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回复: 0

[综合讨论] 关于“帝”字最初的意思,和知北游:“黄帝”考源相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9 04: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引自知北游:“黄帝”考源一文
                                                                  一、说“帝
            “黄帝”为五帝之首,所以先从“帝”字说起。
            “帝”字甲骨文中已见,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乙6666),一种是“”(甲1.164),二者构形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后者上部多一横笔。其中第一种就是通常说的“帝”字,而第二种虽也被释为“帝”,但并不准确,郭沫若已经指出这个多一横笔的字应该是“上帝”的合文[2](P30),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后来在甲骨文中也用混了,径直把“上帝”的合文也当成普通的“帝”字来用,比如《甲》1.164的“上帝”的“帝”就是上面有横笔的构形。
           “帝”是蒂之初文,王襄早已指出本象华(花)蒂之形[3]( P1082引),非常正确。“帝”在卜辞中主要用三种用法:一是指上帝,或只称为“帝”,是至上神兼祖宗神;二是用为死去殷王的尊称,如帝乙、帝甲、文武帝等;三是用为祭名,就是后来典籍中的“禘”。这三种用法,均与“帝”之本义无关,则属于假借。然殷人的至上神或先王为何以“帝”名,则无确解,笔者认为这实与祭祀有关。
            就殷墟卜辞看,殷人的祭祀方式之多,已不胜枚举;就后世经典看,周代之祭祀方式也极多(可参看《说文·示部》所列者),然其中最隆重的一种祭祀方式就是“禘”,《说文》:“禘,谛祭也。从示帝声。《周礼》曰:‘五岁一禘’。”桂馥《义证》曰:
          “《释天》:‘禘,大祭也。’郭云:‘五年一大祭。’邢疏:‘经传之文,称禘非一,其义各殊。《论语》云:禘自既灌,及《春秋》禘于太庙,谓太庙之祭也;《丧服小记》云:王者禘其祖所自出也,及《大传》云:礼不王不禘,谓祭感生之帝于南郊也;《祭法》云:周人禘喾而郊稷,谓祭昊天与圜丘也。以此比余处为大祭。宗庙谓之禘者,禘,谛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谛而不乱也。祭天谓之禘者,亦言使典礼谛也。’”
         根据这些解释可以知道,“禘”是最大的一种祭祀,称为“大祭”,不过“禘”也分为多种,档次各不同,其中五年一次的最为隆重。
笔者认为,所谓“上帝”就是“上禘”,也就是禘祭中最为隆重的那种。三代之时,对至上神的祭祀最为隆重(因为在古人观念中,至上神同时也是祖宗神),主要使用的“帝(禘)”中的“上帝(禘)”,也就是禘祭中最隆重的一种,因为此种祭祀专用于至上神,遂沿袭为至上神的专称,也简称为“帝”。这个就像后世对皇帝的称贺语“万岁”,用之日久,“万岁”也成了皇帝的代称。
             因为“帝(禘)”为最隆重的祭祀,故有尊崇意,因而也用于尊称先王,《礼记·曲礼》里说古代的君王死了“措之庙,立之主,曰‘帝’”,顾颉刚先生云:“王也而曰‘帝’者,臣子对于所崩之王,尊之至极,配天不足则上同于天,故假帝号以号之。商王之有帝甲、帝乙、帝辛,正如宋之有神宗,清之有圣祖耳。”[4]( P177),故曰称“帝”名实亦由祭祀而来也。
                  “上帝(禘)”即“大帝(禘)”,故至上神名之“上帝”后世或亦称为“大帝”,最早见于《逸周书·尝麦解》:“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潘振《解义》云:“大帝,天也”;陈逢衡《补注》:“纪于大帝谓昭告于天”。不过这个“大帝”有点可疑,因为据卢文弨、孙诒让说或作“大常”,即典籍中常说的“太常”,一种旗帜名。其它如《公羊传·宣公三年》“帝牲不吉”,何休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曰:“昔者大帝説秦繆公而覲之,饗以钧天广乐”,薛综注:“大帝,天也。”又因为古“大”、“太”同字,故又作“太帝”,如《淮南子·地形训》:“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高诱注:“太帝,天帝也。”古又以“太帝”即黄帝,如《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通典·乐典》引《世本》则云:“庖羲瑟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张华《博物志》也说:“《白雪》,是黄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可见太帝就是黄帝。

          二、黄帝与皇帝、上帝

               “黄帝”一名,前人做过很多解释,顾颉刚先生认为“黄帝”本来源于“皇帝”,就是皇天上帝,他说:
“按《春秋经》昭二十二年:‘王室乱,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而杜注:‘河南鞏县西南有黄亭’,是‘皇’即‘黄’也。《水经注·雒水篇》云:‘又东,浊水注之,即古黄水也’,而《后汉书·郡国志》云:‘鞏县,有黄亭,有湟水’,是‘黄水’即‘湟水’也。皇与黄既可通作,斯‘黄帝’即‘皇帝’,亦即‘皇天上帝’。”[4]( P184)
杨宽先生也持此观点,多方论证黄帝就是皇帝就是上帝、天帝,所以他认为“黄帝既即皇天上帝,此又黄帝之神话,于殷周东西民族之诸上帝神话,无所不包之故也。”[5]( P195-199)
袁珂先生继之云:“黄帝亦作‘皇帝’。皇帝者,皇天上帝之谓。《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听荧也’,《释文》:‘皇帝,本又作黄帝。’《吕氏春秋·贵公》:‘丑不若黄帝’,毕沅校曰:‘黄帝,刘本作皇帝,黄、皇古通用。’《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皇帝清问下民……’,此皇帝即上帝,亦即黄帝已明。”[6](P347)
按:“黄帝”即“皇帝”之说得其真实,“皇帝”就是上帝、天帝,“皇”是修饰“帝”的形容词,《尔雅·释诂》:“皇,大也”,用今语言之则“伟大”之意,“皇帝”就是“伟大的上帝”。金文中多见“皇祖”、“皇妣”、“皇考”、“皇母”之类,用法相同,都是用为“伟大”义的赞美用语。因为“皇”、“黄”古音同,故亦或写作“黄帝”。
那么,为什么“黄帝”会成为后来的通行写法呢?这个和战国时代的五行学说大盛有关,顾颉刚先生说:
“在五德终始说发生以前,黄帝本为独尊之上帝;及五德终始说出,以五色配五方而有五天帝,黄帝乃与赤、白、青、黑四帝并立而为中央之帝,以其往日独尊之久,故于五帝中声望为最高。”[4]( P184)
             所以,“黄帝”真正的写法应该是“皇帝”,即是上帝之义,乃一尊号,非人名,犹秦之“秦始皇帝”,汉之“高祖皇帝”,均尊号,非是人名。“黄帝”乃是假借而然,后成为通行写法,乃此五德终始说之故

                        以上之文为知北游先生的引文。
            该文章已经说明“帝”主要来源于祭祀,但仍然围绕“帝王”做文章。如果你忘掉那些权威人士已经有的权威结论,好好的研究一下“帝”字的甲骨文,你一定可以得出另外的结论。炎帝和黄帝都不是“帝王”,在当时他们是主持祭祀的巫师。
       炎帝主持的祭祀,是以两堆火为主,故曰“炎”,“帝”的原意是人的头上进行了装饰,身上进行了装饰,是一个进行祭祀的巫师。
       黄帝和炎帝一样同样是巫师,但祭祀的方法不一样,所以称之为“黄帝”。
       “帝”字若真是帝王之意,哪会到秦始皇才会又一次为帝,黄帝到秦始皇中间两千多年都无“帝”。夏商的“帝”及人的名字中的“帝”都不是帝王之意。
       此论非吾论,乃是一经先生的解释,我只是拿来说一说,请大家参详。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