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回复: 12

[综合讨论] 社会人生观滥竽混杂为哲学观的文化混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 04: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年前,张无屮先生发表长篇文贴《培育软实力中的硬道理——中国哲学(完成版)》。五年后的今天,一来我刚发出文贴《从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谈天道元亨利贞》,二来春节期间,我静心读书看文章,也重新看了张先生的长篇文贴,又是一番深思感慨。坦率而言,我也佩服张先生,钻研学问很用功,立大志要做领军人物。可惜路走错了!惜才之心,有点恨铁不成钢,对他的批评也就毫不手软,言无不尽。对张先生此篇文章评述,我也会言无不尽。直率而言,张先生此文贴,乃自然混沌、人为混沌、文化混沌的代表作。
一、张先生推崇三才分析法的天时地利人和,与推崇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辩证法,根本两回事。船山言:“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天时地利人和,属于现象界的利害范畴,实践实证显然的因果事实,有待于探究事物深层本质的义利矛盾,方显然“其相因也微”的所以然之理,这就是《易传》的三道三才。循物理事则于天人诚道的诚之者人之道,诚意正心于天人诚信道的诚之者人之道,推动事物元亨利贞运程的诚之者人之道,蕴育着仁礼知识体系的诚之者人之道。天时意蕴,有天人诚道文化大环境的物之天,文明同步于天人诚信道文化大环境的民之天;有事物元亨利贞运程文化大环境的理化之天,一定理道的“事物,人也”,方有理道定所,仁礼知识体系理性实学的中奏以天。文化大环境,天的哲学意蕴。人和实函,物物自然的物之性、人之天性(天命之性)及仁礼忠恕的诚之者人之道,方显天人合一的地利实函,实践实证因果事实的刚柔地道地曰示。没有天那有地?推动事物运行,健顺五常的主体精神。没有地那有人?格物致知的始奏活力人,诚意正心的诚之者人之道。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因果所然,出自天人理论的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张先生所认识的三才分析法,舍弃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辩证法,不是孔子(《易传》实托孔子名)错解易经,而是张先生步随老子的执古道纪,自然混沌与人为混沌。
二、以三才分析法,推崇以道治国,舍弃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辩证法。
(1)推崇以道治国,论道不论理的天地人同,执古道纪的自然混沌与人为混沌。与之对立是民所共由的理之道,道之理。理道治国的道体论,方有论理天道诚于实德的循物理事则,人道信的诚信明德。逻辑承前于史前社会群居生活的合群明分,启后便质变为孔儒论理学时代的仁统同与礼明分。仁礼的矛盾本质,随着社会的历史逻辑演变而不断深化。直到现在,义利的矛盾本质,依然是仁礼矛盾的客观实在,依然是有待深化探究的理论课题。孔子言规范层次理论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船山言仁统同的“天之所齐,不待齐也”,礼明分的“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直到今天言及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分工(职业立命)与分配(齐家立命),都涉及仁礼矛盾的理论研究。即是心性学研究的仁礼范畴,也是本体论研究的仁礼范畴。张先生认定所谓仁有为不及德无为的说法,根本不懂仁礼矛盾的本质意涵。非研究民所共由理道,贬损仁礼共性文化的以道治国,不是自然混沌与人为混沌?
(2)传统的德法合治政制理论该要重新探究。民免而无耻的心性事实,其政制方式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秦王暴政君主专制的法家法治,“道之以政”的独裁政治,据法术势理论而执政与施政的“齐之以刑”。法家专制性质的形上政道,不问民生而奴化民众,形上奴化形下的道器层次君本论。奴化形下器道的民本地位,非政治哲学,充其量是社会人生的政治观而已。有耻有格的心性事实,“道之以德”为形上導,神参天命的德治礼制与明诚神理,明明德于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普罗大众理性自觉为公共规范及民俗规范的“齐之以礼”,“齐之以礼”实函的礼仁与礼乐。礼仁的仁内礼外,实践实证性质的规范心性与规范秩序;礼乐体证着人为(礼)与自然(乐)性质的矛盾辩证法,实践实证的矛盾因果,贯通到元亨利贞的事物运程中。“道也者,導之也,上導之而下遵之以为路也”,道器层次矛盾体的辩证关系显然。孔子政制理论的不完善,由荀子的礼法合治理论弥补。礼治于至善者行为规范的理性自觉,“明有礼乐”;法治于不善至者因果事实的违礼乱法行为,维护礼治秩序的礼法合治。船山提出“天治者,神以依”,理据于社会质文的心性环境而施政的“势有轻重应乎人”(中庸质文),形上導效应体证为形下器道的“理有屈伸(物欲)以顺乎天”,传统儒学政制理论的理性逻辑演变循序。进入汉武独尊儒术的君主专制时代,君主专制非法家原本。阳儒阴法的君本说,融入关注民生的儒术诚行,方有汉唐专制生长期的经世致用。独尊儒术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非孔儒经典的人文自然观与仁礼忠恕,儒家道德观与天人感应理论并存,实质乃无为自然的天道观与人道观,发生孔儒体系的初度异化。有道伐无道的王朝正常陵替,孔子礼有损益的政制理论得以沿续。所谓德法合治,关注民生的德治,与专制法治结合的经世致用期。缺失真正文理礼治益质载道的无为自然,非人文化成天下的性与天道与仁礼忠恕,已是孔儒初度异化的自然混沌与人为混沌。
(3)本体论法道的“形而上在形而下”,不是“上導之而下遵之”?道器层次的矛盾理论?道归属为形而上,即劳心者治人的政道法治,独尊儒术的德法合治。难道不存有天下民生备受关注,劳力者治于人的形下器之道?德归属为形而下的物化德,难道不是明德于天人诚信道,实德于天人诚道的“明德在实德”?难道不是“上導之而下遵之”的“明明德在明德与实德”?道与德两范畴意蕴,都是導与道之间的道器一体,互动循环的回溯过程,焉能将道器分隔成教条性质的“划地为牢”?本体论是认识论?没有实践论?知行一体分属为二?所谓三才分析法的认识论,非《易传》三道三才的矛盾辩证法!阴阳天道体证的天时实函,循物理的人事理则,易简理得成然仁礼客体的“易简立本”。所论阴阳,非“阳极阴至,阴极阳至”的物化阴阳,而是共由道体的人事阴阳。“阴阳与道为体”,仁义人道融入的阴阳天道(天时的天命与天性)。乾易知与坤简能,易简理得的知行实函,彰化是生民立命的知能本质(天性、命才与情性)。理道、仁礼、阴阳、易简、诚道天人等系列矛盾群,不是展述为矛盾辩证法?因人事阴阳为客体基础,方有地利的实证意蕴,主体能动的人事刚柔,仁义人道融入刚柔地道地曰示的实践实证,循物理的心性理则:健顺五常的知行论。其主体的能动精神,不是孟子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的知天事天?不是习以成性的心性质文?不是生民立心的性情相需,“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在气中?生民立心立命的知行论,立命而立心于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立心而立命于诚意正心的天人诚信道,仁礼知识体系的知行论。所谓人和实函,难道不是推动天道元亨利贞的诚之者人之道(天性)。理道、天道元亨利贞与人道仁义礼智、质文、刚柔等系列矛盾群,不是展述为矛盾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哲学理一观導向的天人诚道,有道问道的学问道;導向天人诚信道,有尊德性的学问道;導向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仁礼知识体系,有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学问道;继往开来的继善成性,有学问道与思辨道成然学思辨证的通经正经接着讲,古今义理会通(神理)的经世治用(神参)。仁礼知识体系的意识存在,理在气中;智神学问道的思维存在,气之精粹者神也,理在神中,“道也者,導之也”。道器层次的知行论,彰显着《易传》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即“中者实也,庸者用也”,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非宋明理学的中为心体庸守常;非佛门的佛法为心,守常于生驻异灭运程的空境幻化;非道家虚无为心,无为守常于自然人生的与世浮沉。儒道佛互补的逻辑共通:道法自然守常性质的“合乎天而不因乎物”,“不能协于芚愚之化”而断隔文明,不是自然混沌与人为混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 04: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认识论配备的方法*论,是明晰人文的方法*论?法道方法*论为三才分析法,“划地为牢”道器分隔的物化阴阳,乱了《易传》的三道三才。乱了人事理则的天道阴阳,乱了刚柔(人事)质文(心性)的地道刚柔,乱了“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仁义人道融入,仁礼主体能动的健顺五常也错乱为“刚柔杂居”。张先生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是现象学,古易的“阴阳对立统一”是本体,连形下器道矛盾基础理论的对立统一,与形上圣神導矛盾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都混淆了,文化混沌的自然混沌与人为混沌。
至于张先生所言四象排列的“太阴、少阴、少阳、太阳”的动态过程,言象不言数,如同言天不言地,何来天施地受的物物化生?如同言男不言女,何有传宗接代的家庭功能?这就是张先生致力于老子代言中国哲学的致命点。礼易常变的象数天理,易兼常变,“因已然而观自然”,观自然而有为于自然的理道中庸,象生数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礼惟贞常,“期必然以符自然”,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体用中庸,数成象的“健顺五常(心性理则),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人事理则的易简理得)”,依然是循物理两大事则的数成象,推动天道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实函斯活的数成象与数生象。象数互生的事物循序渐进过程,象生数的“因已然而观自然”,数成象再生象的“期必然以符自然”,象数天理显然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儒学人能弘道的有为自然:哲学理一观導向的人文自然观。非老子无为的“蔽于天而不知人”,非法家专制妄为的君本独裁。船山承续创新于孔儒易理,礼惟贞常于易兼常变,有为自然的“理化天也,事物人也”,易理的“无有一极”之无极;一定理道的“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也”,易理的“无有不极”之太极,即有方法*论的“性之灵,天之则”,也是继善成性的“成绩单”。张先生根本不懂传统易理的“易兼常变,礼惟贞常”,胡诌什么“无为的实质是甘为‘人梯’”,“老子无为是消灭管理痕迹的作为,庄子与孔子消灭管理内容的不为”,“什么有为与无为是方法,做为与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成绩单’”。不是胡说八道的文化混沌?
四、张先生的文化混沌,根源就是以现代人的思维话语和理论范畴,严重曲解了老子本义的历史逻辑,严重曲解了孔儒理论理性的历史逻辑。止步孔孟,失去孔儒完成阶段的荀子学与《易传》,失去了孔儒脉理传承的历史逻辑。说儒家“中庸是一种品德,而不是一种方法”,止步于孔孟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还可以说过去。从性与天道的儒学自然观回溯理道中庸,张先生的理解大错特错了。若从荀子的物物道与物欲观,《易传》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大中而上下应之”,到脉理传承的体用中庸,“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的实函斯活,中庸的范畴意涵不仅是人和实函,成之者性的心性质文;而且也是继之者善的一种方法*论,体证为天时实函的“存亡进退,义殊乎时”。体证为道原并建的地利实函,“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质文,正因为张先生严重曲解孔老逻辑本义的文化混沌,连乱世道佛通行的与世浮沉和空境幻化,视之为“历代平定乱世用道家”的依据,文化混沌的荒谬绝伦。
五、张先生所说的战略眼光,儒道诸子精华融合。所说融合,乃诸子百家驳杂错综的社会人生观大杂烩!所谓的精华融合是战略眼光?通往现代文化的通衢?乃三才分析法的愚痴所为,非矛盾辩证法的哲学智神。荀子解蔽于诸子学的“闇乎大理”,不能“以此一害彼一”的“蔽于一曲”。矛盾的“相资以相成,而相胜以相节,则极重而必改,相制而相抑以相生,消息之用存乎其间”,以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理论,解蔽于法家法治的偏蔽。出自法治因果效应的心性事实:民免而无耻。能以法治此一害礼治此一的有耻有格?荀子批判法家法治的闇乎大理,并不是完全舍弃法治主礼治。法治于不善至者的人与事,礼治乃文理益质礼载道的“修道之谓教”,方有天命之性限定的“率性之谓道”。理性自觉于行为规范的礼治,儒学政制理论的礼法合治。矛盾辩证法,非三才分析法。解蔽于老庄道法自然的“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天”的“蔽于一曲”,天非纯自然的天道,而是性与天道,生民立心立命的天道。立命于天命,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立心于天命之谓性,因其立身的阶层和位置,有其个体本份与处事方式的知能素质(易知简能),日生之谓性,习以性成的理在气中。有仁礼主客的有为自然,精于物者物物道的自然天;有为于人类共同体,人文文化化成共由理道的民之天。不知人的“蔽于一曲”,不知人能弘道的“闇乎大理”:不知循物理事则于天人诚道的诚之者人之道,不知诚意正心于天人诚信道的诚之者人之道,不知文化文明于继善成性,“性性为能存神”于“物物为能过化”,明明德于明德实德的诚之者人之道。张先生言圆的哲学,须知,“无规矩不成方圆”,也正如没有天那有地的物物化生?没有男何言女的子孙繁殖?没有方何言圆哲学的大、活、开放式?仁之方,“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正视仁礼的矛盾实在,“仁智同藏仁为宝”。仁为宝,正如治理中庸质文的清明时世,礼主法辅,方圆哲学也是崇尚仁学体系的方主圆辅,“君子知刚而已,不知柔也;知方而已,不知圆也”,体用中庸的实函斯活,天道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若治理乱世人心流俗质野的礼崩乐坏时,法主礼辅,方圆哲学也是以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的圆主方辅。应对人事错位及心性错乱,超限度刚柔杂居的人事险阻,见诸心性质文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人事易简的“刚柔相推而吉凶生”时,方圆哲学指导意义的实践实证:“时在柔而柔以为刚,时在圆而圆以方”。圆为智术,有神智与鬼诈之辨。仁之方的天曰神,智内神外,智神效应的神理与神参,“仁智同用智为先”。智为先的因果事实,“一念之诚,一心之健,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方圆哲学,才是活的哲学、大的哲学和开放式的哲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 04: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君相造命的理道定所,乃心性意识的社会存在,决定着思维存在的文化形态。独尊儒术阳儒阴法的君主专制时代,其文化形态注定要走向儒道佛三教鼎立;盛唐过后的顺乎物则天下走势,唐宋变革负面,阳法阴儒的君主专制时代,其文化形态注定要走向儒道佛互补,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儒道佛文化影响的治乱世循环往复未完未了,一是文化心性注定要发生裂变,由儒道佛文化影响的空谈心性,极重必改为百姓日用皆道的实学正负向。负向是失去理性实学的社会人生观,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穿衣吃饭,实惠人生的自扫门前雪,心性下滑是丧失人民正义的民族劣根性;二是政体注定要发生裂变,汉唐时代有道伐无道王朝正常陵替的礼有损益,恶性质变为损益失效于人民正义的汉夷王朝两度陵替。落后文化的夷族统治者执政的君主专制时代,以及文化心性的裂变,丧失人民正义的实惠人生及民族劣根性,注定了中国文化落后和国政孱弱,受到帝国列强侵略奴役的民族灾难。从洋务运动的经济变革,到失败的维新政体变革,成功的共和政体变革,都没法改变政体孱弱及文化落后的社会形态。文化变革未予成功的五四运动后,文化形态注定要出现承前启后文化传续的两大事件:一是挺儒与反儒世纪论战的文化延续,反儒的激烈化,注定了严重曲解孔老的历史逻辑原真,反儒的挺老反孔。张先生步随学术动态,归属于反儒一方,极力于挺老反孔。二是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和范畴体系,以至义理体系,全面被西方文化套解而发生的中西文化碰撞路,经过西化及国粹的学派争辩未果,进入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的学派争辨,引发现代新儒学思潮,遗落了百姓日用皆道的实学正负向研究。空谈心性的儒道佛文化沿流,进入现代文化研究的思维错乱。唐宋时代内则道佛,外则儒术的文化格局,引发为恢复内修位置的儒学复兴运动,进入儒道佛排序的文化格局。承前启后的文化接续,因现代新儒学发生和声势,儒道佛排序的文化格局,被改变为佛道儒排序的文化格局。张先生也步随学术动态,受内则道佛,外则儒术的文化格局所影响,认为佛老的文化深刻性胜于儒学,儒学不具备先进性。张先生视孔孟程朱为儒学铁板一块,以程朱的格物致知说套解孔儒的格物致知逻辑,视程朱学说为儒学正宗,孔儒性与天道和仁礼忠恕的社会人生观文理,异化为天理浑然的纯粹天道自然观,人事当然的僵化道德观。孔儒理性实学的社会人生观文理,被宋明理学的社会人生观文理同解异变了。
七、文化传续的承前启后,适用于理性实学的理势必然而适全理势自然。孔儒社会人生观的性与天道和仁礼忠恕,理势自然于理势必然,有孔儒经典的理性次序。从孔孟开拓阶段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学体系,进入到荀学《易传》的反本成末,论理礼仁体系的实践实证,发展系统完善的孔儒体系。即是社会人生观文理,也具有哲学萌芽的文化源根,生长出孔儒经典通经正经接着讲的脉理传承,“为往圣继绝学”一脉的哲学圆圈,其文化精粹是“为天地立心(神理),为生民立命(神参)”;文化目标是“为万世开太平”的继善成性。完成“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精粹与文化目标,哲学理一观的圣神導,導向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導向仁礼忠恕的理道定所(文化大环境),即哲学观導向的社会人生观。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承前启后,事物循序渐进的象数天理。“因已然而观自然”的象生数;“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成象和数生象,“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自然之化的道体论。文化传续的承前启后,也适用于儒道佛空谈心性的浮明学,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儒道佛三教鼎立,到唐宋变革负面的儒道佛互补。老子道学历史逻辑演变的三无为,即先秦老庄到《阴符经》,无为自然的自然混沌,到汉初黄老无为之治的人为混沌,流转为无为人生的与世浮沉,与佛门空境幻化,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实质都是道法自然的无为人生,非理性实学的社会人生观文理,滥竽混杂为理性实学的哲学人生观文理,不是从自然混沌到人为混沌,不是理势自然的学术动态的承前启后,终归落具的文化混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1 17: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2-1 18:36 编辑

先谢谢先生能仔细看我的文章,您也是认真追求学术真谛的人,我也尊敬您。
1:我提炼的是诸子百家的共识,是求同存异的结果,百家都可以融入到我的哲学体系之中,不会有明显矛盾的地方。这才符合哲学的一般规律这个基础内涵。
2:看我的观点,要将自己的东西先提炼升华一下,也要到纯方法的层次来理解,如仁义不能和理智信在一起,在一起那是素质,是广义的德;仁义作为方法要回归本意,仁主动对别人好,义是对多数人好。
道,学不学自愿;德,做榜样吸引你;仁,对你好;义,大家对你好,就是造成舆论压力,劝你好;礼,要求对人好,并形成规矩;法,强制;兵,武力强治。
3:我一再说,我不是要压制某一学说,而是要提炼出特色来,串成一个系统,提高整体品质。
4:老子无为是消灭管理痕迹的作为,庄子与孔子消灭管理内容的不为”,
……孔子我没说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 05: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对于老子道法自然三无为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为自然混沌、人为混沌到文化混沌的说法,我记得早几年,青竹大哥已提出,不能从哲学层面和宗教层面去解读老子学,直到今天,我依然十分赞同,何止是老子学,先秦的诸子百家,包括孔孟儒学,都不能从哲学层面和宗教层面去解读。进入孔子论理学时代后,原始宗教的神道设教,日渐式微,为人文化成天下的人文文化渐进替代。避忌汉武独尊儒术专制淫威的伴君如伴虎,“借尸还魂”于神道设教形式的董仲舒,别出心裁而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也是昙花一现的历史现象。初始步入人文化成天下的论理学时代,孔子儒学的仁礼忠恕道德观,以及性与天道的自然观,“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乃人文自然观的理性实学,未够格配称为仁恕天下于民所共由理道的哲学理一观。虽未够格配称的理性实学,却又是通往哲学观的理性实学。从孔儒完成阶段的荀子学与《易传》易理,彰显哲学萌芽的文化源根。社会人生观文理的文化文明,通往哲学理一观的文化通衢,奠基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理性实学的主流学派。荀子解蔽于诸子各家,非理性实学的社会人生观学派。存在决定的意识层面,仁统同而各正性命的“天之所齐,不待齐也”;礼明分于性命分殊的“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出自深刻的仁礼矛盾的性命分殊,“命日降而性日生”,习以性成理在气中的“气以理生化乎质”。“生化乎质”,蕴涵自然(物质天)、社会(民之天道心的天命与天性)、及自我意识(人心的性命与个性)的三要素,成然驳杂错综的社会人生观。从普罗大众劳力阶层(包括家族门户)的普遍存在,劳心者的士族阶层(包括家族门户)的普遍存在,便在诸子百家中出现其代言性质的学派门户,社会人生观文理的学派门户。如法家的政制形上導、更多是代表士族利益的学派门户,诸如荀子解蔽对象的慎子与惠子,以及商鞅与韩非等,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君主专制,归为社会人生的政治观!杨朱利己,实惠(利)人生;墨学兼爱相利,后世明朗为利益抱团。私己实惠与利益抱团,同属质野性质的社会人生观学派。杨墨入世于诸侯争霸战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史前社会三代流传的心性质朴期,第一次遇到性恶质野的社会民风冲击而发生心性裂变。入世杨墨便成显学,被普遍人接受,方受孔子抨击为“人心不古”,老子要“人心复古”,沦落为乱世人心时代的心性质野,都是断缘于哲学人生观,非理性实学的社会人生观。传统的本土宗教,入世于战国后期,因法家法术势理论流行,造就奸诈的心性时代催促,由入世的老子道学,质变为出世的庄子道教,以后是老子名,庄子实的本土宗教。外来宗教,入世于君主专制时代第一次大动乱期的魏晋南北朝,对儒道两教的心性困惑,催促外来佛教入世生长。本土道教与外来佛教并存共生,乃宗教性质的社会人生观。非宗教性质,类同宗教性质的老子道学与道德僵化的宋明理学,同属于“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唯心教条,“守其常以为明”的超时空性质,“而不协于芚愚之化”的断隔文明。善性文史的社会人生观,抗衡着杨朱质野的社会人生观,都是违FZ庸质文两极向的社会人生观学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 05: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正因为如此,入世于春秋战乱为显学的杨墨质野,其学说日渐式微而消声匿迹。惟在后世战乱的心性时代,复甦为小人禽兽引发成流俗质野。“其为别亦大”,谁都痛恨心性质野的流俗弊恶。“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相因也微”的因果事实所以然,因循物理两大事则见诸,人事理则的易简理得,纠正超限度的人事错位现象,“人事尊卑,义奠于位”;心性理则的健顺五常,实践实证于刚柔地道地曰示的事物运程元与亨,必要纠正超限度心性错乱的能动素质结构,“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影响循物理事则的格物致知,人事刚柔,存是非之辨;心性质文,有善恶之几。“是非善恶,义判于几”。“义辨于事”的是非之辨,深刻为仁礼知识体系格物致知的天人诚道,学问道“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有天道人事的是非之辨,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存亡进退,义殊乎时”,体用中庸的时中点,事物的循序渐进,象数互生的“义殊乎时”。“因已然而观自然”的象生数,“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成象,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大中点,“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心性唯物的“皆是物也”,发展物质经济与增长物质需求的文明同步;心性辩证的推而准之,“屈伸相感而利生”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因道德人伦而屈物欲的“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使欲必不穷于物”;“乘乎气”致力于发展经济的“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伸物欲而致力发展经济的“使物必不屈欲”;无穷意蕴的“新故相资新其故”,现代哲学原理的有限与无限,传统哲学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唯物辩证的“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传统文化的哲学理一观,却往往被善性文史的社会人生观遮蔽而混淆,出自“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精微之处在于义的理解角度不同,有一人之正义,“通于人而未合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义利矛盾对立统一的理性实学,未臻完善,却是通往哲学观文理的社会人生观学理。会通古今通义于经世治用的理性实学,“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的天下仁恕,導向人文自然观的哲学理一观。唐宋变革的顺乎物则天下之变,“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的屈伸物欲以顺乎天,天道运程元亨利贞成就义利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因盛唐发展带来物欲增长,逆道物则便出现一时大义的抑情制欲,“合乎天而不因乎物”, 逆道物则为生驻异灭的天道运程,天道诚被人道信同化误解而失去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逻辑相连于天人诚信道的异变,仁礼体系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都被曲解而异变;同化误解而义理失真于道问学的学问道,矛盾理一而波及到尊德性学问道的异变,道问学与尊德性两大学问道都义理失真而发生异变。善性文史而断隔文化文明,“不能协于芚愚之化”的“守其常以为明”,失去理性实学性质的“报之以浮以浮明生”,空谈心性的的浮明学。浮明的社会人生观学理,往往成为心灵鸡汤,雄雌不辨的两兔傍地走,混杂并曲解了哲学观学理。将佛理宗教性质的社会人生观视为辩证法的哲学观?事物运程生驻异灭的实相空境,人生幻化,能滥竽混杂为理性实学与健顺五常的人能弘道?能比附事物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焉能将道无不为于有无相生,“阳极而阴至,阴极而阳至”的道以弘人,人无为于道法自然的无为政治与无为人生,老子道学三无为的自然混沌、人为混沌、文化混沌,“高升”为代言中国哲学?其道无不为于有无相生的物化道,是精于物者物物道的心性唯物?其无为于自然混沌的物化德(道之德),是形上導的明诚明明德?導向形下器道诚信明德的精于道者?诚信明德于诚道实德的心性辩证?其太极道意蕴有现代哲学无限与有限辩证关系的无穷意蕴?能比附传统哲学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理论?以现代思维重新装饰老子学的华丽转身,称为代言中国哲学,即扭曲了老子学历史逻辑及演变过程的逻辑原真,其最致命的文化混沌:混淆了社会人生观学派与哲学人生观学派的良莠不分。至于张先生视程朱学说为儒学正宗,孔孟程朱为儒学铁板一块,儒学不具备先进性,其社会人生观学理不及佛道的与世浮沉和空境幻化,“历代平定乱世用道家”的内则道佛。无错,乱世道佛通行,而且抗衡着乱世的杨墨质野,宋明理学确实不如道佛,该要贬黜为佛道儒排序。治世道德通行,是否道佛不如宋明理学,该要贬黜为儒道佛排序?论说佛道儒排序与儒道佛排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都是有别于哲学理一观的“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善性文史的社会人生观,良莠混杂为哲学观,文化混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 05: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张先生紧跟学术动态,相当用功钻研,可惜思维错路,没有扎实于“一念之诚,一心之健,推而准之无穷,皆是物也”,哲学理一的理性实学。没有理据于理性实学的现代思辨道,思究传统逻辑理性实学的学问道。曲解并固执于老子的道法自然三无为,没有思究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因已然而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一是止步于孔孟,没有从孔儒完成阶段的荀学与《易传》,去认识完善的孔儒经典。当学术动态触及孟荀统合的理论课题,张先生也转载此类论文,张先生的冰山是否该要融化出水?二是传统儒学的历史逻辑理性次序,寻找孔儒经典的脉理传承,不可能止步于宋明理学,视之为儒学正宗,还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希横渠之正学”的船山学。自诩承马哲做领军人物的张先生,为什么不会深刻认知马哲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意蕴,认知马哲唯物辩证法和三大规律等哲学原理的逻辑原真,运用到传统哲学史的文化研究。须知,研究孔儒脉理传承,乃理性实学的文化文明,古今文化转换,中西义理会通,时空性文化接轨的历史接合点,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学术动态及文化潮流。刚过去的2019年,船山诞辰四百年的纪念活动,沉寂已久的船山学研究复苏。时下的船山热,学术动态与文化潮流,昭明船山学的学术研究该要应天命而生发。若张先生紧跟学术动态与文化潮流,定会对以往的思维错路重新反省。张先生此篇文贴出自2015年,学术动态也时过境迁。我以为张先生很久没有在论坛露面,很想知道其学术研究实况。岂之以另一符号现身:zzz009a,并复贴于我。在我的印象中,张先生依然是诚恳,是可以共同探讨学问的的学人。可惜其思维错路如故,冰山融水终需要时间。张先生至今还是不明白哲学理一观,不明白辩证的唯物论。史前社会群居生活的合群明分,合群从事于生产活动,并非单纯为了群己都好,而是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不解决人类生存问题,能群己都好?同样,仁统同的各正性命,不是为增长物欲而发展物质经济的于天理达人欲?明分于利益共享,并非单纯为了人我都好,而是群体共同生存的必要,即使饿着肚皮也要寡欲明分。不解决群体的共同生存,能人我都好?同样,礼明分于性命分殊的于人欲见天理,是成就仁统同各正性命酬勤天道的必要条件及理道,不认知物欲需求增长与发展物质经济的文明同步,能人我都好?从群己、人我的人际关系去认知仁礼意涵,张先生受佛道儒影响太深了。停留在人际角度去认识仁礼,决不是哲学理一观,只能是社会人生观。在君主专制时代,只会沦陷为善性文史与流俗质野两极向的社会人生观。人文自然观与道法自然观;理性实学的道德观,与浮明僵化的道德观;天道元亨利贞的明德实德,与事物生驻异灭的空境幻化;“为万世开太平”切实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治乱复始循环的“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道即路也,有矛盾的相成与相反的两走向,理道矛盾体。正所谓“是非善恶,义判于几”。能在乎学与不学自愿的道?社会人生的驳杂错综,有不同道,学的是道之理,格物致知的天人诚道,道问学的学问道;能在乎做不做榜样的德?做的是实践实证因果事实的明德而实德,文理明诚的明明德。民所共由的理之道,实践实践的明德实德,才是哲学理一观理性实学的道德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 14: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您抽时间看看我的《老子》系列,在《诸子百家》栏目有,是我的最新整理。
这是我写《培育软实力中的硬道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又简单,又明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4 07: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张先生都遇到共同的文化大难题:如何跨越二千数百年的历史时空,认知老子的逻辑原真?正视这个大难题,常存疑义心,多作反省,这也是船山提出的继往学问道与开来思辨道之间的学思辩证。“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开来思辨道较正和质实继往学问道的格物之功,循物理事则“一念之诚,一心之健,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如何创新并赓续继善成性(无穷的皆是物也)的文化功能及价值观,开来思辨道“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继往学问道质正和质实开来思辨道的致知之功,“‘致知在格物’,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报之以实而实明生”的理性实学;“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空谈心性,“报之以浮而浮明生”的浮明学。船山非常痛疾浮明学为“道之大贼也”。“其麗于‘文’,则亦集形声以炫其荣华也。其麗于‘思’,则亦穷纎曲以测夫幽隐也。以言乎‘恭’,则亦辨贞淫(不辨功罪)于末节以致戒也。以言乎‘让’,则亦揣物情之逆顺以弗侮也”。所以,“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微”出自心灵错觉的似是而非。“恍惚之间,似有见焉;窅寂之中,若有闻焉,介然之几,若有觉焉”,更兼文言高调激昂且周全整体,极易惑众,“高而亢之,登于九天;下而沉之,入于九渊;言之而不穷,引之而愈出”。“而于道之诚然者”,诚则厚德载物,不诚无物。“微”有浮明实质的实践实证:“相似以相离,相离以相毁”。船山指正宋明理学就是浮明学。“朱门诸子,唯不知此,反贻鹅湖之见(朱熹性理繁琐与陆九渊心学简易)。乃有数字句,彙同异以为学,如朱氏公迁者。鸣呼!以此为致知,恐古人小学之所不暇,而况大学乎”?“而张子韶、陆子静、王伯安竊浮屠之邪见,以乱圣学”。宋明理学是乱圣学的浮明学,儒道佛互补的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是否也是浮明学?鉴证实明学与浮明学的理道原则(天之则)是:“致知在格物”;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学,其心统性情学的情性理则(性之灵)是:实明心性必要辨正而质正:“情元是善恶变合之几”的“功罪贞淫一归于情”;浮明心性是严格贞淫而不究功罪。从开来思辨道质正和质实继往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依据天之则的理道原则,商品经济时代的天道自然观,继往开来是孔子的性与天道(船山的道体论),还是老子道法自然三无为?商品经济时代的人道理欲观,继往开来是仁恕天下理道定所的孔子仁礼忠恕,还是老子与世浮沉的无为人生观?解决我与张先生之间在认识老子逻辑原真大难题的根本分歧,长期争论无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唯一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以开来思辨道质正和质实继往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以天之则辨正实明学与浮明学的理论实质;以性之灵辨正而质正实明情性的功罪贞淫,还是浮明严格于贞淫而不究功罪。我的想法不知合乎张先生见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5 06: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的能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就是说理论需要系统化整体进行验证,而实践却是逐步进行的。
所以,对不对要逐步验证,也可以取巧一下,就是社会发展的扬弃过程,存在就是合理的,谁都反感的就该隐居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07: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0-2-10 05:22 编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理道意涵,本体论(人事刚柔与心性质文)的形式与内容。张先生能否在代言中国哲学的老子道学中找到理论的根本与依据?“实践的能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张先生又如何从后人的后续,推崇的《阴符经》去见证?张先生是否根据道家理论,作系统化整体进行验证,逐步进行的实践问题,作概括性阐述?空谈只能误道。我认为,理性实学,必有理道定所于形下器道的仁礼知识体系,以及形上導神理与神参的学问道。我研究传统哲学的实践实证理论,有两个阶段,初始阶段以行为规范证论。荀子质正仁心,质实仁义的礼义行为规范。仁心主持的仁义举动,义者宜也,行为付诸是否符合礼义的行为规范?礼义的义者路也。宜是认知范畴,路是实践范畴。本体论循物理的人事理则:乾易知与坤简能的级能结构,有易简理得的名实相符与性命理一,也有人事错位的名实难副,性命相违。实践实践的行为规范则证验在本体论循物理的心性理则:乾刚健与坤柔顺的能动结构,有健顺五常,“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也有心性错乱的刚柔杂居。是否合符言行规范的实践实证是:“刚柔杂居见吉凶”,“刚柔相接而险阻生”,“刚柔相推而吉凶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论理礼义言行规范实践实证的理论深入,探究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的事物本质矛盾。“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探究“相因也微”的利害因果事实的所以然之理,必须质正“其为别亦大”,利义本质矛盾的礼义规范,其行为属于一人之正义性质、一时大义性质、会通古今通义性质,三义性质,是论理“其相因也微”的利害因果事实的所以然之理。我所言述传统儒学两个阶段的实践实证理论,可以符合张先生表述有关验证和实践的见解,能否从道学中作同样见解的表述。(我不会相信,认可有无相生道法自然三无为,会有思究行为规范于健顺五常主观能动的实践实证理论;认可无为政治,会有思究本质矛盾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的实践实证理论)
对于“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问题,我是从传统哲学的学问道去理解。文化的承前启后,船山有君相造命的形上道诠释:“乃唯能造命者,而后可以俟命;能受命者,而后可以造命。推致其极,又岂待君相为然哉”!通常,君相造命效应的“千秋功罪评说”,因果事实出自文化启后,即俟命的文化大环境;唯是忽视,“能受命者,而后可以造命”。文化承前所受命的文化大环境,乃过去君相造命的理道定所,同样有君相造命效应的“千秋功罪评说”,文化“接棒”而成为影响现时君相造命的文化大环境。孔子的礼有损益,表述的义理逻辑是承前受命→现时造命→启后俟命的历史文化损益史的演变次序,“推致其极,又岂待君相为然哉”。天命意蕴,故然有形上君相的造命意蕴,却从承前受命而造命的自然、偶然与必然,天命的文化大环境,何妨而不是限定和制约着君相造命,王制政道的水平、能力和效应?演变次序的承前启后,船山归属为存在理势天導向成然存在音容天的理道定所损益史。“千秋功罪评说”的王制损益史中,有清明时世的王制理想,如船山人天物道体自然之化的“中奏以天”,“存在就是合理”;至于儒道佛互补的治乱循环,宋明专制衰落期的汉夷王朝两度陵替,是否也是“存在就是合理”?究其事物矛盾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的实践实证,内存唯物辩证的理性原则: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即可以参透损益有度礼之隆的“存在就是合理”;也可以参透损益失度礼之杀的“存在就是合理”。参透损益有度与失度的“存在就是合理”,辨析其学问性质及水平。在战国后期的秦王法治走向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时代,法家法术势理论流行而人心奸诈,正因为如此的“存在就是合理”,入世的老子道学质变为庄子出世的道教隐居者。同样性质的“存在就是合理”,却出现反本成末而变通、创新于孔孟仁学的荀子礼仁,实践实证的礼义规范理论。当然,还有被荀子解蔽其“蔽于一曲”,“闇乎大理”的诸子学问。解蔽其“蔽于一曲”,“不以夫一害此一”,矛盾对立面关系是相资而相成,非相离而相反。吸取其是而否定其非,对立统一的矛盾基础理论。解蔽于法家法治“闇乎大理”的“蔽于一曲”,完成对立统一的矛盾基础理论:王制理想的礼法合治。解蔽于老庄道法自然的“蔽于一曲”,“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闇乎大理”,完成人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基础理论;顺天而制天的物物道与物欲观。解蔽其“闇乎大理”的“蔽于一曲”, “不以夫一害此一”,不是社会发展的扬弃过程?在抽象的哲学理论方面,我与张先生的见解不会有大的歧异,唯在应用于传统哲学文化史方面的疏理及参透,显见极大分歧。从孔子的性与天道逻辑,到荀子顺天而制天的精于物者物物道,《易传》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我认为是心性唯物的哲学源根;张先生却认为道生阴阳有无相生的物化德是唯物论;从孔子仁礼忠恕民可使的天命由之,不可使的气质知之,到荀子精于道者的物欲观,《易传》“易与天地准”導向天地人参的道器层次理论,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的人事阴阳,“阴阳与道为体”;仁义人道融入刚柔地道的心性质文,“道建阴阳以居”,我认为是心性辩证的哲学源根,张先生却认为无为(人)而无不为(道)的物化道,道生阴阳的“阳极而阴至,阴极而阳至”,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是辩证法。极大分歧是无法吻合。惟有待于昭明船山学,实现古今文化转换,中西义理会通的学术清明时代到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05: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死物与活人,死物,纯粹自然物,却因活人的认识和实践,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物物化生而生生不息,自然死物也质变为活物自然;理有屈伸物欲的天理达人欲,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活物自然也转折为物物必然,“推以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从自然死物→活物自然→物物必然的三定义,动力源及主持力,乃活人的人能弘道。活人能动与弘道的对象乃自然死物,其生产活动及创新活动,完成自然死物→活物自然→物物必然的活性跨越。活性跨越,奠定人为与自然矛盾体的心性内外,即仁内礼外的天人合一。没有心性活然的仁内礼外,就没有事物的客观存在,也不存有事物的矛盾体。人能弘道的物物活性人,却又受到物化自然的条件所限定,因物之天而有物之性,物化自然人;又受到物化自然条件限定,民之天(道心)便有人(人心)之天性,天命之谓性的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理在气中的习以性成。受理道定所的天命环境条件所限定,物物活性人又是物化社会的自然人。物之天有物之性的物化自然人,民之天有习以性成的社会自然人。活性人自然条件的人能弘道,物天客观条件的物(物理事则)外,与物性主观能动条件(健顺五常)的人内,奠立了人自身矛盾体的心性内外,“言事人也,音容天也”,体现为自然与人为的矛盾体。彰显的内容与形式:事物范畴,礼易常变的象数天理。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的形体,易无体的事物形式;仁义人道融入刚柔地道的地曰示,循物理事则的健顺五常,“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事常变的事物内容。事物内容是天人诚道,“理化,天也;事物,人也”。无有一极的理势必然。事物内容是一定之理道,“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尔”,无有不极的理势自然。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所以,活人概念的质文心性人,从物物活性人(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也出现物化条件的物物自然人(质野),出现物化条件(变易以告人的天地本性)的社会自然人(文史),物质条件限定而演变所出现的质文心性三类人。孔儒率先提出人文化成天下的概念,传统文化就是研究人(心性学)的理性实学史。矛盾相成的理性实明学,矛盾相反的非理性浮明学。人文化成天下自然史的“理化,天也”,矛盾属性的相成与相反的“事物,人也”。理性,天人诚信道的“立人之道曰义”;实学,天人诚道的“生人之道曰利”。理性与实学,察于人伦的仁义行,仁统同的礼明分,理性的于人欲见天理;明于庶物的非行仁义,礼明分的仁统同,实学的于天理达人欲。理性实学的“理势,天也”,理势自然的一物两体,理势必然彰化继善成性的两体理一。理势必然的天人继善,适全理势自然的成之者性,继善成性的中庸质文心性人。
二、人为(事物)于自然(理化)的矛盾相成与相反,物化三现象。自然死物止停开发的道法自然,守常而不知变;活物自然的天人诚道;物物必然的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自然于人为的矛盾相成与相反,物物三现象,一是精于物者物物道的人文自然观,对立面是纯粹天道自然观的道法自然;二是精于道者兼物物的仁礼忠恕,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的仁义行,非行仁义;对立面是“合乎天而不乎物”的心性文史,以及“专于己而不通于人,则困于小而忤于物”,私己实惠与利益抱团泛滥成灾的流俗质野。事物矛盾的相成与相反,一物两体成然对立统一的矛盾基础理论。三是導向人文自然观的哲学理一观,仁恕天下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的神理与神参,“性性为能存神”的一故神,“物物为能过化”的二故化。神意三蕴:天人预测学的“阴阳不测之谓神”;顶层设计的精义入神;穷神效应的二故化,事物元亨运势的太和利贞。神化两体理一的矛盾相成,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辩证。人为于自然矛盾相成的事物形态:物物必然的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适全自然的矛盾相成走势,健顺五常的主体人为,神化效应的事物运程元亨利贞。事物矛盾体的心性内外,“理化,天也;事物,人也”的天人矛盾体。
对于物物自然人(包括社会自然),荀子论理透彻:“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物物的社会自然人,孟子论理透彻,“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孔儒道体论的一人之正义,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船山精辟概括:“通于人而不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若说传统文化史是研究人的心性史,即客观事物相成与相反的自然史,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史。传统文化史,是研究心性人理势自然的文化史,也是研究心性人的继善成性,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文化史。
三、孔子礼有损益的王朝正常陵替,继善成性理势必然的理性始初阶段,研究物物自然人(包括社会自然)的理性实学。理性更高阶段是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人,哲学观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继善成性理势必然去认识心性人的理性实学。当我们思想船山张扬个性去论理始奏活性人:“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感悟到哲学观意境下的理性实学心性人时,孔儒研究物物的社会自然人,社会人生观文理,非哲学观文理。研究孔老及诸子各家学说,都属于论理和辨正社会人生观学问人的时代,带有初期论理学性质,不具有宗教性质与哲学性质。存在决定着意识,也决定着思维的“存在即是合理”。研究物物自然人的理性实学阶段,奠立传统儒学在传统文化史主流的思想学派地位。孔儒虽未够配称为哲学观,其研究物物社会自然人的理性实学,却是研究哲学观,探究理性实学心性人的文理基础。没有孔儒物物社会自然人的文理,不可能出现船山的体用中庸理则,继善成性理性实学的质文心性人。彰显承前启后的文化链路及心物规律,理论理性历史逻辑演变的原真理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05: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回复到论理学初期,研究物物的社会自然人阶段,认真研究荀子的解蔽学说,悟道出诸子学说性质,为何是社会人生观学派的大杂烩?诸子争鸣性质,是辨正、较正以质正理性实学心性人的文理性质,从而奠立争鸣时代的主流思想学派,“存在即是合理”的诸子争鸣时代。研究《易传》道器层次的三道三才理论,易理(事变体易神有方)的“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重新诠释古易的天地人同,出自物质生产力的文明进化,带来天道酬勤各正性命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 物质生产力的文明进化,改变了性命分殊生民立心立命的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理在气中的习以性成;改变了质文的心性本质,也改变了道器层次的理道性质,为辩证唯物哲学观入世的“存在即是合理”,扎实基础是存在理势天成然的存在音容天,哲学观意境的继善成性心性人。有唯物论的矛盾相成,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文明同步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有唯心论的矛盾相反,“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心物断隔;有辩证法的两体理一,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物欲观,“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势有轻重以应乎的中庸质文心性人。也有教条僵化致心物分隔的矛盾相反,守常而不知变,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和人事当然;事物生驻异灭的实相空境,归属为道以弘人的人无为道无不为性质,对立于辩证法的教条主义。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人,出现哲学观的辩证唯物,也有体系僵化的心性精致,社会人生观文理的唯心教条。
“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研究物物的社会自然人阶段,探究人文理性实学史的肯定阶段;“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从社会整体去研究心性人。体系僵化而心性精致的唯心教条,研究人文理性实学史的否定阶段; “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 从社会整体去研究心性人,哲学理一观的辩证唯物,研究人文理性实学史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哲学圆圈三阶段证确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人文理性实学史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的原真理路。研究物物的社会自然人阶段,进入到从社会整体去研究心性人,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史,乃矛盾相成与相反的自然历史进程。矛盾相成,乃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继善成性;矛盾相反,乃理势自然,天地之性的性即理与心即理,人生幻化的实相空境,无为人生的与世浮沉,“守其常以为明,而不能芚愚之化”。矛盾相成的“形气存乎神理”,神理導理气(心性意识),神参導性命(天道形体)的两体理一;矛盾相反,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形上導的理在气先(定命),形下器道的理在气中(理道定所的定命定性),理气、性命的一物两体。矛盾相成,“阴阳与道为体,道建阴阳以居”,天命之谓性的刚柔文质,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矛盾相反的道生阴阳,有无相生的物化道与物化德,天命之谓理的中为心体庸守常。……一切皆归属的文化话题:辩证唯物的哲学观,与止步于社会人生观文理的矛盾相成与相反,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史。以社会人生观文理滥竽混杂为哲学观,文化的混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