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回复: 31

[龚学峰]“涉大川”及其阐释的解读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3 20: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0-3-13 20:26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6-28

http://zhouyi.sdu.edu.cn/info/1070/1434.htm
龚学峰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根据《周易》中有关“涉大川”的内容进行研究。从而论述《易经》时代的水利交通情况;同时根据《彖传》对《易经》中同一内容“涉大川”的不同阐释,重点分析其上下篇存在着思维特点、写作时代以及逻辑结构的同异,进而提出《彖传》可能是孔子编定的设想。


关键词:涉大川 水利交通 孔子
   

通读《周易》全文,特别是《易经》,就会发现有一词组频繁出现,这就是“涉大川”。在《易经》中前后出现的次数高达12次:8次属于卦辞,4次属于爻辞。因此阐释《易经》卦辞的《彖传》中也出现“涉大川”8次。
具体的情况是:在《易经》中出现1次“不利涉大川”,1次“用涉大川”和1次“不可涉大川”以及9次“利涉大川”。在《彖传》中出现1次“不利涉大川”和7次“利涉大川”。其中上篇出现5次,下篇出现3次。整理其内容,可用下图表示:

卦序
卦名
卦辞(爻辞)
《彖传》的阐释
5
利涉大川
往有功也
《彖传》上篇
6
不利涉大川
入于渊也
13
同人
利涉大川
乾行也
15
谦(初六)
利涉大川

18
利涉大川
往有事也
26
大畜
利涉大川
应乎天也
27
颐(六五)
不可涉大川

27
颐(上九)
利涉大川

42
利涉大川
木道乃行
下篇
59
利涉大川
乘木有功也
61
中孚
利涉大川
乘木舟虚也
64
未济(六三)
利涉大川


看到如此材料,想必会问:《易经》中为什么出现如此多次的“涉大川”?为什么《彖传》对同样的“利涉大川”的阐释却没有一处相同?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的阐释呢?他们之间是否有联系?有何联系?本文试图对此回答。

一、解读《易经》的“涉大川”

我们都清楚《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在卜筮之书中出现了12次“涉大川”,这能说明什么呢?


《易经》是用来记录人们占卜结果,出现了12次“涉大川”,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占卜的事情中一定有占卜是否可以“涉大川”的事件,而且是经常占卜这件事,才可能使《易经》中出现如此多次“涉大川”词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经常占卜“涉大川”?只有知道当时的水利交通情况,才能很好的回答。
   

在《易经》中提到的水利交通工具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游泳,这应该是最原始的渡河方式。在《易经》的《大有》上六有“过涉灭顶,凶。” 这种不用借助其他工具的渡河方式,是人类自身能力的体现.也是最危险的一种。
   

第二种:牛车或马车。也就是说与当时的陆路交通工具一样。《周易》中的陆路交通可以从“乘马班如”(《屯》)、“大车以载有修往”(《大有》)以及“见舆曳,其牛掣”(《睽》)推断出是牛车或者马车,也可能是牛、马本身。而在水利交通方面提到的只有“曳其轮,濡其尾,无咎。”(《既济》初九)和“濡其首,厉。”(《既济》上六)。由此可以判断当时的牛车或者马车同时也用于水利交通。
   

第三种:挖空的葫芦。在《泰》九二出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包荒也就是挖空的葫芦。这个工具在《易经》提到的水利交通中是最先进的。


《易经》中提到的水利交通只有这三种方法。我们很清楚这三种方法还是相当落后的,特别是当面对水深或者水流快的大川,这种渡河方法是具有极大危险性的。


那么是否有可能是当时有更加先进的水利交通工具而《易经》没有记载呢?这种可能性不大,假如存在先进的工具,人们渡大川时没有多大的危险,相信人们就不会经常去占卜“涉大川”的事件。人们需要占卜的事件往往是自己没法把握的事件。若可以自己把握事件,就没必要去占卜。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在《易经》时代,人们渡河还是一件具有危险性的事情,人们主要依靠游泳、牛车或马车、葫芦等落后方式来渡河,而重要的水利交通工具如桥和船还没有出现。这些相对落后的水利交通方式,在人们需要“涉大川”的时候,往往无法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每当人们要“涉大川”的时候,就会去占卜,希望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以求自身的生命安全。也可以得到心理安慰.
   

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这样思考:《易经》写作时间是舟辑和桥产生以前,在人们用相当落后的渡河方式的时候,具体的说也就是用游泳、牛车或马车、葫芦来渡河的时期内。


同时,也完全可以认定《易经》的写作地点应该是有大河的地方。我们都清楚古时候人们的迁涉并不是很经常,同时信息之间的传递跨度空间不可能很大,而《易经》如此关注“涉大川”问题,有理由认定它是在有大河的地方写作的。

二、解读《彖传》对“涉大川”阐释
   

对于《易经》中同样的“利涉大川”,《彖传》的阐释却没有一处相同的。这些阐释为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是否同时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假如仅仅认为由于“涉大川”处于不同的卦辞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回答是不够。若结合具体的阐释内容来分析阐释的差异,就会惊奇发现:


(一)《彖传》上、下篇的阐释所体现的思维特点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彖传》的上篇对“涉大川”的阐释具体内容是“往有功也”、“入于渊也”、“乾行也”、“往有事也”以及“应乎天也”。很明显,这些阐释是有关“涉大川”的前因后果,而并非“涉大川”本身,即如何来“涉大川”。很容易可以得出这种思维特点是外向型的。它考虑事物时,是从事物与周边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来思考问题。它考虑的角度是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的是事件的外部因素。
   

而《彖传》的下篇的阐释内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木道乃行”、“乘木有功也”和“乘木舟虚也”。这些阐释关注的是如何“涉大川”的问题,而不再如同上篇关注“涉大川”的前因后果。我们也可以得出这种思维特点是内向型的。它考虑事物时,是从事物本身的内部矛盾来思考问题。它考虑的角度是事件的自身内涵,关注的是事件的内部因素。
由以上分析,我们很清楚《彖传》的上下篇之间的阐释思维特点是完全不同,上篇是外向型的思维,关注的是事件的前因后果;下篇是内向型的思维,关注的是事件的自身内涵。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二)《彖传》的所反映的写作时代也存在着上下篇之间的差异。上下篇所反映的时代不可能是同一时期。
   

在上篇中,对“涉大川”的阐释没有一处涉及到水利交通问题,更没有提及木舟等较先进的交通工具。对此的解释只能是当时还没发明木舟,或者发明了木舟,作者认为不值得提(木舟已经是很平常的工具)。
   

而下篇中,对“涉大川”的阐释却每次都涉及到木舟这样的水利交通工具,可以推断出下篇的写作时代一定已发明了木舟,而且应该是刚刚发明不久,才有必要如此突出木舟的作用(木舟在当时不太可能很普及)。
我们都清楚:越是在古代,一项技术的发明、应用、普及的时间越久,有时候是上百年的时间;同时越是在古时候,人类的平均寿命时间越短,有时候只有二三十年。因此很难相信《彖传》的上下篇所体现出的时代差别刚好被一个人同时所经历,除非《彖传》是一本“历史书”,才能更好的解释.

(三)《彖传》的上、下篇对“涉大川”的阐释同时也存在非常强的内在逻辑统一性。
综合《彖传》上下篇对“涉大川”的具体阐释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人类关于渡河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之所以要“涉大川”,是因为“往有功也”,但由于没有有利的交通工具,往往是“入于渊也”,于是人类认为只有“乾行也”才会顺利,但还是不敢轻易去做。往往是因为“往有事也”才去“涉大川”,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应乎天也”,才会顺利。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知识也逐步增加。人类开始知道要“利涉大川”,只需要“木道乃行”。于是经过人类自身的努力,终于发明了木舟,知道了真正可以顺利渡河,往往是由于“乘木舟有功也”,人类并不满足于此,继续对木舟进行改进,终于可以“乘木舟虚也”。


这是对《彖传》对“涉大川”阐释的所有内容进行疏理的结果,不可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但依旧相信这种主观因素还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我们不会接受阐释内容的逻辑一致性只纯粹属于偶然与碰巧,更相信的是《彖传》的阐释内容之间的非常强的内在逻辑统一性,是因为作者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意或无意的体现。而且更可贵的是:这种高度的内有逻辑统一性是分散在对不同的卦辞的同一内容的解释之中。
   

既然《彖传》的上下篇之间存在思维特点的巨大差别,所反映的时代的巨大差异,又同时存在高度的内在逻辑统一性。那么如何解释?如何整合?


我个人认为只有《彖传》是一本”历史书”,同时写这本书的人是一位极聪明的人.他写的历史书是接着写,而不是照着写.能够把别人的东西完好无缺整合在一起.正如罗素之于< 西方哲学史>,或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能力比它还高.
   

只有历史书才能较好反映出时代不同,才能较好解释《彖传》上、下篇的思维特点和时代特点的差异。很难相信存在一个人可以同时写出完全不同的思维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书来,而只有对历史书籍的编集而成的书才可能使它们较好并存在一起。
与此同时,要使编定的书能够具有如此高度的内在逻辑统一性,非《吕氏春秋》之流所能具备, 此人必定具备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选编书籍的高超水平。
   

再者,参考《春秋》、《诗经》的写作特点和方式,以及《彖传》所具有的思想,同时解答人们一直以为《周易》出自孔子之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彖传》是孔子所编定的历史书。


当然,《彖传》和《春秋》、《诗经》的写作方式、写作特点、逻辑结构、思维特点的对比和分析,已超出本文所论述的范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与此同时,《彖传》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同样具有一致性。本文只是从《彖传》的阐释“涉大川”的内容来反思《彖传》本身,对别的情况只能简单提及,不宜展开。


三、总结《周易》“涉大川”的解读
   

博大精深、玄奥神妙的《周易》给人以无限的启迪。有多少人的解读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收获。这《周易》中的“涉大川”也同样如此。本文区分《易经》和《彖传》的具体情况,分别用不同的角度来阐发其中的深刻内涵。
   

在《易经》中,“涉大川”如此频繁的出现,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水利交通情况,可以知道《易经》中反复出现“涉大川”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也是当时社会现实所反映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时代的作品必然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样我们也必须回到社会时代中去解读时代作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样的,越是时代的,越是共同的.
   

《彖传》对“涉大川”的阐释,无疑有更多的内涵。思维的差异与逻辑的统一之间的完好整合,使人望尘莫及;外在的平淡与内在的协调的合谐一致,可见功夫之深。如此的思维方式,如此的逻辑结构,使每一位后来者都值得深思.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在“编定”别人的思想,特别是在《周易》研究中。我们的水平体现在“编定”的能力上。而《彖传》在这一方面一定可以给我们启迪和思考。
   

知识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逻辑结构;拥有知识,是值得高兴的,而拥有能创造知识的”知识”,更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或许这应该是《周易》中潜含的内在精华。即使无法达到,也应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4
2. 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九洲出版社,2002.1
3. 蔡尚思:《十家论易》,岳麓书社,19933
4. 金景芳:《学易四种》,土木文史出版社,1987.11
5.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华夏出版社,1995.1
6. 郑万耕;《易学精华》,北京出版社,1996.2
7. 冯友兰:《冯友兰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
8. 姜义华:《孔子——周秦汉晋文献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7
9. 杜任之:《孔子学说精华体系》,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9
10.  李  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 龚学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20: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0-3-13 20:46 编辑

这一篇文章值得思考:

为什么有的时候有的卦或爻是”利涉大川“,为什么有的时候有的卦或爻是”不利涉大川“,此文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
但是也提出来有益的观点:

《彖传》的上篇对“涉大川”的阐释具体内容是“往有功也”、“入于渊也”、“乾行也”、“往有事也”以及“应乎天也”。很明显,这些阐释是有关“涉大川”的前因后果,而并非“涉大川”本身,即如何来“涉大川”。很容易可以得出这种思维特点是外向型的。它考虑事物时,是从事物与周边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来思考问题。它考虑的角度是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的是事件的外部因素。
   
而《彖传》的下篇的阐释内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木道乃行”、“乘木有功也”和“乘木舟虚也”。这些阐释关注的是如何“涉大川”的问题,而不再如同上篇关注“涉大川”的前因后果。我们也可以得出这种思维特点是内向型的。它考虑事物时,是从事物本身的内部矛盾来思考问题。它考虑的角度是事件的自身内涵,关注的是事件的内部因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3 20: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0-3-13 20:31 编辑

三千年易学史,有些像买椟还珠的故事。孔子晚年被一个用六十四卦做成的盒子吸引,觉得里面那块石头太过普通,于是给璞石画了些彩绘。在其影响下,后人相继对这个盒子产生兴趣。有人研究盒子的结构,有人为彩绘着迷。就这样,历代出现了无数大师,他们围着盒子和彩绘津津乐道,却鲜有对璞石内里深入探究。
这颗璞石的内里,就是《周易》的本义,《周易》精义所在。对于沉浸于传统易学的人,它似乎已经可有可无,但对于踟蹰于迷雾中的易学,它是璀璨的明灯。
若想看懂《周易》的本义,就要跳出千年来的碎片化思维,树立起整体观,从两卦一对入手,以六段论为思路,循着卦序线索去理顺《周易》64卦文本间的内在逻辑。这样才能透过文辞表象领会背后的寓意。笔者相信,只要方法对路,人人都能轻松读懂《周易》。
《周易》这本书,布局严谨,气象高宏,远非孔子以为的卜辞辑录那么简单。作者借文武二王灭商建周的事迹,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家国情怀,教育子孙后代敬德保民,明道通变,福祉天下。与儒道法墨诸子百家重视个体修为、机巧术用的角度不同,《周易》考虑的是人族群体,社会发展,要传达的是作为人的本体精神,是政治人物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
把每句爻辞都看作意义独立的单元,恣意想象而不受上下文的拘束,是观象解《易》最大的弊端。这就像读一篇文章把句子都割裂开,于是那些脱离文本逻辑的句子就失去束缚,有了多重含义。只看局部爻辞,不分析主题,不注意整体逻辑,当然就有了千人千易,此时的爻辞也就不再是《周易》中的那个爻辞了。
——————————丰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20: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0-3-13 20:54 编辑

如果给我一个卦,让我判断一下这个卦是否”利涉大川“,我能否呢?能否如周易一样呢?而且是有规律的呢?
我想我是可以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4 06: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0-3-14 06:55 编辑

《易经》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迷”,其中95%都没搞明白,这个“涉大川”亦是如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4 11: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15谦(初六),是“用涉大川”。而非“利涉大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4 17: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1,当時沒有过大河的先进工具,所以过大河就成了一个大难事,必须是遇到象过大河一样的大事,非过大河不可時,才 採取大行动(涉大川)。
2,在遇到大事時要知道知已知彼的内外情况,才能採取具体的行动,所以用的词语不同。
3,涉大川的词语定意是;大行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5 10: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望朔回归 于 2020-3-15 14:04 编辑

文王反腐昌廉是战略方针,必须是見机行事,因势利导,知己知彼才能采取大行动。卦词、爻词很实际。用不着十翼之说。就可明了利涉大川用语的真情实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6 09: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望朔回归 于 2020-3-16 09:06 编辑

您说的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过程,都是代代接续发展的,但总的阴阳事道是脱离不开文王八卦当時的阴阳事道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7 09: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望朔回归 于 2020-3-17 09:18 编辑

在解羑里乾坤卦图、卦意時,在不同的历史時期,好多解易者是有立场的。有为名利、权利者,有的乱加引証者,进入迷途死不回头者,难免有歪咀和尚念歪經的,闹的乱乱轟轟,应当如何博乱反正呢?关鍵是回归两仪分类的阴阳平衡的事道,才是迷途之反之道。是非請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8 08: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望朔回归 于 2020-3-18 08:36 编辑

您的三个点评:都是对阴阳平衡的辩証适治之道,但总归是黄帝内經阴阳五行生克之道,正是中华民族古今的用經之道。雖有地心说的认识,但对阴阳平衡之道无误。是非請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 21: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龚先生读易的方法和切入角度等是可借鉴的。研究的结论只能作参考。彖上下两时代说,显然不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3 06: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2-7-3 09:19 编辑

《系词》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这位龚学峰至多算一位仁者,实际易经中的“涉大川”与“过大河”相去甚远。
前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朱伯昆于1992年12月说自己对《易经》最多只能弄懂5%,并且说,就是开头四个字:“元亨利贞”,就不知道本意究竟是什么。
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尚且只弄懂5%,何况他人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3 19: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2-7-4 12:17 编辑

朱伯昆先生说的是大实话!跨越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时空通读周易,况且,已被西方文化在话语、范畴、义理全面套解了中国文化的现代人,能读懂5%已属不错了。朱先生说读懂元亨利贞的四个字,四个字意涵可谓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深印迹在《易传·乾卦》的《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从乾元统天的万物资始,也是性与天道,质文心性的实践活动吧!“夏尚忠,忠以用性;殷尚质,质以用才;周尚文,文以用情”。人事心性本体的事物运行,乾道变化的道建阴阳:各正性命酬勤于天道的元亨运程。人效天地德化育万物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元亨运程的理想收获,“保合太和,乃利贞”。大明终始的天道元亨利贞,“首出庶物”,“精于物者而物物”的性与天道;“万国咸宁”,“精于道者兼物物”的国泰民安。“大哉乾元”的天道元亨两收获:利天下,天人继善的富有大业:贞天下,成之者性的日新盛德。读懂元亨利贞四个字,不简单!易学史义理的不断深化,关键读懂元亨利贞四个字;分辨自然易学与思辨性质的论理易学,关键也是读懂元亨利贞四个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4 12: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物质质料不断扩展,已有物理力学与化学元素,也有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元素,今非昔比的物质经济。物济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物欲需求增长,也成为物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需要义理不断深化的道德理性,道德理性,理性实学与实学理性。
理性实学的元亨利贞,有天人诚道。诚者天道的农历四时,春生元、夏长亨、秋收利、冬藏贞,诚者天道的元亨利贞;诚之者人之道的循物理两大事则:阴阳天道的乾易知与坤简能,刚柔地道的乾刚健与坤柔顺,道建阴阳的人事心性本体,诚之者人之道的元亨利贞。合一,天人诚道的元亨利贞,事物、人事、心性三大要素的仁礼本体论,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学问道。
实学理性的元亨利贞,天道元亨利贞与人道仁义礼智的天人合道。《易传·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贞固足以干事”。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学问道。
请注意天人诚道的乾易知与坤简能,乾刚健与坤柔顺,天人合道的仁义礼智,引发纷繁错综的质文心性,“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果事实就是人事刚柔的险阻与吉凶,导致事物现象的纷繁错综。卜筮问人事吉凶,周易展述六十四卦384爻,不是反映人事心性与事物现象的纷繁错综,透过现象思辨其矛盾本质的知其然,不是《易传》的论理易学?人事心性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研究天人诚道的元亨利贞,注重研究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礼义言行规范:仁义人道融入的乾易知与坤简能,乾刚健与坤柔顺。
请注意研究天人合道的仁义礼智,如何做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贞固足以干事”?卜筮问人事吉凶,周易展述六十四卦384爻的纷繁错综,有知其然的《易传》论理易学,有知其所以然之理,船山的思辨哲学。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存在决定意识,生民立心立命的环境造人,需要研究实践实证的精深理论,“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的古今义理会通,睿明于“道心惟微”的民生利益精微,睿智化解“人心惟危”的鬼神心性危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人道率循天道的“致知在格物”,天人合道的元亨利贞。
若不能做到古今义理会通的经世治用,完善的道德理性,人事心性的纷繁错综,同样带来事物现象的纷繁错综。那么,太极理道的阴阳两仪形式不变,阴阳二仪的内涵易变,是否引发六十二重卦及384爻卦再作细分或补充,以适应不断纷繁错综的人事心性,体证纷繁错综的事物现象,研究周易的精通者们,谁可完成至今仍未有人可以承担的周易卦爻研究?我想,提出“吾继周”的孔子及后儒,都没有可能承担,也没有必要承担。纷繁错综的人事心性及事物现象,必有抽象的思维性质。从纷繁错综的人事心性找出太极理道的贞一之理;透过纷繁错综的事物现象,万物归源找到理性抽象,人类的共通本性,心性内外的事物矛盾本质。思辨性质的论理易学是知其然,《易传》心性质文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有礼义言行规范的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周易六十四卦及384爻卦,还用卜筮问人事吉凶,该进入论理仁礼本体论的三道三才,论理人事心性实践活动的事物运程,该进入象数天理预测学的思辨论理易学时代了。思辨哲学的论理易学是:船山论理环境造人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对于纷繁错综的人事心性及事物现象的周易卦爻,思辨论理学知其然,思辨哲学知其所以然之理,周易自然易学的顺其自然,该进入到《易传》的论理易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5 05: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2-7-5 05:45 编辑

{利}
大意为:对……有利的(事情)进入广大地域(推广)
”有利于,对……有利。《老子·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进入。《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坤”之古字。地,大地。见《康熙字典》释“坤”:《說文》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古作巛,象坤畫六断也。(“巛”chuān古同“川”。《唐韻》川本字。《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坤,土也。”又:帛书《易经》的【坤】卦就写成【川】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5 05: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讼】
诉讼没有好处的情况涉及到广大地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5 05: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2-7-5 05:53 编辑

【谦】初六 谦谦君子,用,吉⑹。

【译】初六 既谦虚礼让又才德出众的人,任用其进入广大地域做官,吉祥如意。

注释: ⑴“君子”泛指才德出众的人。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⑵“”任用,举用。《战国策·秦策五》:“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⑶“”进入。《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⑷“”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大”。《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⑸“”“坤”之古字。地,大地。见《康熙字典》释“坤”:《說文》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古作巛,象坤畫六断也。(“巛”chuān古同“川”。《唐韻》川本字。《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坤,土也。”又:帛书《易经》的【坤】卦就写成【川】卦。)

      ⑹“”吉利,吉祥。《尚书·洪范》:“作内,吉;作外,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5 06: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前国际易经学会会长所言,此“涉大川”与那个“元亨利贞”一样都属于没弄懂的百分之九十五范畴之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6 08: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将学问研究,等同语文教学。学问研究,通过对范畴意涵的理解,探知义理逻辑。话语辞义,是理解范畴意涵的基础。过多偏重于话语辞义注释,将话语辞义当作范畴意涵,逻辑义理还有“用武之地”?舍本逐末了。为什么现在理论见解如此纷乱繁杂,主流学派的范畴意涵和义理逻辑失原真,缺失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了,哥说哥有理,嫂说嫂在理!
对立的学术体系,不在于话语辞义,在于范畴意涵和义理逻辑理解各异!同一学派,后人对前人的传承,由于时代环境变化,时代逻辑也发生变化,变化不是话语辞义,而是范畴意涵和义理逻辑的变化,不是异化,就是深化,不会原样搬来。
现代人,跨越三千多年的历史时空,况且已被西方文化全面套解了中国文化的话语、范畴,义理,朱伯昆先生说的是大实话!说自己对《易经》最多只能弄懂5%,客观事实!能清楚周易的时代环境,心性人的时代逻辑?现代人连血缘至亲三代外都不清楚,何况三千年前?要想知道更多,了解易学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原真理路的承前启后,如船山所说:“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也如孔子的三代损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损益的王朝一代代追下去,追到汉唐专制生长期,礼有损益失效,汉夷王朝陵替,无法追下去,转换另一个方式: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社会历史如是,心性的文化历史何妨不是承前启后?船山言:“夏尚忠,忠以用性;殷尚质,质以用才;周尚文,文以用情”。进入论理学时代,“质文者,忠之用也;情才者,性之撰也”。无论社会历史流程,还是心性的文化流程,承前启后的循序演变。只有理清易学史承前启后的循序演变过程,现代人才会更多认识周易的自然易学。未经过这道理论功夫的“千锤百炼”。能说懂周易?恕我直言,止步周易的话语注释,可以用在语文教学,非是研究周易的易学学问!
朱伯昆先生并且说,懂得就是开头四个字:“元亨利贞”。这是易学基本的范畴意涵和逻辑义理。如果连“元亨利贞”基本的意涵义理不知,不懂得周易的自然易学,更不懂《易传》的论理易学,根本就不懂得易学!没有事物的元亨运程,正如没有春生夏长,何有秋收冬藏的利与贞?“利物足以和义”的天人继善,成之者性的“贞固足以干事”,以待新的一年元亨运程的继善成性,“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和成性继善。这不是船山所说元亨利贞的义理逻辑:“始以建中,终乎大始”,“始终以循环异时”。难道会是佛门的生驻异灭?原地转圈圈?道家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消失了元亨利贞!“合乎天而不因乎物”,静态无为的易学观。不信,看朱熹如何注释元亨利贞:“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文王以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形上教条的利在正固保其终,何需“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何需继善成性的元亨利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6 09: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周易》著作中的“涉大川”,我的理解是:为了从事某些艰难而伟大的事业,由于路途遥远,必然经历艰苦奋斗,跨越千山万水,方可实现目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6 16: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承前的易学逻辑,是从“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易学开出的船山易学。“为往圣继绝学”,继的是《易传》的论理易学,绝不是“吾继周”,周易的自然易学。船山易学距今方四百年的弹指一挥间。况且我将船山学理看成是古今文化接轨的历史接合点,现代儒学体系的基础理论。所以,现代学人不懂得船山易学,不敢恭维,真的不懂传统易学!有心者认真研读船山《周易外传》及其他易学书,看我说得是否有道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10: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9-11 10:59 编辑

颐(六五)不可涉大川
颐(上九)利涉大川

同一卦中,有可涉与不可涉两种情况。

如何解说?
不利涉大川的还有一个是讼卦,讼卦与颐卦有什么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1 11: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3-9-11 13:16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23-9-11 10:53
颐(六五)不可涉大川
颐(上九)利涉大川

千人千易,直方周易是这样解读【颐】六五和上九中“涉大川”的:

欢迎有识之士指正。


【颐】六五 拂,居,不可

【译】六五 将保养典范著作掩藏起来不看,处于官长地位的人这样做吉祥,这种做法不能进入到广大地域推广。

注释:“”保养。《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⑴“”遮蔽(掩藏。),挡住。《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⑵“”典范著作。《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⑶“”所处的地位。《诗经·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⑷“”官长。《易·师·彖》:“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正:官长。《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⑸“”吉利。《周书·武顺》:“礼义顺祥曰吉。”

⑹“”可以,能。《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⑺“”进入。《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⑻“”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⑼“”“坤”之古字。地,大地。见《康熙字典》释“坤”:《說文》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古作巛,象坤畫六断也。(“巛”chuān古同“川”。《唐韻》川本字。《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坤,土也。”又:帛书《易经》的【坤】卦就写成【川】卦。)

【颐】六五 象曰 居贞之吉,顺

【译】象处于官长地位的人这样做吉祥。”道理是官长吃的食物要顺从上级安排。

注释:⑴“”道理。《汉书》:“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

⑵“”要……做(作)……。《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⑶“”顺从,依从。《礼记·郊特牲》:“妇人从人者也。”

⑷“”上级。《老子·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颐】上九 由颐,厉吉,利

【译】上九 遵循保养之道,经过一段时间磨砺得到吉祥如意效果,这样做的好处可进入到广大地域进行推广。

注释:⑴“”遵循。《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⑵“”磨砺。《战国策·秦策一》:“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⑶“”利益,好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语曰:‘利令智昏。’”

⑷“”进入。《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⑸“”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⑹“”“坤”之古字。地,大地。见《康熙字典》释“坤”:《說文》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古作巛,象坤畫六断也。(“巛”chuān古同“川”。《唐韻》川本字。《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坤,土也。”又:帛书《易经》的【坤】卦就写成【川】卦。)

【颐】上九 象曰 由颐厉吉,大

【译】象 遵循保养之道,经过一段时间磨砺得到吉祥如意效果。”很应该庆贺。

注释:⑴“”很,太,非常。《论语·雍也》:“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⑵“”词缀。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荀子·议兵》:“舜伐有苗……汤代有夏。”

⑶“”祝贺,庆贺。《国语·鲁语下》:“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1 13: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3-9-11 13:16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23-9-11 10:53
颐(六五)不可涉大川
颐(上九)利涉大川

六:天水讼
【本经】讼⑴。⑶,,中。终。利见大人,不
【译】打官司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的辩词只能与事实相符合,辩词与事实相矛盾则生戒惧心理,内心希望有好结果,但始终烦乱、担心,有利的结果是遇见大人物负责裁断。诉讼没有好处的情况涉及到广大地域。
注释: ⑴“”诉讼;打官司。《周礼·大司徒》:“有狱讼者。”注:“争财曰讼。”
⑵“”副词。只有;只好;只能。《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
⑶“”相应;符合(契合。)。南朝宋鲍照《征北世子诞育上疏》:“云光丽辉,岩泽昭采。嘉祥爰孚,柔颜载睟。”
⑷“”引申为抵触;矛盾。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下:“又云:'婷婷嫋嫋,恰近十三余。’夫近则未及,余则已过,无乃相窒乎?”
⑸“”畏惧;戒惧。《尚书·盘庚上》:“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戒惧:指警惕和畏惧。如:戒惧心理。)
⑹“”内心,内情。《战国策·赵策二》:“隐中不竭,臣之罪也。”
⑺“”善(好);美。《礼记·曲礼》:“吉事先近日。”
⑻“”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战国策·魏策》:“愿终守之。”
⑼“”烦乱,担心。《国语·晋语》:敌入而凶。《注》凶犹凶凶,恐惧。亦作兇。《说文解字》擾恐也。(:烦乱。《庄子·人间世》:'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担心。《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⑽“”遇见。《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⑾“”无,没有。《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曀,不日有曀。”
⑿“”利益,好处。《史记·君虞卿列传》:“鄙语曰:'利令智昏。’”
⒀“”牵涉,牵连,涉及。陆机《文赋》:“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⒁“”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大”。《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⒂“”“坤”之古字。地,大地。见《康熙字典》释“坤”:《說文》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古作巛,象坤畫六断也。(“巛”chuān古同“川”。《唐韻》川本字。《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坤,土也。”又:帛书《易经》的【坤】卦就写成【川】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0 08: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9-23 05:45 编辑

颐卦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颐卦六五爻的卦气为仲夏午月,月令载:“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是月也,农乃登黍。”

此月,既是农民求雨保谷之时,也是收获黍子的月份,不宜外出。涉大川,是外出,自然不合时宜。


“拂经,居贞吉”,这是承前省,在六二己谈到,“颠颐,拂经”,这里只说“拂经,是省略了“颠颐”。王弼 注:“养下曰颠。拂,违也。经犹义也,丘所履之常也。”

实际上,高亨先生解“颠”为“填”,较好。“颠”,上下震动的样子。颠颐,震动腮颐。

此月,已是收获了麦和黍的季节,不用救济了,百姓可以自求口食。贞问关于居家的事儿,可以给予吉利的回答。

颐卦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颐卦上九的卦气为戌月,此月,“农事备收,民力不堪,其皆入室”。老百姓劳苦了一年,应让其休养生息。

由,由于或参与。由颐,百姓开始休养,上官开始收税。



厉,天子“申严号令”,“天子乃厉饰”,农事备,戎事起,天子开始练兵。这是吉利的。天子“授车以级,整设于屏外”,“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因此,利涉大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0 16: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9-22 12:15 编辑

颐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午月,已是收麦收黍的季节,不用救济了,可以自求口食,但是,贪吃得腮膀子象小丘一样鼓起来,也不合礼仪。贞问出征的事儿,当给予有凶的回答。

象曰: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客案:君子节饮食以养贤,小人当自求口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卷六

(震下艮上)。颐:贞吉。
虞翻曰:晋四之初。与大过旁通。养正则吉。谓三爻之正,五上易位,故“颐贞吉”。反复不衰,与乾、坤、坎、离、大过、小过、中孚同义。故不从临观四阴二阳之例。或以临二之上,兑为口,故有口实也。

观颐,虞翻曰:离为目,故“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虞翻曰:或以大过兑为口,或以临兑为口。坤为自,艮为求。口实,颐中物,谓其自养。郑玄曰:颐中,口车辅之名也。震动于下,艮止于上,口车动而上,因辅嚼物以养人,故谓之颐。颐,养也。能行养,则其干事,故吉矣。二五离爻,皆得中。离为目,观象也观颐,观其养贤与不肖也。颐中有物曰“口实”。自二至五有二坤,坤载养物,而人所食之物皆存焉。观其求可食之物,则贪廉之情可别也。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
姚信曰:以阳养阴,动于下,止于上,各得其正,则吉也。
宋衷曰:颐者,所由饮食自养也。君子割不正不食,况非其食乎。是故所养必得贤明,自求口实,必得体宜,是谓“养正”也。

观颐,观其所养也。侯果曰:王者所养,养贤则吉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侯果曰:此本观卦。初六升五,九五降初,则成颐也。是自求口实,观其自养。

案:口实,谓颐口中也。实事可言。震,声也。实物可食。艮,其成也。

天地养万物,崔元曰:天,上。地,初也。万物,众阴也。天地以元气养万物,圣人以正道养贤及万民,此其圣也。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虞翻曰:乾为圣人,艮为贤人,颐下养上,故“圣人养贤”。坤阴为民,皆在震上。以贵下贱,大得民,故“以及万民”。

颐之时大矣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