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0|回复: 12

[原创] 老子是如何论“道”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9 22: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0-2-19 22:44 编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传世本《老子》开篇第一句话。
魏晋时期的著名学者王弼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古代学者读罢,纷纷点赞。
现代注家给出了雷同的白话文翻译:
“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这种简单地把王弼的注解当作直译文的抄袭做法,让人如坠云雾,不知吓退了多少初学者。
那么,这个“道”到底可不可道呢?当然可以道,而且可以道得明明白白。不然老子还做什么文章呢?

理清文字顺序是根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非《老子》真经真正的开篇。真正的开篇应是被挪到传世本《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内容,这也是“道论”篇总纲的主体。“道可道”一句只是对总纲主体中部分内容的总结性解释。
第二十五章是这样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中的红字均为错字,不过我们今天只重点关注粗体字部分。其中的“逝”字至多可以算作北大汉简本中“慸”的同音通假字,“慸”又是郭店楚简本中既难认又难写的原字(暂不公布)的通俗化替代,义为“高”。通俗化的好处是“慸”这个字(在当时)好写好认一些,弊端是它已不能与“远”和“反(返)”押韵。传世本《老子》对生僻字的通俗化处理中经常出现失韵的问题。

老子在这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他要讨论的这个大物(指“宇宙”或“世界”)先于天地而生,是世间万物的母亲;这个大物的本体(基本物质,古希腊人叫质料或基质,老子叫物)是“气”。“道”和“大”是老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分别给宇宙取的字和命的名(“强为之名”)。
问题是,老子为什么觉得命名这事让人为难呢?

文化背景是无字的章节

我们阅读一部著作时,离不开对它的时代背景和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
《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古人小时由父母起“名”,男子行成年礼时、女子出嫁前都要给个“字”。“名”是供自称以示谦虚或供长辈及上级呼唤以示慈爱的,而“字”是供友人称呼以示敬重的。名字受之于父母,不可妄改。
名和字又是有关联的。如曹操曹孟德,“操”义为品行,“孟德”义为“大德”;再如刘备刘玄德,“备”义为完美,“玄德”义为“天德”。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此二位风云人物的家长对爱子德行的期许之高。
可老子为什么给宇宙母亲起这样奇怪的名和字呢?

“大”是“变化”

如果硬着头皮直接翻译“大曰慸,慸曰远,远曰反(返)”,结果会是这样的:“大叫作高,高叫作远,远叫作返。”翻译成这样的句子,没人能看懂。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翻译结果完善一下:
“大又可以叫作高,高又可以叫作远,远又可以叫作返。”
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大”的字义并非“大小”的“大”,而是“长大”,也就是“变化”。“慸”“远”“返”也都是表示动态的名词,不能看作形容词。
于是,这句话就可以这样翻译:
(“少小”)长大后就该叫作“高”;高了又高就远离了,又该叫作“远”;远到极点就返回了,于是又该叫作“返”。
也就是说,宇宙大物也跟世间万物一样有发育、长高、远离、复返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宇宙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应分别命名为“少”“高”“远”“返”。
可是,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名字只能受之于父母,孩子给宇宙母亲命名已属僭越;僭越了还不算,又如同儿戏般改来改去,岂不是大逆不道?
可是,给宇宙命名这件事还是有必要的。这个棘手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经过冥思苦想,老子找到了彻底的解决办法:给宇宙立个字叫作“道”,命个名曰“大”。这里“道”义为“大道”(宇宙);“大”义为“运动变化”,可以作为“少”“高”“远”“返”四个阶段的统称,无需再变了。“大”字还有“大人”之义,又体现了对宇宙母亲的恭敬。真是两全其美。

没有一成不变的“道”

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传世本《老子》把西汉初时版本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中的“恒”改作“常”,造成了歧义。王弼就因为错误地把“常”解释为“通常”,导致其对“道”的理解错误。
在“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中,第一个“道”是名词,是老子要讨论的对象,即宇宙或世界;第二个“道”是动词,义为“称道”或“称呼”;第三个“道”也是“称道”或“称呼”,却是名词。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中“名”的用法也是如此。
于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可以翻译成:
“‘道’是可以给个称呼(字)的,但这个称呼(字)并不是恒久不变的称呼(字);(‘道’的)‘名’(即‘大’)是可以给命名一个的,但这个命名也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命名。”
表面上,这句话只是在解释,如果按照“指事造形”的传统观念,给变化的“道”起一个不变的名字这事很难办。实际上,这是一个双关句。“道”又有“路线”之义,“名”又有“名分”之义。所以这句话又可解释为:“没有一成不变的路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名分。”

老子的高度

老子意识到,如果没有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据此建立起来的正确世界观,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大课题的讨论就会因为缺乏应有的理论高度而成为无源之水,论理就不会透彻,就难以让人觉悟,更难以让人实践。因此,老子致力于创立一套哲学体系,包括建立术语和范畴(高度抽象出来的概念,事物的共性),其中术语又是建立范畴的基础。

老子借用“字”和“名”来表示术语。“道”和“大”(变化)、“有”(存在)和“无”(消亡)等,就是老子建立的哲学术语。而大与恒、有与无、徼(现象)与妙(本质)等矛盾关系,则是老子提出的哲学范畴。老子就是在其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阐述世界观,进而展开对其他四观(价值观、人生观、治理观和行政观)的讨论,以及这“五观”在治国、用兵、平天下等重大课题中的实际应用的,整部著作有完整的体系结构。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谨受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2 21: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法自然”——就是自然界中一切存在的因果关系。
-
如果有兴趣,你把“道”定为因果关系,再细读老子的文稿,兴许能大有所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2 21: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_tWqIxLqq 于 2020-3-22 21:57 编辑

在我看来,第一篇才是论道,每二篇为识道。老子只是想努力把我们今天已经定论的因果关系讲清楚。-
当然阁下可否帮找一下,在老子年代,有没有因果关系的定论。“因果关系”这个明确的定义是什么年代产生的,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1: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wx_tWqIxLqq 发表于 2020-3-22 21:55
在我看来,第一篇才是论道,每二篇为识道。老子只是想努力把我们今天已经定论的因果关系讲清楚。-
当然阁 ...

“因果关系”的说法太笼统。《老子》是以宇宙之道开始,进而开展人生修养之道、治国安民之道的讨论的,是既深刻又具体的,人么 不理解才觉得很“玄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4 16: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篇之意,应按二十五章总纲主体之意,去认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道、之名的真意。(阴阳动力之道,所形成的事道定名。也即因果之道的名称。64卦之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4 21: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chengz64 发表于 2020-3-24 11:12
“因果关系”的说法太笼统。《老子》是以宇宙之道开始,进而开展人生修养之道、治国安民之道的讨论的,是 ...

能否听你具体说明一下,“道”是什么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5 13: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朔回归 发表于 2020-3-24 16:47
开篇之意,应按二十五章总纲主体之意,去认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道、之名的真意。(阴阳动 ...

谢谢,你的问题我会认真思考,如果可以,还想听你深入谈些,我所说之道为因果关系不当之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5 16: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法自然是阴阳交配,是物种一生一世传宗接代的事道。在因果之道中,如何生成阴阳、男女、公母是一条无人能知的事道。真是玄之又玄的自然天道、阴阳配的动力,只可会意不可言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8: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wx_tWqIxLqq 发表于 2020-3-24 21:54
能否听你具体说明一下,“道”是什么吗

你把我的文章多看两遍自然就明白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不仔细看呢?我写的文章都不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30 02: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_tWqIxLqq 于 2020-3-30 02:59 编辑

“而大与恒、有与无、徼(现象)与妙(本质)等矛盾关系.。”
-
在我看来,你把老子哲学思想引向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这确实是新意的想法和偿试。但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这并不符合中国古典哲学的审美。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更注重统一与和谐,并不注重对立的问题。
-
又问,以你例举的“有与无”的矛盾关系是什么呢?一“现象和本质”的矛盾关系又是什么呢?
-
更是老子庄子都认为:道无处不在,一根草、一棵树……也是道。那么一根草的对立面是什么呢?
-
在马克思主义中,我们可以理解社会是一个矛盾运动体,也可以理解自然界就是一个矛盾运动体,这是成立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对矛盾的研究不是研究所有存在的一切矛盾,研究的都是基本矛盾。例如马恩格斯提出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阶级矛盾。因此,你把老子哲学引向矛盾论,那老子的基本矛盾论是什么?
-
就以你提出来的“有与无”“大和恒”“本质和现象”,你说你可以找到他们的矛盾关系,那么这三个矛盾对立中哪个是基本矛盾?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什么?最后一问,解决了你所提出来的矛盾,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起到什么作用?
-
如果你想从矛盾的角度来解释老子,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要足够的论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1: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0-3-30 11:35 编辑
wx_tWqIxLqq 发表于 2020-3-30 02:36
“而大与恒、有与无、徼(现象)与妙(本质)等矛盾关系.。”
-
在我看来,你把老子哲学思想引向对立统一 ...

不要一谈到矛盾就想到“基本矛盾”甚至“阶级斗争”,那就陷入了文革思维。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基本矛盾也是多种多样的。老子告诉我们如何从认识矛盾入手去走向和谐。老子的理论比中国古代史上所有哲人都系统完整且高明的多,所以不要拿其他人的认识去衡量老子。

迄今为止,我只是把我的研究成果分解成一些花絮进行了一些简单介绍,实际上也是为我的完整著作计划做准备。我争取把每篇文章的长度控制在2000字左右,否则就招人烦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30 12: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想法是可贵的,比好些人研究学术只是背书要进步得多,你就按照你的想法深入研究,祝你早日完成你的理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