了最差的簡化字,沒有之一。
漢,簡化作,汉。
从水从又。
水者,《老貓字典》云: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凡水之屬皆从水。
又者,《老貓字典》云:象右手形。手執也。凡又之屬皆从又。
汉,這個字,如何會意?

漢者,《說文》云:漾也。東爲滄浪水。从水,難省聲。
難者,《說文》錄其異體,𪅀。𪅀,鳥也。从鳥堇聲。,
金文難字从黃,未見从堇者。
簡帛難字多从黃,鮮見从堇者。
高明《古文字類編》收漢字金文,出于春秋時敬事天王鐘。
其字與潢字甲骨文,見前2.5.7,大同。

漢,字小篆隸定作,漢。
其右非从土之堇字。
由簡帛文字可知,隸定始自戰國時期。
所據者,大篆,而非小篆也。
由是可之,漢字从黃,不从堇。
漢、潢,二字,實即一字也。

漢字的本義是大河。
水+黃=漢
廿+寅=黃
田+矢=寅
入+帶羽象形符=矢
丿+反丿=入
漢者,《老貓字典》云:从水从黃。會意。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黃者,廣也。漢者,謂寬廣之水也。故,漢者,大河也。
黄者,《老貓字典》云:从廿从寅。會意。廿者,象大鍋形。大鍋也。寅者,遠射之矢也。黄者,謂遠射之矢其射擊弧線若鍋也。故,黄者,廣也。
寅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田从矢。會意。田者,象田地阡陌縱橫之形。耕地也。矢者,箭也。寅者,謂飛越田野之矢也。故,寅者,遠射之矢也。
矢者,《老貓字典》云:从入,象箭帶羽之形。會意。入者,進入也。象箭帶羽之形。故,矢者,箭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漢者,大河也。或即漢水。
《古本竹書紀年》云: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

漢字的胡亂簡化,集中體現在,漢,這個字的簡化上了。
問題的根源在于,簡化漢字的磚家,从根本上來說,並不懂得漢字。
漢字簡化的方法學,大致是錢玄同建立的。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三·漢字改革與國語運動·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云:
我以爲現在減省漢字筆畫,應該根據現在通行于民眾社會的簡體字。這種簡體字,十有七八都是从宋元時代流傳下來的。我曾經拿它分析,得了八種構成的方法,如下——
(1)將多筆劃的字就字的全體刪減,粗具匡廓,略得形似者,如——
龜作亀,……壽作寿……。
(2)採用固有的草書者,如——
……爲作为,東作东,實作实,……會作会。
此外還有就草書而稍稍改變者,亦可歸入此類,如——
……
(3)將多筆劃的字僅寫它的一部分者,如——
聲作声,寶作宝,條作条,雖作虽,虧作亏,獨作独。
(4)將全字中多筆劃的一部分用很簡單的幾筆替代者,如——
觀作观,鳳作凤,劉作刘,邊作边,辦作办,蘭作兰。
(5)采用古體者,如——
禮作礼,處作处,從作从,雲作云。
(6)將音符改用少筆劃的字者,如——
遠作远,燈作灯,……遷作迁,墳作坟,襖作袄。
(7)別造一個簡體字者,如——
……竈作灶,……響作响。
(8)假借他字者,如——
義借乂,薑借姜,驚借京,乾借干,幾借几,舅舊借旧(即臼字)。

逐一討論。
(1)將多筆劃的字就字的全體刪減?
只適用于字素簡化。
龜作亀,是可行的。龜,今簡化作,龟。並無不妥。
這種例子很多,例如:馬作马,貝作贝。
但是,復合漢字用此法簡化,就是胡鬧。
壽作寿?音義盡失。

(2)採用固有的草書者?
胡鬧。

(3)將多筆劃的字僅寫它的一部分者?
寶作宝。
複雜會意改爲簡單會意。可。
虧作亏。
亏本爲虧之古字。
余皆胡鬧。
(4)將全字中多筆劃的一部分用很簡單的幾筆替代者?
胡鬧。

(5)采用古體者?
可。
然,礼當非禮字古字。
礼、禮,二字,當非一字。
禮字之古字爲,豊。

(6)將音符改用少筆劃的字者?
胡鬧。形聲妖孽。

(7)別造一個簡體字者?
可。
竈作灶。
灶者,《五音集韻》云:俗竈字。
灶非新造字。
響作响。
响確是新造字,只是如何會意?

(8)假借他字者?
胡鬧。

錢玄同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有六種或多或少是在胡鬧。
是不懂漢字的外行對漢字的傷害。
也許後世國人終會醒悟,錢玄同之流,于漢字發展而言,是歷史的罪人。

綜上所述,要想簡化漢字,必先了解其構成。
漢字,从本質上說,是一種字素文字。
漢字是由字素構成,而非筆畫。
因此,漢字簡化,只有三種方法可行。
(1)簡化字素。
(2)使用筆畫少的,會意明確的異體字。
(3)另造新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六·漢字演化:漢字革新
中國正在走向世界。
漢語要走向世界,漢字也要走向世界。
只是,以目前漢字的狀態,想要走向世界,事倍功半。
目前通行的簡化字,从漢字發展來看,可說是弊大于利。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三·漢字改革與國語運動·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云:
(1)將多筆劃的字就字的全體刪減。
(2)採用固有的草書者。
(3)將多筆劃的字僅寫它的一部分者。
(4)將全字中多筆劃的一部分用很簡單的幾筆替代者。
(6)將音符改用少筆劃的字者。
(8)假借他字者。
錢玄同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有六種或多或少是在胡鬧。
是不懂漢字的外行對漢字的傷害。
也許後世國人終會醒悟,錢玄同之流,于漢字而言,是歷史的罪人。
當然,並不是恢復繁體字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繁體字同樣難堪大任。
漢字至今,累積三千多年的錯誤,足以使其千瘡百孔。
今天的人字,在甲骨文中是匕字。
今天的入字,在甲骨文中是人字。
甲骨文的入字,在今文中沒有對應的字形。
于是,所有从人、从入的漢字,都是錯字。
及、司、冘、厃,這幾個字从人。
若非是對篆字有深入研究的人,又有誰能知道?
漢字中真正从月的字很少,大概只有,明、閒,這兩個字。
而貌似从月的字很多,例如,肝、脾、腎、胃、臟、腑、胡等等。
這些字實則从肉。
而月、肉,混淆,大抵始自小篆。
漢字中,阝在字左,是𨸏字。
𨸏字,是個象形字,即字素。
而常用字庫里竟然沒有這個字。
漢字中,阝在字右,是邑字。
邑字,貌似从口从巴,實則从囗从卪。
上下全部猜錯。
活字並不从舌,汪字也不从王……
類似這樣的問題,在漢字中信手拈來,不勝枚舉。
漢字,其本質是,基于字素的會意文字。
字素,即象形字。
而指事、轉注、假借,可以看作是會意的特殊形式。
因此,漢字革新的基點在于漢字字素的標準化。
即標準字素。
需要對漢字字素進行重新隸定。
使作爲一個漢字的字素,和組成漢字的字素保持一致。
避免出現上述種種亂象。
是爲正本清源,去僞存真。
其次,應該造出新的字素。
即新造字素。
商文、周文,都有很多字素。
而今文中,幾乎沒有新的字素。
後起字雖然很多,總體來說,卻是造得最差的漢字。
時代的發展,需要新的字素的出現。
例如,眼鏡、發動機、信號、CPU等等。
即使無法新造字素,也可以會意出新的字根。
以此,可以使漢字會意更加簡潔和準確。
从而,爲漢字注入新的活力。
今天的西語是語言決定文字,其文字是表音文字。
今天的漢語是文字決定語言,其文字是表意文字。
西語勝在表音,漢語勝在表意。
各有勝場。
漢字是列祖列宗爲後世留下的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
後世不肖子孫冥頑不化,不懂先人造字之法,搞出個形聲造字。
漢字與西文相較,本不勝在表音,如今又失去表意的優勢。
與西文相較,何以自處?
錢玄同之流,就不覺得愧對祖先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