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6|回复: 2

[原创] 老子是如何解释“有无相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5 10: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知道,评判一个观点是否正确,要看它的论据能不能站得住脚,以及它的逻辑推理是否有效。但在古往今来众多注家的《老子》注本中,却充斥着逻辑思维混乱的解释。今天我们就拿众注家对《老子》传世本第十一章的解释为例,说明批判性思维在解经中的重要作用。

“无”是“空”吗?

传世本第十一章是这样说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是东汉人对西汉文本减掉虚字(也)后的结果。

魏晋时期的王弼注曰:

“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河上公章句》的作者就把王弼的解释说得更通俗了:

“‘无’谓空虚。毂中空虚,车得去行;舆(车子的轿厢)中空虚,人得载(乘坐)其上也。”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弼的解释被称为“贵无论”。以后的注家们也都因袭这种解释。

例如,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及诗人沈一贯注曰:“毂居轮之正中,而为辐所辏者,无则当(为)毂之空以容轴而利转者也,谓之薮(毂的空腔)。”(沈一贯:《道德经解》二卷,明万历十六年印)

陈鼓应先生对这一章给出了这样的白话文翻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16-117页)

然而,王弼的这种解释,早在北宋时就受到王安石的批评。

王安石反驳说:“然则车以成者,盖毂辐具,则‘无’必为用矣。如其知‘无’之用而不置毂辐,则为车之术故已疏矣。”(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0页)

其大意是,车子能够做成,是因为具备了轮毂和辐条,这时才谈得上“无”的作用(乘坐的空间)。如果只知道“无”的作用而不去做轮毂和辐条,造车的技术早就荒废了。你在那里空谈“无”,也不可能幻化出一辆车。

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王安石,看问题的眼光无疑是敏锐的。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他批评的只是王弼的见解——那个把“无”解释成“空”的见解,而不是老子的本义。

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王弼的解释根本站不住脚。老子举例的这三件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东西,按照王弼的解释,都可归于容器之类,自然可以说以其内部空间为用;但实心之物,比如“九层之台”,比如石凳、砧板,比如刀枪斧钺,又如何以“空”为用呢?实际上它们分别以其高台、以其平面、以其锋刃为用,并且都以“有”为依托。

那么,老子这里说的“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无”是“失去”

原来,这一章是老子为了进一步阐明“有无相生”的道理而举出的三个实例。

这段话在帛书本中是这样的: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鉴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的“有”义为“得到”或“新生”;“无”义为“失去”,俗称“没了”;“然”同“燃”,烧制也;”户牖“,指门和窗;“车”古义亦为“车轮”。这段话中的三个“其”分别指“辐”、“埴”、“户牖”。

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三十根辐条装配到一个轮毂中,当辐条无(失去)的时候,有(得到)了车(轮)的用处;

取黏土烧制成陶器,当黏土无(失去)的时候,有了陶器的用处;

穿凿木头制成门窗,当门窗无(失去)的时候,有了房屋的用处。

所以,有(得到之物)带来的便利,也是无(失去之物)在发挥作用。”

老子这段话意在阐明,“有”和“无”只是同一物存在形式的转换,旧物的“无”成就了新物的“有”。旧物的“无”与新物的“有”,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有无相生”的本义。

虽然旧物和新物的名字不同,但本质上还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老子说的“二者同出,异名同谓”。新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旧物的消亡,这样物质总量才能维持不变(物质不灭),才能“用之不尽”(这个“尽”字在西汉及以前都写成“堇”,东汉后才改作“勤”)。

《老子》竟蜕变为道教经典

东汉道士为把《老子》改造为道教经典,先把传统的“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并不是说以前的顺序就是正确的),以本来就难以理解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又把“二者同出,异名同谓”改成“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与随后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联系在一起,很容易就让受众“眩晕”了;再加上《老子》令人叹为观止的修辞之美,既掩盖了由于其固有的文本顺序错乱而造成的逻辑紊乱,又“掩盖”了受众的判断力。

于是在道士们的任性解释下,一部论述“修炼成仙之道”的《道德经》就这样新鲜出炉了。

道士们确实成功了。当然,这是与西汉末期以来浓厚的尚玄风气密切相关的。可以说,道士们的成功,也有王莽和刘秀等人所起的作用。

可是,对中华文化来说,这绝不是什么幸事。经过西汉官方的篡改,以及东汉道士的改造和玄解,就把一部主张通过修身实现德才兼备进而奉献社会的《老子》变成了通过“无为”(这里指被错误解释的“无为”)、“贵身”以达到个人“长生久视”的道教经典,从而与老子的主张南辕北辙了。

下一讲,何谓“小国寡民”,我将批判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子“构幻世外桃源”的错误观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1 08: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靠谱,还应该上升到器物本身型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道和德的关系。道是万物的根源,德是道的作品或表现形式 ,德是万物的抽象统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1 09: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无相生,同道异名,故弃新生,天道自然,万物一統,道是同道,德是不更(不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